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眾票選,大學生必讀十大書單!
★全球銷售超過60萬冊,授權20國語文翻譯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Publishers Weekly暢銷書金榜
★幸福人生百科╳經典暢銷改版
腦袋聰明但情商不足,往往落得悲劇收場;
空有專業實力卻無人緣魅力,注定職場無法如意。
追求成功之前,先學會怎麼做人。
理性可以讓你傑出,社會能力才能給你幸福!
****
這是一本人生小百科,你會看到過得精彩充實的兩個人,從誕生到學習、友誼到愛情、工作到終老。
他們擁有成功的職涯、美好的伴侶、朋友的敬重,原因不是他們比較聰明、比較漂亮或能力突出,而是因為他們擁有非認知的技能,諸如誠實、毅力、控制衝動、與他人合作。他們懂得社會能力與街頭智慧,知道如何解讀別人的想法、判斷情勢。生而為社會性動物,除了專業技能與理性思考,溝通、識人、同情體諒、表達情感、發展道德文化,這些社會能力才是通往幸福的鎖鑰。
本書融合認知科學、行為科學、心理學、文學、經濟學、社會學的豐富知識,以小說般的節奏,領著讀者進入主角如你我一般的內心世界,看看情緒、直覺、遺傳傾向等潛意識領域如何影響他們做決定、如何孕育完整人格,以及造就出人頭地的能力。
大多數的人類行為並不是理性思考的產物,而是來自意識層次下的思考。我們不斷培養各種理性能力,常常忘了要發展精神能力與感情能力。因此在本書中,作者將各式關於潛意識心智的觀點融入一個人生的故事中。作者試著解釋,我們的心智運作與社會互動,會改變我們看待自己、養育孩子、發展職涯、處理關係和從事各種活動的觀點。我們不斷學習怎樣考高分、怎樣發展職業技能、怎樣賺大錢,但真正能讓人成功的,其實是人際溝通、情感表達及控制衝動!掌握這些情感與社交的力量,愛情、生活、工作更滿意!
作者簡介:
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標準週刊》(The Weekly Standard)資深編輯,《新聞週刊》(Newsweek)與《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特約編輯,以及《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專欄編輯。現居馬里蘭州。
擔任美國公共電視網(PBS)節目《新聞時刻》(NewsHour)評論員,也固定參與《新聞會客室》(Meet The Press)與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的《新聞面面觀》(All Things Considered)等節目。
重要著作包括《BOBO族:新社會精英的崛起》(Bobos in Paradise: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天堂路:我們是如何以未來式在當下過活》(On Paradise Drive: How We Live Now〔And Always Have〕in the Future Tense)、《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The Road to Character)。
文章散見於《紐約客》(The New Yorker)、《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富比士》(Forb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國際評論》(Commentary)、《公眾利益》(The Public Interest)。
譯者簡介:
陳筱宛
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比較教育碩士。
曾任職出版社,現為專職譯者。
近期譯作包括《別掉入思考的陷阱》、《寶寶也是哲學家》、《存活的本事》、《恐懼密碼》、《共病時代》等書。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這部生花妙筆、簡潔卻詳盡的好書介紹許多大腦發展、兩性關係,以及什麼能帶來快樂生活的相關文獻……讀者當可獲益良多。
——《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這是我讀過最棒的人生經營指南……只要你細讀本書,我保證一定能讓你的生命變得更美好。它絕對該被列入所有商學碩士課程的必讀書單中……相信我,這是一本有著「大智慧」的書。
——《堪薩斯市商業期刊》Kansas City Business Journal
◎讓生硬的科學讀起來像是赫曼‧赫塞的小說。抽象的概念變得令人愉悅,甚至愛不釋手。
——《華盛頓人》雜誌Washingtonian
◎大衛‧布魯克斯是當代最重要的公共知識份子。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他對現代美國精英生活型態的戲謔剖析。本書則具有更遠大的企圖,關切現代人類的生活,探討情感依附、親子教養、學校教育、愛情、家庭、文化、成就、婚姻、政治、道德、衰老、死亡,以及更多的主題。布魯克斯是個犀利且風趣的作者。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布魯克斯成功帶領讀者關注人類心靈及觸發人類行為的相關研究與豐富意涵上,他表現得相當好。
——《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
◎不可思議地引人入勝。
——《石板》雜誌Slate
◎寫作企圖恢宏,極富娛樂性。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
◎一個非比尋常、高明的社會學、智識,以及諷諭的混合體。
――《科克斯書評》星號書評Kirkus Reviews, starred review
◎精彩動人……布魯克斯匯整各式研究並以流行的方式將之表現出來的功力無庸置疑……本書旨在改變我們對自己如何過生活的瞭解,至少它能夠讓你更加注意大腦的驚人力量。
――《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媒體推薦:◎這部生花妙筆、簡潔卻詳盡的好書介紹許多大腦發展、兩性關係,以及什麼能帶來快樂生活的相關文獻……讀者當可獲益良多。
——《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這是我讀過最棒的人生經營指南……只要你細讀本書,我保證一定能讓你的生命變得更美好。它絕對該被列入所有商學碩士課程的必讀書單中……相信我,這是一本有著「大智慧」的書。
——《堪薩斯市商業期刊》Kansas City Business Journal
◎讓生硬的科學讀起來像是赫曼‧赫塞的小說。抽象的概念變得令人愉悅,甚至愛不釋手。
——《華盛頓人》雜誌Washing...
章節試閱
《社會性動物》摘文三篇
(一)
眾人看不見潛意識的愛憎之情如何塑造你我的日常生活……
這會是你讀過最快樂的故事,內容是關於兩個人過著精采充實的人生。他們擁有令人稱羨的職業生涯,贏得朋友的敬重,對於鄰里、國家和世界做出重要貢獻。
奇怪的是,這兩個人都不是什麼天才。他們在學術性向測驗、智商測驗及其他同類型的測驗中,表現還算不錯,可是他們並沒有特殊的體能或智能天分。他們長得順眼,但稱不上出色。他們打網球,也喜歡健行,不過即便在高中時代,也不是什麼明星運動員,而且在那個青澀的年紀,沒人覺得他們有任何出眾之處,或者預言他們注定要大放異采。然而,他們今日成就不凡,任誰都能感受得到他們過得幸福又美滿。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他們擁有經濟學家所謂的「非認知技能」(noncognitive skills),這是指那些無法輕易計算或測量的隱藏特質,在真實人生中,這些特質能帶來快樂與滿足。
首先,他們具有良好的性格。他們活躍、誠實、可以信賴。遭遇挫折時,他們愈挫愈勇、再接再厲,且勇於承認錯誤。他們有足夠的信心敢於冒險,也有足夠的誠信願意兌現承諾。他們設法了解自己的弱點,彌補所犯的過錯,控制最壞的衝動。
同樣重要的是,他們擁有街頭智慧。他們知道如何識人、如何判斷情勢、如何讀出別人的想法。無論處於人群間,或是埋首於一堆報告,他們都能夠對眼前景物產生一種直覺——哪些可以互相搭配、哪些永遠不對盤,什麼方式最有成效、什麼方式行不通。他們像厲害的水手一樣,能在茫茫世界中領航前進。
幾個世紀以來,有不計其數的書籍在探討如何成功,但那些敘事往往流於表面。它們描述成功者進哪些大學,取得哪些專業能力,做了哪些有意識的決定,運用哪些祕訣與技巧建立人脈、領先群雄。這些書關注的是外部定義的成功,與智商、財富、名望及世俗成就有關。
本書更深入一層,這則成功故事強調的是主角的內心——情緒、直覺、偏見、渴望、遺傳傾向、性格特徵與社會規範等潛意識領域。這個範疇正是形成人格與孕育街頭智慧的地方。
我們活在一場意識革命中。過去幾年來,遺傳學家、神經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人類學家及各種專家,對於人類族群興旺的要素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一項重要發現是:多數時候人類行為並非理性思考的產物,而是發生在意識層次下的思考產物。
人類的潛意識並不是原始退化的部分,需要加以控制才能做出明智的決定。它們不是埋藏慾望的漆黑山洞。相反的,潛意識占了心智的絕大部分——大多數的決策與許多驚人的思想都在這裡發生。這些隱而未現的過程,正是人類成就的溫床。
維吉尼亞大學的提摩西‧威爾森(Timothy D. Wilson)在其著作《佛洛伊德的近視眼》(#Strangers to Ourselves#)中寫道,人類心智在任何特定時刻都能夠接收一千一百萬則訊息,然而根據最寬鬆的估計,我們只能有意識地察覺到其中的四十則。威爾森寫道:「某些研究者甚至主張,潛意識的心智活動幾乎做了所有的工作,說不定有意識的心智只是一種錯覺。」有意識的心智只不過是虛構故事,想要合理化潛意識心智所進行的活動……
我們習慣用某種狹隘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生命。柏拉圖認為理性是大腦文明的部分,只要理性能征服原始的熱情,我們就會感到快樂。服膺理性主義的思想家認為邏輯是智慧的最高點,唯有當理性戰勝習性與迷信,人類才能得到解放。
這些學說有許多已經凋零,但眾人仍舊看不見潛意識的愛憎之情如何塑造你我的日常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入學委員會用智商,而不是以實際能力,作為判斷錄取與否的依據。還是有學術領域經常把人類視為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個人。現代社會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機制,培養各種硬能力,卻忘了要發展精神能力與情感能力。孩童接受訓練,培養如何通過重重學校關卡的能力,但顯然未來他們要做的最重要決定,是跟誰結婚、跟誰做朋友,喜愛什麼、鄙視什麼,以及如何控制衝動。可惜面對這些事情,他們全得靠自己摸索!
(二)
社會化是學生在高中時期最需要動腦筋且最重要的事……
受人歡迎、長相俊美、運動神經發達的孩子是飽受無情凌虐的對象。在他們年紀還小、容易受人影響時,就被迫接受跟自己無關的醜小鴨故事。他們不得不忍受無止盡的迪士尼電影反覆灌輸「真正的美發自內心」這種想法。高中時期,最有趣的老師偏愛那些腦筋好的學生,這些學生被討厭他們的人認為是充滿野心的,他們週六晚上閒坐在家,培養出對傳奇爵士樂手這種符合大人胃口的興趣。高中畢業之後,那些受人歡迎且長相好看的孩子,除了地方氣象預報員和益智遊戲節目主持人外,幾乎找不到其他學習的榜樣,而那些書呆子卻能仿傚許多當代大人物,從創立微軟帝國的比爾‧蓋茲到催生 Google 的賽吉‧布林(Sergey Brin),任君挑選。因為正如聖經所說的,在後的,將要在前。怪胎將會繼承這個世界。
然而,充滿朝氣的哈洛在面對自己青春期的長相與受人歡迎的特點,倒是能以輕鬆的態度擔起這份負荷。他的快速生長期來得早,在國中時期就已經是學校運動場上的風雲人物。雖然其他孩子後來追上他的體型,超越了他的能力,不過他還是保持自信地參與比賽,這使他贏得同儕的尊重與敬意。他常和那些細腰寬肩的朋友一起混,他們以製造噪音的能力著稱。聲音從他們身上的毛細孔輻射出去。他們在學校走廊上,以粗暴喧鬧的方式問候彼此。假如他們手邊有罐裝水瓶,就會在學校自助餐廳上演活力四射的傳水瓶比賽,在場的其他人則得小心閃躲飛掠而過的水瓶。他們會和漂亮女孩交換色情笑話,這舉動讓一些男老師在旁看得心癢癢的,也讓那些高二生又羨慕又想偷聽。雖然沒有人說出口,但他們知道大夥兒都認為他們是這所學校的王者。對此,他們感到無比自豪。
哈洛有一種能力,他能在掃視某個房間後,自動掌握上百個微小的社交動態。我們全都有某些方法能夠去觀察茫茫人海。舉例來說,多數人的眼光會停在人群中的紅髮人士身上,因為我們天生會受不尋常事物所吸引。很多人會假定,擁有圓滾滾大眼和豐腴雙頰的人是比較柔弱、順從的。(也許出於補償心態,在二戰與韓戰中,娃娃臉士兵贏得勇士勳章的機率遠高於體格粗壯的士兵。)
哈洛憑直覺知道哪個團體允許吸毒,哪個團體不准。他可以分辨哪個團體能容忍自己的成員聆聽鄉村音樂,哪個團體會認為這種行為是該被掃地出門的。他能夠判斷出在每個團體中,一個女孩每年可以和多少男生交往而不會被視為賤貨。在某些團體,這個數字是三;在某些團體,這個數字是七。
多數人不自覺地假設,自己不隸屬的那些團體,其同質性高於自己所屬的團體。哈洛能從團體成員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團體。比方說,當哈洛和那些模擬聯合國的孩子坐在一塊時,他不僅認為自己是個聰明人,還能夠猜出誰想要從怪胎象限移居加入優等生/運動明星象限。他可以感覺出誰是某個團體的領袖、誰是弄臣,以及誰在扮演調停人、魯莽勇夫、組織幹部、低調的觀眾等角色。
他可以在任何女子三人組中,辨認出誰扮演什麼角色。如同小說家法蘭克‧波特曼(Frank Portman)曾指出,三人組是高中女生友誼的自然單位。一號女孩是最漂亮的那個,二號女孩是她的老搭檔,三號女孩是最沒有吸引力的一個,她是另外兩個女孩施惠的對象。一號女孩與二號女孩會暫時幫忙三號女孩打理妝容,同時設法將她和她們男友長得不好看的朋友送作堆。不過,一號與二號女孩最終還是會讓大家間接了解到,她們可是比三號女孩漂亮多了,而且她們對她展現的敵意會愈來愈明顯,直到她們終於趕走她,找來新的三號女孩取代她。這些三號女孩永遠缺乏足夠的階級意識,無法團結起來,聯合彼此力量擺脫箝制她們的枷鎖。
哈洛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交觸覺(social awareness)。當他穿過走廊,進入教室後,他感到有些不同。在走廊上,哈洛覺得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握中。可是走進課堂,他卻無法對那些教材展現同樣的掌握。他的社交天賦似乎並沒有為他帶來學業天分。事實上,用來處理社會認知的大腦部位,不同於用來思考具體事物、抽象概念及其他事實的大腦部位。患有威廉氏症候群的人具有不凡的社交技能,可是在處理其他事務時卻有嚴重的能力缺損。大衛‧范魯伊(David Van Rooy)的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情緒覺察力只有不到百分之五可以用智商分數這種整體的認知智能來解釋。
坐在教室裡等著上課開始,哈洛失去他在走廊上擁有的那種掌控感。他看了看教室前排的那些腦袋瓜,認定自己和他們不是一國的。他可以拿到B+的成績,也可以在課堂中說出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不過他的看法鮮少會讓老師覺得驚豔。在求學過程的某個時點上,哈洛已經斷定自己雖然能在課業上表現不錯,但自己不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不過假如你問哈洛,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絕頂聰明,他沒有辦法給出精確的答案……
(三)
眾人會低估未來的重要性,容許眼前的滿足感抹殺了未來的繁榮幸福……
在埃及法老王的那個年代,有個店主人發現只要把店內的環境稍作調整,就能左右上門顧客的潛意識思考。從此,所有商人都奉行這套作法。舉例來說,上超市購物的人總是一進門就先看到蔬菜水果。這是因為商家們很清楚,先買健康食材的顧客會覺得精神昂揚,稍後便能放縱自己購買更多的垃圾食物。
雜貨商知道烘焙食品的味道能夠刺激購物慾,因此很多店家會在每天早上烘烤麵包,讓整間店充滿麵包的香氣。他們也知道音樂可以促進銷售。英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店內播放法國音樂時,法國葡萄酒的銷量就會一飛沖天;而播放德國音樂時,德國葡萄酒的銷量就會增加。
在購物中心,銷售量低的店家多半位在靠近入口處,因為剛踏進購物中心時,顧客的心情尚未轉換好,對商品較不會多作留意。在百貨公司裡,女鞋專櫃總是設在化妝品專櫃的旁邊,因為顧客在等待銷售人員去找正確尺寸的鞋子時,很可能會閒晃到化妝品專櫃去試用看看。
消費者經常會認為擺在展示架右邊的商品品質比擺在左邊的好一些。提摩西‧威爾森(Timothy Wilson)與理查‧尼茲彼(Richard Nisbett)將四雙完全相同的褲襪放在桌上,請女性消費者進行評分。結果發現,愈靠右側的褲襪分數愈高。百分之四十的評分者給予最右側那雙褲襪最高分,右二得到百分之三十一的支持,右三得到百分之十七的支持,至於最左側的那一雙只得到百分之十二的支持。所有顧客都否認商品位置會對她們的選擇產生影響(除了一位心理系學生),而且沒有人注意到所有產品都是完全相同的。
上館子吃飯時,人們的食量多寡跟一起用餐的人數有關。自己一個人用餐時,吃得最少。兩個人一起吃飯的食量會比在家的食量多出百分之三十五。四個人聚餐時,食量會多出百分之七十五,與七個人或更多人一同用餐的話,食量則會多出百分之九十六。做行銷的人都知道人們有兩種品味,一種是關於當下要用的事物,另一種則是以後才要用的事物。舉例來說,當研究人員問消費者他們過幾天想要租些什麼片子來看,他們通常會選擇像是《鋼琴師和她的情人》這種藝術電影。然而,問到今晚想要租什麼片來看時,他們都會選擇像是《阿凡達》之類的熱門影片。
即便進行重大採購時,人們時常還是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房產仲介常會說「買方不老實」,因為許多買方在找房子初期所描述的,跟他們最後真正喜愛且購買的房子,根本搭不上。建商很清楚許多購買決策是在買家走進大門的那一刻就決定。一家叫首都太平洋房屋的加州建商便將樣品屋設計成一進門就能透過窗戶看見太平洋,同時有一道開放式階梯通往樓下的游泳池。這兩層迎面而來的水景對於銷售這些開價千萬美元的房屋大有幫助。深思熟慮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了……
在每個選擇背後都有一個選擇架構,也就是一套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決策的無意識結構。這種選擇架構通常會以捷思法(heuristics)的形式出現。人類心智儲存了一些「如果……那麼……」的經驗法則,可以透過事情脈絡來啟動它們,應用在一些適當的場合中。
第一種捷思法是促發。某個感受會導引出一連串足以改變後續行為的各種想法。如果你要求受測對象唸出一連串隱約與年老相關的字彙(如「賓果」、「佛羅里達」、「古代」等),等到要離開房間時,他們的走路速度會比進來時更慢。如果你給他們一群與侵略性有關的字彙(如「粗魯」、「惱人」、「侵入」等),就算實驗都已經結束了,他們仍舊會迅速打斷別人的談話。
如果你在某人準備進行測驗或者運動前,告訴他一個高成就的故事,他們的表現會比你什麼都沒說要來得好。即使你只不過是在語句中使用「成功」、「精通」及「達成」等字眼,他們也會表現得比較好。如果你描述一個大學教授該是什麼樣子,他們在知識測驗上會表現得比較好。另一方面,如果你提到一些負面的刻板印象,他們就會表現得比較差。如果你在考試前提示非裔美國學生他們是非裔美國人,他們的成績會比你完全不提示任何資訊時低得多。在某個案例中,亞裔美國女性在數學考試前被提醒自己的種族淵源,結果她們考得比較好。但若提醒她們身為女性,考得就比較糟……
《社會性動物》摘文三篇
(一)
眾人看不見潛意識的愛憎之情如何塑造你我的日常生活……
這會是你讀過最快樂的故事,內容是關於兩個人過著精采充實的人生。他們擁有令人稱羨的職業生涯,贏得朋友的敬重,對於鄰里、國家和世界做出重要貢獻。
奇怪的是,這兩個人都不是什麼天才。他們在學術性向測驗、智商測驗及其他同類型的測驗中,表現還算不錯,可是他們並沒有特殊的體能或智能天分。他們長得順眼,但稱不上出色。他們打網球,也喜歡健行,不過即便在高中時代,也不是什麼明星運動員,而且在那個青澀的年紀,沒人覺得他們有任何...
推薦序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理解全人」的小百科全書
蔡詩萍 /作家、節目主持人
我應該是,很典型的啟蒙信仰者了。
也就是哲學家康德所說的那種,人必須從蒙昧臻至成熟的那種啟蒙。而毫無疑問,理性,是這信仰最大的憑靠。人,要靠理性的昂揚,取代很多傳統的權威蒙蔽,以打敗一切經不起理性檢驗的價值與事物。
年輕時,我相信啟蒙,無論對個人,或對一個國家社會,這都是毫無疑問的成長必經過程。經過啟蒙,我們必將成長,必將懂事,必將能與每個理性之人,每個理性之國,聯合起來,在人間建立起「俗世的天堂」,雖不完美,但應該可以漸進至完美吧。
年歲漸長,閱歷稍深,人事略懂之後,我卻不免疑惑起來:人固然會朝「理性化」自我期許,然而很多理性之人,則經常做出非理性,乃至反理性的決定,這是為什麼?天縱英明,神武威猛的領袖,何以常引領一個國家或社會步向毀滅,如納粹希特勒,如文革的毛澤東?而那社會裡,眾多有識者,又何以會那麼死心塌地深信他們的領袖不至於犯錯(只因他不僅理性,更有超乎常人的理性)?
同樣道理,回到我們的生活世界,何以不少知識分子、專業人士,在某種程度上,確實相當完美呈現他們的專業理性,但換個場景,換個議題時,他們卻往往表現得一無是處呢?男人如此,女性亦如此,不過,在更需要感性、需要情緒調理的面向上,女性又會比男性更能克服環境的挑戰,為什麼呢?
經過素樸的啟蒙主義思潮洗禮後,人們會注意到,這世界並不會因為理性昂揚而必然更為理性化;反而,弔詭的,有可能掉入陰暗、混亂的界域,而人人卻都高喊我理性,別人不理性。國家事務如此,家庭事務如此,婚姻問題亦往往如此。
我們顯然需要在理性的基礎上,另尋答案,不是揚棄理性,而是思索何以單靠理性不足以成事,不足以讓我們處事更順遂,人際更和樂,事業更暢旺呢?
在思想史上,對理性啟蒙運動最大的衝擊,首推佛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是潛意識,悄悄吞噬了,或至少抵消了人在意識層次上不斷揭櫫理性的效果。
潛意識的存在事實,提醒了人類,信仰理性時,不得不小心翼翼的風險。當然,人類對潛意識的認識,仍要感謝理性啟蒙運動的遺產,亦即現代學術各種分殊化、專業化的研究成果,使得人類得以回頭去了解,在理性之底層,在潛意識領域裡,到底人類是依循哪種非理性原則,做出各種決定與判斷的。
我們會發現,理性的規則只有一種:「你必須走理性之路!」相對的,非理性的路徑,卻令人驚訝:「你不知不覺走了很多條路!」
讀過大衛‧布魯克斯前一本中譯著作《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的讀者,一定更喜歡這本新作《社會性動物》。理由很簡單,這回作者講的男女主角,就是讀這書的你跟我,我們,不分男女,不分貧富,不分異性戀或同性戀。他要講的道理再淺顯不過了:我們都是social animal,我們都有與生俱來的理性,多數情況下,也都能受到不錯的基本教育或高等教育,這些教育更強化了我們對理性的依賴。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需要理性判斷時,會做出很情緒化、很非理性的選擇呢?比方說,我們明明知道夫妻一場,是前世修來的緣分,是今世相親相愛的抉擇,為何很多夫妻卻通過不了日常生活裡的考驗?是我們理性不夠?還是理性駕馭不了非理性的衝動?
布魯克斯這回採用了盧梭《愛彌兒》的寫作方式,類小說的人物與場景為經,點綴了作者宏觀博學的閱讀材料為緯,編織出極為精彩的敘述。布魯克斯的博學論述,讓我聯想到法國啟蒙思想家之一,百科全書式學者狄德羅,就這傳承而言,布魯克斯本質上還是啟蒙信仰者;只是,他的世代充分享受了佛洛伊德的遺產,遂有了這本更能深入意識底層,探索人類「社會性遺緒」的著作,使我們得以更全面的窺視「人的本能」,原來比我們所能理性認識的還更複雜。
值得一提的,布魯克斯選擇跟盧梭一樣的寫作模式,應該不是巧合,盧梭更接近詩人,篤信自然天性的特質,或許正是作者想傳遞的訊息吧。
我們確實是人類,懂得理性,運用理性,但我們也該知道理性之不足,或理性易被掩蓋的死角,如此或能對存在的意義,存在的體悟,有更了然的理解吧。畢竟,你我常會在事後「痛恨」自己很不理性的當下,不是嗎?
專文推薦
道德情操小論
熊秉元/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講座教授
經濟學探討商品勞務和市場買賣,似乎市儈而俗不可耐; 其實,經濟學者花了相當多的心思,琢磨這些現象的基礎――人。原因很簡單,人是社會現象的基本單位,而經濟活動只是社會現象的一部分。
關於「人」,經濟學者歸納出兩種特質:理性和自利。理性,是表示人能思索,而且會思索;自利,是指人會設法自求多福。對於理性和自利,一般人直覺的反應是:人當然不是理性的,人是理性和感性兼具的動物;而且,更多的時候,人是受情感的支配。針對這種質疑,通常可以用三個問題來回應:首先,第一次約會和第十次約會,表情動作、遣詞用字、肢體與言等,是否不同?是不一樣,因為,第一次約會犯了錯,很可能就不會有第二三四次。犯錯的成本高,自然少犯點錯。
其次,開車時,路面情況不同,會換檔;情感上,有沒有類似的現象?有;和同事相處,較正式;和朋友相處,輕鬆自在一些;和家人相處,最不保留修飾。因此,對於情感的駕馭,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受到理性的節制。最後,回想一下,自己上一次發脾氣的對象是誰?是第一類:男女朋友、配偶、家人、同事;還是第二類:上司、論文指導教授、面試委員?通常是第一類,萬物之靈不會亂發脾氣,因為有理性的支配!哲學家休姆(David Hume)嘗言:理智是感情的奴隸 (Reason is the slave of passions)。然而, 經濟學者法蘭克的論著,卻是《理智駕馭下的情懷》(#Passions within Reason#)。
由理性自利出發,可以解釋諸多社會現象。譬如,對於「貼標籤」,大多數人都期期以為不可。可是,對人事物形成初步判斷,是人之常情,合於理性自利,每個人都這麼作――看政論節目,希望先認定來賓的立場(顏色);到任何環境,心裡先形成初步印象,如此等等。事實上,不只是對於外在的人事物貼標籤,人還會對自己貼標籤。在自己的心裡,自己到底是高矮胖瘦、美醜善惡、智愚賢拙?自我形象未必精確,但都有助於處理生活的大小事項――吃什麼、穿什麼、如何應對進退,大小靡遺。
無論是對人事物或對自己,貼標籤的驅動力其實是一致的。因為人是理性自利的, 這麼做可以大幅降低行為成本。經濟學家阿卡洛夫(George Akerlof)的近作《形象經濟學》(#Economics of Identify#),就是利用這個簡單自明(?)的概念,描述和解讀許多似乎令人困惑的現象。
如果人是理性自利的,那麼如何解釋道德呢?畢竟,道德的特徵之一,就是自我約束,顧慮到其他人的利益。對於道德這個主題,千百年以來有無數的哲人雅士,反覆斟酌和琢磨。絕大多數的論述,都認為道德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規範,是社會互動的產物。
然而,在魯賓遜的一人世界,由經年累月的生活經驗裡,會漸漸形成一套行為準則。譬如,追獵物時要躡手躡腳,才比較容易得手。如果不小心弄出聲響,獵物驚動逃走,自己懊惱後悔、自怨自艾。後悔懊惱的情懷,對魯賓遜就是一種懲罰;抽象來看,有規則(不弄出聲響)又有獎懲(獵物得失和情緒起伏),而且是由魯賓遜自己來操作,這正是不折不扣的道德情操。因此,在一個人的世界裡,也有道德。道德,不是來自於聖人教化,也不一定是來自於人際互動;道德,是理性自利的人,自然而然發展出的(內在)制度。
對於道德的解釋,可以不由哲學宗教,而是訴諸於人的特質。經濟學者蒲士納 (Richard Posner)的鉅作《道德和法學理論困境的剖析》(#The Problematics of Moral and Legal Theory#),以洋洋數百頁的篇幅,論證許多道德哲學的缺失。以事實為基礎的分析,當然比訴諸於規範價值更有說服力。
由理性自利的角度,或許可以闡釋道德的性質和由來;不過,即使如此,由魯賓遜的一人世界過渡到人類社會,可是一道寬闊無比的鴻溝。經濟學者的理論,能提出令人信服的一得之愚嗎?
放眼環宇,有些國家繁榮興盛,有些社會原地踏步,有些地區似乎不進反退。為什麼呢?經濟學者諾斯(Douglass North)的集大成之作《制度、制度變遷和經濟成就》(#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開宗明義的概論之後,第二章就提出大哉問:「合作:理論的關鍵」(Cooperation:The Theoretical Problem)。人和人之間,如果能經由互動,發展出一套好的遊戲規則,那麼,由小而大,就可以使社會走上繁榮之路。也就是,理性自利的人們,如果能克服障礙,確實可以發展出互惠的典章制度。關鍵所在,就是由個別的理性自利、過渡到彼此互蒙其利的結果。
在某種意義上,前面幾段夾敘夾議、甚至有點掉書袋的文字,就是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社會性動物》(#The Social Animal#)這本書稍稍扭曲的縮影。這本書的鋪陳,有兩條主軸:一是男女主角的人生歷程,一是各個環節上相關的學理探討。
第一條軸線,是男女主角走過人生,免不了有生老病死,愛恨情仇。可是,除了情節起伏之外,整個人生的軌跡,會觸發許多感懷沉吟。對於已經有一些生活歷練的讀者,總能從故事中聯想到自己。另一條軸線,則是在故事裡,穿插許許多多學理上的探討。作者引述的論著,無論是實證研究或理論分析,都極其豐饒可觀。有興趣的讀者,如果能按圖索驥,進一步的深度閱讀一二,將能和學術研究接軌。關於人生軌跡和相關議題這兩者,作者巧妙的聯結穿插,反映了深厚的學養,也反映了遠大的企圖。無論在內容和敘述方式上,這都是一本很特別的書。作者的用心,讀者會有清晰而深刻的感觸!
對於人的理性自利、道德情操、人際互動、社會現象,書中都有豐富的材料;在知性和感性上,都將是讀者的一場盛宴。
專文推薦
這是一本「理解全人」的小百科全書
蔡詩萍 /作家、節目主持人
我應該是,很典型的啟蒙信仰者了。
也就是哲學家康德所說的那種,人必須從蒙昧臻至成熟的那種啟蒙。而毫無疑問,理性,是這信仰最大的憑靠。人,要靠理性的昂揚,取代很多傳統的權威蒙蔽,以打敗一切經不起理性檢驗的價值與事物。
年輕時,我相信啟蒙,無論對個人,或對一個國家社會,這都是毫無疑問的成長必經過程。經過啟蒙,我們必將成長,必將懂事,必將能與每個理性之人,每個理性之國,聯合起來,在人間建立起「俗世的天堂」,雖不完美,但應該可以漸...
目錄
前言
情緒帝國/我的目的/我的其他目的/計畫/夥伴關係
第一章 如何決策
會面/用餐/散步/愛的角色/弦外之音
第二章 融合的人生
生養下一代
第三章 為他人設想
入侵/渴望關注/鏡像神經元/逗孩子笑
第四章 發展心智
孩子的任務/一切都是透過連結/想像力/說故事
第五章 依附關係
提供堅定依附/生命是複雜的
第六章 學習
萬人迷/社交判斷力/麻辣老師/她的教學法/獵捕/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希臘人的禮物
第七章 規範
湧現性
第八章 自制力
天生氣質/棉花糖的誘惑/品格再探/複賽/啟發
第九章 文化
工作/執行/家庭和族群/真實性/俱樂部/延伸的心智/文化的運作/給自己的備忘錄
第十章 智力
智商之外/時鐘與雲彩/該是離開的時候
第十一章 做選擇
掙扎/行為經濟學/捷思法/重生
第十二章 自由與承擔
飄蕩的歲月/群體/命運/艾莉卡出現
第十三章 墜入情網
地位聲納/愛的狀態/融合的渴望/至樂/情欲的省思
第十四章 偉大的敘事
過度自信/理性主義者的版本/災難
第十五章 見機行事
下一個問題/隱身的先知/知識論的有限性
第十六章 職場風雲
機會高峰會
第十七章 年歲增長
孤寂/消沉/虛擲人生/心念轉化
第十八章 道德
羞恥/道德情操/直覺論者/道德考量/道德的動機/道德發展/責任/贖罪
第十九章 政治領袖
私人演說/政治心理學/膚淺的辯論/團隊主義
第二十章 社會思考
政策面/解離的社會/帶入情感/社會主義/思考路徑/社會流動/磨練之邦
第二十一章 生命教育
正念/二度教育/跳舞的偵察兵/創造力/身歷其境
第二十二章 生命意義
冥想的生活/尋找意義/最後一天
後記
前言
情緒帝國/我的目的/我的其他目的/計畫/夥伴關係
第一章 如何決策
會面/用餐/散步/愛的角色/弦外之音
第二章 融合的人生
生養下一代
第三章 為他人設想
入侵/渴望關注/鏡像神經元/逗孩子笑
第四章 發展心智
孩子的任務/一切都是透過連結/想像力/說故事
第五章 依附關係
提供堅定依附/生命是複雜的
第六章 學習
萬人迷/社交判斷力/麻辣老師/她的教學法/獵捕/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希臘人的禮物
第七章 規範
湧現性
第八章 自制力
天生氣質/棉花糖的誘惑/品格再探/...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