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二十世紀前期美國與中國教育思維最大的哲學家杜威對於「學校教育」的關鍵想法
杜威教育理念經典之作書中闡述杜威最重要的兩個教育思想:讓孩子「自然發展」以及「做中學」。
讓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就是孩子。
教育者要如何協助孩子自然發展並學會生活與獨立思考?
杜威記錄多所實驗教育學校的概況,描繪其課程內容與學習方法,
不僅明確闡述他的教育理念,也提出讓孩子自然發展和做中學的實際應用方法。
作者簡介:
約翰‧杜威John Dewey
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教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涵蓋理則學、認識論、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哲學、美術和宗教,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美國的教育思維,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思想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學者。美國還曾於1968年發行杜威紀念郵票。
杜威出生於佛蒙特州伯靈頓市,家中經營一家小雜貨店。1875年,杜威進入佛蒙特大學就讀,開始接觸到進化論。大學畢業後,杜威先後在兩所中學任教,這時期他閱讀了大量與哲學有關的書籍,深受美國聖路易黑格爾學派刊物《思辨哲學雜誌》影響。1884年,杜威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哲學博士學位後,執教於密西根大學,開始關注教育課題。
杜威一生學術著作豐富,主要代表作有:《我們如何思考》、《民主與教育》、《哲學的改造》、《人類本性及行為》、《經驗與自然》、《確定性的追求》、《藝術即經驗》、《邏輯:探求的理論》、《公眾及其問題》、《人的問題》等等。
相關著作:《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
譯者簡介:
呂金燮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專長資優教育與認知心理學,曾任中華資優教育學會理事長,英國巴斯大學及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訪問學者。
經歷:1.「華人教養智慧」團隊:文化歷史觀點探討各國資優教育的實踐歷程,建構華人「資優教育」觀。2.Design-Based Learning團隊與廣達文教基金會合作「設計學習」計畫,發展學生問題解決與創造力。3.「好野人小學」團隊,建構偏鄉兒童才能發展支持系統。
吳毓瑩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專長學習評量、諮詢輔導、師培教練。現任阿德勒心理學會副會長、傅爾布萊特資深學者、科技部優秀研究人才、教育部彈薪教授。曾任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主任、教育學院院長。
研究:1.華人教養智慧團隊:從文化歷史觀點探討華人「教養(cultivation)」心態與策略。2. 開發YES就業力量表,法務部矯正署成癮者生涯建構。3.與魔法獅合作SEL社會情緒學習套件與評量系統,於線上、上海及新疆實施。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小野/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
邱淑惠/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蘇偉馨/諾瓦中小學暨幼兒園創辦人兼董事長
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而是教導孩子學會明智的生活,要求孩子對事物要有自身的見解,才能喚醒和激起兒童身體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過程,促進孩子自我教導。
~~呂金燮/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強摘的果實不甜。喜歡探索、充滿好奇的童年,被迫待在狹小的教室,閱讀脫離經驗的教科書,練習沒有體悟的寫作。現在的教育,讓孩子討厭學校,卻反過來責怪孩子過動。杜威強調自然教育,但要如何實踐,是不少人的困惑,此書以實例闡述,好懂。自然教學需要因地、因時制宜,閱讀此書,教學靈感不斷,讓人很想在自己的課堂實驗。本書的導讀也讓人心有戚戚。深深覺得,明日學校的校訓「學會生活」應該成為全民素養。
~~邱淑惠/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杜威對我影響至深的兩個重要理論基礎:「尊重個體發展」的意圖以及「塑造社會性終身學習生態」的啟發。我不是教育專業背景,認識杜威也是因為在做雜學校這個社會創新行動過程中的機會效應,然而令人興奮的是,在此時此刻持續探索改變教育的同時能有這本書的中譯版出現,給了我更多的印證與啟發。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翻看《明日學校》的內容時,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是大多數教育者耳熟能詳的名詞。書中提及許多學校教學模式,詳細的說明了如何在學校教育裡,實踐「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其中提及了許多教育一直存在的錯誤目的,至今也未曾消失。站在2018年的此刻,在翻看百年前教育理念的同時,突然連結起1915年此書的出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年代,在硝煙四起的戰亂時代裡,在百年前的生存模式下,杜威對教育的見解和分析,足以稱之為「先知」。
~~蘇偉馨/諾瓦中小學暨幼兒園創辦人兼董事長
名人推薦:小野/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
邱淑惠/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蘇偉馨/諾瓦中小學暨幼兒園創辦人兼董事長
教育的目的不是給學生更多的知識,而是教導孩子學會明智的生活,要求孩子對事物要有自身的見解,才能喚醒和激起兒童身體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過程,促進孩子自我教導。
~~呂金燮/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強摘的果實不甜。喜歡探索、充滿好奇的童年,被迫待在狹小的教室,閱讀脫離經驗的教科書,練習沒有體悟的寫作。現在的教育,讓孩子討厭學校,卻反過...
推薦序
【譯者序】百年走來、明日就在今日(吳毓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我與金燮在翻譯《明日學校》過程中,常常想起我們的好友,顏學誠,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本書在第九章「產業與教育調整」中,提到「school」一詞的希臘文字源有「閒暇」之意。如杜威百年前所觀察,歐美國家當時在廣設公立學校、教育普及的歷程中,確實離不開貴族閒暇階級對於學習的設定──學習知識、動腦思考、不動手勞作,涉及手與身體部分越少者,表示智能(intellectual)等級越高。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同時也帶出了另一個相關概念,就是自由(free),意指不需要勞動服務的自由,且悠閒貴族所學習的內涵,包括哲學、神學、數學、邏輯、文學與語言等。當時杜威看到產業普設、產品製造與流傳越加快速,深感產業教育的調整有其文化習慣上的困難,然改革的進行卻也不得不然。
翻譯到這兒,彷彿看到中世紀貴族們學習典籍的田野現場,便想與學誠對話。那麼,漢字的「學校」一詞,源頭出處是什麼,這樣的源頭三千年來如何影響華人對於教育的想像?一百年前的杜威,憂心教育在「強迫成就」與「自然發展」兩端間的衝突(請見第1章)。我與學誠在2015年所寫的文章,提到《社會移動與個人發展之衝突》(The conflict between social mobility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文中提及臺灣的教育改革不論改了哪些機制,如班級人數、教師專業社群、課程課綱等,其中最糾結人心的,還是影響孩子進入哪個學校的入學測驗方式,包括國中升高中的會考、以及高中生大學的學測與指考。而入學測驗分數與學校的排序等級相互關聯,最終,指向我們的結論──無論教改如何進行,改不掉的是一般人咸相信教育主要功能在於配置資源,促成個體向上移動,階梯觀念深植人心。從學校到學生、從機構到個我,大家排序在階梯上,個體的獨特性往往遭受某些犧牲。
學誠癌症病發、治療、復發、再療過程中,仍念念不忘世界和平的理想。學誠發現在陌生人彼此間愈來愈繁複接觸的社會中,證照與等級提供了清楚具體的任用與交往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穩定,在人類發展歷程上,是一個有智慧的好方法,同時也加速且有效化社會的運作。而今的我們,顯然從十二年國教的議題到大學入學方式的改革,關心的重點在於階梯排序所帶動的資源分配是否公平之議題上,蓋過了個人獨特性的發展。2018年指考放榜時,大學入學率已高達96%,人人有大學可以讀,即便在此情況下,學校仍舊有排序高低之別,依舊與學習結果相互映照。
我們顯然很難排除這樣的文化習慣,那麼個體的獨特性,如何在這樣的文化下得到發展,教育的下一步要如何走?從強迫成就到自然發展,在華人世界中,排序從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度以來,就是我們的文化習慣。吳寶春的動手做麵包、曾亞妮的運用身體揮桿,在社會民眾心中,等同李遠哲的諾貝爾獎。抽象思考也好,動手動腳也可;是成就導向?還是自然發展?
我們終究會問,等級如何,代表著資源與前景,也指向更務實的生存問題,這確實是華人教育的核心標準。如同佛教的七級浮屠,或是道教的十八層地獄,把等級更細膩地區分,都與基督教的天堂與地獄的二元劃分,大大的不同。我們真想與學誠聊聊,華人歷史上溯三、四千年,在東亞這片大陸上,從北方大漢到南方小個,從東邊討海到西邊吃山,族群混合的結果,使得我們在考慮教育時候,擔心著什麼?最關懷什麼?這真是難解的問題,答案終究要回到我們自身,不在杜威的美國。
我們的老友袁汝儀,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設計學系教授,也寫了一篇論述,提及中國進入高校(大學)的高考與美術教育間的關聯,中學生如何藉由藝術的補習與精進,以參加藝術類的高考進入高校來改變命運。同樣地,民眾的核心考量不是人文教育或是藝術鑑賞,而是學習成就與資源配置間的連結,這就是常民對於教育的期待──向上流動。讀書這件事情,自隋文帝創科舉以來,也確實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擔保。台灣教改二十年,不斷在改革考試方式,企圖拉大級距,模糊分數區隔,我們困境在於,是否可以打破成就階梯與資源配置的連結。廣設大學的理想境界是,校校有特色、人人有風格、資源隨處有,分配不煩惱。可能嗎?答案未知,然我們已經在這條路上,迂迴、後退、與前進。
成書過程中,還等不及完稿,想好好與學誠討論,他竟已離開人世。汝儀念念不忘的藝術教育,搖身一變,成為資源分配的重要工具。她的遺著,為藝術教育在華人世界中,描繪了一個文化導向的轉彎。
我們一群夥伴,十人,一起讀書寫書,也十年了。完成《華人教養智慧—若水》,以及《Education as cultivation in Chinese culture》(華人文化之教育與教養)。十年以來,杜威一直出現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總是不禁地望向美國,看看他們的教育如何走法。今有此機會,把杜威所讚許的學校以及教育方式,儘量原汁原味翻譯描繪出來。雖然只有我與金燮雙人組,然而,我一直感受到過去十年的討論內涵,以及十人相互論辯的火花,雖然已有兩位夥伴身不在此世,仍舊充滿在我們雙人組心中,與杜威的言語激盪著。
現在我們已經走到了杜威百年前所描述的明日學校,杜威描繪的社會,雖然存在於百年前,我們閱讀起來也活生生覺得那不就是當代嗎?
此時的學校,像不像杜威讚許的明日學校?今日學校符合杜威百年前所描繪的明日學校嗎?這就有請讀者仔細讀後,來比較與思索了。
我們在翻譯時,儘量使用杜威的用詞,而非目前台灣盛行的說法。例如,杜威所強調的自然發展(natural development),與大家現在常談的適性發展,並不相同。前者尊重學習者個體的自然性,而後者是帶著目的與價值來與學生的特性配合調整教育。即使一般用語,例如智能,我們還是標出了英文intellectual,以讓讀者感受到英文用詞的意涵,更含有知識分子的高層思考意味。
感謝商周出版邀請翻譯《明日學校》一書,我與金燮當下就答應下來,欣喜商周出版對於教育的興趣,高興看到不同領域工作者對於教育的關懷。
謙謙華人,靈動臺灣人,對於教育,下一步是什麼呢?
【譯者序】百年走來、明日就在今日(吳毓瑩/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兼教育學院院長)
我與金燮在翻譯《明日學校》過程中,常常想起我們的好友,顏學誠,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本書在第九章「產業與教育調整」中,提到「school」一詞的希臘文字源有「閒暇」之意。如杜威百年前所觀察,歐美國家當時在廣設公立學校、教育普及的歷程中,確實離不開貴族閒暇階級對於學習的設定──學習知識、動腦思考、不動手勞作,涉及手與身體部分越少者,表示智能(intellectual)等級越高。人文教育(liberal education)同時也帶出了另...
目錄
推薦序:預言成真(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
譯者序:百年走來,明日就在今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吳毓瑩)
導讀:學會生活——明日學校的校訓(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呂金燮)
前言
第一章:教育即自然發展 Education as natural development
所謂自然就是在成年之前,讓每個孩子就是孩子自己。如果我們不循序漸進,那最後的結果將如同一個強摘的果實,不成熟且索然無味、腐敗的速度遠快過於其熟成的速度。
第二章:教育為自然發展的實驗 An experiment in education as natural development
遵循著自然發展,孩子會因自己的求知慾而自主地學習讀書、寫字、數學、地理......。我們必須讓孩子自己產生求知的慾望,讓他們發現自己的需求。
第三章:自然成長的四個因子 Four factors in natural growth
在梅里亞姆這所附設小學,一天分別用以進行遊戲、故事、觀察與手工四個時段。這些活動都與生活息息相關,孩子們的學習過程是自發、享受的,且在學會後可以馬上獲得實用價值。
第四章:課程的重整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孩子不是透過讀書或是聽著課堂上講解怎麼吃東西、避開火源等,而是藉由一次次地自己吃飯、燙傷自己來累積經驗——透過不斷地實作來學習。「做中學」就是許多教師調適課程的寫照。
第五章:遊戲Play
要盡可能讓兒童自己解決問題,如果他們想要彈珠,就會自己實驗,直到他們找到一個好的方法來使東西變成圓形。
第六章:自由與個體性Freedom and individuality
對於學生來說,自由是一種可以檢驗所有世界上人事物的衝動和傾向的機會,藉由這些檢驗,他會發現他自己,充分地發現這些人事物的特質,以便他可以擺脫那些有害的東西,並發展那些對他自己和他人都有用的東西。
第七章:學校與社區的關係The relation of the school to the community
學校是社區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同社區中的消防隊與警察局。社區多方運用青少年的能量與興趣,就會發展出具有社會性的學校以及建構這種學校所需要的資源,學校將會協助學生發展出社群情懷與興趣。
第八章:學校是社會安定之所在 The school as a social settlement
要抵抗剝削的最好方法,就是從小開始教育孩子如何清楚的思考,以及如何照顧好自己。
擴大運用學校設施,不僅訓練年輕人承擔起自我改善的責任,更提供社區所欠缺的娛樂、社交以及進步的機會。
第九章:產業與教育調整 Industry and Educational Readjustment
閱讀、寫作以及算術,這3R因為有用而被教導。這些科目可以讓人民自足、變得更好,在商業變化中提供更好的經濟服務。學校應該引起學生的問題和興趣,引導學生在學校期間和離開學校後,都能自己尋找歷史、科學、傳記和文學等領域的材料。
第十章:經過產業洗禮的教育 Education through Industry
工作室課程提供學生在理論和過程上的知識,因為學生們不是要學習成為木匠、電工或裁縫師,而是要了解生活中工作是如何完成的。所有技術高中都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學生都喜歡上學並享受學習,因為他們看到所學的課程會把自己帶去哪裡。
第十一章: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辦學目的不為少數學生,才符合民主社會的真正需要。
推薦序:預言成真(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
譯者序:百年走來,明日就在今日(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吳毓瑩)
導讀:學會生活——明日學校的校訓(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呂金燮)
前言
第一章:教育即自然發展 Education as natural development
所謂自然就是在成年之前,讓每個孩子就是孩子自己。如果我們不循序漸進,那最後的結果將如同一個強摘的果實,不成熟且索然無味、腐敗的速度遠快過於其熟成的速度。
第二章:教育為自然發展的實驗 An experiment in education as natural development
遵...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