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全球假新聞衝擊下「新聞媒體識讀」的推動,架構上依序探討假新聞的定義、世界面對的假新聞衝擊與相應的政策、台灣媒體環境概述、新聞媒體識讀定義、各國透過教育推動媒體識讀現況,並附上由作者黃兆璽、社團法人臺灣新媒體科技與教育協會,以及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現任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講座教授共同由美國學者W. JAMES POTTER的「媒體認知理論」發展出的「新聞媒體識讀量表」(News Media Literacy Scale),可用以評估閱聽者個人的思考習慣、對新聞媒體的理解,以及接收新聞時的處理方式等,並能教導學習正確的新聞閱讀。
作者黃兆璽認為,新聞媒體識讀面臨的實際問題必須透過研究與應用之結果來解決,一套適應本國國情與民眾媒體使用習慣之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可供調查、分析,進而掌握國人新聞媒體識讀能力,並提供媒體素養教育決策方針參考,作為未來推動媒體識讀教材之藍圖。
作者簡介:
黃兆璽
東海大學研究發展處副研究員,兼東海大學公共關係室主任、社團法人臺灣新媒體科技與教育協會祕書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領導與政策教育學碩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專業文學博士,曾前往美國西北大學IMC整合行銷傳播中心擔任訪問學者。研究與專長領域為新聞採訪與寫作、傳播理論與傳播史、整合行銷傳播、新聞識讀等。
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專任助理研究員兼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關室執行長兼就業輔導與校友服務組組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共事務中心執行長;中華民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國校友總會祕書長;聯合報系《星報》、聯合報編輯部文字記者、召集人、組長等職;曾出版《翻轉師大》(與王彩鸝、胡世澤合著,2018)、《創意傳播管理理論:高等教育聲譽提升策略》(2017)、《師大風雲人物》(2016)等書。
章節試閱
〈第二章 假新聞定義與各國面對假新聞之相關政策〉(節選)
充滿政治目的與意識形態的假新聞充斥全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敦促各國應對仇恨言論採取處置措施。
以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為組織使命核心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兩年前與弗里德里希‧瑙曼自由基金會(The 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 for Freedom)在世界新聞自由日這一天(2020年5月3日),正式宣布合作反擊虛假訊息和錯誤訊息,並發表一份《新聞學、假新聞和虛假訊息:新聞教育和訓練手冊》,這本手冊對世界影響重大,針對「虛假訊息」、「錯誤訊息」、「惡意訊息」進行清楚的定義,說明:
‧ 「虛假訊息」(Disinformation):為傷害個人、社會團體、組織或國家為目的,故意製造的虛假訊息;
‧ 「錯誤訊息」(Misinformation):是虛假的訊息,但並非以造成傷害為目的而製造的;
‧ 「惡意訊息」(Mal-information):基於現實的訊息,刻意對個人、社會團體、組織或國家造成傷害。
過去兩年,即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許多國家致力打擊假新聞,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本身(UNESCO)、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IFCN)、美國新聞和資訊可信度監測公司NewsGuard、烏克蘭政府成立的事實查核機器人、台灣的事實查核中心、以及Google、BBC、NBC、CNN、德國之聲等媒體皆相繼組成把關與查核假新聞的系統。但為何謊言卻沒有因此消失,大量的新聞卻掩蓋真正的真相?假新聞就像Covid-19 Omicron病毒一樣可以不斷變種傳播,讓人不斷感染。
而粗製濫造不實訊息的「內容農場」(Content Farm),正透過大量產出訊息獲取利潤,製造話題帶動風向;此外,有心人士、政治團體透過社群媒體創造議題引導民意,也模糊了真相;還有惡意製造謠言、編撰假新聞以獲取利益的社群團體不斷出現。上述種種因素,都導致假新聞層出不窮,謠言、假消息漫天散布,即使有了事實查核系統與法律的介入,都無法得到解決。
「軍隊正在濫殺無辜百姓,甚至是嬰兒。」烏俄戰爭下,類似這樣手法越來越惡劣的假新聞層出不窮,造假、挪用、偽裝、誤導、陰謀、設定新議題、虛假主張、顛倒是非、潑糞已成為假新聞的慣用手法。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指出,有關烏俄戰爭假訊息,社群媒體甚至用攻擊、抹黑手法攻擊主流媒體,讓人民也相信主流媒體也是假新聞的亂源,因此,政府往往比起人民更畏懼假新聞,因為假新聞不僅以假亂真,經過深度偽造的假新聞,更可以大放厥詞,全面左右、影響人民的觀感,以及政府政策的判斷。所以早在爆發烏克蘭、俄羅斯戰爭前的6年,烏克蘭已在2016年成立資訊戰略相關部門以打擊假新聞的攻擊,烏俄戰爭爆發後,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也簽署新的媒體法,訂定最高可處15年的刑罰以遏止假新聞的的散布。
對於媒體亂象,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2022年4月1日出手,公布「假新聞」決議案,全面敦促世界各國應對仇恨言論採取處置措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22年5月發表一篇由Alexandre Larcan撰寫的文章,全面推動國際記者聯合會(IFJ)和無國界記者(RSF)建立夥伴關係,支持採訪戰爭的各國記者和烏克蘭在高度危險的條件下獲得生命保障和採訪的權力,提供實際支持與協助,無非就是要追求新聞自由,讓真正的記者可以在戰爭現場報導並挖掘真相。
第一節 假新聞定義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為世界帶來一場虛假訊息的浪潮,虛假訊息的大量傳播被視為訊息疫情,讓各國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對抗上產生了負面影響,不僅加劇了公共健康的風險,並助長了社會政治兩極化,以及仇恨和分裂(UNESCO, 2020)。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於2020年爆發初期,因為大量假訊息及不實的新聞報導,更對防疫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因錯誤或惡意散布有關新冠病毒的不實訊息,稱之為訊息傳染病(WHO, 2020)。《紐約時報》在2016美國總統大選後,點出社群網路媒體散播假新聞的恐懼籠罩全美,頭條新聞警告:「偽造的假新聞就是數位病毒」,美國總統大選因為假新聞問題演變為人民對媒體的恐懼;專家學者清楚定義假新聞就是數位病毒(紐約時報,201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假新聞提出觀點,指出假新聞在網路上和社交媒體上進行虛假、錯誤的敘述,並充滿偏見與無知,破壞民眾對科學的信任,助長了仇恨言論。
新聞並不真實且具有立場。湯馬斯‧杰佛遜(Thomas Jefferson)擔任美國總統時說:「從不看報紙的人比閱讀報紙的人更有見識。」杰佛遜認為報紙上印的任何東西都不可信。他的立場是一無所知的人比滿腦子都是謊言和錯誤的人更接近真理(Jensen, 1997; Potter, 2019)。什麼是假新聞和替代事實(alternative facts,另稱「另類事實」)?兩者定義上的差異很重要,表明不同人使用假新聞和替代事實的方式略有不同。無論使用何種類型的虛假訊息,假新聞和替代事實都會危害社會,媒體識讀培育的技能是阻止其傳播的唯一途徑(Dell, 2019)。假新聞過去被定義為一種不專業或不真實的新聞故事,這些假新聞故事的特點是不真實,而不是出版商或讀者對故事的看法。專家學者認為政治與媒體息息相關,政治人物透過媒體發布訊息,新聞背後往往隱藏著政治意圖,所以許多領導人早就意識到他們需要透過媒體控制真相(Luhtala & Whiting, 2018)。
19世紀,威廉‧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和約瑟夫‧普立茲(Joseph "Joe" Pulitzer)躋身媒體大亨行列,隨著兩人為了吸引讀者,引起發行量之戰,導致報紙出現越來越引人注目、越來越聳人聽聞的標題,黃色新聞(yellow journalism)更讓社會出現煽動輿論的現象了,赫斯特創辦的《紐約日報》(New York Journal)對西班牙對美國軍艦沉沒的指控進行了無根據的不實報導,掀起美國第一場媒體戰爭(Luhtala, Whiting, 2018)。錯誤訊息和造成大眾誤解的假新聞歷史在美國已有長久的歷史,但近年來由於社交媒體大量出現錯誤訊息更引起了廣泛的恐慌。許多人認為,虛假故事在2016年美國大選以及隨之而來的持續政治分歧和危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虛假故事等同假新聞。英國數位文化媒體暨體育部於2019年提出「假訊息和假新聞最終調查報告」,所謂假訊息是指「故意創造或分享虛假或操弄性資訊,乃至於欺騙且誤導閱聽眾,不管其目的是為了造成個人傷害、國家政治意圖或經濟利益等」。而相較於假訊息,錯誤訊息的定義則是「無意中散布的虛假訊息;假新聞一詞在現代社會使用脈絡下,已延伸包含多義,其往往已與新聞的『真假』無關,而更涉及閱聽眾的喜好,包含著閱聽眾不喜歡或不同意的言詞」(NCC, 2018)。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OHCHR)認為所謂的假新聞,是指「具惡意、刻意捏造成新聞形式傳播,並企圖透過高流量點閱,以獲取某種政治、商業利益的消息」(AIT, 2018)。台灣行政院對假新聞提出「惡、假、害」定義,亦即「出於惡意、虛偽假造、造成危害」(行政院,2018)。虛假新聞破壞了媒體的正當報導,使記者更難以報導重大新聞報導(Merlo & Negocio, 2017)。假新聞的出現與臉書的迅速傳播有相當大的關係,為了流量、為了取得廣告收入,訊息內容常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Woolf & Nicky, 2016)。新聞消息超載與混亂已成為全球普遍的問題,新聞媒體傳遞訊息最常出現的狀況就是失真、刻意扭曲,以議題的形式吸引民眾注意並影響認知,大量議題和資訊中隱藏許多不實訊息和假新聞讓人難以分辨是非(Blair, 2011)。為了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在網路平台上捏造和傳播的故事,以欺騙公眾獲取意識形態和/或經濟利益,稱之為假新聞(Allcott & Gentzkow, 2017; Pennycook、Cannon、Rand, 2017)。學界對錯誤訊息問題的規模如何更廣泛地演變的證據仍然有限,最近的一項研究認為,即使在Facebook改變了平台的新聞提要算法之後,虛假故事仍然是Facebook上的一個問題,許多被主要事實核查組織評為虛假的文章並未在Facebook系統中被標記(Pennycook & Rand, 2017)。
「假新聞」定義為在形式上,而非在組織過程中意圖上模仿新聞媒體內容的捏造消息,反之「假新聞」缺乏新聞媒體的編輯規範和流程,假新聞因此無法確保消息的準確性和可信度。假新聞也與錯誤消息和虛假訊息具有重疊的意思(Lazer et al., 2018)。假新聞包括純屬虛構的訊息、只提供片面事實的訊息、品質低劣的真新聞、具有政治意圖的操控式新聞、假扮成新聞,但有廣告和行銷動機的報導。假新聞提供容易吸引讀者注意的標題,提供部分或完全假造的內容,誤導讀者,以獲得商業利益或政治目的(楊惟任,2019;Hunt, 2016)。民主政治的過程是依賴可靠的訊息與新聞的流通,新聞若不值得信任,公民幾乎沒有可靠的依據可以做決定。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將假新聞描述為對民主的威脅(Buckingham, 2019)。何謂假新聞,傳播學者胡元輝指出,假新聞非常普遍,且觸及率甚至高於真實新聞,傳播更廣、更快,不論是有心操作,或是無意傳播的新聞,目前仍難充分斷定,其中最複雜的就是虛實混雜的新聞,可能有部分事實,但一部分可疑,而事實查核的重點就是「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假新聞最初是指在社交媒體中捏造故事編撰成新聞形式,但現在對議題有偏見、觀點有限、誇大其詞,或將事實與虛構結合的訊息也稱為假新聞。假新聞一詞出現這麼多定義,正說明大眾接受的議題新聞,很有可能不單純正向,假新聞正透過傳統與社群媒體衝擊人們的生活(Middaugh, 2018)。
(……)
〈第二章 假新聞定義與各國面對假新聞之相關政策〉(節選)
充滿政治目的與意識形態的假新聞充斥全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敦促各國應對仇恨言論採取處置措施。
以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為組織使命核心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兩年前與弗里德里希‧瑙曼自由基金會(The 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 for Freedom)在世界新聞自由日這一天(2020年5月3日),正式宣布合作反擊虛假訊息和錯誤訊息,並發表一份《新聞學、假新聞和虛假訊息:新聞教育和訓練手冊》,這本手冊對世界影響重大,針對「虛假訊息」、「錯誤訊息」、「惡意訊息」進...
作者序
〈自序 假新聞掩蓋真相製造紛爭 喪鐘將為誰而鳴〉
《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直譯:喪鐘為誰而鳴)是20世紀普立茲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知名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長篇小說巔峰之作。曾經身為記者的海明威擁有敏銳的觀察力、追求新聞的真相,更善於把戰場經驗透過新聞的寫作方式應用在小說撰寫上,他曾為了要親自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樣貌,義無反顧加入美軍進入戰爭現場找尋真相。倘若他身處21世紀的新媒體、社群網路年代,他絕對無法相信當今世界上充斥著成千上萬的戰地新聞報導,其中多數人無須進入戰場,只需要在鍵盤前,就可以惡意地杜撰錯誤與不實的新聞。
「喪鐘為誰而鳴」這句話是出自於英國詩人多恩(John Donne):「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是為你而鳴。」(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海明威在1940年撰述西班牙戰役故事後,引用這句話成為《戰地鐘聲》的書名。這句話歷經半世紀後依舊發人深省,說明這個世界是社群的,沒有人可以獨立生活,倘若社會不追求真理、公義,其所帶來的傷害都將與世界上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猶如多恩所說,當教堂為彌留的人敲起喪禮之鐘,當我們都聽見遠方傳來聲音時,或許不用再問這是為誰而敲的喪鐘,喪鐘不也是為我們而敲嗎?
當今社會多數人談起假新聞,彷彿都談笑風生、事不關己時,甚至還嘲弄被傷害的個人,但終究假新聞的事件會波及到我們身上,對我們或是國家產生直接或是間接的傷害,讓人猶如聽見自己的喪鐘般恐懼。2019年秋天,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仍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時,就已憂心假新聞、虛假消息帶來的政治亂象,而萬萬沒想到,後來假新聞也會對Covid-19新冠肺炎產生衝擊,甚至2022年2月引爆的烏克蘭、俄羅斯的戰爭,也會捲進假新聞風暴。
2020年,張國恩校長大量閱讀國內外文獻後,發現國內教育部和許多大學雖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但對媒體素養的相關探討仍相當缺乏,尤其缺少科學性的研究,即推薦W. JAMES POTTER的著作MEDIA LITERACY給本人閱讀,並建議朝這方面進行研究,也開啟本人的新聞媒體識讀研究之路,爾後更開發出第一份中文「新聞媒體識讀量表」,張國恩校長不僅開啟本人研究的一條道路,更為台灣推動新聞識讀研究指引方向。
海明威曾身為美國《星報》(Kansas City Star)的記者,作者本人亦曾在聯合報系的《星報》擔任過記者,之後並進入聯合報編輯部擔任記者,身為權威媒體的記者,我們儘管天天與時間賽跑,充滿追求獨家的新聞壓力,甚至還得重視新聞性是否具有點閱的價值,但對新聞最重要的追求精準、正確始終不敢鬆懈,即使在截稿前一刻,仍不斷確認消息的真實性,還有重視極為重要的平衡報導。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清楚保障了言論與新聞的自由,新聞媒體因而可以獲得保障以追求事實的真相,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分社社長比爾‧科瓦奇(Bill Kovach)在他的著作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中便指出,美國的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前提,是認為人們會自己分辨真煆,而新聞媒體記者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追求事實的真相,並將訊息提供給社會大眾知道。
然而,記者雖然身為第一線的新聞採訪工作者,但事實上卻可能被利用,成為錯誤訊息的傳播者,或是政治宣傳目的的散布者。許多新聞媒體工作者透過消息來源得知訊息,或是透過網路得到小道消息,若沒有思辨的能力,只想衝獨家新聞,就會跟一般人一樣會被欺騙、被耍,若沒有追求新聞真相的態度、無法了解消息背後的動機,亦無掌握正確報導的能力,便極有可能成為假新聞的製造者。
比爾‧科瓦奇同時指出,在這個自媒體時代,許多人認為既然沒有必要繼續控制訊息,所以也就不再需要新聞記者了,但事實上,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於誰可以得到更加確實和真實的訊息。記者在得知消息後,要花時間確認是否被利用?消息是否存在真實性?消息來源是否具有可靠性?種種的確認還需要經過編輯部(守門人)的把關才能公布,與當今許多新社群媒體的做法迥然不同。
「第四權已死」是當今許多媒體人的感嘆,沒有人相信媒體是中立的,沒人相信媒體有能力報導真實無誤的新聞,更不會相信新聞的產出背後沒有藏著大量的權力與利益,確實是如此,當更多的社群媒體產出的新聞不需要經過求證,甚至可以大言不慚地說「這就是真實的新聞」時,閱聽大眾只能透過自我的思考來辨別新聞,但如何思考、批判成為研究者必須關注的問題。
本書針對假新聞、新聞媒體識讀進行深入的探討,並嘗試更加了解各國媒體識讀教育與政策推動。「新聞媒體識讀」重點在了解為何要參與並使用新聞媒體,幫助閱聽大眾理解新聞內容,以及正在如何受到新聞的影響。本書為了評估閱聽者對新聞的思考、評估、對媒體的認識,以及接收新聞時的處理方式以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定義了「個人思考習慣」、「個人處理新聞模式」、「媒體知識結構」與「新聞情境閱讀」四個新聞識讀的面向,更在學者Potter「媒體識讀認知」理論架構下,編撰「新聞媒體識讀量表」(News Media Literacy Scale),發展出一套適合中文使用者評估新聞識讀能力的量表。本書不僅僅對假新聞、新聞識讀、新聞認知理論有著詳盡的說明,編撰呈現的此量表更可以作為國人新聞媒體識讀能力調查與分析之用,以及作為未來推動媒體識讀教材之藍圖。
〈自序 假新聞掩蓋真相製造紛爭 喪鐘將為誰而鳴〉
《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直譯:喪鐘為誰而鳴)是20世紀普立茲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知名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長篇小說巔峰之作。曾經身為記者的海明威擁有敏銳的觀察力、追求新聞的真相,更善於把戰場經驗透過新聞的寫作方式應用在小說撰寫上,他曾為了要親自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樣貌,義無反顧加入美軍進入戰爭現場找尋真相。倘若他身處21世紀的新媒體、社群網路年代,他絕對無法相信當今世界上充斥著成千上萬的戰地新聞報導,其中多數人...
目錄
自序 假新聞掩蓋真相製造紛爭 喪鐘將為誰而鳴
第一章 假新聞與新聞識讀基本概念
第一節 假新聞與媒體識讀探討概述
第二節 假新聞與新聞媒體識讀探討之目的
第三節 假新聞與新聞識讀之相關名詞
自我評量題目
第二章 假新聞定義與各國面對假新聞之相關政策
第一節 假新聞定義
第二節 假新聞帶來的衝擊與嚴重性
第三節 各國政府對假新聞的應變
第四節 傳播理論議題設定理論
第五節 台灣媒體現況
自我評量題目
第三章 新聞媒體識讀概念與各國推動現況
第一節 新聞識讀概念與推動之必要性
第二節 新聞媒體識讀定義
第三節 各國推動新聞媒體識讀概況
第四節 新聞媒體識讀重要研究與學者
自我評量題目
第四章 媒體識讀認知理論與新聞媒體識讀量表之編製
第一節 媒體識讀認知理論概念
第二節 新聞媒體認知理論重要觀點
第三節 新聞媒體認知理論成為ASHLEY、MAKSL、CRAFT發展識讀評量依據
第四節 自行發展量表之研究架構
第五節 新聞媒體識讀量表之編製
第六節 新聞媒體識讀量表之題型與填寫
第七節 量表信效度與鑑別度檢驗
第八節 台灣高中生識讀能力分析
自我評量題目
第五章 新聞識讀量表設計之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信度與效度
第二節 難度與鑑別度
第三節 學生表現
第六章 新聞媒體識讀量表之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新聞媒體識讀量表
致謝
自序 假新聞掩蓋真相製造紛爭 喪鐘將為誰而鳴
第一章 假新聞與新聞識讀基本概念
第一節 假新聞與媒體識讀探討概述
第二節 假新聞與新聞媒體識讀探討之目的
第三節 假新聞與新聞識讀之相關名詞
自我評量題目
第二章 假新聞定義與各國面對假新聞之相關政策
第一節 假新聞定義
第二節 假新聞帶來的衝擊與嚴重性
第三節 各國政府對假新聞的應變
第四節 傳播理論議題設定理論
第五節 台灣媒體現況
自我評量題目
第三章 新聞媒體...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