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金融學終身教授.全球十大華人經濟學家,
濃縮20餘年研究及長春藤名校授課精華。
古時候會賣妻賣女,為何不把丈夫賣了?
房價貴到不吃不喝也買不起,政府怎麼還不下重手管制?
Amazon燒錢燒得太瘋狂,借錢來花也能變成世界首富 ?
金融不只是工具,更是思維模式。
從金融角度來看世界,
你會發現習俗、文化、婚姻、財富與投資的邏輯真相,
在資訊焦慮的年代,你就是看透一切的明白人!
你所追求的財富與自由都要從搞懂金融開始。
無論你是學生、上班族、創業者還是大老闆,
都需要認清財富本源,升級認知模式。
本書從金融的歷史入手,透過你我都熟悉的養兒防老、儒家禮法來深入解析金融對一般人的意義。再透過借貸、現代公司制度、商業模式等方面,逐步解答金融可以讓人更加自由的原因,讓人能深入瞭解金融背後的理論基礎和邏輯。
全書文字通俗易懂,沒有公式和金融模型,卻能從歷史角度和量化分析視角來幫助讀者
建立金融思維,以經濟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的運轉。是一本幫助普通大眾認清財富本源,
學會用金融思維看懂世界的金融通識書。
●關於傳統
你以為:
儒家強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
是希望人人只要遵循三綱五常,
就能創造老有所養、幼有所依的太平社會。
所以人不能忤逆不孝,
否則就會倫常失序、天下大亂。
金融告訴你:
古代沒有勞保退休金,老了只能靠兒子養,
「養兒娶媳來防老」就是一種金融操作策略。
有了現代金融後,人人可以透過各種產品安排老後生活,
再也不需要把子女、媳婦綁在一起,
人生也變得更加自由平等!
●關於借錢
你以為:
借錢來花是貪圖享受、不知節制的表現,
年輕人要量入為出,不能當個月光族。
銀行、高利貸都是趁人之危的黑心商人,
這種不義之舉要用力譴責、大力撻伐。
金融告訴你:
借錢來花只是把未來的收入挪到今日使用,
不僅可以讓你更上進,還能把人生的幸福感最大化。
高利貸也應該要褒揚獎勵,
他們可是把錢充分分配給有需要的人,
而且好好保護他們,借貸利率才會變低!
●關於社會
你以為:
人與人往來如果只談錢、只講利益,
人只會越來越現實,道德也越來越敗壞,
盜匪宵小等各種犯罪也因此更發橫行,
最終造成人心淪喪、治安敗壞的社會。
金融告訴你:
活絡的金融商業體系,
讓需要錢的人都能透過正當管道獲得資源,
不必因為生活匱乏,最終被迫鋌而走險。
金融越發達的社會,治安反而越好,法治也更健全。
●關於股票
你以為:
看懂財報、搞懂公司太麻煩,
跟著人買、聽老師的話就對了,
越多人買越會漲、人多的地方才安全。
金融告訴你:
湊熱鬧往往只會血本無歸,
熱門股大多都是炒出來的,價格往往非常離譜,
在瘋狂的高價位買入,不虧損才是怪事!
作者簡介:
陳志武
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曾榮獲默頓‧米勒獎,2006年被《華爾街電訊》評選為華人十大經濟學家。現受聘於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擔任經濟學講座教授與亞洲環球經濟研究所所長。專業領域為金融理論、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著有《金融的邏輯》系列、《財富的邏輯》系列、《24堂財富課:與女兒談創業》等暢銷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Mr. Market市場先生/知名投資理財作家
小賈/ 「懶人經濟學」社群創辦人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雷浩斯/ 價值投資暢銷財經作家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鍾文榮/《巷子口經濟學》作者
螺螄拜恩/「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人氣作家
(以首字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Mr. Market市場先生/知名投資理財作家
小賈/ 「懶人經濟學」社群創辦人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雷浩斯/ 價值投資暢銷財經作家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鍾文榮/《巷子口經濟學》作者
螺螄拜恩/「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人氣作家
(以首字筆畫排序)
章節試閱
金融是什麼?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的跨時空交換
說到金融,你會先想到什麼呢?相信很多人會想到賺很多錢。錢,也就是貨幣,貨幣是人類最早發明的金融產品,也是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金融品項。它在生活中如此常見,以至於我們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今天你把做好的衣服,或者做好的飯菜賣掉,換成一百元,把你創造的價值儲存在貨幣中;明天或者一年後,再拿這一百元去買張火車票。在這個過程中,貨幣是價值載體,幫你把價值跨越時間並儲存起來。儘管你不會想到,你其實是在跟貨幣發行方──即中央銀行進行跨越時間的價值交換,而且你也相信中央銀行不會在你持有貨幣期間亂印鈔票,更不會對發行的貨幣賴帳等(信任與貨幣政策的話題後面再談)。
除了貨幣,你可能還熟悉很多其他金融產品:借貸、股票、基金、債券、期貨、期權等,這些東西如果你還不熟悉,我後面也會介紹。
金融是什麼?
說到底,金融就是「跨期價值交換」,即雙方間進行的跨越時間交易。所有的「跨期價值交換」都是金融,都是金融要解決的問題。一般商品市場都是現貨交易,你去菜市場買菜,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存在跨期交割和一系列信用與違約問題。但金融市場完全不同,交易是跨越不同時間的。一定要記住金融這個本質,忘記這一點就很難理解金融交易為什麼容易產生泡沫、容易帶來金融危機,也很難理解本書要討論的內容。
前面提到,貨幣是一種跨期價值載體,把今天賺到的收入保留到未來;然後,在未來任何時候,可以變現成想要的東西。不過,一張百元鈔只是跨期價值載體,並沒有利息報酬,而且還有貶值的風險。
借貸則不同,它也是跨期價值交換,但會有利息回報。張三今天賺了一萬元花不完,以一百張百元鈔的形式保存,不會產生任何利息;而李四今天錢不夠花,但一年後會有五萬元的收入。此時,張三顯然可以把一萬元借給李四,李四保證一年後還本,並支付一○%的利息。於是,張三把今天的一萬元轉移到一年後持有,而且還有一千元的利息報酬;而李四把一年後的一萬一千元轉移到今天花,當然他要為此付出一千元的利息成本。這就是最經典的跨期價值配置、跨期價值交換。
股票投資也是跨期價值交換。你從證券交易所買了一萬元的A公司股票,等於A公司與你做了跨期交易;你把今天的一萬元交給A公司去使用,A公司對你的一萬元有完全的投資決策權、使用權。如果A公司的投資和經營賺錢,他們可以分紅給你,也可以不分紅把利潤繼續投入經營。A公司給你的保證是,你在未來不是以分紅得到報酬,就是以股價升值得到報酬,或者分紅及股價升值兩者兼得。當然,如果A公司的經營不理想,你可能會產生損失,甚至血本無歸。你跟A公司間同樣是在進行今天和未來的價值交換,只是這種跨期交易跟借貸、債券不一樣,作為載體的股票,報酬是非常不確定、風險相對高的,而且還沒有任何保證。例如,李四借錢時得到一○%的利息保證,但A公司不會給予這種承諾,同時即使有這樣的承諾,也不一定會真正支付。即便A公司賺了很多錢,它也可以只分紅一點點甚至不分紅,A公司有這種選擇權,你不高興也無法起訴它。
這就是為什麼在後面你會學到,雖然借貸市場和銀行很難發展壯大,但各國多少都有一些民間借貸和銀行。因為比起借貸市場,股票市場的發展更困難,對制度的要求要高出很多,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有真正良好的股票市場。
保險是不同的跨期交易
另一種廣為人知的金融產品是保險,有醫療險、財產險、人壽保險等等。保險也是跨期價值交換,但不單純是兩個時間點間的價值互換。以醫療險為例,今天交付一千元保費購買一年的醫療保險,相當於付出一千元後,在未來一年裡,如果生病看醫生、吃藥、動手術、住院等,保險公司要幫你付這些費用,你在未來會得到收益。保險公司的情況跟你相反,今天得到你的一千元,但未來不一定要付出。保險跟借貸、股票交易不同的是,如果未來一年裡你不生病、不吃藥、不住院,你未來就得不到任何回報,保險公司也不需要進行支付。也就是說,保險類的跨期價值交換是有條件的,取決於作為標的的風險事件,也就是你生病。如果未來風險事件會發生,就有支付,否則就沒有支付。保險被看作風險事件驅動型的金融產品,因為保險交易的支付條件取決於風險事件是否發生。其交易的模糊性、不確定性,比股票等金融交易要低,契約的可執行度較高,因此保險業會比股市更容易發展。
在人類發展史上,不同社會、不同民族都嘗試發明各式各樣的金融產品,或者是涉及跨期價值交換的金融契約。理論上,可以以任何未來的時間點或不同的風險事件為基礎,設計金融契約進行交易,但真正存活下來、流傳下來的金融品項並不多,只有上面提到的貨幣、借貸、股票、保險和債券等。之所以金融產品的可能性無窮無盡,但實際活下來的不多,就是因為許多金融契約的可執行性太低。例如,你和我可以簽訂一個跨期交易契約,或直接在金融市場上推出一款金融合約:如果一年後的今天,月球上下雨,我作為這個契約的買方能得到一百萬元,你作為賣方要付出一百萬;反之,若月球上天氣晴,賣方可以得到一百萬,買方得付出一百萬元。這個金融契約聽起來很簡單,概念也很容易理解,但可執行性太低,是缺乏交易性的金融產品。因為一年後我們無法確切得知月球上到底是下雨還是天晴,或是既沒下雨也非天晴。這種金融產品理論上有吸引力,但實際卻很難執行,受技術條件和制度環境的限制太多。所以,歷史上類似這樣的金融產品,即便能夠想像設計出來,也無法活下來,因為人們不會願意去買或者賣這種產品,不會去相信這種跨期交易。
所以,金融創新不只是紙上活動,還必須考慮到資訊技術、資訊制度、環境等因素。雖然流傳下來的金融種類有限,但還是有不少,而且每一種類裡,五花八門的金融產品就更多了。就股票而言,中國A股上市公司就有三千多家,公募基金接近四千檔,債券累計發行數量上萬支。如果看向世界,這些數量就更大了。
●重點整理:
1.貨幣是人類最早、最基本、最普遍的金融品項,是跨越時間的價值載體,是貨幣使用人跟發行方間的跨期交易,是貨幣發行方做的跨期價值承諾。
2.金融的本質是跨期價值交換,所有跨期價值互換的活動都是金融,也都是金融所要解決的問題。借貸是交易雙方的跨期價值互換,股票和保險等其他金融產品也是如此。這是我們理解金融的好處和壞處的起點,是金融區別於一般商品交易的原因,也是掌握金融本質的關鍵點。
3.人類可以創新的金融品項無窮無盡,但並非所有可以想像設計出的金融產品都能執行,一項新金融產品是否具有可交易性或可執行性,取決於當下的技術。
從金融的角度看傳統社會
養兒防老:儒家文化構成的避險機制
現代金融是在近代才開始發展的,例如現在的養老保險等金融產品。但在以前的傳統社會,老百姓要靠什麼規避風險、安身立命呢?孔子、孟子為什麼要推出儒家文化體系?我們先來看前陣子一則熱門故事:
張勇61歲,已經退休在家,十年前,為了讓獨生女到美國留學,他們夫婦把唯一的財產——房子賣了,把未來的養老金都拿來供女兒留學。如今,女兒不僅留在美國,還和美國男友結婚。結果這一年來,張勇一邊得工作,一邊勸女兒回國,甚至用「斷絕父女關係」要脅,但效果不大,女兒依舊不肯回來。張勇覺得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送女兒去國外留學。
關於這則故事你有什麼想法?在故事裡,張勇其實不用這麼被動,女兒其實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首先,這就是典型的「養兒防老」:張勇過去二十幾年不斷地在女兒身上投資,甚至把唯一的財產也賣了,他指望的當然是女兒未來能幫他養老。若照張勇預期,過去不停地投資,將從女兒身上得到回報,這就是經典的跨期價值交換,用今天的錢換取未來的收益。
可是,女兒違約了!或者,按儒家的說法,就是「不孝」了!這個故事不僅點出儒家文化的核心出發點與終極目的,也點出儒家文化在今日面對的挑戰。這一節和後面部分章節,就從金融邏輯角度來談儒家文化。
「養兒防老」是儒家文化的出發點
前面提過,金融是跨期價值交換,是未來跟今天或者未來不同點之間的價值交換。不管在古代或今日,人都會面臨生老病死,也就有了跟他人做跨期交換的需求。問題在於,一旦涉及跨期承諾,信任就是核心;如果沒有信任,違約賴帳的機率太高,就沒人願意參與跨期價值交換。
這就是張勇為什麼會後悔自己十年前送女兒去留學。張勇之前願意投資在女兒身上,是因為他按照傳統在進行投資,卻忘記了社會風氣已經改變。
中國原本沒有金融市場,雖然古時有刑法與司法框架,但在涉及商業,特別是陌生人間跨期交易的領域,卻無相關法律規範,所以,中國人過去沒辦法依靠外部法律環境進行跨期交換。
那該怎麼辦呢?儒家的答案是:靠血緣建立信任體系,並輔以「仁義理智信」的行為規範,包括孝道、禮教、婦道等。透過這些把「養兒防老」的違約──「不孝」的機率降到最低、降到零。因此,張勇照著前人的做法,依靠「養兒」來「防老」,生兒育女,供孩子讀書,花盡錢財保證孩子有出息,以便將來得到更高的報酬,就像買股票、基金、保險一樣。但他忽視了「養兒防老」所需的儒家文化體系已經改變了。沒有這套文化體系,違約風險就會大大提高。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也看到了張勇的痛苦。孔子身處春秋戰國時代,眼前是沒完沒了的戰爭與社會動盪。他認為,周天子權力之所以被諸侯奪取,諸侯權力又被大夫奪取這種動盪局面,問題就在於社會關係的日益混亂。沒有了社會關係秩序,社會怎麼可能穩定呢?
因此他提出兩個核心概念:一是「正名」;二是「仁」。
「正名」的意思是,每個人都確定他自己的特定名分,並履行與名分相對應的職責,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父親清楚自己是父親並做父親該做的事,兒子明白自己是兒子並做兒子該做的事,把每個名分所對應的「該做的事」定義清楚,例如婦女「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那麼,正因為每個男人既是別人的兒子又是別人的父親,每個人從生到死都有他固定的名分,根據名分而固定的秩序就毫不模糊,該做的事也就很清楚。
一旦每個人的地位和義務關係基於名分固定下來,父親對子女有養育義務,子女對父親有孝敬義務,這就形成整個社會的「養兒防老」跨期交易鏈,生老病死的保障就有了。如果以金融工具的角度來看,子女就是古代社會裡的「保險」「債務」「股票」「基金」等載體,是人格化的跨期交易載體。
「三綱五常」的價值
為了使名分等級秩序能運作,避免「養兒防老」的體系出現太多違約,「不孝」必須是零容忍的,個人自由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孔子認為每個人都必須修身養性,提高個人道德素質,讓儒家的行為規範深深地內化到心裡,達到「仁」的境界。這樣,任何時候違背儒家規則,你就會感到無地自容,深深的道德內疚感是儒家思想能夠管用的主要方式。
為了達到「仁」,就必須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推衍出的「禮、義、智、信」。只有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儀式中處處遵循「禮」,才可能達到「仁」和實現「義」的境界。在孔子和孟子看來,禮是實現「三綱」名分等級秩序,和「五常」社會契約的關鍵。
歷代儒家學者在孔孟的基礎上,對儒家規範不斷進行細化,包括透過具體的財產制度加以鞏固。例如,在土地私有制下,一家最年長的男性是土地的擁有者和控制者,只要他還活著,就掌握著土地的分配權。子女的婚姻也必須由長輩安排、決定,因為婚姻不只是年輕人自己的事,而是全家甚至整個家族的共同利益,婚姻自由當然是不可能的。從這個制度來看,張勇的女兒就違反了這點。
「三綱五常」是達成「養兒防老」的辦法,是用來降低人與人間跨期交易的違約機率。關鍵在於,它使個人「不孝」的主觀成本很高;當然,前提是子女都接受並內化了儒家的價值觀。在張勇的故事中,他忽視了這一點,還以為養兒防老依然可行,卻忘記對他女兒而言,儒家體系未必管用。
因此,傳統社會沒有個人自由是完全能理解的,因為自由選擇和養兒防老是不相容的。如果子女有選擇自由,不遵循「孝道」規則,不依「父母在不遠遊」來行事,父母怎能指望子女來養老?如果不能靠子女養老、防患於未然,同時又沒有金融市場,父母長輩們怎麼會有安全感,社會怎麼能穩定呢?
●重點整理:
1.跨期價值交換是人類社會的自然需要,古代也有這些需要,但沒有支持跨期交換的信任基礎設施。所以,社會發展出自己的文化體系,以降低跨期交換的違約機率、降低交易成本。
2.儒家的「三綱」把社會按照名分等級結構化,「五常」是圍繞「三綱」建立的行為規範。「三綱五常」讓「養兒防老」變得可行。
3.在沒有金融市場的社會,只能靠壓抑個人自由達到跨期風險交易的目的,生存比自由更加重要。但是,有了金融市場後,這種文化體系的價值就不復存在了。
著金融市場的建立與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在古代看似合理的習慣與規範,在今日就不是那麼絕對。
借錢是怎麼回事?
年輕人借錢來花不好嗎?
一般情況下,年輕人是比較缺錢但需求又是最大的族群。除了薪水和家裡資助,借錢來花往往是最常見的方式,例如向身邊朋友借錢、用信用卡或網路貸款。但因為自我約束能力有限,加上部分貸款形式缺乏法律約束,很容易發生各種問題。那麼,年輕人到底應不應該借錢來花用呢?
從父母、親戚到官方,一般都會反對或禁止向大學生辦理貸款業務。為什麼會這樣呢?校園借貸的確問題很多,一些放貸機構誘貸、騙貸,或者透過高利貸惡意敲詐學生,這些違法悖德行為必須得到懲治。但是,還是應該要從根源上瞭解年輕人借錢花的必要性,再從實際營運上改善校園借貸,與其他年輕人貸款品項的挑戰,不是一味地禁止。
青年時期是一輩子中收入最少的時期
回頭看我的大學生涯,的確是一輩子中最缺錢、收入最低的時候,即使有獎學金,但能花用的錢真的很少。不只大學四年如此,後來在耶魯大學的研究生時期也一樣,有些微薄收入,但比起我現在的收入低很多,只能勉強過日子。但人生中,年輕時卻是最需要花錢的時期,花錢能得到的感受最好,實際效果也最大。
一方面,此時需要讀書學習、累積人力資本。如果當時有更多錢,便能買更多書,到更多地方旅遊學習、參加不同的講座、拓展知識面,也能更主動規畫自己的人生。
另一方面,此時也正是談戀愛、找對象的時候,是個人成長中非常重要的經歷,是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雖然年輕人談戀愛沒有到必須有車有房的程度,但如果你連請女朋友看電影、吃飯的錢都沒有,擇友範圍就會大大縮小。不管你現在是青年還是已經為人父母,都能瞭解財務約束對人生一輩子的影響非常嚴重。等到結婚成家,青年家庭更需要財力去發展維持。
青年時期是最需要花錢,但又偏偏最缺錢。到現在,我已五十歲出頭,女兒大學畢業了,家裡的開銷不怎麼大。但我也不像年輕時那般享受花錢,吃得不如當初香,玩得也不像那時起勁,但這時候又偏偏是一輩子中收入最多的時期。
原來,收入的人生軌跡跟開支的人生軌跡間存在明顯的矛盾。那是否有辦法把年長時期的收入轉移到青年時期去呢?
花未來的錢,改變今天的生活
今日的大學生和其他年輕人比我們當時幸運,如今有助學貸款和其他金融服務。傳統中國社會沒有這些金融服務。靠的是家庭內部的代際交換來迎接這種挑戰,長輩用他們的收入支援需要花錢的晚輩,等晚輩自己也成長輩了,再去支持下一代。
但是,代際交換模式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夠用,而且負面作用與道德風險嚴重,這個部分後面會再談。像我的父母生活在農村,不可能在我大學畢業後繼續給予支援,代際轉移支付難以進行,無法利用血緣網絡轉移太多未來收入。所以,對許多人而言,代際互助安排是不夠的,不足以解決收入與開支需求的年齡差矛盾。
因此,年輕人借錢花、借錢創業是解決收入與開支的根本辦法。我以前的確也經歷過,從大學到攻讀博士,我沒存到錢;博士畢業開始工作後,還是沒存到錢,甚至會根據需求借錢。當時我曾向朋友說:「我現在收入少,為什麼要把錢存下來,等到未來收入更高時才花呢?」當然,朋友們無法理解,也不敢相信這樣的想法,因為華人的主流觀念是從小起就開始存錢。但是,按照經濟學邏輯,只有跨越年齡平衡收入,才能把一輩子的整體幸福感最大化。
許多人認為借錢只是「透支未來」。實際上,借錢也是在改變未來,因為你借錢花之後,可以改變、擴大接下來的生活和工作的選擇範圍。
一位朋友感嘆說:「為什麼來自農村的官員比較容易貪腐?是因為他們在長大、讀書的過程中有很多兄弟、親戚出資支持,所以等他們有出息做官後,就需要回報親戚,被逼著貪腐。如果農村很早就有教育貸款,那官員承受的貪腐壓力可能就不一樣了。」雖然這種說法有些偏頗,因為城市出身的貪腐官員也不少,但其中的意思很明確,轉移部分未來收入到青年時期花,不僅緩解那時的財務壓力,也能改變接下來的人生和事業選擇。
八○年代,中國大學生和研究生不必繳學費,政府還提供多數大學生獎助學金,研究生每個月還有薪水領。當時,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間在經濟上雖然也有差距,但差別沒有像今日如此大。今日,助學金的補貼不僅不多,還要繳學費,對貧困學生來說,助學貸款、校園貸款就變得很重要。否則,不管他們學成之後未來收入前景有多好,今日都無法繼續求學或最大化地充實自己。其實,即便對於家庭條件優良的學生,也應該提供他們各種貸款選擇,讓他們藉此建立獨立人生、發展獨立人格。
●重點整理:
1.傳統社會金融市場不發達、金融產品不豐富,人們只好盡可能存錢以備不時之需,同時減少消費。因此,也會貶低甚至打擊借錢花用的行為。
2.大學生和年輕人借錢花用不是壞事,只要不過分即可。青年時期是一生中收入最少但最需要花錢的時候,到年長時收入達到最高而支出需求偏偏又最低。這種收入和開支之間的年齡矛盾,不僅降低個人一輩子的總體幸福感,而且抑制每個人的事業發展潛力。金融市場正好可以幫助年輕人解決這種矛盾。
金融是什麼?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的跨時空交換
說到金融,你會先想到什麼呢?相信很多人會想到賺很多錢。錢,也就是貨幣,貨幣是人類最早發明的金融產品,也是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金融品項。它在生活中如此常見,以至於我們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今天你把做好的衣服,或者做好的飯菜賣掉,換成一百元,把你創造的價值儲存在貨幣中;明天或者一年後,再拿這一百元去買張火車票。在這個過程中,貨幣是價值載體,幫你把價值跨越時間並儲存起來。儘管你不會想到,你其實是在跟貨幣發行方──即中央銀行進行跨越時間的價值交換,而且你也相信中央...
推薦序
【推薦序一】
韭零後注意,陳教授來幫你省學費了
「懶人經濟學」社群創辦人 小賈
市面上的書,大部分都在講理財投資的重要性,很少人在寫金融究竟是什麼。而且,大部分人能和你聊國家大事,少部分人能和你聊理財投資,卻沒人能和你聊金融。
「你想知道借貸的起源嗎?」
「你還想要我這個朋友嗎?」
「……」
這本金融通識課可以說是打破了這個現象,因為陳志武教授用我們生活中常見事務,開展金融原理在其中的作用。我們都知道金融是人類社會成長的加速器,陳教授進一步提出金融背後的本質是「跨時間的價值交換」。
什麼意思呢?
工作一個月好不容易拿到薪水,你可以把薪水理解為:這個月努力工作的價值,透過薪水可以儲存到未來使用。
拿到薪水這樣就好了嗎?這時大部分人會有兩種選擇:花掉或是被花掉。
說錯了,是消費或是投資。
對一般人而言,消費還可以理解,但為什麼要投資呢?前面我們理解了薪水是先前勞動的價值體現,但它並不會產生利息,還有貶值的風險!
聰明的你會發現,比起把錢放在銀行,拿來投資符合金融原理的產品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有人選擇投資自己:以今天勞動的成果換取未來更有價值的自己。
有人選擇投資ETF:以今天勞動的成果換取未來公司的盈利成果。
有人選擇投資資金盤:以今天勞動的成果換取血本無歸的騙局,因為他讀這本書時睡著了。
這些思考,都是由金融原理為出發點而生,同時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對於「韭零後」的我和讀者,這本書不管在金融知識或實操演練,幫助都是相當大的。
最後,本書文字較多,看累了不妨至「懶人經濟學Medium」,這裡的文章字少且同樣有趣,相信對各位讀者一樣有裨益。
編按:「韭零後」指1990後出生的年輕族群,因為財商不足,常常在投資市場中被當成韭菜收割繳學費。
【推薦序二】
將「金融」講清楚說明白的一本好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吳惠林
自一九二九年美國華爾街崩盤,引發一九三○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以來,金融風暴或金融泡沫等危機就時不時地出現,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達到最高潮。在各國政府QE(量化寬鬆)政策下,好似平息了風暴,但質疑聲一直不斷,而更大的金融風暴正蓄勢待發,也是專家們持續接力發出的警告。畢竟政府以政治手段解決危機看似有效,其實只是將病症掩蓋,甚至是累積負能量,不久之後會迸發更大風暴。
金融風暴為何出現?
其實,金融風暴、經濟大衰退之所以出現,大都是金融業失職、政府官商勾結推波助浪的結果。已故的台灣中研院院士蔣碩傑早年明說的「五鬼搬運法就是金融赤字」,已可明白金融機構以各種方式將錢搬給少數有權有勢者。金融機構原本扮演「資金橋梁」或「金融中介」的角色,右手接受民間的存款,左手將這些存款貸放給能力高、從事「實質生產」的業者。
這種金融體系不但無趣,規模也不大。例如,在二十世紀美國股市興起的六○年代,金融和保險業合計只占不到GDP的四%,但這種無聊、原始的金融體系卻維繫了在一個世代之間,使生活水平倍升的經濟體。對照二○○八年金融海嘯發生前夕,金融和保險業占了GDP的八%。而且更有規模巨大的公司,吸收社會中頭腦最好的人才,他們讓金融業光鮮亮麗,其背後的證券化過程,使貸款不再專屬於借方,而是繼續轉給其他人。這些人把貸款細切、分割,並把個人的債務整合成新資產,像是次級房貸、信用卡卡債、車貸等都進入金融體系中。結果使風險倍增、金融體系弱化,終而慘遭崩解,進而危及各產業,延禍全人類。
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的教訓,並未讓金融業回到正軌。在衍生性金融繼續創新下,金融業掌控的權力更大,其塑造的政府官員、監管機構、執行長,甚至很多消費者的想法和心態,讓金融業的能力更為誇大。在二○○八年之後,行政部門的決策多為金融業帶來龐大利潤,且造成房屋所有人、小公司、勞動者和消費者的損失。金融業已成經濟成長的阻力,而非催化劑;其成長使企業和整體經濟社會都受到損害。
「金融化」成為「金融詛咒」?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是金融家在對企業發號施令,在金融市場創造財富已成為目的,而非把金融市場當成工具,以達成共享經濟繁榮的目的。金融思維已在企業根深柢固,公司也開始運作得像銀行,只要搬動現金,就能比以前賺更多錢;光是從單純的金融活動,就能產生五倍於二次大戰戰後時期的收入。我們的金融體系已無法對實體經濟發揮作用,這是一種經濟疾病,早在一九七○年代,「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現象就浮上檯面,如今已不知不覺地緩慢影響全人類。它經由金融、保險、房地產三大火紅產業,在規模與權力上大幅擴張。結果就是經濟成長放緩、貧富差距擴大、市場缺乏效率、公共服務受創、貪腐更嚴重、其他經濟部門被掏空、民主和社會整體受害,「金融詛咒」(finance curse)也就到來了。
不過,儘管金融出現危機,但金融科技仍持續研發,現代人也脫離不了金融。唯有讓金融發揮善和正的功能,才能截窒風暴的出現,讓人類免於沉淪以致毀滅!那麼,讓世人明白「金融的本質」,就是一條明路。
其實,由於人類的貪婪被金融商品所誘引,導致投機炒作橫行,欺騙、不誠信成風,倫理道德被揚棄,金融科技脫離人文,於是走向敗壞之路。必須讓已分離的科技與人文兩種文化相互結合,發揮金融智慧,挽救人類文明免於衰落、直至滅亡。一千多年前唐玄宗開元時期的宰相張說,在七十多歲時寫的《錢本草》奇文,就值得再三回味並重拾其智慧。
以道德發揮金融智慧
這篇僅二百餘字的文章,將錢比作藥材,其「味甘、大熱、有毒」。錢讓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保證人們的生存,故其「味甘」。但對錢的追求要有度、要講道,否則便會讓人變成瘋狂,挖空心思斂財,導致「大熱」成了金錢的奴隸。錢是有藥性的,服過量便會產生副作用,會「中毒」,使一些貪婪的官員最終鋃鐺入獄,甚至喪命。
張說告訴世人,「一邊積攢,一邊施財,可稱為道;不把錢當珍寶,稱為德;獲取和給予適當,稱為義;不求非分錢財使用正當,稱為禮;能廣泛地救濟眾人,稱為仁;支出有度歸還有期,稱為信;得到錢又不傷害自己,稱為智。」若能用「道、德、仁、義、禮、智、信」這七種方法精鍊金融(錢)為藥材,將可長久地服用,使人延年益壽。如果不是這樣地服用,就會消減情志、損傷精神。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博士寫了這本《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承繼了張說對金融(錢)的詮釋,將「金融的本質」講清楚、說明白。他從華人熟悉的傳統社會與儒家文化切入,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將古今中外的真實案例,以說故事的方式,讓大家了解金融到底是什麼,應如何正確運用,以使人生幸福美滿,免受饑餒,甚至受金融風暴侵襲。
好一堂金融通識課
全書分為六部二十五章,將金融出現的演化歷史,循序漸進地清楚剖析。每一章又分數節,每節文字是一篇專欄文章,又有重點摘要,每章再附延伸閱讀,讀起來興味盎然、賞心悅目,又毫不費力。各個階層不分年齡都可閱讀,既可作大學通識課教材,又可當床頭書。
這本書沒有複雜數學和公式,也沒有難懂的艱澀名詞,在不知不覺中帶領我們走進金融世界,讓我們恍然大悟「金融其實很簡單」,也讓讀者正確瞭解金融,並以「道、德、仁、義、禮、智、信」來處理金融。
朋友們,大家盍興乎來!
【推薦序三】
錢要用時方恨少,金融通識從小教
「閱讀人」社群主編 鄭俊德
我一直記得小時候學校發給學生的家庭資料調查表,關於家庭經濟這一欄,父母總是要我們填上「普通」,因為媽媽說填上「小康」或「富有」,會被壞同學覬覦或是被要求捐款,現在想想還真好笑。
當然我對於父母賺多少、家裡的經濟條件狀況等,其實沒有太多瞭解,我想現在你也可以試著問問孩子,他們應該也是說不出所以然。這並非家庭經濟教育的失敗,而是我們過去沒有學習的機會,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
我們總是出了社會才發現處處都需要用錢,每天的食衣住行育樂都與錢脫不了關係。但我們的理財方法卻不是在學校學會的,反而是出了社會自行摸索,從網路、新聞、甚至從投資慘賠中學到教訓。
所以我認為金融理財課應該從小開始學習,不能等到出社會再自行摸索,因為除了沒空學、不專業之外,外加詐騙份子、不良理專等,更是利用金融知識的落差,賺取或騙取不當的獲利。
坊間流行各種不良的理財投機課程、投資老師,以炒幣、炒房、炒期貨等高槓桿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騙取了許多人努力工作的錢財,其中被騙的人不乏高知識科技人、退休公務員等。
當然其中主要原因在於,過去我們在校園似乎被灌輸了投資是一種投機行為的觀念,師長們總說,好好用功讀書找個好工作比較實際,但是如果你懂得理財生涯規畫,就會發現光靠死薪水真的不容易養家,甚至存個無慮的退休金都有困難。
我過去曾考取理財相關證照,所以有機會受邀導讀理財投資書籍,我總會在導讀簡報中設計一個有趣的題目,與大家一起討論要有多少退休金才足夠安享晚年?當然錢是越多越好,但如果設定一個六十五歲擁有一千萬的目標,這筆錢可以靠存錢存出來嗎?
簡單計算如下:如果二十五歲開始工作到六十五歲退休,工作共四十年,每個月存五千元,一年相當於存下六萬,四十年等於只存下二百四十萬元。許多人算完才發現,原來這麼少,可能付個新房頭期款就沒了。
如果每個月要存下一萬元,四十年的時間也僅存下約五百萬,在台北只能買個單身套房。更有許多台下聽眾回應,每個月要存一萬,對現下月光族的年輕人而言真的有點困難,而要達成六十五歲一千萬的目標,每個月至少要存二萬,很多聽眾回應這根本是天方夜譚啊!
金融理財真的要提早學,才不會等到錢要用時方恨晚的窘境出現,更能為你的生活創造更多的自主性與選擇權。
向你推薦這本《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作者陳志武教授是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博士,也是耶魯金融學終身教授、著名華人經濟學家。他看到許多華人教育總是把金融視為怪獸,談錢就是市儈、俗氣、貪婪的象徵,但內心裡卻老是想要靠不勞而獲發大財,看看財神爺廟的香火鼎盛就可略知一二,這些都是錯誤的理財觀念。
所以,他出了這本書,用簡單的文字、顛覆的思維,幫助大家瞭解金融到底是什麼?更用華人傳統儒家觀點去剖析歷史的投資智慧,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養兒防老這句口號,很大的原因在於幫助社會有足夠的穩定性,不單只是為了孝順這個基本道理。
又如借錢對於許多長輩而言:絕對不能借。但借貸卻是現代社會科技推動以及幸福動力的關鍵,科技的創新需要大筆資金才能足以研發;另外預支未來可創造的財富,為自己現有需要達成的目標,為欠缺的資源進行補充,這都是借貸的價值。另外透過金錢目標設定與還款責任,將使人更有動力上進,就像有句話說,生小孩會帶財,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這本書沒有複雜的數學公式、也沒有難懂的專業名詞,透過大家熟悉的人生需求,例如婚姻愛情、理財投資、金融借貸、商業模式等,快速理解生活理財原則,讓你不走冤枉路。
快來閱讀《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與耶魯人同步學習理財大智慧吧!
【推薦序四】
學校沒有教我們的事:金融戰場上的《太公兵法》
人氣作家 螺螄拜恩
之前和編輯討論新書方向,對方曾建議:「要不要寫投資理財的書?」我慌張揮手拒絕:「怎麼可能!股票、基金、外幣什麼的我都不懂!」
對啊!我不懂,許多人不懂,更多人不懂裝懂,因為學校從未教過這門課。
以現代人的平均受教程度計算,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加上四年大學生涯,人生有五分之一的時間在書堆裡打滾。然而,出社會後,最常遇到的三大問題:愛情、挫折、理財,卻付之闕如。學校沒教,家庭教育看個人造化,所以我們在愛情中流淚、挫折中打拚、理財中試錯,上繳一筆筆用生命教訓換來的昂貴學費,到頭來依舊懵懵懂懂。
二十幾歲出社會,只知道薪水要存在銀行裡,老師不是說了嗎?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點滴細涓、匯流成河。新鮮人開戶,手裡緊緊捏著存摺,感受第一筆薪水匯入帳戶之感動,幻想伴隨月月年年歲歲,萬丈高樓平地起;誰知現實面是靠著一份死薪水,利率越來越低,儲蓄越存越薄,萬丈高樓頓時成為空中樓閣。單身的勉強自在快活,卻暗中憂思猝不及防時哪來的緊急預備金,更別談老年生活是否將成為下流老人?成家的更是日日盤算入不敷出,何以開源節流?甚而不敢生小孩,害怕無法為後代提供可靠物質生活,階級複製,代代相傳。
由是開始「斜槓」,甚至「多槓」生活,怕只怕在那斜槓線後面,加總起來依然是個「窮忙」。如果一份工作就能養飽自己、養活一家,試問誰還要斜槓?付出之時間、心力並非總能轉化為實質金錢,別說現在的無形投資,未來或許能成為有形財產;人生太短,我們等不到「可能」的一天,食、衣、住、行分分鐘鐘要錢的日子,怎能仰仗於可能、也許、或許等飄渺無形之字眼,現在立刻RIGHT NOW就得知識變現!!
《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騰雲駕霧、應允而生。
書店暢銷排行榜上,十本有五本教你如何投資、選股、看財務報表,既然有這個市場,即表示民眾有該方面需求。然而部分理財書籍多為炒短線內容,強打股海明燈、股市名人、老師帶你發大財等名號,強調讀完便可提早退休,孰料待你投入大筆金錢,結果是提早從人生這條路退休。
何況大多數投資理財書以數字掛帥,若你和我一樣是數學老師常常請假的數學白癡,捧著這類書籍直如讀有字天書般痛苦,諸般算法、公式,還有見鬼的Excel,只想拜託大師您行行好,乾脆一刀把我捅死。
而本書不講尋常法門,《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由耶魯大學的金融博士兼經濟學家陳志武教授撰寫,其相當於一學年扎扎實實的金融通識課程,內容融理論於應用,從亞洲人文歷史脈絡出發,融匯西方商業模式與實例,量身打造出一本適合華人學習之金融聖經。
本書以豐富歷史故事、田野研究與實際案例,分析說明金融的起源、定義、社會價值等。先帶讀者探究金融在人類歷史上不可或缺之重要性,一掃部分人士對於金融等於市儈、貪婪、銅臭味等負面印象。舉例來說,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非洲部落和中國清代,活生生的人類被視為財富載體,時常任意買賣妻妾女兒,作為個人資產運用(假如論斤秤重賣,本人售價應該很昂貴);印度農村中,亦將女兒當作避險手段,盡可能嫁至遠方,甚至分別將不同女兒往相異方向遠嫁,以達到跨地區平攤風險的效果。故金融市場逐步演進,不單單為富人提供服務,亦對普通人具有重大意義,於解放婦女之進程擔任關鍵性角色。
以金融視角梳理歷史淵源、社會行為、政治制度、文化風俗等面向,待讀者理解金融的深層意義後,接續章節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邏輯化、系統化方式,解構貨幣、借貸、股票、保險、債券等概念及實際應用層面。六大單元一以貫之又各自獨立,內容豐沛飽滿具靈活性,可從頭到尾細細閱讀,或根據個人需要擇單元閱讀。
且每節皆歸納、整理內容重點,每章後有延伸閱讀,例如從儒家文化下之父權體制談「因交易成本過高,男丁不可買賣」,討論至「制度經濟學」;或從保險產品論述經濟學上之「期望效用函數」和心理學的「邊際效應」。作者一一化繁為簡,介紹金融理論的重要概念,閱畢有種在大瀑布下修行十年,茅塞頓開、鵜鶘灌頂(是鳥類沒錯,痛並快樂著)之舒暢感,令人讚嘆陳志武教授不愧是曾獲默頓‧米勒獎之大師。再出續作,只怕讀者們要升仙啊要升仙~(冷靜點!!)
當然,理論要能活用才是好書,否則僅是困於象牙塔之頌歌。深入體悟金融世界之運轉機制後,本書後半部著重於教導讀者根據個人情況,理性配置投資組合、量化投資價值、掌握適合自己/家庭發展和目標的「好股」公司,才能將獲利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假如你和我相同,曾是金融戰場上的逃兵、亡匿於下邳之張良,那《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便是黃石公授予之《太公兵法》。人的一生可以錯過很多,然有理有據有用的知識不能錯過,改變的關鍵,也許正在於你拾起這本書與否。
【推薦序一】
韭零後注意,陳教授來幫你省學費了
「懶人經濟學」社群創辦人 小賈
市面上的書,大部分都在講理財投資的重要性,很少人在寫金融究竟是什麼。而且,大部分人能和你聊國家大事,少部分人能和你聊理財投資,卻沒人能和你聊金融。
「你想知道借貸的起源嗎?」
「你還想要我這個朋友嗎?」
「……」
這本金融通識課可以說是打破了這個現象,因為陳志武教授用我們生活中常見事務,開展金融原理在其中的作用。我們都知道金融是人類社會成長的加速器,陳教授進一步提出金融背後的本質是「跨時間的價值交換」。
什麼意...
作者序
【自序】
金融其實很簡單
對很多人來說,金融似乎太高大上,是搞不懂的謎;對另外其他人來說,金融只是一門錢的生意,所以是很現實、低俗的事。就像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也就是君子立身行事應以道義為本,道義價值重於物質利益,不要動不動就談錢。
那麼,金融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為誰?為何?金融難道真的只是「用錢賺錢」的事,沒有道義價值嗎?金融的社會意義在哪裡呢?對一般人來說,又該怎麼學會運用金融呢?這些都是這本書要回答的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知識值得探討。
從一九八六年就讀耶魯大學金融系開始,到現在我已經在教授金融、研究金融,並實際從事金融業務三十二年。這些年裡,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一本適合大家學習金融、瞭解金融全貌的書。大學裡關於金融課程的書,尤其是MBA教材,都太著重技術性,卻不談金融的社會價值,更不教你如何從金融角度去理解歷史、分析文化的起源。而一般經濟學的教材,對金融又談得太少。所以,我一直準備寫一本這樣的書,開一門適合華人學習金融的課。避免抽象的理論和數學模型,以通俗語言講解金融的邏輯。二○一七年,正好喜馬拉雅FM找我開這樣的影音課程,便有了這門為期一年的金融課。這本書就是基於該課程的前半部內容,再補充一些延伸閱讀。
這本書概括了過去三十餘年我對金融的學習與認知,你會學習到,金融的核心任務,是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跨期價值交換的問題。例如,張三今天把十萬元借給李四,李四承諾一年後歸還本金加上一○%的利息,等於張三犧牲今天的錢換得未來的收益,而李四要犧牲未來的收益,但今天可以先取得這十萬元花用。還有你可能知道的股票投資、基金、債券、保險等等,這些都是交易雙方跨越不同時間點所做的價值交換。儘管金融要解決的問題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也不容易,應用場景更是五花八門。原因在於,這些跨期價值交換涉及人與人之間的跨期承諾(intertemporal commitment),而跨期承諾是人類社會最難解決的挑戰。萬一李四跑掉了怎麼辦?或者人不跑,但一年後李四有錢卻不願意還,或者乾脆就沒錢賴著不還,那該怎麼辦呢?
一旦你用這個角度看待金融,就能理解,在金融市場出現之前,人類多次的文化和社會組織創新,目的都是為了解決跨期承諾的挑戰,進而提升人與人之間跨期交換的安全度。例如,「養兒防老」就是一種金融操作,讓兒子成為父母防患於未然與養老保障的載體。兒子年幼時父母在其身上投資、供他讀書,等兒子長大了必須回報父母。所以,父母跟兒子之間也是在進行跨期交換。雖然我們平常不用金融術語來形容這種傳統的人格化安排,但其功用實效跟金融產品卻一模一樣。不過,這種養兒防老是否靠得住呢?這就需要孝道等「三綱五常」的道德倫理去約束兒子的行為,保證他不會「跑路躲債」,這就是為什麼儒家對「不孝」一直都是「零容忍」。
在書裡你會學到,傳統習俗、迷信、宗教、愛情、婚姻、家庭、禮尚往來,以及儒家、基督教等文化的背後,其實含有豐富的金融邏輯。也就是說,許多文化的內涵實際上是因為金融市場的缺點而產生的,是為了解決本來應該由金融出面的問題而來的。當然,這也意味著,一旦金融市場發達了,許多傳統文化的內涵就會變得多餘,就需要改變。看完這本書,你會理解為什麼金融不僅解放個人、給你帶來自由,同時也迫使儒家文化進行轉型。
財富是過去,更是未來
這本書的各個章節,分別針對不同金融市場和投資理財主題進行討論,讓你先瞭解這些市場,然後學會怎麼讓金融為你服務。
巴菲特說:「如果到了四、五十歲,你還不能在睡覺的同時也在賺錢,你就太失敗了!」
這句話說中要害,刺痛了很多人。但是,你或許還來得及達到這個境界,關鍵是你要先搞懂現代金融和現代商業系統。到底該如何理解巴菲特的這句話呢?之前在《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一書中,我從過去的體制角度回答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的問題;而巴菲特的這句名言告訴你:如果你只是靠月薪,沒有投資、沒有財產性收入,那麼,你就很難富有!因為資產、股權可以二十四小時都在賺錢,是「無產不富」的簡單道理。我曾向女兒說,年輕時的重點是培養人力資本、學習知識、累積技能,中年時把重點放在將人力資本轉換成金融資本,到五十歲後就要靠金融資本的投資報酬來生活。這也是為什麼不管你是學生、老師,還是醫生、護士、工程師、官員、文藝工作者,不管你的職業和身分是什麼,你都應該學習金融、熟悉金融,瞭解如何利用金融管理自己的一生,讓金融幫你創業,讓自己的公司成長茁壯,也讓金融幫你優化商業模式、實現人生夢想!
勤勞是美德,我們一向習慣於以勤勞而自豪。所以,父母和長輩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反覆叮嚀:要有一項實在的專長,要專注在自己的職業,再加以勤勞,你就會富有,就會成功!
但是,現在你知道,即使你是律師、醫生、教師或科學家,即使你是職場上的佼佼者,哪怕你一小時收入人民幣五百元,一週二萬元,你一年下來的總收入為一百零四萬元。這雖然算是高收入,但是按照現在的房地產價格,在北京買一間三十坪的房子,可能需要八百萬。因此,百萬年收很難說是富有。死薪水可以讓你日子過得不錯,但是富不起來。
無論你每天、每月收入多少,只要是按勞動時間乘以單位時間薪資來計算收入,你就難以大幅超越小康水準。道理在於你跟別人一樣,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一年只有三百六十五天,一輩子工作的時間就幾十年。看著時間苦幹,不是致富的理想道路。你還要有投資收入、財產性收入。
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奇蹟,但是,如果你搞不懂為什麼財富變多了,也搞不懂現在財富的內涵是什麼,那些財富照樣跟你沒關係。你知道,在沒有金融市場的傳統社會裡,財富是一個狹義的東西,只是過去剩餘收入的累積、過去資產的總合,所以量少。
但是,如今有了金融市場,財富不再只是過去剩餘收入的累積,更重要的是也包括未來收入的貼現值。換句話說,今日的財富是過去收入和未來收入之和。之所以能夠把未來預期收入也算進今日財富、可以拿來再投資,完全是因為有了資本市場。
騰訊馬化騰身價超過人民幣兩千億,這些天文數字是過去難以想像的數量,也可能跟你我的關係不大。但是,他的財富不只是過去收入的累計,更是他們公司未來收入的表現。
既然未來收入能以這種方式變成今天的財富,那麼,財富量當然就多了,因為未來幾乎是無限的。
可是,也正因為未來是無限的,這就提供許多想像空間,金融泡沫、資產泡沫、財富泡沫就難以避免,金融危機和由此引發的經濟危機不時會發生。對你來說,學會正確利用金融幫你做事,就非常關鍵;否則,就容易出現金融市場平時沒讓你賺到錢,危機時卻給你帶來大量損失的尷尬局面。
你可能會說:「馬化騰、王健林都是靠創業而成為億萬富翁的,金融對他們當然有用。可是,我只喜歡當個工程師,之後也不會去創業。那金融對我還有什麼用呢?」對於受薪階層的你來說,不僅要有資產、要有金融投資,還要搞懂不同商業模式間的差異、管理好自己的投資,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就以投資美元為例,如果以一九二五年為起點,以二○一四年為終點,若你當初投資了一萬美元,而且每年利息和分紅都重新投入同樣的金融產品;在這八十九年裡,如果是投資短期美國國債,到二○一四年會變成二十一萬美元;如果是投資小型股,到二○一四年你會有二億七千萬美元!所以,不同的投資安排,收益也將千差萬別,風險和其他指標也大為不同。不管你從事的職業是什麼,都應該學習金融邏輯知識,管理好財富投資。
這本書帶你走進金融世界
如果你還不太瞭解金融,這本書會帶你走進金融世界。書的第一部分討論沒有金融的傳統社會,是如何透過文化和社會關係解決跨期價值交換的問題,包括儒家「孔家店」的起源與發展、禮尚往來文化、迷信與保險的關係。第二部分談論借貸市場,特別是借錢花的金融邏輯問題,梳理過去對借貸市場的誤解。第三、第四部分則圍繞公司金融、商業模式的問題,讓你學會如何分析、評估各種投資機會。第五部分是關於投資理財,介紹典型的投資類別:股市、房地產等。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談的是銀行,銀行的起源、經營和監管挑戰,為什麼金融危機容易發生?中央銀行是做什麼的?銀行監管的邏輯又是什麼?
即使你學過金融,從事過金融業,甚至是金融監管者,你也可能只熟悉金融的技術性細節,不一定瞭解你所從事職業的社會價值。經常有年輕人向我說:「我在金融業工作,賺了不少錢,但我覺得對社會沒有貢獻。」如果是這樣,我希望這本書能給大家補一堂金融與社會關係的課,讓你藉著金融理解風俗、文化與社會的歷史演變。本書在內容結構上,盡量做到各個章節相對獨立可讀,所以你可以根據興趣和已有的知識去選擇性閱讀。當然,效果最好的方式是從頭到尾順著讀。
因為中學和大學幾乎沒有金融通識課程,更沒有通俗的金融教材,我希望這本書能作為中學生、大學生的入門課。不管你學習的專業科目是什麼,本書內容沒有閱讀上的技術難度,讓你能掌握金融的邏輯知識。
你可能是學生,也可能是擁有一定事業的中年人,或者是已經成功退休,在管理自己投資的人;但不管如何,每個人都應該瞭解金融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掌握現代理財和致富模式,讓自己擁有財產性收入。創業是超越小康的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藉由金融投資也可以實現財富夢。
【自序】
金融其實很簡單
對很多人來說,金融似乎太高大上,是搞不懂的謎;對另外其他人來說,金融只是一門錢的生意,所以是很現實、低俗的事。就像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也就是君子立身行事應以道義為本,道義價值重於物質利益,不要動不動就談錢。
那麼,金融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為誰?為何?金融難道真的只是「用錢賺錢」的事,沒有道義價值嗎?金融的社會意義在哪裡呢?對一般人來說,又該怎麼學會運用金融呢?這些都是這本書要回答的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知識值得探討。
從一九八六年就讀耶魯...
目錄
推薦序:韭零後注意,陳教授來幫你省學費了╱小賈
推薦序:將「金融」講清楚說明白的一本好書╱吳惠林
推薦序:錢要用時方恨少,金融通識從小教╱鄭俊德
推薦序:學校沒有教我們的事:金融戰場上的《太公兵法》╱螺螄拜恩
作者序:金融其實很簡單
第一部分 金融無處不在
1|金融是什麼?
2|從金融的角度看傳統社會
3|儒家與宗祠的歷史績效
4|婚姻是愛情還是避險手段?
5|保險的真相
6|金融改變社會
第二部分 借貸的真相
7|借錢是怎麼回事?
8|借貸關係中的重要變數:利率
9|借貸是壓榨還是便利?
第三部分 現代企業與公司金融
10|橫空出世的公司
11|現代公司在華人世界的發展
12|現代公司的融資方法
13|為什麼公司要追求上市?
第四部分 商業模式的演化
14|商業模式的選擇
15|金融改變商業模式
16|哪個產業更賺錢?
第五部分 投資理財
17|投資理財的選擇
18|投資股票的入門
19|價值投資的竅門
20|房產投資的教訓
第六部分 銀行與金融危機
21|票號與錢莊的興衰
22|銀行是什麼?
23|金融業的挑戰與發展
24|金融危機的起因與監管
25|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推薦序:韭零後注意,陳教授來幫你省學費了╱小賈
推薦序:將「金融」講清楚說明白的一本好書╱吳惠林
推薦序:錢要用時方恨少,金融通識從小教╱鄭俊德
推薦序:學校沒有教我們的事:金融戰場上的《太公兵法》╱螺螄拜恩
作者序:金融其實很簡單
第一部分 金融無處不在
1|金融是什麼?
2|從金融的角度看傳統社會
3|儒家與宗祠的歷史績效
4|婚姻是愛情還是避險手段?
5|保險的真相
6|金融改變社會
第二部分 借貸的真相
7|借錢是怎麼回事?
8|借貸關係中的重要變數:利率
9|借貸是壓榨還是便利?
...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