不論是認同殖民地制度的西方學者,還是持國族史觀的中國學者,皆未有著墨於香港人的本土生活及本土認同。到了八十年代,香港才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進行香港研究。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以充滿學術辭彙的英文寫成,並多早已絕版。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
作者無意僅僅將十二本著作的內容複述一次,而是運用這些著作的資料,按本土史觀描述筆者自己的香港故事。
本書在頭兩章探討香港的史前史:安樂博教授(Robert Antony)講華南海盜,指出香港附近水域一直存在着一個獨特的海洋中華社會;施其樂牧師(Carl T. Smith)探討在中華帝國底層的海洋族群,如何透過基督教教育,在香港開埠後得到上向社會流動的機會。
第三章及第四章以通史的角度看香港史:高馬可教授指出香港本土精英在開埠初期即已有本土意識,顛覆了主流指香港本土意識要待七十年代才形成的講法;施易安教授(Ian Scott)以認受性危機及行政吸納政治解釋香港政治的治亂興衰,作者則以施氏的理論探討九十年代及主權移交後的政治發展。
第五至第九章,則依時序討論由開埠到戰後初期的歷史:文基賢博士(Christopher Munn)指出開埠初期的香港政府遇上嚴重管治困難,是以香港後期的成就並不能視作殖民管治的必然結果;冼玉儀教授指出1850年代起遷入香港的華商階層,為香港帶來結社自治的文化,促進政府對華人的管治;陳偉群博士探討英商、華商與華人基層的角力,並描述二十世紀初的華人勞工運動;鍾寶賢教授探討香港政府與華人精英在二十世紀初至二十年代初如何介入廣東政治,卻遭到挫敗而最終只能退守本土;曾銳生教授討論在戰後香港商界精英如何與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Grantham)合謀扼殺香港的民主發展。
最後三章討論香港戰後的政治運動:劉兆佳教授探討香港本土的保守面向,而作者引用近年民調去引證劉教授的功利家庭主義論是否仍然適用;作者引述林蔚文教授對劉兆佳的反駁,描述香港由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主要社會運動;作者根據蘇耀昌教授的著作,討論香港民主運動的發展史,並指出民主回歸論的期望如何淪為泡影。
本書特色
歷史很多時都是由當權者編寫的,是以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一直未有以香港人角度書寫的香港歷史,這些著作當中的香港人都面目模糊。
最早撰寫香港歷史的學者,多認同殖民地制度,在今日看來實在是過分偏頗。八十年代,香港的前途問題塵埃落定,中國的史學家的著作補充了殖民史觀的不足,但本身卻充滿着中國民族主義的偏見。
在八十年代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編撰歷史,同時香港亦出現了一群土生土長的歷史學者。可惜他們的著作多早已絕版,而且以英文出版。
本書乃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本土史觀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此外,本書亦引介幾本並非按本土史觀寫成、卻能填補本土史的缺環之作品,以本土角度作出解讀。
作者簡介:
徐承恩
第三代香港人。祖先分別為廣東香山移民、四邑移民及祖籍廣東澄海的新加坡歸僑,都是來自處於中華帝國邊緣的海洋中華族群。於中文大學研究院修讀社會學,研究香港權力精英,並根據其研究撰寫《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一書。人無定志,好讀書而不欲投身學術,好遊樂而不願攀山越嶺,既非飛黃騰達亦非一事無成,總算能維持生活與發展興趣。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作者以直接易明的文字,介紹和評論了十二本涵蓋從明清時代到九七主權移交前後香港歷史的經典學術著作。這些著作的關注點和問題意識都不一樣,但承恩的評論與引申,卻都是以香港人作爲一個命運共同體怎樣回顧過去、這個過去能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何種啓示作爲要旨。這本書,除了準確呈現出各部學術著作的原貌,本身亦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完成的一個原創而一貫的香港歷史書寫。
——孔誥烽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教授
徐兄今次決定把這些著作連結起來,再把每本書的重點以既簡明又深入的方式,用本土角度重新書寫,讓讀者看起來既有歷史的連貫性,亦會對部分重要事件有較深度的了解。實際上,自英國佔領香港開始,香港政府與華人士紳階級既合作又有猜疑,港府與英國政府就有政策上的張力;開埠初期施以嚴刑峻法震懾華人、港府與鄰近地區的關係等等,均是英國治港的大策略的不可或缺部分。現在徐兄以本土角度予以扣連,簡單易明,節奏明快,視野清晰,實在非常難得。
——王慧麟 倫敦大學亞洲研究學院法律系哲學博士、《本土論述》編輯
網絡上流傳一個笑話,說大廈管理員其實都是哲學家,因為他們最常問三個千古哲學問題:你是什麼人?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要去什麼地方?在閱讀本書章節的時候,大家也該思考一下這三個問題。
——庫斯克 中學通識科教師、《通識我主場》作者
名人推薦:作者以直接易明的文字,介紹和評論了十二本涵蓋從明清時代到九七主權移交前後香港歷史的經典學術著作。這些著作的關注點和問題意識都不一樣,但承恩的評論與引申,卻都是以香港人作爲一個命運共同體怎樣回顧過去、這個過去能為我們的未來提供何種啓示作爲要旨。這本書,除了準確呈現出各部學術著作的原貌,本身亦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完成的一個原創而一貫的香港歷史書寫。
——孔誥烽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教授
徐兄今次決定把這些著作連結起來,再把每本書的重點以既簡明又深入的方式,用本土角度重新書寫,讓讀者看起來既...
目錄
孔誥烽序:香港史與命運共同體
王慧麟序:書寫自身之痛苦
庫斯克序: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自序
引言:呼喚本土史觀的香港歷史
第一章 華南海盜與香港史前史:安樂博教授(Robert Antony)的Like Froth Floating on the Sea
第二章 耶教東傳與香港本土精英:施其樂牧師(Carl T. Smith)的Chinese Christians
第三章 本土意識百年史:高馬可教授(John Carroll)的Edge of Empires
第四章 香港政治的治亂興衰:施易安教授(Ian Scott)的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Crisis of Legitimacy in Hong Kong
第五章 英治中華的憂鬱:文基賢博士(Christopher Munn)的Anglo-China
第六章 華人自治組織的社會資本:冼玉儀教授的Power and Charity
第七章 香港階級鬥爭史:陳偉群博士的The Making of Hong Kong Society
第八章 香港精英與廣東自治:鍾寶賢教授的Chinese Business Groups in Hong Kong
第九章 錯失了的民主契機:曾銳生教授的Democracy Shelved
第十章 香港本土的保守面向:劉兆佳教授的Society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第十一章 怯懦而進取的本土抗爭:林蔚文教授的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Hong Kong
第十二章 民主回歸論的期望與失落:蘇耀昌教授的Hong Kong's Embattled Democracy
大事年表
孔誥烽序:香港史與命運共同體
王慧麟序:書寫自身之痛苦
庫斯克序: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自序
引言:呼喚本土史觀的香港歷史
第一章 華南海盜與香港史前史:安樂博教授(Robert Antony)的Like Froth Floating on the Sea
第二章 耶教東傳與香港本土精英:施其樂牧師(Carl T. Smith)的Chinese Christians
第三章 本土意識百年史:高馬可教授(John Carroll)的Edge of Empires
第四章 香港政治的治亂興衰:施易安教授(Ian Scott)的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Crisis of Legitimacy in Hong Kong
第五...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