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久的將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互相問候:「你今天被騙了嗎?」
當詐騙成為一種新職業,當生活中充斥各種詐騙,
我們要如何知道自己掉入陷阱了?
我們又該如何抵抗、出逃或共存?為什麼有人會為從沒見過面的愛人匯款?為何有人明明知道對方騙錢騙色卻仍然執迷不悟?為何有人早發現苗頭不對卻逃不出來魔掌?又為何有些人看似聰明絕頂,擁有高學歷、好資歷卻也受騙上當?認為自己不會受騙的人更容易上當,不分職業、學歷,那怕是律師或博士,甚至是洞悉他人心理為業的心理師都會被騙,詐騙是件比你、我想像還複雜的事情。
由林昱萱、周裕翔和蘇益賢三位心理師合作撰寫的《今天被騙了嗎?心理師教你破解詐騙伎倆》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巧,在書中分析詐騙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說明詐騙手法與提供反詐騙心法,書中更特別收錄心理師自身的受騙日記,提供第一手的經驗和反思。
如果你⋯⋯正深陷詐騙的漩渦中、曾經受詐騙、有親朋好友正在被詐騙、認為那些受騙者都是笨蛋、貪心或過度善良的人、認為自己絕對不會上當受騙,本書將打破你對「詐騙」的刻板印象,深入理解詐騙行為所運用的心理技巧,學習預防及破解的方法,不再懊悔當下一個受害者。
*第一本以心理學角度分析詐騙手法的書。
*第一手被騙者的日記,心路歷程剖析,讓你深入了解被騙者的內心狀態。
*十個反詐騙練習,讓你徹底實踐「反詐騙」,激增反詐騙抗體。
推薦人:
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系助理教授/黃健
全方位創作藝人/又仁
真心誠意推薦
作者簡介:
林昱萱〯
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政大心理學碩士。專長為憂鬱與焦慮症治療、社交焦慮調適、身心健康促進等。和個案一起用心理學的概念好好生活。聯絡方式:clinpsylin@gmail.com
周裕翔〯
新田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臺大心理學碩士。專長為親子溝通、社交、同理心與思考/學習力訓練、兒童與青少年之心理治療。致力於將心理學運用在生活中,正面影響更多人。聯絡方式:yhchou16@gmail.com
蘇益賢〯
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政大心理學碩士。專長為企業與職場心理學、情緒與壓力管理、成人與青少年之心理治療。除臨床工作外,亦常獲邀至企業、公部門、校園進行演講,每年演講上百場。著作:《練習不壓抑》、《練習不快樂?!》、《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合著)等心理學大眾科普書籍。聯絡方式:psy.su.tw@gmail.com
章節試閱
1-1 關於這本書
為什麼我們會被騙?
為什麼我們會做出不是出於自由意志的決定?
又或者,為什麼明明似乎是出於自己意志做出的決定,事後卻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同時,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想:
為什麼詐騙集團可以騙到民眾?
為什麼有些商人可以引導我們做出某些我們自己並不想做的決策?
身為臨床心理師,我們對人類行為深感好奇。在某次一群心理師的聚會裡,我們看著新聞報導,順勢聊起台灣社會裡的詐騙案件。聊得正熱烈時,某位平時形象精明幹練的心理師小聲地說,「其實⋯⋯我也有被騙過⋯⋯」。
所有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移向那位夥伴,大家先是訝異,接著感到好奇。
在大家的鼓勵之下,他開始說起如何「明知自己正愈陷愈深」,卻仍「無法自拔」的始末。了解這個事件的始末後,我們才驚覺,其實所謂的詐騙、話術,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就算受過訓練,而且還是對「人」有多一些瞭解的心理師,也很可能因為某些不自覺的因素,乖乖把錢交給別人。
這讓我們三位作者開始好奇,這些詐騙或「類詐騙」 事件中,是否有一些共同的心理機制?
於是,我們開始回顧相關的文獻與資料。試著用心理學中「已知」的概念,來解釋詐騙、類詐騙事件中我們仍「不知」的部分。而讀者現在看到的,就是我們這段時間投入這個議題後發現的小成果。
此外,我們亦在徵得該位心理師的同意後,閱讀了他所提供的數篇日記,再與他進行詳細的訪談,最終改寫出一個完整的「心理師受騙日記」。我們期待,藉由忠實呈現出當事者受到詐騙/類詐騙的反應後,讀者可以真正理解與同理當事者常會出現的感受與想法。
我們的初衷很簡單,希望大家對這樣的現象能更有「自覺」與「知識」。「自覺」在書中將不斷地被提起,因為這種意識是自我保護的基本功。而「知識」更將能強化你的有所自覺,讓你更能順利遠離被騙的風險。
1-5受害者為何會被騙?
在分析相關案件時,我們三人常不禁感慨,詐騙份子確實「懂心理學」。他們對「人心」是熟悉的,特別是人心裡頭的弱點。分析下來,最常觀察到的心理狀態,就是「慾」與「懼」。例如因因為受到以小錢賺大錢廣告的吸引對錢財的慾望而冒險投資,結果損失大筆錢財,這種案例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而「懼」的部分,好比被黑道恐嚇、親人被勒索、被法官起訴等,都這就是利用人們恐懼的心理做為出發。當然,也有詐騙者濫用人類良善的一面,透過動之以情,如假借慈善捐款、親友電話急難求救等方法,激發人們的惻隱之心為手段來進行詐騙。
除此之外,也發現有某些許多人格特質可能較容易受到與被詐騙有關。一篇以ATM轉帳詐欺受害者為對象的研究發現,除了剛才提到的「慾」與「懼」之外,一個人如果若過度自信、容易被表象所迷惑相信表面、執迷不悟、喜愛「姑且一試」,較就更容易受騙。外國研究也則發現,「喜好孤獨」及「不善社交」者,也較很容易受騙。
不過,除了慾、懼與上述提及的之人格特質外,其實還有很多心理與環境因素會影響著我們是否會被詐騙的機率。而事實上,這些心理狀態與個人特質,其實並不如一般人預期的沒有這麼「罕見」。畢竟,誰敢說自己是無慾無懼的呢?這些人格特質在不同情況中也可能是好的,並不是再者,這些因素也不適合單純視為某些人的造成容易受騙的「缺陷」。
好比,「對人性的信任」其實未必是負面特質。只是,如果若這種信任感毫無選擇與節制,便很可能讓你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肥羊。信任感可以簡單區分為特定信任感(對你的家人、朋友、鄰居等之信任)與一般信任感。李田園(Tianyuan Li)與馮海嵐(Helene H. Fung)兩位來自香港的研究者,曾針對世界各地人民的信任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整體來說在扣掉基本人口變項量之後,年齡與信任感(不論特定或一般)仍具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年紀愈大,我們普遍對人是更為信任的,這可能是因為生命經驗增加、見識與見聞增加,某些情況更能分辨是非對錯,;但相對地,這也很可能與年長者更容易被詐騙有關。
林書慶警員則針對受被詐騙者的心理做了簡易的分類,可粗分成六大類:貪財心理、需求心理、疏忽心理、迷信心理、同情心理及恐懼心理,或許可以作為本節的小摘要,讓讀者更理解被騙者的六種心理狀態:
貪財心理
顧名思義,即利用民眾愛錢、貪財、貪小便宜的之心理,勾引誘受害者上鉤,進行詐騙。黃宗仁博士又在其於其博士論文中,將「貪財詐騙」依照媒介,細分為四種類型:
• 平面媒體為媒介:包括利用刊登廣告為手法之進行刮刮樂或六合彩金詐騙、打工陷阱詐騙、房屋登廣告假脫售詐騙、與以招攬旅遊詐騙等。
• 電話訊息為媒介:如透過行動電話發送簡訊之行動電話簡訊詐騙,或與通話報明牌詐騙等。
• 網際網路為媒介:如透過網路傳播方式之金融卡匯款方式詐騙、網路購物詐騙、網路金光黨詐騙、網路虛設公司行號詐騙,、或與網路兜售假貨騙售詐騙等。
• 人際傳播(面對面溝通)為媒介:如金光黨詐騙、販賣假元寶或金飾詐騙、虛設行號詐騙、重利型投資詐騙、惡性倒閉詐騙、互助會詐財(倒會詐騙)、假流當品詐騙、假坊間調查詐騙、假保險詐騙、詐購財物詐騙、不法傳銷詐騙、老千集團詐騙,、與非法炒作匯期貨詐騙等。
需求心理
在我們「有所求」的狀態,可以滿足我們需求的途徑,都可能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財源」,例如下面簡單分析都是目前幾種常見的案例:
• 創業者受騙:因對於貸款、加盟有所求而受詐騙。
• 重病醫藥詐騙詐騙:患病者患病者對於治療、治癒、仙丹、偏方有所求因而受騙。
• 婚姻、交友詐騙詐騙:單身者因對於婚姻與交友有興趣受到騙財或騙色所求。
• 交通詐騙超收拖吊車輛費用詐騙:如車輛在高速公路拋錨後,拖吊業者前來協助後,卻向被害人索取超乎常理的過高額之費用。
• 假冒學歷國外大學或假執照廣告:以教育部或相關部會未正式認可之國外大學、相關執照等,在國內開班授課騙取學費或資歷。
• 瘦身/美容沙龍詐騙:透過瘦身或美容為誘餌,身材肥胖者對於瘦身有所求,皮膚不好者對於美膚有所求。部分坊間業者慣用之手法如誘惑、促銷、,甚至恐嚇,、批評受害者之體型或皮膚等,逼迫客戶購買更多產品或課程。
疏忽心理
疏忽,簡單來說白話就是「不小心」、「不注意」。很多時候,我們的信用卡資訊會被不小心取得盜刷了。或者,因為我們一時不察,沒發現商家提供的證件、證照其實是假的,因而相信了對方買到不健康、不能使用的商品,或參與到不如預期的課程活動等。常又因為疏於是先查核,再發現問題後,因為對方沒有證照或是合法性難以提出法律上賠償的要求。這類型的詐騙嚴重的話也有其他例子又如:假權狀詐騙、芭樂票詐騙、冒牌銀行網路詐騙等。
迷信心理
犯罪者利用民眾迷信鬼神的之心理,不管是從負面(鬼怪、恐嚇、迷惑、蠱惑)還是正面(消災、祈福、解運)下手,藉此騙取錢財,或甚至使受害者人財兩失。近日的新聞甚至出現許多暴力宗教犯罪集團犯下虐殺孩童的案件,這類案件的起因大多也都源自於迷信心理,不可輕忽。都有。
同情心理
利用人性本善之弱點,激發受害者同情心,進而使受害者自願掏錢買單。如:謊報傷病需要救急(如親友發生車禍、得到急性癌症等)、假募款詐騙(利用重大賑災募款卻把公益金納為己有、成立民眾不容易分辨的之假機構詐財等)。
恐懼心理
這類型的詐騙通常會利用此即前文提到,如透過政府、金融機構、司法機構等名義,創造相關事件,引發被害人的恐懼心理,使受害者不知不覺聽從因而遵循詐騙者的之指示,將帳戶中金錢交給對方。這類主要事件的腳本通常一定會包含有「假身分」的詐騙者(冒名為檢察官、警察、法官等),接者再以受害人以及「個資被盜用」為由進行詐騙(如金融卡密碼外流、健保保費被盜領等)。
***
於「情」,詐騙集團善用情緒渲染力,透過權威或相關角色的模擬,激發受害騙者不安、恐懼的情緒。,或者,他們也善於反過來使讓受騙者覺得自己是「獨特」的:營造(這是專屬於「我」的東西)、「限量是殘酷的」等手法,激起受害騙者的慾望。
於「理」,詐騙集團在行騙過程,常以冷靜、絕對肯定的口吻,以「忠告」的口氣吻向受害騙者傳達「冷冰冰的數字或法條」。並於,在過程中,他們常不斷透過一些手方法話術,建立受害者與詐騙者間雙方的「信任感」。這種透過情理兼顧的詐騙攻勢,確實讓許很多人都不自覺地陷入詐騙迷團之中。
在接下來的內文中,讀者將會看到原來還有許多隱微的心理特質與機制。這些都是,在詐騙過程中交互影響著,使因而讓受害者逐步陷入其中而不自覺的原因。不過,而單看心理學學理分析及理論或許不夠能讓人有所共有感,因此,我們接下來也會介紹數種台灣在地的經典詐騙案例,讓大家一起更深入了解其中的心理原因現象。
1-1 關於這本書
為什麼我們會被騙?
為什麼我們會做出不是出於自由意志的決定?
又或者,為什麼明明似乎是出於自己意志做出的決定,事後卻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同時,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想:
為什麼詐騙集團可以騙到民眾?
為什麼有些商人可以引導我們做出某些我們自己並不想做的決策?
身為臨床心理師,我們對人類行為深感好奇。在某次一群心理師的聚會裡,我們看著新聞報導,順勢聊起台灣社會裡的詐騙案件。聊得正熱烈時,某位平時形象精明幹練的心理師小聲地說,「其實⋯⋯我也有被騙過⋯⋯」。
所有人的目光,不約而同地移向...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一、 從詐騙事件裡發現心理學
1-1 關於這本書
1-2 本書將分享什麼?
1-3 詐騙已成新興產業
1-4 犯罪者為何要騙人?他們是如何「成為」詐騙者的?
1-5 受害者為何會被騙?
二、 台灣詐騙經典案例的心理剖析
2-1 愛心筆——不買真的沒愛心嗎?
2-2 ATM詐騙:為什麼我們會把錢交出去?
2-3 愛情的騙子
2-4 鴻源吸金案
三、 心理師受騙日記
四、 以為自己不會被騙的人,其實最可能被騙
4-1 你擅長分辨謊言嗎
4-2 過度自信會出問題
4-3 缺乏自信也不行
4-4 從過度自信、沒有自信到「適度自信」
4-5 如何自我肯定
4-6 自我肯定的阻礙
五、 練習不被騙:反詐騙練習題
5-1 時間是反詐騙的好朋友,直覺是被騙的好朋友
5-2 大腦會去找你想看的資訊給你——小心驗證偏誤
5-3 意志力是有限的——人人都有腦波弱的時候
5-4 對你自己和你所在之處保持覺察
5-5 溫柔而堅定!在小事中練習自我肯定
5-6 厚臉皮的練習——羞愧攻擊療法
5-7 做功課很重要——分辨詐騙內容與文宣品
5-8 在看說「什麼」之前,先看是「誰」說的
5-9 保護你的個資——它比一盤小菜值錢
5-10 小心過度信任權威
結語╱謝詞
目錄
推薦序
一、 從詐騙事件裡發現心理學
1-1 關於這本書
1-2 本書將分享什麼?
1-3 詐騙已成新興產業
1-4 犯罪者為何要騙人?他們是如何「成為」詐騙者的?
1-5 受害者為何會被騙?
二、 台灣詐騙經典案例的心理剖析
2-1 愛心筆——不買真的沒愛心嗎?
2-2 ATM詐騙:為什麼我們會把錢交出去?
2-3 愛情的騙子
2-4 鴻源吸金案
三、 心理師受騙日記
四、 以為自己不會被騙的人,其實最可能被騙
4-1 你擅長分辨謊言嗎
4-2 過度自信會出問題
4-3 缺乏自信也不行
4-4 從過度自信、沒有自信到「適度自信」
4-5 如何自我...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