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家的樣貌,都是社會中每一個角落的縮影,
他的電影,可能是你的堡壘,也可能是你的傷痕。
諮商心理師帶你看懂電影沒說的親情失衡,
透過電影,覺察自我、思考關係,看見過往的傷與刺,
也努力讓我們的家,成為安放、守護彼此心靈的地方。在每一張全家福背後,都有不能言說的心事。
電影是世間的縮影,我們看著主角歷經各種境遇變化、情感轉折,無論結局是美好是悲慘,當影廳燈光亮起,電影終將劃下句點。但餘波盪漾,在別人的劇本裡,我們投射了自己的故事。面對家庭帶給我們的有形與無形影響,我們總是懞懞懂懂,總是無力反抗,關於家庭、親情的功課,請從自我覺察開始。
讓我們遠遠靜觀在關係中匍伏前進的人們,也回頭省視自己身上的傷與刺,想想我們的家,這座以愛之名打造的殿堂,究竟成了何種模樣?我們能否看見自己在家庭中曾所受過的傷?看見自己從這傷中生出的刺?這刺又如何在我們的世界產生影響,形成我們與人之間的距離?
沒有家庭是完美無瑕,沒有幸福是完整無缺。
諮商心理師黃柏威拆解電影中的細膩片段,引導讀者觀察家庭關係中的枝微末節,理解如何面對家庭的角色與互動、衝突與溝通、失衡與失能、重建與療癒。書中以家的組成角色切入,再進入家的傷痛與碰撞、學習步向包容與獨立,最終以是枝裕和的家庭電影建立柔韌而明朗的家印象,希望透過這些電影,觸動你的情感,讓我們能多靠近他人的感受一點,相信這種靠近,就是一種同理,相信這種同理,能夠帶來療癒。期望我們都能找回深厚有品質的親情力量,開展人生影展新篇章。
書中引用了25 +部電影作為媒材,結合作者多年諮商心理的實例,以「電影+心理」的聯集檢視家庭中的美好與缺憾,為每一個迷惘的家人補足前進的勇氣與力量。
心理同盟,專序推薦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電影)裡面有我們都渴望的愛,也有我們都熟悉的傷,看著電影,會讓我們好像被理解了、也好像喚醒可以被撫慰的信心一樣。而柏威把這些電影溫柔地攤開,就像把我們有時不敢直視的傷口溫柔地扶起,仔細地、不害怕地端詳,再教我們如何輕輕包紮。」
黃柏嘉 諮商心理師
「柏威心理師善於運用細膩溫柔的文字,帶領我們跟著電影中的主角,一同經歷人生的蛻變之旅。我們會看見電影中的主角如何被困在某種『價值』、『信念』、『童年創傷』當中,又是如何一步步地掙脫生命帶給他的限制與枷鎖,找到另一種自己的可能性。」
跨界名人,爆雷推薦
周慕姿 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 心理學作家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其正(醜爸) 親職作家、講師
許皓宜 諮商心理師
許嬰寧 諮商心理師
黃柏嘉 諮商心理師
膝關節 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魏瑋志(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黃柏威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國立陽明大學、台北醫學大學、初和心理諮商所兼任諮商心理師。
喜歡從電影探索自我、覺察關係,相信故事,能帶來療癒與改變的力量。喜歡棒球、是兩個男孩的爸爸。
Facebook/黃柏威諮商心理師
部落格/http://metawilly.pixnet.net/blog
著作/影癒心事:他的電影,你的愛情,心理師陪你走過關係四部曲
章節試閱
「你何時才要抱我?」
《火箭人》:把自己愛回來
「你何時才要抱我?」(When are you going to hug me?)是《火箭人》(Rocket Man,2019)裡最讓人揪心的一句台詞了。
《火箭人》是英國傳奇歌手艾爾頓強(Elton John)的傳記電影,採用音樂劇的風格,透過一首又一首的經典歌曲,串起主角從兒時到九○年代的生命故事,片名也是取自艾爾頓強的名曲《火箭人》(Rocket Man),歌詞是描述太空人遠離地球在宇宙航行時的孤獨感,但似乎也象徵著艾爾頓強在這條成名路上的辛酸與代價,在掌聲與榮耀的背後,他的心底其實有巨大的黑洞。
艾爾頓強的音樂,和他在舞台上的繽紛裝扮一樣,帶給人歡樂愉悅的感覺,但其實從小以來,他並不是快樂的人。「艾爾頓強」是藝名,他的本名是雷吉杜威(Reginald Dwight),鄰居曾說他是個害羞內向的孩子,或許這跟他的家庭氣氛有關,他父母的關係並不好,父親因工作外出長期不在家,母親得不到父親的關心與支持,父親也得不到母親的包容與尊重,像惡性循環似的,兩人變得疏離,就算碰面了,彼此也沒有什麼好話。
處在父母緊張關係中的雷吉,自然不好過,甚至父母似乎也把對彼此的敵意投射到孩子身上,他們對待雷吉的態度顯得冷漠,對於雷吉的需求,常都不當一回事,很少給予正面回應。但這不表示雷吉不需要他們,雷吉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渴望與父母有更多連結,特別是鮮少在家的父親。電影讓我們看到,當父親難得回家,已被母親叫去睡覺的雷吉,偷偷躲在樓梯上台看著父親的神情,都說著他心裡的期待和渴求吧!
雷吉渴望與父親連結,但父親卻是保持距離,在家的那幾天,甚至從沒主動跟他說話,就連雷吉拿起父親收藏的唱片,開口找話題想跟父親多聊的時候,父親依然沒接收到孩子的邀請,反而指責起他來,要他不準碰自己的珍貴收藏品,免得把這些唱片給弄壞了。
如果你是雷吉,父親的話給你什麼感覺呢?
如果我是雷吉,我覺得父親的話好像在告訴我,他在乎這些唱片多過在乎我,他擔心唱片受損還多過我的受傷。對一個小男孩而言,這樣的互動與對話像在表達:「在我心裡,這些唱片比你更重要」,在這些互動經驗下長大的孩子,怎會快樂得起來呢?
但是雷吉沒有放棄,他知道自己想什麼,他也非常努力爭取,他要的是父親的擁抱、是父親回應他被愛的需求,因此在被父親冷漠的指責後,他仍勇敢發出連結,說出這句話:「你何時才要抱我?」
其實只要父親回應他、擁抱他,對雷吉都是很大的安慰,可是父親並沒有。雷吉得到的,竟是父親嘲諷的眼神,他只是冷冷回應雷吉「你別那麼孬」。一次又一次,雷吉從父親身上收到的都是冷漠與拒絕,而一次又一次,把雷吉的心帶到了黑暗深淵,他對自我滿是否定與懷疑。
雷吉可能猜想過,爸爸的冷漠,或許只是男人不擅表達情感,而不是父親不想理他。後來父母離婚,雷吉一直與母親、外婆同住,父親在外也有了自己的新家庭。當雷吉成了大明星艾爾頓強之後,他曾去找過一次父親,他以為自己現在的功成名就或許會讓爸爸感到驕傲,他到了父親家中,期待兩人的關係能變得更親近些。父親的態度確實變得友善許多,但那感覺像是把艾爾頓強當成一個名人在接待,而非當成兒子的互動。甚至在艾爾頓強要在自己暢銷唱片上簽名,並署名給「爸爸」的時候,爸爸卻跟他說,請署名給爸爸的另一個朋友,因為那朋友喜歡艾爾頓強的音樂。
雖然有人喜歡自己的音樂是一件好事,但對此時此刻的艾爾頓強來說,重點不是要「有人」(anyone)喜歡,他更希望這個喜歡他音樂的人是眼前的父親。他希望得到父親的肯定,更甚過其他人給予的肯定。他把自己的作品給父親,希望父親珍惜收藏,沒想到父親卻要把它送給朋友。現在的艾爾頓強,依然像是那個沒法得到父親擁抱的孩子,更難受的還在後頭,他看著過去冷漠的父親,現在卻是熱情抱著身邊的青少年兒子,這幅溫馨的畫面,看在雷吉眼裡,是難以說出的淒涼。
「原來父親不是不會表達啊!原來他也有溫暖的一面!他可以擁抱其他的孩子,那為什麼他不抱我呢?」這些可能都是艾爾頓強心裡的聲音與疑惑吧!而你知道嗎?當一個孩子看到這種情況,在他心裡最容易出現的解釋就是──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孩子。
「你永遠不會好好地被愛。」艾爾頓強的母親也曾對他這麼說。對我來說,這可能是我們對一個孩子說出的最大詛咒,因為你留下一個無愛的世界給他,但要人在無愛的世界裡行走,他的每一步都是蹣跚。艾爾頓強是父母緊張關係的受害者,他成了彼此投射攻擊的對象,他渴望被愛,但父母的行為,卻一再告訴他,你不值得被愛。這些互動都成了日後難以擺脫的幽靈,成了他心裡最大的黑洞。唯一的救贖,是音樂,只有音樂能帶他離開這些虛空與失落,或許這也是他的音樂、裝扮如此繽紛的原因,彷彿都在對抗內心的不堪與懷疑,他的招牌浮誇造型眼鏡,都像是為了遮掩他不想被看見的眼淚。
即便他成了家喻戶曉的大明星,用歌聲征服了全世界,但全世界的掌聲,依舊難以勝過心底的喧囂,為了讓那些聲音停下來,他用酒精與毒品來麻痺自己的感覺,想讓自己不再痛苦,只是那些痛苦不曾因此而消失,反而在清醒後更加嚴重,當心中的孤單一被喚醒,那股黑暗就要吞噬了他,自己不值得被愛的感覺,總是讓他臉上掛著淚水,他想要的只是愛,但卻只能在無愛的路上,辛苦地踏出步伐。
這樣的心情,似乎也他的歌曲《I want love》透露著:
I want love, just a different kind. (我想要愛,一種不一樣的愛)
I want love, won't break me down. (我想要愛,不會傷害我的愛)
Won't brick me up, won't fence me in (不會砌起高牆、不會建立圍籬的愛)
I want a love, that don't mean a thing (我想要一個愛,雖然那沒有什麼)
That's the love I want, I want love (那就是我想要的愛,我想要愛)
渴望愛卻得不到的愛,這樣的失落,讓人痛苦。為了不要受傷,有人會說,那不要有期待,就不會痛苦了,於是把自己變成沒有感覺的人,放棄對愛的渴望與追求。這確實是種避免受傷的生存策略,但若要長期使用,它很有風險,因為它麻痺了我們的感受力,它拿走的,不會只有痛苦,現在連快樂,都可能消失。對我來說,一旦我們失去了感覺,我們就失去了身之為人最珍貴的特質,拿走了感覺,人就像一具空殼活著。
雖然痛苦令人難受,但能感受痛苦,卻是證明我們認真活著的強力證據。我很喜歡台灣樂團Tizzy Bac的一首歌《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裡頭有句歌詞寫得很好,它說:「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才能保護自己的夢」,因為痛,讓我們知道自己很在乎,因為會痛,讓我們知道自己內心仍有渴望,讓我們知道自己還沒放棄。
艾爾頓強也是如此吧!雖然這份被愛的渴望,讓他痛苦與失望,但我想也是因為他沒放棄這份渴望,他深知愛對自己的意義,他的內心,雖有懷疑,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是被愛之人的身分。他很痛,但也是這樣才能保護自己的夢,甚至我想就是這股不放棄,他的生命在後來才找到出口,他發現別人不能給他的東西,他得自己給出才行,他渴望被愛,那他得把自己先愛回來才行。
「把自己愛回來」的概念,在《火箭人》的結尾有更清楚的表達。那是一段想像的場景,在想像中,艾爾頓強一一向生命裡的重要他人對話,其中當然也包含他的父母,這時的母親說話依然語帶嘲諷,繼續數落著兒子的軟弱,但這時的艾爾頓強說了一句極為重要的話,那句話他以前說不出口的,但現在說出來,極具意義。
他語氣平和但堅定地跟母親說:「我不會再讓妳這樣跟我說話了。」
雖然這只是想像的場景,但這句話無疑是內心的重大宣告,他設立了心理界線,在箭矢飛來之際,他已經知道要拿起盾牌抵擋。過去的他,總是全盤接收父母的攻擊與批評,毫無篩選地承受那些無愛言語帶來的傷害,但現在的他,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人,他不會再任由這些話語傷害自己了,他知道自己值得更好的對待。
他能勇敢設立界線,在母親面前捍衛自己的價值,竭力保護自己不受傷害,這就是「愛自己」的表現。那句話明確表達出,現在的他已經和過去不同,現在的他,可以是自己的守護者了。
「你何時才要抱我?」小雷吉問父親的這句台詞,在電影最後又出現了,但跟第一次不同的是,小男孩問的對象並不是那給不出關愛的父親,而是問著眼前長大後的自己,這段過去自我與現在自我的想像對話,對艾爾頓強來說,是重要的覺醒經驗。過去的他一直陷在渴望被愛卻又得不到愛的惡性循環裡,但他沒發現,自己一路以來都在追尋他人的擁抱,卻忘了給自己一個擁抱。「你何時才要抱我?」提醒了他,原來自己內心裡那個受傷的小男孩,在等待的,不只是父親的回應,也在等待自己還沒給出的擁抱。現在的他懂了,他一直等待的擁抱,不再只能有他人給予,最重要的擁抱,他也可以給他自己。
於是艾爾頓強上前抱住小時的自己,他回應了自己渴望被愛的需求,這是療癒的開始,一直處於失落的雷吉,此刻心裡有了溫暖,而迷失許久的艾爾頓強,如今踏出的腳步多了一份踏實。
電影落幕,片尾曲響起,歌名就叫做《I gonna love me again》,再次強調「把自己愛回來」的訊息,也提醒每一個等愛的孩子,雖然期待常會落空,但那顆失落的心,也在等待自己的溫柔擁抱,更棒的是,這份擁抱不用請託他人,它就在你的手裡。
我曾來過這裡。
《海邊走走》:與離婚的父母到海邊散步
「今天還好嗎?」葛瑞絲問剛進門的先生艾德華。
「還平常差不多。」艾德華邊走邊說,眼睛也沒看葛瑞絲一眼。
「妳今天過得好嗎?葛瑞絲。」葛瑞絲提醒先生應該也要關心她。
「什麼?喔,對啦。」艾德華壓根沒想到。
美國心理學家、婚姻關係學者John M.Gottman曾強調「邀請」(bid)在關係中的重要性,「邀請」可以是一個問題、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碰觸,任何「我想與你產生連結」的單一舉動都算。他的研究還發現,打算離婚的丈夫,有82%的時間無視於妻子的「邀請」,而婚姻關係穩定的丈夫只有19%的時間會忽略對方的「邀請」。
從這觀點來看電影《海邊走走》(Hope Gap,2020)的開場,電影裡的丈夫艾德華在短短幾分鐘內可說就「完美」示範關係裡的忽略,雖然他的個性溫和,但他彷彿只活在自己的世界,夫妻的互動都是太太葛瑞絲主動,像是問候關心這樣的事,也是要太太來提醒他。當太太說到自己想到海邊走走,他沒有回應,說到自己想念兒子,他也沒有回應,他就是在廚房裡泡茶,泡完就拿起杯子走回自己的書房,葛瑞絲這時問:「你有幫我泡嗎?」他只回:「我以為妳已經有了」。
這些互動都說了艾德華在關係中很少注意太太的需求、很少主動表達關心、很少發出邀請與連結。我常會說若是很少向家人發出邀請與連結,家人其實不是家人,其實更像是傢俱而已。葛瑞絲對艾德華來說,好像就是一個會說話的傢俱。就連即將到來的結婚週年紀念日,也是太太主動問起要如何慶祝,主動邀約先生吃飯,但即便如此,艾德華也是顯得被動,表現出有點意興闌珊,可有可無的感覺。這樣事不關已的消極態度,當然讓葛瑞絲很不高興,甚至大發雷霆,要艾德華積極來回應她的需求。
葛瑞絲不知道艾德華就是婚姻研究中那些「打算離婚的丈夫」,原來這些舉動都是警訊。在婚姻中一向溫和順從的艾德華後來竟然提了離婚,他說自己愛上別人,覺得自己沒辦法帶給葛瑞絲快樂,沒辦法繼續留在這段關係裡,這對葛瑞絲是極大打擊,雖然她在關係中顯得強勢,常找艾德華的麻煩,但她以為他們彼此相愛,完全沒想到近三十年的婚姻會走到這一天,更不能接受艾德華的決定與離去。
他們的關係為何走到分離?可能有葛瑞絲的一廂情願,她一直以為他們彼此相愛,卻沒注意到在艾德華的順從裡藏著不滿與委屈。而愛德華因為過度害怕太太生氣,也習慣逃避衝突、逃避問題、在關係中變得退縮,於是葛瑞絲就需要更加主動積極,但艾德華就會更被動與消極,像是惡性循環,導致這台關係列車變得失衡傾斜,也難以走在軌道上了。
不過《海邊走走》或許並非想探討這段婚姻破裂的原因,它把焦點放在老年失婚的葛瑞絲身上,描述她的憤怒與失落、表達她的消沉與喪志,一個人住在空蕩房子的她,會幻想艾德華的身影還在屋裡,甚至鎮日失魂般枯坐在對門的樓梯上,盼著打開家門走進的人會是艾德華。
以前的她喜歡編輯詩集、享受詩詞之美,逢人便分享詩句,但失婚後,她也失去了讀詩的興致,言談想法變得憤世忌俗,原先她生活中存有的美感,都隨著先生離開而一點一點流逝,她原以為的世界,如今已經天崩地裂。
很多事情都變了,但其中有一個改變,對葛瑞絲可能不是壞事,那就是過往很少回家的成年兒子傑米,現在變得更常回家了。對我來說,傑米其實更像是這部電影裡的男主角,他在倫敦工作定居,離家有段距離,他似乎也不太喜歡回家,可能是他自己的生活並不快樂,但回家就得面對母親的詢問,心裡也有些壓力。那天父親邀他回家,後來我們知道那正是愛德華準備提離婚的時刻,原來父親要他回家,是不希望母親一個人獨自承受這消息,他希望有母親能有兒子的陪伴。
於是傑米變成母親的依靠,母親過得不好,他心裡也很擔心,所以每個週末都返鄉來陪伴她。可是個性憂愁內向的傑米,也有自己的人生問題,像是他與女友的關係緊張,只是母親現在的狀況,讓他無暇顧自己的感情,每週返家的行程,也讓他難以好好經營自己的生活,還有朋友勸他,要他適時放手,要他在照顧母親的時候,也要記得照顧自己,不要忽略了自己的情緒,他們知道傑米也過得不好,父母離婚對他來說也是很大的衝擊。
很多人以為父母的離婚並不會對成年子女有太大影響,或許比起年幼的子女,他們更有能力承受衝擊,更有能力尋求資源照顧自己,也比較不會把自己視為造成父母離異的肇事者,自我價值會更穩固。但這並不表示父母離婚對他們而言沒有壓力,我很喜歡《海邊走走》的地方,就是它很深刻拍出成年子女的壓力,像是成年子女更容易被期待成為照顧者,被期待要安撫雙方的情緒、或是成為傳聲筒在兩邊傳話,甚至變成出氣筒,被指責是對方的同盟,各樣的情緒勒索都可能出現,在這同時,他們的痛苦與失落卻被忽略了,就像傑米,他一直在關心父母離婚後的生活與情緒,雙方都會跟他大吐苦水、跟他抱怨彼此,他們會把自己的難題與情緒倒在他身上,可是父母都沒問他,對於他們的離婚,他的感受是什麼,好像覺得他已經夠大到可以自己消化承受。但真實的情況是,傑米心裡也有很大的失落,當他想起過去與父母一起相處的時光,眼淚也會不禁落下。
傑米的角色很讓人心疼,內斂的他不太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情感,但從他的行為,可以看見他對父親的體諒與對母親的不捨,都展現出他與父母之間難以割離的愛,雖然爸媽分開了,但他們永遠是自己的爸媽,對他而言,都是他生命裡珍惜守護的關係。因此他也會和艾德華碰面,倆人一起到高級餐廳用餐、一起去海邊散步,甚至父親還專程一趟到倫敦兒子家裡作客,這些經驗都是他們父子的第一次,仔細想想這些行程都不會是路過順便而已,應是他們刻意的安排,是他們用心守護關係的痕跡。
不知是父親刻意想多陪兒子,還是兒子想多見父親,但他們的互動反而比過去更加頻繁與親密,傑米也能在父親面前表達自己的不滿,不過他不滿的不是父親的離開,而是氣他不早點解決問題,導致問題越滾越大,雖然他的心裡有失落,可是他仍尊重父親的決定,給予父親擁抱與祝福。
傑米與父親的互動,對我而言展現了成熟的界線,而成熟的界線能幫助我們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與不能做什麼。傑米很關心父母,花了好多時間心力陪伴他們,但他並沒有介入父母的關係,把父母倆人相處的難題攬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當成父母破裂婚姻的拯救者。很多類似情況裡的孩子,常被其中一方期待要成為勸說另外一方的角色,他們會說「爸爸(媽媽)比較會聽你的」,「你說比較有用啦」,結果一旦孩子的勸說沒效果的時候,孩子反而還會被質疑「你是怎麼說的」、「你真的有照我的意思去說嗎」,這些質疑好像在跟這些幫忙的孩子說「就是你辦事不力,對方才沒改變」,如果我們是這些孩子,聽到這些話語實在很令人洩氣吧。
「如果你都知道怎麼做有效,怎麼不自己跟對方說呢?」很想幫這些孩子這樣回應父母。
不要期待孩子成為自己與另一半關係的改善者,因為這並不是負責任的做法,只是把我們自己難以肩負的重軛,要求孩子一肩扛起而已。孩子在面對父母的衝突或離異時,已經有自己的失落與壓力要處理,若要他們再扛起父母的關係,要他們把父母的和好視為已任,往往到頭來先被壓垮的就是這些孩子。
我不是要孩子不理會父母,看看傑米吧,我們絕對不會說他是不關心父母的孩子,相反的,電影讓我們看見他對父母有許多的愛與關心,但也看見他有清楚的界線,他沒有要做父母婚姻的拯救者,他清楚自己的可為與不可為,他在可為的事上,盡了自己所能陪伴父母,對於自己不可為的事,他接納了自己的無能為力,關於父母的關係難題,他接納自己的手裡沒有解答。。
當然傑米設立的界線,未必父母會認同,葛瑞絲對於傑米會跟父親碰面,心裡就有不平,也不滿傑米不告訴她父親的新手機號碼。葛瑞絲常會把氣出在傑米身上,酸言酸語說著他與艾德華一個樣,甚至說他跟父親同一國,放任這個家崩塌。
只是傑米很少回嘴,我想這是他對傷心母親的一種體貼,他知道她的難過,也知道她需要出口發洩,他選擇承受,但他沒有忘記界線,沒有忘記自己的可為與不可為。
而片中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傑米與葛瑞絲在海邊走走的談話。當時葛瑞絲的心裡還是有很多對艾德華的憤怒,這些情緒也常遷怒到傑米身上,甚至還常表達出自己不想活下去的念頭,這些話聽在身為兒子的傑米耳裡,一定也很不好受吧,但是傑米給出好動人的回應,他用深刻的口吻告訴母親:「如果人生讓妳痛苦到想結束它,我不會阻止妳,出於我對妳的愛,只是妳要告訴我,不要讓我出乎意料,讓我有時間說再見。」
傑米知道自己難以改變母親的想法,若母親真要如此做,他也只能痛苦地接受,接著他緩緩地說:「我不能要妳為我而活,我們都要背負各自的十字架,但妳像探險家,比我經歷豐富,妳先起步了,如果過一段時間,妳走不下去,那我就知道路程太辛苦,拖太久,我會知道到頭來是不快樂贏了。但如果妳繼續堅持下去,雖然很辛苦,那我就知道不管多糟,我都能堅持到底,因為有妳的前例。」
面對母親的洩氣話語,傑米沒有直接要求母親改變,但我非常喜歡他把自己的立場說清楚,更重要的是,他不疾不徐地讓母親知道自己會受到的影響是什麼。另一方面,這段話也說出了為人父母的重大任務與意義,那就是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先鋒。我們都知道這世界並不完美,不僅它有暴力殘酷的一面,我們僅有的也只是會生老病死的脆弱肉身,活在這世界,意味著要承受許許多多身體心靈上的痛苦。我們存在的世界,是一個充滿破碎經驗的世界,但如果身為先鋒的父母,能在這破碎世界裡,活出有韌性的生命、在艱困的環境裡能保有喜樂的心,或許就是我們能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因為我們無法約束環境永遠安全無害,也無法保護孩子永遠不受傷害,我們能做的,是讓他們看到我們的親身示範,看我們如何在困境裡勇敢地活,看我們如何在挫敗中,重拾自我。
傑米告訴母親,如果她願意往前走,那他也會從母親身上得到勇氣去面對世界,前方的路雖然未知,但他會懷抱盼望去走。但如果母親投降了、放棄了,那他也學到了,這世界不值得投入與努力,路的盡頭,原來只是荒蕪。
傑米的話改變了葛瑞絲,雖然葛瑞絲的掌控慾強,常覺得傑米的表現可以更好,也常在表達中透露自己對孩子的失望。然而此刻的她,聽懂孩子的話,也清楚意識到自己面對困境的態度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影響。她一直覺得傑米過得不快樂,她也不願看見孩子的人生充滿灰暗色彩,但她現在發現,若希望孩子過得好,那可不是靠張嘴說說就好,她得自己親身示範才行。
「你真的長大了。」聽完傑米說完的葛瑞絲如此回應,並給了傑米一個大大的擁抱。
出於對孩子的愛,葛瑞絲成了一個堅強的母親。這不是說她就否認自己的痛苦,或在孩子面前隱藏自己的感受,故作堅強,不不,真正的勇敢不是這樣的。相反的,她開始承認接納自己的失落,她在破碎的世界裡,她一步一步踏出改變的步伐,她開始養狗,學習與另一個生命相互陪伴,她去生命線擔任電話諮詢義工,把自己的痛苦化為同理他人的能力,而且她重新拾起塵封很久的詩集,讓詩歌裡的智慧支撐著自己,讓詩歌的美感,重新滋養自己的生活。沒辦法保護孩子在這破碎世界裡不受傷害,但她給了最好的禮物,就是「生存的希望」。
傑米為母親收集的詩建置了網站,只要輸入關鍵字,就能收尋到相關主題的作品,人們也許就可以從這些動人詩歌裡得著安慰與力量。網站的名稱叫做「我曾來過這裡」(I have been here before),取自葛瑞絲喜愛的詩人羅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在其詩作《Sudden Light》裡的第一句話,彷彿也呼應著傑米與她在海邊走走時的談話,是她給予孩子的回應。
我喜歡「我曾來過這裡」這句話,在我想像裡,它不該是種倚老賣老,而是一種深刻的安慰與同理,它不是把自己的經驗套在對方身上,硬要對方買單的粗暴之舉,而是告訴對方「我知道你有多痛」的溫柔話語。在親子關係中,前者會讓孩子想保持距離,後者才是拉近關係,前者會讓這句話變成詛咒,後者才會變成祝福。
《海邊走走》告訴我們愛情會結束,但親情永遠在那裡。夫妻可能會分開,但父母永遠是自己的父母,孩子也永遠是自己的孩子。愛情結束的兩人,不會一起再到海邊走走了,可是片中母子、父子相偕在海邊走走的場景,都烙印在人們心底。
它也告訴我們,父母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先鋒,讓孩子知道「我(父母)曾來過這裡」,讓孩子看見我們在破碎世界裡的開放與勇敢,是我們給他最好的祝福。
「你何時才要抱我?」
《火箭人》:把自己愛回來
「你何時才要抱我?」(When are you going to hug me?)是《火箭人》(Rocket Man,2019)裡最讓人揪心的一句台詞了。
《火箭人》是英國傳奇歌手艾爾頓強(Elton John)的傳記電影,採用音樂劇的風格,透過一首又一首的經典歌曲,串起主角從兒時到九○年代的生命故事,片名也是取自艾爾頓強的名曲《火箭人》(Rocket Man),歌詞是描述太空人遠離地球在宇宙航行時的孤獨感,但似乎也象徵著艾爾頓強在這條成名路上的辛酸與代價,在掌聲與榮耀的背後,他的心底其實有巨大的黑洞。
艾爾...
目錄
推薦序 透過電影,學會直視和包紮心裡的傷/許嬰寧
推薦序 試著改寫你身上原始的設定/黃柏嘉
作者序 在電影裡久別重逢
Chapter 1遙遠的父親
「你何時才要抱我?」
《火箭人》:把自己愛回來
「這裡只有我們了。」
《星際救援》:漂流的男人,忘了家人在等
「我只是個殘缺不堪的人。」
《史帝夫賈伯斯》:走下神壇的父親
「你不一定要學習你的父親。」
《我的意外爸爸》:那不是用金錢、地位鋪成的道路,是用情感與陪伴才能走到的地方
Chapter 2控制的母親
「完美的演出不在於控制。」
《黑天鵝》:她不只是母親的女兒,她也是她自己
「我們做什麼都在一起。」
《天才的禮物》:為母親夢想而活的人生
「我是為妳好。」
《血觀音》:以愛為名的控制
Chapter 3迷路的孩子
「我的生命有了平安。」
《漫漫回家路》:尋根之旅,是起點,也是終點
「沒有人能獨自堅強,我們都是靠著彼此才有力量。」
《不存在的房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不只是偷走小孩的身體,更是偷走小孩的心。」
《第八日的蟬》:斷裂的生命經驗會啃食人的心靈
「我知道我讓你們擔心了,可是我很想家。」
《腦筋急轉彎》:憂傷,使人們連結
Chapter 4你說的話是麵包,還是石頭?
「我們圍繞著帶刺的梨樹旋轉。」
《八月心風暴》:愛裡不帶刺
「我老婆天生下來就是做甜點的。」
《救救菜英文》:你給的是麵包還是石頭?
我對你很有興趣。
《年少時代》:關係的日益親近
Chapter 5每個孩子都需要的獨立宣言
我曾來過這裡。
《海邊走走》:與離婚的父母到海邊散步
「我要搬去紐約追逐諧星夢了,但我絕對不會脫離這個家。」
《愛情昏迷中》:關係不會瞬間完美,但宣言會帶來改變
「弟子不殺。」
《刺客聶隱娘》:不卑不亢、優雅轉身
Chapter 6家的小事都是故事,關於是枝裕和的家庭電影
家味道和家故事
《橫山家之味》:很多事會煙消雲散,但故事永存心底
「只要我在,就會有人受傷。」
《海街日記》:面對世界的殘缺,她們用溫柔修補
那是比海還深,比天還藍。
《比海還深》:愛情會結束,但親情都在那裡
推薦序 透過電影,學會直視和包紮心裡的傷/許嬰寧
推薦序 試著改寫你身上原始的設定/黃柏嘉
作者序 在電影裡久別重逢
Chapter 1遙遠的父親
「你何時才要抱我?」
《火箭人》:把自己愛回來
「這裡只有我們了。」
《星際救援》:漂流的男人,忘了家人在等
「我只是個殘缺不堪的人。」
《史帝夫賈伯斯》:走下神壇的父親
「你不一定要學習你的父親。」
《我的意外爸爸》:那不是用金錢、地位鋪成的道路,是用情感與陪伴才能走到的地方
Chapter 2控制的母親
「完美的演出不在於控制。」
《黑天鵝》:她不只是母...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