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擔心自己想得不夠多,愛得不夠深?
其實一切都是因為,那是「我的」孩子啊。
你被「理想父母」的形象綁架了嗎!?
放棄完美,才能真正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孩子從我們而來,卻不屬於我們。
父母的目標,不是當完美的父母,也不是讓孩子成為理想的孩子。
不理想,才是真實。在孩子最真實的日常樣貌中,藏著教養的契機。
當孩子把你口中的「道理」當耳邊風←→信任是需要培養的
當孩子對你的「日常關懷」毫無感覺←→多少愛才「夠用」?
當孩子每天都有事要「申訴」←→你眼中的小事不是小事
當孩子跟你說「這不公平」←→公平不是一種絕對
是給孩子自由?還是限制?←→別被一時的「假自由」迷惑
當孩子被批評不禮貌←→是禮貌,還是權力關係?
當孩子對事情的看法與你不同←→保有孩子自己詮釋世界的權利
生活就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總合,也是無法走回頭路的旅程,身為孩子的人生旅伴,我們該如何讓孩子越走越開心、越走越獨立?
身為親子思辨專家的羅怡君,在這本書裡,以冷靜不失溫柔的視角,直探親子關係的本質,並對大人拋出驚人的建言:別急著給予,沒有人是理想的父母,夠好就好。陪伴孩子,才是父母最重要的責任──陪孩子學習選擇,孩子最終就能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
◎ 放棄理想父母的形象,放棄完美孩子的夢想,一本從細節開始,探討教育本質,真正發揮父母影響力的教養書。
◎ 翻轉常見的教養迷思,提出可行的調適之道。例如爭輸贏該怎麼爭才有正面助益;人生無法完全不比較,那該怎麼從「比較」的心態中保持平衡;當孩子不想學某種才藝了,該如何以孩子的角度思考出更好的選擇,甚至找出原因,而非從父母的角度衡量得失……本書顛覆傳統上對下的家長觀,尊重孩子主體性,不僅陪孩子練習思辨,也呈現真正紮實的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
羅怡君
曾任職於奧美公關、三立電視及美商3M台灣子公司,扮演行銷公關、媒體企劃與企業溝通之角色;三年前離開職場,專心享受親職生活並從事寫作、演講活動。
喜歡說話,勝於寫字;喜歡冒險,多過安定。
比孩子還喜歡問「為什麼」,尤其針對那些被社會、被學校、被大家習慣禁止的事;比以往更關心社會時事,認為只有「共好」,孩子才能真正地幸福快樂。
期待所有的大人因為孩子無私的愛,也有勇氣改變生活,讓自己越變越好。
著有《刺蝟媽媽與穿山甲女兒的思辨對話》,《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
【FB粉絲團】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www.facebook.com/KayandAmber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羅怡君:best.parenting.com.tw/bloggerlist/Kaylo
【未來Family數位專欄】羅怡君:
http://gfamily.cwgv.com.tw/monograph_author/index/9177
【Udn鳴人堂】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earch/wacow
內頁繪圖/妹妹(公立國小三年級學生)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政忠(南投縣爽文國中老師、作家)撰推薦序。
◎徐玫怡(暢銷圖文作家)、彭菊仙(暢銷親子教養書作家)、羅文嘉(水牛書店社長/作家)、蘇明進(老ㄙㄨ老師),感動推薦。
名人推薦:◎王政忠(南投縣爽文國中老師、作家)撰推薦序。
◎徐玫怡(暢銷圖文作家)、彭菊仙(暢銷親子教養書作家)、羅文嘉(水牛書店社長/作家)、蘇明進(老ㄙㄨ老師),感動推薦。
章節試閱
孩子,你可以既獨立又依賴
孩子莫名其妙鬧彆扭
最近妹妹有些怪裡怪氣。
明明可以自己在房間裡睡覺,最近半夜又偷溜回我床上;前陣子喜歡自己躲起來看書,頂多不讓我知道書名,但現在只要我一出現在她視線裡,立刻就把書闔上放旁邊;不論開口跟她聊些什麼,都故意說反話,非要搞得母女倆鬧彆扭才善罷甘休。
一向自律體貼的她到底是哪根筋不對了?學校裡沒特別的事情發生,家庭生活也很平靜,這看起來越來越獨立的孩子,到底心裡起了什麼變化呢?然而這事兒急也沒用,孩子可能醞釀什麼想法還不願溝通,或是沒準備好面對情緒,我只好暫時按兵不動,心裡天真想著說不定過陣子也就沒事。
一兩個禮拜之後情況不見好轉,但有些蛛絲馬跡漸漸浮現出來:
「媽,我要去洗澡了。」妹妹喊我。
「喔,好啊,快去洗洗出來吃水果。」正在回一封電子郵件,我頭也沒抬。
過了幾分鐘按下送出鍵,冷不防地瞄見她站在我的眼角餘光裡。
「妳怎麼還在這裡?到底要幹嘛啦?」
「妳可以進來陪我嗎?我可以自己洗,但我想要妳在外面跟我聊天。」妹妹邊說邊看著我。
我將差點脫口而出的拒絕吞下肚,就在一兩秒間轉了個念頭,妹妹自從會自己洗澡後很少開口「邀請」,不妨聽聽她想說什麼,以免總是「敵暗我明」。奇怪的是,明知道我在門外頭守著,妹妹卻意興闌珊地沒開幾次口,一場澡十分鐘洗完,走出來時我想替她擦擦身體,也是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
回溯情緒的源頭
「到底怎麼啦?最近妳跟以前很不一樣了,有什麼事是我可以知道的嗎?還是我的小女孩長大了,不願意什麼事都跟媽媽說了嗎?」我故作輕鬆、瀟灑地開口,天知道我心裡根本不是這樣。
「才不是哩,妳每次都亂猜!」妹妹突然大聲反駁,我真覺得莫名其妙,那不然到底是怎麼樣嘛!
我保持沉默,一邊努力壓抑著怒氣,一邊回想方才那些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不一樣」?還是「長大了」?還是我假設她不想跟我說的想法惹她委屈?突然之間,腦袋裡浮現前些日子的種種跡象,我好像知道「那種感覺了」!
等妹妹穿完衣服,我一把大大地抱住她,故意靠著她的頭不看她的眼睛,兩個人先這樣搖啊搖,然後我在耳邊告訴她:
「啊,媽媽猜猜看妳在想什麼,猜對的話就拍我的背兩下,猜錯的話拍一下,我們玩這個遊戲好不好?」妹妹點點頭,沒有拒絕。
「嗯,媽媽以前也有過這種感覺喔,這種感覺叫『失落』,覺得自己長大了、能力變更多了,可以自己做很多事,可是卻沒有想像中那麼高興,可能是因為這樣就沒辦法跟人家撒嬌、黏在一起或者偶爾想偷懶,所以有些不想長大的感覺。因為又想長大又想撒嬌,自己的心情就會時好時壞,想要發點脾氣,請問我猜得對不對啊?」
妹妹噗哧笑出來,很快地在我背上拍兩下,然後抱我更緊了。
人生第一次失落,也是成長的里程碑
這一兩個月為了暑假外宿做準備,妹妹自己學習洗頭洗澡、洗衣洗便當盒,一時之間好像突然長大不少,只是行為上的迅速獨立,未必內心就能割捨過去的情感依賴。人生首次嘗到失落感滋味的孩子,當然無法辨認情緒,更別提溯本循跡找出原因,這時候,藉由大人協助認識並釐清內心的情緒特別重要,想到這裡我簡直忍不住想大肆慶祝「第一次失落感」的到來。
這也是成長的里程碑啊!我又親眼見證孩子的「第一次」了!
這樣抱著說話讓妹妹感到放鬆安心,也避免不好意思承認的感覺,於是我繼續維持原來姿勢不動,繼續我們的「耳語悄悄話」:
「妹妹,媽媽跟妳說,雖然長大之後妳會自己做更多事情,可是這不代表媽媽就會跟妳越來越分開喔。雖然我很高興我的孩子越來越厲害可以獨立,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下個階段妳準備學習的,就像是一、二年級妳念完了,還有三、四年級一樣,媽媽會繼續陪伴妳做不同的事情。」
「不過要是有時候,妳突然覺得長大好累喔,想要回味一下媽媽幫妳洗澡、跟妳窩在一起睡覺的感覺,也沒問題,只要跟媽媽說就可以了,或者妳不好意思說的話,我們現在一起來想個暗號?這樣好不好?」妹妹聽到這裡一把放開我,看著我的眼睛笑著點點頭:「媽媽,我已經把暗號想好了耶。」看來她還是魔高一丈的達人。
後來我們決定從「看書」這件事情著手,把「自己閱讀」和「親子共讀」兩件事分開處理,不因為孩子能自己閱讀,反而失去和父母分享故事的時光,這樣對孩子來說是「懲罰」,自然也就不會喜愛閱讀。於是妹妹自己挑的書就自己看,而媽媽挑選長篇的青少年小說當作床邊故事,同時享有兩種閱讀樂趣。
連結可以不斷創造
妹妹陰陽怪氣的情緒一解開,便能自在地享受獨立的成就感,更不會因為失落感而拒絕學習成長;當我們隨著孩子年紀創造新的挑戰、新的連結,就能保有與孩子間的親密感,並同時引領孩子繼續前進。
正面看待任何人的「情緒依賴」,那正是展現最柔軟之處的表現,也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而這些需求並不會因為行為獨立而消失,想想你我自己就知道,有個地方能放心地安置心靈,才會有勇氣面對生活裡的種種挑戰。
家.長.的.日.常.反.思
‧孩子哪些行為會被認為「獨立」?為什麼是這些行為呢?
‧如果孩子做到其他自認為獨立的事,我們也會認為是獨立的表現嗎?
‧為什麼我們擔心孩子依賴呢?我們會因此聯想到什麼呢?
我們是別人眼中美好的風景嗎?
在夢想與現實之間
好不容易一群久未敘舊的老友見面,大夥兒特地找一家網路盛名的咖啡店,沒想到店址低調難尋裡頭卻人聲鼎沸,不免讓人感到佩服。眼尖的店員馬上注意到咱們這群彆扭的客人,熱情地招呼我們並開始介紹店裡的特色餐飲。
店員點完餐前腳一走,其中一位朋友馬上跟我們咬耳朵:
「聽說這家老闆才二十幾歲,這邊店員也都好年輕喔,看起來不像兼職都是做正職的,真不知道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應該是生活沒壓力,家裡也不需要拿錢回去吧,真令人羨慕。」看來這話題引起許多共鳴。
「當然啊,這些人家境不會太差,不然哪有可能做這種夢?你沒聽說現在年輕人都想自己創業,而且最喜歡開咖啡店,這麼浪漫的工作誰不喜歡,說穿了就是群好命的小孩。」另一位朋友搭腔。
我看著眼前這群朋友,其實離開「年輕人」的世界沒有太久,卻已經把年輕人和自己之間畫了界線,他們的陳述和猜測未必有錯,雖然沒有具體的調查數據,不過就現實條件而言這樣的判斷應該所差不遠。
生活有餘裕是幸運,也是包袱
正當我發楞時,大家話鋒一轉,開始提到了自己的小孩。
「要是我的小孩跟我說要創業,我一定一毛錢都不會拿出來,想創業就憑自己本事,不然最後也是賠錢,還不是得乖乖去上班。」
「我應該會支持一下啦,不過不要念到博士再去賣雞排,想賣雞排早點說,不要浪費太多時間跟我的錢就是了。」
這番雞排論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其實在座朋友的小孩們大多都還在國小階段,我心裡暗自想著也只有現在大家才笑得出來,不過這是個很好的題目,讓我們好好整理心中的一些想法。
「ㄟ,我問大家,如果你是這些家境還可以、沒有急迫生活壓力的年輕人,那麼你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嗎?」這是我的第一個問題。
大家一時愣住了,批評別人的選擇很容易,但若有機會能選擇自己的夢想,誰不想呢?只是這夢想是上哈佛還是開雞排店而已,不是嗎?果然主角一旦換成自己,似乎就沒有那麼絕對的答案了。
想想我自己的個性不甘寂寞喜歡熱鬧,興趣廣泛卻不喜專精,若我有機會做選擇,也未必會走這條路。這些隱身在街頭巷弄、不喜世俗成功之道的族群,享受生活的方式與我不同,他們能自我供給飽滿的能量,不受限於外在的評價標籤,就像《刺蝟的優雅》書中博學多聞的門房太太,關起門來是自己的天地,現實世界是另一個不得不存在出現的時空。
「開咖啡店或是賣雞排要成功,也得辛苦工作吧,為什麼我們老是覺得做這些『非上班』的事很浪漫呢?」我接著說。
有生活「餘裕」的狀態並不是個原罪,孩子不能選擇出生之家,自小也無法拒絕父母給的生活資源,若因為這些條件而無法擁有自己的人生,或許這些孩子願意放棄所有的一切,只為能自由選擇。
換句話說,若本身擁有具有優勢的社會條件時,願意放棄追求更多的金錢地位,耗費自己的時間與資本,投身於感興趣的事情或理想,這也是實踐理想、展現堅持,嚴格的說,這何嘗不是成功的教養?
比較嚴肅的反省是:當我們的身分轉換成父母的時候,會不會因為這些「餘裕」出自於自己的給予,而不自覺地認為擁有評斷的權力呢?
專業素養的背後,是選擇與犧牲
我跟朋友們分享另一則故事。那天聽出版社的朋友說,國際書展時某位法國作家來台,出版社安排帶她到大稻埕的茶館裡喝茶,社內同事用法文向作者介紹地區歷史和茶的特色,這過程裡,送上茶點的服務生也聽見一二,最後忍不住也用流利的法文和客人寒暄交談。作者聽見熟悉的語言分外開心,加上服務生對茶道的專業令人驚豔,也對台灣留下極深的好印象。
「會說法文的服務生耶,好有素養喔。」有人悠悠地吐出這句話。
「對啊,這跟我們常常羨慕日本的達人是不是很類似?好像日本隨便一家小店裡就藏著一個超厲害的專家。可是我們卻阻止我們的孩子有類似的想法,難怪台灣的國寶都是老人啦!」我半開玩笑緊接著說。
我們欣羨日本人文深厚的底蘊、經典的美學,卻沒有想過需要多少人不求功名、沒日沒夜地投入自己的小世界;當我們循著網路書本造訪一間毫不起眼的小甜點店、手作工坊,又怎麼會想到他們勢必得經歷孤獨的堅持,還有同樣不可避免的產業競爭。
享受這當中的苦和甜,是他們的共同選擇,也是他們共同的語言。
這並不是特例。網路上曾流傳一則趣聞:一位西班牙水電工下班後的「夜間身分」是小說創作者,選擇這份自由職業才能擠出時間創作,每天辛苦謀生,只為延續自己創作的熱情;我們口中的「業餘興趣」對他而言才是真正生活的重心,也是持續追求的人生目標。
底下的留言難得的一片掌聲,但回到現實生活裡我們不禁要問,創作小說為什麼需要這樣的「妥協」才能贏得稱讚呢?
允許孩子追求更多元的人生
不止一次,才八歲的妹妹曾經這樣告訴我:
「媽媽,我以後想當設計師,可是不是賺很多錢的那種,我想要跟我的朋友一起開個小店,我賣自己設計的衣服,她們想設計髮飾和包包,這樣是不是很好?」
這當然是孩子現階段的單純夢想,但也最貼近孩子真實的天性。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心願,希望以後的工作都能每天唱歌跳舞,只是等自己長大了,好像反而沒有追求夢想、堅持下去的勇氣了。
身為父母的我們,若很幸運地能保有一些「餘裕」,那麼是不是應該撐出更大的空間,讓孩子能安心順應自己的選擇呢?支持孩子未必只代表財務上的支援,而是讓孩子的生涯裡能有更多自己喜愛的選項而已。
而把這問題放遠來看,或許我們需要更多有餘裕的人向自己內心挖掘深層的意義,而不是運用資源再去投資、架高社會階級的門檻。這樣的人心會更安穩祥和、社會能平靜共存,這一片美好的風景才會是人,才是台灣最原始且不可取代的生命力。
家.長.的.日.常.反.思
‧每個人眼中美好的風景總是不同,我們腦海裡的人生風景是什麼呢?
‧曾經受到誰的影響而改變了嗎?現在的生活和這幅風景有沒有關聯呢?
孩子,你可以既獨立又依賴
孩子莫名其妙鬧彆扭
最近妹妹有些怪裡怪氣。
明明可以自己在房間裡睡覺,最近半夜又偷溜回我床上;前陣子喜歡自己躲起來看書,頂多不讓我知道書名,但現在只要我一出現在她視線裡,立刻就把書闔上放旁邊;不論開口跟她聊些什麼,都故意說反話,非要搞得母女倆鬧彆扭才善罷甘休。
一向自律體貼的她到底是哪根筋不對了?學校裡沒特別的事情發生,家庭生活也很平靜,這看起來越來越獨立的孩子,到底心裡起了什麼變化呢?然而這事兒急也沒用,孩子可能醞釀什麼想法還不願溝通,或是沒準備好面對情緒,我只好暫時...
推薦序
請走在孩子身邊◎王政忠(南投縣爽文國中老師、作家)
怡君媽媽是個知名的部落客及專欄作家,許多人以為怡君很會說道理,就我看來,她更擅長說故事。因為很多道理她還沒說,聽完她描繪的生動有意思的故事後,你就懂了。這是一個很棒的方式,根據我在國中教學現場二十年的經驗,我敢保證,如果不是這種方式,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在你的故事(很八股的那種)還沒說完時,就翻白眼拿出手機在滑了。
這本書大概就是這種方式寫成的──用有意思的故事說天下的父母其實都懂,但未必能真心接納的道理。尤其是:減法的道理。
比如說:減去「視角遺傳」吧!
別再習慣性地以自己的視覺角度去評斷孩子與你肯定不會完全相同的視覺角度。我經常在家長或教師場次的演講中做一個實驗,我會拿出一張兩面圖樣或顏色不同的紙,一面朝我,一面朝聽眾(甚至就請他坐著回答我)地問:「你看見什麼?」當聽眾說出顏色或圖案,我就會疑惑地說出:「咦?可是我看的不是這樣唉!」他會說:「可是我看的就是這樣啊!」我會堅持:「可是我看的是這樣!」然後聽眾就會說:「那是因為你跟我看的角度和高度不一樣啊!」我就會停頓,然後回他:「對啊!就是因為這樣啊!你有多少次這樣評斷了你的孩子?」
現實世界或者職場環境,或許角度或高度的不同,會被認定與你的能力與智慧是正相關的,然後你也只能摸著鼻子為了五斗米折腰閉嘴。但在孩子的世界──在你與孩子的世界,不同就是不同,沒有什麼高低立判,就只是不同而已。
要不你蹲下來跟他同一個高度,走到他身邊去,跟他同一個角度;要不拉把凳子讓他墊著腳跟你同一個高度,然後摟著他跟他同一個角度。或者,輪流交換角度高度。
你得先聽見,才會真正看見;看見,才會真正遇見;遇見了,彼此的生命才有交互作用的可能。
我說的是:你與你的孩子,生命與生命交互作用的可能。
當你無法以相同角度與高度,去看待孩子與你的視角勢必不同的必然,那麼你與你的孩子生命中那麼美好的應然,就會失之交臂。
這是我聽到的第一個道理。
接著是:減去「立場世襲」吧!
別再過度替你的孩子決定或者過濾他該知道或者不該知道的訊息了,當然,那種十八禁的不在此限。我總是記得我剛剛接任訓導工作的時候(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是個剛從師範大學畢業的菜鳥實習老師,沒有人教我怎麼成為一個訓導人員,我所有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就來自於我自己是國中生時被管理的經驗,衣服該紮進去要紮進去,頭髮該理短要理短等等,然後我就發現我在每天的追趕跑跳碰中累得半死,而我的學生就跟當年鬼靈精怪的我一樣,以捉弄我、跑給我追、躲給我找為樂。直到有一天,我氣喘吁吁地逮住一個學生,因為她的制服下襬又露出來,她看著我,然後問我:「老師,你不累嗎?」
我是很累。更累的是:我這樣累的意義究竟何在?我的學生因為我的累(或淚)又獲得什麼好處?
於是我換個角度想:當年我最不喜歡我的老師的思維模式及外顯行為有哪些?比較起來,我更不喜歡的是他的思維還是行為?
然後我再換個角度想:當年的我,有沒有想過我的老師如果能懂我什麼就好了?或者願意試著懂我就好了!
那之後,我試著讓自己接近後面的那個老師。
更之後,我發現,我漸漸成為學生願意接近的那個老師,而且,越來越多。
父母,何嘗不是如此?
這個世界並不是無菌室,不是喝多了比菲多或者吃了龍根菌,你的孩子就會在你的羽翼下長成像大樹一樣高;你也曾經教過你的孩子騎腳踏車,當孩子學會了,你就會放手,但如果你一直不放手,你不會知道孩子學會了沒有;成為扶翼的風,讓孩子試著鼓動翅膀,別成為溫室植栽的那個盆,讓孩子在直徑十二公分的圓框裡,以為自己就是全世界。
別走在我前面,我不一定跟隨;別走在我後面,我不一定帶領;請走在我身邊,成為我的夥伴。
僅以卡謬的話,註解怡君老師教會我的第二個減法道理。
第三個是……喔,不該視角遺傳或者立場世襲,你要不要自己來看看?
請走在孩子身邊◎王政忠(南投縣爽文國中老師、作家)
怡君媽媽是個知名的部落客及專欄作家,許多人以為怡君很會說道理,就我看來,她更擅長說故事。因為很多道理她還沒說,聽完她描繪的生動有意思的故事後,你就懂了。這是一個很棒的方式,根據我在國中教學現場二十年的經驗,我敢保證,如果不是這種方式,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在你的故事(很八股的那種)還沒說完時,就翻白眼拿出手機在滑了。
這本書大概就是這種方式寫成的──用有意思的故事說天下的父母其實都懂,但未必能真心接納的道理。尤其是:減法的道理。
比如說:減去「視角...
作者序
愛平凡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責任
暫時
我只是你暫時的天使 無法變為你的神
我只是暫時擋住風雨 而非能使喚什麼
我只是暫時充當嚮導 事實上路並不清楚
雖然我有時忘記這些都是暫時
妳暫時是個孩子
讓我暫時變成母親
也許妳暫時不會知道
或許是我假裝妳不知道
鐘聲不在午夜十二點 在什麼時候呢?
等你知道一切都是暫時的那刻
才能了解暫時的永恆之意
關於人生
我只能這樣暫時回答妳
孩子長越大,母親這個角色我當得越謙虛。
還沒成為母親的我,一直認為「教出優秀的好孩子」是教養的目的、是評鑑母親角色的重要項目,也是替孩子成年前應該做好的基礎準備。然而過去幾年下來累積的生活試驗,我發現自己的轉變能力未必切換得比孩子快,調整彈性也不像孩子般柔軟強韌;我甚至做不到跟孩子一樣無條件付出不問收穫……
過去的成功經驗早已不適用於未來社會,資訊平台的建立打破各種能力的界線,如果我們無法「教給」孩子什麼,那麼老天到底賦予父母什麼重要意義?
有個寓言故事是這樣的:一位富翁到一個小島上度假,在海邊散步時迎面走來一位漁夫,手裡拿根釣竿和幾條魚,心情看起來非常愉快。富翁跟他聊了起來,他開心地說:「今天真是好運氣,一下釣到好多條魚,不但晚上可以加菜,還能賣掉賺點錢呢。」
富翁說:「既然這樣,為什麼你不租條小船,每天多釣點魚,賣更多錢呢?」
「然後呢?」漁夫問。
「然後存錢買艘自己的船,出海撈更多魚,賣更多錢啊。」
「有這麼多錢之後要做什麼呢?」漁夫有點納悶。
「就可以買座小島悠閒地度假啊。」富翁得意地說。
「可是我現在每天就已經在悠閒度假了呀!」
這個故事不斷在我心中發酵,當初希望孩子優秀成功,那個定義到底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呢?希望孩子追求幸福快樂,會不會也和富翁一樣繞了這麼一圈,但其實孩子從小就已經擁有了呢?
打個簡單的比方,如果我們也認為每個孩子都是老天獨一無二的傑作,那麼孩子來到這世上時,本身就已經帶著「答案」。我們面對一張空白的考卷會去作答,但是面對答案卷時,沒人會想「修改」答案,而是去了解學習「為什麼」是這個答案。同樣回到教養上,我們做父母的自學功課,就是盡力維持答案原貌,並積極地協助孩子了解為什麼,並學會覺察自己的特質和使用方法。
為了弄懂這張「答案卷」,我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家長自學生」:積極蒐集各方資訊、接觸各類教育思想,打破以往學習框架,開始翻閱以往從未涉獵的書籍……沒想到原本為了尋找解方的思辨之旅,也意外地成為認識自我的神奇旅程──不只孩子獨一無二而已,當初那份屬於我的「獨一無二」又是什麼呢?
我帶著不同的思維和孩子一邊生活一邊思考、一起爭辯一起討論、一會兒興奮一會兒挫折……我在每天無數個選擇中掙扎進退,也在很多嘗試裡拿捏細節,許多夜裡我輾轉難眠、自問自答,試煉自己是否誠實面對各種情緒,而不被好聽的藉口理由矇騙過關,時時提醒自己千萬別以愛為名,作了自私的決定。
或許孩子也感受到些什麼。有天我無意聽見她告訴同學很喜歡當我的女兒,我才知道原來這就是我尋覓的答案:孩子無條件地愛著平凡但獨一無二的父母,而我們只要也做到這點就可以了。
接下來的日子,任務逐漸變得清晰,我的自學方向也開始調整:拋開自己已有的框架和限制,專心地無條件地愛我的平凡孩子。
無條件的愛並不容易做到,這本書裡記錄著許多的自我覺察和挑戰。很多時候我們搖擺不定,是因為想得不夠誠實清楚,然而一旦豁然開朗,就能找到屬於自己和孩子的專屬北極星,我們不再擔心路途過程如何地曲折遙遠,因為那都是我們攜手並進的旅程風景。
愛平凡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責任
暫時
我只是你暫時的天使 無法變為你的神
我只是暫時擋住風雨 而非能使喚什麼
我只是暫時充當嚮導 事實上路並不清楚
雖然我有時忘記這些都是暫時
妳暫時是個孩子
讓我暫時變成母親
也許妳暫時不會知道
或許是我假裝妳不知道
鐘聲不在午夜十二點 在什麼時候呢?
等你知道一切都是暫時的那刻
才能了解暫時的永恆之意
關於人生
我只能這樣暫時回答妳
孩子長越大,母親這個角色我當得越謙虛。
還沒成為母親的我,一直認為「教出優秀的好孩子」是教養的目的、是評鑑母親角色的...
目錄
作者簡介
【推薦序】請走在孩子身邊
【自序】愛平凡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責任
第一章 建立獨一無二的價值觀
孩子,你可以既獨立又依賴
我們是別人眼中美好的風景嗎?
別為了「想要」,而忽略「必要」
人生很寬闊,不急著「專精」
別輕易定義孩子
世上沒有一個是理想的孩子
保留孩子詮釋世界的權利,就是對世界最大的溫柔
因為是你,孩子才放心脆弱
第二章 每個決定都關乎如何選擇
每個父母都是孩子的「選擇設計師」
讓孩子決定交什麼朋友
感興趣的,未必就是天賦
是協助孩子?還是藉機控制?
觀看事情的角度,是可以選擇的
有些事,其實父母別無選擇
讓孩子做決定就是自由嗎?
第三章 開啟對話的鑰匙
藉由重要的小事,展現真正的尊重
跟孩子說真話的溝通藝術
為何你的孩子「不講道理」
「用說的都不聽」的背後真相
守規矩反而會吃虧,怎麼辦?
什麼是真正的禮貌?
用禮貌傳遞正面訊息
第四章 環境給我們的教養挑戰
反悔,可以嗎?
說一套做一套的生活教育
有比較才有進步嗎?
從輸贏中,孩子可以學到什麼?
媽!我覺得不公平
孩子,妳不必那麼完美
用Line溝通的後遺症
第五章 永無止盡的學習之路
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成功標準
是學習?還是「集點活動」?
別急著給,當「夠好的媽」就已足夠
我只能跟妳一起傷心
誰說一定要笑?哭也很有力量
轉換身分,讓孩子學習接受批評
別讓「有用」毀了閱讀的樂趣
她只是不知道她辦得到
作者簡介
【推薦序】請走在孩子身邊
【自序】愛平凡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責任
第一章 建立獨一無二的價值觀
孩子,你可以既獨立又依賴
我們是別人眼中美好的風景嗎?
別為了「想要」,而忽略「必要」
人生很寬闊,不急著「專精」
別輕易定義孩子
世上沒有一個是理想的孩子
保留孩子詮釋世界的權利,就是對世界最大的溫柔
因為是你,孩子才放心脆弱
第二章 每個決定都關乎如何選擇
每個父母都是孩子的「選擇設計師」
讓孩子決定交什麼朋友
感興趣的,未必就是天賦
是協助孩子?還是藉機控制?
觀看事情的角度,是可...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