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最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
全球三十多種語言譯本,暢銷超過二千萬冊
多次改編成動畫、影集和電影
本書譯者三度榮獲義大利總統勳章恩里科是義大利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從開學的第一天起,他認識了老師和各式各樣的同學,像見義勇為的加羅內、努力學習的斯塔爾帝和身體殘疾的科羅西等,同學之間偶爾頑皮搗蛋、有時友愛相助,隨著日常的相處,彼此的情感逐漸變深……。恩里科以日記型式記錄發生在他身邊、學校和家庭中的生活點滴和見聞,以及老師在上課時分享的感人故事和父母的溫馨叮嚀等,共一百篇精采的故事,文字淺白樸實,卻洋溢著純真動人的同學、師生和親子情誼,是每個孩子和曾是孩子的大人一生必讀的經典。
作者簡介:
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 Edmondo De Amicis, 1846-1908
義大利殿堂級的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奇蹟童書《愛的教育》作者,一八四六年十月二十一日生於義大利的一個小鎮,從小酷愛學習與寫作。
曾經參加解放義大利的戰爭,擔任過軍事刊物記者。後來周遊世界各國,撰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遊記,記述各地的風土人情。
經典代表作《愛的教育》歷時八年心血完成,於一八八六年首次出版,隨即造成轟動,短短二十年就印刷高達三百多版,往後的百年依然持續暢銷,不僅成為義大利家喻戶曉的童書、歐美家長送給孩子的必備禮物,更在全球被翻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總銷量突破兩千萬冊,並被改編成漫畫、動畫、電影,獲得高度的讚譽。
全世界的孩子,和曾經是孩子的大人,都能透過本書懂得愛的真諦,變得更堅強、更友愛、更善良。
如同作者亞米契斯所說:「凡是讀這本書的人,都無法抗拒它的魅力,將流下感動的眼淚……」
章節試閱
小火車
十日,星期五
昨天普萊克西和加羅內來我家了。
我相信,就算是兩個王子,也不會得到我們比這更隆重的接待了。
加羅內是第一次來,因為他又高又壯,不好意思讓人看到這麼大個子還在上三年級。
門鈴響時,我們一起去開門。
柯羅西不來了,因為時隔六年,他父親終於從美國回來了。
我母親立刻吻了普萊克西,我父親把加羅內介紹給母親,說:「這位不僅是個好孩子,還是一個正人君子,見義勇為。」
他立刻低下了那個剃光的頭,偷偷朝我微笑。
普萊克西戴著他的獎章,他很高興,因為他父親重新工作了,而且連續五天沒有喝酒,希望兒子能在鐵匠鋪裡陪陪他,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我們在一起玩,我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拿了出來。普萊克西對鐵軌和小火車著了迷,只要上了發條,小火車就開始在鐵軌上跑起來,他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東西,用目光緊盯著那些紅黃相間的車廂。我把上發條的鑰匙遞給他,他跪下來玩,從此就沒有再抬起頭。
他從來沒有這麼開心過。
每次在那邊用手推著車頭,以免車子停下來,他都要說:「對不起,對不起。」然後萬分小心地拿起小車廂重新掛好,好像它們都是玻璃做的,生怕自己的喘息會讓它們失去光澤,他小心擦拭著,反覆端詳著,一邊笑著。
我們都站著看他:我們看著他那細細的脖子,那可憐的耳朵,有一天我看到他耳朵流血;那挽著袖子的寬大上衣,從袖口露出細弱的白色手腕,不知他有多少次抬起手,保護被毆打的臉部。
啊,那個時刻,我真想把我所有的玩具和書都堆到他腳邊,真想把我最後一塊麵包從嘴邊留下給他,真想脫掉自己的衣服幫他穿上,我真想跪下來吻他的手。我心想,至少這個小火車我要送給他。但我要徵求父親的允許。就在那時候,我覺得有一張紙條塞進我手裡,打開一看,是父親用鉛筆寫的:「普萊克西喜歡你的小火車,他沒有玩具,你的良心沒有建議你做些什麼嗎?」
我立刻雙手抓起車頭和那些車廂,把這些玩具都放到他的手上,說:「拿去,送給你了。」
他看著我,不明白。
「是你的了,」我說,「送給你了。」
此刻,他望望我的父母,更加迷惑了,問我:「為什麼?」
我父親對他說:「恩里科把它送給你,因為他是你朋友,他愛你,為了慶祝你得到獎章。」
普萊克西膽怯地問:「我能把它拿走,帶回家嗎?」
「當然啊!」我們一起回答。
他都到門口了,還不敢走出去。他嘴唇顫抖著,一臉高興卻笑著請求原諒。
加羅內幫他把小火車放進大手帕裡,一彎腰,口袋裡裝的脆麵包棍發出脆裂聲。
普萊克西對我說:「哪天你到我父親的鐵匠鋪裡去看他工作吧,我想送你幾顆釘子。」
我母親把一小束鮮花塞進加羅內衣服扣子的扣眼裡,讓他以她的名義送給他的母親。
加羅內粗聲粗氣地回說:「謝謝!」但下巴沒從胸口抬起來過。
不過,他眼裡閃耀著高貴善良的眼神。
盲童
二十三日,星期四
我們老師病得很重,學校派四年級的老師代課,他曾經是盲人學校的教師,是所有老師中最年長的,那頭白髮白得就像是一堆棉花。他說話有一種特殊方式,就像是在唱一支歌,憂鬱的歌,但很美,而且他很有學問。
他一進學校,看到一個孩子一隻眼包紮著繃帶,就走近他的課桌,問他怎麼了。
「注意眼睛啊,孩子!」他對那個學生說。
於是,德羅西就問他:「是真的嗎?老師,您當過盲人學校的老師?」
「是的,我當了好幾年。」他答道。
老師回到了講臺邊的座位上。
科萊帝大聲說:「盲人學校在尼斯路上!」
「你們說盲人,盲人,」老師說,「就好像說病人、窮人一樣,但你們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嗎?想一想吧,盲人,什麼都看不見,從來就看不見!分不出白天與黑夜,看不到藍天和太陽,看不到自己的親人,看不到自己身邊的和觸摸到的一切。他們沉浸在永久的黑暗中,就像生活在地球的深處!你們試試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永遠都是這個樣子,就會立刻喘氣,會害怕,會無法抗拒地大喊起來,會發瘋甚至死亡!」
「然而……那些可憐的孩子,當你第一次走進盲人學校,在休息時間裡,到處都能聽到拉小提琴的,吹笛子的,大聲說笑的,看到在樓梯上快速上下的,在走廊和宿舍裡自由行走的,你就絕不會說他們是不幸的。要仔細觀察他們。」
「有一些十六到十八歲的年輕人,健壯而快樂,對失明坦然處之,甚至有些驕傲。但要知道,他們這種面對失明的坦然和驕傲的表現,是經歷過對這種不幸順從之前的可怕痛苦啊。」
「有些人,他們臉色蒼白,表情溫柔,看得出有一種聽天由命的順從;但他們的憂傷,有時候也會發洩出來,悄悄地哭出來。啊,我的孩子!」
「你們想想,他們有的人是在幾天之內失明的,有的是經過多年折磨和可怕的外科手術後失明的,有的是生來如此,出生於永遠沒有黎明的深夜之中,來到世界上就如同進入一個巨大的墳墓,不知道人的長相如何!你們想一想,當他們想到自己和有正常視力的人之間的可怕差距時,該是多麼痛苦,他們會問自己:如果我們沒有任何過錯,為什麼要承受這種痛苦?我跟他們在一起多年,記得那個班,所有那些永遠封閉的目光,那些沒有眼神、沒有視覺的眼眸,然後再看你們,我覺得你們不可能不幸福啊!」
「你們想一想,義大利有兩萬六千個盲人。兩萬六千個人看不到光明,明白嗎?那是一支大軍,如果他們排隊從我們教室經過,需要花費四個小時!」
老師沉默了,教室裡悄然無聲。
德羅西又問,盲人的觸覺是不是比我們更細膩。
老師說:「是真的,他們其他所有感官都比我們更靈敏,因為要補償失去的視覺,所以比有視力的人更好地發揮其他感官的功能。」
「早上,在宿舍裡,一個人問起有太陽嗎,穿衣服最快的人就趕緊跑到院子裡,在空中晃動著雙手,感覺是否有太陽的熱度,然後跑回去告訴室友:有太陽。」
「從一個人的聲音,他們就能聽出來他的身高,我們用眼睛來評價一個人,他們卻是憑聲音,即使過許多年都記得住那個人的音調和音色。哪怕房間裡只有一個人說話,其他人都不出聲,他們也能發覺房間裡有不止一個人。」
「只要摸一下,他們就知道湯匙是否乾淨。女孩子能區分出染色的毛線和純天然色的毛線。兩個人排一排的隊伍在街上走著,他們能聞出來所有店鋪的味道,包括那些我們覺得沒有味道的店鋪。」
「玩陀螺,只要聽著陀螺旋轉的嗡嗡聲,他們就能不失手地抓住陀螺。他們滾鐵環,玩九柱遊戲,跳繩,用石子蓋小房子,像看得到似的採花,用不同顏色的稻稈編織蓆子和籃子,動作熟練又敏捷,因為他們的觸覺得到了訓練。觸覺就是他們的視覺!他們最大的快樂之一就是用手摸和握住東西,猜想它們的形態。」
「很讓人感動的是我帶他們去工業博物館,讓他們觸摸那些他們想要了解的東西,看著他們對那些幾何體、房子的模型、工具機械發出興奮的叫聲,他們觸摸著、揉搓著,把所有東西放在手裡翻轉著,好弄清楚它們是怎麼製作的。他們自己說是『看』!」
加羅非打斷了老師,問他盲童是否比常人學習計算學得更好。
老師回答說:「是的。他們學習算術和寫字,他們的書本是特製的,字是凸出的,他們用手摸著,識別出他們的字詞,能夠順暢地讀書。要知道,這些可憐的孩子,當他們搞錯的時候臉都會發紅。」
「他們也寫字,但不用墨水。他們用一種穿孔的錐子,在又厚又硬的紙上,按照一種特殊的字母表扎出分組排列組合的小孔。把紙翻轉過來,那些小孔就是凸出的點點,用手指摸過去,就可以讀出他們寫的東西;他們就是這樣寫作文,還相互寫信。他們寫數字和計算也用同樣的方法。他們以一種難以置信的輕鬆態度做心算,不像我們眼前看著東西計算。」
「如果看到他們如何熱愛閱讀,如何專注,如何記憶一切,如何討論歷史和語言問題,五六個人坐在同一張長凳上,不需要互相轉身對望,第一個跟第三個,第二個和第四個,大家一起說著,誰也不會聽漏什麼,因為他們的聽力特別敏銳!他們非常重視考試的分數。我可以向你們保證,他們對老師的感情更深厚!」
「他們能聽出老師的走路聲音,聞出老師的味道,發覺老師的情緒是好是壞,身體是否健康,只不過是透過老師說話的聲音而已。他們喜歡老師撫摸他們,給予他們鼓勵和表揚,他們會用拍老師的手和手臂來表示自己的感激。」
「他們彼此相愛,都是好同學。在自由時間裡,總是老同伴聚在一起。比如女生部,按照各自的樂器分成了很多組:提琴組、鋼琴組、橫笛組,從來不會拆夥!當他們對一個人有了感情,就很難再變心。他們從友情中得到莫大安慰,彼此直言相對。他們對於好與壞都有著清楚而深刻的概念,在聽到見義勇為或者什麼偉大行動時,沒有人像他們那樣讚不絕口。」
沃蒂尼問他們是否演奏得好。
「他們火熱地喜愛音樂,」老師回答說,「音樂是他們的快樂,是他們的生命。」
「一些盲童剛進學校,就能一動也不動地站三個小時聽音樂演奏。他們學得輕鬆,演奏得有激情。當老師說某個人沒有音樂細胞時,他會很痛苦,但會拼命地學。啊!如果你們聽見,音樂就在他們內心;如果你們看到,他們高昂著頭,唇角帶著微笑,臉上充滿陽光,激動得發抖,在身邊無限的黑暗之中,如痴如醉地聽著和諧的音樂,音樂就好像是最神聖的安慰。當老師對一個孩子說:你會成為藝術家的,他會幸福得燦爛無比。對於他們而言,在音樂中最厲害的就是會拉小提琴或會彈鋼琴的人,就像個國王一樣,大家都愛他、尊敬他。如果兩個人吵架、傷了和氣,一定是去找他出面調解紛爭;跟他學習彈琴或拉琴的更小的孩子,把他當成父親一般尊敬。在晚上睡覺之前,都要去他那裡道晚安。」
「天晚了,大家都讀書讀得很累了,睏得半醒半睡,卻還是在床上繼續低聲談論音樂,討論歌劇、大師、樂器和樂隊。最大的處罰就是不讓他們朗讀或者上音樂課,他們會為此痛苦萬分,幾乎從來沒有勇氣接受這種處罰。我們眼中的光明就是他們心中的音樂啊。」
德羅西問是否能去看看他們。
「可以,」老師答道,「不過你們現在不能去。再晚些時候去,等你們能夠理解他們的不幸有多大,能感受他們值得受到憐憫。」
「那是一種傷感的景象,孩子。你們有時候看到那些孩子靠著打開的窗戶坐,享受新鮮空氣,臉龐都不動,好像是在看你們能看到的綠色田野、藍色山峰;但想一想他們什麼都看不見,那些極美麗的一切他們永遠都看不到,就會感到內心悲傷,好像自己那時候也變成了盲人。那些一出生就看不見的盲人,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個世界,因為什麼形象都沒有見過,所以也不覺得遺憾,反倒讓人不覺得那麼難過。不過,有些孩子才失明幾個月,他們還記得一切,也理解自己所失去的一切,這些人每天都只能在黑暗中用頭腦思想自己親人的形象,感覺就像最愛的人離開了自己一樣,會更加痛苦。」
「有一天,這些孩子的其中一個帶著難以言喻的傷感對我說:『我真想恢復從前的視力,只要一點點時間就好,希望能夠看看我媽媽的臉孔,因為我都記不得了!』當他們的媽媽去看他們的時候,他們都用手摸媽媽的臉,仔仔細細地從前額到下巴,到耳朵,好感受她們的樣子,幾乎不相信無法再看清楚她們,於是一直呼喚著媽媽的名字,彷彿是要她們不要離開,讓他們再看一遍。許多人都是哭著離開的。看到這種場景,就算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動心啊!當他們出門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一種例外,我們好像是一種不配能夠看到萬物的人,不配有看到房子和藍天的特權。」
「哦,我相信不論是誰,只要見過他們,誰都願意減少一點自己的視力,分給那些可憐的孩子一點點光亮,給予那些太陽沒有光、媽媽沒有臉孔的孩子一點點光亮!」
加羅內的母親
二十九日,星期六
剛一回到學校,就聽到了一個壞消息。加羅內很多天都沒來學校了,因為他母親病得很厲害。她星期六晚上去世了。
昨天早上,剛一進學校,老師就對我們說:「加羅內經歷了一個孩子所能遭遇的最悲慘的事:他母親去世了。明天他回來上學。我從現在起就請求你們,孩子,尊重他撕心裂肺的悲痛。當他進來時,熱烈但嚴肅地歡迎他,不許開玩笑,不許對他笑,我要求你們。」
今天早上,可憐的加羅內進來得比其他人都晚一些。看到他,我的心往下一沉。
他臉色很難看,雙眼通紅,站立不穩,就好像他大病一個月,幾乎認不出他來了。他一身黑衣,令人心生憐憫。沒有人敢喘大氣,大家都看著他。
他剛一進來,再次看到這所學校,過去幾乎每天他母親都來接他;這個課桌,每次考試她都多次俯下身來叮囑他;睹物思親,他多次想到母親,巴不得向她跑去,絕望地哭了起來。
老師拉近他,把他貼在胸前,對他說:「哭吧,哭吧,孩子,但你要堅強起來。你母親不在了,但她還看著你,還愛著你,仍然活在你身邊,有一天,你會再看到她,因為你跟她一樣好心和誠實。堅強起來。」
說完,老師把他帶到靠近我的座位上。我不敢看他。他掏出已經很多天沒打開的書本,當打開一本讀物,上面有一張畫著母親牽著兒子的圖畫,他再次哭了起來,頭伏在課桌上。
老師用手勢示意我們別打擾他,開始講課。
我想跟他說幾句話,但不知說什麼。我把一隻手放在他的手臂上,對著他的耳朵說:「別哭了,加羅內。」
他不回答,頭也沒從桌子上抬起來,只是把手放在我的手上,握了一段時間。
放學時沒有人跟他說話,卻都默默無聲地充滿同情地圍在他身旁。我看到母親在等著我,就跑去擁抱她,但她推開我,看著加羅內。我一時不明白為什麼,但後來我發現獨自在一旁的加羅內在看著我;用一種無以名狀的悲傷看著我,好像在說:
「你能擁抱你的母親,我卻再也不能擁抱我的母親了!你還有你的母親,我母親已經死了!」
這時我才明白為什麼我母親推開我,於是,走出去的時候,我也沒拉著她的手。
小火車
十日,星期五
昨天普萊克西和加羅內來我家了。
我相信,就算是兩個王子,也不會得到我們比這更隆重的接待了。
加羅內是第一次來,因為他又高又壯,不好意思讓人看到這麼大個子還在上三年級。
門鈴響時,我們一起去開門。
柯羅西不來了,因為時隔六年,他父親終於從美國回來了。
我母親立刻吻了普萊克西,我父親把加羅內介紹給母親,說:「這位不僅是個好孩子,還是一個正人君子,見義勇為。」
他立刻低下了那個剃光的頭,偷偷朝我微笑。
普萊克西戴著他的獎章,他很高興,因為他父親重新工作了,而且連續五天沒有喝酒,...
作者序
此書主要是寫給九歲到十三歲的小學生。
此書也可以此為題:一個義大利市立小學三年級學生寫的學年紀事。我說是小學三年級學生寫的,並不是說他寫的東西完全與這本印刷成冊的書相同。他將他在校內和校外的所見所聞所想日積月累地記錄下來;到了年底,他父親在這些日記的基礎上,仔細斟酌,盡可能不改變兒子的思想,保留兒子的原話,寫成此書。四年後,兒子已經上中學,重讀此手稿,又將他仍然記憶猶新的一些人和事添了進來。
孩子,現在讀一讀這本書吧:我希望你們對此書感到滿意,並從中受益。
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
此書主要是寫給九歲到十三歲的小學生。
此書也可以此為題:一個義大利市立小學三年級學生寫的學年紀事。我說是小學三年級學生寫的,並不是說他寫的東西完全與這本印刷成冊的書相同。他將他在校內和校外的所見所聞所想日積月累地記錄下來;到了年底,他父親在這些日記的基礎上,仔細斟酌,盡可能不改變兒子的思想,保留兒子的原話,寫成此書。四年後,兒子已經上中學,重讀此手稿,又將他仍然記憶猶新的一些人和事添了進來。
孩子,現在讀一讀這本書吧:我希望你們對此書感到滿意,並從中受益。
艾德蒙多.德.亞米契斯
目錄
序
十月
開學第一天
我們的老師
一次不幸
卡拉布里亞男孩
我的同學
一個俠義之舉
我二年級的女老師
小房子裡
學校
本月故事.帕多瓦的小愛國者
十一月
煙囪清掃工
萬靈節
我的朋友加羅內
煤販與紳士
弟弟的女老師
我的母親
我的同學科萊帝
校長
士兵們
內利的保護者
班上的第一名
本月故事.倫巴第的小哨兵
可憐的人
十二月
小販
虛榮心
第一場雪
小瓦匠
一個雪球
女老師們
傷者的家
本月故事.佛羅倫斯小抄寫員
意志
感恩
一月
代課老師
斯塔爾帝的小小圖書館
鐵匠的兒子
一次美好的來訪
國王的葬禮
富朗迪被轟出學校
本月故事.撒丁鼓手
對祖國的愛
嫉妒
富朗迪的母親
希望
二月
一枚獎章
美好的願望
小火車
高傲
受傷的工人
囚犯
本月故事.爸爸的護士
鐵匠鋪
小演員
狂歡節的最後一天
盲童
生病的老師
道路
三月
夜校
打架
孩子的家長
七十八號
一個夭折的孩子
三月十四日前夜
頒獎
吵架
我的姐姐
本月故事.羅馬涅人的血
病危的小瓦匠
加富爾伯爵
四月
春天
翁貝托國王
幼稚園
上體操課
我父親的老師
康復
工人朋友
加羅內的母親
朱塞佩.馬志尼
本月故事.見義勇為
五月
患佝僂病的孩子
犧牲
火災
本月故事.從亞平寧到安第斯山脈
夏季
詩意
聾啞女孩
六月
加里波第
軍隊
義大利
三十二度
我的父親
在鄉下
為工人頒獎
我的女老師去世
感謝
最後一個本月故事.沉船
七月
我母親的最後一頁
考試
最後的考試
告別
序
十月
開學第一天
我們的老師
一次不幸
卡拉布里亞男孩
我的同學
一個俠義之舉
我二年級的女老師
小房子裡
學校
本月故事.帕多瓦的小愛國者
十一月
煙囪清掃工
萬靈節
我的朋友加羅內
煤販與紳士
弟弟的女老師
我的母親
我的同學科萊帝
校長
士兵們
內利的保護者
班上的第一名
本月故事.倫巴第的小哨兵
可憐的人
十二月
小販
虛榮心
第一場雪
小瓦匠
一個雪球
女老師們
傷者的家
本月故事.佛羅倫斯小抄寫員
意志
感恩
一月
代課老師
斯塔爾帝的小小圖書館
鐵匠的兒子
一次美好的來...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