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盡全力奔跑的人生,
為什麼換來的不是幸福與成就,
而是疲憊不堪、看不見比賽終點的每一天?
為了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
不知從何時開始,你是不是放棄了真正想要的東西?
是不是以現實為由,做出了某種程度的讓步?
曾經你以為付出多少,就能獲得多少,
一路上努力讀書考試、求職賺錢,以為這就是幸福的支柱。
然而從中感受到的快樂很短暫,披覆在心上的無力感卻揮之不去,
漸漸地,你開始出現這些狀況與感覺:
⭓越來越抗拒職場,上班前必須先放空或運動才有勇氣走進辦公室
⭔就算休息好幾天也沒有充電的感覺,一開工能量立刻耗盡
⭓ 想到工作內容就感到負擔,尤其恐懼、排斥主管的任何吩咐
⭔對過去擅長的事物失去信心,甚至懷疑自己過往的成就
⭓ 常常面無表情地開啟一天,不太想開口與他人說話
⭔ 懷疑自己至今為止的人生選擇是否錯誤,內心無比悔恨
也許,你以為「普通」與「正常」的努力,都可能是讓「人生傷痕累累」的原因。
▎失去自我的倦怠人生,是因為你「無法放過自己」
究竟是什麼把我們的人生變得如此可怕?到底該怎麼生活才能找回自己?本書由一名歷經職場倦怠、恐慌症與憂鬱症的韓國上班族「事多人」親自寫下,她以血淚經驗告訴我們:會把生活拖垮的倦怠感,是一種過度努力的疾病,是無法讓自己放心休息、不斷強迫自己忍受一切,以及長期忽視身體「疼痛信號」的結果。
✎ 檢查一下,你是否容易把自己逼到絕境?
□ 無所事事的時候懷有強烈的罪惡感
□ 認為把事情做到最快最好,才對得起別人
□ 常常強迫自己滿足他人的期待,很怕讓對方失望
□ 忙起來的時候,習慣性憋尿或忍住頭痛、胃痛
□ 結果不如預期,總是歸因於自己不夠努力
▎如何感受到「活著的滋味」?做你覺得最沒用、卻最有趣的事!
如果你常常活在擔憂與焦慮中,被「我不應該活得隨心所欲」的罪惡感支配而失去生活的滋味⋯⋯本書想安慰苦苦掙扎的你,只要放下恐懼、接住來自內在與身體的訊號,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按照自己的天性活得像自己!
作者從她接受諮商的歷程與腦科學、心理學書籍的閱讀,梳理出擺脫與預防倦怠的方法,帶你學會「剛剛好的努力」,在生活、職場與人際關係上,找回人生的平衡。
.哪些身體信號是在求救
.「真正」的休息該怎麼做
.如何替情緒貼上名牌
.特別容易感到倦怠的是哪些人
.該怎麼防止熱情的過度使用
.四個問題感覺到「此刻的我」
.如何劃清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訓練勇於做出選擇的能力
.壓力如何造就不安的大腦
.真正讓能量發揮的使用方式
.為何可放心去做「想做」的事
.活出真實自我的感覺是什麼
「把日子過得舒服,不必有愧疚、羞恥或不自在,而是要充滿自信與確信。」這是一本告訴你如何不再傷痕累累活下去的生存指南,更是協助你撥雲見日、找到人生出口的希望之書。
【國內外名人推薦】
小劉醫師|外科作家
少女老王|作家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郁琳|臨床心理師
──重生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如果你累了,請停下腳步,靜靜地聆聽,那久違的內在聲音。自我覺察是什麼樣的想法把自己給困住了,而陷在倦怠的山谷裡無法自拔。我們想要掙脫,不想再苟延殘喘,耗損有限的生命。閱讀這本書讓我們遇見出口與希望。──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們都很努力地生活著,本書作者也是活得特別認真的人。這本書描述了她認真生活卻迷失自己、感到空虛的心理歷程與成長故事。如果你此刻正在納悶自己為了什麼在認真生活,或是想知道自己曾為自己努力過哪些事,那麼這本書裡都有答案。──朴義柱(박의주,音譯)|韓國諮商心理師
【韓國網路書店滿分好評】
讀完這本書,我才了解自己為何會因為職場生活的負擔而感到鬱悶,甚至為此痛苦。只要是努力工作的上班族,至少都會經歷過一次「倦怠」,這點讓人非常容易有共鳴。這本書告訴了我,不是只有我經歷過這種低谷。──Yes24讀者書評
作者痛苦的經歷和逐漸恢復的過程,就像是為我開的處方,尤其是藉由腦科學解析倦怠和憂鬱原理的說明,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時我也了解到自己一直以來為什麼過得這麼疲憊的原因,看到了社會面具和自我毀滅性的想法是如何折磨自己的。──阿拉丁網站讀者書評
【本書特色】
◎本書作者從真實倦怠的經歷出發,「同路人」的身分能給出最貼近個案狀況的觀察與同理,讀者從中可獲得最實際的協助與支撐。
◎本書提供的對策,都是根據作者親身的心理治療經驗,以及腦科學、心理學知識為基礎撰寫而成的。內容有憑有據且流暢好讀,提供讀者容易理解與實踐的方法。
作者簡介:
事多人/사다인
弘益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學士、梨花女子大學UX設計碩士。先後於新創公司、設計專業經紀公司、大型企業等展現傑出的工作成就,曾與韓國各大知名企業合作多項成功的專案。
然而職場倦怠與恐慌症卻在某天找上她,使得過往視工作為第一優先的她,人生被迫踩下煞車。目前以「事多人」這個筆名(蘊含著「喜愛自己的工作與才能之人」的意義),展開了第二人生。現在的她一邊寫作一邊繪畫,用自己的步伐探索與這個世界交流的方式。
Email: saadaaiinn@gmail.com
Brunch:https://brunch.co.kr/@saadaaiin
Instagram:@saadaaiin、@saadaaiin_drawing
譯者簡介:
黃莞婷
台灣科技大學資管碩士,現為全職文字工作者。譯有《每週都去看屍體》、《追逐怪物的人》、《恐怖醫學史》、《她厭男,她是我女友》、《我們,MZ世代》、《脆弱也沒關係,好好療傷的溫柔練習》等書。工作連絡信箱:kellyh.viva@gmail.com
章節試閱
讓我們更疲憊的虛偽自尊
被診斷出恐慌症與憂鬱症後,我開始心理諮商。過程中我回首過往十年,發現自己的自尊大幅低落,是源於我努力地想適應各種環境。從得到這兩種病症的結果來看,很明顯地,我過去的選擇是有問題的。
「好像不應該開心」的不安感
自從請了病假,我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卻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只能不停地找事做。洗碗、打掃、洗衣服、整理抽屜、擦拭鞋櫃裡的所有鞋子、將用不到的東西放到網路拍賣、替大型盆栽換盆……直到沒事可做。
「醫生,我在家關不住。該怎麼說呢?我覺得自己很懶散。」
「你是不是覺得很不安?」
「好像是。我打掃、洗衣,能做的都做了,還是一直想找事來做。不停地胡思亂想,超過大腦的負荷……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你之前說想舒舒服服地待在家裡,現在可以盡情休息了,坐下來畫畫也不錯呀。」
「我倒是沒想過畫畫呢。」
突然擁有了大量的空白時間,卻不知該怎麼打發。做點小事確實能輕鬆獲得成就,但我不斷找事做的原因,與其說是為了成就感,不如說是因為不安感。我可以看想看的電影、畫畫或者讀詩,但總覺得做這些事好像沒什麼意義。
「做這些事,是不是毫無用處呀?」
我無法輕易放過自己,「現在是提升自我價值的好機會」、「玩樂沒用」這類想法依然在腦中盤旋,所以一直強迫自己找事做。
我覺得自己沒資格過得開心並享受人生樂趣,我的不安感源自「恐懼」和「愧疚」。我害怕過去努力累積的職涯中斷、害怕喪失實務工作的感覺、對自己把知識與能力埋沒在家中感到內疚、讓丈夫獨自養家活口充滿抱歉,同時也愧對接手的同事。
我的休息,讓這些情緒猛烈地反抗,不停地強迫我找事做,更不容許我抱持著「自己是因為生病才請假」的想法顧影自憐。
抹掉自我的社會面具
「這段時間的所有努力,會不會化為烏有?」
我害怕迄今為止用來支撐我的東西崩塌了。而我也逐漸明白,恐懼的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堅定的真正自尊。不過我始終相信畢業的學校、就職的公司、職位、年薪、住所等等,這些拿得出手的背景是帶給我幸福的支柱。
只是這種幸福沒能持續多久。表面上我以為自己不再受華麗膚淺的事物左右,實際上沒有方向的生活,正在劇烈搖晃著我的人生。
於是我深信只要努力就能過上好生活,這成了支撐我、證明我自己的唯一信念。然而,這不過是另一個「虛假自尊」罷了,是另一個「面具」。
比起以「自己」的身分生活,許多人更習慣戴上面具後的身分。因為活在這世上,面具相當好用,它能幫助我們完美承擔起某人的子女、妻子、丈夫、父母或員工等多種角色的責任,有時也能自我保護。
很多時候,當我們適應了自己扮演的角色,我們會用「大家都是這樣生活的」為藉口來壓抑自己,不顧藏在面具後高喊著「不能這樣」的真實自我。
每個人都在適應這世界,即使我們扮演的角色不符合意願與天性。我們漸漸習慣戴著面具活出社會想要的樣子,也就慢慢遺忘了真正的自我。
然而,面具無法支撐我們度過無數考驗,必須懂得擁抱脫下面具後的真實自我。
我們需要一個不在意我是什麼模樣、在哪裡做些什麼,都會無條件愛著我們的人。那個人不會是父母,也不是配偶,而應該是你自己。
當你能成為「即使自己不努力奮發也會支持並守護自己」的人,就能脫下面具,用堅定的自尊過生活。
如果不能放棄想被他人愛、被他人肯定的渴望,那麼就算我們再富有、再寬裕,也永遠無法獲得自由。
此刻需要的是回到自我的勇氣
「你在家幹嘛?」
「我在看一本關於神經科學的書,不知道是否吃太多藥,我腦子好鈍,看不太懂。」
「什麼?夠了哦,你不要再看那些艱澀難懂的書了啦!去大玩特玩吧。」
朋友擔心我,特地打來關心卻聽見我這麼說而無言地回答。「玩?」好久沒聽到這個詞了。
「我很想,可是我不知道做什麼好。」
「做你覺得最沒用、最沒意義,但卻很有趣的事!」
我聽到這句「沒用的事」,整個回過神來。
「沒錯,我們小時候最愛做沒用的事,卻最幸福!」
「我之前不是辭掉研究所的實驗室工作嗎?那時我休息了兩個月,也沒有下一步的計畫,純粹因為太累了才辭職。所以我睡了兩個月的覺,每天追劇,看漫畫看到天亮,想幹嘛就幹嘛,這麼做才恢復了精力。」
我從朋友分享的親身經驗裡,重新思考「休息」的意義。
「休息,然後再往前走的勇氣。」
我們最終需要放下一切,回到自我的勇氣。通過這份勇氣,得以輕鬆地選擇能讓自己開心並享受樂趣與美麗的事物,且不會為此感到愧疚,這才是真正的「休息」。
我深切地意識到自己在僵化的面具裡掙扎太久,我在別的事上努力過了,現在應該努力與學習的方向是「休息」。這好像就是答案。
和朋友講完電話後,我決定盡情玩樂。我需要找回完整的自我,需要看似無意義,卻能讓心變得輕盈喜悅的某項事物。
無視身心信號的人們
晚上十點四十四分,辦公室另一頭燈暗了,隔壁部門好像都下班了。這時候,有個腳步聲停在我面前。
「哇,金科長你還沒下班?」
「是的,常務您要下班了嗎?」
「嗯,我有事。你留下來做什麼?趕快下班。」
「沒關係,我報告還沒寫完,您路上小心。」
「好吧,你忙到一個段落就回家吧。」
對痛苦遲鈍變成了日常
常務與我寒暄一陣後就下班了。這時,我的胸口傳來劇痛,胃痙攣也越來越強烈,但工作沒完成,我還不能下班。
我走進沒開燈的會議室,將幾把椅子併起來躺在上面,用腹式呼吸安撫長時工作而感到憤怒的身體。吐氣、吸氣、吐氣、吸氣……情況似乎好轉一些。
「好想回家,可是做完再走才能放心……算了,發完郵件就走吧。」
我躺在椅子上,用拳頭捶打一下腹部後起身。只不過躺了一會兒,時間已經過了十一點。
向來都是這樣:忍痛是理所當然的,工作處理不完則是豈有此理。無論何時,我把對工作的責任感看得比疼痛更重要,因為工作量和最終期限不是我能決定的,疼痛卻能由我控制。吞下從包包裡拿出來的止痛藥後,我催眠自己:
「再撐一下,再撐一下。」
後來,我才曉得那是對自己的一種殘害。某天,聽我聊起這件事的諮商心理師說:
「你在某些方面非常敏銳,但在某些方面卻很遲鈍。尤其是你沒發現自己需要休息這件事……沒感覺到自己很累,所以不斷地忍耐。」
聽了她的話,我仔細回想:
「我對疼痛很遲鈍嗎?」
我是個習慣疼痛的人,從小就經常感到肚子痛和偏頭痛,雖然身體沒什麼特殊毛病。後來我才知道,那是因為我天生神經系統比別人敏感,所以更容易感受到疼痛,我就是依蓮.艾倫博士說的「高敏感人士」。
有時,輕微的聲響、氣味與震動,就會帶給我巨大的壓力,並引發各種疼痛。不知不覺間,吃止痛藥和忍痛成了我的日常。
沒有平白無故的疼痛
除非是醫師,否則沒多少人能夠了解他人疼痛的原因和影響。人們普遍不喜歡生病的人,無論這個人是自己還是他人。因為,疼痛的本質就是「讓人想避開的痛苦」。
如果你經常不舒服而請病假,或許有同事會說:「管好自己的身體也是一種能力。」此時你若把治療身體優先於處理工作,可能就會被認為不負責任。
再者,很少人能理解「天生」敏感這回事。「拒絕敏感人士」這句話,已說明這世界吝於擁抱敏感。因此有時候對某些人來說,隱忍疼痛才是明智之舉。
舉例而言,在緊繃的職場上,我們很難「慢慢來」,總是會被問:「什麼時候能弄好這個給我?請盡快處理。」這種事天天上演。所以當身體有了小毛病,我們自然而然就會忽視它,不會說「我身體不舒服」,而是說「對不起,我馬上給您!」
當你習慣忍受疼痛後,你甚至會達到劇痛時也能控制表情的「境界」。當各種痛苦不時冒出,我們難以逐一處理時,就習慣了疼痛,而這是一件可怕的事。習慣忍痛的人會自動跳過「休息」的想法,如果再加上「一定得做到」的強迫與執著,那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其他事比健康重要,那麼大腦就會發出更強烈的信號,造成疼痛加劇,甚至連帶其他地方一起痛起來。
「為什麼老是不聽我的話?這麼痛你也不聽嗎?還是要更痛呢?」
大腦拚命發出信號,傳送給無視直覺的我們。
不只傳遞信號給身體,當我們被言語傷害或遇到難以承受的事情時,大腦也會發出信號來保護我們的心。
與無視身體疼痛的人一樣,也有無視或對「心靈疼痛」反應遲鈍的人。這些人通常有三種特性:
第一,很會看別人臉色。比起檢視自己的傷口,更常忙著觀察周遭的人。
第二,堅持找出原因。比起尋找解決方案,更在乎因果關係。
第三,常常抱怨並指責別人。抱怨和指責是暫時緩解痛苦的手段,會因為想宣洩積累的情緒而反覆出現。這麼做雖能短暫安撫難受的情緒或轉移注意力,但這只是延遲痛苦,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所有疼痛都是有「原因」的。疼痛是身體想改正錯誤的信號,有時會反映在腸胃痙攣,有時則反映在難以忍受的悲傷或恐慌症。
心理治療師克勞斯.伯恩哈特(Klaus Bernhardt)在《零恐慌!》一書中,把人類的潛意識比喻成一臺超級電腦。
「潛意識像一臺超級電腦,通過直覺不斷分析、發送個體所處的環境資訊,告訴個體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它這麼做只有一個理由:保護個體。」
我們要保護自己,就得傾聽「直覺」。假如你選擇無視直覺、隱忍各種疼痛,平凡的人生也可能瞬間崩塌。有意識地努力覺察,跟隨直覺一點也不難。
「討厭!」是內心短暫而強烈的吶喊,請傾聽它吧,聰明的直覺會保護你。
為什麼倦怠會反覆發生?
據說,矽谷有許多高薪人士因職業倦怠而離職。谷歌、推特、Instagram與亞馬遜公司等大型科技企業的員工,平均就職不超過一年兩個月。縱使是看重橫向溝通與工作效率的歐美企業,旗下的員工似乎也逃不過倦怠的命運。
容易陷入倦怠循環的人格
人們出現倦怠症狀時,通常會暫時離職或請長假,替「電池」充電。只要充分休息一個月,狀態就能有所好轉。此後則會出現兩條岔路:一是為了避免再次倦怠而選擇善待自己,一是如同既往對公司奉獻一切。
不用多說也知道,會重複出現倦怠的人必屬後者。這類人就算狀況好轉也沒學到教訓,或無法意識到自己必須改變行為,抑或是索性將倦怠這回事拋到腦後。得不到教訓,就很容易回到過去。
我也曾是這樣的人。身心俱疲時,除了暫離公司休息一下,我沒想過其他解決方法。以為只要跳槽到加班情況少、員工福利好的公司,狀況就能改善。
在家休息兩個月後,我總算恢復一些做事的動力,面試了幾家公司,順利轉職。我抱著「這次應該會不一樣吧」的茫然期許,到新公司報到。
結果,情況和我想的不同。上班第三天就加班到晚上十一點,我的預感告訴我事情不對勁。預感應驗,如同戰爭般的日子一天天過去,為了確認當日工作,我每天比別人更早上班,卻也比別人更晚下班。
新公司沒有舊公司能互相幫助的組員,我一個人要處理的工作如潮水般湧來。在尚未適應新環境的狀態下,我必須耗費許多能量,才有辦法完成那些臨時交辦的業務。很多時候,我拖著沒電的身體回家後直接躺平。
到職四個多月時,我曾經很想拋下一切逃跑。這是一個信號,告訴我「事情不應該是這樣」。隨著專案正式開始,我度過了緊張的每一天,基於責任感,我想盡辦法拖著工作往前走,卻感到渾身不舒服,心底某處傳來信號:
「這樣不對吧,你要繼續在這裡工作嗎?」
信號十分強大,我卻決定更「理性」地思考:「不,如果現在辭職,求職時會更煩惱」、「剛開始會累很正常,大公司不好進,再撐一下吧。」
相信自己撐得住的自信,再次把我關進了「認分工作的監牢」。可是我越堅持,越覺得人生迷失在迷宮深處,內心相當混亂。
我那麼不想過這種生活,為什麼又走上了回頭路?是因為這份工作本來就這麼辛苦嗎?還是因為我不適合這份工作?是這行原本就很操嗎?還是因為上司追求完美主義,才讓我感到很疲憊?
好幾個月我反覆自問,卻始終無解。像個職場菜鳥那般的學習熱情也熄滅了,最後我終於承認,現在比過去活得更累。
重複相同選擇的理由
無論是工作還是人際關係,如果不斷出現我們不樂見的情況,那就應該深究其因。因為有很大的可能,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
我們體內有個「世界」,是大腦以特定方式創造的,會受到生活周遭的影響而逐漸變化。當這個世界改變,我們就會改變,人生也會跟著變動。也就是說,我們的人生會隨著那個世界的改變而改變。但換個角度說,如果那個世界不變,人生也不會變。
所謂大腦創造的「世界」,指的是在大腦神經網路中創造的「心」。這是什麼意思呢?大家可能覺得「神經網路」和「心」不搭調,這是因為我們認為「心」是一種抽象模糊的概念,就像我們習慣說「下定決心」、「心痛」、「關心」。但令人驚訝的是,腦科學所說的「心」是有實體的,而且是一個具有「高度結構化且複雜」的集合體。
儘管我們認為,身為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類,我們的行動都出自思想與情緒,但事實並非如此,人類的所有行為都由「神經系統」協調。
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表示,人類的思想與行為都出自「神經元(神經系統的單位)與神經元之間的相互作用」。神經元之間緊密相連,形成了數十億個複雜交錯的神經迴路,進而形成神經網路,也就是所謂的「心」。
在這個「心」中,錯綜複雜的資訊產生了認知(認識與知覺)、情緒(感情與心情)、動機(欲望與夢想)以及意志(選擇與決定)。
試著以一座樹木茂盛的森林來想像吧。每棵樹的樹枝蜿蜒交錯,朝不同方向生長,其中有幾棵樹幹特別粗壯的老樹,與這座森林一起走過風雨,克服了善變的氣候。
我們的大腦就和這座森林相似,裡頭的神經元就像延展的樹枝般,與其他神經元相連。當中某些相連的樹枝會因為連結而變粗,這是起因於我們不斷重複過往的相似經驗。
為什麼重複的經驗會加深神經元的連結?這無關我們的意志,純然是大腦認為重複的某些東西(思想、經驗等)是「重要」的。大腦的這個判斷,影響了我們在生活中所做出的許多選擇。也就是說,即使我們經過一番審慎的思考,最後還是很可能做出一個大腦所熟悉的「決定」。
大腦以我們的慣性行為與熟悉狀態作為基準點,一旦出現類似情況,就會拚命地採取相同的模式來應對。從飲食習慣、睡眠習慣、工作方式、說話方式、情感表達方式、無聊時做的行動、穿著打扮,以及在特定情況下的表情等,我們做出的許多選擇都遵照這個原則。我們認為某件事幸福或不幸福,或是某件事讓我們想起相關記憶也是如此。換言之,在我們身上不斷重複某些特定情況,其實是大腦做出熟悉選擇所造成的結果。
同理,從小形成的道德觀、價值觀、固有觀念與偏見也是如此。很久以前,這些思維模式就存在於大腦中,每當遇到特定情況,相同的思維模式就會無意識地啟動。
有些思維深植在大腦裡,很難偏離既定軌道。比如說,當一個人堅決認定「不能頂撞上司」,那麼這個人就很難和上司起衝突;原則主義者認為按原則做事是鐵律,也是一樣的情形。即使每次面對的是不同情況,大腦機制仍舊採用熟悉的思維模式,使我們做出相似的選擇。
想改變情況,就得改變思維模式
跳槽到新公司、繼續盲目「苦撐」,這終究是依循「心的習慣」所做出的選擇。此外,心急的決定、過度疲勞、勉強自己努力、渴望被認可、恐懼等等,也都是大腦根據既定模式做出的選擇。
倘若我從過去經驗出發,有意識地努力改變生活,說不定我的選擇就會有所不同。神經元會因為個體有意識地改變熟悉的思考與行動模式,而跟著改用不同的方式連結彼此,並且會受重新形塑後的「心」所影響。
然而當時我只是一再做出類似選擇,使大腦藉由這些選擇進一步強化了既定模式,最終產生了容易感到焦慮、恐懼和憂鬱的迴路。
如果你發現某些不希望的事不斷發生,很可能是你的思維模式自動做出了選擇。想改變生活,就得改變思維模式。這當然不容易,但如果你意識到渴望改變的決心,並且專注在自己想要的事物上,那麼就能輕鬆地改變既定模式。
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當我意識到生活需要改變,且專注在這件事時,就能對現在的一切放手,讓生活進入新的開始。渴望改變的決心,讓我擁有了回顧自我的時間。儘管需要費點工夫,但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改變人生。請專注在自己想要的事物與生活上,往前進吧。儘管是第一次走的路,漸漸地也會越走越熟悉。別忘了,大腦喜歡「重複」。
讓我們更疲憊的虛偽自尊
被診斷出恐慌症與憂鬱症後,我開始心理諮商。過程中我回首過往十年,發現自己的自尊大幅低落,是源於我努力地想適應各種環境。從得到這兩種病症的結果來看,很明顯地,我過去的選擇是有問題的。
「好像不應該開心」的不安感
自從請了病假,我待在家裡的時間變長,卻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些多出來的時間,只能不停地找事做。洗碗、打掃、洗衣服、整理抽屜、擦拭鞋櫃裡的所有鞋子、將用不到的東西放到網路拍賣、替大型盆栽換盆……直到沒事可做。
「醫生,我在家關不住。該怎麼說呢?我覺得自己很懶散。」...
推薦序
獻給平凡的你
「該怎麼生活?」
某個炎夏中午,我在豔陽照射的高樓大廈裡,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那時我因為職業倦怠和憂鬱症,身心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所有日常都化為可怕的創傷。我明知有個地方出錯了,卻漫無頭緒,一片茫然。儘管專家建議我放下一切好好休息,我卻拿不定主意。
我的人生彷彿被無形的線絆倒,突然停擺。我一邊說著「怎麼一回事」,一邊爬起來,卻發現眼前是懸崖。深刻的恐懼令我再也看不見前方的路,只能跌坐在地,放聲大哭。
是什麼把我的人生變得如此可怕?我怎麼想也想不明白,我只是認真讀書,努力找工作,過著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在這種心境下,我把「該怎麼生活」的問題換成:
「怎麼樣才能活下去?」
為了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回顧過往,試著攤開全部的記憶碎片,加以檢視、拼湊,卻依然找不出確定的答案。
人們在信不過自己的時候,往往會向他處尋求答案,像是上網搜尋、求助專家,或是借助藥物力量、民俗療法與宗教等等。但是,這些方式給出的答案都相當矛盾;因為那些答案,其實只是自己內心的結論罷了。
我也跟大家一樣,嘗試從其他地方找答案,然後又懷疑、不信任那個答案。想當然耳,我的人生並無任何改變。
心急的我,不斷地閱讀心理學和腦科學相關的書籍與論文,想知道「我發生了什麼事」、「發生那件事的理由是什麼」,也想得到「原來,得這樣子活下去才行」的結論。
我在書房裡讀了幾十本書和論文,還加以整理歸納,因為我想知道為何我身上會發生這種事;我也想自行去了解,那些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師知道卻沒說明的普遍現象與科學事實。人生很苦悶,但我從書上獲得的知識與領悟也同樣多。
當人們身心疲憊時,大腦會發生什麼事?
是什麼心理創傷影響到我的現在?
過去的心理創傷為什麼會影響到現在?
為什麼我會得到恐慌症和憂鬱症?
當我承受持續的壓力時,大腦會發生什麼事,腦細胞又會如何反應?
為什麼人越憂鬱越要活動身體、多享受陽光?
醫師為什麼開那種藥,它們的藥效是什麼?
充斥著一大堆艱深腦科學術語的翻譯書,要讀懂並不容易。但經過幾次的反覆閱讀和整理,原本散亂的拼圖碎片逐漸拼上,我也慢慢讀懂自己身體和心靈的語言。「啊,原來醫生說的是這個意思!」這種領會成了我改變人生的動力。
我不確定這種想法是否過於貪心,但我衷心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把我習得的知識,傳遞給那些和我一樣因為相似症狀而痛苦、處於類似處境的人。讓這本書,成為你們的力量。
有時候,我們不該用「加油」去安慰正處於痛苦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難處,誰也無法踏入那個領域。這個時候,我希望藉由我的故事,能幫助你們解決問題。
說不定拿著這本書的你正在苦苦掙扎,想努力在痛苦中活下來。通過這本書,我希望傳達一些你也能知道的事;也想跟你分享,去年夏天我告訴自己的話:
「你並不平凡,你很特別。」
儘管時代在改變,但大部分的人仍舊認為,平凡上班族的人生沒什麼特別之處。因此,很多人不願意去了解隱藏在平凡背後的自我人生。依然有數不清的臉孔被隱藏在「平凡」的面具後,並將精神與肉體上的極限痛苦視為理所當然,咬牙死撐著。
但是,平凡倒下的瞬間絕不平凡。無論你倒下的原因是出於職場倦怠或其他痛苦,那一刻,被平凡掩蓋的個人生活終將顯露無遺。不管怎麼樣,失去平凡的過程與結果,對每個人有不同的意義,它可能是人生的一次嘗試錯誤,也可能是改變人生的重大事件。
這本書描述我身為一名患者、諮商個案與上班族的平凡人生,以及最終擺脫了平凡束縛的故事。此外,也是一個在既定環境裡全力以赴卻失去自我的人,在獲得人生領悟的過程中,找回「自我」的故事。我希望讀者藉由我的故事,能創造面對自己的時間,如果能更進一步地發現自己的「不平凡」,那就更好了。
「要怎麼生活才能幸福?」
隔年夏天的我,不再身處任何高樓大廈裡,而是在書房問了自己這個問題。通過這個問題,我面對了一點也不「平凡」的自己,更意識到幸福不需要巨大的勇氣。我終於「懂」得,原來我需要的不過是一個自己主導的生活罷了。而這個主導人,只能是不平凡的自己。
某個夏天,事多人(金佳映)
獻給平凡的你
「該怎麼生活?」
某個炎夏中午,我在豔陽照射的高樓大廈裡,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那時我因為職業倦怠和憂鬱症,身心處於岌岌可危的狀態,所有日常都化為可怕的創傷。我明知有個地方出錯了,卻漫無頭緒,一片茫然。儘管專家建議我放下一切好好休息,我卻拿不定主意。
我的人生彷彿被無形的線絆倒,突然停擺。我一邊說著「怎麼一回事」,一邊爬起來,卻發現眼前是懸崖。深刻的恐懼令我再也看不見前方的路,只能跌坐在地,放聲大哭。
是什麼把我的人生變得如此可怕?我怎麼想也想不明白,我只是認真讀書,努力找工作...
目錄
自序:獻給平凡的你
▎Chapter 1|我的倦怠故事:一切始於過度努力
把自己燃燒殆盡的代價叫「倦怠」?
過去努力生活也不曾倦怠|倦怠,在該停下卻沒停下時到來
某天,擺脫不掉的無力感找上門
為什麼越休息越無力?|像傳染病般蔓延的職場倦怠|我的無力感從何時開始?
放任倦怠不理,結局不會止於倦怠
從未有過的焦慮感引發了恐慌症|置之不理的倦怠,最終變成憂鬱症|直到「反正」變成「試試看」為止
【TIP】一秒理解倦怠、恐慌症、憂鬱症|就醫前的注意事項
韓國是怎麼變成倦怠國度?
忍受辛苦,最終還是成為失敗者|我之所以累,原因只出在自己嗎?
特別容易倦怠的人
熱情也有過度的問題嗎?|追求完美假象的人們|我的過度是什麼?
讓我們更疲憊的虛偽自尊
「好像不應該開心」的不安感|抹掉自我的社會面具|此刻需要的是回到自我的勇氣
無視身心信號的人們
對痛苦遲鈍變成了日常|沒有平白無故的疼痛
▎Chapter 2|擺脫倦怠的對策一:傾聽身體的信號
為什麼必須追隨「好累」的身體信號?
日常中會經歷的身體信號|停止「疼痛信號」的方法
壓力使身體變成倦怠狀態
壓力是身體對刺激的反應|承受壓力時候,大腦會發生什麼事|壓力造就的「焦慮大腦」
為什麼倦怠會反覆發生?
容易陷入倦怠循環的人格|重複相同選擇的理由|想改變情況,就得改變思維模式
一如既往或改變想法
為什麼人們對相同刺激有不同反應?|馴服刺激能改變大腦模式
▎Chapter 3 擺脫倦怠的對策二:讓歪斜的身體恢復平衡
身體需要「真正」的休息
失眠的代價|休息的本質是「自在」|承認「我累了」的事實
我們需要完美的晝與夜
消耗所有的光,真正的黑夜才會到來|讓生理時鐘進入完全的白天與黑夜
吃得好,是對自己的義務與責任
避免缺乏或過剩|預防壓力和疲勞的養分|遵守飲食均衡的常識
自然的治癒力比任何藥物來得強大
只是走在陽光下|讓自然補充你的缺失
▎Chapter 4|擺脫倦怠的對策三:處理模糊的內在情緒
到底該拿這份情緒如何是好?
壓抑的情緒最後會爆發|必須清空被囚禁的情緒
察覺內心的負面情緒
情緒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認知情緒的兩種方法|替情緒貼上標籤
消除「可怕的人生」、「無用的人生」的想法
讓人生變得可怕的錯誤信念|四個問題,感受到「此刻的我」
重生為樂觀之人
尋找「想做的事」,而不是「該做的事」|從馬上能做的事開始實踐
▎Chapter 5|倦怠預防對策一:放下虛假的自尊
克服心理創傷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
以心理創傷為契機的「自我保護」策略|持續到成人階段的自我保護模式|放下自我保護,成為真正的大人
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
「想被愛的」我vs「我愛的」我|脫下面具,做出自信的選擇|說「不」和自我安慰
承認自己的失誤與痛苦
區分「我的事」和「別人的事」|不迴避現實,要正視它|如果想避開倦怠的惡性循環
敏感是天性,不是缺點
討厭敏感的個性時|沒有絕對負面的天性|只有不適合我的環境|天性是「天生個性」,不是「問題」
真正的利他精神來自健康的自尊
利他精神的基礎是自我尊重|客觀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培養良善影響力的方法
為了自己相信的重要價值而活
公司不在意我們的成就|解開問題的線索在自己|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價值是什麼?|打下名為「自我認同」的基石
尋找「活得有滋味」的理由
什麼時候感到「活著很有滋味」?|不是放棄人生,而是轉變態度
▎Chapter 6|倦怠預防對策二:抓住人生的平衡
成為把時間效率最大化的超級任務者
名為「時間效率」的壓迫感|人的專注是有限的|比起休息,「不專心」更有效的理由|讓大腦效率最大化的「超級任務」原理
【TIP】 提升工作記憶容量的方法
把能量集中在真正想要的事物上
問題出在環境,不是能力|活用天性是最佳策略|在人際關係中也要考慮天性
學會劃清界線,樹立心靈的保護牆
隨時會越線的人|擅長劃清人際關係界線的特點|聰明對待越線者的方法
把累的事委外,專注在開心的事情上
需要沉浸在開心裡|我對什麼事感興趣?|拯救消失的樂趣細胞
▎Chapter 7|改變人生的勇氣:我們都在經歷嘗試錯誤
從谷底衝上來的力量
擁有像球一樣能彈起來的心理韌性|提高心理韌性的方法
如果決定辭職,改變一下人生路徑也不錯
我決定暫時告別職場|你的心願清單是什麼?|為了專注於夢想的自我催眠
後記:以完整的自我活下去
參考資料
自序:獻給平凡的你
▎Chapter 1|我的倦怠故事:一切始於過度努力
把自己燃燒殆盡的代價叫「倦怠」?
過去努力生活也不曾倦怠|倦怠,在該停下卻沒停下時到來
某天,擺脫不掉的無力感找上門
為什麼越休息越無力?|像傳染病般蔓延的職場倦怠|我的無力感從何時開始?
放任倦怠不理,結局不會止於倦怠
從未有過的焦慮感引發了恐慌症|置之不理的倦怠,最終變成憂鬱症|直到「反正」變成「試試看」為止
【TIP】一秒理解倦怠、恐慌症、憂鬱症|就醫前的注意事項
韓國是怎麼變成倦怠國度?
忍受辛苦,最終還是成為失敗者...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