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寫在前面|
超實用!「經濟學名著」50本精選書單
「簡單扼要就好,我想瞭解代表性的各家經濟學說。」但平日工作太忙了,可以的話,希望能夠不增加負擔地進修。能做到這一點,又兼具易讀性與趣味性的書,不知道哪裡才買得到呢?
只要讀一本書,亞當斯密(Adam Smith)、凱因斯(John Keynes)、馬克思(Karl Marx)、迪頓(Angus Deaton)、艾克羅夫(George A. Akerlof)都能信手拈來,連海耶克(Friedrich Hayek)或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也能侃侃而談。要是有這麼方便的書,不論如何我也要弄來一本!
有這種想法的人,一定不只我一人吧!
本書就是為了抱有和我一樣想法的各位所編寫而成。
話雖如此,但為了寫出這樣一本「方便」的書,過程簡直苦若地獄。因為這次的書寫主旨是「讀完了再寫」,沒錯,可不是把一些學說內容重點條列出來就行了,而是要仔細讀完,再把內容用大家都能簡單明白的方式加以解說。
當我收到來自角川書店那重得嚇人的紙箱時,腦袋不由得一陣發暈,又驚又怕地伸手開了箱,裡面果然就是那些馬克思和凱因斯!
我完了!果然不該莽撞地接下這個案子──但也就只能事後叫一叫了。我痛下決心,趁著一至三月補習班放長假期間,每天平均在藤澤車站前的網咖待上十小時,抽著菸埋頭苦讀,振筆疾書。由於實在太痛苦,中間還曾經不堪折磨,一度逃亡至香港,本想在國外放鬆一下,卻因為一直在拚命讀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資本主義與自由》,招來老婆的雷霆之怒。
但到了寫完書的今天,我卻真正感到能執筆此書是一件很棒的事。在這次工作中,我才領會到依序拜讀各家經濟學名著之後,不知何時起,心中逐漸培養出該怎麼去理解套用經濟學的「經濟嗅覺」。如此一來,變得能夠自然理解經濟學的主流觀點、時代的走向、議題等,對世界各地的新時事也能用經濟學的角度與邏輯去思考。這種能力對於將經濟學當做知識素養的人,或是出入商場上活用經濟學的人來說,一定都能派得上用場。
也因此,各位在閱畢本書之後,如果有哪本書讓你特別感興趣,請務必親自去深讀它。不管工作多忙,如果是已經確定頗有意思的書,想必還是讀得進去的。在書裡,我也把拜讀這些名著時,當下的辛苦與感動都記錄下來,期盼這些周邊資訊也能做為各位看書時的參考。然後透過實際閱讀來磨練自己對經濟學層面的感受性,提高知識素養,擴大會話的範圍與深度,進而成為各位腦中貴重無比的資產。
這篇序言的最後,我想對角川書店編輯田河慶友先生致上謝意。在執筆本書的期間,從協助我收集資料,到陪我在小吃店喝酒、聽我訴苦,各方面真的受到他諸多照顧,實在萬分感謝。再來是為本書繪製封面插畫的漫畫家丸紅茜老師,謝謝您不吝繪製出好看到放在我的書上嫌太可惜的漂亮封面。還有網咖「自遊空間.藤澤站南口店」,拜店家每天這麼長時間辛苦工作所賜,才能讓我有機會寫就一本好書。謝意不言自表。
(編註:書末附介紹書單的日文版及中文版書目,提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參考閱讀。)
1.《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723~1790),英國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經濟學古典學派的創始者,格拉斯哥大學教授。
……………………………………………………………………………………
「經濟學之父」,以其天才等級的直覺,歸納導出經濟思想的源頭。重要關鍵字為「專業分工」、「人力資本理論」、「自由貿易」。
▍原來「經濟學」是到了十八世紀才出現的?!
要說到「經濟學之父」,說的不會是別人,一定是指這位亞當.史密斯(通稱「亞當斯密」)。
現今以「古典經濟學始祖」而聞名的亞當斯密,當時並非經濟學家,在人們的認知中他是一位哲學家。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那個年代,根本還沒有所謂「經濟學」這門學問的概念。
追根究柢,一種學問的興盛與否,本來就和該種學問相應領域的發展互有連動。好比當社會的行為規範仍處在「村民共識」的時代,法學自然就不可能發展得起來。經濟學也是同樣的情況。
「可是亞當斯密不是十八世紀的人嗎?難道經濟是到這麼近代了才開始發展的嗎?」
正是如此。聽起來像騙人似的,卻是如假包換的實話。其實人類自誕生以來,一直到十八世紀之間,經濟只有微乎其微的發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如果把經濟和政治放在一起思考,答案就非常清楚了。簡而言之,我們的歷史發展至今,不管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沒有政治自由」。
世界各國由特權階級統治的歷史長得令人驚訝,有些是由國王、有些是由教會,甚至是由諸侯或領主來支配,人民的自由普遍受到壓抑。這是相當無可奈何的事。因為人類是群居的動物,只要聚集兩個人以上,必定就會逐漸發展成社會。有了社會結構之後,便開始產生領導者。等到有了社會與領導者,便產生了「支配與服從」的關係,最後支配者為了保有自己的地位與生活,將國家都納入同樣的體制。沒錯,在日本也有大家熟悉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一種「將農民綑綁於田地,收成上貢給特權階級」的系統。一旦確立這種體制,那麼特權階級不動一根手指也能過著衣食豐厚的生活。但這種制度下,經濟將不可能發展。因為領主們的目標在於「保持現有體制」,農民對於無法收穫自身利益的工作,不會產生投入勞動的欲望。所有人都消極度日。在如此自閉的社會裡,經濟自然發展不起來。
上述的體制,持續了數百年之久。要是這樣經濟還能發展得起來,就是奇蹟了。
但這種情況下,某一天經濟突然開始向「外」擴展。這時是「重商主義」的時代了。
重商主義是一種「由專制君主來保障商業及貿易行為,並從中獲取利益」的系統。它的方式很簡單,也就是「國王寵信特定的商人」,大開方便之門,讓商人透過貿易致富,再吸取所得利益。這時最佔盡優勢的,就是由英國、法國、荷蘭等國設立的「東印度公司」,這是世界歷史上首度出現的企業。東印度公司壟斷了整個亞洲區的貿易,起初是與王權聯手,在革命將君王拉下來後,則與巨富的股東合作;當王權與股東都派不上用場,就和殖民地當地有權有勢的人連成一氣,繼續活躍。
在專制王權興盛的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諸國君主為了「籌謀權力的成本」,紛紛推崇起重商主義,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自亞洲到非洲、南美、北美,世界的邊際紮紮實實在擴大,想以貿易來賺取利潤的想法,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當時的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為各自擁有的東印度公司頒發了貿易特別准許證,各地「商業與貿易行為」因此逐漸熱絡起來,世界的經濟發展才終於自封建制度下冒出新芽。
即使如此,滿足經濟發展的條件還不夠完備。確實重商主義是促成了商品經濟的發達,但還缺少關鍵性的「政治自由」。也就是說,這時能享有經商自由的,只有國王陛下和東印度公司,大多數人民仍然無法從商業交易中獲得利益。這股風潮終究無法讓民眾產生「大家都來賺錢」的熱烈反應,談不上是什麼足夠大的刺激。
也因此,在這之後引發了革命,人民推翻了專制王權。至此才終於獲得自由的人們,在賺來的財富能夠屬於自己之後,開始熱中於投入心力與改良,逐步走向了隨後而來的工業革命與經濟學的發展之路。
亞當斯密就生在這樣的年代。就別說什麼專業的經濟學家了,在當時甚至根本沒有這種東西。比他早一些完成了《經濟表》的法國重農主義者──魁奈,本來還是個醫生呢。因此,亞當斯密雖然是出身格拉斯哥大學的「哲學」教授,但退休後潛心撰寫了成為經濟學分水嶺的重量級名著《國富論》。附帶一提,亞當斯密在著手動筆前,曾前往法國與魁奈會面,向他學習了「再生產」及「資本積累法則」等觀點,據說其內容與《國富論》的思想發展路線有所關聯。
▍經濟學藉由吐嘈亞當斯密而發展
我花了相當多時間閱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正確來說是超超超超多時間),它是一本無處不洋溢著天才光芒的書。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書中不僅有亞當斯密創始的「古典經濟學」,裡面還有非常多原創觀點,成了後來各家各派經濟學說的源頭。
在亞當斯密出現之前的經濟思想,充其量就只有重商主義跟重農主義,而他能夠學習的前例幾乎等於零。即使如此,書中卻能紮實地提出分工理論、自利心的概念、均衡價格的概念、國民所得的概念、「勞動為價值的尺標」之人力資本理論、自由放任主義、低成本政府等當時極為嶄新的觀點。也就是說,亞當斯密的這些理論,幾乎都是透過他本身獨有的「經濟直覺」發掘出來的。
雖然提出了這些了不起的內容,可貴的是他並沒有用得意的嘴臉拿來一遍遍賣弄,而是乾脆爽快地一次說明清楚。「看不見的手」,在今日可說是亞當斯密的代名詞,而這個如雷貫耳的字眼,在書中也僅僅出現過一次而已。但受此啟發出的思想卻像泉水般噴湧不止。實在是個不得了的天才啊!亞當斯密這個人!能夠如此鮮明精準解析充滿私欲的資本主義,真的是道德哲學的教授嗎?
但話說回來,也因為這本書全仰賴個人直覺寫成,內容有許多漏洞。有不少前後矛盾或觀念混淆的狀況,如果把所有內容統整起來,更會發現許多道理不通的地方。不過,能夠抬頭挺胸把還有許多破綻的論著發表出來,仍然是非常厲害的事。就好像吉本新喜劇的岡八郎那樣,「這個論述結構要是有漏洞的話,你就儘管給我殺過來……啊還真的有喔?!」先氣勢洶洶大喝一句,再懦弱地彎下腰態度大轉變(沒聽過岡八郎的人可以在網路上查詢看看)。
「天才般的直覺和滿是漏洞的理論」會刺激其他學者的「吐嘈欲」。以接下來會介紹到的李嘉圖為首,經濟學眾家喜孜孜地在找尋各種嘈點,把亞當斯密譙得滿頭包。不過,根據這些吐嘈去做修正,理論才得以不斷洗練,讓經濟學有了多方面發展,被批得滿頭包也算是有價值了。「今天採收到這些想法差不多了吧」,相信亞當斯密有這些收穫也會偷笑,重新挺直腰桿。
但這種「滿是漏洞的天才」還真是天下無敵呀!哲學家柏拉圖和棋士加藤一二三也是如此,這種人不管做什麼事,都能秉持敬意,不會失去自身該保持的尊敬態度。我本人在此也會不拘泥於那些被指謫出來的漏洞,用滿懷敬意的態度去介紹這本書的優越之處。
▍「專業分工」是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字
《國富論》的開章是從講述「專業分工」的優點開始。
和既往的農業不同,工業的流程是可以專業分工的。舉個例子,我們用製作大頭針的過程來思考看看,如果讓一個人負責,恐怕一天只能做好一根。
正是如此。假設要一人獨力製作大頭針,首先得從早起到山裡去挖掘鐵礦的階段開始。下山之後,點火燒融鐵礦、煉化、成型、鍛造、修邊、研磨。沒有這麼多工夫,就成不了這根針。
這實在會累死人。要是一根針能賣十萬日圓,也還算有點努力的價值,但費這麼多工夫,做出來的就只是一根大頭針,連十圓都賣不了,根本是酷刑。就算是酷刑都嫌過分了,要是讓牢裡的犯人自己選「雜工五年」、「打一百大板」、「製作大頭針」,所有人都會哭叫著:「千萬不要叫我做大頭針!」然後衝向雜工或一百大板的選項吧。
不過,就算是繁瑣到讓人光聽就要昏過去的工作,只要能進行分工,製作效率就能大幅提升。亞當斯密去參觀的大頭針工廠,實際情況是十個工人一天能做四萬八千根大頭針,也就是「一人一天製作四千八百根」。落差竟然這麼巨大!一個勞動者的生產量被稱為「勞動生產值」,專業分工就是能夠把勞動生產值大幅提高的關鍵。
然而,分工的概念在農業上卻行不通。各種作物的耕種、整地、播種、收割時期全部不同,不適合「每個人各自專心負責一環,眾人同時進行」的生產流程。因此,農業生產雖然可以在土地改良及農業機具下點工夫改善,也無法像工業那樣一舉拉高勞動生產值。
有這層緣故,工業國家的生產能力必然會高出農業國家許多,社會隨之發展,資源豐富到足以傳遞至最下層的國民,也就成為了「富國」。
此外,專業分工雖然是「與他人互相合作」,但亞當斯密認為尋找助力的訣竅,不在於期待他人釋出善意,而要從「自利心」下手。也就是說,不是走「我有困難,誰來幫幫我」的情感道德路線,而是要對外昭告:「和我合作分工的話,我和你都能賺大錢喔!」能夠滿足對方的私欲,才更能確實獲得對方的助力。
▍理解「人力資本理論」,就能瞭解市場!
人類和動物不同,具有以物易物的概念,擁有更高的社會性,也因此分工的概念才能夠成立,後續的交易與買賣亦跟著成立。也就是說,人類能夠善用彼此能力的不同,互相利用,以獲得自己的好處。而專業分工的概念,隨著進行交易的「市場」越大,分工類別就能夠越細,市場也在同時擴張得越來越大了。
接著,當社會因為專業分工而擴大,成千上萬的人經由交易來生活,就形成了「商業社會」。這麼一來就需要「測定物品價值的尺標」以及「制定交易的方法」了。
這裡所說的價值,指的是「交易價值」。價值分為兩種,例如有像是「水」這樣在現實面很有用,但在交易面卻不特別受到需要的東西,這類東西講究的是「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則有很多諸如「鑽石」這種,在現實面沒有特別用處,但卻活躍在交易市場的東西,以「交易價值」為主。此時當然就需要找出「測定交易價值的方法」。
說到要測定交易價值,所有人都會先想到「貨幣」。但亞當斯密卻主張貨幣並不能標示出「真正的價值」。因為用來製造貨幣的金、銀等原料,本身的價值就會浮動。
不管什麼東西都一樣,一旦數量多了,價值就會下降。假設你口中的牙齒已經全部換成金牙了,那麼在雅虎拍賣上就算出現一顆五百日圓的金牙,你也不會買吧。因為那對你已是不再需要的東西,金牙在你心目中的價值下降了。像這樣「隨日子不同而長短有異的尺標」,怎麼可能測定出真正的價值。那我們到底要用什麼來測定價值呢?
亞當斯密的答案就是「勞動」。只有勞動才是能夠測定出商品價值的真正尺標。這種學說就叫做「人力資本理論(勞動價值理論)」。
假設每一把剪刀需要「五個人花一小時製作」,一支筆也需要「五個人花一小時製作」,那麼兩者交換,對彼此來說都不損失。實際上,人們是為了解決以物易物的不方便,才開始使用貨幣(假設剪刀和筆相同,各自可用一枚銀幣購得),但貨幣本身的價值卻會變動。
說得好懂一些,昨天只要一枚銀幣就能買到剪刀,而如果此時發現了新的銀礦,今天有可能就要兩枚銀幣才能買到剪刀了。這個情況裡,五個人勞動一小時的價值不變,但代表了其價值的銀幣,卻因為本身原料的價格變動而價值下滑了。
物品的價值變了,但人力資本仍然不變。即使物換星移,製作一把剪刀所花費的工序與勞力是不變的。所以,雖然人們是使用貨幣交換這項商品,事實上標定出商品交易價值的仍然是勞動。
但這裡要再提到,勞動分為「生產性勞動」及「非生產性勞動」,前者諸如製造業等,其利益屬於資本家的可累積資本,累積的資本則能帶動再度生產。相對的後者,如當場使用完畢的服務類勞動(如家事服務或文人、醫師、律師、藝人、歌手、舞者等),對資本家的再生產則沒有貢獻。
從亞當斯密為國家積累財富的觀點來看,不但理所當然地重視前者,更加提倡「儉約」(儲蓄)。也就是說,有錢人認為將金錢使用在非生產性勞動上是一種「浪費」,而將這種觀念濃縮來看,就是「資本積累→進行再生產而獲得利益」的思考邏輯。亞當斯密本人對此是這麼形容的──「資本透過儉約來增加,因浪費與莽撞的經營而減少」、「浪費者乃社會之敵,儉約者乃社會之恩人」。
回到人力資本理論。確實商品的交易價值能夠透過人力資本來測定,但光憑人力資本卻無法明確決定出商品實際上的「價格」。假設我們身處在不使用到資本,也不需要農業的狩獵型社會,在狩獵所花費工夫對等的情況下,可以進行類似「每隻河狸交換兩隻鹿」的簡單交易,但開發國家的工業產業,用到的東西類別卻多不勝數。
開發國家在生產商品時,乃是由勞工的勞動、資本家的資本(工廠、機械、工具等)、地主的土地來共同合作進行。因此實際上的商品價格,會視各別的「工資、利潤、地租」而定。此階段所呈現出來的價格叫做「自然價格」,也是這三方收入的主要來源。
乍聽到自然價格,或許會讓人以為這就是商品的「市場價格」,但亞當斯密將這兩種價格區別開來。自然價格是由當下的工資、利潤、地租所自然形成,也是所謂的「理想價格」;而與之相對的市場價格,則是看當時市場上流通的商品數量,以及願意支付自然價格購買的買家(有效需求者)數量,依兩者平衡狀況而定。
根據亞當斯密的說法:價格這種東西,是以自然價格為中心,市場價格則在其周遭來回浮動,最後通常會落在兩者中間,取一恰到好處的商品價格。這就是他所認為的市場運作方式。
附帶一提,投身市場裡的人,誰都不會去考慮到「社會的利益」。大家都只想著獲取自己的利益。即使如此,只要市場能夠保持「自由」,商品的供給量會慢慢地配合有效需求者的數量增減,比起刻意控制,任其自由發展能為社會帶來更多利益。沒錯,這種自然發展並不是誰有意為之,而是受到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操控。
但想要這樣發展,就不能有任何因素去阻礙「自由」。自由一旦受到阻礙,會讓「看不見的手」失去功能,造成社會利益無法提高。亞當斯密認為阻礙市場自由性的最大因素就是「壟斷」,並對東印度公司種種壟斷權利的重商主義進行批判。
▍最為必要的是「自由貿易」以及「小政府」
一般認為,金錢才是國家的財富。基於這種想法,政府才會展開「重商主義政策」。重商主義已從初期的獲取金銀與禁止金錢輸出的「重金主義」,簡化為運用「輸出大於輸入」來賺取利潤的「貿易差額主義」。但這兩者都是政府為了累積金銀或使貿易收支黑字化而進行的「保護政策」,像這種充斥著獨裁或特權的貿易行為,在亞當斯密看來「只不過是從無意義切換到無意義」的行為。
比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自由貿易」。只要貿易的自由受到保障,就算政府放手不管,社會上所需的金錢與物品都不會匱乏。總而言之,借重農主義者的話來說就是「自由放任(Laissez-faire)」。
而比起插手經濟,政府更應該去思考人們想要什麼。人民想要的東西並非金錢,而是「金錢可以買到的『東西』」。那麼需要的就是受到自由之神所保護的市場,把一切全交給「看不見的手」,讓這個供應與有效需求相互作用的場所,能夠保持自然狀態。「我們這裡多出來的東西,說不定別人正好不足」──光是擴大能夠達到這種交會的場所,就是在形成全體的利益。
但話是這樣說,市場也不是那麼完善。政府應該以最低限度為前提,對市場進行提攜管理。所以亞當斯密不認同完全的自由放任主義,例如國防、部分司法、教育、社會資本等,這些有存在必要的市場如果任其自然運作將無法完善發展,政府在這些層面應表現出不吝以公費支持的立場。同時,這就是國家存在的最低必要性。這種政府運作方式,在今日被稱為「小政府」、「低成本政府」。
說實話,《國富論》中有很多內容現在都已經過時了。不僅後半本的內容對現代大多數日本人來說,算是很稀鬆平常的世界經濟史淺談,還有一個個仔細解釋到只能說是冗長的具體實例。另外,亞當斯密非常不喜歡斷行。斷行一少,整本書文字讀起來壓迫感很重,書裡甚至出現過好幾次「長達六頁無斷行」的連續文章。
但讀完之後也有許多不錯的新發現。像是資本的分類、股份企業公司的起點、紙幣的誕生等等,這些我們平時在補習班講義中會簡略帶過的部分,在《國富論》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可說收穫頗多。因此接下來有意想讀《國富論》的讀者,不要短時間集中閱讀,安排一個月去慢慢地、仔細地讀,相信一定能得到許多成果。
【Point】亞當斯密所提倡的「專業分工」、「人力資本理論」、「自由貿易」等主張,都是後來經濟學發展的基礎概念。
|寫在前面|
超實用!「經濟學名著」50本精選書單
「簡單扼要就好,我想瞭解代表性的各家經濟學說。」但平日工作太忙了,可以的話,希望能夠不增加負擔地進修。能做到這一點,又兼具易讀性與趣味性的書,不知道哪裡才買得到呢?
只要讀一本書,亞當斯密(Adam Smith)、凱因斯(John Keynes)、馬克思(Karl Marx)、迪頓(Angus Deaton)、艾克羅夫(George A. Akerlof)都能信手拈來,連海耶克(Friedrich Hayek)或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也能侃侃而談。要是有這麼方便的書,不論如何我也要弄來一本!
有這種想法的人...
目錄
超實用!「經濟學名著」50本精選書單
第1章 掌握「經濟學」基礎的13本名著──話說,到底什麼是經濟學?
1《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2《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1798)
3《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
4《經濟表》(Tableau Economique, 1758)
5《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
6《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1)
7《理論經濟學要義》(Elements of Pure Economics, 1874)
8《經濟學》(Economics, 1948)
9《政府論》(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1690)
10《管理行為》(Administrative Behavior, 4th Edition, 1947)
11《民主財政論》(Public Finance in Democratic Proces, 1967)
12《贏家的詛咒》(The Winner’s Curse, 1992)
13《總體經濟學》(Macroeconomics, 1992)
第2章 瞭解經濟發展及自由主義的13本名著──人類真的能掌控經濟嗎?
14《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
15《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912)
16《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 1962)
17《預期消退的年代》(The age of diminished expectations, 1990)
18《經濟學入門》(Introductory Economics, 1999)
19《企業的概念》(Concept of Corporation, 1946)
20《奈許看到了什麼:純粹數學與賽局理論》(The Essential John Nash, 2001)
21《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 2007)
22《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1921)
23《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1951)
24《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 1964)
25《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 1971)
26《汽車的社會成本》(自動車の社会的費用,1974)
第3章 認識「資本主義」的13本名著──在思考經濟學時無法或缺的最重要主題
27《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05)
28《資本論》(Das Kapital, 1867)
29《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 1841)
30《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2009)
31《二十一世紀資本論》(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2013)
32《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
33《康德拉季耶夫經濟動學的世界》(コンドラチェフ経済動学の世界,2006)
34《鉅變》(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1944)
35《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1899)
36《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 1917)
37《論經濟科學的性質和意義》(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 1932)
38《動態經濟學芻論》(Towards a Dynamic Economics, 1948)
39《近代世界體系》(The Modern World-System, 1974)
第4章 理解「豐饒」與「貧困」的11本名著──經濟學裡是怎麼看待所謂的貧富差距呢?
40《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 1958)
41《消費社會》(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 1970)
42《窮人的銀行家》(Vers un monde sans pauvreté, 1998)
43《克服貧困》(貧困の克服,1999)
44《財富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 2013)
45《政治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1848)
46《零和社會》(The Zero-Sum Society, 1980)
47《金融煉金術》(The Alchemy of Finance, 1987)
48《福利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Welfare, 1920)
49《貧窮物語》(貧乏物語,1947)
50《改變每個人的3個狂熱夢想》(Utopia for Realists, 2017)
本書介紹書單
超實用!「經濟學名著」50本精選書單
第1章 掌握「經濟學」基礎的13本名著──話說,到底什麼是經濟學?
1《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2《人口論》(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1798)
3《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817)
4《經濟表》(Tableau Economique, 1758)
5《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
6《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