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在地、省能、減廢、健康、夢想,
23個綠色造屋故事
「從自己的房子到自己的綠色的房子,黛羚到處探訪用心過日子、用心蓋房子的人,而她說的故事也愈來愈誘人,愈來愈貼近──大地。」
◎住的研究者 林黛羚,在首作《蓋自己的房子》後,持續尋訪舒適、節能、生態、綠建築及貼近生活一切住的相關事物;深入探訪台灣在地人自地自建、結合生活與在地經驗的蓋房子故事。從台北到台東、從屏東到新竹……更具生態關懷及人文情懷的新造屋及改造屋案例,分享更多勇敢實踐夢想的新住民綠色造屋故事!
◎做自己「綠色房子」的建築師:蓋自己的房子之外,更要蓋出「好房子」!符合21世紀簡單生活、綠色的概念,實踐平價、在地、省能、減廢、健康的造屋新主張,打造出「會呼吸」的好房子,是更多想要擁有自己的家的人更一步理想!
◎建材現場直擊:全書除了23個以綠建築為旨的綠色造屋精采案例外,更實地走訪木材廠、鐵材廠、鋁門窗工廠、預拌混凝土廠,實境帶讀者認識材料的生產過程,真正瞭解材料的特性及適用性,以及哪一種材料最適合自己打造的房子!
◎自行發包叫料必學技:自己叫料、自己發包、自己監工,更省錢!
◎靈活運用買地、蓋屋、改屋相關法規:避免糾紛及活用法規之常見狀況。
呈現在地住屋的旺盛生命力,圓滿我們的綠色家園夢!
每個人在內心總會摹畫著關於理想家屋的面貌,低限極簡、還是裝飾主義;溫潤手感、還是冷冽現代;日式和風、還是歐洲鄉村。而除了這些帶來各自視覺感受的設計風格並因此豐富甚至昇華了每位在此居住者的心靈外,對於包覆(保護)著在此生活的我們的房子,更要考慮到建材、通風、採光、隔熱等,與身體直接產生互動的住居條件,而選擇鋼筋混凝土RC、加強磚造、磚造、輕鋼構還是木屋?除了經費上的差異外,又有哪些實際住居時的優缺點?監工及驗收時該如何進行?如何把綠建築概念落實在住屋內外?在每個故事中,除了共同和屋主經歷了一份情感悸動外,還有更多經驗的分享及學習。
作者簡介:
林黛羚 住的研究者
阿羚,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
著有《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商周出版,2009.08)、《蓋自己的房子》(麥浩斯,2007.12),致力於蒐集舒適、節能、生態、綠建築及貼近生活一切住的相關故事與事物。畢業於東海大學景觀建築系,曾任居家雜誌資深採訪編輯、旅遊雜誌採訪編輯。
親切好宅募集中,請來信致 aling.home@gmail.com
講座、課程邀請及新作詳情 alingling.blogspot.com
章節試閱
※內文一:新竹市‧三角玻璃溫室的家
真正厲害的老屋改造,不僅只是拉皮、外牆翻新,而是透過新增或刪減局部建物結構,成功改變老屋體質。
雖然家裡沒有電視可看,但每次都要托朋友幫我錄下日本電視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因為前後大變身的差異,常常讓我感動不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日本的住宅多為木結構,雖然可以看到很多機能設計巧思,但因結構不同,無法從中獲得更多的資訊。
位於新竹市區、鬧中取靜的羅宅,其改造之精彩可說是「台灣版」的住宅改造王!由於改造程序相當龐大繁雜,在分別與屋主羅先生以及不願具名的設計師(以下簡稱Black)討論瞭解過後,才稍微理出頭緒來。那麼,故事就從頭說起吧!
原老屋改建兩次,同樓層高低差竟達1公尺
一次偶然機會,正在尋覓新住處的羅先生,得知一間位於市區、即將但尚未法拍的房子的消息,由於開價的確稍低於行情,羅先生便把握機會,來到基地現場看房子。
雖然基地所在位置交通便利,又擁有市區中難得的綠意,但房子及雜草叢生的庭院,顯示出已經廢棄多時。走進去看,經過改建再改建的房子,每層樓都有近1公尺的高低差,隔間及動線混亂、狹小的開窗使室內空氣混濁、採光也不足。是一間問題重重的老屋。
拆除重蓋費用驚人 只好選擇改建
「原本並不以為意,打算房子乾脆全都拆除重蓋算了。」羅先生說,「甚至,已經把重建的設計圖及模型都做好了!但是,經過估價,才知道拆除整棟再重建的成本,會比保留大部分結構而改建,貴上1.5倍左右!」在經過衡量之後,羅先生決定與設計師重新討論,以改建做為新的調整方向。
「一根柱子」,不只改變膚質、還改變體質!
通常,改建一棟房子,不能奢求期望什麼,頂多拉拉皮、換換陽台、改一下屋頂就很了不起了。羅宅一開始受限於原結構的箝制,第二代模型也無法擺脫原屋造型,僅局部陽台及屋頂外觀改變而已。
這樣一來,即使擁有難得的市區鬧中取靜的大庭院,也只能說可惜了!居者若不能在室內透過建築物與庭院的綠意產生互動,如此「與基地無關的建築物」,不但不能稱為成功的設計,而且還白白糟蹋了這塊基地的綠意。
苦思數日之後,Black想出扭轉房子造型的大關鍵:「在建築物轉角再加一根柱子,這就是答案了!」
就這麼一根柱子,承重不再是問題,二樓的陽台得以拉寬成為露天平台、客廳也變寬了!「這根柱子是關鍵,我用地樑將新柱子與舊柱子串起,確保新柱子的堅固。它將大幅度改變屋子的造型,並且與基地產生更大的互動性。」
玻璃溫室因基地而有意義
多了柱子之後,客廳得以往外拉出、與最裡面的房間的牆面對齊,此時,朝庭院方向的陽台反而成為唯一的內縮牆,於是,Black設計了三角體的玻璃溫室,它是二、三樓起居室與戶外相連的媒介、它是一樓餐廳與魚池互動的平台、它因這個基地而有存在的意義。
大隱隱於市 巷弄中的自然生態系
房子改造接近完工階段,庭園造景規劃也開始進行,魚池從基地高點順流而下,經過玻璃溫室在流到門口處做結。有了水與植物,吸引鳥類、蛙類與昆蟲漸漸地被吸引而來,池塘裡也放養魚蝦,可以大幅降低蚊子孵化的數量。而隨著季節千變萬化的庭院,也成為一家人最愛欣賞的作品,羅先生尤其喜歡坐在遮陽傘下的木椅上,邊悠閒地吞雲吐霧、邊欣賞著庭院中姿態萬千的風景。
※內文二:屏東佳冬‧懷念阿嬤的厝
它實踐了對阿嬤的承諾與懷念,它落實了生態、節能、減廢、健康。老樹得以保留、不安裝空調、廢柴得以再利用、家族得以再團聚。
聽侯叔叔與正祥說著蓋房子的故事,忍不住因感動紅了眼眶。這是一對叔侄為了懷念阿嬤,與親友們堅持蓋來的厝、是叔叔給侄子鍛鍊蓋屋機會的厝、也是聯繫全家族二十九人過年過節的厝。
屏東佳冬的侯叔叔與家人,住的是已逝阿公蓋的客家式傳統建築,建築物不大、房間有限,無法容納逢年過節兄弟姐妹返鄉團結與三個孩子各自成家所需的空間,侯叔叔也希望阿嬤可以換到比較舒適的新家去住,於是決定在房子旁的果樹林一處再蓋一棟房子,沒想到這個想法,後來竟然成為侄子正祥到目前為止最重大的人生課題。
從傳統水泥屋到綠建築
正祥雖然從小在桃園都市長大,但每年寒暑假機乎都在屏東鄉下度過,對鄉下阿嬤家有特別的感情。有次過年回來,放有侯家祖先牌位的三合院,因祖父輩分家產,蓋起新的樓房、拆掉三合院的兩邊房舍,只剩中間的神廳跟前埕,這件事令當時還只是高中生的正祥感觸很深,正祥擔心是不是有一天阿嬤家也會面臨同樣的命運?
從那時起,正祥就經常跟叔叔討論建築與文化層面的精神意義。多年前叔叔就有增建房子的構想,愛好自然的正祥也經常拿綠建築資料給叔叔參考,只可惜當時大家都認為這只是年輕人過於理想的想法,並不實際。
這段時間叔叔也找了當地幾家建商來看,大部分的建商都說要砍掉基地上的果樹,最後找到一家願意保留部分周圍的樹的輕鋼骨屋的廠商,設計上也滿足大家的需求而進入準備動工階段。大學就讀林產科系的正祥,第一次參觀德豐木業公司就喜歡上了木結構建築,此時選擇延畢的正祥經老師推薦進入德豐木業實習,於是連絡叔叔來參觀,並且與德豐的董事長何建築師商談,進而促成了這個史無前例的計畫。
「我發現正祥有這方面的天分與熱情,剛好我阿爸也是從事建築業的,我特別上香跟阿爸說,看能不能給正祥一個機會,希望透過這次的經驗,可以出現繼承父親衣缽的子孫。」十分重視教育與家族的叔叔訴說著。在會談的過程中與德豐合作的莊建築師,看上了正祥這個孩子的理想與熱情於是主動表示願意從頭開始教導並協助正祥完成這個計畫,就在這樣的契機下,還是學生的侯正祥,他的人生第一間房子即將開始設計!
設計師、工班身兼老師角色
為了鼓勵正祥要有責任感,叔叔在自製的工程板上,寫著「學生實習建築樣品屋實作工程」。「當初我的想法,是萬一沒蓋好的話,大不了就拆掉重蓋,畢竟這也是正祥的第一次經驗,成功與失敗的機率各佔一半是很正常的。」侯叔叔說,「從建築師、設計師到工班成員,我都請他們也扮演老師的角色。工班都由侯正祥自己去找,有些工班看他年紀輕,價格可能會報高,我也不以為意,就當作是學費吧!希望可以讓侄子做中學。」
於是,在自製工程板上的最後一欄寫著「實習學生:侯正祥等」,亦即以侯正祥為主、他的同學網友們為輔的實習小團隊。
房子基地避開大樹 與古厝對望
「這次建築案最大的轉變,關鍵就在於樹木的保留。房屋要蓋在原來老房子的右側,那裡可以說是一個小森林,都是茂密的果樹,有龍眼、芒果、楊桃、蓮霧、樟樹等。雖說傳統觀念裡,房子旁邊不宜有樹,但砍掉這些樹相當可惜,這附近都是農田,只剩這區有這麼密集的樹林。」正祥提到一位英國自然文學作家、人稱保育頑童的傑若德.杜瑞爾(Gerald Durrell)曾說:「一個沒有蟲鳴鳥叫的地方,我絕對不想在這生活!」如同侯家這塊基地,這附近鳥兒、松鼠、還有貓都往這裡聚集。「天亮的時候,鳥叫甚於雞鳴;樹下可以乘涼、停車,親朋好友來時,還可以聚在這泡茶聊天;放養的雞會在林底下的堆葉裡生蛋;掉落的芒果楊桃更是她們最愛的食物,貓會在樹上練習抓斑鳩……」為了降低對樹林的破壞,房子避開所有大樹,最後形成L型,同時平台的一面朝向古厝,兩間房子之間,就有了互相聯繫的空間感。
模型做7次,熟到每一根樑柱該放在哪都知道
也許受到侯叔叔的委託,設計師莊先生有意磨練侯正祥,「光是模型就做了7次,做了再修,圖也是畫了再退、退了再修。」侯正祥說,「因為我對所有結構瞭若指掌,什麼材料該放哪我都知道;但有時候因為元件複雜又都很類似,師傅難免會鋸錯,然而經費有限,材料我都估算的剛剛好,做錯就沒了!所以師傅做錯了,我只好想辦法辦法從其他地方移花接木改過來。」他們討論了許多問題,包括要讓阿嬤方便行走的動線;在炎熱的屏東地區,座向及採光要朝哪邊;要盡量繞過基地樹木;理想狀況是要讓房子不用裝設空調就維持既涼爽又乾燥,這在悶熱的屏東算是一大挑戰。
開工前,因阿嬤過世而放棄
終於,平面圖、模型、預算、工期都排好,準備動工的前夕,阿嬤卻突然過世了!傷心欲絕的叔叔,已經無心關照工程事宜,而同樣失去阿嬤的正祥,也不想跟叔叔提醒房子的事情,一切進度就這樣停擺了。
阿嬤過世百日後,正祥跟叔叔提起,「阿嬤是家裡的精神支柱,阿嬤走了家裡就失去凝聚力。如果能夠把厝蓋好,或許可以重新凝聚家族情感,這才是給阿嬤最好的紀念方式。」叔叔聽了,點頭答應繼續。於是在2007年3月,舉辦動工儀式,開工了!
修枝前,先安撫芒果樹
「正祥是個真正尊重自然的人,」侯叔叔說,「蓋房子之前,幾株芒果樹的分枝不得不修剪掉一些,在修枝日的前一個月,我看到正祥站在院子芒果樹林中間,拿著香對著樹說話。」
(故事未完)
※內文三:台中霧峰.二十五年後,終於甦醒的房子
只留老房子的骨架,重新填肉換皮,自行混調出內外牆壁的質感塗料,以漂流木、鋼筋、黑鐵,搭配創意工法,讓老房子如舊似新、低調而充滿生命力。
兩年前,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旁山上的老社區,突然出現了一位年輕人,對著一間棄置二十五年的老房子東張西望,引來附近歐巴桑的同情,「這個年輕人怎麼這麼可憐,要跑來這鄉下住這麼破舊的房子?」
吳一志,霧峰人,已經在台中市買了一棟透天住宅,卻又渴望能夠找一塊地,蓋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與工作室。他找遍中部各鄉鎮,直到有一次回霧峰老家,母親提起父親生前最喜歡散步的路徑,他心血來潮也跟著去走一遍,在路途上,他被一棟老房子的地點給煞到了。
走遍中部 終於在老家找到理想地點
這棟老房子座落於山坡產業道路旁,面對的是綠意盎然、毫無開發的山谷,還可以看到夕陽從山頂慢慢落下,所在位置絕佳。不過房子本身,則是三十年前蓋的老屋,當時似乎頗流行西班牙風格的建築,一棟分為左右兩戶,斜牆、西班牙瓦,坪數不大。建商沿著街道,將這樣的形式複製成一整排,隨著時間,大部分都已經被改為其他面目,吳一志看到的這棟,還大致維持著原有的骨架與外貌。
不過,一棟有兩戶,他必須先找到兩位屋主才行。左棟的屋主A很快就找到,雖不願意賣,但願意出租給他,右棟屋主B長年在國外,好不容易回國連絡上,在屋主B另外的住處守候了一整天,才安排相約看房子。
那位從都市來、留長髮的傻年輕人
來到現場,屋主B二十多年的鑰匙打不開門,看樣子已被外人換上新鎖,只好強行破門而入。原來,裡面已有遊民入住,裡面有遊民搬來的床、衣櫃、椅子,髒亂、頹圮、壁癌、霉味的景況,嚇得屋主倒退三步大喊:「這不是我的房子!」
吳一志並沒有被嚇跑,他還是跟房東B租下來了,經過兩位房東的同意,允許他將房子翻新,「附近的阿桑們都笑我傻,還給我取綽號『那位都市來的、留長髮的傻年輕人』,認為我是在幫房東省錢翻新、有錢沒地方花,雖然我的財務也不是很闊綽,但我就是想試試看,改造這棟老屋的可能性有多大?!」於是,吳一志開始他的翻修大計!
管線配置考慮未來分隔的可能性
為節省經費,決定保留建築本體的原有樑柱。先打通兩棟之間的隔牆,並處理牆面、頂樓壁癌的狀況。原有的水電管線都老化了,他將所有的水電管線都集中在兩棟之間柱子旁,設有管線間,「在重鋪管線時,有很多細節只有我知道,刻意將電源箱及電信箱全部整合在兩棟中間的柱子兩側,以後若房東們又將房子隔開,仍可各自處理配線。」
這麼大規模的翻新,在該村算是大事吧,從開始整修起,附近的阿桑們就會圍在附近討論「是要蓋民宿吧?」「還是要蓋接待中心?」
民宅前的大水窟
在房子翻修的同時,前院也開始進行挖方,長約10公尺、寬達10公尺、深約30公分的的大凹槽,先進行池底整平、再用磚砌出水池周邊形狀、再鋪高碳網代替鋼筋、最後再以混凝土灌漿並加以粉光。「喔,原來是要開釣蝦場啊!」可愛的阿桑們暫時得出結論。
戶外梯歡迎鄰居上樓賞夕陽
在靠馬路的一側,吳一志設計透空的鐵件樓梯,可直接通往二樓的平台及頂樓,要到二樓的書房不一定得從室內走。「我看鄰居們的頂樓都不太容易上去,這裡的夕陽及風景太美,一個人欣賞太可惜,」吳一志說,「這道室外梯,鄰居可以自由上下,要在頂樓練太極、看夕陽都沒問題。」完工之後,當地居民大多害羞憨厚,要上去還是都會先知會一聲,甚至帶些家常菜與吳家一起在頂樓分享。
(故事未完)
※內文一:新竹市‧三角玻璃溫室的家
真正厲害的老屋改造,不僅只是拉皮、外牆翻新,而是透過新增或刪減局部建物結構,成功改變老屋體質。
雖然家裡沒有電視可看,但每次都要托朋友幫我錄下日本電視節目《全能住宅改造王》,因為前後大變身的差異,常常讓我感動不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日本的住宅多為木結構,雖然可以看到很多機能設計巧思,但因結構不同,無法從中獲得更多的資訊。
位於新竹市區、鬧中取靜的羅宅,其改造之精彩可說是「台灣版」的住宅改造王!由於改造程序相當龐大繁雜,在分別與屋主羅先生以及不願具名的設計師...
推薦序
※推薦序
文/東海大學、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吳樹陸
I like to travel lightly
I like to travel lightly, step lightly on this earth. I like, as Henry David Thoreau said, to live in a tent, as it were, in this world, hitting only the high points.
——Dan Kiley(美國景觀建築師)
這本書是繼《蓋自己的房子》之後,黛羚寫的第二本書。
從自己的房子到自己的綠色的房子,黛羚到處探訪用心過日子、用心蓋房子的人,而她說的故事也愈來愈誘人,愈來愈貼近──大地。
談住宅,我得回溯大二做小住宅設計時拿來當範本的美式平房,繞到芬蘭看看他們的國寶建築師阿瓦.奧圖(Alvar Aalto)設計的住宅,想想閩式與徽派,還得努力回想《住屋.形式與文化》那本老書的要點……。
這些都太迂迴、太漫長了。
當下,黛羚呈現的23個綠色家屋,真真實實的在地人物、活生生的綠色的家。好像,她為我這種迂漫的「住的研究者」做出精闢的摘要──重要的是人、是生活,是夢想和實踐;有那樣的人、過那樣的生活,才會有那樣生動的房子。
為自己蓋綠色的房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負擔得起,黛羚的查訪與研究,以平價為出發點,為有餘力或有這樣夢想的人提供最佳的指引。更重要的,她及時記錄了人與住屋的密切關係,呈現出在地住屋的旺盛生命力。此記錄也是研究當代台灣住屋與庭園的重要文獻、重大工作。
衝浪的于導才能把海邊破屋手作得像一間藝術家的房子;放下景觀設計工作,歸隱山林的劉大哥,才打造得出那麼貼近自然的有機家園;關山的騷人墨客林志堅,才會有那樣的清幽樸拙。我瞪大著眼睛看他家門前的卵石地坪、竹林、落葉和置石照片,下回,黛羚該把她的「住的研究」拓展到房子外面的庭園,以圓滿我們的家園夢。
※推薦序
文/東海大學、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吳樹陸
I like to travel lightly
I like to travel lightly, step lightly on this earth. I like, as Henry David Thoreau said, to live in a tent, as it were, in this world, hitting only the high points.
——Dan Kiley(美國景觀建築師)
這本書是繼《蓋自己的房子》之後,黛羚寫的第二本書。
從自己的房子到自己的綠色的房子,黛羚到處探訪用心過日子、用心蓋房子的人,而她說的故事也愈來愈誘人,愈來愈貼近──大地。
談住宅,我得回溯大二做小住宅...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