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日本亞馬遜書店「通俗西洋美術史」排行榜第1名!
上市後立即引爆搶買熱潮,20天內緊急再刷!
★ 日本最紅火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美術鑑賞代表作第一彈。
★ 秋原雄史首度以美術館長身分導覽,帶你無痛進入美學世界。
★ 收錄23件世界名作,完整介紹14~20世紀的美術演進。
★ 讀完這本書,逛畫展時不再只有空洞讚嘆,人人服你專業有品味。即刻拿得出手的美學素養,正是現代最強商業武器!
培養新時代必備的美術鑑賞能力,讀這本就夠。
Apple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
Yahoo!前CEO梅莉莎.梅爾(Marissa Ann Mayer)、
Airbnb創辦人喬.傑比亞(Joseph Gebbia Jr.)……,
為何這些世界級的企業家,在商業知識外,都具備高度的美術素養?
何以全球各大企業陸續在社內研習中,增加「美術鑑賞」相關課程?
不為別的,正因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培養美術鑑賞能力,除了可增加底蘊,更能提升個人氣質與文史知識,
有了豐富的談資,溝通便能活色生香,做生意更加得心應手。
本書作者秋元雄史,現任日本最高藝術殿堂「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
同時也是日本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專案負責人。
他以西洋美術史演進為基礎,教你精準分析名畫繪製技巧、創作背景,
更以23件世界名作為例,透過通俗但又精闢的圖文解說,
深入淺出地介紹14世紀文藝復興至20世紀普普藝術的變革。
◎來自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在美術館或博物館觀賞各類展品時——
除了「一般觀賞印象」與「外界評價」外,你還能提出其他論點嗎?
你能清楚且簡潔地說明,眼前這幅作品為何能成為名畫嗎?
巴洛克、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特色各是什麼,差異何在?
宗教畫、風景畫、人物畫、抽象畫……創作訴求大不同,怎麼解讀?
「顏色很漂亮」、「構圖很有張力」、「真不愧是名畫」……,
這種訴諸「感性」的鑑賞方式十分重要;但,光有感性還不夠。
一般人缺少的,是「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而這樣的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日本最紅火的藝術專案負責人秋元雄史,帶你這樣鑑賞西洋美術: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藝術名作中的確存在著「留芳百世,聞名全球」的理由。
如果沒能仔細地解讀暗藏其中的各種主題與寓意,
就只能淪為膚淺的走馬看花、拍照打卡。
相較於此,習得「感性以外」的鑑賞能力,就能更接近西洋美術本質,
日後不論碰上何種藝術作品,都能觸類旁通地舉一反三。
本書共收錄23件(共22幅名畫與1件工業製品)西洋美術史上,
曾引發各類革命性演進的關鍵作品,
透過這些曠世巨作的剖析與解讀,無痛習得「感性以外」的美術鑑賞術。
而在掌握了這套「作品表現、歷史背景」的美術鑑賞術之後,
觀看其他作品時,你的觀點與視角也會跟著改變。
面對藝術創作,你會有更深層的體悟、發表評論時更言之有物;
告別過去「真好看」、「好漂亮」、「很特別」等空洞感想,
成為談吐更有涵養、品味更上層樓的成熟大人。
◎館長帶逛!秋元雄史教你這樣參觀美術館,保證值回票價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就算一頭霧水也沒關係,觀展當下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有助理解與體悟。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這時把「體驗」設為首要目標即可。
・太多作品逛不完?那就以「五件集中」的方式加速參觀,怎麼做?
美術鑑賞已是現代成熟大人必備的全新知識,
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就讀秋元雄史的西洋美術鑑賞術。
【全書收錄作品一覽】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庫爾貝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內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向日葵》文生.梵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
《吶喊》愛德華.蒙克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噴泉》馬歇爾.杜象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美感推薦: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長
許尹齡/藝術創作者
鄒駿昇/視覺藝術家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策展人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簡秀枝/《典藏雜誌》社長
(按姓氏筆畫排列)
日本亞馬遜讀者五顆星推薦:
★★★★★ 把古典西洋名畫當成創新的基礎
美術鑑賞的書籍很多,不過這本書不僅容易閱讀,
而且重點條理分明,不光是藝術愛好家,就算是初學者也能輕易理解。
書中沒有太多其他美術書籍上常見的難懂詞彙或艱澀字句,
讓人立刻就對美術產生親切感。而在了解古典西洋名畫的時代背景後,
還可學到作品的價值,以及創新的基礎。
★★★★★完美的西洋美術鑑賞解說書!
「單憑感性鑑賞美術實在相當可惜。」這句狠狠戳中我的心。
看完美術展之後,我總覺得腦子一片混亂;
被詢問感想時,完全不知怎麼回答,
感覺自己似乎有許多地方需要重新學習。
就在這個時候,我發現了這本書。
其內容不光只有文藝復興之後的西洋美術史變遷,
以及巴洛克、現實主義、印象派等代表性作品的介紹。
除了完整的美術史演進之外,
作者還提出了「作品表現」和「歷史背景」兩個鑑賞步驟,
大家在面對書中未介紹的作品時,可以更容易理解其創作背景。
對喜歡西洋美術的門外漢來說,
這本書簡直就是完美的西洋美術鑑賞解說書!
我期待未來自己也能更深入西洋美術鑑賞的世界。
★★★★★學到更多「感性以外」的藝術鑑賞視角
在日本,人們常說「西洋美術只要以感性看待就行了」。
作者說,這是因為日本在明治時期首次看到的泰西繪畫屬印象派的緣故。
長久以來大家已習慣用感性的方式賞畫,
才會不重視西洋美術鑑賞所需要的知性教養。
作者在對那樣的傾向敲響警鐘的同時,
詳細解說文藝復興乃至現代藝術的變遷。
我個人很喜歡這種解讀西洋繪畫的教養入門書,也拜讀過許多相關書籍,
不過,感覺這次所獲得的藝術鑑賞視角似乎更多了。
此書雖然分量不算厚重,但內容卻相當充實,彩色圖版也相當豐富,
可說是相當值回票價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
秋元雄史(Yuji Akimoto)
1955年出生於東京。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教授,以及練馬區立美術館長。
1991年進入福武書店(現已改制為Benesse Corporation,倍樂生集團),兼任國吉康雄美術館主任研究員;之後因策畫「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直島)聲名大噪,成為知名藝術專案負責人(Art Projector)。
2001年,秋元雄史除了孕生出直島的象徵作品:草間彌生《南瓜》「Out of Bounds」展外,更居中斡旋、企畫了將舊民宅作品化的「家 Proiect」。2002年,他開始構思「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並參與指導,其靈感來源為莫內的名作《睡蓮》。自2004年開館起,他出任地中美術館長兼公益財團法人「直島福武美術館」財團常務理事,同時擔任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的藝術總監。過去,直島倍樂生一年內的遊客不到3萬名,卻在2005年突破了12萬人次,達到首次的單年度盈餘。
2007年,秋元雄史就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館長,創下年間最多達255萬名參觀民眾的冠軍紀錄。任職10年後退休,並出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及教授。
譯者簡介:
羅淑慧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畢業,曾擔任出版社編輯。2008年起專職翻譯,迄今已有60多本譯作,包含辦公室應用工具書、商業理財、經營管理、醫療保健、食譜、文學小說等領域。
聯絡信箱:Lo.Yosie@gmail.com
章節試閱
【前言】
為什麼大家都在學西洋美術鑑賞術?
美術鑑賞是許多現代人的興趣之一。
莫內或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米開朗基羅等文藝復興巨匠們的展覽會,總是可以看到大排長龍的隊伍,為了入場參觀,就算等上數個小時也不足為奇。另外,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藝術節,每到活動期間,總有大批人潮造訪。不過,問題來了。
「為什麼這些作品會被稱為名畫、名作?而且價值不斐呢?」
能夠具體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似乎不多。一般的情況是,即便有名的作品就在眼前,當下能夠及時說出口的評論,仍舊相當有限。
「親眼看見才知道,這幅畫的顏色真的很漂亮。」
「這張裸體女人的畫像好逼真喔!就跟照片一樣耶!」
「這件作品的確很出色呢,難怪會被稱為名畫!」
就像這樣,一般人對於藝術作品的鑑賞評論,永遠停留在「觀賞印象」或是「外界評價」。然而,在西洋美術中,如果不了解美術史的沿革,不知道「作品本身是在描繪什麼樣的時代故事」;或者不了解世界史,不知道「這件作品的時空背景為何」,就無法在鑑賞時,真正明白作品背後的主題與寓意。
相較於此,具有知性涵養的知識分子,總能以獨樹一格的鑑賞方式,細細品味西洋美術的深度與廣度;也正因如此,才會有那些被稱為「名作」的藝術品,世世代代持續被頌揚、流傳下來。
由此看來,面對藝術作品,若只知道以「訴諸感性」的方式鑑賞,可說是相當令人遺憾。
▍鑑賞西洋美術,光有感性還不夠
若想向全球頂尖的商業菁英看齊、培養知性涵養,就必須學習世界級的美術鑑賞能力。
假設,某天你到法國西海岸旅遊,造訪了世界遺產聖米歇爾山(Mont Saint Michel)。看到當地那座漂浮在海上的聖米歇爾修道院時,如果你只說得出「好漂亮」,那麼,別說是知性涵養了,恐怕就連曾經親身參訪此地的記憶,也會隨著時間消失殆盡。
然而,如果你具備相關知識,明白這座修道院混合了各個時代的建築樣式、修道士們曾奉命渡海;法國大革命時,此院還被充作牢獄使用的史實,面對眼前的美景,將會有截然不同的觀賞方式。
欣賞美術作品時也一樣,同樣需要先充分了解該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從西洋美術史、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鑑賞。如果不這麼做,就算看了再多的名作,終究也只能淪為走馬看花、拍照打卡,儘管留下再多旅遊紀錄,也只是虛有其表。
▍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過去,我曾企畫位於日本四國地區的「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Benesse Art Site直島),並以總策展人的身分,承辦各類作品的創設計畫;後續,我出任了同樣位於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的地中美術館(編按:Chichu Art Museum,其建築物由安藤忠雄設計,並埋設於地面下,避免損及瀨戶內海景緻與大自然)館長。
在上述藝術企畫終於上了軌道之後,我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長,現在則以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長身分,持續接觸國內外的各類藝術。
從過往的工作經驗中,我所強烈感受到的是「外國人對於藝術的濃厚興趣與深度教養」。這些所謂的「濃厚」、「深度」,可不光是「有興趣」的程度而已。在歐美國家,藝術十分受到商業市場的矚目,而與藝術領域走得比較近、有美術鑑賞能力的企業家們,在社會上也一直有相當卓越的表現。
Apple的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曾學習文字藝術和繪圖技術。Yahoo!的前CEO梅莉莎.梅爾(Marissa Ann Mayer)則深受畫家母親的影響。就連Airbnb的創辦人喬.傑比亞(Joseph Gebbia Jr.),也曾在學生時代學習美術。此外,以運動攝影機發跡的GoPro創辦人尼克.伍德曼(Nicholas D. Woodman),也曾學習視覺藝術。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成功人士的藝術涵養,都不是等到發跡之後才起步的。
在紐約社交圈中,若能擁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MoMA)的董事會成員身分,對於商業往來非常有利。不論擁有多少財富,倘若碰上藝術話題就搭不上話,你便無法在紐約的社交圈站穩腳步。
也就是說,人們(特別是歐美商務人士)普遍認為,美術鑑賞能力是氣質高尚者必備的素養。因此,地位、威望、資產高人一等的社交名流或富豪們,都會自主性地聚在一起,參加由MoMA主辦的講習會,為了成為董事會成員努力學習。
我在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長時,也曾接待過上述類型的人士。不論是在鑑賞作品時,或是中午的用餐時間,他們總是會因為強烈的好奇心而拋出各種疑問,滿溢的熱情幾乎快令我無法喘息。可見在社交圈中,藝術知識是比重相當高的教養;而藝術也正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
▍「藝術儘管不是商業,商業卻與藝術極為相似。」
日本國內也不遑多讓,創立ZOZO(編按:日本最大流行服飾購物網站代理平臺)的前澤友作,是相當知名的收藏家,藏品主要以現代藝術為主。他曾以123億日圓買下前衛畫家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的作品,引起社會熱議,我對此事至今仍記憶猶新。
另外,由我長年擔任總策展人的直島倍樂生藝術之地,其實是現在倍樂生控股(Benesse Holdings)的名譽顧問福武總一郎所推動的計畫。福武先生和其公司創始人,也就是他的父親哲彥先生,父子二人都是相當知名的藝術收藏家。
話又說回來,為什麼不論東方或西方,熱衷於學習藝術的人總是能發起革新、開創出全新的時代呢?因開設Soup Stock Tokyo(編按:日本知名濃湯輕食連鎖店)而聞名的Smiles公司社長,同時也是藝術收藏家的遠山正道,在接受網路雜誌《PLART STORY》(2017年5月15日號)的採訪時,曾說過這麼一句話:「藝術儘管不是商業,商業卻與藝術極為相似。」我想這句話或許就是答案。
對遠山先生而言,把世間所沒有或是自己未知的事物轉化成實際的言語,就是所謂的「商業」。而在科技急遽進化、各種領域的發展逐漸趨向無國界的時代裡,遠山先生、前澤先生等人,便是靠著與異界結盟,以全新的價值觀創造出新事物,進而贏得社會性的成功。那樣的創造過程,其實就與藝術創作如出一轍。
這股「藝術與商業無法脫鉤」的潮流,正在日本國內逐漸擴散。POLA化妝品公司自2016年開始,在新進員工的研修課程裡,增設了「名畫鑑賞」課程;全日本航空公司(ANA)也為了培養員工的全球化涵養,開始推動各種以企業人員為對象的研討會;更從2017年度增設「西洋美術鑑賞法」課程。
▍美術鑑賞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因此,本書將從14世紀最重要的文藝復興開始,一直介紹到20世紀的普普藝術,帶領大家回顧西洋美術的演變。同時,我也嚴選了23件,各個時期中最具代表與革命性的作品(包含22幅名畫及一件工業製品)。只要看懂這些名作,就能舉一反三,將這套「感性之外」的鑑賞方式,延伸至其他的藝術作品上。
這套「感性之外」的鑑賞術,有以下兩個步驟: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看懂繪圖技巧、色彩與主題等。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理解創作當時的社會與思想背景等。
不論何種時期的作品,都可以透過這兩個步驟鑑賞;本書閱讀到最後,各位便會發現,自己已完整爬梳了西洋美術從文藝復興乃至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並能以簡單且快速的方式,將該作品的特點與背景介紹給其他人。從此之後,你對於文藝復興、印象派、甚或各種派別的藝術作品,將會有截然不同的鑑賞角度;就連難解的現代藝術也能輕鬆看懂,可說是無痛進入名畫世界的美學養成捷徑。如此一來,你便能跳脫出一般訴諸「觀賞印象」或是「外界評價」的鑑賞方式;或是一改從前單純欣賞畫作型態或色彩的做法,重新培養美學素養、打造專業、有品味的形象。
那麼,現在就和我一起透過這些西洋美術名作,通往全球知性涵養的大海吧。
【內容連載】
西洋美術的核心在於「革命」
過去因為不了解西洋美術的變遷,而對美術有所抗拒的人,只要稍加了解其發展脈絡,就等於是朝著知性涵養邁進了一大步。
西洋美術的核心,就是「革命」,這是必須牢記於心的主題。當某個藝術運動興起、發展、成熟之後,另一股全新的藝術運動就會再次興起,並徹底破壞原先的潮流。如此這般,一言以敝之,「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就是西洋美術史的基本結構。
當然,就像隔代遺傳一般,有時也會有新的藝術運動,主張將過去的傳統技法帶入新時代,巴黎畫派(École de Paris)就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會有隔代遺傳的情況出現?這也是培育知性涵養的重要課題。若要理解箇中道理,就必須先讀懂這中間的歷史變遷。
另一方面,日本美術的基礎則是「代代相傳」,其訴求在於如何繼承傳統精神或手法,並將其傳承給下個世代。因此在鑑賞日本美術時,必須專注於這一點。
我們不能以相同的觀點,去看待主題截然不同的美術史。因此,鑑賞西洋美術的時候,必須把「日本美術腦」切換成「西洋美術腦」。
一旦讀懂本書講述的西洋美術史演進,不僅能掌握美術鑑賞的重點,日後在面對本書未能介紹的其他作品時,也能同樣以「感性之外」的鑑賞術(作品表現及歷史背景)發表專業評論。
文藝復興的三大要點
1. 重新研究古希臘與古羅馬的藝術與文明。
2. 「以上帝為中心」的世界觀,逐漸轉變成「以人為本」。
3. 營造遠近感的繪畫技術,以及其他現代化的繪製技法誕生。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1509~1510年間,濕壁畫,梵蒂岡宮)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營造遠近感的「一點透視圖法」登場
《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是羅馬教宗儒略二世(Julius II)任命拉斐爾,在梵蒂岡宮(Vatican Palace)的「簽字大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繪製的大型壁畫,長540公分,寬770公分。
這幅壁畫採用的是「濕壁畫」(Fresco)手法,在灰泥牆上直接施塗顏料,由於壁面本身是由白色的灰泥構成,所以畫作呈現淡色調。
欣賞這種壁畫就像在觀看舞臺上的話劇一般。之所以讓人產生這種感覺,最大原因在於拉斐爾為了繪製立體背景,而採用了「一點透視圖法」。
所謂一點透視圖法,是指所有深度方向的線條全都往某一點(消失點)延伸,呈現放射狀的狀態。據說在二次元平面上表現「遠近」、「高低」、「寬窄」等空間關係的遠近法,是15世紀時,由活躍於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萊昂.巴蒂斯塔.阿伯提(Leon Battista Alberti)完成系統化的。
遠近法讓現實的空間有了寬窄、深淺的表現。又因為描繪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空間,所以必須充滿真實性。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們,對於人物或光線的陰影、建築物或衣服等,總是要求繪製出與現實相同的視覺與質感。
這種以遠近法為基礎,在畫作中呈現真實感受的做法,在20世紀被畢卡索、馬諦斯等人打破之前,一直都是西洋美術的繪畫基礎。
壁畫中的人物皆為知識分子,包含了古希臘時代乃至文藝復興期間的哲學家或科學家等。在中央交談的是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裹著紅布的柏拉圖舉起右手,手指指向天空;裹著藍布的亞里斯多德則手掌朝向地面。柏拉圖的哲學屬於觀念性的知識,所以便用手指向天空,而亞里斯多德重視真實的自然哲學,所以將手掌朝向地面。
順道一提,畫中柏拉圖的長相,是以李奧納多.達文西為藍本。中央最前方,托腮的人是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由於他穿著石匠的衣服,所以推測其樣貌應該是以米開朗基羅作為藍本。
另外,畫面右下方有一群人站著聊天,其中只有一個頭戴著黑色帽子的人由內往外看,據說這個人物正是拉斐爾本人。之所以把生活周遭的人物當成藍本畫進壁畫裡,恐怕是拉斐爾自己的玩心所致吧。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教宗帶頭,親近古希臘與羅馬的藝術文明
這幅壁畫裡共繪製了58人,以古希臘的都市國家雅典(Athens)為舞臺。
登場的人物也是以希臘各個時代的學者為主,似乎沒有看見任何基督教會的要素。
要求拉斐爾繪製這幅壁畫的人,是羅馬當時的教宗儒略二世。儒略二世十分崇拜古羅馬的英雄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因而蒐集了許多古典、古代的美術品,同時更贊助許多美術家,將梵蒂岡宮裝飾得十分華麗。
由於羅馬教宗起了帶頭作用,不難想像,對當時的知識分子而言,親近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與文明,將是多麼重要的知性涵養。
然而,畫作中的基督教會要素,其實並沒有完全遭到排除。學院內部的建築構圖,被畫成長寬相等的希臘十字架形狀,也可以看出拉斐爾企圖將基督教神學和希臘哲學融合起來。
巴洛克的三大要點
1. 天主教會腐敗,帶動了宗教改革。
2. 天主教會企圖復權,積極推廣各種「看圖就懂的《聖經》」(即宗教繪畫)。
3. 提倡樸素節約的基督新教避開《聖經》的宗教繪畫,描繪市民、風俗等主題。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1658~1660年間,油彩,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步驟一/從作品表現鑑賞:捕捉宛如照片般的日常瞬間
這幅風俗畫(Genre painting),描繪了一位站在日照明亮的窗邊,把牛乳倒進陶瓷容器裡的女僕。維梅爾的《倒牛奶的女僕》(Het melkmeisje),畫出了17世紀荷蘭典型的生活,可窺見當時荷蘭女性的日常樣貌。
《倒牛奶的女僕》散發出宛如時間永遠靜止一般的靜謐氛圍,給人像是在看照片般的真實感。會有這種錯覺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維梅爾極可能使用了名為暗箱(Camera obscura)的光學儀器進行創作。
暗箱是利用針孔成像(Pinhole Imaging)原理而來的光學器具,也是近代照相機的原型。具體做法是,在箱子上開個小孔,把穿過那個孔的光線投射出去,勾勒出景色。只要使用暗箱,就可以正確表現遠近感;如此一來,就能把實際的光景精準地轉繪在畫布上。因此,這個時代的畫家在創作前,都會以以此方法繪製草稿。
儘管歷史上並沒有留下維梅爾實際使用暗箱的紀錄,但由於他畫作中的遠近感十分精確,人們才會如此推測。
雖說是直接描繪現實,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精準呈現出有如照片般的真實感。色彩表現是維梅爾最令人讚嘆之處。從窗外照進室內的柔和光線、女僕頭上戴著的亞麻帽子、從陶壺裡緩緩流出的牛乳,都有著鮮豔明亮的色彩,這些全出自維梅爾精湛的繪畫技巧。
此外,大家不妨特別觀察一下畫作中的光線變化。竹籃、麵包、裝牛乳的陶瓷容器,似乎都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這種表現採用名為點畫法的技法。點畫法的最大特色,就是在對比較弱的部分,加上白色或明亮的相同色系等對比較強烈的細點,藉此強調光線反射的印象。簡單來說,就像是加入了「光線顆粒」般,將對比較弱處「提亮」。
維梅爾有「光影畫家」的美稱,經常在各種作品上使用這種技法,而《倒牛奶的女僕》正是維梅爾將點畫法發揮得最淋漓盡致的作品。
這幅畫作展現了透明的空間感,給觀賞者一種能夠徹底放鬆的舒適感。
◎步驟二/從歷史背景鑑賞:庶民日漸富裕,成了繪畫主題
荷蘭在16世紀後半從西班牙獨立,設立世界上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壟斷了與東南亞之間的貿易。此外,荷蘭也透過日本長崎的出島,壟斷西洋各國與世界最大規模的銀礦產出國(即日本)間的貿易。
維梅爾居住的代爾夫特(Delft,又譯台夫特),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據點之一。隨著整個國家越來越有錢,經濟力強大的荷蘭社會中誕生了許多富裕的市民;代爾夫特等城市更是率世界之優先,成為最早形成公民社會的地區。因此,當時荷蘭的畫家們,其創作都是為了滿足富裕市民的需求。
《倒牛奶的女僕》的尺寸只有45.5×41公分左右,並不是多麼巨大的畫作。這是因為維梅爾預計此畫作會被擺放在市民家中,而非過去的歐洲繪畫那般,用來裝飾教會或是宮殿。
到了這個時期,藝術創作的贊助者不再是教會或是王公貴族,而是身為資產家的富裕市民;從前巨幅的宗教繪畫或歷史繪畫,至此已不再是主流。另外,荷蘭發動的獨立戰爭(從西班牙帝國中獨立),其核心主旨便是基督新教當中急進且嚴格的喀爾文主義(Calvinism)。由於這層背景的緣故,描繪耶穌基督像或天使之類的偶像崇拜,也不是荷蘭人熱衷的主題。因此,荷蘭才會獨立發展出風景畫、靜物畫和風俗畫等,深受市民(買家)喜愛的流派。
在《倒牛奶的女僕》中,維梅爾雖然以女僕為主角,但真正的重點並不是這名由貴族僱用的女僕,而是富裕市民家庭的廚房,裡頭充滿了豐富的食物和精緻的器具。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女僕身上美麗的藍色圍裙,這種藍是群青藍(編按:維梅爾在多幅畫作中都使用了這種藍色,後世便稱之為「維梅爾藍」)。群青藍的原料是價格足以匹敵黃金的青金石,這幅畫卻使用了如此大面積的群青藍顏料,由此可見,當時的荷蘭是何等富裕。
關於維梅爾的《倒牛奶的女僕》,人們曾討論過這幅畫背後蘊藏的含意。在維梅爾時代的荷蘭繪畫中,女僕被視為男人的性愛象徵,因此,也有研究者指出,這幅畫也蘊藏著性方面的寓意。但在另一方面,也有藝評家表示女僕倒牛乳的謹慎態度和沉穩舉止,象徵著「誠實」和「勤勉」。的確,從那名女僕身上,確實可以感受到即便是廚房裡的單調工作,她依然堅持做到完美的堅定意志。像這種透過具體可見事物解讀寓意的環節,也可說是具備知性涵養者的樂趣之一。
館長陪讀!培養知性涵養的專業鑑賞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
談到西洋美術鑑賞,我最常建議初學者的方式,就是「語言化」。就拿畢卡索的《亞維農的少女》為例。首先,請在掌握整體的形象之後,試著把眼前所見全數轉變成語言。
「畫中有五名裸體的女性。」
「左邊的女性側著身,右腳呈現奇怪的形狀。」
「中央的兩名女性,明明臉部朝向正面,但鼻子看起來卻是側面。」
「和其他三個人相比,右邊的兩名女性好像都戴著面具似的。」
「右邊的兩名女性,明明背向畫面,卻只有臉部看向這裡。」
就像這樣,試著把你看到的事物全數化為語言。光是這樣,就能從言談間發現這幅畫的重點:「畢卡索試圖以多視點的方式,把這五位裸體的少女畫成立體樣貌。」比起光憑視覺曖昧模糊地檢視,把眼前所見化為語言後,反而更能理解作品的細微之處,各位不妨試著做做看。
▍以「五件集中」加速參觀
每當遇到大型展覽,整座會場經常擠得水泄不通。為了值回票價,大部分人都打算依序逐一鑑賞,這麼做的缺點是,往往參觀到了關鍵作品時,你的注意力便已消退殆盡。
人類的注意力是有極限的。有些企畫展甚至一次展出100件以上作品。因此,要一件件逐一仔細鑑賞,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我個人建議採用「五件集中」的鑑賞方法。
大部分的企畫展都會列舉關鍵作品;其他作品則多半是用來幫襯的,這也都是事實。如果你只是為了在短時間內培養知性及美學涵養,在參觀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挑出部分「名作」鑑賞,應該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尤其是印在宣傳海報上的作品更是不能錯過,這些作品可能策展人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和收藏該作品的美術館交涉、斡旋,好不容易才取得展出許可的。這類作品可說是重中之重、難得一見。花一張2000日圓不到的門票錢,就能親眼鑑賞如此珍貴的作品,非常值回票價。
決定好要集中鑑賞哪五件作品後,你就有更從容的時間細細品味。你可以從遠處觀看,也可以全數瀏覽後先休息一下,再回頭反覆觀看。又或者是趁人潮稍歇的空檔,走近作品仔細端詳(但請注意館方圍出的安全距離)……總之,你得設法讓自己徹底沉浸其中。光是改變鑑賞方式,就可以找出過去未曾察覺到的細節、從中獲得全新的靈感,讓自己的想像變得更加豐富。
如果你無法事先確認有哪些關鍵作品值得細看,就先環繞展場一圈,稍微掌握全局之後,在逛第二圈或第三圈時,仔細觀賞那些令你留下印象的作品即可。
此外,如果你的時間充裕,或真的每件作品都不想錯過,建議各位在展覽剛開始不久後即前往觀賞。因為這個時期的人潮通常比較少,可更加隨心所欲地鑑賞。
【前言】
為什麼大家都在學西洋美術鑑賞術?
美術鑑賞是許多現代人的興趣之一。
莫內或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米開朗基羅等文藝復興巨匠們的展覽會,總是可以看到大排長龍的隊伍,為了入場參觀,就算等上數個小時也不足為奇。另外,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等藝術節,每到活動期間,總有大批人潮造訪。不過,問題來了。
「為什麼這些作品會被稱為名畫、名作?而且價值不斐呢?」
能夠具體回答這個問題的人似乎不多。一般的情況是,即便有名的作品就在眼前,當下能夠及時說出口的評論,仍舊相當有限。
「親眼看見才知道,這幅畫...
推薦序
【推薦序】
藝術力是競爭力的基本素養
藝評家、策展人/謝佩霓
本書作者秋元雄史,是國際公認的知名藝術專業人士。他以縱橫古今、跨越和洋的淵博學養為基礎,多元跨界參與了各種藝術領域,無論身處官方體制內或置身民間,投入領導文化機構到在藝術學府執教鞭,莫不成績斐然。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不論扮演何種角色,他都不只是恰如其分,而是超群出眾。
秋元先生與臺灣藝術界淵源非常深,時間橫跨千禧年前後的關鍵二十多年。因此,即便一般人對他的鼎鼎大名鮮少知悉,但臺灣的策展人、藝評人、藝術家、藝術史學家、藝術教育者與藝術行政工作者,對他絕不陌生,甚至感念有加。本人亦是承其慷慨而受益匪淺的受惠者之一。
自臺灣美術界積極推動藝術國際化伊始,秋元先生便直接、間接地頻繁與臺灣互動。出於對臺灣的情感和藝術發展歷程的熟稔,無論是在臺灣境內、境外國際雙年展露出的場域,他都無役不與、鼎力相助;更邀請臺灣藝術家、策展人參加日本瀨戶內海藝術季,促成臺灣現代工藝在金澤21世紀美術館舉辦特展。尤有甚者,誨人不倦的他,願意以榮譽教授的身分,移尊臺灣在藝術高等學府繼續作育英才。
綜上可知,秋元先生不僅是最挺臺灣的國際友人,對臺灣當代藝術發展,更產生了深厚綿長的影響。其影響所及,遍及產、官、學各界。如今,著作等身的他,精挑兩部橫掃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排行榜的代表作,在臺灣正式出版繁體中文版,實可謂臺灣藝術通識教育出版進程的里程碑。
通俗美學導讀不勝枚舉,但願意放下身段、以專家之姿現身說法,採用平民百姓語言撰述的作品,猶如鳳毛鱗爪。相較之下,秋元先生的藝術讀本實為難得。一如向來儒雅的待人處事風格,秋元先生體恤藝術門外漢的忐忑,將心比心,選擇與尋常百姓站在一邊。面對一旦遭逢藝術,便惶惶不知所措者,他樂於來者不拒地提供「藝術問事」的機會。誠如他在本書臺灣版序提及:「單靠邏輯無法了解他人感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親近他人的心。」他的藝術通識書寫,成了最佳典範。
首先,他條理分明地釐清了讀者對藝術的偏見、移除產生隔閡的普遍誤解,打破迷思化解疑懼。「打底」之後,他才以時人耳熟能詳的23件世界名作聚焦探討。透過跨領域、跨時空的旁徵博引,秋元先生探討了這些貫穿七個世紀的名作,更建議讀者在鑑賞時,應以歷史背景與藝術共相並重並行。因為凡事感性以對也是一種任性,需要佐以知性才能相輔相成。
藝術自有其神聖性、神祕性與嚴肅性,他卻能深入淺出地舉重若輕,循序漸進地逐步揭露藝術的核心價值。經由循循善誘,鞋助一般觀眾卸下心防,重啟原本與藝術擦身而過的機緣,彼此涇渭分明的鴻溝得以弭平,讀者自然從此豁然開朗,並持續大步邁向探索藝術之路。
不過,師父領進門,修行還是在個人。儘管他的著作讀來令人如沐春風、身歷其境,秋元先生走筆之間,依然不斷提醒讀者們:「千萬不要止步於書籍,請務必親身接觸真實的作品。不論科技再怎麼進步,還是遠比不上親見真跡時的感動。」這樣的提點,對反省目前網路盛行、虛擬氾濫的世界尤其中肯。我們不該滿足於止於聽畫、讀藝術、指上瀏覽,親炙由實體展出,確實有別於被動學習、被動啟發。
本人有幸曾為書中論及的一些創作者策畫特展,縱使因考據不同,對作者與作品的見解闡釋,與秋元先生也許未盡相同,我依然感佩其獨到之處。例如他因同文同種,對大師藤田嗣治藝術的闡述尤其精闢。個人也衷心相信,秋元先生之所以毫不藏私,分享求藝之道的所作所為,道盡所言所感,絕非為了展現一家之言的權威,更不願我們邯鄲學步,而是在他鋪墊的基礎上,鑽研出更有個人觀點的視野。
吾人認同藝術涵養可以陶冶心性,秋元先生別出心裁,直陳「藝術是社交場合最安全的話題」,指出蘋果創辦人賈伯斯、雅虎前執行長梅爾等人,無不因自幼蓄積的藝術鑑賞力嘉惠,才能使其商業智能加值保持領先,成為箇中佼佼者。放眼當下,頂尖對決,要靠創意推陳出新,藝術力顯然是競爭力的關鍵素養,大家切莫妄自菲薄,莫忘從藝術借力使力、開創新局。
(本文作者謝佩霓為知名藝評家、策展人,義大利共和國功勳騎士、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國家獎章得主。現任國際藝評人協會AICA臺灣分會理事長,曾任臺北市文化局長、高雄市立美術館長。)
【推薦序】
藝術力是競爭力的基本素養
藝評家、策展人/謝佩霓
本書作者秋元雄史,是國際公認的知名藝術專業人士。他以縱橫古今、跨越和洋的淵博學養為基礎,多元跨界參與了各種藝術領域,無論身處官方體制內或置身民間,投入領導文化機構到在藝術學府執教鞭,莫不成績斐然。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不論扮演何種角色,他都不只是恰如其分,而是超群出眾。
秋元先生與臺灣藝術界淵源非常深,時間橫跨千禧年前後的關鍵二十多年。因此,即便一般人對他的鼎鼎大名鮮少知悉,但臺灣的策展人、藝評人、藝術家、藝術史學家、藝術教...
作者序
【臺灣版序】
透過知性涵養,成為世界級人才
這回有機會在臺灣出版個人的兩本拙作,深感榮幸。
許多臺灣民眾都有留學歐美或日本的經驗,擁有遼闊的國際觀,對世界的動向也十分敏感。藝術是跨越語言和歷史的世界共通語言之一。我衷心期盼,這兩本書能夠加深大家對藝術的知性涵養、對藝術產生興趣、使藝術成為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共同話題。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是日本瀨戶內海地區的熱門話題,而瀨戶內藝術祭的起點,便是我參予創設的一系列直島藝術景點企畫。時至今日,瀨戶內藝術祭因許多來自國外的自由行旅客而熱鬧非凡,同時也被美國的《新聞週刊》(Newsweek)選為世界最值得一遊的百大景點之一。由此可見,海外人士對藝術的關注程度,可說是遠勝於日本吧。
近年來,日本因為藝術教養風潮的關係,市面上出現了許多通俗美學養成書,我也藉著這個機會出版了相關書籍。但是,從書籍學習與實際接觸美術作品終究是如隔天壤。
從事商業活動的人,除了必須具備未來性、邏輯性的思考能力外,在工作上也必須更加靈活地運用感性。單靠邏輯無法了解他人感受,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親近他人的心。由此看來,人們企圖了解他人的方式,就和面對藝術時的態度是極為相近的。光是想像藝術家的心情、想像作品裡的人物或風景,就能與藝術面對面,達到精神的無我境界,這樣的過程相當有意義。千萬不要止步於書籍介紹,請務必親身接觸真實的作品。不論科技再怎麼進步,還是遠遠比不上親眼見到真品時的感動。
▍我與臺灣的藝術交流
我和臺灣的關係一直十分深厚。
我第一次造訪臺灣時是九○年代。當時正好是臺灣的現代藝術剛邁入國際化的時候,我偶然和臺灣的美術館館長與策展人有共事機會。不光是在臺灣國內,我們還一同參與了有「美術奧林匹克」之稱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等國際性舞臺。
在我擔任金澤21世紀美術館長時期,也有許多美好的回憶。例如在金澤舉辦介紹臺灣現代工藝家的展覽會,或是反過來,到臺灣舉辦介紹現代工藝的交流活動等。另外,我目前任職的東京藝術大學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之間,也曾為留日的臺灣畫家舉辦展覽會。就像這樣,我透過各種事業,與美術相關人士所建立的友好關係,至今已經長達二十年以上。
這些業界朋友從當時便已十分活躍,而在累積了更多資歷之後,他們現在已經是各所美術大學的教授或美術館長。另外,我本身也以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的身分,持續投入臺灣的美術教育。只要有機會拜訪臺灣,不光是大學參訪,我同時也會在美術館等場合進行演講。
對我來說,臺灣是一塊特別的土地,因為那裡住了我許多朋友,是個令我感覺熟悉的所在;此外,在私人生活方面,臺灣朋友也給了我不少幫助。這次,《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西洋美術鑑賞術》和《東京藝大美術館長教你日本美術鑑賞術》能在臺灣出版(編按:後者預計將於近期由方舟文化出版),並被更多讀者看見,我真的相當開心。
衷心期盼各位能以這兩本書為契機,培養更完備的知性涵養及美學素養,成為活躍於全世界的專業人才。
【臺灣版序】
透過知性涵養,成為世界級人才
這回有機會在臺灣出版個人的兩本拙作,深感榮幸。
許多臺灣民眾都有留學歐美或日本的經驗,擁有遼闊的國際觀,對世界的動向也十分敏感。藝術是跨越語言和歷史的世界共通語言之一。我衷心期盼,這兩本書能夠加深大家對藝術的知性涵養、對藝術產生興趣、使藝術成為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共同話題。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是日本瀨戶內海地區的熱門話題,而瀨戶內藝術祭的起點,便是我參予創設的一系列直島藝術景點企畫。時至今日,瀨戶內藝術祭因許多來自國外的自由行旅客...
目錄
推薦序 藝術力是競爭力的基本素養/謝佩霓
臺灣版序 透過知性涵養,成為世界級人才
前言 為什麼大家都在學西洋美術鑑賞術?
第一章 知性的涵養,從讀懂西洋美術史開始
西洋美術的核心在於「革命」
擺脫上帝──文藝復興
公民社會和故事性的誕生──巴洛克
「藝術=美」的滅亡──現實主義
擺脫絕對權威──印象派
色彩的情感表現──野獸派
型態的革命──立體主義
內心層面的追求──表現主義
從主題獨立,不再有特定描繪對象──抽象繪畫的開端
沒有規則的規則──巴黎畫派
否定既有藝術──達達主義
「無意識」的表現──超現實主義
激情的表現──多變的抽象繪畫
大眾消費社會的批判──普普藝術
第二章 從西洋美術史的演進培育知性涵養
——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
文藝復興
《雅典學院》──拉斐爾.聖齊奧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最後的審判》──米開朗基羅
巴洛克
《倒牛奶的女僕》──約翰尼斯.維梅爾
現實主義
《世界的起源》──古斯塔夫.高爾培
《奧林匹亞》──愛德華.馬內
印象派
《印象.日出》──克洛德.莫內
《向日葵》──文生.梵谷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保羅.高更
《聖維克多山》──保羅.塞尚
第三章 從西洋美術史的演進培育知性涵養
——從野獸派到普普藝術
野獸派
《綠色條紋的馬諦斯夫人》──亨利.馬諦斯
立體主義
《亞維農的少女》──畢卡索
表現主義
《吶喊》──愛德華.蒙克
抽象繪畫的開端
《紅、黃、藍、黑的構成》──皮特.蒙德里安
《白色上的白色》──卡濟米爾.馬列維奇
巴黎畫派
《橫躺的裸婦和貓》──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
《扎辮子的少女》──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
達達主義
《噴泉》──馬歇爾.杜象
超現實主義
《記憶的堅持》──薩爾瓦多.達利
《都市全景》──馬克斯.恩斯特
多變的抽象繪畫
《One Number 31,1950》──傑克遜.波洛克
《空間概念:期待》──盧齊歐.封塔納
普普藝術
《瑪麗蓮.夢露》──安迪.沃荷
第四章 西洋美術鑑賞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館長陪讀!培養知性涵養的專業鑑賞
「憑感覺觀賞就行了」大錯特錯
把眼前所見全數「語言化」,看見什麼就說什麼
大致理解作品當時的歷史背景
事先了解國情與文化差異
其實沒人看得懂抽象藝術,以「體驗」為目標即可
觀展就是「張大眼睛用力看」,一頭霧水也沒關係
館長帶逛!強化知性涵養的美術館巡禮
先從畫冊、網路影像開始練習
若是特別企畫展,先上網做功課
以「五件集中」加速參觀
積極參加展覽講座,尋找更多資源與知識
即便是知名畫家,也不見得每件作品都是名畫
別買明信片或周邊商品,要買就買展覽圖錄
常設展通常票價便宜,可用來練功
推薦序 藝術力是競爭力的基本素養/謝佩霓
臺灣版序 透過知性涵養,成為世界級人才
前言 為什麼大家都在學西洋美術鑑賞術?
第一章 知性的涵養,從讀懂西洋美術史開始
西洋美術的核心在於「革命」
擺脫上帝──文藝復興
公民社會和故事性的誕生──巴洛克
「藝術=美」的滅亡──現實主義
擺脫絕對權威──印象派
色彩的情感表現──野獸派
型態的革命──立體主義
內心層面的追求──表現主義
從主題獨立,不再有特定描繪對象──抽象繪畫的開端
沒有規則的規則──巴黎畫派
否定既有藝術──達達主義
「無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