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朝夕相處的兩人,
為什麼我們卻越愛越無語?
薩提爾家庭治療師教你
從「冰山」角度剖析親密關係,
核對彼此渴望,找出真正需求。
先修復自己的內心,就能讓關係更進化。☹家有不願意溝通的另一半,怎麼改變和他的相處模式?
☹正值事業打拼期的你,孤立無援需要陪伴的我,兩人之間的平衡怎麼拿捏?
☹丈夫長時間不在身邊,如何讓自己不再成天疑神疑鬼?
☹面對出軌背叛的另一半,這個婚姻還有救嗎?
▲當親密關係出問題,先找出彼此的「冰山」!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座「冰山」。
當你和另一半起衝突,習慣性檢討自己、總是先退讓的你,內在的想法是什麼?
可能是「很害怕,所以不管怎樣先認錯好了」;可能是「發生不好的事,自己一定也有錯」;也可能是「我希望不被討厭、討人喜歡」?
不同的想法,背後都代表著不同的觀點和期待。然而就像冰山一樣,這些念頭絕大多數隱沒在水面之下,連我們自己都不曾覺察。
因此,當我們以冰山的角度去看待關係,就能看見更多層次的「我」和「你」,不會再陷入誰對誰錯的爭論,而能核對彼此渴望,找出深埋的真正需求!
▲將薩提爾模式導入親密關係,找回愛的溫度▎情境一:每次對話總是不歡而散,彼此溝通出問題,越來越無話可說
修復層:辨別兩人的溝通模式
和另一半吵架時,你是害怕衝突、寧願先認錯的討好型?還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定要佔上風的指責型?
或是凡事只講是非、把道理、邏輯擺前面的超理智型?還是不知該說什麼,轉換話題以逃避問題的打岔型?
覺察自己慣用的溝通模式,是改善溝通的第一步。「心口合一」的溝通練習,能帶來自我內心的和諧和穩定。
▎情境二:忍不住緊抓著對方,不明白自己為何會如此寂寞不安
修復層:瞭解我的情緒來源
往往我們產生負面情緒時,很容易認為問題出在別人身上。
但外在事件只是引信,尤其是頻繁出現、反應很大或停留很久的情緒,往往是成長過程中,那些被壓抑的感受、未被處理好的「傷」,它提醒我們:我是不是有沒被滿足的期待?
時時對情緒保持好奇,先不要評價好壞,而是問自己發生了什麼,讓自己有這樣的感受。連結到過去的經驗後,再試著回答: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情境三:常說「身為男人就應該……」、「你必須……」,對另一半有自己的期待
修復層:轉換僵化的觀點和信念
薩提爾模式認為,我們往往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經驗或父母的觀念,學習到許多觀點和信念。
這些「應該、必須、永遠」當初是為了保護我們,然而有些卻不再適合現在的情境。這些僵化的規條,無形中不僅侷限了自己的想法,也綁住了關係中的對方。
運用薩提爾模式,我們可以練習把「應該」、「必須」,改為「可以」;把「永遠」、「任何時候」改為「有時」,為自己鬆綁。
作者總結自身運用薩提爾模式的十年經驗,以「冰山」為框架,透過各個面臨親密困境的諮商案例,詳實呈現心理師和被諮商者的互動過程,帶領我們深入體驗薩提爾模式如何轉變被諮商者的內在歷程。
每一章後皆附有「諮商師解讀」單元,在前述案例的基礎上,進一步說明薩提爾模式是如何運作,並且提供維護和改善親密關係的解方。
作者簡介:
王俊華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薩提爾模式家庭治療師。師從約翰‧貝曼(John Banmen)、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沈明瑩、安娜(Anna Maria Low)、林文采、卡洛琳‧內斯比特(Carolyn Nesbitt)等,曾參加薩提爾模式專業培訓超過一千小時,累計個案諮詢時長超過一千小時。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法學和心理學雙碩士。擅長領域:個人成長、家庭情感、創傷治療等。著有《那一刻,我看見了自己——薩提亞模式心靈成長手記》、《綻放》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約翰‧貝曼/國際知名薩提爾導師
何亞芸/家庭關係講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孫柏鈞/希望心靈診所院長、薩提爾模式專業訓練講師
張璇/諮商心理師、自由時報婚姻專欄作家
麥儷馨 Lily Mai/諮商心理師、Lily的兩性關係診療室
羅志仲/親職教育工作者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以一種平衡、有益和可操作的方式展現了諮商的過程和來訪者的心路歷程,使每個讀者都能以此為指導,實現人生的重大轉變。她提倡人們對自己的內在生命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並建設更加真誠的婚姻關係。如果您正在幫助他人或自己建設更幸福的婚姻關係,那麼我推薦您讀一讀這本書。
──約翰‧貝曼(國際知名薩提爾導師)
薩提爾女士相信:『我們因相似而連結,因相異而成長。』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伴侶卻是因相異而衝突、分離,當兩個不同的人,從各自的原生家庭走來、相遇在一起,組織一個全新的新生家庭,如何成為『我們』,經營出一份深厚潤澤的關係,是親密關係中的修煉。
本書以故事做為引線,走入這些故事,就像走進作者的晤談室,只有讀者與作者,安全而放鬆,作者的提問,經常穿透書本,撞進我的內在,開啟我對自己更多的覺察。案例結合理論的書寫,深入淺出,更接地氣,架構清楚明確,想要遇見完整的自己,親密關係無疑是其中一個入口,誠摯的推薦大家這本書。
──何亞芸(家庭關係講師)
冰山理論中的應對姿態,對於我個人的成長相當有幫助;我也因為常能連結內在渴望,而充滿歡喜。這麼好的思想,衷心推薦給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薩提爾模式的精神是真誠一致的連結,從學習與自己連結到真正能與伴侶連結。本書能提供好奇的朋友們,窺見人們如何學會享受親密關係的美麗旅程。
──孫柏鈞(希望心靈診所院長、薩提爾模式專業訓練講師)
作者以大量案例具體示範了薩提爾諮商師的柔軟陪伴,和對個案真誠一致的相信。相信每個人裡面都蘊涵極豐富的寶藏,也相信如果當事人對於溝通姿態與內在渴望有更深的覺察,親密之舞和看待彼此的眼光,也可能有所不同。
──張璇(諮商心理師、自由時報婚姻專欄作家)
必讀!薩提爾模式是我學過最重要的諮商技巧之一。不論你是心理相關助人者,還是在婚姻裡游移不定的人,作者陪伴一對對夫妻走出風暴的經驗分享,提供更多覺察的可能!幸福婚姻是所有成功家庭的基石,方法就在此,等你來深入發掘。
──麥儷馨 Lily Mai(諮商心理師、Lily的兩性關係診療室)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約翰‧貝曼/國際知名薩提爾導師
何亞芸/家庭關係講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孫柏鈞/希望心靈診所院長、薩提爾模式專業訓練講師
張璇/諮商心理師、自由時報婚姻專欄作家
麥儷馨 Lily Mai/諮商心理師、Lily的兩性關係診療室
羅志仲/親職教育工作者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以一種平衡、有益和可操作的方式展現了諮商的過程和來訪者的心路歷程,使每個讀者都能以此為指導,實現人生的重大轉變。她提倡人們對自己的內在生命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並建設更加真誠的婚姻關係。如果您正在幫助他人或自己建設更...
章節試閱
【第二章】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如影隨形的孤獨
一進諮商室,岩麗就切入正題:「王老師,我其實不覺得我和老公之間有什麼很大的鴻溝,可我就是常常感到不滿意、不舒服。」
我讓她慢下來,說:「不用急,你能告訴我,那是怎樣的一種不舒服嗎?」
「我也說不太明白……比如,老公上班去了,孩子上學去了,剩我一個人在家,我常常感到無法抑制的……悲傷,很孤獨。尤其是到了晚上和週末,如果老公不能在家陪我,我就會很生氣。
「結果往往是,老公左等右等不回來。終於回來了,可以陪我了,可我又忍不住和他吵架。」岩麗對自己也很無奈。
她說,除了這一點之外,她很為老公驕傲:「不管是做為老公、父親還是女婿,他都很稱職。」她停頓了一下,補充道:「我敢不謙虛地說,我老公真的很優秀。」
岩麗的老公是她的大學同學,學生時期他就表現得出類拔萃,工作後也很快嶄露頭角。他們因為相愛而結婚,十幾年來感情一直都很好,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今年已經十歲了。
不僅如此,岩麗的老公很有家庭責任感。為了給她和兒子更好的生活條件,他辭去了還不錯的工作,克服種種困難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努力不懈好幾年,終於在事業上站穩腳跟,穩步前行。
於是,不僅這個三口之家不再為生計煩腦,就連雙方的父母甚至各自的家族也因此受益。岩麗無須再靠朝九晚五的工作謀生,做起了人人羡慕的全職太太。
「但是我的心裡並沒有像外人以為的那樣幸福,只要老公不在身邊,我就覺得空蕩蕩的,孤獨、憂傷,感覺日子很難熬,偏偏他不在我身邊的日子又特別多。」說到這兒,岩麗深深地嘆了一口氣。
我問她:「你感到孤獨、悲傷、難過、生氣,這種狀況有多久了?」
她很認真地回答說,很久了。看起來有一些無奈,還有一些自責。
岩麗說,她很不喜歡自己這樣,一直在努力想辦法讓自己快樂起來。這些年,她不斷地看書、學習,學瑜伽、插花,盡可能地參加朋友、同學聚會等,就是想讓生活豐富起來,不給孤獨和悲傷可乘之機。
然而效果並不理想,孤獨和悲傷就像長在岩麗的身上一樣,如影隨形。
「老公在外面已經很辛苦了,回到家還要受我的氣,被我的各種要求所束縛,他常常責怪我跟個孩子一樣,不成熟。」她說。他倆也會因此爭吵,隨之而來的是岩麗更加感到孤單、難過和悲傷。這樣的情緒循環往復,讓岩麗不能自拔。
我安靜而專注地看著岩麗,問她:「在這些感受的背後,你怎麼看待老公和你自己?」
她想了想說:「對老公的看法,我覺得他整天只顧賺錢,也不管我們母子倆;而且,他不像以前那樣重視我了……
「可有時候,我又覺得,這應該不是真的,因為除了不能天天陪我之外,他對我還是很好的。可是,孤獨的時候就忍不住會這麼想。」說這段話的時候,岩麗一直皺著眉,很困惑的樣子。
在描述對自己的看法時,她也表現得很糾結:「關於我自己,我就覺得,做為一個全職媽媽,我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有時覺得自己對老公要求這要求那,好像有點無理取鬧,可有時又覺得自己很可憐,好像沒有人關心我。
「我甚至想,自己要是個男的該多好啊,就不用像現在這樣了,整天瞎忙,還忙的沒有成就感。」
▍不受歡迎、多餘的人
「你這樣看自己,覺得自己不重要、可憐、沒人關心,有多久了?」
聽我這麼問,岩麗像是被碰觸到了什麼,眼神不自覺地游離起來。「好像……很久了,好像……從小就這樣。」
她把目光收回來看著我,肯定地說:「嗯,從小就有這樣的感覺。」
然後,她若有所思地「噢」了一下,又停住,似乎在想:「噢!原來這和小時候有關,可是……」
我不確定她是陷入沉思,還是回憶起什麼,坐在她面前安靜地等了好一會兒,才嘗試著問她:「想起小時候,有什麼畫面嗎?」
「有。」她承認,這種孤獨、悲傷的感受從童年就有。
我拿出一些玩偶用來代表人,讓她把腦中的畫面呈現出來,讓我看到,也讓她的內在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
她擺出了爸爸、媽媽、姊姊、弟弟和小時候的自己。爸爸、媽媽站得比較近,姊姊在媽媽身邊,弟弟在爸爸身邊。而小岩麗離他們比較遠,看上去在家庭的圓圈之外。
她說,儘管她是在這個家出生、長大的,但她總感覺,好像他們四個是一家人,而自己則是那個不受歡迎、多餘的人。
說到這裡,她哭了出來,淚水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往下滴落。
原來,爸爸有很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儘管姊姊也是個女孩,但也許因為是第一個孩子,他還有希望,所以反應並不怎麼強烈。可是,等到媽媽生她的時候,爸爸失望極了,半個月不理媽媽。直到後來終於有了弟弟,爸爸的情緒才慢慢好一些。
「我覺得,在這個家裡,我就跟不存在一樣,除了吃飯、穿衣、睡覺,爸爸媽媽很少主動關心我什麼。
「我從小也特別乖,從不惹是生非,好像整天都在小心謹慎、擔驚受怕中活著。」
停頓了幾秒鐘,我指著那個代表小岩麗的玩偶,輕聲問她:「能看到那個小心翼翼的小女孩嗎?她當時是怎樣的感受?」
她點點頭:「很深的孤獨、悲傷和不安全感。」說完,她補充道:「和現在婚姻中感覺到的孤獨、悲傷很相似……現在我孤單、難過的時候,常常感覺自己像個四、五歲的小女孩。」
▍未被滿足的期待
為了使諮商更有體驗性,也更聚焦,我把代表爸爸、媽媽的玩偶先後「請」到了椅子上,分別讓她替當年的自己,對椅子上的「爸爸」、「媽媽」說一些話,表達當年由於父母的忽視而感受到的傷害;她的孤苦和無助、卑微和討好;她還大膽地表達了一直壓抑的憤怒,覺得這對自己不公平;她說,她很希望得到父母的接納和關注,特別是爸爸的認可、媽媽的關愛……
這樣的表達是一種很安全的情緒釋放,即使激烈了點,也不會傷害到現實中的任何人,她看起來輕鬆了很多。
接下來,我用「空椅子」技術,讓她和「爸爸」、「媽媽」對話。
她坐在「爸爸」的位置,「爸爸」對「小岩麗」是這樣回應的:「你姊姊會很多事,幫家裡很多忙;你弟弟太小,所以對他們的關注自然多一點;你從小比較乖,又很懂事,從不讓我操心,我對你也很放心……我以為你能好好照顧自己,不知道你心裡竟然是這樣想的。」
她坐在「媽媽」的位置上,眼淚掉下來。「媽媽」對「小岩麗」說:「孩子,真對不起,媽媽忙裡忙外,不知道你的心裡竟然那麼孤單無助,對不起!」
她承認,如果爸爸媽媽知道了她的真實想法,很有可能,這就是他們想說的話。
接下來,她主動要求和「姊姊」對話。她表達了對姊姊的感謝,並說其實姊姊一直都很關心她。
當她坐在「姊姊」的位置,「姊姊」也表達了對她的內疚、關心和疼惜。
接下來的諮商,我們在原生家庭方面繼續工作。通過畫原生三角圖,分別處理岩麗和爸爸、媽媽的關係;通過正面描述他們,聯結從他們那裡遺傳到的、教導的、自己學習和領悟到的資源;轉化那些負面的描述,自己從中有什麼收穫,可以增加什麼,從而更好地生活。
她在回憶中聯結父母的愛。比如,她本來對爸爸有很多抱怨,但是當談到爸爸「負責任」這個形容詞時,她回憶起一個溫暖的鏡頭: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舉辦數學競賽,她考砸了,很傷心。那天,爸爸騎自行車來學校接她,見到爸爸的那一刻,她忍不住委屈地哭了。
「我記得爸爸跟我說話的時候,一直是笑著的,沒有一點責備的意思。聽我講完,還用他那粗大的手掌在我頭上輕輕地摸了兩下,安慰我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人生那麼長,爸爸相信你!」岩麗說,她感受到了爸爸的支持、溫暖和愛,現在回憶起來依然很感動。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以前從來沒有回憶起這件事過。
記憶,有時會被某種無形的東西比如情緒所遮蔽,讓愛的真相無法浮出水面;而一旦情感開始流動,這種記憶的畫面就會一幅一幅慢慢地在眼前展開來……
她重新用玩偶擺放了自己的家庭,爸爸、媽媽、姊姊、弟弟和她圍成一個圈,彼此接納,相互關照,圓滿幸福……
我讓她深深地吸一口氣,讓這個溫暖的畫面定格在她的心裡,也讓她的整個身體都能體驗到那份溫馨和關愛。
當岩麗再跟「爸爸」、「媽媽」對話的時候,我已經能明顯感覺到她內心的成長:「謝謝爸爸媽媽,謝謝你們給了我生命,謝謝你們給了我那麼豐富的資源!儘管我有很大的遺憾,以前不知道這些,但我已經長大成人,為人妻,為人母,不再是那個孤獨悲傷的小女孩了,我已經有力量照顧好、陪伴好自己了,你們放心吧。」
對於爸爸媽媽當年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給予她的愛,岩麗說,她決定原諒:「我不再向爸爸媽媽要了,我可以自己愛自己。」說這些的時候,她顯得那樣堅定、有力。
▍來自成長的力量
由婚姻的問題而來,還要回到婚姻的問題裡去。
岩麗心中的陰霾被驅散了,再次談到婚姻中關於陪伴的話題時,我們的對話變得輕鬆了很多。
「你這樣的成長經歷和現在的婚姻有什麼內在聯繫嗎?」我問她。
岩麗領悟力很高,她說:「我把小時候的孤單、悲傷帶到了婚姻中,把從父母那裡沒有得到滿足的期待轉移到了我老公身上,向他要關注、要陪伴、要認可、要安全感……這些年我要得很辛苦,老公也被我要求得很疲憊。
「我現在分清了,老公是老公,父母是父母。我長大了,不能再讓老公做我的『父母』了。」
我說:「我要考考你,假設這次週末老公和以前一樣,因為要忙公司的事情而沒有辦法陪你,你和之前會有不同嗎?」
她很誠實:「我想,可能還是會有一些失望吧?畢竟,我喜歡並珍惜家庭團聚的時光。
「但我不會覺得自己那麼孤獨了,也不會再那麼悲傷、那麼憤怒了,至少在程度上會減輕很多。」
我感謝她的誠實,繼續問她:「在這種情況下,你又怎麼看老公,怎麼看自己呢?」
她笑了,為自己的變化感到吃驚:「其實在男人的想法裡,賺錢養家就是愛。他確實很愛我,也不是不重視我,只是不是用時刻陪在我身邊的方式。
「我辭職在家,其實承擔了很多家庭事務,也很重要。只有這樣,他才能放心地忙外面的事情,孩子才能安心地上學。我們是在共同支撐這個家,誰也離不開誰。」
我一邊為她豎起大拇指,一邊繼續問她:「那麼,你原來期待的關注、關心和陪伴怎麼得到?還有,你怎樣處理你的失望呢?」
她停頓了片刻,像是下了很大的決心:「是的,我不再期待他能夠時刻陪伴我,儘管有遺憾,我也能接納;我現在覺得,我心裡很有愛,很有力量,很穩定。我可以學習自己關心、關注自己,自己陪伴自己。」
說完,她起身走到諮商室的窗邊,向外看了好一會。
然後,她轉過身來,笑著說,她不覺得自己可憐了,還有一份輕鬆、自由、愉悅的感覺冒出來,甚至想在這裡跳起來。
那就來吧,讓我們一起跳起來。
我想起了尼采的那句話:「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第二章】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如影隨形的孤獨
一進諮商室,岩麗就切入正題:「王老師,我其實不覺得我和老公之間有什麼很大的鴻溝,可我就是常常感到不滿意、不舒服。」
我讓她慢下來,說:「不用急,你能告訴我,那是怎樣的一種不舒服嗎?」
「我也說不太明白……比如,老公上班去了,孩子上學去了,剩我一個人在家,我常常感到無法抑制的……悲傷,很孤獨。尤其是到了晚上和週末,如果老公不能在家陪我,我就會很生氣。
「結果往往是,老公左等右等不回來。終於回來了,可以陪我了,可我又忍不住和他吵架。」岩麗對自己也很無...
作者序
你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滿意嗎?
如果不滿意,你認為主要是誰造成的呢?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想,常年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可以算是一種回應吧。對於第二個問題,如果你留意,會發現很多人用以下的句型回答:「他這個人……」、「因為她……」一如在諮商室裡經常發生的。
總結起來的意思大概是,「都是對方造成的」,或者主要是對方造成的,責任該由他承擔,他才是「罪魁禍首」。
既然如此,改善關係的途徑當然是要改變對方:要嘛我要求你改變,要嘛找更有影響力的人讓你改變。就好像幸福快樂的鑰匙在對方的手裡,他無論如何都要交出來。
結果常常失敗,除非他自己願意改變。
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們都在尋找答案。
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心理學家、婚姻專家甚至靈性大師那裡也有答案。一個基本的結論是:鑰匙在「你」的手裡。親密關係是一個修行場,借由這份關係,每個人可以更加瞭解自己,療癒自己,在這裡學習和成長,通過這樣的自我追尋,最終尋找到真愛。
正如薩提爾模式國際導師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曾在一次工作坊中,對一位渴望親密關係的女士所說的:「先愛自己,讓自己發光,只有如此,你才有可能得到真愛。」
那麼,怎樣才能「讓自己發光」?從哪些方面去覺察、調整、改變和提升自己,才有可能成就一份溫馨而穩固的親密關係呢?
這正是本書想要努力嘗試回答的問題。
薩提爾模式的「冰山」隱喻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山體,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之上的很小的一部分,暗藏在海平面之下更大的山體,才是我們真實而豐富的內在。比如:感受和情緒,情緒是感受的外化;感受的感受,即對感受的評價和態度;想法、觀點、信念、對事情的解讀等;期待,不管是對別人的還是對自己的;渴望,即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以及我們核心的生命力和生命能量。
「冰山」隱喻是一個很好的自我覺察工具,儘管我們沒有意識到,但正是因為我們帶著「冰山」的這些層面進入親密關係,在某一個或好幾個層面出現了「盲點」,才造成了親密關係的困境。此外,每個人都會把自己的人際關係帶入親密關係,比如和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也都會產生影響。
本書據此分設章節。第一章〈覺察你的應對姿態〉;第二章〈學會做情緒的主人〉;第三章〈突破你的限制性信念〉;第四章〈調整你的高期待〉;第五章〈親密關係才是家庭主角〉。
本書採取心理諮商小說的形式,每章前半部是數個心理諮商案例,這樣做為的是使文章更有故事性、畫面感、邏輯性;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是,方便讀者跟隨諮商師和案主的互動過程,體驗自己的內在歷程。
每章後半部是「諮商師解讀」,在案例的基礎上,運用薩提爾模式解讀「盲點」。如:觀點想法和信念如何影響了親密關係、這些限制性信念的特點是什麼、如何覺察和鬆動這些限制性的觀點和信念等等。如果說前面的「案例」是個性化的問題,這裡則是共通性的部分;如果說前面是虛構的小說,這裡則是現實層面的討論。
「冰山」是一個系統,每個人內在的這些層面緊密聯繫在一起,相互影響;本書把它們單獨設章,只是為了敘述和理解的方便。實際上,每一章所謂的「盲點」都是相對的,就好像一臺複雜的機器,一個部件卡住,其他的部分也很難運轉順暢。
如果你碰巧打開了這本書,如果你願意,希望我能有此榮幸,陪伴你,一步一步探索你內在多彩的空間,在那裡停下來「靜觀」:你親密關係雙人舞的舞步是怎樣的、情緒的訊息裡說了什麼、你有沒有「畫地自限」、有沒有「看不見的玻璃天花板」……讓我們給自己一個契機,開啟一次探索內在冰山、成為更好自己的旅程。
王俊華
你對自己的親密關係滿意嗎?
如果不滿意,你認為主要是誰造成的呢?
對於第一個問題,我想,常年居高不下的離婚率可以算是一種回應吧。對於第二個問題,如果你留意,會發現很多人用以下的句型回答:「他這個人……」、「因為她……」一如在諮商室裡經常發生的。
總結起來的意思大概是,「都是對方造成的」,或者主要是對方造成的,責任該由他承擔,他才是「罪魁禍首」。
既然如此,改善關係的途徑當然是要改變對方:要嘛我要求你改變,要嘛找更有影響力的人讓你改變。就好像幸福快樂的鑰匙在對方的手裡,他無論如何都要交出來。
結果...
目錄
專家推薦
自序
第一章‧覺察你的應對姿態
討好要不來真的親密
打破互動的惡性循環
直接表達具體的需求
接納是改變的第一步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姿態
第二章‧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讓自己在內心長大
對自己的愛有信心
★親密關係中的情緒管理
第三章‧突破你的限制性信念
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再度擁有自己的人生
委曲求不來真的全
帶著勇氣走向親密
你當然也值得被愛
★親密關係中觀點、信念的影響
第四章‧調整你的高期待
當自己的靈魂伴侶
不要求他成為我期待的樣子
禮物的真正意義是愛
★親密關係中的期待與調整
第五章‧親密關係才是家庭主角
和父母既親密又有界限
婚姻幸福孩子才幸福
★親密關係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致謝
附錄
專家推薦
自序
第一章‧覺察你的應對姿態
討好要不來真的親密
打破互動的惡性循環
直接表達具體的需求
接納是改變的第一步
★親密關係中的溝通姿態
第二章‧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讓自己在內心長大
對自己的愛有信心
★親密關係中的情緒管理
第三章‧突破你的限制性信念
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再度擁有自己的人生
委曲求不來真的全
帶著勇氣走向親密
你當然也值得被愛
★親密關係中觀點、信念的影響
第四章‧調整你的高期待
當自己的靈魂伴侶
不要求他成為我期待的樣子
禮物的真正意義是愛
★親密...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