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本次承蒙史料藝文收藏家郭双富前輩抬愛與信任,提供其費盡苦心、多方蒐集之裕仁皇太子臺灣行啟原版珍藏照片,得以完整彙集成書了卻本人多年心願,在此對双富前輩的無私及熱心致上由衷謝忱。1923年的「東宮行啟」,對皇太子殿下、臺灣總督府以及當時臺灣380萬總人口中95%的「本島人」,均各具不同意義。
對臺灣總督府而言,雖然自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時期即力邀當時為皇太子的大正天皇蒞臺,但終未能成行。自1919年進入文人總督時期之後,臺灣開啟一個嶄新局面,為摒除日本內地過去對臺灣「盜匪橫生、衛生落後、蠻荒之地」的固有印象,進一步透過皇太子殿下行啟,達成對皇室展現統治績效、對內地招商投資宣傳、對本島鞏固帝國向心力,自然成為首要之務。
對在臺灣的本島人而言,雖然自1897年5月8日起,自願留在本島者即自動喪失原有大清帝國臣民身份並開始擁有大日本帝國國籍,然而「皇國」、「天皇」、「聖上」等名詞尚等同於「概念」階段,與之前大清統治時期無異。尤其自1895年之後在臺灣推行已逾28年的天皇「神格」教育之下,能有機會親眼目睹瞻仰「攝政宮」御容,將抽象的「天皇」、「皇太子」虛擬概念轉成具象的「形體」,無疑是一件令島民感覺興奮的超大型世紀活動。這樣的狀況,可以由當時臺灣仕紳林獻堂、辜顯榮、李春生、林熊徵、吳昌才、王慶忠、鄭拱臣、黃欣、許廷光眾人的參與度窺知一二。尤其是臺灣總督府將「東宮行啟」當成全島性盛會,處處張燈結彩、設立牌樓、懸掛旗幟,讓當時原本感覺「天高皇帝遠」的島民充分參與其中,甚至為此捨棄傳統漢衫趕製洋式禮服以迎者所在多有。
最後,對「攝政宮」而言,裕仁皇太子身為皇室代表自然有其履行行啟帝國領土義務,同時透過教育、產業、部隊參訪,不斷加強其做為「天皇一系」的積極形象,同時透過處處「儀式化」的由外向內轉化過程,不僅確立「神格」地位、彰顯帝國皇室榮耀、強化政權穩定度,同時讓此次造訪過程的「觀禮者」得以將其感受深植於心,並代為傳達給無法親睹的島民。
在行啟期間,臺灣各地均出現固有傳統表演活動以娛嘉賓,尤其4月26日舉行的大遊行總計有53個演出行列,人數總計超過2,000人。顯示出在總督府心中,對臺灣固有文化的重視,足以對遠來的皇太子、重臣宣揚其獨特性與重要性,與太平洋戰爭時期的統治方式有著極大差異。此外,雖然「東宮行啟」對其後日本近20年統治影響重大,但由於散見各處的影像資料通常過小、粗糙以致無法判讀細節;同時由於相關資料未經系統整理,因此甚至造成文史研究的錯誤資訊。此次得以彙整出版,還其原貌,實為甚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