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霸凌全方位手冊:觀照受霸淩者/霸凌者/受凌者父母/旁觀者
第一本以臨床心理師的專業,提供父母師長符合本土輔導的建議
檢附實用的「霸凌檢核表」時時提醒、處處關心,關注霸凌不鬆懈!
校園,是培養未來主人翁的希望之地。霸淩,是吞噬這些希望的一頭怪獸。
這頭怪獸蹂躪的不只是受霸淩者,父母、師長、同學、旁觀者甚至霸凌者同樣身受其害。因此要反霸凌、去霸凌、終結霸凌,不能只把焦點局限在霸凌者身上,《向霸凌Say No!》就是告訴我們,對抗霸凌要拉開戰線,唯有全面關注所有受影響的相關人等,才可能從根本解決這個問題。
那該怎麼做?本書提出的關鍵三階段:發現暴力的線索→拿出正確的應對態度→學習從創傷中復原,正是最佳治本良藥。借重國外研究的相關理論,立足本土實例的切身經驗,身為臨床心理師的作者南琦,教我們如何在不同的階段用心、用腦、用愛,合力守護孩子,還給他們一個探索未來的乾淨校園。
有鑑於一般對暴力行為的「重男輕女」,本書對占學子半數的女孩特別關注。儘管暴力行徑相對輕微,女生霸淩那種隱微、間接的手段,殺傷力之強恐怕不亞於拳頭,「為何家暴的受害者大多是女性?」這個問題的部分答案,或許就藏在求學時期的霸凌經驗裡。
學理兼容實務,分析配搭個案,本書著眼於全方位觀照,因為「向霸凌說不」需要共同的意志和努力。讓我們攜手,認識霸淩、對付霸淩、走出霸淩。
作者簡介:
南琦
本名劉南琦,輔仁大學中文系,心理學研究所畢業,國家高等考試合格臨床心理師,
現職耕莘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寫作題材多與心理健康有關,
在遠流的著作有《找自己的心理醫生》《情緒自療 Easy Go》《我只是特別,不是難搞》等書。
年紀愈長愈有倒吃甘蔗的感受,積極運動養生,目前正與乳癌奮戰中,並靜待頭髮留長,牙齒矯正結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1
向霸凌說NO需要大家一起來 ─ 張德聰(「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
向霸凌說NO是家長、老師、學生以及教育行政單位共同的願望!
叫「霸凌」太沉重,其實校園內恃強凌弱不是新鮮事,從過去以來就有,然而近年來被重視的原因,主要是:
一、人權意識的被重視,每個人都有安全以及被尊重的需求與權利。
二、教育功能的式微,過去天、地、君、親、師,五倫被重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今,「師者,被告、被打、困惑也?」流浪教師突顯教師之社會地位,師者如果自己的生涯都未能妥善處理與照顧,如何觀照學生?
三、師生關係的品質不佳,如果師生關係良好,積極上不僅有利於教學與學習,消極上亦有利於預防霸凌的發生。
四、部分學校輔導工作未能落實三級預防。
五、同儕間人際的未能學習相互尊重,學生無論任何年紀都很在乎同儕的接納支持,即使遊戲嬉笑亦為彼此的友善互動,但若超過對方接納範圍或言語之嘲笑,就可能引發當事人的不舒服。
六、法律素養的不足,因為缺乏對法律的了解,罔顧一時衝動可能產生的後果。
七、媒體之推波助瀾,目前媒體視社會負向消息為賣點,在「知的權力」與「社會教育」間的取捨,未能妥善思考「倫理」的抉擇,視「霸凌」事件為新聞賣點,殊不知亦成為社會負向教育的示範。
然而於過去的書籍中具體提出解決霸凌者並不多,本書能依國情文化先從認識霸凌,包括分析霸凌的危險因素;進而具體提出面對霸凌的態度,尤其提出霸凌因應力以及三級預防模式;最後並探討如何走出霸凌,找出自我人格的優勢,從創傷到復原,更能加上受凌者自己如何走出霸凌的故事,讓其他受凌者學習只要個人有意願在適切的專業助人者協助下,不僅可以嘗試努力走出受凌的痛苦,甚至昇華善用自己的專長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值得推薦給學校輔導工作相關專業工作同仁、家長以及關心霸凌事件處理的社會熱心人士。
向霸凌說NO需要大家一起來,不僅是受凌者與霸凌者的處置,背後家長的管教態度與方法,老師和學生如何建立良好師生關係,學校如何建構友善安全校園,社區的互助,媒體的自律,心理衛生教育的積極推動以及與媒體工作者的溝通,皆需要大家共同探討合作。期待本書的催化,讓校園的春風笑聲不斷!
名人推薦:推薦序1
向霸凌說NO需要大家一起來 ─ 張德聰(「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
向霸凌說NO是家長、老師、學生以及教育行政單位共同的願望!
叫「霸凌」太沉重,其實校園內恃強凌弱不是新鮮事,從過去以來就有,然而近年來被重視的原因,主要是:
一、人權意識的被重視,每個人都有安全以及被尊重的需求與權利。
二、教育功能的式微,過去天、地、君、親、師,五倫被重視,「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如今,「師者,被告、被打、困惑也?」流浪教師突顯教師之社會地位,師者如果自己的生涯都未能妥善處理與照顧,...
章節試閱
找出霸凌
霸凌問題要搬到檯面上解決、討論,首先得先發現有霸凌的情況。許多霸凌其實常常持續一段時間後才被第三者發現,那麼要如何發現更多檯面下的霸凌?霸凌者不說,受凌者不敢說,只有靠周遭大人敏銳的觀察,才能直達心理與情緒的底層。
◎受凌的各種創傷
例如孩子最近放學後只想窩在家裡不想出門,要求父母接送不願意自己去上學,不想講在學校發生的事,在學校的表現突然一落千丈……。
被帶來精神科的受凌者通常已有情緒症狀產生,並已經影響正常生活表現。當事人的主觀陳述有時是不可靠的,關於這點精神科的醫療人員相當有經驗,我們經常面對病患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孩子不敢告訴大人的外在理由如「擔心大人不相信」或「不相信大人有辦法幫自己」,內在理由如「不知道這是霸凌」「自己應該可以搞定」「好丟臉」「自己是遜咖」「是自己沒用」等,人會有自己的防衛機制來因應目前的情境,但不代表是自己的真實感受,所以要從主訴以外的層面來發掘真相。霸凌行為可能帶來以下創傷的影響:
●學業適應障礙:學業中斷或拒學。很明顯的會發現他星期一到五都說不想上學,突然頭暈肚子痛一定要請病假,到了週末又變得好好的。
●認知調控障礙:形成自我、他人、未來世界的黑色三角,例如自己是無用的,別人是不會幫助自己的,未來生活當然也就一片漆黑。
●情緒調控障礙:焦慮、憂鬱的相關症狀。在壓力之下的情緒失調反應,心情起伏大(焦慮)或是整體低落(憂鬱),或者兩者混合出現。兒童或青少年期的憂鬱特色是易怒,易被大人誤認為叛逆。
●行為調控障礙:包括自傷、傷人,物質濫用(菸、酒、其他物質如毒品)。當壓力無法適當的紓解時,人的衝動性便會上升產生外在的行為衝突,向內的發洩方式就是麻痹在某種物質裡得到短暫的平靜。
●人際調控障礙:包括封閉、疏離、衝突。霸凌最直接影響到接下來的人際品質,不管是否選擇抵抗,結果都是更多的排擠或忽視,有些人選擇封閉自己不想再受傷,不輕易與人互動。
●精神病理方面:可能是各種情緒性疾病,例如憂鬱症狀持續了兩週以上就需考量是否為憂鬱症,如果低落的心情持續兩年以上,就須考量是否為長期型憂鬱症。
以上的各種障礙如果包含多項,例如情感調適障礙並有自我傷害及衝動的行為、人際退縮、強烈的無助感等,且有明顯的證據表示這些症狀是因霸凌而產生的,我們可以考量當事人是否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它會帶來更明顯的逃避或退縮反應,警覺度增加(或驚嚇),如果症狀少於三個月稱「急性」,症狀到達三個月或更長稱「慢性」,若壓力事件與症狀的初次發作間隔了六個月以上則稱做「延遲發作」。
即使當事人的主觀感受並無異狀,但你的身體比你的主訴誠實多了,情緒的症狀會用各種方式提醒你:你開始會不斷做噩夢,身體很多不舒服卻又檢查不出什麼毛病,開始放棄平常喜歡的興趣喜好,你的改變代表你的不對勁,只是自己還沒心理準備去了解。
一個門診的高中女生堅稱自己「只是身體不舒服」「容易頭疼」罷了,但近幾個月以來身體卻很奇怪的僵硬,走路緩慢歪斜像壞掉的機器人,講話也會突然卡住,只能勉強用單字表達,而且似乎要費盡所有力氣才有辦法說話,於是她的「我很好啊」「沒事」變成荒謬的欲蓋彌彰。我說:「既然你沒事,那為什麼要看這麼多醫生做這麼多檢查?我不相信你沒事,只是還不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事。」她很驚訝,開始想跟我說些什麼,只是喉嚨卡得更厲害,愈急愈說不出來。於是我益發相信她的生活中一定遭遇了什麼。
當我們遇到霸凌時,一開始會有生氣、沮喪、悲傷哭泣等種種豐富的感覺,但接著發現無力改變時,開始變得安靜、容易放棄、認命,然後就可能像上述女孩一樣變得麻木沒有感覺。
所以不管那是不是霸凌,即使周遭朋友堅稱「只是開玩笑」,只要當事人覺得真的不好笑、不舒服,為人父母或師長就必須積極處理,也讓當事人了解自己的不舒服有權利讓他們知道。
◎好玩?還是霸凌?
「只是好玩而已」常常是處理霸凌事件之前最需要釐清的部分。有時大人會認為這只是比較嚴重的打鬧罷了,哪個小孩不打打鬧鬧?而小孩當事人也很無辜的以為,自己只是開開玩笑,或者是以好玩為由,合理化霸凌的行為。
台中縣一名國一男生某天下課時在座位上抄聯絡簿,莫名奇妙被同學朝後腦杓揮了一拳,回家後出現頭暈、想吐的症狀,就醫後診斷為右側內耳三半規管平衡功能失調。被打之後常感到天旋地轉,想吐,注意力難集中,成績也退步,無法好好躺著睡覺,請了幾個月病假。
事發之後他轉班,那位同學則被記一支小過,但是他受凌的情況並沒有好轉,他說,「同學都說我裝病,會故意打我的頭」「說我請假是請『假』的」。
過了幾個月又有兩個同班男生打他的頭,導致他暈眩合併嘔吐症狀加重。母親很心痛,氣憤的說:「學校每次總說小孩子鬧著玩……我忍無可忍才告×××傷害。」被告的少年向警察表示,平時和他並沒有交集,也沒講過話,只是「因為無聊,想跟他開個玩笑」。警方則依傷害罪移送法辦,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這個事件顯示學校對霸凌的處理虎頭蛇尾,事情發生時雖處分了作弄的學生,卻未充分告知學生要尊重他人,同理他人,讓他們了解這種行為並不好玩,才會又衍生第二次傷害。
有時連老師都難以拿捏「好玩」與「霸凌」的不同,台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印製的〈如何化解校園霸凌現象〉宣導文中,提供一些判斷的依據讓大家可清楚分辨,我將其中內容再做整理如下。
●面部表情:打鬧時雙方表情是高興或愉悅的,霸凌時至少有一方表情是害怕、糾結,而霸凌者表情也常常較猙獰。
●參與意願:玩鬧是孩子可以決定要不要參加,而霸凌常是被迫或被挑釁而參加。
●用力程度:玩鬧時通常不會使盡力氣傷害他人,而霸凌常常會演變到激動、衝動而失控。
●角色是否可轉換:玩鬧時孩子是你打(推)我、我打(推)你,而霸凌的角色關係(施暴者-受暴者)通常是固定的。
●是否群聚:玩鬧結束後孩子還是會一起玩,霸凌結束後大家常常一哄而散。
●蓄意程度:玩鬧是無意要傷害他人,霸凌者是有意圖傷害其他人,並要造成這種結果。
●重複發生:霸凌現象常會重複發生,而且特定的孩子可能長期受到欺壓。
當我們在拿捏到底是玩鬧還是霸凌的尺度時,並非與上述吻合愈多項才是霸凌,有時發生過程我們並不清楚細節,無法判斷,就上述例子來看,雖然當事人被打的次數不多,動手者也似乎認為自己是玩鬧、無意傷害他人,但結果足以造成他巨大的心理痛苦與身體創傷,所以仍舊當霸凌事件來處理。
基隆市某綜合學校(即從國小、國中到高中皆有)有一棟大樓,四樓以下是小學生,四樓以上是高中生,曾有高中生上學時會逗弄小學生,摸摸臉、捏捏臉頰,讓有的小學生嚇得不敢上學,所以校方在牆上貼「禁止逗弄小學生」的標語。
自以為親切的動作,在他人眼裡都可能是霸凌,我們需要不斷學習與人相處的尺度,如何才能不侵犯到他人又能表達自己。就上述的綜合學校為例,如果校方可以進一步指派捉弄的學生一些任務,如讓他們當小學生放學路隊的糾察隊,或者幫忙低年級生打掃教室,就能夠讓他們更懂得用心疼惜這些可愛的小學生。
◎針對手段不如探索本質
立法院院會在二○一一年七月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部分條文修正案〉,將罵人「死gay」「娘砲」「男人婆」等性霸凌行為,比照性侵害、性騷擾予以規範,最重可依校規予以退學處分。
但不是所有玩笑話都屬「性霸凌」,須讓受凌的一方感到受侮辱或不舒服,向老師報告並請求處置,才會啟動性別平等調查機制,若只是學生之間的開玩笑,學校不會主動介入處理。
這雖然顯示出政府欲遏止霸凌的決心,但接踵而來的問題,第一是許多長期受凌的對象若等不到「拯救者」,是不會主動告知學校的,亦有曾經告訴老師,看到老師不積極處理也就不想再求助了。第二,如果事件發生在年紀較小的小學或國中環境,祭出「退學」處分無法解決問題(在義務教育階段就用極端的手段,顯示大人的退縮無能),應先輔導、改正學生的偏差行為,加強性別平等教育。第三,明訂一些不雅的、涉及污辱的字眼治標不治本,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喀飛認為,問題不在於用什麼語言辱罵性別傾向不同的人,而在於學校、社會等整體環境仍未落實性別平等教育,「今天禁了『娘砲』,明天出現新的名詞該怎麼禁呢?」
侵略與攻擊都是人的本能,許多心理學家都同意並研究這塊領域,所以研究霸凌的眼光應放在霸凌背後關於慾望、侵略、權力、人際互動等關於人的本質,才能由本質著手找出因應對策,而不是放在霸凌的手段,手段會隨著後天學習而有不同。
我才一歲半的姪女表達憤怒的方式非常直接,在保母家面對其他年紀的孩子也需要保母抱抱時,她的方式就是直接往對方的手臂咬下去。長得愈大,孩子學會更多手段:不直接出手,而是在大人背後作勢威脅;向大人告狀;言語責罵。現在我念小三的女兒學到更「進階」的方式,她爭取注意的方式不是打壓妹妹引來媽媽的責罵,而是轉而用很哀怨口氣說:「媽媽你對妹妹都比較溫柔,對我都好兇。」然後就會成功的喚起媽媽的罪惡感,急急的辯解,摸摸她的頭抱抱她說:「我對你有很兇嗎?我也很愛你啊。」
了解霸凌定義與分類只是個開端,讓我們知道霸凌會用哪些形式做包裝,消滅了這個,又會以其他變種的方式出現。最好的方式是克服面對問題時的恐懼與衝突,產生對抗的力量。
◎檢核表 CHECKPOINT
發現霸凌
透過以下觀察發現孩子是否遭到霸凌,亦可看出霸凌造成的影響:
□學業中斷或拒學,平常要上學就說不舒服、頭痛肚子痛,假日又無異狀(學業上)。
□對自己失去信心,無力感,拒絕他人幫助或向他人坦露心事,對未來生活也有灰暗的想法(認知上)。
□情緒起伏變化大,容易生氣,或者整體心情低落、沒有活力,也有可能兩者皆有(情緒上)。
□衝動性增加,遇小事易激動,傷害自己或他人,或者有物質濫用的危險(行為上)。
□人際關係突然改變,包括不參加聚會、喜歡獨處、易與人吵架等(人際關係上)。
□以上的種種問題已經造成整體生活功能有明顯障礙,無法正常上學與生活,則須考量精神病理上的因素,並應盡速就醫(症狀上)。
找出霸凌
霸凌問題要搬到檯面上解決、討論,首先得先發現有霸凌的情況。許多霸凌其實常常持續一段時間後才被第三者發現,那麼要如何發現更多檯面下的霸凌?霸凌者不說,受凌者不敢說,只有靠周遭大人敏銳的觀察,才能直達心理與情緒的底層。
◎受凌的各種創傷
例如孩子最近放學後只想窩在家裡不想出門,要求父母接送不願意自己去上學,不想講在學校發生的事,在學校的表現突然一落千丈……。
被帶來精神科的受凌者通常已有情緒症狀產生,並已經影響正常生活表現。當事人的主觀陳述有時是不可靠的,關於這點精神科的醫療人員相當有...
作者序
〈自序〉當霸凌成為社會案件時
當決定寫一本霸凌議題的書時,記得還鬧了主編一下:「寫這個題目感覺少活十年!」因為這嚴肅的議題代表我又要絞盡腦汁與大量筆記和資料奮戰,恍若回到寫論文年代。
民間與官方愈來愈重視這個議題,不管是從國小就開始推動的校園安心方案(如各縣市教育局在開學第一週訂為友善校園週)或者研議相關立法,相關書籍的出版則如雨後春筍,但多是翻譯作品,國外的案例、國外的教育背景文化脈絡、國外的經驗……怎麼看都隔靴搔癢,缺乏本土化的實例與經驗分享,所以這本書的寫作過程比起在遠流的其他三本著作更是痛苦,我必須在龐雜的書報雜誌中(包括社會新聞、八卦雜誌)擷取更多實例,搜尋有用的資料,整理出可行的、正向的做法。
奇妙的是,當自己開始注意霸凌問題時,門診中遇到霸凌的個案似乎也變多了,機緣巧合更讓我使命感增加。
我所理解的霸凌
目前為止我遇到最年輕的霸凌個案是小二,她告訴我一年級時班上有個女生會欺負同學,要其他同學不跟某個人玩(後來這個小朋友看了兩個月的精神科),二年級時她成為倒楣的那個人,那霸凌者唆使她周遭的人不要跟她玩,刻意捉弄、隔離她的人際關係,當她向母親提及時,母親做了明快的決定,第二天立刻到學校與老師溝通,並告知若不處理就要打反霸凌專線。班導師承諾會積極處理,但校方卻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威脅孩子誰敢打這通電話就要處罰誰,並罰她站了一節課。
小朋友回家後向母親哭訴當天的遭遇,母親震怒,又到學校理論,同時因為小孩所受的二度傷害而來就診。這次學校終於搞清楚怎麼回事,向她們道歉並做了緊急處置,對霸凌者行為告誡與約束(深入了解後發現霸凌者來自不溫暖、缺乏雙親支持的家庭),同時允諾會讓輔導室持續追蹤。
這件事算是有了較圓融的結果,應該歸功於有個高度關懷、鍥而不捨的媽媽,同時老師的配合、校方的事後道歉處理,都可以降低、彌補傷害。
身為兩個女兒的母親,寫這樣的議題時常常思考,如果小孩遇到霸凌時我會怎麼做?想來想去都沒有理想做法。我其實沒把握現在的校園能多友善,感受友不友善除了看自己的態度,也看所接觸的人事物,因為對此議題愈深入,愈知道有太多無法掌控、複雜的因素,只能見招拆招,遇到再說。
除了小孩本身該培養的環境抵抗力,我比較堅持的部分是讓兩個女孩子練體能、功夫。當老大開始上大班,我毫不猶豫的讓她練跆拳道,對外都玩笑似的說要讓她進軍奧運拿金牌;老二幼稚園開始有武術課,老師詢問要不要參加時我說當然要,第一年還有幾個小女生陪著小女兒練,第二年他們漸漸覺得不好玩、改上美術課時,她開始喊無聊、腳好痠,我還是堅持她必須上武術課。其實我心裡很清楚這樣做的目的:我不要她們弱到無法應付緊急狀況,必要時來不及反應、沒有體力逃跑。
雖然凶凶老媽不太會煮菜,但起碼可以做到規律的作息、正常的飲食,晚上九點過後就開始碎碎念,要求她們準備上床睡覺。兩個女兒漸漸長得比同齡孩子還高大健壯,活潑開朗,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做法了:我做了身為家長該努力的部分,剩下的則留給她們去磨練體會。
當暴力型態變得無法預測時,我們的保衛本能也只好回歸到原始印象,至少要「看起來不容易被欺負」的樣子。這是個處處需要留意的社會,卻不能被戒心淹沒以致失去了做人的樂趣,而光靠自己的力量又不一定做得來,中途得仰賴許多貴人扶持,方能身心健康、平安的成長。
有時我會遇到為著別的問題來訪的個案,談著談著會追溯到學生時代某段痛苦的回憶,那回憶通常不是家庭暴力、家人互動衝突或冷漠,就是夾雜著霸凌,那種隱微的傷痛總需要治療師格外小心呵護,才能娓娓道來。這是個重生的過程,藉由對過往傷痛的重新述說,從重新整理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已不是小時候無助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保護自己,甚至保護別人。
當然身為家長的我在治療中也佔了些優勢,那就是格外留意門診個案中關於霸凌的陳述。這議題讓我在聆聽過程更敏銳,也容易將其情緒問題與過去經驗做連結,增加晤談的效果。
霸凌者更需關注
我並非要為霸凌者或加害人找台階下,而是主張在討論這麼深沉、嚴肅的問題同時,也要省思一些更全面的問題,以預防日後更多的小霸凌出現。
每當有特定的、聳動的、極暴力的校園霸凌事件出現,總會引來一些討論,有些專家意見相當有遠慮與建設性,然而很快地就像船過水無痕一般被其他更聳動的新聞蓋過,等待事件再次發生時,媒體再炒熱一次。
所以我們必須珍視這些真知灼見,並化為一股內省的力量。李丁讚教授在報上為文發表相關論述,我覺得很有意義,他說:「霸凌,只是冰山一角而已,目前中小學更普遍的問題,其實是排除與歧視。」(二○一○年十二月《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他認為更大的社會結構問題與權力分配、社會文化的價值觀等,都是幫兇。我把這些思考分為幾個層面來看,第一個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包括失業、貧窮、弱勢家庭造成的貧富懸殊。
社會心理學有個說法稱為「漂流理論」,按照字面上解釋就是水往下流,所以弱勢者常常愈來愈弱勢,貧者愈貧,難以翻身。雖然教育是翻身最大的契機,卻也意味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自貧窮的谷底攀爬上來。在社會底層、邊緣被忽略的族群,也常常與疾病、暴力、犯罪等名詞相關,如果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沒有固定工作,連基本的溫飽都有問題,或者很辛苦的活著沒有任何安全感,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怎能不出現問題呢?
二○一○年十二月桃園某國中的霸凌事件佔據了好幾天的報紙版面,一連串爆發開的校園霸凌事件後來愈演愈烈、愈具傳染力,比較像向權威者嗆聲、示威,並連帶使校長道歉下台──其中有個學生就是因為被排除在主流教育之外而出了問題。
這個揚言要開槍射殺老師的學生,因為在進入體育班時愛拉女生內衣肩帶開玩笑,被教練踢出拔河隊,因看見班上同學各有專長,缺乏被認同感並因此產生挫折,質疑「我是不是這個班的?」沒多久就遠離教室,整天在校園「流浪」,在學校或走或坐或躺,就是不願進教室。
前學務主任為了讓他有事做,就帶著他幫學校打掃環境,每天都可以看見他拿著夾子繞校園撿上半天垃圾,孰料當年九月學務主任退休,這個孩子失去關心他的師長,和問題學生愈走愈近。如今,這位曾經鬧得沸沸揚揚的主角不在學校,也不在網咖,而是在工地和父親扛沙、堆磚塊。
使壞的孩子曾經是個好孩子,日後也有可能再變回好孩子,端看我們要不要急著給他貼上「霸凌」標籤。
第二個霸凌幫兇,就是社會整體價值的問題。
我們注重的是升學的考試科目,還是多元的能力發展?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冠冕堂皇的說「我當然希望小孩五育均衡,快樂就好」。真是這樣嗎?
我讓小孩學靜態才藝,同時也學跆拳道,持續至今約三、四年了。會讓孩子學跆拳道除了小部分虛榮心態,泰半與我工作經驗有關。我曾參與家庭暴力及性侵害處遇業務多年,並帶領過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療與輔導教育課程,深切了解加害人的性格特質,了解社會上處處危險與陷阱,所以跆拳道是我以為讓女兒防身的最佳武器。如果我不能防堵色狼,至少能讓她擁有保護自己的力氣。
在小孩練功開始的階段,我看到一則相關新聞:有個十五歲的女生因認識心懷不軌的網友,被騙至汽車旅館內意圖性侵,那男人沒想到這小女生擁有空手道黑帶背景,沒多久就被打趴了,那小女生氣憤的說:「可惡,居然敢騙我來這裡!那你必須給我計程車錢回家。」對方嚇得只能乖乖照做,女生回家後隨即報警。
雖然這樣做有點危險,但我認為那個女生實在「太酷了」!更強化我想讓女兒練體能的決心。
大約和女兒同期學習的另一女同學,學了兩年後漸漸不來了,因為「升上五年級後課業太重,功課太多」。她的教練感嘆:「一週練一個小時真的不多,學英文的時間都不止了,小孩也需要練練身體啊,不是去公園玩玩溜滑梯就算數,還有心肺功能、平衡、肌力訓練才行。」
我想起最近才揭露的數字:新北市有六二%的小二生已成近視,原因是看電視、打電動及太早學寫字,小孩的活動沒一樣與運動有關。
接送小孩學才藝真的很累,時間被綁住、切割,失去自己的部分自由,我想所有學才藝的父母都有類似疲累感。但是在女兒拿到黑帶的資格證書後,我高興得馬上po上facebook,標題是「我的驕傲」,並開玩笑的說,女兒正朝向老媽期待的文武雙全的境界邁進,沒想到馬上被一個也是媽媽的朋友潑冷水:「小心你女兒嫁不出去啊」。
父母讓小孩學才藝是為了妝點門面、更彰顯課業,還是為了跟上時代不被淘汰?我們會不會指著路邊修馬路、撿垃圾的工人說:「你看,如果你不好好唸書,以後就會做這些工作。」如果我們不能真心接受這些工作,就沒辦法接受什麼「多元價值」「多元學習」,也很可能無法接受多元的、特別的學生。那些沒有被主流接受的學生也許覺得自己被拒絕、心裡很受傷,就跟上述嗆聲開槍的學生一樣。
許多霸凌者會不會都是基於我們的偏見產生?這值得我們大人一起好好想一想。寫這本書的目的亦希望藉由愈來愈多的討論,了解霸凌事件絕非暴力者一人承擔的錯,也不受限於校園內的遏止,而是學習關於對人的包容與尊重的人際議題,也是如何克服壓力挫折的身心健康議題。
〈自序〉當霸凌成為社會案件時
當決定寫一本霸凌議題的書時,記得還鬧了主編一下:「寫這個題目感覺少活十年!」因為這嚴肅的議題代表我又要絞盡腦汁與大量筆記和資料奮戰,恍若回到寫論文年代。
民間與官方愈來愈重視這個議題,不管是從國小就開始推動的校園安心方案(如各縣市教育局在開學第一週訂為友善校園週)或者研議相關立法,相關書籍的出版則如雨後春筍,但多是翻譯作品,國外的案例、國外的教育背景文化脈絡、國外的經驗……怎麼看都隔靴搔癢,缺乏本土化的實例與經驗分享,所以這本書的寫作過程比起在遠流的其他三本著作更...
目錄
□推薦序1/向霸凌說NO需要大家一起來 張德聰
□推薦序2/防範霸凌,大家一起來! 楊聰財
□推薦序3/正視霸凌事件 鄭石岩
□自序/當霸凌成為社會案件時
第一篇 認識霸凌:發現暴力的線索
第1章 什麼是霸凌? 28
漫出校園的霸凌∕霸凌的定義∕霸淩的種種面貌∕檢核表
第2章 找出霸凌 45
受凌的各種創傷∕好玩?還是霸凌?∕「玫瑰少年」葉永鋕事件∕針對手段不如探索本質∕檢核表
第3章 誰在霸凌? 58
危險因素一:家庭∕危險因素二:學校環境∕危險因素三:個人特質∕霸凌的集體性∕誰是受凌者?∕隱性霸凌:女生霸凌的特色∕檢核表
第二篇 對付霸凌:拿出「態度」
第4章 不只針對霸凌者 86
霸凌問題≠霸凌者問題∕追根:由人格特質著手
第5章 人格特質的因應之道 97
霸凌者的特質與因應∕受凌者的特質與因應∕檢核表
第6章 霸凌因應力 112
個人的正向力量∕由人際互動著手∕從環境著手∕如何對應霸凌的集體性∕了解霸凌相關法律∕檢核表
第7章 三級預防模式 145
一、預防∕二、因應∕三、處置與彌補∕檢核表
第三篇 走出霸凌:從創傷到復原
第8章 找出人格的優勢 182
一條漫漫長路∕培養「後天的樂觀性」∕創傷及壓力的因應策略∕檢核表
第9章 從創傷到復原 201
受凌者的療傷∕受凌者父母的療傷∕霸凌者的療傷∕旁觀者與間接參與者的療傷∕檢核表
第10章 我如何走出霸凌 218
受凌者說故事:我過得比你好∕霸凌者說故事:我還不夠狠
□後記/新時代的青少年與校園霸凌 233
□附錄一/校園霸凌十問十答 244
□附錄二/少年事件處理法介紹 250
□推薦序1/向霸凌說NO需要大家一起來 張德聰
□推薦序2/防範霸凌,大家一起來! 楊聰財
□推薦序3/正視霸凌事件 鄭石岩
□自序/當霸凌成為社會案件時
第一篇 認識霸凌:發現暴力的線索
第1章 什麼是霸凌? 28
漫出校園的霸凌∕霸凌的定義∕霸淩的種種面貌∕檢核表
第2章 找出霸凌 45
受凌的各種創傷∕好玩?還是霸凌?∕「玫瑰少年」葉永鋕事件∕針對手段不如探索本質∕檢核表
第3章 誰在霸凌? 58
危險因素一:家庭∕危險因素二:學校環境∕危險因素三:個人特質∕霸凌的集體性∕誰是受凌者?∕隱性霸凌:女生霸凌的特色∕檢核表...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