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諸葛亮
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千百年來,諸葛亮已成為中國人智慧的化身,被稱為「智神」或「智聖」。
本篇我們將借諸葛亮之口,談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的理想、命運、價值觀。
【諸葛亮訪談錄】
我是怎樣策劃一個成功人生的
●採訪人物:諸葛亮
●採訪地點:隆中茅廬
●採訪時間:二○○一年四月一日(愚人節)
中國最偉大、最成功的策劃家
如今要見諸葛亮,是再也不要像當年劉備三顧茅廬那樣艱難了。很多地方都有諸葛亮的祠廟,光他的家鄉,就有三個,且各自都言之鑿鑿,說他就是那兒土生土長的人,這倒好,成就了很多寫博士論文的學子。可我還是去了南陽的諸葛廬,因為這裡畢竟是他就業前的棲身之地。
走進臥龍崗,彷彿就到了仙境,不能不讓人去想「諸葛亮是一個神」,或者叫「星宿下凡」。當年劉備從那個遍地烽煙的人間走進來時,已經感到這裡是一個世外桃源,不過我想,那最多也只是自然、純樸而已。但現在卻不一樣了,一千多年來,人們根據傳說,在這個地方補建了很多富有神話色彩的景點,完全是在按仙境來設計打造它。
遠望,是群峰爭秀;近看,是眾木沖天。峰也好、樹也好,在這個天地裡,都想著要出人頭地、高人一籌。成功,永遠是芸芸眾生的一個追求境界。
諸葛亮,這個出身貧寒、家世艱辛的讀書人,卻因為能把握機遇,做出了一番令無數後來者景仰不已的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來。人們把他塑成了一個智神、智聖!
我見到諸葛亮時,他依然是高臥隆中茅廬裡。但現在不是等待機會,而是坐享千古盛名!
我開頭第一個問題就是:現在你是熱門人物。但歷來爭議很大,爭議的核心是:你到底是一個大政治家,還是一個大軍事家。因為有不少人說你軍事才能不足,但也有人說你是個戰略家,而不是戰術家。你能談談嗎?
諸葛亮笑笑:準確地說,我是一個大策劃家。
我是歷史上少有的一個成功人物,不知道讓多少夢想成功的人士羨慕呢!我的成功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是我個人成材的成功。我其實是個苦孩子出身,少年時讀了些書,然後就回鄉務農了。但我這樣一個布衣,後來卻登上了三國的舞台,出將入相,為帝王師,叱吒風雲、馳騁天下。
第二是我事業的成功。那時,天下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但我幫助一個力量比較弱的老闆,讓他成為天下鼎立三足的一個「足」,幹出了一番極其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特別是大老闆死後,很弱很無能的小老闆即位,在我的扶持下,仍然把位子坐得很安穩。對那兩個國家,只有我們打人家的份,沒被人家打過。
第三是我人生的成功。我名載青史,光耀千古,忠臣、賢相、能臣、清官等好名聲,幾乎都被我包了。在民間,我就是中國的「智神」!
而這三項成功,都離不開策劃。
你以為天下真有全能的天才嗎?沒有!最多有幾個在某個方面特別有智慧的天才。
可即便是天才,也不一定能成功。
成功,靠得是「天才+努力+機遇」!
機遇怎麼來:碰上的,那是命;等來的,那是福。除了碰,除了等,怎麼主動去迎接機遇、創造機遇呢?那就是策劃!
有兩句名言,可以形容什麼叫策劃──
一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另一句是:「找九十九度的水來燒。」
如果當畫家,你就學好那「點睛」之筆,因為能畫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龍的人,還是有很多人的;但點上一隻眼,就能讓它騰雲駕霧地飛起來的人,罕見!你要做第一流的畫家,你就學那點睛之筆。
我二十五歲前,研究的就是策劃。我把我的人生、我的事業《策劃書》寫得非常好!
策劃者,首先要會策劃自己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在我以前,有兩個時代,英雄出得最多,一個是春秋戰國,一個是秦漢之交,那是歷史上兩大亂世。我生逢黃巾起義、董卓篡權、群雄爭霸的時代,是第三代亂世。機會是有了,我不能「碰」、不能「等」,我要好好地策劃──就是要找一個巨人的肩膀站上去,找一個九十九度的水來燒開它。
我是一介書生,來武的,我肯定不行,到戰場上去拚命,搏出個功名來,這條路顯然是走不成了。
在中國,書生是向來做不了老闆的,因為他沒有資本。
資本是什麼呢?我把他們分為四類:
第一是祖輩遺產。比如袁紹,他家爸爸、爺爺、太爺爺,幾輩在朝當官,而且是非常大的官,那時叫「三公」,就是兵馬大元帥的大司馬、相當於總理的行政長官大司徒、大司空之類。所以,他就像你們今天的什麼汽車大王、石油大王之類人的後代,有遺產繼承,一出生,就是當老闆的命。
第二是特殊本領。就是有一種後天的本領,無人比擬。比如霸王項羽,力能扛鼎,勇氣蓋世,不容人不推他當領袖。
第三是運氣。幸運兒,中彩,稀裡糊塗當領袖,就像搖號中大獎一樣,一下子就有了幾百萬的資本金,以後只要好好經營,自然成了大老闆。比如陳勝吳廣,他們九千多被徵的士兵,路途遇雨,耽誤了行程,眼看一個個要被處死罪了,大家都想造反,他就順就了形勢,登高一呼,揭竿而起,成了「陳勝王」。只可惜他後來經營不善,破了產。這種人多數起事後,不太會經營。還有個最有名的人,就是辛亥革命時的黎元洪,武昌起義時,大家要找頭,找不到,只有找他,公推他做大元帥。他是連陳勝都不如的人,一點主動性也沒有,當時還嚇得直哆嗦,一個勁地推辭,被逼得趕鴨子上陣了。等到革命一成功,後來竟也做了回大總統。歷史就這樣開玩笑。當然,他肯定成不了大氣候,他注定只能當一個過客。
第四種人,就是膽大包天。他們是賭博者,「捨得一身剮,能把皇帝拉下馬」。劉邦、朱元璋、洪秀全都是這樣的人。當然,他們是成功者。他們隊伍裡,其實是失敗者占絕大多數。一將功成萬骨枯!就像你們改革開放之初那會,有很多無業的甚至是「兩勞」釋放人員,下海掙錢,在那麼多下海人中,成功者是少數的,最終成功的,是少之又少。
書生是讀書的。在那個時代,知識是做不了資本的。你有發明專利,但沒有資金買設備、造廠房,是出不了產品的。你只有找投資人,讓他當老闆,你能擁有點股份就了不得了,可能也就拿點高薪吧。當然,還要那老闆用你,老闆要是不用,沒有被一個老闆看中,你那專利也就永遠抱在懷中了。這叫「懷才不遇」。但亂世不一樣,有很多老闆,為了把握機遇,或度過危機,滿世界地找專利。最有名的是張良,他遇上劉邦,兩人特別談得來,劉邦對他可謂言聽計從。所以,他就成功了。張良這人,也算有祖業的,但是屬於破產的祖業,負債累累,他是負債在逃的人。他爺爺、大伯當了韓國四五代君王的宰相,算不算大產業?但韓國被秦國滅了。他想找秦王報仇,找了個亡命之徒在博浪沙伏擊刺殺秦始皇,但失敗了,從此亡命天涯。他本質上是個書生,讀了很多智謀、兵法一類的書。遇到劉邦,就做了謀士。後來天下打下來了,封了個留侯,不像別人封王,只能算個小股份,千分之一的股。這已經是古代書生的大成功了。
像我們,能做到他這份上,也就極其滿足了。
所以,我把我定位在做一個謀士的目標上。
怎麼策劃呢,就是要知己知彼。己,就是自己有多少能耐;彼,就是在這個世界上,哪裡能把我的能力發揮出來,發揮到極限。
我那時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他們分別去了江東孫權、北魏曹操那兒混事做了。我的哥哥還真是個名士型的人,有頭腦、有學問、有操守,但也有點死心眼,這在那個時代,肯定做不了大事業,保身而已。我們誰也顧不了誰,我是務農為生,小地主的生活。
但我胸懷大志。我認清了這個世界,這是歷史記載很清楚的第三大亂世。亂世出英雄啊。夏、商兩朝及更早的時代,記載不是很清楚,雖然有伊尹、呂尚之類人物,一介平民出身,但傳說的成分多。可戰國、秦漢之交時,英雄輩出,事蹟也清清楚楚載之竹帛。比如,我剛才說到的張良,還有就是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憑三寸不爛之舌,居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出將入相。這兩個人,是我最佩服的。但他們的人品,用我們儒家道德標準來衡量,大有問題,所以,我不怎麼提他們。我提誰呢?就是管仲、樂毅,這兩個人同樣了不起。管仲顯然出身貧寒,年輕時當過小兵、做過小生意,後來卻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懂政治、懂軍事、懂經濟、懂權謀,國家的號令,幾乎都出自他手,國王對他是絕對的信任。樂毅是能把一個弱國,變成強國,把一個要亡的國家,恢復過來,用奇計打敗強國。他們在歷史上,口碑也不錯。我的志向,對別人說的時候,就用他們做榜樣,所以,歷史書上說我「自比於管仲、樂毅」。
人是需要榜樣的。榜樣就是志向的目標值和成功之路的參考值。
所有成功者,心中都有榜樣,一個、幾個或很多個。他們是活生生的成功學教科書。
我的榜樣就是管仲、樂毅,還有蘇秦、張儀,當然,張良也是。從一介平民做到帝王之師的,都是!
有了這個志向,或者說是目標,下一步,就是尋找途徑了。當然,自身努力很重要。比如勤於學習、觀察、思考,那都是內功,我做得很不錯。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靜下心來,不要浮躁。浮躁是做不了大事業的。我給自己的座右銘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就是這個意思。而我們現在談的是策劃,是外功。所謂「作詩功夫在詩外」,是一個道理。
漢代末期有個時代特徵,就是用人特講名氣。沒名氣的人,很難得到老闆的重任。因為本領在一開始,是看不見的,必須物化,那就是「名」。名氣這玩意兒,就像你們現在的文憑一樣,求職時,老闆首先看文憑。你們看《三國》時,知道關羽要去戰華雄時,盟主袁紹不同意,就是因為他關羽是個無名小輩。戰爭那麼需要勇士,已經到了白熱化時刻了,因為沒名氣,都不讓你上戰場!相反,有個孔融,他是一點也不懂治國的,政治也不懂。但他名氣大,他是孔子嫡系二十代孫,也是當時的大儒、名士,所以,他無須努力,也成了一方小諸侯。
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制定了一個「三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成名。就像你們現在做企業一樣,先做品牌。
第二步,選準老闆。我成了名,就會有老闆用我。但我要選一個好公司、好老闆。就是成長性特好的公司、特有前途的老闆。
第三步,讓這老闆特別器重。最好是言聽計從,這樣,我才能充分發揮才能,幹出大事業來。
實現了這三步,我個人的起步期策劃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是怎麼不斷鞏固、提高個人地位,不斷學習、完善本領,不斷創造令人驚異的成績了。
策劃個人品牌
我笑著問道:你在出山前,被人稱為「臥龍」,並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安天下」,這名夠大的了。怎麼來的呢?史書上也沒什麼記載。大概是不好記載吧。野史、民間傳說很多,但可信度不高。有些說法,只能算是一種推理或推想吧。說得最多的,是你娶了大名士黃承彥的醜女兒,攀了高枝,有他幫你宣傳的。
諸葛亮也笑著說:這一點,也不可否認。但我的策劃,是一個系統。我整個人生的策劃是一個大系統,成名的策劃是其中的一個小系統。
成名策劃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淡泊明志。當然,淡泊明志,是為了專心學習、思考。但它同時也有個打造個人品牌的作用。在那個充滿名利慾望的時代,我年紀輕輕,隱居隆中,躬耕隴畝。其實,荊州的劉表和我還有點親戚關係,但我一般不怎麼找他,因為他是王公大人。我這樣做是很另類的。唯其另類,就招人耳目。這是《老子》的辦法──欲要顯之,必先隱之。比那些到處搖唇鼓舌找官做的所謂「策士」們,反倒高了一籌。黃承彥能招我為婿,也許就是看中這一點的,不要以為他真的是女兒醜得嫁不出去了。
二是廣泛結交,自我推銷。中國讀書人,一般都不屑或不好意思推銷自己。那怎麼行呢?不說玉藏在深山無人識,就是拿出來,如果不會推銷,還是沒人識的。卞和獻和氏璧的故事知道吧。好心把天下最美的玉送給國王,還被砍掉兩條腿,真是千古大悲劇!不要以為這是個寓言,很荒唐。你翻開《二十四史》看看,有多少謀士本來是要給主人出高招,但結果卻被主人砍了腦袋。當然,話要說回來,就是作為我們自己,要學會自我推銷,講究推銷的技術和藝術。《戰國策》上記載過很多成功的人才自我推銷案例。《韓非子》專門有一篇〈說難〉,講的就是「遊說」的策略與技巧,其中就包括推銷術。我採用的推銷術,和遊說之士們滿世界跑著找王公大人們要官做不一樣。我定位定得很好。我只推銷自己的名氣,讓人知道我安邦治國的才幹。我結交了一批名士,其中像徐庶、崔州平等,還有當時荊州德高望重的大名士、大隱士水鏡先生。我和我的同輩們談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才幹。我說徐庶、崔州平之流,都只是治一州、一府的才,我則是治國之才,是管仲、樂毅、呂望、張良這樣的人。他們都很信服我,因為我不僅滿腹經綸,而且口才好,不容他們不信。再說,他們也希望自己有個有大才的朋友啊!我的名聲就借他們之口流傳開來了。
三是我建立了一整套的品牌體系,用你們時髦的話講叫「CI識別系統」。這一點,不僅我以前沒有,以後也沒有完全能做到過這一點的人。我可以對你詳細說說。
首先是名稱,這像商標註冊一樣。前面你說的,後世人稱我為「臥龍」,這「臥龍」就是我的商標。臥龍有兩個含意,一是「龍」,是大才,經天緯地的大才,就是管仲、樂毅一類的人;一是「臥」,表明還沒有起用。為什麼沒起用?因為龍要「遇時」,要有風雲際會。龍是不輕易吞雲吐霧、興風作浪的,必須要遇到恰當的時候。我沒有出山,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靜待其時,時不至,我不願出的。這就是我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高人一等的地方。表明了一種奇貨可居、待價而沽的姿態,而不是滿街叫賣的小商小販。
緊接著,我把我住的地方稱做「臥龍崗」。這種創意,過去沒有的。其實,我住的地方,就我一個知識分子,地名,也是我叫什麼,就什麼了,很簡單的事。但經我這麼一改,效益就大得很。那時的人,很迷信。自命不凡的人,都要歸之於天命。這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今天也依然是。臥龍崗裡住臥龍,這就一致了。
既然是臥龍,還要在「臥」上做點文章,這很好辦,那就是「睡覺」。睡覺是件很好的事,可以養神,也可以思考問題。但一定要讓人知道你睡覺,睡覺也是「形象識別」的一個重要部分了。怎麼讓人知道呢?我不能滿街地喊幾聲:「我要睡覺了,我睡覺去了。」然後再睡。於是,我就讓人傳唱一首歌:
大夢誰先覺?
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
窗外日遲遲。
看,我睡覺,也是與別人不同的哦。
另外,唱歌,比搖唇鼓舌直接宣傳好。孔子說:「詩言志,歌詠言。」我選擇了一首〈梁父吟〉的流行歌。這首歌有三個特點:一是曲調很高昂,唱了不僅能自我勵志,也讓人家知道我是個有雄心大志的人;二是歌詞內容很好,是說一個事,借事言志。說的是誰?是戰國時的晏子,齊國宰相晏嬰。他和管仲一樣,是個了不起的能人。也是我的榜樣之一。他最著名的,是他的智謀。他機智、善辯的故事,流傳很廣。但最有意義的,是「二桃殺三士」,就是用一個小小的計謀,就把三個「力能排南山」的將軍除掉了。這就是書生的厲害。我要告訴別人的就是,我諸葛亮雖沒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我有智謀,我的智謀,才是治國安邦的根本!
隨後,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梁父吟〉: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里。
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塚?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理。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對這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你們這恐怕要提一個「品德」問題吧。因為歌詞裡說「一朝被讒言」,是說這三個勇士遭了讒言,被晏子用「二桃」之計殺掉了。我要告訴你們的是:讒言並不是晏子說的,是別人向國王說的。國王想殺他們,又怕他們造反,又怕背殺大將的名聲。於是,晏子略施小計,幫國王幹成了。不錯,這歌表面是感歎三勇士下場,但,實質卻是鋪墊晏子的智謀。先說這三個人如何如何了得,再說晏子只用兩隻桃子就把他們幹掉了,而且幹得極其利索、不留痕跡,那晏子是何等了得的人啊!所以,最後一句「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唱得餘味無窮啊!
當所有人都知道我喜歡唱〈梁父吟〉時,效果可想而知,他們哪裡會不相信我胸中的大志呢!
當時還有一個人,叫龐統,也是胸懷大志、滿腹經綸的人。他父親是個名士,與水鏡先生、我岳父黃承彥齊名的大名士,叫龐德公。水鏡就把龐統稱為「鳳雛」,意思是將來也會了不起的。這樣對我很好,一龍一鳳,有互相輝映的效果。但龐統和我不一樣,他出身名士,名士習氣重,恃才傲物的那種。而且不修邊幅。他長相很差。中國人雖然有「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說法,但多數人不自覺地還是重貌的,特別是第一印象。而我則是身長八尺,平時很注重儀容,表現得都是神清氣朗、氣宇軒昂的派頭。
選擇,是人生事業的大題目
我名氣大了,自然會有人請我出山。
在劉備之前,我就有被人招聘的事,但史書上沒記,為什麼?因為他們都請我做個小官,或給個閒職,史書要是記這個,是有損我形象的。但從邏輯上推理,肯定有。劉表就請過。這人特好和名士交往,有個「好賢」的美名。好多名士都聚集在他身邊,最有名的當數號稱「荊州八駿」的幾個人。但他很少重用他們。當時,北方有個年輕的才子叫禰衡,被曹操趕走後,來投奔他,他就一點也沒重用他。除了好酒好菜招待,他沒別的。但人家不是乞丐,為衣食而來。人家是想實現抱負的。所以,禰衡就有意見,這小夥子性子特直,曾指著曹操鼻子罵過的,劉表他自然更不會放在眼裡,所以,就出言不恭。最後,劉表將他推薦到一個大老粗黃祖那兒去了。這叫「借刀殺人」啊。果然禰衡一罵黃祖,黃祖立馬把他宰了。所以,劉表這樣的人,招我做官,我會去嗎?曹操那兒,也不好去,一是這人名聲後來不太好,還有個根本問題,就是他身邊謀士如雲,我去了,是不會有什麼好差使的。孫權那邊雖然安定,但老臣、高人也太多,我哥哥尚且沒什麼大地位,我去了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大任的。其他如呂布之類,都是成不了大氣候的小諸侯。所以,後來,劉備來了,我選擇了他。我們雖然是雙向選擇,但我不僅是必然選他,而且只能選他。
他出身好,有過輝煌,名聲也很大、很好。特別重要的是他尊重人才,而且那時特別渴求人才。他那第一謀士的位子,一直空著呢。他文化不高,所以,開始以為闖天下,是靠武的,拉了幾個武功高的勇士做兄弟幹起來。雖然小發了一下,但不久就慘敗了。但他見識廣,他看到那麼多諸侯,成敗都靠謀士,於是,他想到了自己,缺的就是這個。
而這樣一個人,如果我能幫他成就了大事業,我的地位就可想而知。
所以,好的選擇,應該具備三個前提:一是這個事業有前景,二是這個老闆有前景,三是這個老闆很重視我。
劉備當時打出的口號是「匡扶漢室」。這使他的事業名正言順,有號召力。他也算是當時的一個梟雄,是有事業基礎的。只是遭到一時的挫敗。他敗了,我的機遇就來了。
他來到荊州,自然就知道了我。
當然,這是經過一番策劃的。開始,是徐庶在他那兒幹,如果幹得好,也可能還輪不到我。但徐庶後來走了。他走的時候,推薦了我。他當然會推薦我,不走,也會推薦,就像鮑叔牙推薦管仲一樣,因為我們是知己。但結果肯定不是管仲的結果,因為徐庶的才幹很厲害,比鮑叔牙厲害多了,而我,實際才幹比管仲差得遠。所以,我說輪不上我,是說沒有當第一謀士的結果。
為了引起劉備對我的更大程度的重視,我拿了拿架子。讓他跑了三次。
我為什麼要拿架子引起他更大重視呢?因為我加盟他那個事業團體,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問題,他還有幾個股東──就是幾個兄弟,特別是關羽、張飛這兩個生死兄弟,而關羽這人,又幾乎是個目空一切的人。這樣一來,如果我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不是足夠高,將來事情就很難辦,什麼「言聽計從」,是很難做到的。他的兄弟只要一作梗,許多事會黃!
我拿架子,時間也充裕。我年輕,他也正暫時閑著沒什麼事。所以,都等得起。
然後,就有了那傳頌千古的〈隆中對〉。
我有兩樣東西,傳頌千古,一是出山時的〈隆中對〉,一是臨死前的〈出師表〉。
其實,〈隆中對〉不是即興之作,是我千思萬慮的成果。
我那「應當三分天下」、以及「如何三分天下有其一」、還有「三分天下以後,再如何發展」,說得十分清晰,不容他不激奮!
你們想想,一個四十多歲、見過大世面、跑過大碼頭、幹過大事業的人,三次拜訪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個農村的知識青年,聽他一番宏論後,立即拉著他的手說:「跟我一起幹吧,你做我的老師,我有你,就是如魚得水啊!」這種事,天下有嗎?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因為〈隆中對〉!可見它的分量。〈隆中對〉,就是對劉備全部事業的一部策劃書。
策劃書最重要的是打動接受這方案的人
我為什麼能提出那麼有震撼力的策劃書呢?
「三分天下」,別人早說過了,我哥哥諸葛瑾就和我談過,說他們東吳那兒的大謀士魯肅對孫權談過的。為什麼要三分呢?因為北方曹操勢力太大,一個人不能與他抗衡,要有幾個人才行。「幾」個好呢?不是越多越好,說多了,聽這話的人就不高興,他會說:「什麼呀?那我的事業也太小了吧!N分之一啊!」所以,這N分之一,要讓N越小越好。最小,只能取三了,就是說,除曹操之外,又必須是幾個,但又越少越好,於是,就取二,這樣,加上曹操,就是「三分天下」了。先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你就立住腳了。你聽起來也很振奮了。因為那時,曹操實在太厲害了,連袁紹都打敗了,所以,能與他抗衡,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就像你初去香港辦公司,能說你做到像李嘉誠那樣,你已經很滿意了,超越他,是以後的事。「三分」之後,怎麼辦呢?靜觀其變,然後,一取天下。我說這點,比魯肅有優勢。因為我們在四川、因為劉備是劉邦的後代。劉邦就是在四川當漢王立住腳,然後靜觀待變,最後出兵奪取天下的。這麼偉大的老祖宗做榜樣,劉備能不興奮?
劉備想當大老闆的心是昭然若揭的。他曾先後被曹操、袁紹、劉表延為上賓,如果想在人家手下混,應該是相當不錯的地位了,相當於你們現在在世界五百強企業裡任高級主管。但他不行,他要自己當老闆。我給他描述了當老闆的前景。
所以,〈隆中對〉作為一篇策劃書,特別成功。它成功的地方,不是它提出了什麼特別好的方案,而是它描繪了一幅讓接受這方案的人十分興奮的前景!
其實,我提的那些具體實現「三分」的方法,劉備根本就沒實施。我的方法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荊州是劉表的,益州是劉璋的。他沒有取劉表而代之,也沒去打劉璋。當然,他說他們是宗室之親,打他們是不仁不義的事。其實,估計他明白,這方案是行不通的。劉表死後,他敢取而代之?劉表那麼多部下,會聽他這個外來戶的?再說劉表對他也不是很信任的。留他,一是情分,可以換個美名;二是借他一點力量,至少他軍事上,比劉表那班文士們要強點,而且對敵人曹操也很瞭解。劉璋呢,應該說劉備根本就沒力量打過他,而且也師出無名。
所以,統觀我那〈隆中對〉,目標明確、正確,但方法根本不可取。但我當時只能提出這樣的方案。我目的是引起他的重視,給我重任,然後,在實踐中學習,走一步看一步,在時局變化中找機遇。
寫策劃書,是給別人做文章。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不願文章中天下,只要文章中試官」。中天下,就是文章寫得真好,真有學問,但試官看不中,有什麼用?試官,就是讓你寫策劃書的人,他看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當時說:「劉老闆,看你也快破產了,手頭也沒銀子了。但不要著急,靜觀其變嘛!你看天下亂紛紛的吧,你這樣好了,先找個立足之地吧,然後招兵買馬,再找些人聯合,先把曹操頂住。這樣,你也算一路諸侯了,以後就好辦了。」那結果會怎麼樣?人家肯定會掉頭就走,嘴裡還要不斷地罵著:徒有虛名!徒有虛名!
善於借助各種力量是成功的關鍵
我很多真本領其實是在以後的實踐中學習成長的。
人非生而知之的。我年輕時,在隆中也只能看看天下大勢、研究一些做事的方法論。具體的東西,是沒經驗的。比如軍事,真的上戰場,靠《孫子兵法》、《太公兵法》、《陰符經》一類,是不行的。我上班後,一開始也只是幫他們練練兵、擺擺陣法。第一次接觸戰,《三國演義》裡說我用了個古人常用的火攻法,算是運氣好,有了次小勝利。也算是「初出茅廬第一功」,到底掙了不少面子。但即便如此,後來也就不行了,政治上、軍事上,都節節失利。
劉表死後,荊州政治環境惡化,讓我一下子嘗到了政治的險惡性。雖然我過去讀史,對政治、官場的險惡有些心理準備,但絕對沒想到,會險惡到這種程度。那些人的人性完全被扭曲,一個個喪盡天良!他們你爭我鬥、爾虞我詐、虛偽透頂、陰險之至。看到這些人在公開社交場合道貌岸然、名士風範,滿口仁義道德,而滿肚子都是男盜女娼,你才會真正理解什麼叫「衣冠禽獸」!在那裡,稍微懦弱、有一絲良心的人,如劉表的大兒子劉琦,馬上命運就像一葉小舟,飄搖在風波詭譎的茫茫海洋裡,隨時都有葬身魚腹的可能。劉琦聽說我是個「智多星」的人,就想盡法子和我套近乎,讓我為他出安身之計。我哪有什麼計啊?我都被這種黑暗驚得目瞪口呆了!情急之中,想到三十六計中的「走為上」,就說,你想點辦法,領點兵到外地駐守吧。後來,他竟也照辦了。想來情勢如此,脫離狼窩虎穴確實是「走為上」。
我那時清醒地認識到,我身處在一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最黑暗的地方,改朝換代,已經是必然的事了。什麼「匡扶漢室」,只能作為一種幌子。
我真的打過退堂鼓,想回去當真正的隱士了。但別人不答應。他們有太多的充滿希望的眼光投向我。我只能硬著頭皮充英雄了。當不了英雄,也只有去做祭品。西方哲學家尼采就說過:有的英雄,其實是在別人讚許的眼光中成為英雄的。
荊州集團內的政治鬥爭黑幕,是我人生的第一堂課。經過驚,再定下心想想,我就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記得有一個寓言,說是有個小孩考問他爸爸,小孩問「小羊與惡狼總是同居一山,要不被狼吃掉,有什麼辦法?」父親就答了什麼:躲、跑、團結一致、訓練本領等多種方案,結果都被他否定。父親只好問小孩有什麼妙法,他閃著天真而又聰明的眼睛回答:「很簡單啊,讓自己也變成狼!」
是啊,方法原來很簡單。天機被童言一語道破!
我這第一課,告訴我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面臨的問題,是曹兵的大部隊到來。我根本不知道打仗,好像劉備也沒完全指望我。我們節節敗退,一直退到劉琦那兒。
然後,就有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戰爭:「赤壁大戰」!
這可是我學習戰爭最好的一課!
參加這場戰爭的,是最有代表、也是最優秀的各路人物。歷史上關於戰爭問題,綜合起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條:
一是戰和之爭。「戰或和,這是一個問題!」千古以來,都是問題。漢朝對匈奴是這樣、宋朝對金人是這樣、民國時中國對日本也是這樣。當曹操大兵壓境時,東吳就遇到這個問題。一般規律是:武將主戰,文官主和。為什麼?因為戰,才能體現武將的價值,他們才有地位,況且他們大部分不怕死;而和,對文官沒損失,誰當主子,都需要管家。從長遠的歷史觀來說,和,才能爭取時間,好捲土重來。這也未必不是一種策略。唐太宗就用得很好。一味地用投降主義來形容主和者,是一種歷史的偏見。
二是先伐交,再伐攻。這是孫子說的。戰前的外交活動,十分重要。聯合各方力量、知己知彼、爭取道義上的支持,這些,都是「交」的內容。
三是戰略形式分析與戰略制定。「以多圍少」還是「以少勝多」,戰略計畫是完全不同的。找敵人的弱點突破,全靠戰略眼光。
四是戰術制定。這是最後一條。雖然最終搞定這場戰爭靠最後戰術的運用,但不是決定這場戰爭的根本。
這四點,在赤壁之戰中,體現得最完全。整個這場戰爭,應該是《戰爭學》最典型的一個案例!
你看看這些人物就知道了:
有能謀善斷、將士如雲、高舉朝廷征討詔書,乘勝而來的曹操;
有聰明勇敢、善於用人、後方鞏固的孫權;
有年少氣盛、指揮若定、文武兼具的周瑜;
有深沉老練、睿智善謀的魯肅;
有能言善辯、德高望重的張昭;
有勇赴國難、敢當前鋒的黃蓋;
有屢敗屢戰、不肯認輸的劉備;
有聰明自許的蔣幹……
真正是一場群英會。
而我,就這樣一下子被推到這場群英會的前台。
曹、孫、劉三方,我是劉方的代表。
群英,我卻是出身、資歷、年齡、戰功都最差的新手。
既是學習,又是考驗啊!成功了,我將一躍而成為三國舞台上的主演。
事實是:我成功了!
我是雙豐收:既學習,又成功。
至於我的具體方法嘛,我就不多說了吧,歷史記載很多,可以看到的。其中《三國演義》裡的敘述最詳細而精彩,在那本書裡,我首先是當了一名外交使者,做說客到東吳,說服他們「戰」而不是和。其實,我只是支持了周瑜、魯肅他們主戰派的意見,提供了一些劉備和曹操在戰鬥中瞭解到的軍情。周瑜的意見,是主要的。但我在和張昭這批主和派之間開展的一場「舌戰群儒」,卻很精彩。這是我能言善辯的本領。這一點,為我撈取了不少政治資本。其次,我用了「借東風」這個計策,與周瑜「用火攻」相配合,這樣,就從最終的功勞上,分了他們一半。他們是儒生或儒將,我是以儒為主,三教九流兼具、裝神弄鬼都來。不過,我這種旁門左道的事,要是孫權哥哥孫策在,肯定不奏效。因為他是漢朝忠臣,一直認為,漢朝就衰在妖術上,這一點,你們知道,黃巾起義,張角他們就是裝神弄鬼的。漢代整個就流行這玩意兒,東漢時尤其盛行。國家把張角他們定為邪教,是沒道理的,因為皇帝自己也信啊。等亡了國,才痛恨它,晚了!第三,我用了「趁火打劫」這條計,讓只有少量兵馬的劉備,專門派人埋伏曹操敗退下來的人馬,也不大打,只搶些軍需物資,以壯大自己。正面戰,是不能打的,但勝利成果,是一定要分享的。
還有「華容道捉放曹」,那是個一舉三得的事:一者,體現我的神機妙算;二者,讓一向桀驁不馴、不怎麼聽我話的關羽有個把柄抓在我手中;三呢,還不能讓曹操死,他死了,我們就失去敵人,我為劉備寫的《策劃書》方案就落空了。
赤壁大戰後,我的「三分天下」的方案,就真的實施了。這叫「人算不如天算」。此後,形勢大變。劉備覺得,取荊益二州的條件已初步具備。第一條,當然是取荊州,這裡我們用了很多計。與其說「取」,不如說是賴。因為那時,荊州已經是東吳的了,為了與曹操打仗,先借我們的。但我們不能還,還了劉備就沒立足之地了。取益州是很冒險的。最後,荊州還是丟了。沒辦法,顧此失彼。這其中,死了一員武將關羽,一名文官龐統。
關羽死了也好,這人太不聽話,目空一切,一直對我是不怎麼信服的。就像〈梁父吟〉歌裡唱的「力排南山三壯士」的一個壯士。你看我後來去哪,是從不帶他的,和他一起,他是主人,我是副官或秘書,那怎麼行?所以,我只帶趙雲。其實,在劉備心中,趙雲的位置始終和我差不多,比不過關張兩個人的。
龐統如果活著,和我本來是可以「龍鳳呈祥」的,估計軍事上,他比我還強點,年紀也輕些。劉備行軍作戰是喜歡帶他,以為我留守地方搞管理、後勤更適合,大有一種「統是張良、亮是蕭和」的意思。所以,他死了也好,軍政大權,我可以一把抓。
登上權力最高峰
諸葛亮說到龐統和關羽的死,不禁讓我想到劉備之死,於是插言問道:關羽死了,劉備要去報仇。這是一種錯誤決策,結果是三兄弟接二連三地死了。也真成全了他們桃園結義時的一番跪拜。但劉備伐吳,你就沒有一點責任嗎?我記得,很多人諫他,他都不聽。趙雲跑去,挽著他的馬頭說:「應該先伐魏,再伐吳。因為曹操兒子曹丕已經篡奪了大漢皇位,你不是口口聲聲要匡扶漢室嗎?所以,伐魏是為國家、為朝廷;伐吳,只是為兄弟,為私仇。先公後私啊!」這話說得多好啊!但你卻沒去勸,好像一句話也沒說。為什麼呢?你不是很會說服人的嗎?
諸葛亮苦笑笑:勸也沒用。君子要會審時度勢。你以為趙雲那些話,說得有理、說到點子上了嗎?你們這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先公後私」,這是對的,但劉備看得很清楚,那時,是真正的三國鼎立了,三個國君都稱了帝,曹魏的力量大得很,蜀國根本不是對手。即便打,也要看時機,待機而動,不知要待到何年何月。那時,關羽死了,他劉備身體也不好,他等不及了。不如先伐吳,滅吳後,就是從「三分天下」變為「半壁江山」了,那時,再與北魏打,力量不是更強嘛。所以,在他認為,伐吳的戰略更現實,而且是公私並重。
還有誰比我更瞭解劉備呢?
他伐吳,對我也是有好處的。因為如果他留在成都,我是沒有大權的,他走了,我就主持工作了。如果他成功,地盤大了,我們實力更強,將來我就有了更大的資本,他肯定先我而死的,我那時才三十幾歲呢,男人三十三,太陽才出山。我是九、十點鐘的太陽。如果他失敗了,對國家,損失是大了點,但這CEO的位子肯定馬上就是我的了。董事長我是不想了,我立志時就沒想過,前面說了。
果然,他失敗了。白帝城托孤,我當上了CEO。
時勢造英雄。從白帝城托孤開始,我掀開了人生新的一頁。以後的將近二十年的「三國史」,其實是我的歷史。在蜀國,我是名副其實的「挾天子而令諸侯」。軍政大權,全在於我一人手中掌握。
那時形勢是很嚴峻的,外有強敵,內有隱患。但我在外交、經濟、政治上的才能已經很成熟了。我首先重新擬定了聯吳抗魏的戰略,與吳國交好。然後,又安定了南方的少數民族。在一切穩定之後,我開始著手準備北伐。
有人說我北伐,從軍事上講,是以卵擊石;從政治上講,是窮兵黷武,結果是六出祁山都失敗了,自己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其實,「以攻為守」也是一種戰略。北伐於我這是一舉三得的事:一是造成聲勢,使魏國不敢來攻我,他們只有防守的份;二是我可以名正言順地把軍權牢牢把握在手中,使小皇帝不敢對我有什麼想法。因為劉禪也在一天天長大,他也有一班親信,古來像我這樣的CEO都是不好當的。好多小君主的父輩托孤大臣,都沒好下場,因為共同創業的感情紐帶不在了,小皇帝又是很想獨立的,誰願讓一個老資格的部下老管著?伍子胥是這樣,霍光是這樣,後來明朝的張居正也是這樣。只有我,控制得好,因為我們有一個強敵在。我一直把軍權掌在手裡。直到死,軍隊都在我的身邊。三是我也可以以此邀名。我後世的名聲大,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念念不忘北伐,這是對漢朝的忠、對劉備的忠,兩個「忠」在一起,形成了最合中國傳統道德的偉人。至於打仗耗費國力、死人,也未必,因為和平,會讓人沉溺荒淫之中,那同樣會耗國力,會死人。
而且,打仗也有樂趣。我是經過赤壁大戰錘煉的人。那時,元老級的人物都死得差不多了,只有我在,我的戰略戰術也成熟多了。我還要練一練。
再說,軍旅生活,也是防止自己腐敗的有效手段。我一心撲在戰事上,是沒有心思搞腐敗的。我後世的英名,與我廉潔奉公是分不開的。
你說六出祁山的失敗,證明我還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比如失街亭,劉備臨死前就交代了那麼幾件大事,其中包括馬謖不能用。但我為什麼還偏偏要用他呢?
但你們不知道,我不用他用誰呀?沒聽說「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嘛!再說,我也要培養自己的親信啊。我選定的接班人就是馬謖,他和我是「情同父子,義如兄弟」,只可惜他沒有戰功,沒有戰功,是不能服人的。我就給了他這個機會。其實街亭是很好守的,但戰略意義重大,所以,他守好了,功勞就大了。沒想到,他真的是讀死書的人!
當然,我還是會化腐朽為神奇的。用馬謖錯了,我就斬他,成就我執法如山的「名」。同時,我給皇帝寫悔過書,自責自罰。這也給了我美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個「過」,不會影響我形象的,相反,倒很成就了我的另一面。
你說你們讀史,覺得我對魏延,有點不公平。魏延可是蜀國老將,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是一個戰功很卓著的人物。而且,他也是劉備的五個托孤大臣之一!魏延曾要求我分兵讓他出奇路殺進長安,也和我〈隆中對〉裡兵分兩路思路一致。我卻一直不同意。我死了,他做接班人,也是名正言順。為什麼不選他,偏又選他的對頭楊儀,讓魏延下場很慘,還落得個「叛國」的罪名?
其實歷史的東西,說不清的。魏延原來是叛將,投降關羽來到我們隊伍裡的,所以,他的地位就沒有黃忠高。他文化也低,不堪當大任的,只能領兵受命打打仗。出奇路實在冒險,如果不成功,動搖軍心;成功了,他的功勞也太大,真成了韓信了,那我怎麼安排他?五個托孤大臣,意味著什麼嗎?意味著他和我平起平坐啊。我當然不能給他機會。楊儀是我的親信,我不用他接班用誰啊?當然,我也想我的接班人有大本事,但找不到,有什麼辦法?
你說這都是我不注重選拔、培養人才的結果。劉備用了多少人才。我認為,這也許我能力太強,所以對人才要求太高的緣故。這和「武大郎開店」相反,但結果是一樣。治國上,我還能選些人才,但出將入相的大才,以及軍事人才,我是不會選。所以,我最後累死了。
我說:這正應了你〈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
最後的成功策劃
諸葛亮說:〈出師表〉不僅是為了生前能牢牢掌握軍政大權,使出師有名,讓小皇帝和一班反戰派無話可說;也是我對「身後名」的一次成功策劃。
我的忠、誠、義、仁、勇、智、信、廉,全在上面。
後人陸游就寫詩贊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我笑笑說:也未必吧。我讀到過一篇文章,叫〈卑鄙的諸葛亮〉,列舉了你的十大不光彩處。你要我說給你聽聽嗎?說了你不要生氣,大體上是這樣的:
一是為攀龍附鳳,娶醜女為妻,不符合我們中華民族關於「男才女貌」的傳統價值觀;
二是有意做秀,讓人家三顧茅廬,藉以抬高身價,不誠實;
三是裝神弄鬼搞「借東風」的把戲,搶奪赤壁大戰的功勞和成果;
四是讓關羽守華容道放走曹操,你是明知他們關係好,只為抓他小辮子,卻放走敵人元魁;
五是明知關羽高傲,卻讓他獨守荊州,害死了他;
六是激龐統冒進,害死鳳雛,有妒賢嫉能之嫌;
七是不阻止劉備伐吳,以便取而代之;
八是玩「貓抓老鼠遊戲」七擒孟獲,以顯示自己如何會打仗;
九是窮兵黷武,六出祁山地北伐,目的是大權獨攬,讓小皇帝永遠怕你,好挾天子以令諸侯;
十是培植親信,排斥異己,讓馬謖守街亭貽誤戰機,又害死魏延。
諸葛亮點點頭:說得似乎有道理。但我前面都說了道理,說了做這些事的時勢、情勢。那個時代,時勢使然。如果我逆勢,我就不是諸葛亮了。諸葛亮是什麼?我也給你列十條:
一是智慧,我是中國的智神,是智慧的代名詞;
二是忠誠,我是忠臣的化身;
三是境遇,是書生遇明主最理想的完美典範;
四是才能,出將入相,無所不能,是主子喜愛、奴才擁戴的最有本領的幹臣;
五是正直,對皇帝敢進忠言,對部下執法如山,一身正氣;
六是清廉,廉潔奉公,兩袖清風,公而忘私,是標準的清官;
七是雄辯,從面試時的〈隆中對〉,到辯論賽上的〈舌戰群儒〉,再到實戰中的〈罵死王朗〉,使我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雄辯家。孔子雖然說過「君子敏於行而訥於言」、「巧言令色,鮮矣仁!」但中國有幾個真聽孔子話的人?中國人佩服的還是口才!
八是發明家,木牛流馬是千古未解之謎;
九是軍事家,兵法和孫子可以齊名;
十是大英雄,最後的失敗,使我更有英雄色彩。因為同情失敗者,是民眾歷史價值觀的主導。
是耶?非耶?但這是事實,一千多年來的事實。
所以,我最偉大之處,在於我死後之名,越來越輝煌。這一點,可能就只有孔子比我強。說個笑話,還真有文化不高的人把我當成他的後代,因為我的字叫孔明。
我成了中國智慧的代表,後代的文人簡直把我羨慕死了。對我,他們只有歌功頌德的份!
偶像就是這樣形成的!
我和諸葛亮告別後,走在被群山遮蔽、眾樹掩映的隆中,心裡有說不出的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