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美國,從《湯姆歷險記》開始!
台灣首度以專著討論,美國文學名家馬克.吐溫與他的時代==本書特色==
1台灣首度以專著討論,用創作挑戰美國文化的文學名家馬克.吐溫與他的時代:「美國」是什麼樣的國家?「美國人」是什麼樣的人?成為二十世紀強國之前,歷經中西部拓荒、鍍金年代、黑人平權運動,美國自我認同如何形成……
2深度剖析影響世界將近150年的經典作品《湯姆歷險記》與《哈克歷險記》,從青少年小說層次提煉美國價值觀的養成與矛盾,詮釋馬克.吐溫著作何以能流傳百年,解讀今日地球村裡,身為世界公民可以參考的歷史座標。
3開課逾十年誠品講堂「現代經典細讀」課程:「馬克.吐溫與《湯姆歷險記》」首度出版
==內容簡介== 「我不是一個美國人(an American),我就是美國人(the American)。」──馬克.吐溫
調皮搗蛋、鬼靈精怪、不受拘束......你心中《湯姆歷險記》的主角是什麼樣子?他是個什麼樣的美國人?
中西部意識的崛起名列《衛報》百大小說、美國文學必讀書單等的《湯姆歷險記》描繪了不照世俗標準過日子的湯姆,他的調皮中帶有智慧,代表了美國「中西部意識」崛起的原型人物。有別於北美殖民者的優越感和講求紀律的清教信仰,本來被「東部」視為落後、也自覺落後的「中西部」發現,自己比富庶的「東部」來得強大有用。這是馬克.吐溫想要藉湯姆傳達的美國新形象。
美國是什麼樣的國家「冒險」是馬克.吐溫作品中的另一個關鍵字,湯姆想要對抗無聊、充滿想像力,剛好就是美國亟欲建立的另一個新形象;作為一個新移民國家,美國不斷受到新元素的衝撞;同時也在調整腳步,並問自己:「美國到底是什麼?」
誰是美國人《湯姆歷險記》出版後,馬克.吐溫說:「我不是一個美國人(an American),我就是美國人(the American)。」而海明威說,所謂「美國現代文學」,就發源於馬克.吐溫的《哈克歷險記》。從兩部名作可知馬克吐溫的作品企圖呈現美國的新認同:當過喜劇演員,也樂於嘗試發明新東西,歷經鍍金年代,開展新事業遭失敗的馬克.吐溫,在目睹美國崛起的過程中,他想要提醒美國人,在追求成功與財富,向外擴張之際,是否失去了原有的信念?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美國人的民族認同尚未建立完整、種族問題甚至變本加厲的時候,「何謂美國」與「誰是美國人」已經是馬克.吐溫亟欲探討的課題,從此角度出發,我們讀到了全新的馬克.吐溫,也將在未來,當國際局勢不斷演變之時,馬克.吐溫將影響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重新理解美國集體心靈的歷史根源。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
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尋路青春》、《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 灣文學史散論》、《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想樂》、《想樂2》,與馬家輝和胡洪俠合著《對照記@1963:22個日常生活詞彙》與《忽然懂了:對照記 @1963》。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
《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馬奎斯與他的百年孤寂: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推理之門由此進:推理的四門必修課》、《對決人生:解讀海明威》、「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系列叢書」、《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
譯作──
《老人與海》。
相關著作:《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
章節試閱
※「我就是美國人」
用這樣的態度閱讀,至少有三個值得肯定的原型、主題浮現出來。第一個是美國。《湯姆歷險記》出版後,馬克.吐溫就意識到這一點,讀者將湯姆看作是美國人的一種代表,他在出書後寫的反思筆記中寫了一段很自豪的話,他說:「我不是一個美國人(an American),我就是美國人(the American)。」至少從讀者的反應中,馬克.吐溫意識到自己成功寫出了一個代表性的美國典型,以湯姆呈現出專屬於美國人的特殊個性。
為什麼讀者會將湯姆看作美國人的原型?這有時代和社會的背景。最普遍的背景,是十九世紀在西方高漲的民族主義意識。法國大革命之後,歐洲原來的舊政權、舊帝國模式紛紛瓦解了。舊帝國圈圍出一片主觀、偶然的疆界,不管這片土地範圍內有什麼樣的人,他們相信什麼、過什麼樣的生活,只要他們遵守帝國規定的外在行為模式,帝國就視他們為合格的、效忠的子民。舊帝國用這種形式,才得以將統治擴展到那麼大的土地面積上,但同時舊帝國所統治的,也就必然是低度認同、低度象徵性臣服的人民。
舊帝國形式被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新興的民族國家。民族國家背後有強烈的信念,認定必須是「同樣的」人群,才有道理構成一個國家,也才能組成長期存在且壯大的國家。倒過來,也就要求在同一個國家裡的人都應該有「同樣的」性質。
這裡就牽涉了構成「同樣」的條件。民族主義嚴格、狹義的追求一個國家內的人民應該都有一樣的血統,是生物學、遺傳意義上的「同樣」。但這種「同樣」實在太嚴格了,在歐洲的現實環境中很難真的以血統為標準來組構國家,因而又有了比較寬鬆、廣義的條件,以語言、文化、傳統生活習慣等其他性質,來定義「民族」。
這兩種定義,一直在民族主義內部形成緊張。二十世紀會有德國納粹的興起,會釀造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大悲劇,根源就是兩種定義衝擊之後所產生的極端激進態度。
民族主義是十九世紀席捲歐洲的巨大潮流,力量之大、影響之廣簡直難以形容。所有的地區,所有的政體都被捲入,都產生民族主義的糾結。這個時代最流行的集體問題是,我、我們屬於什麼民族,這個民族的來歷是什麼,這個民族的樣貌、特色又是什麼?如何理解這個民族的血緣、語言、傳統、歷史與文化?進而,這樣的民族會組成怎樣的國家,這國家在歐洲乃至在世界會有如何的角色與命運……
※內戰後的美國新共識
帝國瓦解、民族主義興起,對於和歐洲隔著大西洋的美國也產生了很大的壓力。美國開始於殖民地,發展成移民國家,在政治組織上採用了鬆散的聯邦制。聯邦的基本精神是平等和自由,各州可以自由選擇加入聯邦,以平等的地位加入聯邦。聯邦以及其他州,沒有權力干預各州內部的事務,更沒有權力去過問這個州到底由什麼樣的人所組成,遑論去探問、檢查其血統或文化了。
即使美國有意識採取和舊世界保持距離的「門羅主義」態度,到了一八六○年代之後,這種鬆散的聯邦主義畢竟還是愈來愈難維持。受到民族主義的衝擊,美國人不得不開始問:聯邦是國家嗎?在民族國家的激烈競爭環境中,聯邦能爭得一席之地嗎?不管美國要不要,國際競爭的態勢顯然都還是會將美國捲進去。
因而一個變化的傾向,就是讓聯邦組織緊實化,換句話說,要讓聯邦比較接近歐洲正在流行的國家體制。然而如果本來的美利堅聯邦現在要轉型為「美國」,那就不能不問,這樣的「美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和其他國家,例如之前的殖民宗主國英國,有什麼根本的差異嗎?
一八六○年代,美國經歷了內戰危機,內戰顯示了美國真的不是一個「國家」,不是像歐洲民族主義所主張、所想像的那種堅實穩定的國家。北方是北方、南方是南方,有著很大的差異,差異幾乎撕裂了聯邦。北方贏了,硬是將聯邦維持住,但也就必須面對無法逃避的大問題:接下來呢?要靠什麼來保障這個國家真的是國家,能夠不要再分裂?如此明顯的南北差異絕對不容掩蓋,但怎麼辦?繼續保留南北如此巨大的差異,這樣的國家能運作嗎?
更嚴重的,南北戰後,南北雙方看待彼此差異,必然帶著敵意。北方人厭惡南方Rednecks,南方人厭惡北方Yankees,就連稱呼都是充滿歧視意味的。長久以來,北方人有北方的認同,南方人有南方的認同,這是歷史因素造成的事實,但南北戰爭凸顯、擴大了差異,戰後要收拾局面,就一定要找出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共同點,想辦法強調共同點來壓過差異。
等於是存在了一個世紀的美國,在內戰後不得不重新自問、重新回答:「美國是什麼?」「美國人是什麼?」本來北方人覺得自己是美國、是美國人,南方人也認為自己是美國、是美國人,但經過了戰爭的撕裂,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必然動搖了。要有新的美國定義、美國認同,那就得既非北方也非南方才行。
北方最清楚、最強烈的素質,必須從這個新認同中拿掉。那就是內在於清教傳統中的高度緊張意識,對於黑暗邪惡的神經質想像。同樣的,最是南方的特性,莊園經濟、棉花田,尤其是觸動敏感神經的黑奴,也不能進入這個新認同裡。
在這個歷史時間點上,美國等待著、期待著一種非北非南的美國新形象出現,而馬克.吐溫就成功地應對了這份集體心情。(摘自本書第四章)
※擺脫戰敗陰影的全新南方書寫
美國南方教會強調《聖經》記錄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理,上帝是真理唯一的來源。這種保守性使得南方社會排斥許多新知識。例如達爾文的「演化論」,這是必然和《聖經》衝突的新主張、新知識,他們無論如何不願接受。固執拒絕科學對《聖經》帶來的挑戰,沒有商量餘地站在《聖經》,尤其是《舊約》的內容這邊,給了南方社會強烈的「反智」性格,更加深了北方人對他們的鄙視。
南方有莊園經濟下的有錢人,但南方沒有貴族。缺乏對的社會結構,也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南方出現貴族生活與貴族文化。北方人眼中看到的南方是農業社會,農業加上他們的宗教,帶來了貧窮,物質上的貧窮和精神、文化上的貧窮。南方和北方在價值觀念層次上,其實是一直不平等的。總的來看,北方人比較有優越感,比較有理由瞧不起南方人。
南方古板、落後、粗野、不文明,這樣的形象在北方人心中更是牢不可破。馬克.吐溫的《湯姆歷險記》在內戰後以「中西部」的特殊角度,建立了避開南北對立的新美國人形象,南方人可以讀,北方人也可以讀。然而在故事上接續《湯姆歷險記》的《哈克歷險記》,卻要比《湯姆歷險記》更「南方」。代表了一種新的「南方書寫」。
海明威曾經用極其誇張的方式說:所謂「美國現代文學」,就發源於馬克.吐溫的《哈克歷險記》。為什麼這樣說?《哈克歷險記》真的如此重要?
《哈克歷險記》出版於一八八四年,離內戰結束快要二十年了。但小說故事仍然是設定在南北戰爭中。馬克.吐溫寫這本書,心中有著明確的對話對象,那是一群內戰之後才在南方崛起的作家。他們是屬於「敗戰陣營」的人,他們心中充滿了怨恨,也充滿了自我憐憫,在他們筆下會為了發洩而繼續歌頌南方,帶著高度懷舊的情緒,刻意美化內戰之前的南方。戰前的南方如此美好,卻被戰爭破壞了。
這樣的作品基本上是今昔對照的,對照之下,當然是今不如昔,喪失了過往美好的現實,同時也就是對北方的控訴。就是北方外來勢力的蠻橫入侵,才使得南方殘破、變形。
馬克.吐溫特別針對這些人和他們的作品而寫了《哈克歷險記》,他模仿他們動用一種懷舊的語氣回顧戰前的南方,但他要傳達的是很不一樣的時代看法。那些人認為是戰爭破壞了南方,南方在戰爭中失敗才導致現實的殘破,馬克.吐溫卻要點醒他們:早在戰爭爆發前,南方就已經輸了;早在戰敗之前,南方就已經殘破了。
藉由《哈克歷險記》,馬克.吐溫要整理出擺脫「戰敗陣營」自憐自艾的不同南方形象。他要認真地揭露、描述南方的悲哀,對抗那些作家們對於戰前南方的反覆美化。不過,在戳破這些虛幻美化的同時,馬克.吐溫又認真地挖掘出南方的獨特價值,讓南方人、美國所有人知道:並不是因為戰敗了,南方就該被視為一塊邪惡大地,南方有其不可取消、不可磨滅的特殊長處。
在此誕生了新的「南方書寫」,將那些「戰敗陣營」作家趕到邊緣去,從此遺忘。要擺脫那種一廂情願的美化,而且要冷靜硬心腸地面對真實,才有辦法從「南方經驗」中找出對於人類社會、人類文明具備正面意義的「南方價值」。
※為了追求自由而歷險
哈克這個角色在《湯姆歷險記》中就出現了,而且《哈克歷險記》比《湯姆歷險記》晚出版,因而《哈克歷險記》常常被當作是《湯姆歷險記》的續集。不過用「續集」的角度看,很容易忽略兩本書之間的重要差異。
這兩本書的書名,表面上看起來完全一樣,《湯姆歷險記》和《哈克歷險記》,英文書名乍看下也一樣,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和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但看得再仔細一點,有個再微小不過的差異,中文翻譯無論如何表現不出來的——一本書名有定冠詞「The」,一本沒有。
怎麼會這樣?馬克.吐溫是個對文字極為敏感的人,不會隨手寫下書名,不小心造成這樣的差異。這微小的差異,是有意義的。《湯姆歷險記》寫的,是湯姆確切所經驗的那些adventures,所以書名上有定冠詞「The」,湯姆指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種種冒險。
對照來看,《哈克歷險記》的性質不一樣。沒有「The」,表示哈克有很多冒險經歷,但書中只寫了、記錄了其中一部分。書中內容和哈克的歷險不是嚴格對應的。寫出來的,是「哈克歷險」的一部分,不等於「哈克歷險」,小於、少於「哈克歷險」。書中內容不足將「哈克歷險」給確定下來,所以不在adventures前面加定冠詞。
《哈克歷險記》小說結束在什麼地方?在哈克想著下一個冒險的旅程,想著他要到西部去。果然「歷險」還沒有完,還有即將要來的「歷險」沒有寫在這本書裡。
微妙的差異提示了這兩本書的創作意圖是不一樣的。《哈克歷險記》書寫的是更普遍的冒險主題,要探討要挖掘一個人真正最重要的冒險究竟是什麼。《湯姆歷險記》書中延續了十九世紀關於「冒險」的定義,也就仍然是去探測未知;《哈克歷險記》卻不是。《哈克歷險記》故事的主軸是逃離、逃亡(escape) 。為什麼要逃亡?為了追求自由。而冒險是逃亡通向自由必須經過的挑戰與考驗。
哈克的冒險,不是一個人獨自進行的,關鍵在於他隨行帶著一個黑人。馬克.吐溫在這樣的新「南方書寫」中的確寫出了過去其他美國作品中沒有的內容。首先是寫出了一份「弔詭的價值」,只有在南方的特殊歷史情境下才有可能出現的價值。只有南方人能夠真正經驗、真正體會逃亡,以及從逃亡中真正經歷、真正體會什麼是自由。北方人絕對沒有辦法。
如果說北方人的核心價值是平等的話,那麼在曾經有過奴隸制度的南方,從黑暗歷史劫毀的廢墟中升起的核心價值,就是自由。奴隸制度不只讓黑人失去自由,哈克是個白人,但他同樣需要從南方社會中逃走,去尋找去追求自由。由馬克.吐溫開端的這種「現代南方書寫」,在福克納手中創造了高峰,福克納的小說就寫得更清楚也更淒厲——奴隸制度不只奴役黑人,奴隸制度也藉由讓白人奴役黑人,使得白人變成不是人。白人也失去了作為人的基本尊嚴與自由。(摘自本書第七章)
※「我就是美國人」
用這樣的態度閱讀,至少有三個值得肯定的原型、主題浮現出來。第一個是美國。《湯姆歷險記》出版後,馬克.吐溫就意識到這一點,讀者將湯姆看作是美國人的一種代表,他在出書後寫的反思筆記中寫了一段很自豪的話,他說:「我不是一個美國人(an American),我就是美國人(the American)。」至少從讀者的反應中,馬克.吐溫意識到自己成功寫出了一個代表性的美國典型,以湯姆呈現出專屬於美國人的特殊個性。
為什麼讀者會將湯姆看作美國人的原型?這有時代和社會的背景。最普遍的背景,是十九世紀在西方高漲的民...
目錄
一 由密西西比河孕育的美國文學經典
從經典中看見現代生活
認識真正的美國
源於經濟生產模式的蓄奴制度
不會打仗的林肯
非南非北的「中西部」
密西西比河之子
二 鍍金的美國形象:湯姆.索耶
「中西部」意識的化身
以遊戲心態化解苦差事
頑皮男孩的商業智慧
投機致富的「鍍金年代」
三 喜劇演員的嚴肅企圖
深植基因的發財夢
表演經驗成為寫作養分
自助人助的作家之路
四 美國人的自我認同,建構在對未知的好奇心上
「我就是美國人」
內戰後的美國新共識
從具象到抽象的大冒險時代
從科學到心靈的探索
五 不受規範的想像力
美國男孩的冒險
以想像力自我防衛
對非現實世界的嚮往
充滿冒險精神的美國社會
西部片——冒險與正義的實踐
清教徒與outlaws之間的調和點
六 蓄奴制度的前因後果
北方的清教徒與南方的契約奴工
工業革命改變勞動市場
隱身於棉花田裡的黑奴
風起雲湧的黑人平權運動
違背自身利益推動《民權法案》的南方白人總統
被鄙視的南方特質
北方的《憲法》與南方的《聖經》
七 美國現代文學的開始:《哈克歷險記》
擺脫戰敗陰影的全新南方書寫
為了追求自由而歷險
美國現代文學的源頭
只要扯上黑人議題,再幽默南方人也不買單
黑人是白人的財產
無論黑人或白人,都受困於奴隸制度
八 不斷以各種形式的創作挑戰種族歧視議題
隱藏在黑人語言中的魅力
以諷刺小說取代新聞報導
藉由孩童角色呈現大人世界的荒謬
一度停筆的《哈克歷險記》
翻轉刻板印象
藏在主角背後的敘事者
所有的錢都是生來自由而平等的
人的本質與外表無關
舉重若輕,建構美國認同
九 商場上的失敗,正是美國人的矛盾象徵
不留後路的戰役
一生善戰卻兵敗華爾街
投資失利申請破產
嘲諷的背後是嫉妒與嚮往
個人矛盾成為美國文化的啟發
在創作中辯證身分認同
謊言和真實交織出創作者的完整面貌
投機致富改變了人對「錢」的態度
馬克.吐溫與他的時代
一 由密西西比河孕育的美國文學經典
從經典中看見現代生活
認識真正的美國
源於經濟生產模式的蓄奴制度
不會打仗的林肯
非南非北的「中西部」
密西西比河之子
二 鍍金的美國形象:湯姆.索耶
「中西部」意識的化身
以遊戲心態化解苦差事
頑皮男孩的商業智慧
投機致富的「鍍金年代」
三 喜劇演員的嚴肅企圖
深植基因的發財夢
表演經驗成為寫作養分
自助人助的作家之路
四 美國人的自我認同,建構在對未知的好奇心上
「我就是美國人」
內戰後的美國新共識
從具象到抽象的大冒險時代
從科學...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