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上真正的路德。
瞭解二十世紀出的德國學者如何形塑路德,
就更理解從一戰到希特勒崛起,現代的德國和世界。
從神學脈絡談德國,以及現代化的世界
歐洲最知名人物馬丁路德,如何被推上現代化的神壇?
路德並非發起宗教革命的英雄;
比起新教路德,他更是天主教的路德。
本書探討路德作為宗教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與西方的現代性如何產生千絲萬縷的關聯,甚至幾乎所有現代意識或價值都跟馬丁路德脫不了關係。
沒有誰的故事比馬丁路德更能說明西方現代性的勝利,然而站在中世紀威權看台前宣布宗教和知識自由的路德,是如何被形塑成宗教改革者?就得要回到這個神話的發源地——19世紀後期的德國,追溯自一次大戰結束到國家社會主義興起的歷程。
為什麼德國知識份子——尤其是宗教、文化和神學方面的新教學者——在這個動蕩時期,執著於改革者版本的路德故事,而將路德吹捧成推動現代化德國文化統一的神話人物?在神話的多次反覆敘述的過程中,自威瑪共和國時代起,路德取得了世界性的歷史地位。
海默在新教改革者路德的結構中透過中世紀的視角,發現比起說是新教改革者,路德更是天主教的改革者。十九世紀、二十世紀轉換之際,德國學者尋求新的路德研究方法,試圖建構德國獨有的政治和文化精神上。當時軍事行動擴大了德國邊界,德國大學也開始成為歷史和社會科學研究最蓬勃的創新中心。在文化議題上,探討「德國在現代世界中的位置」成為德國日常的關注焦點,路德十六世紀的稱義神學和獨特的宗教經歷,被放入十九世紀後期出現的神學歷史方法中,以致路德成了當中的關鍵人物。
然而,塑造路德成為宗教改革的人物後,人們對於他反猶和反天主教的態度,也不加檢視地照單全收。這埋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後希特勒的崛起,以及在現代性擴張的脈絡下,當代我們到的對於民主抵抗的根源。
總而言之,本書探討路德與現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如何關聯,以及路德如何被歷史形塑成一個宗教改革家,透過還原路德成為天主教改革者,讓我們看到歷史上路德的真正樣貌。
【本書特色】
★ 以歷史角度看路德各種形象的建構,以及對西方現代的深刻影響,尋找歷史上路德的天主教元素和中世紀元素。
★ 本書作者在coursera這個全世界一流大學合開的線上課程擔任「路德與西方」講師,獲得4.6的高分。
★ 馬丁路德是歐洲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但在中文世界還沒一本真正好的傳記,本書將補充此空缺。
作者簡介:
作者∣克莉斯汀•海默 Christine Helmer
克莉斯汀‧海默是美國西北大學德國和宗教研究教授。她是聖經神學、施萊爾馬赫研究和路德學術領域等不同著作的編輯或聯合作者,也是《聖經及其繼受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and Its Reception)基督宗教的主要編輯。她也是《三位一體和馬丁路德》(The Trinity and Martin Luther)以及《神學和教義的終結》(Theology and the End of Doctrine)兩書的作者。
譯者簡介:
譯者∣蔡至哲
筆名蔡安迪。臺大歷史系、歷史研究所、國發所博士。同時就讀政大宗教所博士。學術關懷在東亞儒學、基督宗教史。現職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J0HN WITTE JR.|拉夫大學法學教授、埃默里大學麥克唐納特聘教授
.PAUL MENDES-FLOHR|芝加哥大學三一學院名譽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名譽教授
.KATHRYN LOFTON|耶魯大學宗教研究、美國研究和歷史學教授
.Michael Massing|《注定的分歧》作者
.Susannah Heschel| 達特茅斯學院Eli Black猶太研究教授
【各界讚譽】
.「一個世紀前,大多數的新教徒視馬丁路德為偉大的自由先知,認為他將西方從中世紀天主教的壓迫統治中解放出來,讓西方教會、國家和文化走上現代化之路。然而,克莉斯汀·海默始終告訴我們,比起那種英雄式的形象,路德的宗教改革更是中世紀的,沒那麼具革命性,所帶來的影響也更複雜。這本博學的著作,呈現出英雄式路德神話在現代德國思想中錯綜複雜的淵源和軸線,也挑戰了從黑格爾、施萊爾馬赫,到韋伯和賀爾在自己當下的處境意識中,對路德採取的高度選擇性解讀。這本著作是最好的法醫式批判史學。」
-J0HN WITTE JR. 伍德拉夫大學法學教授、埃默里大學麥克唐納特聘教授
.「藉由對思想史和建設性神學反思的優雅編織,克莉斯汀·海默找回天主教的路德,並挑戰了這位前奧古斯丁修道士與羅馬教會徹底決裂的主流新教形象。藉由將佔據主流地位的宗教改革敘事之建構,重新放回20世紀初德國政治文化話語的脈絡,她呈現出一個公然且強而有力的政治神學計畫,凸顯出這當中的反天主教和反猶太教預設。透過巧妙解構宗教改革的路德,海默極具說服力地告訴我們,要對新教敘事中的宗教和現代性概念進行修正。」
-PAUL MENDES-FLOHR 芝加哥大學三一學院名譽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名譽教授
.「這本書十分敏銳,更重要的是令人不安。市面上有許多檢視路德神學影響、有水準的路德傳記,但都沒有解釋路德神話迷思帶來的後果。海默以敏銳的閱讀和修正,將路德帶離有害的詮釋,再次提醒我們,我們解釋人類過去的方式,將會大大影響我們能否生活在一個真正自由的當下。」
-KATHRYN LOFTON 耶魯大學宗教研究、美國研究和歷史學教授
.「藉由對路德長期的研究,克莉斯汀·海默對路德神學進行了高度原創性和令人振奮的詮釋,那種塑造路德成為引領現代世界偉大新教改革者的形象,其實是一個世紀前德國歷史學家創造的神話,路德應該更好地被理解為中世紀晚期的人物和天主教的改革者。這個充滿熱情的論證研究,定能吸引兩種不同信仰立場的讀者,也帶來本就該有的辯論。」
-Michael Massing《注定的分歧:伊拉斯謨、路德,為西方思想而戰》(Fatal Discord: Erasmus, Luther, and the Fight for the Western Mind)一書的作者
.「克莉斯汀·海默以強大的準確性和洞察力,生動呈現出一位中世紀天主教改革者,是如何被神話化為偉大的新教徒改革者。」
-Susannah Heschel 達特茅斯學院Eli Black猶太研究教授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J0HN WITTE JR.|拉夫大學法學教授、埃默里大學麥克唐納特聘教授
.PAUL MENDES-FLOHR|芝加哥大學三一學院名譽教授、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名譽教授
.KATHRYN LOFTON|耶魯大學宗教研究、美國研究和歷史學教授
.Michael Massing|《注定的分歧》作者
.Susannah Heschel| 達特茅斯學院Eli Black猶太研究教授
【各界讚譽】
.「一個世紀前,大多數的新教徒視馬丁路德為...
章節試閱
第五部、反猶主義的一個檢視案例
01 檢視案例
正如我們所見,路德文藝復興時期的作者所講述的路德敘事,為現代性敘事奠定了故事情節的主軸線。我能理解這種敘事會有不同民族的差異,不論是日本人、美國人和英國人,都從各自觀點講述了現代世界形成的敘事。然而,即使這些民族的敘事不同,卻或多或少遵循作為現代性開創者的路德敘事情節。這個複雜的全球故事,除了能讓我們聚焦觀察到路德是所有敘事當中的關鍵人物,也關係到職業觀、商人、知識權威、經濟和權力等各個面向,不過這已遠超出本書範圍。這個現代敘事的基礎,是對路德經驗中非理性面向的定位,這被用來將宗教概念定義為原初的、獨特的,並且能產生具歷史持久性的社會形式,又不會被制度約束所扭曲。路德的宗教現象學,幫助宗教理論家探討一個二十世紀初在德國首次出現的問題,也就是宗教如何能歸屬於現代世界?路德文藝復興時期的關鍵人物,像是韋伯和賀爾,認為新教主義是主導現代性中的宗教。無論是將預定好一切的上帝,自被經濟主宰的世界中分離開來而帶來的幻滅感,或是面對令人恐懼又令人敬畏的上帝的個人體驗,宗教都被視為對現代世界帶來貢獻。路德如何成為改革者的敘事,最後也成了現代宗教的敘事。
雖然韋伯、特勒爾奇和賀爾三人各以不同觀點,看待路德敘事如何創造了現代新教,但他們都同意天主教和現代精神相互對立。這是因為,若作為宗教現象的神祕主義是基督信仰內部的一種創新,那麼這個詞就不適用於忠於制度的中世紀人們(在這種論述中,路德本人就是反叛的)。如果脫離宗教權威是一種典範性的成就,那麼信仰就不該受到宗教傳統的限制。如果道德主體是由應然命令的良心所主宰,那麼良心也不能屈從於任何律法。如果宗教實踐屬於靈性範疇,那麼任何認為它真實存在的想像,就成了巫術和迷信。藉由以宗教方法和形式自由的特定術語來定義宗教,現代精神必然會站在與天主教對立的那方,並視天主教為「他者」。就像賀爾所定義的,現代宗教的精神不隸屬於「特定的宗教」。這種精神深刻影響了現代的各個現實層面。就此而言,現代敘事給了天主教徒在現代性中的定位,或者更準確地說,他們沒有可以存在的位置。
在二十世紀悲慘的前幾十年中,現代宗教的敘事也在德國發展出另一個宗教敘事,也就是猶太教的敘事。這個敘事賦予猶太教和天主教完全不同的地位。現代性和猶太教之間的敘事更為複雜,也反映出基督信仰自身在起源上有更為複雜的關係。當天主教被現代新教取代,變成中世紀西方基督教的教條遺留後,猶太教的敘事被講述成繼續與基督宗教並存,在基督教歐洲的存在一直處於危險之中。與天主教和現代性的敘事不同,在猶太教與現代性的敘事中有一些獨特的比喻。其中一部分是啟蒙運動下德國哲學文化的產物,與自由新教和自由猶太教之間的密切關係有關。 另一部分則宣稱猶太教是一種「死的宗教」,(據說)在第一世紀就已被基督教取而代之、遭人拋棄。 此外,還有公民身分相關的宗教認可問題,舉例來說,十九世紀初普魯士國家要求猶太人改信基督教,才能取得公民身分。 一八○四年頒布的拿破崙法典,是歐洲第一部為宗教寬容立法的現代法典;但這種與現代敘事並行且貫穿整個現代敘事的話語權,卻另外由路德文藝復興時期的特定(並非全部)理論家所掌控。在這個版本的現代性中,路德的故事和歐洲猶太人的命運交織在一起。改革者對猶太人的惡毒仇恨被納粹引用,作為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九日路德生日前夕發生的十一月大屠殺(廣為人知的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稱碎玻璃之夜)的宣傳。
在本章中,我將聚焦在二十世紀初德國學者所定義的現代「宗教」脈絡下的猶太教命運。如果路德被稱為現代的化身,那麼他的反猶主義也必須被視為現代敘事的重要面向,因為所有現代敘事都在他的生活和思想中找到了起源和輪廓。這個現代世界敘事的前傳,原本的位置是中世紀的基督教世界。但這個從中世紀晚期德國到納粹德國的廣闊歷史縱深的連結,往上回溯至基督教對猶太人特有的態度,最終導致納粹德國有系統地謀殺歐洲猶太人這種前所未有的邪惡行動。本章將路德的敘事作為檢視案例,說明有信心且據稱是解放論述的現代宗教,是如何被其中暴露出的邪惡現實所顛覆。如果透過修正路德敘事和現代宗教的問題,能為宗教的共存引入新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就必須全面修正路德敘事。
02 論戰
在路德的晚年,特別是一五四三那年(路德於一五四六年去世),路德以基督教神學家的視角,寫下攻擊猶太人的一些最醜陋的論述。一五四三年,他製作了數百頁的反猶太文本。這當中《論猶太人及其謊言》(On the Jews and their Lies)一書特別值得檢視。在這個著作中,路德敦促他的基督徒同胞去「燒毀猶太人的會堂……,強迫他們工作,並嚴厲對待他們,就像摩西在曠野做的一般,摩西因為殺死三千人,避免了全民族的滅亡。」 雖然路德的反猶主義,與中世紀基督教世界中基督徒對猶太人的普遍敵意一致,但在一五四三 年的這篇晚年作品中,以及另一篇同樣惡毒的《論不可知的名與基督的世代》(On the Ineffable Name and on the Lineage of Christ)的著作中, 路德以難以言喻的暴力和破壞性,走向更極端的境地。正如美國神學家施拉姆(Brooks Schramm)所言,路德「對猶太教和奉行之人抱持著極度否定的態度」。
路德人格特質中的特殊面向,在面對厭惡的人時,可說是把仇恨展露無遺。路德是改革者,強而有力地捍衛了他有關造物主如何使罪人得以稱義的論述。路德對他的信仰完全沒有任何讓步和悔意。任何不同意他見解的人、阻撓他的人、沒有及時幫助他的人,都成了他失控且無止盡怒火攻擊的對象。天主教徒、穆斯林、慈運理派信徒、再洗禮派教徒,或是路德的某些朋友和神學生,特別是猶太人,全都被納入路德的論戰裡。正如考夫曼(Thomas Kaufmann)那稍嫌含蓄的總結所言:「馬丁路德一直都是他那個時代最具爭議的神學家。」
自路德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如何將路德的人格特質和他的思想表達兩者連結起來的問題,一直苦惱著學者。當時與之後的學者,全都坦承路德擁有毫無寬容的特性。但在一般的敘事中,這些內容像是被路德稱義的經驗給消音了一般,特別是在一五一七 年稱義教義重新定位了基督教神學的重要性之後。賀爾的歷史和神學遺產,在於將稱義的教義,也就是上帝在基督裡使沒有行為和功績的罪人稱義的神聖動工,定位成路德神學創新的起源。透過這樣的定位,稱義的教義就被用來建構路德的生平和傳記。從宗教改革的突破到一五三○年的奧斯堡會議(Diet of Augsburg),這位宗教改革者的案子受審於查理五世面前,路德的故事開始以連貫的系列被講述,由此發展出路德對稱義的理解。學者們從不同角度點出稱義說的細部差異和路德時代的爭議。路德的神學觀點,是在他們發動的神學辯論基礎上被強調的。雖然「因信稱義」一詞仍是路德的中心思想,但「不憑行為」的附加條件,也在許多宗教戰線上引發激烈無情的爭論,尤其是針對猶太人的部分。
從賀爾開始,對路德敘事的處理方法,就是先區別青年路德和晚年路德的深刻差異。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年輕的路德沉浸在新發現的喜悅中,他發現上帝賜給罪人一個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動工,也就是稱義的禮物。年輕的路德對他所領悟到的真理充滿信心,這種信心激勵他勇敢地站上威登堡的聖所,在政治和宗教力量面前大膽疾呼,嘗試協調出一個團結德國和瑞士新教徒的政治聯盟(沒能成功)。之後的路德,也沒有偏離他對稱義的關懷。一五三○年後,路德在與農民、革命者、激進革命者、天主教徒以及後來的猶太人和穆斯林的爭論中,都強調了這一點。在路德研究的主線中,與他爭論的每一個對象,都為他的真理增添了新一層的頑固堅持,跟每個人的衝突也都讓路德釋放出更多骯髒粗鄙的憤怒。路德年歲逐漸老去,伴隨著頭痛、心臟問題和持續性腎結石而引起的身體不適,他的脾氣越來越陰沉,加上日益蔓延的末日觀點,都讓路德的謾罵越演越烈。路德晚年的暴躁脾氣和論戰,有他生命中更廣泛的政治脈絡與各種不同因素。
這個敘事的主線在於成為改革者的路德,如何繼續保持改革者的身分,更加激烈地捍衛他的真理,對抗眾多頑固的反對者。於是,路德在他年老的時候,不得不變得越來越凶悍,因為這些反對力量不僅反對他作為一個人,還反對他發現的真理,也就是那個帶來解放和自由的真理。當然,這種敘事的結果,就是將所有反對路德的人變成他預先告知的現代世界之對手。以這種方式,現代路德研究就不只有一個獨立起源,還包括德盛怒下所假定的現代性的必然對手,也就是猶太人。特別在宗教改革取得成果、變得充滿政治色彩之後。
第五部、反猶主義的一個檢視案例
01 檢視案例
正如我們所見,路德文藝復興時期的作者所講述的路德敘事,為現代性敘事奠定了故事情節的主軸線。我能理解這種敘事會有不同民族的差異,不論是日本人、美國人和英國人,都從各自觀點講述了現代世界形成的敘事。然而,即使這些民族的敘事不同,卻或多或少遵循作為現代性開創者的路德敘事情節。這個複雜的全球故事,除了能讓我們聚焦觀察到路德是所有敘事當中的關鍵人物,也關係到職業觀、商人、知識權威、經濟和權力等各個面向,不過這已遠超出本書範圍。這個現代敘事的基礎,是對路德經驗...
推薦序
推薦文1
審視路德原初的立場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傳統與創新之間存在著張力,也因為傳統與創新的融合,成就了社會的革新與進步;當今社會存在著科技的掌控、各種形式的暴力歧視與環境危機,無不期待二者的互動與融合,以找到變革與因應之道。
馬丁路德的名言「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求上帝幫助我」,是他在面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視為異端後所發的。到底馬丁路德「這是我的立場」的創新,是否在於與當時傳統的斷裂,或是否有其他特殊的視野?
《路德神話》的作者克莉絲汀•海默,重新檢視路德作為「新教的路德」改革者的歷史和傳說。藉著與二十世紀路德文藝復興思想家的對話,辨認新教路德的立場的根源,如何塑造路德為「基督信仰的改革者」的現代性先驅的英雄形象,並點出此「新教的路德」帶來的破壞性,尤其在歷史上的醜陋與邪惡面,並增強新教與天主教間對立、互相排斥的信仰,最終伴隨著種族滅絕的反猶主義,護航納粹的大屠殺,希望藉此進行除魅與解毒。
其次,作者以嶄新的視野與論證,修正了路德與所處的中世紀晚期文化的關聯,認為是充滿連續性的,而不是斷裂的,嘗試呈現受壓抑的「天主教的路德」,即路德是「作為天主教的改革者」。一方面是還原路德在中世紀晚期的面貌,一如書中所述「是以激烈的辯論和富有同情心委身,深切關注天主教會真理的人物,正是這位天主教徒路德,堅定地認為使人稱義是上帝獨有的特權,才激怒了中世紀晚期的教會」;另一方面,也是在過去主流傳統「新教的路德」上的創新:「天主教的路德」探索路德作為天主教改革者的立場,回應了普世交談的渴望,即建構與推動當代新教與天主教之間更有意義的關係,而非過去重視新教與天主教根本差異下,帶來的取代或排除其他宗教的傾向。
改革者路德,無論是「新教的路德」或「天主教的路德」,都是在聖經的泉源、察覺個人自身處境與對周遭的關懷,受聖靈的感動下尋找真理,並關切當代生活的時代。誠如作者不斷倡議的對話與改革,作者邀請基督徒透過與基督的互相交換,使基督的「恩典、生命與拯救」改變罪人,將人從「罪惡、死亡和詛咒」的權勢中解放出來,探索路德在當代創新的立場,也啟發讀者正視人類當代的各種不公義與生存危機。
推薦文2
製作馬丁路德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馬丁路德,一個全世界耳熟能詳的名字。
一般人對於路德的印象大致不脫「改革者」,因為歷史課本上是這樣教的:路德於1517年在教堂門口放上了名留青史的「九十五條論綱」(即「關於贖罪劵效能的辯論」),從此開啟了讓歐洲陷入長達幾百年的另一波宗教流血衝突,即基督新教以及天主教的戰爭。
歷史教科書上傳達的路德形象正氣凜然,是改革的發起者,更是創造歷史轉捩點的天選之人,而多數人也接受這樣的論述。但歷史學家從來都不是只無條件接受字面論述的一群人,我們總是喜歡在成堆的破碎史料中挖掘出令人大吃一驚的東西,而本書作者克莉絲汀•海默也不例外。海默針對十九及二十世紀的思想史和神學抽絲剝繭,告訴我門路德並非我們今日所描述的發起革命的英雄。事實上,宗教改革是更中世紀的,而天主教會本身就存在著一句格言:ecclesia semper reformanda(教會必須始終進行改革)。比起現今被奉為新教開山始祖的路德,他事實上具備更多的天主教特徵。十六世紀事實上是一個改革的世紀,全歐洲都發生不同方式的革新,從英國到法國再到德國和瑞士,還有波希米亞和西班牙。天主教做了許多改革,除了路德,還有依納爵•羅耀拉(1491-1556)、加爾文、亞維拉的德蘭(Teresa of Ávila, 1515-1582)、慈運理和十字架約翰(John of the Cross,1542-1591),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此,海默認為,路德的故事可以說成一個神學家因對所處的宗教世界有諸多儀式和神學上的不滿,進而希望天主教「修正」路線。而這些不滿充其量也只在牧靈上和政治上,路德沒有想要創立新教,事實上,路德認為自己還是一個天主教徒。因此,海默納悶,為何今日人們只看到「新教路德」,卻忽略了「天主教路德」呢?天主教的路德去哪了?
從十九世界的德國新教學者蘭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開始,再到卡爾•賀爾(Karl Holl, 1886-1926),書寫路德成為德國歷史主義興起之時最受喜愛的角色,他是改革者,更是德意志之光。海默想要重新發掘那個被遺忘的天主教路德,檢視當代對現代性的詮釋。從討論十六世紀的路德,到批判現代對路德的詮釋,海默的企圖顯而易見――他要打破路德神話,回歸歷史現實。我們也可以說,海默的這本著作完美地體現義大利史學家克羅齊的名言:「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海默在本書中清楚地呈現我們今日所熟悉的偉大改革者路德是如何在十九、二十世紀中被創造出來,如同想像的傳統一般。但海默寫這本書的目的並非是要打破神話,否定路德以及新教存在的意義,而是邀請大家一起來改革,而這點,完美呼應了本書的開頭:海默講述著2017年是如何動盪,卻也是各種全球性議題被熱烈討論的時刻,人們站在改革的浪尖。而2017年正好是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的五百週年。從這點來看,海默懷抱的企圖及野心,事實上關懷著當代,他要我們謹記ecclesia semper reformanda(教會必須始終進行改革)這句話。但要改革的先決條件,是要講述關於自己及社會的事實,而不是為了政治服務的美化,如同後來被推上新教創始人的路德一樣,唯有懷抱真實,才有可能進步。
如果你也不害怕並擁抱事實的醜陋,那你就能成為改革者。
推薦文1
審視路德原初的立場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傳統與創新之間存在著張力,也因為傳統與創新的融合,成就了社會的革新與進步;當今社會存在著科技的掌控、各種形式的暴力歧視與環境危機,無不期待二者的互動與融合,以找到變革與因應之道。
馬丁路德的名言「這是我的立場,我別無選擇,求上帝幫助我」,是他在面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視為異端後所發的。到底馬丁路德「這是我的立場」的創新,是否在於與當時傳統的斷裂,或是否有其他特殊的視野?
《路德神話》的作者克莉絲汀•海默,重新檢視路德作為「...
目錄
推薦文 審視路德原初的立場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推薦文 改革者路德?路德與敘事主體的神交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推薦文 製作馬丁路德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譯者序
作者中文版序
第一章 導論:歷史和敘事
01 慶賀
02 起源
03 詮釋
04 修正
05 接受
06 探索
第二章 稱義的經歷
01 改革
02 橢圓
03 羅馬書
04 柏林
05 經驗
06 英雄
第三章 路德如何被建構成宗教改革者
01 敘事
02 理性化
03 宗教╱「宗教」
04 一九一七年
05 論神聖
06 倫理
07 含義
第四章 現代性與矛盾
01 這是我的立場
02 反天主教
03 精神
04 現代性
05 反烏托邦
第五章 反猶主義的一個檢視案例
01 檢視案例
02 論戰
03 反猶主義
04 掩蓋和迴避
05 歷史
06 神學
第六章 路德這位歷史上的宗教改革者
01 今日
02 宗教
03 重建敘事
04 天主教改革者
05 稱義的修訂
06 修正
第七章 宗教改革
推薦文 審視路德原初的立場 洪萬六|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牧
推薦文 改革者路德?路德與敘事主體的神交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推薦文 製作馬丁路德 盧省言|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譯者序
作者中文版序
第一章 導論:歷史和敘事
01 慶賀
02 起源
03 詮釋
04 修正
05 接受
06 探索
第二章 稱義的經歷
01 改革
02 橢圓
03 羅馬書
04 柏林
05 經驗
06 英雄
第三章 路德如何被建構成宗教改革者
01 敘事
02 理性化
03 宗教╱「宗教」
04 一九...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