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下一代,我們寫了這本書。
為了打造企業的韌性,
我們用這本書,分享台灣新世代創業家實踐資源循環的經驗。
循環經濟是少數我們可以將優勢運用到淋漓盡致的場域,
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無可取代的獨特地位,
讓台灣人走出自立、自信、自主的空間。
循環經濟,是一個資源可回復、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系統。相較於線性經濟「開採—製造—消費—拋棄」的模式,循環經濟採行「製造—使用—循環」的模式,透過重新設計、商業模式、提升能資源效率,從源頭避免污染與廢棄物的產生,使用更少資源來創造更多價值。
這本書《循環台灣》收錄了台灣推動循環經濟的故事,紀錄了優秀企業及人才的循環經濟旅程,有成功、有失敗;有挑戰、有突破;有挫折,還有更多感人的過程。在這些故事裡,我們看到無限的商機和轉型的契機。最近一年來,我們常說「Taiwan can HELP」,但是憑藉著我們的創意跟彈性,我們應該要有信心,不只和世界同步,這一次,讓我們走在世界前面,有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路,驕傲地說:「Taiwan can LEAD」!
推廣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很多人會問「我應該怎麼做?」很可惜,這本書裡面沒有標準答案。循環經濟之所以深受多國重視,被視為是蘊含許多機會的藏寶箱,並不是因為它直接告訴了我們能解決眼前困境的「答案」,而是循環經濟讓人看到解決困境的「可能性和想像空間」。當線性經濟讓我們的經濟、生態、環境、甚至當政治陷入滿佈荊棘和泥濘的紛爭時,循環經濟為我們開啟一扇發揮想像力、探索可能性和充滿新契機的大門。
我們的眼光需要放更遠,去思考今天出生的小孩踏入社會時,我們會留下什麼樣貌的台灣?因此,邀請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益「願景:循環台灣二〇四〇」。二十年,一個世代的時間。這個世代的責任,需要我們以凡事皆可為的態度,擺脫過去、大膽想像未來,從失望和危機中尋獲希望和契機。
透過這本書中,您可以:
˙了解全球鉅變帶來的趨勢與風險,而企業又如何透過採行循環經濟強化韌性
˙閱讀到以系統性方式彙整的台灣循環經濟案例及經驗
˙一同從農業、營建、紡織三大產業,探討台灣轉型循環經濟的關鍵策略
˙從產業循環化、政策循環化、社會循環化三大角度,探索台灣全面啟動循環經濟的契機
作者簡介:
黃育徵
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他堅信循環經濟是給下一代最重要的關懷與承諾。
曾任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台橡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暨執行長,工業技術研究院常務董事,並任職於許多不同領域的法人基金會和企業的顧問或董事。他擁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化學學士和華頓商學院的企管碩士學位。
陳惠琳
循環台灣基金會執行長。
「成為你想要看見的改變。」她一直這麼相信。
曾任台灣樸門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工業設計師及旅行作家,但更是永不停歇的探索者。她擁有荷蘭萊登大學及奧地利格拉茲大學工業生態學雙碩士。並曾獲得奧地利奧斯· 羅德環境保護科學獎。
章節試閱
第三章 循環經濟: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價值
「你對未來樂觀嗎?」面對無國界的環境危機,常常有人這樣問我。
「我們有權利選擇悲觀嗎?」我總是這樣反問。
如果未來只是過去的延伸,當未來來臨時,我們將會十分的失望。循環經濟會吸引我,並不在於會直接提供解決眼前困境的「答案」,而是循環經濟讓我看到未來可能潛力和想像空間,讓我們可以擺脫過去、想像未來,從失望和危機中尋獲希望和契機。
讓我們歸零思考,將線性經濟封存,打造一個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就是這個新的、再生型的經濟模式,與資源使用、環境衝擊脫鉤的經濟模式。
期待不一樣的未來,就要從凝聚不一樣的價值、做不一樣的事開始。
第一節 3R到2R,從源頭啟動循環經濟
「為什麼要保護環境?」演講的時候聽見我如此提問,聽眾通常會露出詫異甚至質疑的表情,覺得這豈不是理所當然?「如果我們不曾破壞環境,又何必需要『保護』環境呢?」我接著說。這時,聽眾往往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比起如何在破壞後再保護環境,深思造成環境破壞的原因並且能有效處理,難道不是更重要的嗎?
脫鉤:在地球的負荷內成長
在第二章所述的「大加速」的數據中顯示,經濟成長伴隨著資源耗用,也帶來對環境的影響。在這之中,資源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聯合國的統計,資源的開採、製造、消費與拋棄的過程造成了全球九○%以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及水資源的壓力,還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更別說是廢棄物及污染了!在SDGs的十七個目標中,就有十個與資源使用直接或間接相關。因此,妥善地運用及管理資源,才是可以治標又治本、達成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
如何妥善運用資源呢?聯合國提出了「脫鉤」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用更少的資源,更少的污染,創造更高的價值。
第一重脫鉤:經濟活動與資源使用脫鉤(Resource Decoupling),將每一份資源的產出效益極大化,追求資源生產力的提升。
第二重脫鉤: 經濟活動與環境衝擊脫鉤(Environmental Impact Decoupling),追求經濟活動時環境衝擊的最小化。
第三重脫鉤:資源使用與人類福祉脫鉤(Well-being Decoupling),最終,人類社會的幸福感,不需要靠資源的耗用來提升。
循環經濟,是一個資源可回復、可再生的經濟和產業系統。相較於線性經濟「開採—製造—消費—拋棄(Take-Make-Consume-Dispose)」的模式,循環經濟採行「製造—使用—循環(Make-Use-Circulate)」的模式,透過重新設計、商業模式、提升能資源效率,從源頭避免污染與廢棄物的產生。
究竟「循環經濟」和既有的「線性經濟」有什麼不同?線性經濟是高度消耗資源的破壞型經濟,它的成長仰賴無止境的消耗「有限、有形的資源」。相對地,循環經濟則是經由設計,讓資源能在產業系統內循環再生,能讓產業發揮「無限、無形知識」價值的商業模式。
對企業而言,「脫鉤」意味著在整個生產與消費的系統之中減少資源的耗用,同時不對環境帶來額外負擔,並且提升對客戶的價值。不停朝向「脫鉤」目標努力的企業,能夠減少風險、減少成本,且能以創新、更好的服務、贏得利害關係人的信任,打造新的競爭力及重製成長曲線。
3R還不夠,循環經濟的2R
談到循環經濟,很多人馬上接口:「我知道,就是『3R』嘛!」
減量(Reduce)、再使用(Reuse)、回收再利用(Recycle),這個小孩子都朗朗上口的垃圾減量「3R」策略,台灣已努力二十年,從建置系統到普及教育,做出很不錯的成果,回收率超過六○%,甚至屢屢被外媒稱為「廢棄物處理的天才」。這樣的成果卻達到隱形的天花板,很難再提高;民眾也時不時聽見,回收後的物品未必有處理的消息。到底3R策略有著什麼樣最根本的不足呢?
大家一定很熟悉紙類回收,也許還曾有收集過期報章雜誌、舊書賣錢的經驗。一九八九年環保署在全台放置外星寶寶資源回收桶時,就將紙類訂為四大回收資源之一,國內回收紙類的成效已是全球第二,每一張紙平均可以回收六次。
回收來的紙類中,卻參雜了淋有塑膠膜的紙品、紙餐盒、鋁箔包、熱感應紙,影響了處理效率與再生紙的品質。
為了處理含塑膠膜的紙類,紙廠必須以特殊設備分離紙漿與塑膠淋膜,並且想辦法處理衍生的塑膠廢棄物。近年來因為列印電子發票而大量產生的熱感應紙,因為使用了複合材質而無法回收。甚至許多市售的油墨是以開採石油而來的礦物油製成,除了在印刷的過程中會揮發出有毒氣體,在回收的脫墨處理過程中,更可能因殘留而污染紙纖維,破壞了後端再生紙的品質。民眾喜歡淨白的紙張,導致紙廠更需施以大量漂白劑來取悅市場,衍生更多的水污染。
在這樣的機制之下,產品的設計有缺陷,回收的機制無法有效分選,再利用的過程造成更多污染。愈高的「回收率」,會不會把錯的事情做得更徹底?
也很多人提倡「再使用」。以家電來說,有些民眾出自惜物的善意,在換購節能、節水的家電設備後,將淘汰的老舊電器轉贈給經濟弱勢者使用;但由於這些電器已經老舊,此舉反而讓受贈的弱勢家庭增加電費開銷,甚至成為全年收入的一○%至二○%都用來負擔電費的「能源貧戶」。不當的再使用,反而造成更多的環境衝擊,更違背了善意的初衷。
因此,3R是在處理線性經濟問題的治標措施。若要治本,需要從源頭解決問題,必須談2R:「重新定義(Redefine)」,再根據定義後的目標「重新設計(Redesign)」,才能從少做一點壞事(less bad)的權衡之策,轉變成追求更好更高價值(more good)的積極之道。
重新定義需求與供給
需求:從「消費」到「使用」
「我們不是活在一個動作會引發可預測結果的線性、牛頓式的世界。相反地,我們活在一個複雜的系統,環境、社會政治、經濟系統都不停地在重新配置,不停地影響我們,」在二○二○年OECD出版的報告《面對經濟挑戰的新方法之中》,描繪出現代世界快速變化、動盪和愈來愈無法被掌握的特性。物聯網的應用讓世界如同一個巨型的服務平台,有大量的物品可任君隨選即用。過去人們買唱片聽音樂,進戲院看電影的行為,已經大量被Apple Music、Spotify、Netflix 等訂閱制的服務取代。
在第二章我們曾探討過線性經濟的缺陷之一: 多買多消費。「消費(consume)」這個詞被普遍使用,卻甚少有人反思這個詞彙的荒謬性。「Consume」這個英文的字源,原有「摧毀」意涵,後有揮霍、耗盡的意思,然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產品的功能、它所帶來的價值,並不需要消耗產品及裡面所有放進去的資源。
當年輕世代紛紛選擇從「擁有」轉向「使用」,以取得最大程度的彈性與開放;社會上「斷捨離」的風潮,更顯示有愈多人選擇離開物質的奴役,轉向更簡單、輕盈的生活。因此,我們不妨反思:我們是需要的是「消費」還是「使用」?
供給:從「賣產品」到「提供服務」
在這樣的趨勢之中,客戶想要的不是擁有產品的形體,而是他們真正的需求是否有被滿足。提供服務讓企業更容易調整創造價值的方式和內容,更能因應大環境的動盪和消費市場的多變。
再者,生產者如果大量生產產品,將廢棄及回收的責任轉嫁給政府或其他業者,即使負擔回收費用,已經不足以回應客戶對企業責任的期待。台灣的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制度,截至目前為止共有三十三類產品,在廠商製造或進口產品之時,便需繳交一筆基金作為產品廢棄時的處理費用,稱之為「生產者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這個基金的運作,成功地建立起了台灣的回收體系。但你可曾想過,當生產者賺取利益,消費者享受完畢,為什麼是環保署、環保局的同仁天經地義的要負責「處理」?所有廠商繳納一樣的費用,如何有動機使用更好的材料,從源頭改變產品設計呢?更何況,更有數百千種的產品還未列管。這些產品後續的回收處理,誰來負責呢?
產品的生產者對產品的組成和拆解擁有最完善的知識,應該展現對產品永遠負責的態度。廠商擁有產品,使用者付費使用服務時,生產者才真正有了全部的責任。這時,廠商便有高度動機從源頭改變產品設計,設計易拆解、易保養維修、高品質的產品,以符合消費者需求與市場技術的進步;同時也不須再承受原物料的供應風險。我稱之為「生產者擁有責任(Extended Producer Ownership,EPO)」。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以下簡稱循環台灣基金會)開始推廣這個概念以來,我們欣見環保署著手修改相關法規,鼓勵更多廠商以EPO取代EPR。
資源:從「成本」到「資產」
資源耗竭的風險固然令人憂慮,但是因為消耗資源,尤其是化石燃料,帶來的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大規模自然災害,可能更早到來。因此,有多少資源的儲存量「可供使用」並非是我們最該擔心的議題;相反的,有多少「不該被使用」的石油、煤炭,恐怕才是關鍵。企業不應該再將資源視為生產費用的「成本」,而是轉而視為「資產」持續循環使用,降低原物料供應及營運上的風險。
廢棄物:從「必要之惡」到「錯置資源」
大自然之中沒有所謂的「廢棄物」,所有養分都能成為其他生物所需。相同的,一間公司的廢棄物可能僅是沒有身份、不為人知的「錯置資源」,當我們知道其中的組成、特性與來源,就能更好的規劃使用方式,這些需要去化的「必要之惡」,可以產生「資源化」的價值,成為另外一間公司所需的資源。因此,在循環經濟中,更重要的是以資源管理取代廢棄物管理的思維。
歐盟在推動循環經濟的過程之中,將廢棄物區隔為「廢棄物」及「副產品」;台灣的環保署,也開始透過修法或函釋,鼓勵生產者負擔擁有的責任,而不再將使用過的物品定義為廢棄物。現在更有愈來愈多的廠商,採行ISO 14052的「物質流成本會計」,將製程中的產出列為「正產品」與「負產品」,此舉有助於企業重新思考,如何將產品由負轉正,而非視為廢棄物去化。
在邁向循環經濟的過程之中,唯有貫徹重新定義「需求使用者的」與「供給產品的」,生產與使用過程所使用的「資源」及衍生出的「廢棄物(缺乏身份的錯置資源)」,我們才可以進一步討論,如何來「重新設計」一個循環的經濟系統。
第三章 循環經濟: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價值
「你對未來樂觀嗎?」面對無國界的環境危機,常常有人這樣問我。
「我們有權利選擇悲觀嗎?」我總是這樣反問。
如果未來只是過去的延伸,當未來來臨時,我們將會十分的失望。循環經濟會吸引我,並不在於會直接提供解決眼前困境的「答案」,而是循環經濟讓我看到未來可能潛力和想像空間,讓我們可以擺脫過去、想像未來,從失望和危機中尋獲希望和契機。
讓我們歸零思考,將線性經濟封存,打造一個截然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
「循環經濟」就是這個新的、再生型的經濟模式,與資源使用、環境衝...
作者序
【推薦序】
要做好永續發展,我們這一代必須有個觀念上的體認:地球,不是祖先留給我們這一代的資產,而是我們向未來子孫「借來」的,其實我們是債務人,不是債權人;子孫才是債權人。每一代都能有這樣的觀念,則自然而然就會從子孫的角度想問題。時間軸拉長了,這一代就會把將來的爛攤子納入現在的考量,就會看到許多資源再利用的機會,也能超越當代成本效益的考量,庶幾近乎「永續發展」。在永續發展的概念下,我們從來就沒有地球上任何東西的所有權,頂多只有使用權。
「循環經濟」當然是一個永續發展的概念,它希望跳脫「當代決策」的思考,把「未來」納入考量。因為納入了未來,所以是生生不息的、往復延綿的、超越思考侷限的。基本上,《循環台灣》想要喚起大家循環永續的觀念。由於循環永續面向雜多,作者謙稱他提出問題,沒辦法給答案。但是我認為我們可以把「全民一起尋找答案」納入政策,創造一股「由下而上」的動力,這是一個值得努力的方向。
——朱敬一,中研院院士
《循環台灣》是關心未來社會與經濟變化的人必讀之書。過去五年中,作者黃育徵、陳惠琳以及循環台灣基金會成功的將循環經濟概念引入台灣。就像這本書清楚地說明,循環經濟的原則已在台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各行各業:從重新設計產品,優化製程到落實綠色協議(Green Deal)的法規設計,以及產品服務化的眾多實例。本書也分享其他國家實施循環經濟的案例,在後疫情時代,首要之務是國際合作加上重新思考國際貿易背後的原則,我們需要學習彼此的循環做法以加速轉型;其次,我們需清楚的認知,即使疫情影響下,全球化降低,我們依舊會依賴彼此的原物料、製造能力和市場。該書的最後一章概述了作者對未來的願景、路徑和實務上的建議,以期在未來二十年內實現循環台灣的目標。
——紀維德,荷蘭在台辦事處前任代表、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 君子以厚德載物」—— 周易這句古人之智慧:人要依天象自然運行而無止息;按自然規律對待萬物。用之於當今所謂文明之經濟社會,就是黃兄書中所提倡的「循環經濟」;以友善的方式對待地球,善待環境與萬物。政府、產業與全民皆要重視,以企求「永續發展」
——高志尚,義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很高興看到新書《循環台灣》的出版,很感佩黃董事長在推動台灣循環經濟長期的努力。作者在書中對於循環經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觀念的改變,來建立我們的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的新思維,以很淺顯的例子說明,讓讀者很容易地了解。更提出我們在長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對立的思維中,如何思考以找出讓我們可以推動循環經濟與永續發展的具體建議,對於關心我們環境與未來經濟發展的讀者先進,是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環保署目前優先進行法規修改,著手讓原本以廢棄物管制的觀點建立之管理體系,能夠建構成產業轉換目前所謂廢棄物成為資源的友善環境。另外今年因為疫情的啟發,我們全力推動全民綠生活,希望改變國人生活習慣,提倡「夠就好生活」、「綠色生活、在地滿足」的生活觀念。希望透過消費者觀念以及消費需求改變,創造生產者改變的動機,讓我們如本書的書名《循環台灣》,全民一同展開行動。
——張子敬,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
如同書中所言,產業不該一昧追求脆弱的勝利,而該堅持打造韌性的共好。近年全球面臨氣候變遷、貿易磨擦、歐洲移民危機到今年新冠疫情,經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台灣以創新的科技自豪,然而四十年來,因產品的急速替換而不復存在的公司也何其多。這也顯示企業韌性的重要性,因此近年企業及法人致力落實 ESG,而非僅強調短期獲利。從成功的台灣循環紡織經驗來看,台灣面臨匱乏的自然資源,科技產業擁有豐沛的知識人力,從重塑生意模式到深度循環技術發展,加上台灣科技業無遠弗屆的全球影響力,我個人深信這是下一個絕佳的發展空間,也將對全世界造成巨大影響。
黃育徵董事長和陳惠琳執行長對循環經濟的熱情令我欽佩,這本書對循環經濟做了完整的詮釋,但這僅是循環啓動的起點,未來將為我們深愛的這塊土地帶來永續的希望和機會。
——陳建志,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
歐盟領先全球於二〇一五年發布「循環經濟行動計畫」,我國也響應於二〇一六年將循環經濟納入「五加二」產業創新方案的一環。黃育徵董事長先知灼見於二〇一五年創立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紮根台灣並接軌國際,值得感謝與掌聲。
我擔任駐歐盟兼駐比利時大使時,二〇一九年曾在歐洲議會與歐洲議員共同舉辦活動,陳列台灣推動循環經濟的成果看板及設計製造的環保產品,讓出席賓客印象深刻,也證明台歐盟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相同且步伐一致。我認同黃董事長本書的概念,廢棄物減量並非循環經濟的終點,而應該全面檢視設計、生產及製造過程,盡可能達成零廢棄目標,從根本減少環境開發的負荷。本書回顧過去也前瞻未來,期待黃董事長繼續為台灣循環經濟注入新動能!
——曾厚仁,外交部政務次長
循環經濟不應只是去化、減量、回收、再利用,需聚焦在經濟創生,透過技術穿透、創新創價,落實全材利用的多重商業價值及市場機會之商業模式,有經濟作為支撐才能永續,藍色經濟不僅重視綠色環境,更是和大自然學習創意資源開創,將不同環節的廢棄物串聯成另一產業鏈的原料來源,取得生態的永續利用。
由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發起,帶動業界和學研單位投入綠色友善環境的永續經營,促使產業發展轉型,提高資源的利用與效益,並持續推動溝通與宣導其思維、案例和價值面,其中更倡議政府推動與實質支持,納入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政策,而京冠生技日前已榮獲 BS8001 循環經濟最佳化認證,也致力將農食副產物進行全材利用與高值開發,藉由創新的微生物發酵技術,開發到動物的精準營養與預防醫學,整合動物、人類與環境形成大健康共榮圈(One Health),讓更多人關注並共同為地球資源的永續經營而努力。
——楊青山,京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近年全球頻創史上高溫、豪雨、疫情等極端災害,不但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更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大自然的反撲力量,引發我們對循環永續的重視。臺灣天然資源不足,並是世界銀行列為高風險災害的國家之一,如何善用自然資源與創新科技,尋求與自然和諧的相處之道,以再生、再用、再改造的「循環經濟」,是與大自然共存共榮、永續發展的關鍵。
近來,工研院推動二〇三〇技術策略與藍圖,提出了以應用為導向的未來發展方向,包含「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循環經濟便是永續環境中的一項重點。其中,利用新科技將水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海岸廢棄牡蠣殼、報廢液晶面板轉化為經濟用途,太陽能板從源頭改變材料與結構設計,提高其汰役廢棄後的回收價值,處處可見創新思維。我十分敬佩黃董事長的理念,透過本書的發行,希望能夠號召更多人投入循環經濟的實踐,也為下世代開啟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劉文雄,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我們總在追求幸福社會,但是怎樣才算是幸福?假如富足算是一種,那又該怎麼衡量?GDP 經濟成長數字已經越來越難告訴我們答案,過度計較還會讓我們陷入經濟成長的迷思,為了追求更大成長,反而製造更多浩劫,結果離幸福更遠。
黃育徵董事長及其夥伴們長期用力推動循環經濟,從觀念啟發到全面啟動,提供了我們很多的可能性和想像空間。循環經濟是對人類經濟活動的重新設計,事務的結束即是另一事務的源頭,生生不息,物盡其用,這是真正的富足,因為我們將留給後人一個永續的環境。我相信,誠如黃董事長所言,台灣絕對可以成為全球推動新經濟模式的領路國家,推薦這本書給一起同行在永續發展道路的朋友。
——蔡其昌,立法院副院長暨立法院聯合國 SDGs 策進會會長
廢棄物是錯置的資源,而資源就像經濟的靈魂一般,資源循環與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在自然資源缺乏的臺灣,更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在歐盟引領下,全球循環經濟浪潮崛起,臺灣並沒有缺席,環保署在二〇一八年訂定資源回收再利用推動計畫,整合各部會措施推動資源循環,在超過六〇%的垃圾回收率、超過一八%的全國資源循環利用率背後,雖遇到許多如分類、再生料標準、廠商意願與市場接受度等實務挑戰,仍以兢兢業業的態度,制定多項源頭減量與資源再利用政策。在推動資源循環的過程中,很榮幸有循環台灣基金會這樣的夥伴,連結國際有志推動循環經境的各方產官學研,齊心努力。爰此,非常榮幸能受邀推薦本書,本書的出版相信能讓國人更加理解循環經濟的理念與重要性,讓台灣向零廢棄的未來邁向一大步。
——賴瑩瑩,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
【自序】
作者序: 邁向韌性與永續的經濟
記得二〇一〇年的時候,我參加天下雜誌與工研院一起舉辦的「Envision 2020」計畫,與幾位來自各界的領導者,一起想像二〇二〇,台灣會變成怎樣一個社會?那時我提出的第一個概念是,能否把台灣帶向一個懂得「真心慷慨與關懷」的社會?第二個概念是,台灣能否從「復育」走向「零廢棄」的十年里程?
一轉眼,已經十年了。
二〇二〇年,一個充滿瘋狂、不平靜的年份,回首這兩個概念,感觸特別深。疫情打斷了生產、消費、生活的慣性,逼得全世界好像按下暫停鍵,當所有人都被焦慮、不安籠罩的時候,我認為更是人類集體深刻自我反省的時候。因為歷經這次的疫情,如果我們整個社會有所學習和領悟的話,我們可能不想,也不該回到過去,繼續揮霍地球的資源。這個時機,也檢視我們是否為懂得「真心慷慨與關懷」的社會;有無反思力及行動力,邁向一個「韌性與永續」的經濟。
雖然十年後的台灣還沒有成為一個零廢棄島嶼,但我已看見許多奇蹟發酵中。
例如我十年前創辦的台灣廚餘資源化發展協會,僅靠幾位退休的志工,至今已經輔導了數十個學校與社區,真正親手把每日廚餘化為肥料回饋土地。我和幾位朋友一同創辦的循環台灣基金會,除了幾位優秀的同事,並承蒙許多企業家、志工、實踐者的支持,形成了一個互相扶持、具有正向影響力的社群。從二〇一七年出版了第一本書《循環經濟》之後,循環經濟成了政府、產業裡很「夯」的詞彙。幾年下來,我們看見種下的種籽逐漸萌芽茁壯,在各行各業冒出了甚至比世界上其他國家,對循環經濟的詮釋及內涵都更獨特的案例,政府也逐步修改法規,漸以資源管理概念取代廢棄物管理。我越發確信,循環經濟是翻轉台灣的新契機!
當然在零廢棄的路上仍需非常多的努力,然而台灣已經起步。很榮幸我們能第一手參與循環經濟起飛從零到一百的過程。這本書《循環台灣》收錄了基金會五年來的學習,紀錄了優秀企業及人才的循環經濟旅程,有成功、有失敗;有挑戰、有突破;有挫折,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更多的是,我們看到無限的商機和轉型的契機。台灣常常喜歡說「Taiwan can HELP」,但是憑藉著我們的創意跟彈性,我們應該要有信心,不只和世界同步,這一次,讓我們走在世界前面,有自信地走出自己的路,驕傲地說:「Taiwan can LEAD」!
推廣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很多人會問「我應該怎麼做?」很可惜,這本書裡面沒有標準答案。循環經濟之所以吸引我,並不在於背後是否隱藏著解決眼前困境的「答案」,而是循環經濟讓我看到解決困境的「可能性和想像空間」。當線性經濟讓我們的經濟、生態、環境、甚至當政治陷入滿佈荊棘和泥濘的紛爭時,循環經濟為我們開啟一扇發揮想像力、探索可能性和充滿新契機的大門。
在英文裡面,「Vision 2020」指的是清晰的視力。十年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還有幾個十年呢?因此,我們的眼光需要放更遠,去思考今天出生的小孩踏入社會時,我們會留下什麼樣貌的台灣?因此我想邀請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益「願景:循環台灣二〇四〇」。二十年,一個世代的時間。這個世代的責任,需要我們以凡事皆可為的態度,擺脫過去、大膽想像未來,從失望和危機中尋獲希望和契機。
經歷疫情的重整之後,我們該如何重新啟動?尼采曾說過,即便只是「一個想法,甚至是一種可能性,都可以震撼我們,改造我們。」無論你關心的是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教育,我想邀請大家一起戴上循環經濟的眼鏡,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挑戰舒適圈,一起思考台灣的未來,相信您會發現,世界可以不一樣!
疫情之後,是化危機為轉機的最佳時機。套一句愛爾蘭詩人葉慈的一句話:「有夢想時,就是責任的開始。」我相信,這把鑰匙在每一個人手上!
【推薦序】
要做好永續發展,我們這一代必須有個觀念上的體認:地球,不是祖先留給我們這一代的資產,而是我們向未來子孫「借來」的,其實我們是債務人,不是債權人;子孫才是債權人。每一代都能有這樣的觀念,則自然而然就會從子孫的角度想問題。時間軸拉長了,這一代就會把將來的爛攤子納入現在的考量,就會看到許多資源再利用的機會,也能超越當代成本效益的考量,庶幾近乎「永續發展」。在永續發展的概念下,我們從來就沒有地球上任何東西的所有權,頂多只有使用權。
「循環經濟」當然是一個永續發展的概念,它希望跳脫「當代決策...
目錄
推薦序 循環經濟:跳脫「當代決策」思考,把「未來」納入考量 朱敬一
各界推薦 後疫情時代,國際展開合作以加速轉型 紀維德
順應大自然法則,人類當自強不息 高志尚
「綠色生活、在地滿足」全民展開行動 張子敬
在循環經濟中享受新奇有趣的爆發力 張清華/郭英釗
農業循環值得全面啟動 陳吉仲
循環經濟為台灣科技業拓寬發展空間 陳建志
台灣循環經濟成果驚豔歐洲 曾厚仁
以農食副產物促成大健康共榮圈 楊青山
循環經濟是企業面對全球鉅變的絕佳轉型商機 楊偉甫
將永續發展融入到企業決策中 葉清來
《循環台灣》為下世代開啟新契機 劉文雄
台灣成為推動新經濟模式的領路國家 蔡其昌
全球循環經濟浪潮崛起,台灣邁向零廢棄 賴瑩瑩
作者序 邁向韌性與永續的經濟 黃育徵
前言 轉型循環經濟,如何以系統思考找到變革的動能?
第一章 全球鉅變,如何打造韌性企業
第一節 多重風險考驗企業的存續
第二節 擁抱SDGs,開闢循環經濟的大道
第二章 線性經濟:超載的地球,未來的負債
第一節 難以為繼的線性經濟
第二節 忍心把五低留給下一代嗎
第三章 循環經濟: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價值
第一節 3R到2R,從源頭啟動循環經濟
第二節 重新設計資源循環的方式
第四章 啟動循環經濟的策略一:高價值循環
第一節 生物質價值金字塔:發揮最高價值的全利用
第二節 工業價值坡:維持頂峰的三個階段
第五章 啟動循環經濟的策略二:產品服務化
第一節 從交易到交情,成為客戶一輩子的夥伴
第二節 不買冷氣,一樣享受舒適冷房
第六章 啟動循環經濟的策略三:系統性合作
第一節 產業共生:建構跨產業能資源網絡
第二節 循環合作:串聯供應鏈,促成封閉循環
第七章 循環農業,三路並進
第一節 多元種植與養殖,從健康的土壤開始
第二節 無廢再生,食盡其用
第三節 最後一哩路,開啟下一次循環
第八章 循環建築,讓它生老而不病死
第一節 建築物成為有機體,保持最高彈性與價值
第二節 創造數位分身,每一份建材都是資產
第三節 養分流循環,分毫不浪費
第九章 循環紡織,主動出擊,找尋新契機
第一節 無限循環,衣服的重生之旅
第二節 台灣循環:獨一無二的品牌故事
第十章 循環台灣,全面啟動
第一節 重新定位台灣的競爭力,打造下一世代的產業
第二節 產業循環化,沒有捷徑但有路徑
第三節 政策循環化,整合「循環圈」的能量
第四節 社會循環化,由下而上建立韌性台灣
後記
推薦序 循環經濟:跳脫「當代決策」思考,把「未來」納入考量 朱敬一
各界推薦 後疫情時代,國際展開合作以加速轉型 紀維德
順應大自然法則,人類當自強不息 高志尚
「綠色生活、在地滿足」全民展開行動 張子敬
在循環經濟中享受新奇有趣的爆發力 張清華/郭英釗
農業循環值得全面啟動 陳吉仲
循環經濟為台灣科技業拓寬發展空間 陳建志
台灣循環經濟成果驚豔歐洲 曾厚仁
以農食副產物促成大健康共榮圈 楊青山
循環經濟是企業面對全球鉅變的絕佳轉型商機 楊偉甫
將永續發展融入到企業決策中 葉清來...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