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與「義」都是傳統中國重要的觀念和價值。
「公」一直是中國思想中的核心價值;
「義」在學術思想中的地位先盛後衰,但在民間流行很廣。
世界很多地方也有類似的「公」「義」想法,
可說是具有普遍性的問題。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的主題除闡述「公」與「義」,也析論它們和中國歷史、現代華人文化的關係。隨著西方文化在近代進入中國,以及社會環境日趨國際化,當前華人意識中的「公」和「義」已經頗有西方public和justice的成分,但傳統的意識又還有力量。本書就是針對「公」、「義」問題各個方面進行深度探討的成果。
《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是由2005年聯經出版的《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修訂而來,書的主題由集中於「公」,到「公」、「義」兼論,呈現出新的面貌。
作者簡介:
陳弱水
1956年生於臺灣屏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並長期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現為臺大歷史系特聘教授、臺大講座教授。行政服務方面,曾任中研院史語所副所長、臺大共同教育中心副主任、臺大文學院院長。專長為中國中古史、中國思想史、比較思想史。著有《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等學術專書四種及論文數十篇。
章節試閱
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
這篇文章試圖以最簡扼的方式,說明中國傳統「公」觀念的整體特色,兼及這個(或這組)觀念在十九世紀末期以後的變貌。「公」成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語彙和觀念,至少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這個觀念歷經分化、演變,分化後的觀念在意涵上又保持重疊,乃至彼此滲透,構成複雜而極其寬廣的意義之網。本文所要作的,是建構最基本而不致過分偏頗的圖象。首先要聲明,本文探索「公」觀念,有時會涉及「公」的相對觀念「私」,但「私」的內涵只在介紹「公」的觀念類型時,附帶說明,藉以揭露這些類型的特色,並不另作獨立探討。其次,本文的方向,並非直接處理中國歷史上有關公共活動或公共領域的觀念,而是企圖說明「公」這個詞語本身的社會、政治、倫理意涵。這樣的工作,應該可以相當清楚地揭示中國心靈中的「公」究竟何所指,中國文化中的「公」與源自西方的「公」(public)主要異同何在,從而有助於理解中國式的「公」觀念與現代社會環境的種種糾纏。
自從二十世紀初,中國人開始大舉檢討自己的文化後不久,就一直有人批評本國人缺乏公共意識,行事只顧個人利益與方便,不懂經營公共生活,不擅處理公共事務,用梁啟超的話來說,就是「一涉公字,其事立敗」(1906年《國民淺訓》)。來華的西方人更早提出這類看法,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在他的《中國人的性格》(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更發出直率的抨擊。從中國思想史的觀點看來,這是個令人困惑的現象。中國人的公共意識普遍薄弱是事實,但傳統中國並不缺少「公」的觀念與價值,相反地,傳統文化對此是非常強調的,諸如「天下為公」、「大公無私」、「公爾忘私」等常見詞語,都是這個傾向的反映。那麼,近代中國與西方接觸後尖銳地感覺到公共意識之闕如,問題在哪裡?傳統中國重公輕私,難道都是空談?如果不是,這種意識與西方的公共觀念,有哪些區別和共性?遭受近代歷史鉅變的衝擊後,「公」的觀念在中國有怎樣的發展?這些是本文試圖探索的最主要問題。
在我所見到的近代中國有關公私問題的評論中,最富趣味的出自福州才子黃濬(1890或1891-1937)的《花隨人聖盦摭憶》。這段評論見於該書上海書店版「閩中新樂府〈渴睡漢〉〈關山虎〉」條,藏有敏銳的直觀,很適合作為具體展現中國公私意識問題的起點,因此不避煩長,多引如下:
予意以為東西俗尚所判,即在於國人最重男女禮節之防,而於公私之分,反熟視若無睹。西人則反之。其實公私之分,即是義字,古聖賢所教導甚明,後人漸泯忘其界。唐有不書官紙者,史已稱其美德,則公物私用之惡習,相承已久。海通以來,外交久視為專科,而獻媚教諂之逸聞,指不勝屈。濫用官物,猶其餘事。十年前有總長夫人之花粉廁紙,由部供億者,未足奇也,比日更聞有醵貲讌異國之武員,舉杯偽飲,受其呵斥,赬顏忸怩,不敢仰看者,其事之奇與辱,又不堪道。究其病,皆在國人但以為出妻女,狂飲,酣舞,可以聯歡,不知至多得附為暱交,於事無裨也。……即論中西男女之防,舊日志乘,皆以外人履舄交錯為奇。憶某筆記載:「杭人黃保如司馬,官直隸辦天津洋務局,初辦事,諸事皆順手,一日美領事招飲,坐無他客,惟黃君一人而已。領事夫人亦同坐,酒半,領事與夫人請移至內室,已而又改設於月臺,而領事云,有公事先辭出,夫人留之坐,黃君慮招物議,強辭而去。夫人意頗不悅。自後與領事來往公事,常致齟齬云云。」此說真堪一噱。弊在我國人夙有瓜李之戒,橫梗於胸,誤以為簪裾之酬酢,為帷薄之遮邀。
相對於本文的主題,上段引文有三個要點。第一是,公私不分不但是中國生活的常態,而且是中西風習的一個基本分野。近時中國人辦外交,以為籠絡結交外人,就能得到談判桌上的方便,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不了解西方公事公辦的習慣。其次,公私之分,即是「義」,這是中國的古訓,可惜後人忘記。按,黃濬所指的古聖賢教誨確切為何,不得而知,但在宋明理學,頗有類似的話語。譬如,北宋的程頤就曾說:「義與利,只是箇公與私也。纔出義,便以利言也。只那計較,便是為有利害。」有關這方面的問題,下文會有討論。
黃濬最令人玩味的看法是,中國人的公私不分,恰與嚴守男女大防成為尖銳的對照。「男女有別」是中國道德體系中的一個根本信條,在五常之列,它不但是歷代儒者士人不斷強調的規範,也深刻地落實於現實生活。在近代以前,特別是傳統中國的晚期,講究禮法的大戶人家婦女不出中門,不輕見外客。在元明以後的文籍,「士女」、「士女輻湊」之詞就難得出現,可見市街戶外少見上層人家婦女,一般男女如有群聚的情況,則被認為是風俗輕薄。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人來華,也驚訝於上海天津街頭女性之少。更極端地,還有「夫婦有別」的說法(首見《孟子.滕文公上》)。姑不論此語可如何解釋,至少就字義而言,強調夫妻的分隔,嚴重違背人類的一般經驗。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一位知識領袖津田真道(1829-1903)就曾回憶,他少時讀到「夫婦有別」之語,實在感到大惑難解,還聽過人說,這是指不要和別人的夫婦混雜在一起。黃濬觀察到,在晚清的外交界,不但官員拙於處理男女交際的場面,他們的妻女因為困於與男賓應酬,也視異國為畏途,洪鈞(1839-1893)出使歐洲,根本只帶妓妾賽金花隨行,外國人以為她就是夫人。黃濬描寫中國人嚴守男女分際但公私混然不分,西人男女少別卻公私嚴謹,生動地點出了清末中西相對反的文化情態。不過,可疑的是,「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與「天下為公」、「至公無私」都是中國的古訓,何以前者到了十九世紀末還是大多數人的行為軌範,後者卻呈現公私不分、公物私用的情狀?公私之分,真是後人忘卻的德行,還是別有文章?以上的問題,都是本文試圖回答的。要達成這個目標,我們必須了解傳統中國的「公」究竟有什麼主要意涵。
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
這篇文章試圖以最簡扼的方式,說明中國傳統「公」觀念的整體特色,兼及這個(或這組)觀念在十九世紀末期以後的變貌。「公」成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語彙和觀念,至少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這個觀念歷經分化、演變,分化後的觀念在意涵上又保持重疊,乃至彼此滲透,構成複雜而極其寬廣的意義之網。本文所要作的,是建構最基本而不致過分偏頗的圖象。首先要聲明,本文探索「公」觀念,有時會涉及「公」的相對觀念「私」,但「私」的內涵只在介紹「公」的觀...
作者序
就內容而言,這本書是我2005年於聯經公司出版的《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的修訂版,但是經過修訂後,書的主題從一個成為兩個,也就是,除了「公」,「義」也是本書的主題。很謝謝聯經同意更改書名,讓本書有了新的面貌。我這裡先簡單說明本書主題的涵義,再談一下內容。
本書現在的書名是「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開展來說,這本書的主題是「公」和「義」的觀念以及它們和中國歷史、現代華人文化的關係。這個主題包含了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公」和「義」都是傳統中國重要的觀念和價值,但它們的命運不同。至遲從戰國時代開始,「公」一直是中國思想中的核心價值,持續到現代,但它流衍很廣,不是單一的觀念,或許可說是廣幅的觀念叢,裡面還有某些異質性。至於「義」,從春秋到西漢,有很高的重要性,受到廣泛的討論與鋪陳,東漢以下,至少在學術思想的範疇,逐漸邊緣化,但在民間社會流行很廣,內容寬泛而多樣。到了近代,主要由於西方justice觀念的傳入,一般譯為「正義」或「公義」,「義」的意識才又提升。
第二,「公」和「義」不但是傳統中國的重要觀念和價值,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觀念。「公」、「私」分野(public/private)以及對這個分野的強調,道德思維中對「道理」的重視,都是相當普遍的。前者對應於中國一直重視的公私之別,後者則接近中國的「義」。簡單說,近代以前,中國思想雖然在相對孤立的環境中發展,「公」和「義」的觀念具有普遍性。第三,隨著西方文化力量在近代進入中國,以及社會環境日趨國際化、全球化,當前華人意識中的「公」和「義」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西方式public和justice的成分,但另外一方面,傳統的「公」和「義」意識又還有力量。因此,整體而言,近代中國和當代華人的「公」、「義」觀念是處於混雜的狀態,需要有分析的認識和批判性的整理。
總之,「公」和「義」是傳統中國源遠流長而且內涵廣泛的觀念,又具有普世和現代的重要性,本書就是針對「公」、「義」問題各個方面進行探討的成果。
接著,我說明這本書的形成過程和內容大概,藉以進一步揭示其特點。本書的前身《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是一本以「公」觀念為主軸的著作,這本書探討「公」的問題,涉及以下幾個方面:歷史上中國「公」觀念的類型和演變,「公」觀念在近代中國和日本的特殊表現,有關中國「公」觀念的一些原理性檢討。除此之外,書中的一篇文章〈說義三則〉專門探討「義」。我在對公共意識的議題進行撰述的時候,為什麼會興起研究「義」的念頭呢?原因是,我發現,在中國「公」觀念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類型的「公」,基本的語意是「共」(共同),盛行於近世,往往用來指涉民間的集體活動和行動,具有相當濃厚的社會涵義。我順著這個發現引發的問題,寫了一篇關於近世中國童蒙書中社會感的文章。此外,傳統中國的主要觀念中,以「義」最富社會涵義,也在民間社會流行特廣,我因此對「義」做了單獨的研究。這是〈說義三則〉一文的來由。
「義」雖然是中國由古至今流行極廣的觀念,但如前面所說,在學術思想的範圍,東漢以下就趨於衰落,在文化菁英的論述中,份量甚微,這個情況可能影響到現代學術界。學界對傳統中國「義」的問題並不重視,有關研究以「義利之辨」為主,但「義」觀念有許多其他重要方面,都很少受注意。〈說義三則〉是一篇對於古代「義」觀念及其在後世演化的基礎研究,我自己感覺,這篇文章很有創獲,特別在戰國和西漢的部分,結合傳世與新出土的思想文獻,對具有獨立性格的「義」觀念的成立,有清楚的呈現。不過,由於這是初步的研究,缺乏體系,雖然其中的論點大多可靠,相對於同書中有關「公」的研究,難以闡明「義」觀念在傳統中國的整體流變和意義,也未清楚揭示「義」與justice問題在華人文化的現代涵義。這個觀念沒有出現在書名,是理所當然的。
《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於2005年出版後,我越來越感受到「義」的問題的重要性和獨立性,不宜附屬於「公」的討論。我逐步構思,如何進行研究,對這個問題建立比較完整的表述。我多次以「義」為主題,發表演講,並於去年(2019)完成兩篇文稿:〈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中的「義」──兼論「義」與「正義」(justice)〉、〈早期中國思想中的「義」及其演變〉,收入本書。這兩篇有很多部分取材於〈說義三則〉,但由於新文章有明晰的主題,相信呈現了「義」與中國文化關係的基本面貌。
本書經過重新整理,現在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公」觀念和相關問題的歷史探討;第二部分是對「義」觀念的歷史研究;第三部分則是對於華人文化中「公」問題的一般性反思。「附錄」收納了兩篇約四十年前學生時代的舊作,這兩文雖然和「公」、「義」沒有關係,但都屬於中國政治思想與政治思想史的範圍,多年來一直有人引用,應該也適合置於本書。以上諸文,除了第二部分,原來都收入《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原書中「評論篇」的文章則去除。
本書諸文,除了有關「義」的兩篇文章是改寫和新作的性質,其他若干文章也做了修訂,見於各文附記,其中以「公」觀念部分的核心論文〈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修改幅度最大,增加了一個小節。本人多年來一直希望對《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一書進行改訂,現在在聯經同仁的協助下,能夠以《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的面貌重新問世,要向他們致上深謝之意!
就內容而言,這本書是我2005年於聯經公司出版的《公共意識與中國文化》的修訂版,但是經過修訂後,書的主題從一個成為兩個,也就是,除了「公」,「義」也是本書的主題。很謝謝聯經同意更改書名,讓本書有了新的面貌。我這裡先簡單說明本書主題的涵義,再談一下內容。
本書現在的書名是「公義觀念與中國文化」,開展來說,這本書的主題是「公」和「義」的觀念以及它們和中國歷史、現代華人文化的關係。這個主題包含了以下幾個要點。第一,「公」和「義」都是傳統中國重要的觀念和價值,但它們的命運不同。至遲從戰國時代開始,「公」一直...
目錄
自序
歷史篇(I):公
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
一、傳統心靈中的「公」
二、現代變形掠影
三、代結語:與溝口雄三學說之比較
近世中國心靈中的社會觀──以童蒙書、家訓、善書為觀察對象
一、童蒙書中的社會觀──從《增廣賢文》談起
二、從家訓看近世中國的社會感(訓俗書附)
三、善書與社會倫理
四、結語
日本近代思潮與教育中的社會倫理問題──初步的考察
一、社會倫理意識的醞釀
二、明治中期的社會倫理問題
三、公德觀念與社會倫理意識的發達
四、結語
歷史篇(II):義
傳統中國思想與文化中的「義」──兼論「義」與「正義」(justice)
一、前言
二、古代中國的「義」
三、「義」觀念的變化、發展與應用
四、「義」與西方觀念
早期中國思想中的「義」及其演變
一、「義」觀念的最初涵義與一般性的「義」
二、作為獨立觀念的「義」
三、作為文字現象的「義」
四、獨立「義」觀念的衰落與若干相關問題
五、結語
原理與反思
公德觀念的初步探討──歷史源流與理論建構
一、公德觀念的歷史演變
二、重構公德概念的嘗試
三、小結
愛、善惡與公民倫理
關於華人社會文化現代化的幾點省思──以公德問題為主
附錄
「內聖外王」觀念的原始糾結與儒家政治思想的根本疑難
緒論
本論
結論
立法之道──荀、墨、韓三家法律思想要論
儒家與荀子的法律思想
墨子的法律思想
韓非的法律思想
結語
自序
歷史篇(I):公
中國歷史上「公」的觀念及其現代變形──一個類型的與整體的考察
一、傳統心靈中的「公」
二、現代變形掠影
三、代結語:與溝口雄三學說之比較
近世中國心靈中的社會觀──以童蒙書、家訓、善書為觀察對象
一、童蒙書中的社會觀──從《增廣賢文》談起
二、從家訓看近世中國的社會感(訓俗書附)
三、善書與社會倫理
四、結語
日本近代思潮與教育中的社會倫理問題──初步的考察
一、社會倫理意識的醞釀
二、明治中期的社會倫理問題
三、公德觀念與社會倫理意...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