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探究明末清初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發展,考察在野及在朝的《易》學家,如何藉由治《易》對人生和時代提出反省與思考,以及如何承繼前代的《易》學成果並加以推廣。藉由對明末清初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研究,讀者得以窺見其各自的特色以及各家間的延襲與開展,進而體悟這段時期的《易》學發展,並非「程朱《易》學」一語可簡單概括,而是有其時代性及獨特性,值得用心關注。
作者簡介:
楊自平
臺灣彰化人,1970年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並擔任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編輯委員及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當代儒學研究》主編。長年致力《易》學研究,並旁涉先秦思想、宋明理學與當代新儒學,對於《史記》學及三國學亦有所關注。曾開設「易學專題研究」、「周易」、「孟子」、「荀子」、「國學導讀」、「史傳與人生」及「史傳與現代生活」等課程。著有《明代學術論集》、《吳澄《易經》解釋與《易》學觀》,並與楊祖漢教授合編《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共三冊)和《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另有〈論林希元《易經存疑》的義理發揮與致用思想〉、〈評析《史記》論劉邦的功業與歷史定位〉、〈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等期刊、專書及會議論文多篇。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序/
推薦序: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林安梧
讀《易經》、習《易經》、講《易經》,忽忽不覺,竟越三十年矣!《易經》者,天人性命之書也,內聖外王之教也。淵矣!深矣!其甚也。明也!達也!其至矣。
每回讀《易》,總覺得絜靜精微,身心安定,內在總響起老子「孰以靜之徐清,孰以動之徐生」的體會。它讓人回溯於生命之源,天清地寧,入於「寂然不動」處。又如其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如斯而得「範圍天地之化」,「曲成萬物」也。
讀之,習之,意之象之,身之體之,漸浸而入,契會自得。我自覺得它像是一首豐盈的交響樂章,如孔老夫子言:「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果如夫子在齊聞韶,「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讀之習之,繼而講之,是又不同矣!總覺得此非我「講」也,而乃我「參講」也。
參天地,贊化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者,如其存有之律動也。繼之者善,如其參贊之實踐也。成之者性,如其人文之教養也。
易者,簡易,變易,不易也。不易者,言其常也,此「貞一之理」也。變易者,言其變也,此「相乘之機」也。簡易者,陰陽翕闢,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也。「簡易」者,乾坤入易之門也,造化之微、心念之幾,粹然純然,其至矣夫!循此簡易,相乘以機,觀機如象,參契其意,歸意入神,貞一之理,朗然而現矣!其如日月之明也。
年過五十,方知天命,再參《大易》,知得「俟命而立」的從容,明得「立命而俟」的莊嚴。再看看年輕一輩的戮力與成就,果是「斐然成章」,真乃「後生可畏」也。晚明清初,鼎革之際,此治史者之所困也。卦爻錯綜,象數義理,此治易者之所難也。將此困難之兩,合而治之,士林殿堂,各有分說。要明其分際,述其別異,更所難也。
楊自平君這部《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雖非完備之《易》學史,讀來卻有曲折周至,燦然大觀之感。或論何楷《古周易訂詁》之訂詁成果,或論黃道周《易象正》之曆象治《易》,其於體例、象數義理,溯而源之,條理清楚。或論孫奇逢之宗程立場與氣本論之《易》學哲學,或說錢澄之《田間易學》之尊朱立場與實踐,或講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場與實踐,又及於張爾岐《易》學之特色與定位析論,其於程朱多有理解,或氣或理,承繼尊抑,寫來自有中節處。再歷順治、康熙,以迄乾隆,於《易經通注》、《周易折中》、《日講易經解義》、《御纂周易述義》,如此殿堂《易》學,清初盛世,巍然而現。楊君篤實,為學真切,疏之理之,極見功力,真乃難得也。
上世紀九○年代初,余應邀至中央大學,開講《論語》、《老子》等課,後又講「船山《易》學」、「當代儒學」等課,從遊諸子,志學向道,一時崢嶸,論議風發,頗收教學相長之效。環視諸生,或狂或狷,氣質個別,然知止守本,進取有度者,多已學有所成,業有所就,其於大道也,亦有所契也。想來,竟也敢誇飾地說「藏書過萬卷,弟子邁三千」,憂樂在心,日月分明。
余自戊子之秋,遷遊花蓮,任教慈濟,臨太平洋之濱,倚中央山脈,每吟及林則徐詩句「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總覺其氣象壯闊中,仍不免孤寂也。年過五十,更知天命,唯在傳承。傳之習之,繼之成之,光而大之,是所期於來者也。今楊君著作,發行在即,索序於我,遙想當年,一時興感,綴為文字,聊以贈之,是為序!
寫於慈濟同心圓之元亨居
壬辰(2012)之春清明前,3月28日
名人推薦:序/
推薦序: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林安梧
讀《易經》、習《易經》、講《易經》,忽忽不覺,竟越三十年矣!《易經》者,天人性命之書也,內聖外王之教也。淵矣!深矣!其甚也。明也!達也!其至矣。
每回讀《易》,總覺得絜靜精微,身心安定,內在總響起老子「孰以靜之徐清,孰以動之徐生」的體會。它讓人回溯於生命之源,天清地寧,入於「寂然不動」處。又如其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如斯而得「範圍天地之化」,「曲成萬物」也。
讀之,習之,意之象之,身之體之,漸浸而入,契會自得。我自覺得它...
章節試閱
書摘1
第一章 導論(節錄)
一、論現今《易》學史對明清之際《易》學的研究
現今《易》學史有關明清之際的《易》學的論述,有三部重要著作值得重視。一部是前輩朱伯崑的《易學哲學史》。朱氏指出這段期間出現總結前代成果的兩位重要《易》學家。彼言道:
《易》學中的兩大流派即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到明清之際,在批判心學思潮的影響下,各自出現了總結以前《易》學成果的代表人物。方以智父子對以前的象數之學作了一次總結。而王夫之則從義理學派角度對宋明以來的《易》學及其哲學作了總結。
同時亦指出,這段期間對宋代圖書《易》學有著極為深刻的反省,並提出極具說服力的論斷。彼云:
在實學思潮的影響下,明末清初出現了一批學者,從文獻考證和辨偽的角度,同宋《易》中的圖書之學和邵雍派的先天《易》學展開了大辯論,掀起了清算圖書之學的高潮。黃宗羲、黃宗炎、毛奇齡和胡渭等人即其代表。
此外,朱氏又指出這段期間,宋《易》的傳統並沒有因此中斷。彼言道:
清王朝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禁錮漢族人民的反清意識,繼元明之後,又大力表彰程朱理學。……命李光地編《周易折中》,並為之作〈序〉,宣揚程朱理學。經康熙審訂的《易》學著作還有《日講易經解義》,其後乾隆帝又命人編纂《周易述義》。
另一部是廖名春等著的《周易研究史》,書中指出這段期間義理派宋《易》以王夫之及李光地為代表,此外,亦介紹並肯定孫奇逢、刁包與陳夢雷的《易》學。至於象數派宋《易》則以來知德、黃道周與方以智較具創見。書中亦指出清《易》的主流——樸學《易》,亦與這段時期有關。言道:「史稱清初的學術是『漢宋兼采』的時期,但就發展趨勢而論,其實質是一個批判宋學而醞釀漢學,由宋學而向漢學過渡的時期。」而顧炎武、黃宗羲便是此時期重要的代表人物。
第三部是汪學群《清初易學》,以清初《易》學的論析為主,該書的分類方式有二。首先,依政治傾向分成兩類加以論析,一是明遺的《易》學,一是清廷及儒臣《易》學。依學術宗旨則分為三類,即宋《易》學、程朱《易》學、對宋易圖學的批評與考辨。
綜觀三部《易》學史對明清之際《易》學發展的論述,有一明顯共通點,即認為明清之際的《易》學仍深受宋《易》的影響。但各家說法亦有值得商榷處。在共同限制上,三子皆未將朱子列於圖書《易》中一併討論,實為一大限制。
就個別來看,朱氏以殿堂《易》學來說明清初程朱《易》學的發展,此說法易造成讀者誤解,以為清初程朱《易》學僅表現在殿堂《易》學。至於廖氏等人的說法,亦只是泛泛地由象數派、義理派、樸學派討論宋《易》的影響,亦未能對宋《易》作更細部的論析。汪氏的說法則將程朱《易》連稱,亦未能分別考察程《易》、朱《易》對清初《易》學的影響。
綜觀上述,如何明確指出明清之際的《易》學特色,及更深入考察兩大宋《易》代表——伊川與朱子對這段時期《易》學的影響,實為重要課題。
二、論程、朱《易》學對明清《易》學的影響
若深入探究宋代之後的《易》學發展,可明顯見出程、朱《易》學影響之深遠。在論及程、朱對後世《易》學發展影響之前,先介紹程、朱《易》學的重要主張及治《易》特色。
(一)綜論伊川《易》學
伊川《易》學有三點重要主張:
其一,主張《易》乃假象以顯義。伊川云:「理無形也,故假象以顯義。」
其二,重視人事,肯定《易》以明天人性命之理。伊川承繼〈繫辭傳〉的說法,認為《易》是一部開物成務之書,以其能順明性命之理也。〈易傳序〉云:「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
其三,肯定隨時變易的重要。伊川於「易」的三義,強調變易,指出隨時變易的重要。〈易傳序〉云:「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川又云:「《易》隨時取義,變動無常。」孫氏亦承此意,提出「易即時中也」,並強調隨時變易的重要。
至於伊川的治《易》實踐,可歸出五個重點:
其一,以義理釋《易》,尤重人事義理的發揮。以伊川釋〈蒙〉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為例,伊川除了就爻辭的義理及以爻位、爻性解釋爻辭之由外,更就聖王雖重教化但不廢刑罰,發揮長篇議論。彼
其二,引史事為證。如釋〈蒙〉上九云:「若舜之征有苗,周公之誅三監,禦寇也。秦皇、漢武,窮兵誅伐,為寇也。」
其三,表達方式重分殊之理,採分解式的解法。伊川《易傳》屢見分解式的解說方式。如釋〈乾〉之卦名便將「天」、「帝」、「鬼神」、「神」、「乾」仔細界定,言道:「分而言之,則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以功用謂之鬼神,以妙用謂之神,以性情謂之乾。」釋「元」亦指出偏言、專言之別,云:「四德之元,猶五常之仁,偏言則一事,專言則包四者。」又如彼將「祭」、「祀」、「享」加以細分,言道:「祭與祀、享,泛言之則可通,分而言之,祭天神,祀地祇,享人鬼。」
其四,於〈乾〉、〈坤〉兩卦後的諸卦,將〈序卦傳〉內容打散,用於解經,藉以說明該卦居前卦之後。如釋〈屯〉云:「〈序卦〉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惟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其五,主張乾坤卦變說。伊川亦採卦變理論釋經,然反對虞翻所傳之六畫陰陽升降卦變說,而主張三畫的乾坤卦變說。
黃忠天曾評指出伊川《易傳》便於初學的三點理由:承先啟後,影響深遠;平實明白,說理精到;因時立教,切於世用。此三點不僅說明《易傳》適宜習《易》者入門,亦指出《易傳》之特色所在。
(二)綜論朱子《易》學
朱子的《易》學有五點重要主張:
其一,《易》為卜筮之書;
其二,重視《易》「本義」。《語類》云:「譬之此燭籠,添得一條骨子,則障了一路明。若能盡去其障,使之統體光明,豈不更好!蓋著不得詳說故也。」
其三,肯定四聖相繼作《易》。《本義》云:「經則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也;并孔子所作之《傳》十篇,凡十二篇。」
其四,提出經、傳、學的區分。
其五,肯定邵雍對《易》圖的說法。對於河圖、洛書,彼主張圖十書九之說。
對於先天圖,即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本義》云:「右伏羲四圖,其說皆出邵氏。蓋邵氏得之李之才挺之,挺之得之穆脩伯長,伯長得之華山希夷先生陳摶圖南者,所謂先天之學也。」至於後天圖,即文王八卦次序圖及文王八卦方位圖,《本義》云:「見〈說卦〉。邵子曰:『此文王八卦,乃入用之位,後天之學也。』」
其次,朱子的治《易》實踐,可歸出三個重點:
其一,以探求「本義」為治《易》目標。朱子不取伊川以義理治《易》的實踐。《語類》云:「《易傳》義理精,字數足,無一毫欠闕,他人著工夫補綴,亦安得如此自然。只是於本義不相合。《易》本是卜筮之書,卦辭、爻辭無所不包,看人如何用,程先生只說得一理。」亦不取漢儒釋象的實踐。
其二,在版本方面,承繼晁說之及呂祖謙古本《易》經傳區分的版本。彼云:「經則伏羲之畫,文王、周公之辭也;并孔子所作之傳十篇,凡十二篇。中間頗為諸儒所亂,近世晁氏始正其失,而未能盡合古文;呂氏更定,著為經二卷、傳十卷,乃復孔氏之舊云。」又云:「然自諸儒分經合傳之後,學者便文取義,往往未及玩心全經而遽執傳之一端,以為定說;於是一卦一爻僅為一事,而《易》之為用反有所局而無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熹蓋病之。」
其三,將卦、爻辭區分為象辭、占辭。以〈乾〉卦為例,《本義》曰:「文王以為乾道大通而至正,故於筮得此卦而六爻皆不變者,言其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然後可以保其終也。」又釋初九「潛龍,勿用」言道:「初陽在下,未可施用,故其象為潛龍,其占曰勿用。」至於釋占辭,以占者遇之當如何來解釋。如釋〈需〉卦「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為例,朱子釋道:「故占者為有所待而能有信,則光亨矣。若又得正,則吉而利涉大川。正固无所不利,而涉川尤貴於能待,則不欲速而犯難也。」又釋〈訟〉卦「有孚窒,惕中吉,終凶,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言道:「故戒占者必有爭辨之事,而隨其所處為吉凶也。」
至於朱子釋《易》較特別者有四:
其一,主張《易》的分篇是以簡秩重大而分;
其二,以占筮解釋用九、用六。
其三,提出卦變圖,並以卦變釋《易》。如《本義》釋〈睽〉道:「以卦變言之,則自〈離〉來者,柔進居三;自〈中孚〉來者,柔進居五;自〈家人〉來者兼之。」
其四,將太極解釋為理,以氣解釋陰陽。《本義》云:「陰生陽,陽生陰,其變无窮。」又:「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也。」
以上乃朱子《易》學的重要主張及特色所在,可據此判定後世《易》學是否屬於朱子一系。
(三)元明時期的《易》學發展
雖然伊川《易》學出現較早,然朱子《易》學一出,後世《易》學家便將焦點集中在朱子《易》學,以羽翼朱子自期。當然,亦不乏反對朱子以象占釋《易》者,但仍必須面對朱子《易》學,而以程《易》來補正。
考察元明時期《易》學,羽翼朱子《易》的方式主要有二類,一類是以釋象羽翼朱子《易》學,另一類是以義理羽翼朱子《易》學。前者針對朱子不強調釋象,認為卦、爻辭取象的來由多不可解,故主張以釋象補朱《易》的不足;後者則針對朱子不強調義理解釋與發揮,釋義過於精簡,故主張補朱《易》釋義的不足。
主張以釋象補朱《易》不足的《易》學家,可以吳澄及來知德為代表。吳澄自許「予補朱義者」,著力於釋象,吳澄云:「朱子非不知象之當明,《本義》惟〈大壯〉說象,他卦則否,以其不易言而不言歟?」並提出「象例」,即取象通例,藉此化解朱子釋象的難題。嘗言:「吾於《易》書用功至久,下語尤精,其象例皆自得於心,亦庶乎文王、周公繫辭之意。」
來知德的《周易集註》亦重釋象。如釋〈小過〉卦辭「飛鳥之遺音」道:「〈小過〉錯〈中孚〉,象離,離為雉,乃飛鳥也;既錯變為〈小過〉,則象坎矣,見坎不見離,則鳥已飛過,微有遺音也。《易經》錯綜之妙至此。」來氏藉由〈小過〉與〈中孚〉為錯卦關係,〈小過〉六爻為複體坎與〈中孚〉六爻為複體離,又〈說卦傳〉「離為雉」,進而說明〈小過〉見坎不見離,故卦辭以此取象。總而言之,吳澄與來氏皆重釋象,以補朱子釋象的不足。
至於以釋義羽翼朱《易》者,可以蔡清及林希元為代表。蔡清鑑於朱子《本義》在義理解釋及發揮上表現較少,遂希望補朱子釋義的不足,故於天道、人事皆有所發揮。蔡清在朱子《易》為卜筮之書的說法上,另外強調「以道義配禍福」的觀念。彼言道:「易雖主卜筮,然以道義配禍福,與他術數書不同,所以為經也。」整部《易經蒙引》在這方面的義理發揮較《本義》為多。
林希元《易經存疑》亦以羽翼《本義》自期,兼羽翼《蒙引》,故亦承繼蔡清重義理闡釋,只是分量明顯增加。並且在引史事釋《易》的實踐上,使用頻率較《蒙引》為高。因此,《存疑》在卦、爻辭解釋著重義理闡釋,亦常引史事為證。如〈蠱〉卦卦義,《本義》僅言「壞極而有事也」與「壞之極,亂當復治」,《蒙引》亦承繼此說,且肯定朱子用「極」字的卓見,並補充:「此非專就
天下,凡人家及庶事俱有亂而復治之理。」但林氏《存疑》卻進一步指出為何事情會敗壞到極致,一方面先泛說原因,言道:「天下國家都是茍且因循,弄得那極弊。」另方面則藉由卦象加以說明,指出集團上下無法合作,理由是,卦象上為艮,象徵上位者擺出高姿態,因循茍且;下為巽,象徵下位者畏縮不前,上下失職,使集團淪於蠱壞的困境。
這兩種羽翼朱子《易》學的實踐,亦延續至明清之際。故本書將就明清之際的《易》學發展,及部分《易》學家如何承繼並開展朱子《易》學作深入探討,以見出這段時期《易》學的發展特色。
書摘2
楊自平君這部《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雖非完備之《易》學史,讀來卻有曲折周至,燦然大觀之感。或論何楷《古周易訂詁》之訂詁成果,或論黃道周《易象正》之曆象治《易》,其於體例、象數義理,溯而源之,條理清楚。或論孫奇逢之宗程立場與氣本論之《易》學哲學,或說錢澄之《田間易學》之尊朱立場與實踐,或講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場與實踐,又及於張爾岐《易》學之特色與定位析論,其於程朱多有理解,或氣或理,承繼尊抑,寫來自有中節處。再歷順治、康熙,以迄乾隆,於《易經通注》、《周易折中》、《日講易經解義》、《御纂周易述義》,如此殿堂《易》學,清初盛世,巍然而現。楊君篤實,為學真切,疏之理之,極見功力,真乃難得也。
上世紀九○年代初,余應邀至中央大學,開講《論語》、《老子》等課,後又講「船山《易》學」、「當代儒學」等課,從遊諸子,志學向道,一時崢嶸,論議風發,頗收教學相長之效。環視諸生,或狂或狷,氣質個別,然知止守本,進取有度者,多已學有所成,業有所就,其於大道也,亦有所契也。想來,竟也敢誇飾地說「藏書過萬卷,弟子邁三千」,憂樂在心,日月分明。
-文 /林安梧(慈濟大學),《世變與學術》推薦序: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書摘1
第一章 導論(節錄)
一、論現今《易》學史對明清之際《易》學的研究
現今《易》學史有關明清之際的《易》學的論述,有三部重要著作值得重視。一部是前輩朱伯崑的《易學哲學史》。朱氏指出這段期間出現總結前代成果的兩位重要《易》學家。彼言道:
《易》學中的兩大流派即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到明清之際,在批判心學思潮的影響下,各自出現了總結以前《易》學成果的代表人物。方以智父子對以前的象數之學作了一次總結。而王夫之則從義理學派角度對宋明以來的《易》學及其哲學作了總結。
同時亦指出,這段期間對...
作者序
自 序
楊自平
自明崇禎(1628-1644)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這段時期正值明代滅亡與清朝建立的世變之際。本書分別考察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希望了解明清時期在民間及朝堂任官的思想家於經歷時代巨變之際,如何藉《易》學展現對人生、時代的重要反省與思考,以及對前代《易》學的承繼與開展,期能勾勒出這段時期《易》學的發展樣貌。
本書是由十一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與會議論文,略經修訂後編輯成書:
〈何楷《古周易訂詁》的訂詁成果析論〉:發表於《鵝湖學誌》第47期(2011年12月),頁93-139。此篇亦為國科會計畫晚明《易》學研究(Ⅱ)—何楷《易》學研究(編號99-2410-H-008-054-)之研究成果。
〈黃道周《易象正》治《易》析論〉:《當代儒學研究》第8期(2010年6月),頁19-55。
〈孫奇逢氣本論的《易》學哲學〉:於2012年3月16日發表於中央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主辦之「明清鼎革變動與文化詮釋學術研討會」。
〈錢澄之《田間易學》的治《易》立場與作法析論〉:《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中壢:中大出版中心,2011年9月),頁415-467。
〈刁包《易》學的思想基礎及治《易》立場與作法〉:《臺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6月),頁263-304。
〈張爾岐《易》學特色及定位析論〉:臺師大《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6月),頁37-70。
〈從《易經通注》論順治殿堂《易》學特色〉:《興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6月),頁251-280。
〈從《日講易經解義》論康熙殿堂《易》學的特色〉:《臺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08年6月),頁93-138。
〈從《御纂周易述義》論乾隆殿堂《易》學特色〉:《當代儒學研究》第10期(2011年6月),頁171-203。
其中須說明者,〈從《周易折中》看康熙殿堂《易》學〉為一篇新作,是由舊作〈李光地之卦主理論及卦主釋《易》論析〉進一步發展而成。至於《御纂周易述義》乃乾隆時期的《易》著,但為了完整說明殿堂《易》學的發展,亦將其附於本書中。
在明末清初士林《易》學成就方面,關於何楷《易》學,其復古思想源於明代考據學,其著作《古周易訂詁》承繼先秦《易》學的爻變、互體,用以解釋卦、爻畫之象,並將卦畫符號與占筮所得的變爻結合。何氏釋經有三點特色:一是承繼《左傳》、《國語》以爻變釋經;二是以占法解釋用九、用六的意義與作用;三是保存不同的經文、存古字與異文、存古音、存古義。何氏肯定伊川、蘇軾的乾坤卦變說;對於圖書之學,既肯定河圖、洛書的存在,又認為黑白點圖應與《易》、〈洪範〉區分。此外,何氏對經文之訓義及義理有其新義,並修訂朱子對太極的說法。本章屬於國科會研究計畫「晚明《易》學研究(Ⅱ)—何楷《易》學研究」的研究成果。
黃道周的《易象正》,不同於傳注傳統,而是藉《易》經、傳,建構一套獨特的《易》學,將曆、《易》結合,既明天道自然之運行,更欲探究人事中的百世之理。經由實測天文,鑽研《易》與曆之關聯,提出「大象十二圖」及「歷年十二圖」,並以「之卦」釋七十二體卦,以及以七十二組對化卦論致用之道,透過這兩部分的成果,提出一套嚴謹的歷史推步系統,作為後人立身行世的參考。
孫奇逢為清初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然其重要性表現在講學而非獨特的哲學思維。其《讀易大旨》異於傳統傳注,以發揮《易》經、傳義理為主。本章先點明孫氏的治《易》立場,異於朱子,近於伊川,其後指出其《易》學哲學又異於伊川。至於其《易》學哲學,孫氏以「理」、「道」、「易」等稱謂指稱形上義的元氣,又屢言「心」,易使研究者將孫氏誤歸入理學派或心學派。筆者透過全面深入釐清,認定孫氏實為主氣一系,異於陸王主心,程朱主理。本章從三點指出孫氏主氣本論:一、以「神」理解太極;二、〈乾〉、〈坤〉並行;三、不從截然對立的角度論君子與小人。並進一步認定孫氏的宇宙論及心性論皆屬氣本論,意即萬物皆根源於渾淪未分的形上元氣,而元氣又化生為陰、陽二氣;然形下的陰、陽二氣的流行有元氣作用其間,元氣與形下之氣,一體不二,此便是孫氏氣本論的《易》學哲學。
錢澄之的《田間易學》,收錄承自家學之《見易》、《火傳》,以及錢氏重要的《易》學觀點。對於錢氏的治《易》立場,部分學者從漢、宋學的角度,提出四種看法:宗漢、宗宋、漢宋兼採、兼採歷代《易》說。亦有學者視錢氏為程朱學派,主張錢氏宗程朱,或稱錢氏只宗朱子。經筆者深入研究,認為錢氏只尊朱而非宗朱。此外,錢氏既不宗漢、亦不宗宋,而是廣採眾說,但以是否合於《易》之本旨作為抉擇標準。重視《易》之本旨方是錢氏《易》學的根本立場。
刁包對明亡有深切感受,希望藉由結合朱子思想,強調讀書、窮理,為時代找出新的契機。他的心性論、工夫論及《易酌》中所說的「心」、「心學」,皆本於朱子,對王學提出反省,將讀書、窮理歸本於心,並肯定朱子「心具眾理」的主張。刁包所說的「心」、「心學」,非屬陽明心學,而是朱子心即理的系統。至「學《易》以檢心」是以有益自家身心,作為學《易》的動機與理想,迥異於以《易》歸心學的心學《易》。刁包主「四聖二賢一心」,即為宗程立場的展現,強調義理解《易》,治《易》內容兼採程、朱,並廣引眾說。在治《易》實踐上,無論訓詁、考典制、釋象皆以合於經義為依歸,並承繼與擴展程《傳》引史解經的實踐,且於《易》重要觀點,在義理方面多有發揮。本章乃將原有期刊內容稍加修訂,作為國科會研究計畫「清初程朱《易》學研究(I)—刁包《易》學研究」(編號100-2410-H-008-040-)的研究成果。
張爾岐的《周易說略》於眾《易》注選擇《周易本義》,藉由對《本義》簡要的義理解釋,承繼朱子重「本義」之旨,主張探求「理之象」,闡發聖人的教誡義。另一特色是亦透過講學推廣《易》教。《易》學哲學重視元氣,主張理氣不二、理勢合一,與王船山的觀點有同有異。張氏《易》學,在元、明釋象、釋義過度發展之後,重新正視並回應朱子的主張,順應《易》學的發展。與同時期的刁包相較,張氏治《易》近於朱子,刁包治《易》近於伊川。張氏《易》學有其特色,值得吾人關注。
在清初到清中葉的殿堂《易》學的成就方面,順治朝的《易經通注》為清代第一部殿堂《易》學著作。該書的《易》學觀及釋《易》實踐,部分承繼程朱《易》學,然其著書宗旨在經世致用,深入分析卦、爻辭中蘊藏的人事之理。在爻辭解釋上,以君道釋第五爻,以臣道釋第四爻,重在論君臣之道。此外,書中亦提出「無心」思想,指出無私意方能知幾。該書的限制有三:一是限定了《易》的解釋與應用;二是將以陽尊陰卑解釋陰陽;三是狹隘地將人事陰陽解釋為君子與小人。
康熙朝的兩部殿堂《易》著,有《周易折中》與《日講易經解義》。《周易折中》乃康熙鑑於明代官修的《周易大全》駁雜,特命李光地總結歷代《易》說而作。《周易折中》的特色便在於「折中」法,一方面是對研究對象的折中,就眾家《易》說之殊異加以抉擇;一方面是折中的原則,在版本上,李氏折中於朱子經傳區分的版本,但在卦、爻辭的解釋上,則折中於《易》經傳。該書在釋經上重視《易》例,包括用詞通例及釋經義例,提出五類釋經義例。此外,該書以義理釋《易》為主,於君子、小人及君臣議題上,提出《易》亦為小人戒,及君臣合德的主張。該書對於宋《易》提出深入的檢討與修訂,而以《易》經傳為折中原則的實踐,正好與清初回到經典本身的治經主張相呼應,在《易》學發展有其重要性。
《日講易經解義》乃日講官為康熙講《易》而作。康熙指示須深探聖人作《易》之旨,並合於通貫及簡要的原則,故該書於解經前先列出核心大義。又因該書屬於殿堂經著,故解經內容須符合經世致用。該書釋《易》,將卦象、卦爻辭視為整體,並依各卦所代表的處境,提出處世之道。在義理發揮上,該書兼論扶陽抑陰與陰陽相互為用,一方面提出君子、小人之辨,另方面又提出剛柔並濟。此外,該書多著墨於康熙所重視的治國之道,包括刑法、武備、文德、君子與小人之辨、敬事之臣等,其中尤以刑法、君子小人之辨與敬事之臣較受康熙關注。
乾隆朝之《御纂周易述義》乃清代最後一部殿堂《易》著,其著述目的即乾隆〈序〉所稱,乃為承繼《御纂周易折中》之義旨而作。該書參考前賢象數、義理釋《易》之成果,加入撰述者之見解,同時亦關注君臣議題。《述義》與《折中》均強調掌握聖人大義,但差別在於《折中》是採纂注體形式,彙集並折中眾說來掌握經義;《述義》則逕將前賢象數、義理成果熔於一爐,並加入撰述者的見解,解釋並發揮經義。《述義》釋《易》,在義理方面承繼程朱《易》學,但另加入程朱所忽略的象數,全面解釋取象來由,並重視易數,透過實際解經,展現其象數、義理兼備的精神。
簡要歸結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特色。在士林《易》學方面,何楷承繼先秦至宋代的《易》學成果,黃道周以曆治《易》,孫奇逢的宗程立場及氣本論的《易》學哲學,錢澄之的尊朱立場及重視經傳本旨,刁包的宗程立場,以及張爾岐承繼朱子重本義主張探求「理之象」。
至於殿堂《易》學,過去學術史談及清初官學,多以程、朱學稱之。從表面來看,殿堂《易》學著實是標舉程、朱《易》學,但深究其內容,實非如此。如《易經通注》關注者在於治國之道,多論及君臣及君子小人之議題;《周易折中》乃藉由義例及經傳本旨折中眾說;《易經通注》則以通貫聖人大義及經世致用為治《易》目標。本書透過對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研究,希望見到表象之下的真實面貌,並給予相應的理解與評價,進而正視其存在價值。
在此,要誠摯地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父親楊景柏、母親張素真辛苦的教養之恩,舍妹楊自青在繁忙的教學之餘,費心協助拙著的完成,舍弟楊自森在研究之路的互相切磋勉勵。感謝先生呂學德多年來的鼓勵與支持,而兩位寶貝呂紹君、呂紹辰的乖巧與貼心,讓我能專心作研究。亦感念恩師林安梧教授自余從學期間至今,不斷給予鼓勵與指導,並於百忙中撥冗為拙著撰寫〈推薦序〉。在此也感謝「中國思想史研究叢書」主編鄭吉雄教授、伍祖安教授對拙作
提供寶貴修訂意見。此外,臺大出版中心蔡忠穎先生與紀淑玲小姐在編務及出版上的諸多協助,及研究助理中大博士生涂藍云費心協助校稿,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僅將拙作獻給我最親愛的家人。
書於新竹智思齋
2012年8月
自 序
楊自平
自明崇禎(1628-1644)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這段時期正值明代滅亡與清朝建立的世變之際。本書分別考察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希望了解明清時期在民間及朝堂任官的思想家於經歷時代巨變之際,如何藉《易》學展現對人生、時代的重要反省與思考,以及對前代《易》學的承繼與開展,期能勾勒出這段時期《易》學的發展樣貌。
本書是由十一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與會議論文,略經修訂後編輯成書:
〈何楷《古周易訂詁》的訂詁成果析論〉:發表於《鵝湖學誌》第47期(2011年12月),頁93-139。此篇亦為...
目錄
推薦序: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林安悟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一、論現今《易》學史對明清之際《易》學的研究
二、論程、朱《易》學對明清《易》學的影響
第二章 論何楷《古周易訂詁》之訂詁成果
一、前言
二、復古淵源
三、體例的復古與創新
四、釋象的復古與創新
五、釋經的復古與創新
六、釋傳的復古與創新
七、訓義及義理的創新
八、結論
第三章 論黃道周《易象正》之曆象治《易》
一、前言
二、體例與撰述宗旨
三、以曆說《易》之淵源
四、以曆說《易》之實踐
五、以《易》明百世之義
六、以「兩象合觀」釋《易》的意義
七、七十二組對化之用
八、結論
第四章 論孫奇逢之宗程立場與氣本論之《易》學哲學
一、前言
二、孫氏治《易》立場異於朱子
三、對伊川《易》學的承繼與開展
四、孫氏論心與理
五、氣本論之主張
六、結論
第五章 論錢澄之《田間易學》之尊朱立場與實踐
一、前言
二、「尊朱」立場
三、錢氏與朱子《易》學觀之比較
四、錢氏與朱子治《易》實踐之異同
五、修正朱子對卦、爻辭的部分解釋
六、錢氏的特殊主張:論象、爻、數
七、結論
第六章 論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場與實踐
一、前言
二、思想基礎
三、「學《易》以檢心」的理想與宗程立場
四、治《易》實踐
五、義理的開展與發揮
六、結論
第七章 張爾岐《易》學之特色與定位析論
一、前言
二、治經背景與目的
三、與朱子《易》學的關聯
四、釋經實踐
五、探求「理之象」的釋經實踐
六、重視元氣的《易》學哲學
七、結論
第八章 從《易經通注》看順治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著述宗旨
三、對前賢《易》學觀之承繼與轉變
四、以涉世之道釋各卦卦義、卦辭
五、以五爻爻辭論君道
六、以二、四爻爻辭論臣道
七、創生實體義的宇宙論與「無心」的工夫論
八、結論
第九章 從《周易折中》看康熙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著述宗旨與纂注體形式
三、程、朱《易》在《折中》的定位
四、本於《易》經傳的折中原則與實踐
五、結論
第十章 從《日講易經解義》看康熙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著述宗旨與釋經體例
三、卦名解釋
四、釋各卦大義
五、重要義理
六、康熙的習《易》與用《易》
七、結論
第十一章 從《御纂周易述義》看乾隆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述義》與《折中》之承述關係
三、釋《易》不廢象數
四、宋《易》、漢《易》之折中
五、論「易」的三重義與復性之學
六、結論
第十二章 總結
附錄:六十四卦卦象圖
引用書目
人名列表
推薦序: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林安悟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一、論現今《易》學史對明清之際《易》學的研究
二、論程、朱《易》學對明清《易》學的影響
第二章 論何楷《古周易訂詁》之訂詁成果
一、前言
二、復古淵源
三、體例的復古與創新
四、釋象的復古與創新
五、釋經的復古與創新
六、釋傳的復古與創新
七、訓義及義理的創新
八、結論
第三章 論黃道周《易象正》之曆象治《易》
一、前言
二、體例與撰述宗旨
三、以曆說《易》之淵源
四、以曆說《易》之實踐
五、以《易》明百世之義
六、以「兩象合觀...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