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麼想就怎麼過生活。成功的人生有一定的線索可循,失敗的道路也有其錯誤的軌跡。生命要活得幸福,活得有智慧、有熱情,就需要一些正確的指引。本書的五十六篇短文,透過常見的生活場景,提供個人珍惜生命、開展生涯、實現豐富快樂的人生,並參悟生命意義的寶貴素材。
生命雖然要面臨許多考驗,但只要你勤奮振作,只要你珍惜它,經營它,生命之華總是綻放著芬芳。即使是生命世界中免不了的衝突和創傷,當你豁然面對,就能更理性、更寬容,並獲致成長。
你要用什麼眼光來看待生命,安排生活與工作呢?本書提煉許多個案的正向經驗,能給讀者帶來好的反省力,從而孕育正向的想法和創意的視野。把美好人生的線索獻給你,相信你可以妥善運用,提升自我功能,發展出更充實的生活興致和品質。
作者簡介:
鄭石岩
心理學家,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
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
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
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
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
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
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
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
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章節試閱
1.變得更好之道
每個人都該珍惜自己的天賦,
要在可改變或可學習的特質上,開展其天賦,
從中得到喜悅和滿足,生命的真正價值就在這裡。
每個生命在發展和成長的過程中,越是了解自己,越能發揮特質,走出成功的人生。越能認清哪些特質可以改變,哪些特質無法改變,就可以集中精力做提升自己的事,而不必多費心思,做無法改變的事。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助人的工作,發現人的心理症狀,絕大部份來自自我的扭曲。當一個人不斷想要改變他不可改變的部份時,就會造成挫折、不能自我接納、沮喪、逃避和自尊低落,從而發生困擾和心理症狀。誠如前任美國心理
學會主席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所說:「人應該集中有限的時間、金錢和努力,去做自己做得到的改變,而發展出自己的能力,使生活變得更好。也要去接納自己不能改變的部份,不會為它抱憾終身。生活的智慧就在於知道兩者的分野。」
知道這個道理,就能保持生活快樂,生命顯得活潑充實。
什麼是不能改變的呢?人到了成年個子還是很矮、同性戀、個性急、性向與智力等等,你想改變它成為你想要的樣子,確實有困難。因為這些都與基因有關,目前我們還沒有辦法改變它。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學習適應之道,或者
發展輔助的能力,使自己接受它,從而生活得自在些。
什麼是可以改變的呢?你可從悲觀改變為樂觀,從消極改變為積極,從緊張焦慮改變為不緊張和不焦慮,從不健康的自尊改變為健康。也就是在天賦範圍內,你能將原先不能的,經過練習而變得能,原先不熟悉的技能變得熟悉。
我們能學習的領域非常多,只要了解自己的潛能和傾向,就能從中發揮創意,發展長才。
每個人的根性因緣不同,其智力、性向、體能、人格特質互異。教育的本質是要順著個人的特質,引導發揮其長才,走出自己亮麗的人生。每個人都有其長處,也有其不可改變的短處。然而,許多父母和師長,沒有認識到這點,
只一味要升學,要高學歷,要讀熱門的科系,而忽略發展子女的天賦和長處。這種不合理的教育抱負,常常使青少年產生嚴重的挫折、沮喪和絕望。
佛陀在靈山法會上「拈花微笑」。他把生命比喻作一朵開放的花朵,告訴大家要歡笑地接納它,享受它開啟的喜樂和芬芳。這朵生命的花是唯一、獨特的,不能與人比較,是平等的、值得珍惜的。你注定要依自己的特質去生活,
去實現生命的美和豐收。
也許你是一株小茶樹,你用不著羨慕大雪山上的千年紅檜;問題是你是否繁茂的生長,長出好茶來。你若是山坡野徑的一株小酢漿草,也用不著在牡丹花面前自卑,關鍵是你是否開出紫色的花,迎風歡笑。
花樹不同,它的大小、顏色、芳香乃至綻放的時間都不一樣。但有一件事畢竟相同:生命之花開啟時的喜樂是一樣的。生命的真正價值就在這裡。
每個人都該珍惜自己的天賦,要在可改變或可學習的特質上,開展其天賦,從中得到喜悅和滿足,而不是對自己無可改變的短處,抱憾終身,這就是人生的智慧。
2.知識比資訊重要
如果你沒有豐富的知識作檢證和思考,
壅塞的資訊並沒有什麼工具價值,
有時還可能會被漫無結構的資訊誤導。
面對社會快速變遷、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必須有豐富的知識,才能迎接種種挑戰,解決新的問題。這是適應之道,也是追求幸福的主要憑藉。所以每天要學習新知、日積月累。有些知識從別人那兒直接學來,有些是從自己
的經驗和思考中發現。一般而言,經過自己體驗過的知識,要比記憶得來的知識有用得多。
大部份的知識,有其有效期限。現在使用的理論,經過一段時期可能不再適用,就會被替代或修正。不同領域的知識,有效期限不同。工程方面的知有效期限最短,其次是社會科學,再其次是人文學科的知識。因此,你要想在
工作上表現卓越,必須不斷學習;要想在社會適應、身心健康和人文素養上有所提升,也必須學習。知識不但是經濟活動的動力,同時也是個人幸福所必要的素材。
知識是結構性的,它具有思考、應用及創造的特性。經過長期累積,運用和驗證而形成,所以知識是活的,能不斷重組和改造,進一步產生新知。心理學家提示我們,有效學習知識的方法,是觀察、比較和思考。
現代人亟需學習新知,以因應社會變遷的需要。然而,我們卻面對一個難題:被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沖淡了思考和體驗的能力。每天洶湧而來的資訊,透過各種媒體的傳播,壅塞我們的心靈。每個人覺得腦子脹得滿滿的,好像
知道很多東西,實際上那些資訊,並沒有什麼工具價值。如果你沒有豐富的知識作檢證和思考,有時還會被漫無結構的資訊誤導。
於是讀書變得非常重要。你要閱讀經典的著作,充實知識的基礎;也要閱讀新著,知道知識的更迭。那些傳之久遠的文學名著,就是歷久長新的知識;那些洞入精徹的哲學名著,代代都受其啟發,而有不同的省悟和受益。
書像一艘船,像一個個航空貨櫃。它把智識帶到各地,讓每一個人都能分享,並接受它的啟迪。每一本書都有其焦點,告訴你怎麼運用知識,解決某類問題;每一本書都有個伏筆,告訴你接下去由你接棒,發現更正確、更具價值
的新知。
從讀書中獲得知識,才能使資訊變得有用;個人有豐富的資訊,才知道所處的現況。專業的技術人員和科學家,吸收新的資訊,才不致落伍;在政治、社會和經濟活動上,因為有資訊,才能透明,預防獨裁和獨佔。但我們必須認
清,資訊沒有辦法回應現實,要解決問題,非得有結構性的知識才行。
透過知識和思考解決問題,資訊會變得有價值,這是聰明智慧之舉。反之,如果用資訊來代替知識,有可能是一種盲目和衝動。所以,現代人不要因為資訊取得容易,而忘了要讀書和求知。
3.做自己真好
學做自己,最重要的是真實。
找到自己,喜歡自己,
而且很自然地表達自己,去走該走的人生路。
這世上只有一個你,無論你長得怎樣,性向和能力如何,你注定要用你所擁有的現實,好好過生活。如果你不願意做自己,硬是要把自己變成別人,到頭來是「捨己之田不耘,而耘人之田」,你的一生將空無所獲,而且會踐踏自
己,貶抑自尊。
生涯心理學者施薇兒(Lila Swell)說:「你之所以為你是好的,我之所以為我是好的。」老實做自己,發揮才能,從事有意義的事;依自己的現實,巧妙安排生活,這才叫珍惜生命,懂得人生。
老實做自己的人,生活品質好,有較多的愉悅。他們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努力去實現其人生,所以他們的生涯比較成功,做事也比較踏實。他們有較多純真之情和率真的態度,他們在身、心、靈三方面,顯然發展得比較好。
學做自己,最重要的是真實。你無須給自己加個好聽的頭銜,不必要在別人面前炫耀。你是什麼就是什麼,你儘管叫自己是農夫、工人、家庭主婦、教師、工程師等等,無論叫什麼,在生命世界裡都是珍貴的。問題在於你是否真
為自己活出意義和價值。你無須為學習而自卑,無須為貧窮而自慚形穢,更無須語驚四座,引人側目。
生命是如此的自然。我們該珍惜自然的體態,無須崇尚奇形怪狀的造型;我們要保持簡樸,無須造作雍容華貴;我們該欣賞健康之美,而非把自己變成不堪風雨的瘦弱。這社會變得如此虛浮,是因為不相信自己本來美好,對流行
趨之若鶩,從而否定和壓抑自己,而對心理健康造成打擊。
一位大學生因為成績不如自己的期許,認為同班的女友會看不起他,於是便鬧彆扭,吵著要分手,但又捨不得這份美好的感情,陷入焦慮和鬱卒的漩渦之中。他們一起來晤談時,女友說:「我喜歡他這個人,欣賞他的責任感,和
對人的友愛,而不是要看他出類拔萃的成績。」這段話鏗鏘有聲,感動這個男生,我為之動容。這對情人在幾次晤談之後恢復舊好,心情也穩定下來。
這個個案,令我想起自己年輕時窮困的自卑感,我怕別人知道我窮,於是信心不足,不敢真正面對愛情。直到秀真對我說:「我欣賞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富不富裕。」這才讓我釋懷。從那時候起,我找到自己,喜歡自己,而且
很自然地表達自己,去走該走的人生路。
學做自己真好。但你得努力以赴,用自己手中的資糧去實現和成長,獲得信心和自尊,然後才辦得到。然而這並不是教人自戀,以為自己什麼都好,而是要人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去過有價值的人生。
茫茫塵世裡,什麼是心靈生活的家呢?家就是你自己。請記得用自己的材料,構築安居的家。千萬不要落得居無定所、無處安身,那可是很悲慘的事。
1.變得更好之道
每個人都該珍惜自己的天賦,
要在可改變或可學習的特質上,開展其天賦,
從中得到喜悅和滿足,生命的真正價值就在這裡。
每個生命在發展和成長的過程中,越是了解自己,越能發揮特質,走出成功的人生。越能認清哪些特質可以改變,哪些特質無法改變,就可以集中精力做提升自己的事,而不必多費心思,做無法改變的事。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助人的工作,發現人的心理症狀,絕大部份來自自我的扭曲。當一個人不斷想要改變他不可改變的部份時,就會造成挫折、不能自我接納、沮喪、逃避和自尊低落,從而發生困擾和心理症狀。...
作者序
反省中創造人生
從反省到創造,是美好人生的心路歷程。不過,反省需要有足夠的思考素材,才能激盪出創意;空洞沒有與料的反省,起不了什麼作用,有時還會淪落於自己的管見,走不出路子來。因此想要締造美好的人生,就要多閱讀,多歷練和多見識,揉和這些材料,在大腦裡發酵反省,能產生機智、創意和品德等回應力,去解決問題,創造豐富的人生。
回應力表現在待人接物上,能不斷面對生活的挑戰。正向的回應力,帶來解決問題的好成果;反之,負面的回應力,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障礙,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難。譬如說人由於情境的刺激,一時陷入怒火,說錯了話,做出非理性的行動;或做錯決定,讓自己陷入更複雜的困境,而蒙受嚴重的損失或重創;更有可能在待人接物中誤了大事,自毀前程。
身為心理學的研究者,從諸多案例中觀察,深信這些誤蹈地雷的人,多因為反省迴路不周全。最主要的問題是正向的反省素材太少所致。人若能在大腦裡,存入多些正向的素材,多些小故事大啟示,反省時作出正向、有創意、有遠見的回應,機率就大大地提升。
這些具足正向回應力的人在遇到困難時,心理世界就像有一位幹練的老友,在關鍵時刻總能提出明智的想法或點子,即時勾勒出新的創意和想法。所以我很重視多閱讀正向經驗的讀物,尤其是生活中的精采小故事,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心智寶藏;古典的寓言和譬喻的故事,亦頗具啟發性。
我相信,多閱讀積極正向的生命故事,對個人待人接物的態度和機智,會有深度啟發。這些素材所構築的反省力,在職場上必能增長其揮灑的力道,在婚姻、親子和心靈健康等方面,更能確保如意順利。我更相信,結構性選擇現代人生活經驗的菁華,點出正向的心理層面和動力,對生活在忙碌競爭和瞬息萬變的現代人,有更大的助益,能提升其反省和創造力,打造美好的人生──本書就是提煉許多個案的正向經驗,所集結的寶貴素材。
人生是生動活潑的,這本書用一篇篇的短文,類似散文的敘述方式,提出五十六則生活中最常用的關鍵性素材。讀者可以隨意挑著看,讀過的主題,有空可以反覆的瀏覽。過去,有許多人把它當作桌邊書,他們告訴我:「這本書是我的心靈點心。」
最近,我常被問道:「你能否簡單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機緣能讓一個人成功?」我說:「每個人的機緣都不相同,但有個共同的原則:反省力好的人,往往是贏家。」這本書能給讀者帶來好的反省力,從而孕育正向的想法和創意的人生視野。
反省中創造人生
從反省到創造,是美好人生的心路歷程。不過,反省需要有足夠的思考素材,才能激盪出創意;空洞沒有與料的反省,起不了什麼作用,有時還會淪落於自己的管見,走不出路子來。因此想要締造美好的人生,就要多閱讀,多歷練和多見識,揉和這些材料,在大腦裡發酵反省,能產生機智、創意和品德等回應力,去解決問題,創造豐富的人生。
回應力表現在待人接物上,能不斷面對生活的挑戰。正向的回應力,帶來解決問題的好成果;反之,負面的回應力,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製造障礙,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難。譬如說人由於情境的刺激...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