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550
優惠價: 7 折, NT$ 385
王利、伍亭因、何丹鵬、吳子瑜、吳佩玲、李洛旻、郁旭映、孫劍秋、孫靜、徐力恆、梁德華、梁慕靈、陳國淨、曾智聰、黃自鴻、葉嘉詠、潘銘基、鄺梓桓
── 十八位橫跨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 以跨領域的宏觀角度,探討數碼時代對中國古典與當代文學的影響
◎數碼時代如何改變文學創作與文獻研究?十八位橫跨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以跨領域的宏觀角度,從網路文學到古典文學資料庫,探討數碼時代對中國古典與當代文學的影響,是華文世界最全面分析資訊化對文學影響的學術論著。
▌數碼時代如何改變文學創作與文獻研究?從網路文學到古典文學資料庫,華文世界最全面分析資訊化對文學影響的學術論著
電腦及數碼科技的普及,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深遠。從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角度來看,作家或以網絡為媒介,或以之為寫作對象和內容,創作大量文學作品,蔚然成風。從文學與讀者的角度看,網絡文學易於流通的特性,理應視之為當代最受注目的文學類型,或者說是最重要的文學傳播方式。同時,不限於科幻文學──另一個主要的流行文學類型──網絡成為我們日常的主要生活形態,文學創作必然借此發掘人的喜怒哀樂與生老病死的命題。
本書嘗試回顧數碼化中國文學(及研究)的現狀,探討兩岸三地文學作品對數碼科技的運用與描寫,以及電子資料庫對中國人文學科研究的優勢與局限,俾便研究者繼續深入相關議題。本書擬從宏觀角度,全面討論數碼時代下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文獻、當代文學和古今文化,冀望能提供嶄新的角度和深入的學術成果。
作者簡介:
*按照姓氏筆劃排序
王利
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研究方向主要為中國古典文獻學、經學、清代學術史。近著有〈王鳴盛《尚書後案》引清人說舉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7卷第4期,2017年12月)、〈鄭玄稱引《爾雅》考〉(《中國經學》第21輯,2017年11月)、〈淺論周予同的中國經學史研究〉(《經學研究論叢》第23輯,2017年10月)、〈顧、劉本《尚書後案》點校舉誤〉(《書目季刊》50卷3期,2016年12月)、〈戴震〈與王內翰鳳喈書〉真偽考〉(《明清研究論叢》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等。
伍亭因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生,曾任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參與「先秦兩漢詞彙綜合研究」計畫。研究興趣為中國古代文獻及中國學術史,他先後發表〈從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課程說起─論述張舜徽先生構建「歷史文獻學」學科的歷程與貢獻〉、〈荀卿論說源出莊周補證〉、〈論梁啟雄《荀子簡釋》與楊樹達之關係〉等學術論文。
何丹鵬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先後獲文學士(甲等榮譽)、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現職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講師,主要研究興趣包括語音學、方言學、語言接觸、應用語言學、粵語研究與教學等,並已發表〈普通話輕聲的感知差別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普粵介詞短語差異的韻律語法分析〉、〈王炳耀《拼音字譜》與《粵東正音拼切分韻》─兼談清末粵語的正音與方音以及音系研究的完善〉、〈從馬禮遜語言著作三種看十九世紀初粵語的*ɵ*y*ɵy〉、“On integrating database resources and blended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and interactive Online Assessment Tool cum Personalized Learning Platform for Cantonese acquisition”等多篇學術論文及報告。嘗多次擔任考試及評核局普通話科口語主考、「粵音水平測試」測試員、「學界粵語正音大賽」評判,並由2012年起為教育局之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專業發展計畫主講粵語正音課程。業餘愛好詩文朗誦,以往於公開朗誦、演講等多項比賽獲得冠軍,曾應邀為教育局主辦之「標情結響─詩文朗誦分享會」擔任表演嘉賓,亦常出任大專辯論賽、普通話演講大賽、學界朗誦節等活動的評判。
吳子瑜
現任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香港公開大學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文學碩士。研究興趣包括流行文化、音樂、明星和電影理論,著作有《紫色的秘密:楊千嬅歌影二十年》(香港三聯,2016)。
吳佩玲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景觀學系所助理教授,並擔任清水眷村文化園區駐地工作站協同主持人,在美國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獲得景觀與建築雙碩士學位後,便在美國與臺灣大型建築師事務所與工程顧問公司從事專業規劃設計。之後又在臺灣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完成博士學位,研究專長以「電腦輔助設計與模擬」、「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變遷分析」、「設計思考與方法」、「綠色基盤與低衝擊開發」為四大主軸,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相關研討會議與期刊中。吳教授也致力於從事產學合作,努力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近年來尤其將焦點集中在城鄉地區的地景變遷與發展。曾經擔任東海大學副總務長、東海大學「創意媒體實驗室」顧問、臺中市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委員、「臺灣美術館」前綠園道景觀顧問、彰化「田尾公路花園發展協會」顧問、臺中市「文心森林公園公共藝術競圖規劃小組」委員、亞洲大學「安藤忠雄亞洲現代藝術館」工程顧問等。
李洛旻
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2009),並於同系獲得哲學碩士學位(2011),及後在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獲得博士(2016)。現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另為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骨幹研究人員。著有《賈公彥《儀禮疏》研究》,並編有《唐宋類書徵引《荀子》資料彙編》、《唐宋類書徵引《戰國策》資料彙編》等。另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包括:〈論《儀禮》「墮祭」及其禮意〉、〈清代以至近代學者引用馬宗璉《春秋左傳補注》的若干考察〉、〈重合與異文:《墨子》分篇問題重探〉等。
郁旭映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現當代思想史和學術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當代科幻小說、中國獨立紀錄片、性別與劇場、數碼人文等。
孫劍秋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現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中華文化教育學會理事長、中國語文月刊社副社長及中華民國修辭學會理事長。近幾年主要編著書籍包括《閱讀策略與寫作教學》(2010)、《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2012)、《創新教學與課室觀察》(2012)、《閱讀理解與兩岸課程教學》(2012)、《國中識字學習寶典》(2013)、《國民中小學書法教學》(2013)、《碰撞下的震撼與火花─兩岸中學名師教學觀摩與評課專輯》(2014)、《文法與修辭》(2014)、《多元新文化跨域創新機》(2016)及《語文教育瞭望臺—─當前課程檢討省思與策略運用》(2016)。
孫靜
南開大學文學博士,現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吉林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後,研究興趣為文化研究、遊戲文化、新媒體及批判理論。她曾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中宣讀中英文論文,所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包括〈越軌者寓言與性別異托邦:「橙光遊戲」中的角色政治〉,《文化研究》(2017),第30輯;〈西學東漸:中國遊戲研究元年已經到來了嗎?〉,《中國圖書評論》2016年第10期;〈互動電影:電影與電子遊戲的跨媒介融合〉,《教育傳媒研究》2016年第5期等。同時,她亦曾為《環球時報》(英文版)、《澎湃新聞》及《第六聲》(Sixthtone)等媒體撰寫多篇中英文文化批評及遊戲評論文章。
徐力恆
哈佛大學「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員。自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獲羅德獎學金資助,負笈牛津大學研究中國歷史。攻讀博士期間,參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以專研宋代書信文化的論文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該論文曾獲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ICAS)博士論文獎。徐力恆曾任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講師,近年曾至北京大學和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訪問研究,並獲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選為院士。其研究專長包括唐宋史、中國書信文化、城市史、數碼人文等。徐力恆近年參與多項數碼人文研究,並籌辦不少數碼人文學術活動,亦曾獲邀主持深圳大學城圖書館「數字人文學術研究計畫」。徐力恆也是微信公眾號「零壹Lab」的創辦人和主編之一。其論文見於A History of Chinese Letters and Epistolary Culture、What is a Letter?、《大數據時代的歷史研究》等書籍及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北大史學》、《唐宋歷史評論》、《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等期刊。
梁德華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一級榮譽,2005),隨後在中文大學繼續進修,並先後取得哲學碩士(2007)及哲學博士(2010)。現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兼任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主要任教中國古代文獻科目,如《古籍導讀》、《荀子》、《古代文獻經典選讀》等,專著有《荀悅《漢紀》新探》,並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梁慕靈
現為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創意藝術學部主任及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哲學碩士及榮譽文學士,並修畢香港大學學位教師證書。曾任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及副系主任,同時兼任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副所長。研究興趣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和電影理論及創意寫作教育,論文見於《清華學報》、《政大中文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等學術期刊,並將出版論著《視覺、性別與權力:由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她曾以〈故事的碎片〉獲臺灣《聯合文學》第十六屆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並入選臺灣九歌出版社《九十一年小說選》。作品散見香港和臺灣的文學雜誌和報章。
陳國淨
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景觀學研究所,目前擔任漢鑫技術顧問有限公司總監。陳總監以規劃符合人性,以設計配合自然,以監造提高品質,達成完善的目標。展望未來,由於氣候的變遷,工程的技術亦須不斷提升,因此技術顧問責任愈加重大,陳總監將以最優化的設計及最嚴謹的態度完成工程使命。
曾智聰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及哲學碩士、北京清華大學博士,中國古典文學專業,現職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包括:中國古典文學、文學批評、詞學等。
黃自鴻
香港大學文學士(一等榮譽)、哲學博士,現職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文學批評、中國現當代文學、杜甫研究和中國古典傳記,著有《小說空間與臺灣都市文學》、學術論文及古文導讀多篇。
葉嘉詠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現於同校擔任講師,開設「中國現代文學導論」、「文藝創作」、「香港文學欣賞」、「臺灣文學欣賞」等課程。研究範圍包括臺灣文學、香港文學及電影研究。近期發表的論文有〈文學地景中的「香港仔」〉、〈《中國學生周報》的臺灣女作家及其作品〉、〈陳映真與香港文藝刊物(1960-1970年代)〉等。
潘銘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伍宜孫書院副輔導長。在校任教《論語》、《孟子》、《禮記》、《漢書》、《互見文獻與古籍研究》等科目。學術興趣在儒家文獻、唐代經學、歷代避諱、博物學、工具書與研究方法等。著有《賈誼新書論稿》(2010)、《孔子的生活智慧》(2011)、《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2016)、《孟子的人生智慧》(2017)、《賈誼及其新書研究》(2017)等。獲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撥款主持「顏師古經學考」(2014)、「清代避諱學研究」(2017)等研究項目。發表論文超過五十篇。
鄺梓桓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曾任教於恒生商學書院、恒生管理學院,現為中大中文系講師。學術興趣為港、臺現當代文學,專注研究解嚴後的文學現象,以及當代作家如張大春、駱以軍、舞鶴、賀景濱等人的作品。另曾擔任第六屆全球青年文學獎籌委會成員、文學創作教學研討會主持等。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優惠價: 7 折, NT$ 385 NT$ 550
王利、伍亭因、何丹鵬、吳子瑜、吳佩玲、李洛旻、郁旭映、孫劍秋、孫靜、徐力恆、梁德華、梁慕靈、陳國淨、曾智聰、黃自鴻、葉嘉詠、潘銘基、鄺梓桓
── 十八位橫跨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 以跨領域的宏觀角度,探討數碼時代對中國古典與當代文學的影響
◎數碼時代如何改變文學創作與文獻研究?十八位橫跨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以跨領域的宏觀角度,從網路文學到古典文學資料庫,探討數碼時代對中國古典與當代文學的影響,是華文世界最全面分析資訊化對文學影響的學術論著。
▌數碼時代如何改變文學創作與文獻研究?從網路文學到古典文學資料庫,華文世界最全面分析資訊化對文學影響的學術論著
電腦及數碼科技的普及,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深遠。從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角度來看,作家或以網絡為媒介,或以之為寫作對象和內容,創作大量文學作品,蔚然成風。從文學與讀者的角度看,網絡文學易於流通的特性,理應視之為當代最受注目的文學類型,或者說是最重要的文學傳播方式。同時,不限於科幻文學──另一個主要的流行文學類型──網絡成為我們日常的主要生活形態,文學創作必然借此發掘人的喜怒哀樂與生老病死的命題。
本書嘗試回顧數碼化中國文學(及研究)的現狀,探討兩岸三地文學作品對數碼科技的運用與描寫,以及電子資料庫對中國人文學科研究的優勢與局限,俾便研究者繼續深入相關議題。本書擬從宏觀角度,全面討論數碼時代下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文獻、當代文學和古今文化,冀望能提供嶄新的角度和深入的學術成果。
作者簡介:
*按照姓氏筆劃排序
王利
男,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研究方向主要為中國古典文獻學、經學、清代學術史。近著有〈王鳴盛《尚書後案》引清人說舉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7卷第4期,2017年12月)、〈鄭玄稱引《爾雅》考〉(《中國經學》第21輯,2017年11月)、〈淺論周予同的中國經學史研究〉(《經學研究論叢》第23輯,2017年10月)、〈顧、劉本《尚書後案》點校舉誤〉(《書目季刊》50卷3期,2016年12月)、〈戴震〈與王內翰鳳喈書〉真偽考〉(《明清研究論叢》第2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等。
伍亭因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博士生,曾任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參與「先秦兩漢詞彙綜合研究」計畫。研究興趣為中國古代文獻及中國學術史,他先後發表〈從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課程說起─論述張舜徽先生構建「歷史文獻學」學科的歷程與貢獻〉、〈荀卿論說源出莊周補證〉、〈論梁啟雄《荀子簡釋》與楊樹達之關係〉等學術論文。
何丹鵬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先後獲文學士(甲等榮譽)、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現職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講師,主要研究興趣包括語音學、方言學、語言接觸、應用語言學、粵語研究與教學等,並已發表〈普通話輕聲的感知差別及其對教學的啟示〉、〈普粵介詞短語差異的韻律語法分析〉、〈王炳耀《拼音字譜》與《粵東正音拼切分韻》─兼談清末粵語的正音與方音以及音系研究的完善〉、〈從馬禮遜語言著作三種看十九世紀初粵語的*ɵ*y*ɵy〉、“On integrating database resources and blended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and interactive Online Assessment Tool cum Personalized Learning Platform for Cantonese acquisition”等多篇學術論文及報告。嘗多次擔任考試及評核局普通話科口語主考、「粵音水平測試」測試員、「學界粵語正音大賽」評判,並由2012年起為教育局之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專業發展計畫主講粵語正音課程。業餘愛好詩文朗誦,以往於公開朗誦、演講等多項比賽獲得冠軍,曾應邀為教育局主辦之「標情結響─詩文朗誦分享會」擔任表演嘉賓,亦常出任大專辯論賽、普通話演講大賽、學界朗誦節等活動的評判。
吳子瑜
現任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香港公開大學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文學碩士。研究興趣包括流行文化、音樂、明星和電影理論,著作有《紫色的秘密:楊千嬅歌影二十年》(香港三聯,2016)。
吳佩玲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景觀學系所助理教授,並擔任清水眷村文化園區駐地工作站協同主持人,在美國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Denver獲得景觀與建築雙碩士學位後,便在美國與臺灣大型建築師事務所與工程顧問公司從事專業規劃設計。之後又在臺灣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完成博士學位,研究專長以「電腦輔助設計與模擬」、「地理資訊系統與空間變遷分析」、「設計思考與方法」、「綠色基盤與低衝擊開發」為四大主軸,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相關研討會議與期刊中。吳教授也致力於從事產學合作,努力將理論與實務結合,近年來尤其將焦點集中在城鄉地區的地景變遷與發展。曾經擔任東海大學副總務長、東海大學「創意媒體實驗室」顧問、臺中市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委員、「臺灣美術館」前綠園道景觀顧問、彰化「田尾公路花園發展協會」顧問、臺中市「文心森林公園公共藝術競圖規劃小組」委員、亞洲大學「安藤忠雄亞洲現代藝術館」工程顧問等。
李洛旻
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2009),並於同系獲得哲學碩士學位(2011),及後在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獲得博士(2016)。現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另為清華大學中國禮學研究中心骨幹研究人員。著有《賈公彥《儀禮疏》研究》,並編有《唐宋類書徵引《荀子》資料彙編》、《唐宋類書徵引《戰國策》資料彙編》等。另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包括:〈論《儀禮》「墮祭」及其禮意〉、〈清代以至近代學者引用馬宗璉《春秋左傳補注》的若干考察〉、〈重合與異文:《墨子》分篇問題重探〉等。
郁旭映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哲學博士,現為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現當代思想史和學術史、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當代科幻小說、中國獨立紀錄片、性別與劇場、數碼人文等。
孫劍秋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現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中華文化教育學會理事長、中國語文月刊社副社長及中華民國修辭學會理事長。近幾年主要編著書籍包括《閱讀策略與寫作教學》(2010)、《國語文教學理論與實務的多元探索》(2012)、《創新教學與課室觀察》(2012)、《閱讀理解與兩岸課程教學》(2012)、《國中識字學習寶典》(2013)、《國民中小學書法教學》(2013)、《碰撞下的震撼與火花─兩岸中學名師教學觀摩與評課專輯》(2014)、《文法與修辭》(2014)、《多元新文化跨域創新機》(2016)及《語文教育瞭望臺—─當前課程檢討省思與策略運用》(2016)。
孫靜
南開大學文學博士,現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吉林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後,研究興趣為文化研究、遊戲文化、新媒體及批判理論。她曾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中宣讀中英文論文,所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包括〈越軌者寓言與性別異托邦:「橙光遊戲」中的角色政治〉,《文化研究》(2017),第30輯;〈西學東漸:中國遊戲研究元年已經到來了嗎?〉,《中國圖書評論》2016年第10期;〈互動電影:電影與電子遊戲的跨媒介融合〉,《教育傳媒研究》2016年第5期等。同時,她亦曾為《環球時報》(英文版)、《澎湃新聞》及《第六聲》(Sixthtone)等媒體撰寫多篇中英文文化批評及遊戲評論文章。
徐力恆
哈佛大學「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研究計畫博士後研究員。自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獲羅德獎學金資助,負笈牛津大學研究中國歷史。攻讀博士期間,參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博士候選人培育計畫,以專研宋代書信文化的論文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該論文曾獲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ICAS)博士論文獎。徐力恆曾任牛津大學中國研究所講師,近年曾至北京大學和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訪問研究,並獲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選為院士。其研究專長包括唐宋史、中國書信文化、城市史、數碼人文等。徐力恆近年參與多項數碼人文研究,並籌辦不少數碼人文學術活動,亦曾獲邀主持深圳大學城圖書館「數字人文學術研究計畫」。徐力恆也是微信公眾號「零壹Lab」的創辦人和主編之一。其論文見於A History of Chinese Letters and Epistolary Culture、What is a Letter?、《大數據時代的歷史研究》等書籍及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北大史學》、《唐宋歷史評論》、《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等期刊。
梁德華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一級榮譽,2005),隨後在中文大學繼續進修,並先後取得哲學碩士(2007)及哲學博士(2010)。現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兼任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主要任教中國古代文獻科目,如《古籍導讀》、《荀子》、《古代文獻經典選讀》等,專著有《荀悅《漢紀》新探》,並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梁慕靈
現為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創意藝術學部主任及田家炳中華文化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哲學博士、哲學碩士及榮譽文學士,並修畢香港大學學位教師證書。曾任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及副系主任,同時兼任中國語言及文化研習所副所長。研究興趣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和電影理論及創意寫作教育,論文見於《清華學報》、《政大中文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等學術期刊,並將出版論著《視覺、性別與權力:由劉吶鷗、穆時英到張愛玲的小說想像》。她曾以〈故事的碎片〉獲臺灣《聯合文學》第十六屆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首獎,並入選臺灣九歌出版社《九十一年小說選》。作品散見香港和臺灣的文學雜誌和報章。
陳國淨
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景觀學研究所,目前擔任漢鑫技術顧問有限公司總監。陳總監以規劃符合人性,以設計配合自然,以監造提高品質,達成完善的目標。展望未來,由於氣候的變遷,工程的技術亦須不斷提升,因此技術顧問責任愈加重大,陳總監將以最優化的設計及最嚴謹的態度完成工程使命。
曾智聰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及哲學碩士、北京清華大學博士,中國古典文學專業,現職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包括:中國古典文學、文學批評、詞學等。
黃自鴻
香港大學文學士(一等榮譽)、哲學博士,現職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文學批評、中國現當代文學、杜甫研究和中國古典傳記,著有《小說空間與臺灣都市文學》、學術論文及古文導讀多篇。
葉嘉詠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現於同校擔任講師,開設「中國現代文學導論」、「文藝創作」、「香港文學欣賞」、「臺灣文學欣賞」等課程。研究範圍包括臺灣文學、香港文學及電影研究。近期發表的論文有〈文學地景中的「香港仔」〉、〈《中國學生周報》的臺灣女作家及其作品〉、〈陳映真與香港文藝刊物(1960-1970年代)〉等。
潘銘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伍宜孫書院副輔導長。在校任教《論語》、《孟子》、《禮記》、《漢書》、《互見文獻與古籍研究》等科目。學術興趣在儒家文獻、唐代經學、歷代避諱、博物學、工具書與研究方法等。著有《賈誼新書論稿》(2010)、《孔子的生活智慧》(2011)、《顏師古經史注釋論叢》(2016)、《孟子的人生智慧》(2017)、《賈誼及其新書研究》(2017)等。獲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撥款主持「顏師古經學考」(2014)、「清代避諱學研究」(2017)等研究項目。發表論文超過五十篇。
鄺梓桓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曾任教於恒生商學書院、恒生管理學院,現為中大中文系講師。學術興趣為港、臺現當代文學,專注研究解嚴後的文學現象,以及當代作家如張大春、駱以軍、舞鶴、賀景濱等人的作品。另曾擔任第六屆全球青年文學獎籌委會成員、文學創作教學研討會主持等。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