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就像是珍貴的香料,在焚燒或碾碎後才會散發出香氣。」--法蘭西斯.培根
《培根隨筆集》當代全新譯本,與《蒙田隨筆集》並列的人生散文經典;
英國現代哲學之父歷久不衰的智慧藏寶書。「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戶曉的名言,便是出自於法蘭西斯.培根。在他之前的時代,知識掌握在教會手中,科學研究者只重視概念的演繹與分析,但培根認為,真理透過觀察才能獲得,於是鼓吹學者要盡力收集各種知識,透過實驗印證,才能歸納出科學定理。此外,他也大力抨擊各種阻礙知識發展的偏見,如種族歧視、個人成見、人云亦云以及盲目崇拜權威。
除了科學上的貢獻之外,培根也是入世的政治工作者。劍橋大學畢業後,他前後擔任外交官、議員、最後獲聘為大法官。雖然最後因為政治醜聞而下臺,但他的智慧的確是在真實的生命中淬煉而來,而化成這一本《萬事問培根》。
在書中,他不只是空談道理與說教,而是不時穿插希臘、羅馬等歷史典故以及絕妙的文句,讓讀者加深印象,並增加閱讀的樂趣。舉例來說:
〈論死亡〉:「塞內加說,比死亡本身,跟死亡有關的周邊事物更令人害怕。」
〈論嫉妒〉:「一無所長的人總是嫉妒別人的長處。」
〈論愛情〉:「特洛伊王子選擇了最美的女人海倫,而放棄智慧與權力。」
〈論行善〉:「義大利人總是說,善良過頭的人就不是好人。」
〈論友誼〉:「沒有朋友可以敞開心扉,就像吃掉自己心臟的食人族。」
本書共五十九篇,涵蓋的範圍從人生議題、個性品德到生活觀察都有,有些雖然是培根的官場生涯心得,但應用在職場上卻十分貼切。正如他的科學成就一樣,其人生智慧也閃爍著永恆的光芒。培根所生活的年代,英國面臨宗教分裂的危機、歐洲也陷入三十年戰爭,他所得到的洞見,對於不安焦慮的現代人來說,想必具有安慰和啟發的效果。
作者簡介: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
英國哲學家暨科學家,他自詡為「科學界的哥倫布」,要做知識的開拓者。在他之前,科學家只重視推論與概念,但他認為歸納、觀察與實驗才是建立知識的方法。此外,還要破除偏見、權威與文化所造成的障礙。這些劃時代的理論,啟發了哲學上的經驗主義,也奠定了今日科學的基本精神與架構。
培根從小生長於書香世家,於劍橋三一學院畢業後,官途順遂,一路當到英國的大法官,但因為接受贈禮被政敵攻擊,於是終身不得擔任公職。此後他閉門著書,本本都是影響後世的經典名著,包括《學術的進展》、《新工具論》、《論人生的知識》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培根這些觀點已經歷時好幾百年,到了現代,社會與文化已有很大的轉變,但人心不變,仍然能夠協助我們反思,看清人心、人生與許多依然不變的社會現象。」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平易近人的風格與豐富的主題,加上不落俗套的有趣見解,讓本書成為適合帶著反省與思考的心靈來品味其文字的書。更是在人生面臨重大事件前後、不同年齡階段來閱讀時,都能帶來啟發的好書。」邱獻儀(Lynn),哲學新媒體專欄作家
名人推薦:「培根這些觀點已經歷時好幾百年,到了現代,社會與文化已有很大的轉變,但人心不變,仍然能夠協助我們反思,看清人心、人生與許多依然不變的社會現象。」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平易近人的風格與豐富的主題,加上不落俗套的有趣見解,讓本書成為適合帶著反省與思考的心靈來品味其文字的書。更是在人生面臨重大事件前後、不同年齡階段來閱讀時,都能帶來啟發的好書。」邱獻儀(Lynn),哲學新媒體專欄作家
章節試閱
04論復仇:報仇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復仇是一種野蠻的正義。雖然這是人的天性,但法律應該禁絕以牙還牙的行為。惡行觸犯了法律,但私下報復卻是在否定法律的效用。當然,一報還一報是扯平了,但如果你能寬恕仇人,就比對方更高尚,畢竟只有君王才有有這種特權。所羅門曾說過:「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言》第十九章第十一節)過去的已經逝去,無可挽回,當今和未來之事就夠智者忙的了。為過往的事而勞神費力,只是在虛度光陰。
人之所以會犯下惡行一定有所求,是為了滿足快感、受他人崇拜或是獲得利益,不會毫無緣由。既然大多數的人都是在乎自己的利益勝過他人的福祉,那我何必要惱怒?不過,也有少數人是天性惡毒,單純就想做壞事。這種人像是荊棘木刺,除了刺傷別人,什麼都不會。
有些惡行沒有法律可以懲罰,那就只有報復一途,但復仇者無須擔心,他的行動也不受法律所管。否則先出手的人就便宜了,他只會受到一次報復,但復仇者除了被傷害,還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有些人在復仇之後,喜歡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身分;這是比較高尚的做法。畢竟復仇的快樂不是來自於傷害仇人,而是讓對方感到悔恨。不過,仍然有些卑劣狡猾的懦夫喜歡暗箭傷人。
佛羅倫斯公爵麥地奇(Cosimo Medici)最痛恨背叛朋友、不講道義的人,這些是不可原諒的錯誤。他說:「《聖經》提到,耶穌要我們寬恕仇敵,但沒有教我們要放過背叛的朋友。」(《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八節)但約伯的精神層次更為高尚,他說:「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約伯記》第二章第十節)。對朋友來說,也是如此。
處心積慮復仇的人,傷口會一直無法癒合,鮮血不斷流出。然而,伸張正義大多可以帶來好運。在羅馬帝國時期,奧古斯都為凱撒復仇、塞維魯斯為佩蒂納克斯(Pertinax)復仇,兩位皇帝都因此受到擁戴。此外,法王亨利四世為亨利三世復仇後,建立了偉大的王朝。但如果是為了解決私人恩怨,就沒有這種福氣了。報復心強的人就像邪惡的巫師一樣,滿腦袋只想害人,最終自己也沒有好下場。
培根金句:「復仇的快樂不是來自於傷害仇人,而是讓對方感到悔恨。」
05論厄運:為什麼逆境更能展現人的美德?
塞內加有一句名言,完全展現了斯多葛學派的風格:「在好運中發生好事,是值得期待的,但在厄運中發生好事,就令人羨慕不已。」若人在厄運中還能夠發揮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本性,那就真的可說是奇蹟。他還有一句話比剛才那句還要高明,沒想到這是出於異教徒之口:「既有人類脆弱的那一面,也有上帝安然自得的精神,這才是真正的偉人。」
這意思用詩歌來表達會更好,這樣我們才能用天馬行空的詞語來形容。畢竟,詩人的專長就是運用華麗的詞藻。透過玄妙的神話,古代詩人描述那種境界。雖然不乏神祕的情節,但很接近基督徒的狀態:「海克力斯幫普羅米修斯(他象徵著人性)鬆綁後,乘著一隻陶罐,渡過了大海。」這個場景生動地描繪了基督徒般的決心,他們乘著肉體的脆弱小船,駛過人世間的驚濤駭浪。
接下來還是用平實的語言來談吧。
從道德上講,在厄運中展現英勇的一面,更是一種美德。在《舊約》中,幸運是神的賜福。在《新約》中,苦難反而是神的賜福,它將帶來更大的福祉,更清晰地展現出神的恩典。在《舊約》中,你細聽大衛歡樂的豎琴聲,也傳達出同樣的悲傷。比起所羅門的幸運,聖靈花了更多力氣描述約伯的苦痛。
人在走運時,不免有恐懼和煩惱,但厄運中,卻能得到安慰和希望。在底色暗冷的紡織品上,若有明亮的圖案,就會更加賞心悅目;但是在暖底色的紡織品上,有黑暗、憂傷的圖案,反而覺得刺眼。從藝術品的角度,就可以得知人心的變化。
美德就像是珍貴的香料,在焚燒或碾碎後才會散發出香氣。在幸運中最能看出人的缺點,在厄運中則最能發現人的美德。因此,人在走運的時候,美德表現在自我克制上;遭逢逆境的時候,堅毅是最重要的美德。
培根金句:「美德就像是珍貴的香料,在焚燒或碾碎後才會散發出香氣。」
06論低調:為什麼不要隨意表態?
遇到問題時,採用迴避或遮掩的策略,是弱者的行事風格。需要強大的理性和決心,我們才知道何時該講真話,並有勇氣說出口。那些無能的政治家就只會遮遮掩掩。
羅馬史學家塔西佗在《編年史》一書中記載:「利維婭善解人意,知道她丈夫雄才大略,也了解她兒子只會遮遮掩掩。」也就是說,奧古斯都善於謀略,而提貝里烏斯(Tiberius)是軟弱的人。羅馬將軍穆西阿努斯(Mucianus)搧動維斯帕先起兵反對維特里烏斯(Vitellius),大聲疾呼:「我們起兵反對的皇帝,不是具有敏銳判斷力的奧古斯都,也不是小心謹慎和守口如瓶的提貝里烏斯。」有些人擅於沙盤推演、擬定策略,有些人做事小心謹慎、絕不露出破綻。每個人的能力與風格都不同,需要仔細分辨。
有人能敏銳地作出判斷,能夠判斷哪些事情何時可以公開、哪些事情絕對要守密,哪些事情要有所保留。此外,他也能評估對方是否值得信任。塔西陀說得好,不論是治國或是修身,這都是最需要培養的技能。因此,沒有判斷的能力,凡事只會遮遮掩掩,只懂得守口如瓶,反而會使自己的發展受限。一遇到實際的狀況,他不知道該如何做選擇,或是找出變通的方法,就整體上來說,他就採取最安全和最謹慎的做法,就像視力不佳的人走路起來如履薄冰。
自古以來,能力出眾的人處事都誠懇坦率,都讓人覺得誠實又可靠。他們就像是調教很好的馬匹,知道何時該停步、何時該轉彎。事情需要有所保留時,他們就會保持低調。世人只知道讚揚他們做事有誠信,做人又正直,卻沒發現他們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種隱藏內心想法、做人低調的功夫可分為三等。最優秀的做法是寡言又口風緊,叫人看不出端倪、抓不到把柄。次一等的方法是說話有所保留,讓外人誤判自己真正的想法。最低階的做法是發揮演技,賣力地、刻意地假裝成另一種人。
先談談最好的做法:口風緊。神父特別要有這種美德,畢竟要聽人懺悔。只要有這種能力,很多人就想找你說心事。畢竟,沒有人會跟喋喋不休的大嘴巴打開心扉。你若很能保守祕密,就會有人向你吐露私事,正如空氣會自動流入有個小孔的密閉空間。找人懺悔、袒露心事不是想換來什麼好處,而是為了放下內心的負擔。因此,口風緊的人就會知道很多事。比起對人表達感情,我們更樂於減輕心靈的負擔。
簡而言之,口風緊就能得到許多的祕密。坦白說,正如裸露身體是不雅觀的行為,將心事攤在陽光下,也會讓旁人不舒服。態度和舉止比較謹慎的人,能得到不少尊重。多嘴饒舌之輩總是個性輕浮,又容易輕信他人言;他們喜歡分享所見所聞,但連不確定的事情也會夸夸其談。
因此,要時常提醒自己養成守密的習慣,這不但是明智之舉,也符合道德規範。
外,講話時動嘴就好,臉部不要透漏任何訊息。有些人的表情總是藏不住心事,這是一種弱點,畢竟比起說話內容,人們更注意對方的表情,也更相信臉孔流露的訊息。
接下來,次一等隱藏內心的方法,就是講話有所保留。想保守祕密,就要懂得隱藏訊息、不可讓對方看出破綻。人們總愛探聽別人的立場,絕不容許對方保持中立、不表態或是見風轉舵。對方會不斷拋出問題試探口風,誘使我們做出回應。除非我們不管社交禮節,刻意保持沉默,否則一定會流露出某種訊息。即便我們不說話,表情動作所流露的想法,也不會比說出口的還少。想要模棱兩可、含糊其詞帶過問題,也禁不起對方長久的刺探。所以,說話時一定要有所保留,否則一定藏不住祕密。這可說是保守祕密的第一道防線。
至於最低等的方法,假裝成另一種人,故意表達另一種觀點。我認為,這種做法既不明智,也應受譴責,除非有非常特殊或緊急情況才使用。欺騙、造假是最壞的掩飾手段,起因於天性虛偽或膽怯的那一面,可說是內心有重大缺陷。這種人為了掩蓋內心的不安,就養成說謊與欺騙的習慣,以免被人看破手腳。
做人虛虛實實、低調保守,其實有三大好處。首先,使對手懈怠,再殺個措手不及;否則隨意公開自己的意圖,就像是發了警報給自己的對手。其次,要給自己留條體面的退路。話講得太斬釘截鐵,就像給自己上了枷鎖,一定得兌現承諾,否則會引來嚴厲的批評。第三,有助於發現別人的意圖。談話時,若對方表明自己的立場,我們很少會當場反對,大多會索性讓他說下去,表面上不發表意見,但暗地評估對方的說法。因此西班牙人有句聰明的諺語:「撒個謊就可以了解對方的心意。」似乎是在說,只要虛晃一招,便能有所發現。
不過平心而論,遮遮掩掩也有三大缺點。
首先,一般來說,行事不夠坦蕩,就代表內心有所膽怯,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就很難一鼓作氣完成。其次,你的合作夥伴會感到困惑和茫然,最後你只能獨自去完成任務。第三,畏畏縮縮的態度,會讓對方失去信任與信賴感,失去採取行動的動機。
因此,若你有正直的美名,但口風又緊、懂得有所保留,在必要情況下又能偽裝自己,就是最懂人際關係技巧、性格最完整的人。
培根金句:「正如裸露身體是不雅觀的行為,將心事攤在陽光下,也會讓旁人不舒服。態度和舉止比較謹慎的人,能得到不少尊重。」
13論行善:人天生就喜歡做好事嗎?
就我來看,所謂善行,是為他人某福利,也就是希臘人所說的「博愛」(Philanthropia)。而「人道」(Humanity)這個詞,按一般人的用法,比較不能充分表現善行的意思,畢竟後者展現了神的慈悲。
過度渴求權力,導致天使墮落;過度渴求知識,欲導致人類墮落。但博愛沒有上限,不管是人類還是天使,都不會因此身陷危險。在人的天性與內心深處,總是有做善事的念頭,就算不想對人好,也會對其他生物友善。這一點在土耳其人身上特別明顯。這個民族打仗時很殘忍,對動物卻很仁慈,還會餵食野狗和野鳥。法蘭德斯的作家布斯貝克(Busbecq)曾出使到君士坦丁堡,根據他的記載,某天有個男孩惡作劇,綁住了一隻長喙鳥的嘴,結果差點被人用石頭砸死。
行善是習慣,而善良是天性。在所有的心理特質中,最高尚、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慈愛,沒有它,人就是種愛管閒事、喜歡惡作劇、無恥可厭的生物,比害蟲害鳥好不了多少。教會強調博愛的美德,而它具體表現在善行中,雖然有時會犯錯,但做再多都不嫌過分。
確實,秉持博愛的精神行善,還是會犯錯。義大利人有句諺語不大厚道:「善良過頭的人就不是好人。」在《論李維》一書中,義大利的大學者馬基維利更是大膽、直率地指出:「在基督教的影響下,善人變成殘暴不公者的俎上魚肉。」因為沒有一種法律、教派和學說,像基督教那樣強調做人要良善。因此,好人做過頭,就會破壞基督教的名聲,進而危害教會。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最好了解為何如此高尚的德行會使人犯錯。
努力為他人謀福利,但不要被人們的外表或自己一時的情感所蒙蔽,只會讓你變成心軟的爛好人,讓你純淨的心被綁架。正如在《伊索寓言》中發現一顆寶石的公雞,牠得到一粒麥子反而快樂和幸福得多。
我們也可以看看上帝如何行善,這是最好的範例:「祂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第五章)但上帝賜予財富、名聲和天分時,每個人都得到分量都不相同。因此,一般的好處所有人均沾,但特殊的贈禮就只有挑選出來的少數人才可以享有。
畫圖的時候要注意,畫完像之後,不要破壞臨摹的原型。神創造了愛,但對鄰人的愛只是畫像,對自己的愛才是原型。《馬可福音》第十章說:「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但除非你要跟從神,千萬不要把所有的家產都變賣了。不過只要得到神召,就算財產不多,也能做出許多善事,不會比富人差。否則,賣光家產分給窮人,就像為了注滿小溪而讓上游的泉水枯竭。
在理性的指引下,我們懂得行善。除此之外,有些人天生就是大善人,甚至在我們每個人的天性中,都有著行善的念頭。相對地,我們也有為惡的衝動。有些人天生見不得別人過得好。個性有點頑劣的人,言行偏執、不講理又難相處,好跟人作對。劣根性強的人,則老是嫉妒他人,一心想傷害別人。
這種幸災樂禍、落井下石的人,連給乞丐拉撒路舔瘡的狗也不如(《路加福音》第十六章)。他們就像是在傷口處嗡嗡叫的蒼蠅,又像那些「厭世者」一樣,只會告訴人家哪裡有粗的樹枝可以上吊。他們應該像雅典的貴族泰門那樣,在庭院裡種一棵樹供人結束生命。
這種人的性格可說是非常扭曲,但最適合到政界去打滾。彎曲的木材可以拿來製造在激流或大浪中顛簸的船,卻不適於用來建造巋然挺立的房屋。
行善的方式有很多種,程度也不同。對外國人親切有禮,代表我們身為世界公民,精神上不是孤島,沒有與其他陸地隔離,而是與所有人相連成一片大陸。對別人的苦痛有同情心,那我們就像是那種高貴的沒藥樹,為了奉獻自己的香膏,寧願被劃開傷口。
原諒或寬恕他人的過錯,表示我們的內心不再受傷,還變得更完整。對滴水之恩心懷感激,代表我們看重的是心意,而不是金錢。最重要的是,若有聖保羅的完美品德,為救自己的兄弟而願受基督的詛咒,那此人身上有許多神性,與基督有契合之處(《羅馬書》第九章)。
培根金句:「在所有的心理特質中,最高尚、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慈愛,沒有它,人就是種愛管閒事、喜歡惡作劇、無恥可厭的生物,比害蟲害鳥好不了多少。」
04論復仇:報仇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復仇是一種野蠻的正義。雖然這是人的天性,但法律應該禁絕以牙還牙的行為。惡行觸犯了法律,但私下報復卻是在否定法律的效用。當然,一報還一報是扯平了,但如果你能寬恕仇人,就比對方更高尚,畢竟只有君王才有有這種特權。所羅門曾說過:「寬恕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箴言》第十九章第十一節)過去的已經逝去,無可挽回,當今和未來之事就夠智者忙的了。為過往的事而勞神費力,只是在虛度光陰。
人之所以會犯下惡行一定有所求,是為了滿足快感、受他人崇拜或是獲得利益,不會毫無緣由。既...
目錄
導讀
推薦序跟著培根智慧的洞察與傳神的比喻,重新反思人生與人性 冀劍制
推薦序讓哲學家帶你認識環環相扣的生活概念邱獻儀(Lynn)
導讀 塵世的智慧:誰能描繪出他的心靈 談瀛洲
01論真理:為什麼人喜歡謊言甚於事實?
02論死亡:哪些事情可以超越生死?
03論宗教統一:為什麼教會要四分五裂、無法團結在一起?
04論復仇:報仇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05論厄運:為什麼逆境更能展現人的美德?
06論低調:為什麼不要隨意表態?
07論父母和子女:為什麼養育下一代很重要?
08論婚姻與單身生活:結婚生子有什麼好處?
09論嫉妒:為什麼比較心是最強烈、最有害的情感?
10論愛情:論愛情:為什麼愛情是不理性的?
11論高位:為什麼當了主管行事就要更為謹慎?
12論大言不慚:浮誇的人適合做什麼工作?
13論行善:人天生就喜歡做好事嗎?
14論貴族:王侯伯爵們能做什麼?
15論社會動亂:領導人如何平息民怨?
16論無神論:為什麼要相信神存在?
17論迷信:為什麼盲信比不信還可怕?
18論壯遊:為什麼年輕人應該出國增長見聞?
19論治國:君王在施政時如何保持中庸之道?
20論建言:為什麼顧問與策士對領導者很重要?
21論拖延:為什麼速戰速決是一種美德?
22論狡詐:為什麼耍手段的小人容易爬上高位?
23論利己:為什麼自私損人又對自己有害?
24論革新:為什麼創新是歷史的必然進展?
25論效率: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工作?
26論假聰明:如何判斷虛有其表的人?
27論友誼:為什麼真正的友誼能治百病?
28論花費:為何財務管理很重要?
29論富國強兵:國家如何強盛起來?
30論健康:如何延年益壽?
31論猜疑:如何堅定信念?
32論談吐:交談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33論殖民地:如何管理海外基地?
34論財富:如何培養正確的金錢觀?
35論預言:為什麼對於先知和算命師要持保留態度?
36論野心:如何管理企圖心旺盛的屬下?
37論假面劇和演武會:宮廷有哪些娛樂?
38論人的天性:如何善用自己的天賦?
39論習慣與教育:如何培養長久的學習動力?
40論幸運:如何創造自己的命運?
41論貸款:金融業對社會有哪些功用?
42論青年與老年:不同階段的生命有哪些長處?
43論美貌:如何欣賞一個人的外表?
44論身障者:如何展現另類的生命風采?
45論建築:不同的生活空間有哪些特點?
46論花園:因應節氣不同,要種植哪些花卉呢?
47論協商:談判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48論隨從與朋友:為什麼領導人與下級間要保持距離?
49論請托:請人說項或託人辦事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50論學問:如何把知識應用到人生中?
51論派系:加入小團體有哪些優點和缺點?
52論禮節和恭敬:如何在人際關係中保持適當的姿態?
53論稱讚:如何看待他人給自己的評價?
54論虛榮:為什麼自我感覺良好很重要?
55論榮譽:如何讓名聲成為人生的助力?
56論司法:從事法律工作有哪些重點事項?
57論怒氣: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58論世事的變易:歷史與自然的演進教了我們什麼?
59論謠言(殘篇):為何要提防假消息?
培根年譜
導讀
推薦序跟著培根智慧的洞察與傳神的比喻,重新反思人生與人性 冀劍制
推薦序讓哲學家帶你認識環環相扣的生活概念邱獻儀(Lynn)
導讀 塵世的智慧:誰能描繪出他的心靈 談瀛洲
01論真理:為什麼人喜歡謊言甚於事實?
02論死亡:哪些事情可以超越生死?
03論宗教統一:為什麼教會要四分五裂、無法團結在一起?
04論復仇:報仇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05論厄運:為什麼逆境更能展現人的美德?
06論低調:為什麼不要隨意表態?
07論父母和子女:為什麼養育下一代很重要?
08論婚姻與單身生活:結婚生子有什...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