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哪裡僅僅是音樂,這哪裡僅僅是音樂人,
這分明是一個隱藏在音樂背後的哲學詩人!”
從哲學家視角,認識這位自由的音樂人
──陳昇音樂創作脈絡解析──哲學,用理性反思生命和生存的意義;
音樂,詩化的哲學,探觸邏輯概念所不可表達。
陳昇,一位隱藏在音樂背後的哲學詩人;
在荒謬且孤獨的數位e世代
我們聽陳昇的歌,尋找生活的意義。
「陳昇的歌,帶有許多私人的意識流和個體的記憶意涵,是織進歌者生命肌理的音符。但他歌曲所運用的追溯方式可以引發聽者的共鳴,唱出我們內心的那片沉默……」
──張穎關於本書在香港教授哲學與宗教的張穎博士,無意間聽到馬世芳的音樂訪談節目《馬世芳音樂五四三》。其中的受訪嘉賓是她沒聽過的臺灣音樂人——陳昇。這段音樂採訪引發了她的好奇,在聽了陳昇的幾首曲子後,她一下栽進了陳昇的音樂世界,開始被他的歌聲所吞噬。為了記錄這段瘋狂的經歷,她做了一個衝動的決定:乾脆寫些和陳昇有關的東西。張穎博士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寫下十四萬字,完成了這本書。
書中張穎博士依其深厚的哲學素養,替我們梳理出那個隱藏在音樂背後的哲學詩人。她以「存在主義」闡述陳昇悲劇的人生意識,用莊子理解陳昇喜劇的人生態度;更藉著陳昇的創作,提出十四個對生命的哲學探問。本書記錄了一段因音樂而魔瘋的奇幻旅程,是華語音樂難得的歌詞詮釋文本,更寫下了哲人之間的心靈交會。在音樂感性的驅動與哲學理性的思辨下,我們不但理解陳昇,同時也藉著陳昇審視自己。
作者簡介:
張穎(Ellen Zhang)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碩士、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宗教哲學博士。曾執教於美國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宗教系,現為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系主任。
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老莊哲學,佛教中觀),中西哲學比較和應用倫理學。學術論文主要發表於國際各著名刊物和出版社。現任《中外醫學哲學》(香港)執行主編。學術之外,沉醉於旅遊、音樂、園藝、烹飪等業餘愛好。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朱頭皮/臺灣傳奇音樂創作人
張錦青/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劉宗坤/美國德州休斯敦,律師
潘明倫/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教授
振筆推薦
FIR阿沁/音樂人
吳健恆/音樂廣播主持人
馬欣/作家
陳玠安/資深樂評人
許常德/作詞人、作家
黃子佼/跨界王
傑米鹿/新媒體樂評人
鍾玲/作家、學者;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
共感讚譽
※依首字筆畫排序
長期以來,臺灣文字評論環境缺乏對音樂創作者的深度認識……於是乎,樂迷要進入創作者的自覺,顯得更為困難。欣見這樣一本「深度導覽」,帶領樂迷/讀者們躍上不勝寒的高處,一探陳昇的文本。字裡行間,因真誠而產生的種種哲思,格外「昇式」。作者這一份心領神會,鼓勵著樂評人、學術工作者,替自己的真愛找到介紹的道路。期待書市裡,有更多這樣深度的評論,讓我們去到音樂的另一個知識視界。
──陳玠安/資深樂評人
身為華語音樂聽眾,多年來皆鮮少能看見剖析華語歌詞文本的創作,一直是心中遺憾。張穎博士的這本著作,從陳昇老師的歌詞出發,並加入了張博士的哲學專業與自我辯解,讀來有如參與了兩人的思辨之旅,萬分精彩。
──傑米鹿/新媒體樂評人
張穎教授的文化涉獵非常廣——哲學、文學、音樂、繪畫、生活藝術——她是當今少數的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之一。她研究陳昇創作的哲學脈絡一書,展現對民謠和生活哲學豐富而深入的體會。
──鍾玲/作家、學者;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
名人推薦:朱頭皮/臺灣傳奇音樂創作人
張錦青/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劉宗坤/美國德州休斯敦,律師
潘明倫/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教授
振筆推薦
FIR阿沁/音樂人
吳健恆/音樂廣播主持人
馬欣/作家
陳玠安/資深樂評人
許常德/作詞人、作家
黃子佼/跨界王
傑米鹿/新媒體樂評人
鍾玲/作家、學者;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院長
共感讚譽
※依首字筆畫排序
長期以來,臺灣文字評論環境缺乏對音樂創作者的深度認識……於是乎,樂迷要進入創作者的自覺,顯得更為困難。欣見這樣一本「深度導覽」,帶領樂迷/讀者們...
章節試閱
引子
前一段時間,我和幾位朋友一起欣賞馬勒的第二交響樂《復活》。因為我教授哲學和宗教,朋友建議由我負責向大家講述一下馬勒音樂中的哲學和宗教思想。我便開始在Google的文字間和YouTube的音符中神遊往返,尋找馬勒的音樂和西方世紀末情結(fin de siècle mentality)的關係。
然而有一天,鬼使神差,我在搜索引擎上胡亂遊蕩,從馬勒無意間跳到一個毫無關聯的名字,馬世芳,並由此進入到一檔音樂訪談節目《馬世芳音樂五四三》。節目是介紹臺灣當代的流行音樂,其中的受訪嘉賓是一位我並不熟悉的臺灣音樂人——陳昇。
雖然很難說我是個流行音樂之迷,但臺灣上世紀八○到九○年代民謠和流行音樂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九○年代初我在美國生活的時候,周圍有幾位來自臺灣並喜歡民謠的朋友,是他們讓我認識了不少當代的臺灣音樂大師像羅大佑、李宗盛以及他們的作品,還有像鄭怡、陳淑樺、許景淳、潘越雲這些知名的我喜愛的臺灣女歌手。男歌手中,我最鍾情的是姜育恆和殷正洋。姜育恆的那首〈歸航〉至今記憶猶新;一句「當初背負多少期待和祝福,才肯面對茫茫的旅途」的表述,真實地道出我那個年代海外學子的漂流心境。
可是多年以來,我好像從來也沒有注意到臺灣滾石唱片公司的陳昇(Bobby Chen)和他的音樂。而馬世芳的音樂訪談引發了我的好奇,因為我在節目中不但聽到了一位極富有幽默感的講者在敘述著自己的音樂,而且第一次有機會聽到了他的幾首別具一格的曲子。後來,當陳昇唱起那首溫馨婉約的〈風箏〉時,不知為什麼,我忽然有一種無名的纏綿和感動:
我是一個貪玩又自由的風箏,每天都會讓你擔憂
如果有一天迷失風中,要如何回到你身邊
貪玩又自由的風箏,每天都遊戲在天空
如果有一天扯斷了線,你是否會來尋找我
如果有一天迷失風中,帶我到你的懷中
質樸的意象,平實的曲調,娓娓道出微妙的男女關係。而「風箏」的意象似乎又可以超越愛情的敘事,像那部著名的小說《追風箏的孩子》所講述的有關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在陳昇的作品中,那個放風箏的人是否需要去追趕風箏呢?
我開始在網路上搜尋陳昇的歌,一連串不尋常的歌名吸引了我:〈青鳥日記〉、〈鴉片玫瑰〉、〈思念人之屋〉、〈愛情的槍〉、〈喝完咖啡就走開〉、〈細漢仔〉……打開〈青鳥日記〉,靜靜地聽著,我實實在在地被震驚了。這哪裡僅僅是音樂,這哪裡僅僅是音樂人,這分明是一個隱藏在音樂背後的哲學詩人!
十一月二號,天氣晴
見到了海浪和飛鳥,我像石頭一樣忍住悲傷
……
十一月五號,北風起
半島的海浪裡面有我的記憶
十一月六號,天氣陰
我沒想到往哪裡去,可我也不能停留在這裡
──〈青鳥日記〉
青鳥, bluebird!在西方文學中,它是希望與幸福的象徵。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比利時詩人、劇作家梅特林克曾寫過一部著名的劇作《青鳥》,以象徵的手法探討死亡及生命的意義。
其實〈青鳥日記〉不太清晰作者的青鳥到底是什麼,但時間脈絡的背後是歌者無以言表的孤獨表白,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主義的孤獨。而這種孤獨感到了〈思念人之屋〉幾乎成為一種徹底的絕望與心痛,所以歌者不停地唱到:「Don’t talk to a dog at [in] raining days… I am living in the“house of missing you”」。
有人說,陳昇的音樂是一個漩渦,他自己在那裡轉啊轉啊,自己轉得舒服就好。旁人被他吸引也罷,被他傷害也罷,他都還是自己在那裡轉啊轉啊……陳昇在不同的訪談節目中多次提到:他作音樂首先是要爽到自己,能爽到別人當然更好。我知道,陳昇喜歡跟音樂對話,跟自己對話。然而是否能跟世界對話,他並不在意,因為他說過:「寫歌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最無情。」(〈牡丹亭外〉)
我喜歡陳昇這種冷幽默,或者可以稱之為昇式的黑色幽默。在以後的一個月裡,我掉進了陳昇的大漩渦,開始在他的漩渦中不由自主地打轉,就像步入蘇菲神秘主義的舞蹈儀式,停都停不下來……我不得不承認:我愛上這位叫Bobby Chen的音樂人,愛上了他的音樂,愛上了他的才情。
真好,有陳昇。我沉寂了近十年的靈魂現在終於可以跳出來,扭一扭、哭一哭。歲月寂寥,因有你和你的音樂而感動,知道自己還活著。
我想在這裡說陳昇,說他的音樂,說他的歌曲,說他的幽默,說他的率真,說他對生命的了悟……或許,我是在夢中自言自語,說給自己的,也說給想像中的他。
雲的那邊,什麼也沒有
不過是夢一場
──〈二十年以前〉
陳昇的這句歌詞似乎有些口是心非,因為他自己不就是那個一直在追夢的人?而他的歌迷們也在不停地想像著「雲的那邊」的風景。正如美國劇作家奧尼爾在他的劇作《天邊外》所描述的那位從小希望離開農莊、出海遠遊的羅伯特小弟。奧尼爾可是靠為此劇榮獲普立茲戲劇獎呀。奧尼爾筆下的少年羅伯特在某種程度上很像那位躺在臺灣彰化縣溪州鄉稻田上的少年陳志昇(陳昇原名),那位喜歡做夢、喜歡幻想、渴望「雲的那邊」的年輕人。
有夢的人,是最美麗的。
陳昇有一首歌,名為〈我喜歡私奔,和我自己〉。我要說:「我喜歡私奔,和陳昇的歌」。轉念一想,「私奔」未免自作多情,還是「思奔」為好。
/
4.宿命
我是被命運遺棄的賊
祖先的家譜裡沒有我的名字
──〈賊〉
陳昇《放肆的情人》(一九八九年)專輯中有一首不大會被人提起的歌,名為〈宿命〉。在管樂的伴奏下,歌曲是這樣開始的:
不為什麼而活,是灑脫,是無奈
生活早已選擇了我,還是我決定如何來生活
總有理由原諒自己,是習慣,還是純粹喜歡
喜歡不對自己負責
陳昇還有張專輯,用英文起的名字,叫《My Destiny》(我的命運),收錄在他二○○二年出版的《一朝醒來是歌星》的自傳中。陳昇曾經說過:「聽說一個人該走向何方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註定了。」(陳昇《九九九九滴眼淚》)其實,他在其他歌曲中也有不少類似的表達,像「當我們必需遺忘,習慣於宿命過往,生命就不再是恍惚年少」(〈路口〉)。
挑戰生命的不可能
「宿命」暗示著「我無法掌握我自己」。然而,如果我們對自身的命運充滿殘缺的認知,又如何對人生的種種選擇擁有充分的認知呢?再者,如果生活充滿了偶然和無序,我們每一步的自我選擇又會有什麼意義呢?
說到底,宿命(fate)或宿命論(fatalism)意味著我們的人生的許多決定是被決定的,而不是我們的自由意志所可以控制的。而且,這些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是隨意且獨斷的(arbitrary),找不到哲學上或神學上的因果律(基督教的上帝決定論和佛教的業報理論都不屬於宿命論的範疇)。宿命論是一種徹底的不可知論,認為冥冥之中存在太多的偶然因素。人生找不到可以明晰的軌跡,找不到x = {}的方程式。然而弔詭的是,人的一切活動,包括意識活動,都是有目的、有方向的,即對「可能」的選擇。因此,人的存在就是實現自己的「可能」,以此證明自己「在場」。那麼,宿命是否是對「可能」選擇的否定?
我本人一直對宿命論的問題有興趣,這和我在讀碩士研究生是學習西方戲劇有關。我尤其喜愛古希臘悲劇,像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的索福克里斯所寫的《伊底帕斯王》和《阿伽門農》。古希臘悲劇亦被稱爲「命運悲劇」,因為它的主題往往是關於主人公的個人意志和命運的衝突。按古希臘人的宿命論,命運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它既支配人,也支配神。
「宿命論」帶來一種「悲劇觀」,而「悲劇感」產生於主人公(即悲劇英雄)在苦難中對命運的反抗。在無望但又英勇的反抗中,我們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力量和崇高。如伊底帕斯,一位有責任、勇敢的國王,最終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殺父娶母,自己卻毫無所知,最終伊底帕斯不得不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雙眼。《伊底帕斯王》在展示注定發生的事不會因為人的選擇而改變的同時,也彰顯了人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
中國大陸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過:「悲劇比別的任何文學形式更能夠表現傑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關頭的最動人的生活,它也比別的任何文藝形式更能使我們感動,它喚起我們最大量的生命能量,並使之得到充分的宣洩。」(朱光潛《悲劇心理學》)
這裡所謂的「宣洩」就是亞里斯多德在《詩論》中談到的悲劇的「淨化」(catharsis)功能;即人們透過觀賞悲劇故事,產生「恐懼」、「憐憫」之心,進而得到心靈上的淨化和洗禮。然而亞里斯多德畢竟是「後蘇格拉底」的哲學家,崇尚理性,認為一切發生的事情都可以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解釋。因而他不喜歡「好人受難」的命運之說,由此把悲劇的產生歸結於悲劇主人公性格上的缺陷(tragic flaw)所導致的判斷錯誤。而我更喜歡宿命的解釋,因為古希臘的宿命不是意味著絕望和放棄,而是與命運搏鬥和反抗,哪怕最終會失敗。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小說家阿爾貝‧卡繆在他著名的哲學隨筆集《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諸神為了懲罰薛西弗斯,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薛西弗斯一次次的推,巨石一次次在接近山頂上滑落。薛西弗斯明知他永遠不可能成功,但還是堅持著,一次又一次地推動著巨石。顯然,薛西弗斯不是「滾石」英雄。
卡繆從這個神話故事中,看到了人生的荒誕宿命。然而他借薛西弗斯的形象在對世人說:「我反抗故我存在」。薛西弗斯的精神,像希臘悲劇中面臨不可抗拒之力而仍然奮戰的英雄一樣,雖被命運擊敗,但意志永不屈服。卡繆說:薛西弗斯是荒誕英雄。其英雄的氣質「既出於他的激情,也出於他的困苦。……在他離開山頂的每個瞬息,在他漸漸潛入諸神巢穴的每分每秒,他超越了自己的命運。他比他推的石頭更堅強。」卡繆在小說的結尾寫道:「薛西弗斯是快樂的,沒有人可以審判他的靈魂。」
***
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在他的小說《牆》中亦體現人生「無路可逃」的宿命。沙特將人物放在被判死刑的特定環境裡:三名被牆圍住的死囚把自己的真實面目都暴露出來,他們如困獸般互相仇恨對立,但共同的命運又把他們連接在一起。在死亡面前,他們體驗了焦慮、恐怖與絕望。
雖然主人公巴伯羅與其他人囚禁在一起,但他感到孤獨;他一直為解放西斑牙而奮鬥,認為自己所作所為有永恆價值,但面對死亡他卻不能再肯定自身的價值。巴伯羅被政府擒獲,被敵人判處死刑,他誓死不屈,一直拒絕吐露同伴拉蒙的所在。後來為了跟敵人開玩笑,故意說拉蒙躲在墳地,但拉蒙竟然鬼使神差似的躲到了墳地,正好被捉住。巴伯羅因此免受死刑,小說的結論是:生與死都是荒謬的,巴伯羅最終無法擺脫命運的嘲弄。
宿命意味著偶然性(contingency),它與因果關係的必然性(necessity)相反。沙特認為,人是被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人的存在是沒有什麼理由和目的,他沒有先天固定不變的本質。人的存在是偶然的,這種偶然性導致了各種情緒,如憂慮、噁心、煩惱。既然存在是偶然的,那麼人所處的世界自然充滿了荒謬性和任意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人要面對死亡的宿命。儘管如此,沙特的創作被看作是「自由劇」(有時被稱為「境遇劇」),因為即便境遇極限,人也不能放棄選擇的自由。沙特強調,人的存在,是自己創造自己,並超越自己。這裡的「超越」包括對宿命的反抗。
***
實際上,臺灣六、七○年代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都深受存在主義思潮的影響。存在主義又稱為生存主義,在哲學上主張非理性主義,同時強調個人自由、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臺灣知名女作家施叔青在談及臺灣文學創作與存在主義哲學的關係時這樣寫道:「在六○年代,我們移植了歐洲、美國的存在主義思潮的影響,我們讀書時,一定要看存在主義作家,想沙特一些劇作《無路可逃》,還有他寫的《蒼蠅》那些書。」(施叔青、廖炳惠〈後殖民歷史與女性書寫:從香港到鹿港〉,收錄於《想像的壯遊:十場臺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當自我意識不能超越存在的局限,生存的本能不可抗拒社會的規範時,宿命的感覺會更為強烈。臺灣另一位我喜歡的女性主義作家李昂(施叔青的妹妹)也多次提到存在主義哲學如何影響了她早年的文學創作。譬如,她如何在小說書寫中通過對社會、情愛、以及性的「反叛」尋求個人內在與女性命運的抗衡。
我不相信陳昇寫宿命、寫孤獨只是為了裝「文青」,玩文字遊戲,在歌詞中放點時髦的字眼,配上音樂吸引別人的眼球。我認為他是在做一種哲學上的思考,一種對自己人生的反思,包括人是否要對自己的選擇負道德的責任。陳昇的出身背景(鄉村草根)、他的性格特質(堅持自我,喜歡問為什麼)以及他所從事的演藝職業(充滿競爭與惡鬥)都迫使他思考這樣的問題。他唱到:
當然可以活在幻想裡面,或者透支青春填滿慾望
而生活就像無數的弧線,交錯在人們無意之間
無法改變,很難期望有人陪你傷悲
──〈宿命〉
陳昇每年的年底都要在臺北舉辦跨年演唱會,已經連續近四分之一的世紀沒有間斷過。我這裡要問的是:如果說第一場舉辦的音樂會或許是個偶然因素造成的(關於舉辦跨年演唱會的起始,陳昇早有解釋),但以後發生的事情是陳昇的自由意志呢?還是「和尚敲鐘」的本分呢?其實,反觀每場音樂會,對陳昇而言,都是記憶的碎片,而他的音樂生命正是由這些碎片所組合的;而整合這些碎片的動力,來自於音樂人一次又一次對生命中所有「不可能」的挑戰。
引子
前一段時間,我和幾位朋友一起欣賞馬勒的第二交響樂《復活》。因為我教授哲學和宗教,朋友建議由我負責向大家講述一下馬勒音樂中的哲學和宗教思想。我便開始在Google的文字間和YouTube的音符中神遊往返,尋找馬勒的音樂和西方世紀末情結(fin de siècle mentality)的關係。
然而有一天,鬼使神差,我在搜索引擎上胡亂遊蕩,從馬勒無意間跳到一個毫無關聯的名字,馬世芳,並由此進入到一檔音樂訪談節目《馬世芳音樂五四三》。節目是介紹臺灣當代的流行音樂,其中的受訪嘉賓是一位我並不熟悉的臺灣音樂人——陳昇。
雖然很難說我...
推薦序
【詩序】
一朝醒來愛陳昇愛到風箏也願意私奔到擁擠的華人公寓
朱頭皮/臺灣傳奇音樂創作人
全臺出唱片的無不羨慕佩服陳昇
陳昇才不管賣不賣
我出我的管你去死
本來大致上一年一張
近幾年變本加厲,兩張四張
越老越有威力而且鋼強
陳昇才不管賣不賣
儘管偶爾也被專業音樂圈嚴詞批評亂做一通
我出我的管你去死
全臺出唱片的無不羨慕佩服陳昇
張穎教授想和陳昇的歌一起去喜歡思奔
歡迎張教授來南機場吃餃子
把悲傷留給思念人之屋
【推薦序摘錄】
在孤獨浪蕩的人生中,命運讓她透過音樂遇上了另一位心靈浪人——臺灣音樂人陳昇;思想上的共鳴遂成就了本書的誕生。在書中,Ellen帶領我們浪遊陳昇的音樂曲詞,透過穿梭其間的哲學反思,從中同悟五味紛陳的人生。在談及陳昇的情歌時,Ellen認為他在歌中融入了「我是誰?」這個哲學問題,繼而用康德對「自由」的某種看法,來解讀陳昇「放肆的情人」和「浪子」的身分。她進一步指出,陳昇的〈恨情歌〉展現了「自由的悖論」,並由此帶出從莊子到竹林七賢、再到陳昇,都有類似的浪子的困惑。在Ellen筆下,尼采的酒神與太陽神的精神對峙、阮籍和劉伶放浪形骸的酒醉張狂,以及陳昇任性率直的音樂,都深刻地描畫了一群心靈浪人在自由與宿命中狂歌的光景。
──張錦青/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張穎博士對陳昇音樂的解讀,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熱情而細膩,有哲理的高致而不失詩意的生氣。有一種藝術評論,像外科手術一樣,以哲學手段切入,肢解藝術作品,抽象出作品的意義。也有一種藝術評論,像接生嬰兒一樣,讓作品的意義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評論之中。張穎博士的解讀屬於後者。它是陳昇音樂的延續,是隱含在音樂中的意義在哲理中的自然流露。行文的語言之美給讀者帶來閱讀的愉悅,正如音樂的旋律之美給聽者帶來欣賞的愉悅,是哲理與詩意的互補。
──劉宗坤/美國德州休斯敦,律師
Ellen的文字給我的感覺是在音樂的符號之間跳動的幽靈,讓她的哲學思考在音樂作品中自由地蕩漾。在某種程度上,Ellen是把Bobby的歌曲當作一個言說的平臺,以此抒發她的一種情緒,或者闡述她的一段思考。這裡,音樂似乎不僅僅是音樂,音樂也可以是情緒,是觀念。這也正是為什麼Bobby的音樂(其實,更多的是他的歌詞)可以打動她的原因。
──潘明倫/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教授
【詩序】
一朝醒來愛陳昇愛到風箏也願意私奔到擁擠的華人公寓
朱頭皮/臺灣傳奇音樂創作人
全臺出唱片的無不羨慕佩服陳昇
陳昇才不管賣不賣
我出我的管你去死
本來大致上一年一張
近幾年變本加厲,兩張四張
越老越有威力而且鋼強
陳昇才不管賣不賣
儘管偶爾也被專業音樂圈嚴詞批評亂做一通
我出我的管你去死
全臺出唱片的無不羨慕佩服陳昇
張穎教授想和陳昇的歌一起去喜歡思奔
歡迎張教授來南機場吃餃子
把悲傷留給思念人之屋
【推薦序摘錄】
在孤獨浪蕩的人生中,命運讓她透過音樂遇上了另一位心靈浪人——臺灣音...
目錄
推薦序
引子
1.民謠
2.情歌
3.歸鄉
4.宿命
5.記憶
6.孤獨
7.藍色
8.嬉戲
9.流浪
10.真實
11.男人
12.都市
13.匆忙
14.哲學
後記
譯名對照
推薦序
引子
1.民謠
2.情歌
3.歸鄉
4.宿命
5.記憶
6.孤獨
7.藍色
8.嬉戲
9.流浪
10.真實
11.男人
12.都市
13.匆忙
14.哲學
後記
譯名對照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