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權力的式微、權力動能的改變、新權力的機會,
讓你更有力量提升職涯和人生滿意度!
◆權力不是黑魔法,是成功的金鑰◆
用分析和數據打造7大法則,教你如何以權力鞏固權力權力是最骯髒的詞彙,還是成功的祕密?
雖然權力看似帶有負面含義,但權力的本質是工具——一種可以同時用於「善」與「惡」的工具,不要因為人們使用它的方式而責怪這個工具。
知名史丹佛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菲佛,以研究權力聞名,他提出基於社會科學研究的權力法則,能培養高效的工作能力,提高積極的影響力,你可以依據自己的作風與身處的情境來運用:
➤法則1:不要成為自己的阻礙
3個練習改變自己的形象和自我呈現的方式/打破「真誠」的詛咒/「好感」悖論。
➤法則2:打破規則
如何違反規則,讓出奇不意成為優勢?/比起請求准許,請求原諒更有效率/兩難困境:要合群融入還是鶴立雞群?/開口要求,開口問。
➤法則3:展現出有權力的模樣
用運「確認偏誤」來打造深植人心的第一印象/如何以臉部表情、肢體語言、用字遣詞展現「權力樣貌」?/展現能力時要避免哪三種情緒?
➤法則4:建立有權力的個人品牌
打造自己的「招牌形象」/創造一套敘事,然後不斷重複/別等他人替你開口,先說自己的故事來提高自身曝光度/培養媒體。
➤法則5:持續不懈地拓展人脈
多花時間和有能力幫助你的人互動/掌握經營人脈四大基本原則/做好拓展人脈的時間管理。
➤法則6:願意運用你的權力
利用權力快速完成任務/如何利用權力增加支持者或應付對手?/建立可以延續權力的結構。
➤法則7:一旦成功,為了獲取權力所用的一切手段都會被原諒或遺忘。
遵循權力法則的後果/自我反思與權力的關聯/累積優勢/權力與地位的代價/動機認知產生的效應。
世界在變,權力的法則沒有變!
了解權力行為的現實,就是準備好面對社交生活的現實。
別再丟失任何讓你成功的機會,開始意識權力法則的真實性,
將權力的知識透過練習,轉化為行動的成果。
權力很黑暗?對權力感到懷疑和抗拒?無法接受追逐權力?
太多人對人類行為和社交的想法都太過天真,所以不斷逃避那些原本大有可為、能有效加速職涯發展的機會。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不公平的事隨時都在發生,因此一定要做好萬全準備,面對困境與挑戰時才不會措手不及,才能有效、有策略、波瀾不驚地應對。
如果想贏得勝利,善用法則比全憑努力更有用!權力的法則不會要求你改變個性,只要視情況去選擇、學習且持續練習權力的技巧和行為,並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本質或個性。權力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學習這七個增加自己力量和效率的法則,建立符合個人價值的職涯或人生。
作者以職場成功人士、政治人物、企業家等大量實例與科學研究實證,以平衡且到位的觀點詮釋權力法則:
◆川普是權力的最佳行動教科書,他如何成功演繹「新權力的溝通方式」?
◆臉書創辦人祖克伯如何鞏固權力?
◆《富比士》雜誌撰稿克莉絲汀娜.崔伊提諾如何運用權力法則取得優勢?
◆谷歌前商務總監歐米德.寇德斯塔尼在上完權力課程後,如何發揮所學,在事業上取得無數成功?
不論你是想要改變、想要成功或獲得幸福,都必須了解社會科學的真理,接納並運用權力的法則,讓自己處於可以發揮影響力的位置,只要更有力量,就能讓你的工作、人生滿意度、職位更進階。
作者簡介:
傑夫瑞.菲佛(Jeffrey Pfeffer)
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所組織行為學教授,從1979年就在此任教迄今。他撰寫過超過一百五十篇文章和論文,學術研究獲獎無數,獲得荷蘭蒂爾堡大學榮譽博士。「思想家50」(Thinkers 50)列為前25名管理思想家,《人力資源雜誌》(HR Magazine)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思想家(Most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Thinkers)之一。
他的寫作曾多次獲獎,獨自發表和與人合著的書籍已有十多本,包括《如何避免聰明組織幹蠢事》(The Human Equation)、《權力管理》(Managing with Power)、《知行之間》(The Knowing-Doing Gap)、《隱藏性價值》(Hidden Value)、《循證管理》(Hard Facts, Dangerous Half-Truths & Total Nonsense)。
目前擔任Audible Magic和SonoSite兩家公司董事,並為《商業2.0》(Business 2.0)雜誌撰寫專欄討論管理問題。他在全球四十多個國家舉辦過研討會,曾在哈佛商學院、倫敦商學院、新加坡管理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以及在巴塞隆納IESE商學院授課多年。為美國許多企業、協會和大學提供顧問諮詢與高階主管教育訓練,並且擔任過幾間人力資本軟體公司、上市公司、私人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
譯者簡介:
鄭依如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現就讀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喜歡透過翻譯認識世界,其他譯作包括《大貶值》(合譯)、《黃金海盜時代》(合譯)、《阿富汗文件》(合譯)。譯作賜教和工作邀約請洽:yiju830@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全力推薦】
用一句話形容──精采絕倫!菲佛博士寫了一本最極致的權力學著作,避開了傳統領導學理論的陷阱,從而深入探討真正可以改變人生和職涯的技巧。這本書寫得非常精采,充滿令人感受深刻的故事和例證,我推薦所有想徹底改變人生軌跡的人閱讀這本書。
──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思想家50」(Thinkers 50)首位主管教練、《紐約時報》暢銷書《魔力》(Mojo)和《UP學》(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作者
就像是一巴掌打在臉上、當頭棒喝的現實。菲佛這本講究證據、登峰造極的權力學著作以研究為基礎,整理出揭露現實的權力七大法則,幫助人們爬上高峰。所有想在組織中晉升的人都必須取得權力,所以他們必須讀這本精采的好書。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紐約時報》暢銷書《影響力》(Influence)和《鋪梗力》(Pre-Suasion)作者
這本書提供讀者易懂又實用的建議,幫助讀者活得更有權力。菲佛以其他人遵循七大法則改變人生的真實故事為例,用幽默和充滿人性的文字傳達訊息。菲佛指出我們有多常將自己的權力拱手讓人,也告訴我們該如何拿回權力。
──劉黛博拉(Deborah Liu),前臉書部門副經理、Women in Product創辦人、《拿回權力》作者、Ancestry.com執行長、Intuit董事會成員
菲佛這本最新的領導學傑作見解極為高明,其坦率和務實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是以最新的學術研究為基礎。菲佛無疑是當今領導學界的指揮大師雷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這本書對權力的見解易讀、睿智、涉獵廣泛,無人能出其右。
──傑夫瑞.索納菲(Jeffrey Sonnenfeld),執行長領導學院(Chief Executive Leadership Institute)創辦人暨執行長、耶魯大學商學院萊斯特.克朗(Lester Crown)教授和領導學院資深副院長
菲佛博士的這本書是必讀好書,對每個人在職涯的任何階段都非常有幫助。這本書以平衡又周到的觀點,討論讓許多人、尤其是女性感到彆扭與不安的議題。菲佛清楚精闢地提供務實又有理論基礎的做法,幫助讀者用自己的方式取得權力。這本書會讓你重新開始思考,並且真正改變你的觀點。
──史黛西.布朗菲波特(Stacy Brown-Philpot),前谷歌線上銷售與營運印度區主管、前TaskRabbit執行長、惠普科技和Nordstrom董事會成員、《富比士》四十位四十歲以下最具影響力人物
這本書的概念,幫助我規劃和實踐成為數位健康專家的夢想。弱勢族群和想擁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必須讀這本書,因為我們總是習慣迴避權力這個概念。這本書重新建構權力,提供有策略又務實的工具來實際改變世界!
──瑪塔.米爾寇斯卡(Marta Milkowska),波士頓顧問集團顧問、Reveri Health臨時執行長、Dtx Future創辦人、史丹佛第一個數位療法平台
權力永遠都會存在。我當了這麼久的合夥人、團隊成員和「好人」,是菲佛的這本書教會我:權力不是掌控或貪婪,而是效率。取得和運用權力讓我們有效做出改變,建立符合我們個人價值的職涯、組織或世界。這些教導讓我的創業投資生涯產生巨大轉變,並且持續在個人生活和職業的道路上引導我。
──朱蘿拉(Laura Chau),Canaan Partners合夥人、《富比士》三十位三十歲以下最具影響力人士、Ollie Pets和Clutch董事會成員
名人推薦:【好評全力推薦】
用一句話形容──精采絕倫!菲佛博士寫了一本最極致的權力學著作,避開了傳統領導學理論的陷阱,從而深入探討真正可以改變人生和職涯的技巧。這本書寫得非常精采,充滿令人感受深刻的故事和例證,我推薦所有想徹底改變人生軌跡的人閱讀這本書。
──馬歇爾.葛史密斯(Marshall Goldsmith),「思想家50」(Thinkers 50)首位主管教練、《紐約時報》暢銷書《魔力》(Mojo)和《UP學》(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作者
就像是一巴掌打在臉上、當頭棒喝的現實。菲佛這本講究證據、登峰造極的...
章節試閱
法則2:打破規則(節錄)
兩難困境:要合群融入還是鶴立雞群?
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不會打破規則,而且都有非常好的理由。世界各處都有期望你能遵循的規則。每個人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例如家長、員工、醫生、老師等等,甚至身兼好幾個角色,而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社會期待,了解自己要做什麼、該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為了呈現「社會期待」這個心理學力量有多強大,我已故的同事傑瑞.塞蘭尼克(Jerry Salancik)在伊利諾大學上課的第一天,就走到台下坐在學生旁邊。他一句話也沒說,不過從他的年齡和衣著判斷,很明顯就能看出他是老師。他暫時違背了社會大眾對老師行為舉止的期待,其中包括老師應該展現的儀態。他告訴我,隨著他持續拒絕做出社會大眾期待的「老師的行為」,學生便開始躁動不安,甚至產生敵意。塞蘭尼克告訴學生「角色期待」的力量有多強,他的親身示範也告訴我們打破規則會令人多麼不自在。
世界上處處是社會規範,例如把「請」和「謝謝」掛在嘴邊,還要以得體的方式說話和穿著。社會上約定俗成的共識形形色色,像是如何升遷、如何當個領袖、如何當個好下屬,我們都把這些事情當成規則。
我們預期所有人都知道而且會遵守規則,一部分是因為這些規則能讓社交活動運作更順暢。從小時候開始,一開始是父母,再來是學校和宗教組織等各式各樣的機構,接下來是老闆,所有人都在教導我們該做什麼。如果違反規則,可能就會被學校開除、被驅逐出教,或是被老闆解雇。有些人甚至可能遭到社會排斥,這是更慘痛的懲罰。
只要你遵循規定就能融入群體,況且融入對人類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我們都是渴望與人相處、渴望有他人陪伴的群居動物。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眾多學科都有證據指出,迎合其他人的想法、遵照他人期待我們做的事情,其實會帶來無比沉重的壓力。
我們面臨的兩難困境是一方面想要融入群體、得到別人的接納,不想因為違反社會規範遭到排斥,但是一方面又想要脫穎而出。如果太完美地融入群眾就會顯得平淡無奇,無法與其他要競爭升職的人區別開來。人們也想要表現突出,而想要表現突出,顧名思義就是要與眾不同。本章開頭所舉的兩個例子,完美詮釋了脫穎而出、打破規則往往會成為邁向成功的道路。知名作家和雜誌編輯蒂娜.布朗(Tina Brown)曾經上《六十分鐘》節目(60 Minutes),談到她被好幾所寄宿學校開除的故事。史帝夫.賈伯斯和比爾.蓋茲都沒有念完大學,住在郊區的中產階級家庭小孩該做的事情,他們完全不去做。
我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接納,而且我們相信只要行為遵循規則就能得到認同,再加上人類社會化的方式,是讓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間都會按照社會的共識行事,也願意遵循其他人訂定的規定──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那些其他人往往有更多權力,也自有其利益考量。這個章節讓我們學到,雖然有無數股力量迫使我們遵循規則和從眾,但是許多邁向權力的道路卻是要我們拋棄別人的期待、忽略傳統規範和打破規則──只有一條規則除外,就是本章說的「打破規則」。
開口要求來打破規則
西方社會格外強調一條行為規範,就是鼓勵人們自立自強,而且認為尋求協助是會打擾他人又不得體的行為。我在史丹佛的同事法蘭克.弗林(Frank Flynn)和論文共同作者凡妮莎.雷克(Vanessa Lake)做了一系列研究,說明人們有多不情願開口尋求協助,他們請受試者評估需要詢問多少人才會找到願意幫忙的人,而受試者給出的數字大幅超過實際所需人數。弗林和雷克在論文中寫道:「他們說開口請別人幫忙是一個就算不尷尬,還是會令人不自在的舉動,需要一點勇氣才能完成……除了是害怕自己看起來沒自信又不能幹,絕大多數人是害怕可能遭到拒絕。」
他們的研究發現在許多情境下,如果請受試者找人幫忙,例如找三個人借手機打電話、填短短的問卷,或者請別人帶他們走到哥倫比亞大學體育館,請受試者預估要詢問多少人才能找到願意幫忙的人時,他們預估的數字都是實際人數的兩倍。弗林和雷克提出假設,發現之所以高估人數,原因在於:請求幫忙的人都會過度在意「遵從要求」將付出的成本,而無法站在接受請求者的立場思考。遵從要求是非常自動自發的行為,因為人們喜歡認為自己是個合群又樂善好施的人,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遵從要求付出的代價根本是微乎其微。
弗林和雷克的研究還有另一個重大發現:中途放棄的受試者比例異常地高,因為他們覺得請陌生人幫忙這種繁瑣的任務特別討厭。舉例來說,有一項研究請受試者向別人借手機打電話、或是請別人帶他們走到體育館,一開始同意參與實驗的人當中,有二七%的人在知道實驗內容後便中途放棄了。研究者詢問五十二名同意參加實驗的學生,請他們找人填答一份短短的問卷,其中六個人聽完後立刻放棄參加,另外三個人則沒有成功完成任務。所有實驗數據都非常符合弗林和雷克所說的:「開口尋求幫助令人感到不自在。」
但是人們其實很樂意幫忙。首先,與人合作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除此之外,向人求助也是一種恭維。開口向其他人尋求建議和協助的過程中,其實會不知不覺地提升對方的地位,讓對方覺得自己提供了幫助、得到了感激,最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透過遵從要求來展現自己對求助者的重要性。所以從打破規則的精神以及弗林和雷克的研究來看,結論是「我們應該更常開口請求」。
行銷大師和暢銷書作家啟斯.法拉利(Keith Ferrazzi),一九九二年畢業於哈佛商學院,他當時面臨抉擇,不知道該接受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McKinsey)的工作,還是去勤業眾信(Deloitte Consulting)上班:
「我們想說服啟斯放棄麥肯錫,加入我們。」勤業眾信的前任執行長派特.羅康多(Pat Loconto)回想當年的情況:「但是他接受之前,堅持要見公司的『頭頭』,他是這麼稱呼他們的。」羅康多同意在紐約市一間義大利餐廳與法拉利見面。「我們喝了幾杯酒之後……啟斯說他願意來上班,不過有個條件:他和我每一年都要在這家餐廳共進一頓晚餐……於是我答應每年和他吃一頓飯,這就是我們網羅他的方式……如此一來他就保證可以『上達天聽』。」
這當然是非常大膽的作法,但是有什麼壞處呢?你開口要求某件事情時,例如要求與執行長共進晚餐,最糟糕的結果就是被拒絕,對方說「不要」。但是不論是什麼情況,假如沒有開口要求,大概都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所以其實一點損失也沒有。很多人嚐過被人拒絕的痛苦滋味,大部分的優秀業務員會告訴你,如果無法接受被拒絕,就不要做業務──而每個人其實隨時都在推銷自己和自己的想法。要習慣開口求人、被人拒絕、再開口求人,或是向不同的人要求不同的事情。開口要求會打破一些規則,但是非常有用,弗林和雷克的論文標題說得很清楚:「如果需要幫助,問就對了。」
正如本書介紹的所有規則,我說的方法都可以套用在每個人身上,不管你是什麼種族和性別都一樣。想想看雷金納.路易斯(Reginald Lewis)的故事,他打造了TLC貝特里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TLC Beatrice International Holdings),是第一個經營市值十億美元公司的非裔美國人。他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是一名非常成功的私募股權投資人。路易斯在巴爾的摩長大,之後在維吉尼亞州立大學主修政治學,於一九六五年畢業。那年夏天,洛克斐勒基金會贊助哈佛大學舉辦課程,激發非裔美國人學習法律的興趣,並且幫助學員做好申請法學院的準備。課程有兩個「規則」。首先,課程僅限大三學生申請,學員才能在大四申請法律研究所時應用所學。第二,學員無法申請哈佛法學院,因為設計課程的用意是幫助他們培養興趣,然後申請其他學校。
儘管路易斯已經大學畢業,還是靠著堅持不懈的努力申請上暑期課程。那年夏天他傾盡全力學習,在暑期課程的表現十分優異。他接著與一名擔任課程顧問的法學院教授碰面,並提出哈佛法學院若是收自己當學生,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他的自傳《怎麼能讓白人享受所有樂趣?》(Why Should White Guys Have All the Fun?,暫譯),其中有一章名為〈不需要申請〉(No Application Required,暫譯),內文提到路易斯排除萬難進入哈佛法學院的方式,就是打破阻止他的那一條「規則」。
哈佛法學院決定錄取他之後,才請他填寫申請表以便完成入學手續,這讓路易斯成了「哈佛大學創校一百四十八年來,唯一一個還沒提出申請就獲准入學的學生」。路易斯知道在暑期課程期間詢問能否入學是非常冒險的舉動,所以他與哈佛校方人員見面之前做了萬全準備,反覆斟酌和演練他的說詞,當天衣冠楚楚地赴約。其實就如同他所說,以及本章一再重複強調的主題,他有什麼好損失的呢?那年秋天他本來就不會進入哈佛法學院,所以不如把握機會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最壞的結果也就是那年秋天無法進入哈佛大學。在路易斯成為律師和私募股權投資人的生涯中,處處充滿他不遵循規則和不迎合期待的例子。路易斯願意把握機會,再加上擁有出眾的才華與能力,正是他成功的原因。
打破規則、做出改變
規則和社會規範都是掌權者訂定的,大多是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力屹立不搖。因此即使某些規則、某些社會規範和期待看起來很合理,但是一點也不合理的規則還是占多數,好一點的就只是蠻橫霸道,最糟糕的是會嚴重傷害沒有權力的人。
黑人女性蘿莎.派克斯(Rosa Parks)拒絕坐在公車的後半部,便是違反了意圖使非裔美國人處於次等地位的社會規範。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寫下著名的〈伯明罕獄中信〉時,他真的因為「違反規則」而正在坐牢。美國的民權運動史,其實就是人們「拒絕接受規則」的歷史,他們拒絕遵循那些阻止不同膚色的人享有投票權等相同權利的規範和法律。已故的眾議員和民權運動家約翰.路易斯(John Lewis)過世之前,曾勸告所有人都要去招惹「好的麻煩」,去挑戰那些貶低有色人種、剝奪有色人種權利的法律和行之有年的慣例。尼爾森.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南非的監獄服刑二十七年,就是因為他有膽量打破種族隔離的規則和違反社會期待。
雖然這些例子都是改寫歷史的大事件,卻完美展現了一個普遍原則,就是規則都是掌權者制訂的,目的就是想延續自己的權力。因此,如果想改變權力分配的現狀,人們就要勇敢打破規則、違反社會規範,才能創造不同的社會秩序。
類似的過程也會發生在職場上。職場對於女性的性別角色期待,就是希望她們不要發脾氣或表現自己的野心,解決問題時最好為公共利益著想,這些期待都使女性在與男性爭取升職時處於劣勢,因為男性可以透過憤怒毫無顧忌地展現權力,並且實現自己的野心──職場的氛圍至少都會默許男性這麼做。
規定女性和有色人種行為舉止的社會期待,不論是大是小、細微或明顯,都讓迎合期待的人處於劣勢。這個現象有時候會稱為「雙重束縛」,因為違反規範經常會引起反彈,讓規範的既得利益者心生不滿。
在「從來沒有否認不公平、不公正的規則會造成兩難困境」的前提下,我認為參與組織生活的人,可以從追求種族和經濟正義的社會運動中學到重要的一課。沒錯,馬丁.路德.金恩是個有國定假日紀念他的重要人物,但是他一直受到聯邦調查局的嚴密監視,而且一直到他的生命結束為止,那些將他的要求視為威脅的人從來都不會歌頌他。事實上,因為他推動經濟正義又反對越戰,因此某些圈子的人十分唾棄他。但是別忘了上一章教導的原則,不要過度擔心別人喜不喜歡自己。假使你要「改變人生、改變組織和改變世界」(我稍稍更改了商學院的座右銘),就應該預期會遭遇抵抗和反彈,而且別人的反應有時候會非常激烈。
做出改變難免會重新分配資源,而資源被拿走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事發生。改變職場上的規則從而給予先前處於弱勢的團體更多機會,就表示先前不太需要競爭的人必須開始競爭,機會可能也會變少。
簡而言之,我雖然看到雙重束縛的困境存在,但是我真心不認為人們到頭來有太多選擇。遵循規則、服從那些不利於你追求權力的社會期待,就是給你自己少得可憐又處處受限的機會和前途。因此,我想告訴所有在追求權力的人,尤其是從劣勢中出發的人,打破規則是你們唯一可行又合理的選擇。簡單來說,假如已經存在的規則能幫助你獲勝,就盡己所能遵循和擁護那些規則。至於其他無法保證成功的人,權力的第二法則「打破規則」將帶你們邁向權力,這是在經驗上得到證實,而且實際上唯一可行的道路。
法則2:打破規則(節錄)
兩難困境:要合群融入還是鶴立雞群?
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都不會打破規則,而且都有非常好的理由。世界各處都有期望你能遵循的規則。每個人都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例如家長、員工、醫生、老師等等,甚至身兼好幾個角色,而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社會期待,了解自己要做什麼、該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為了呈現「社會期待」這個心理學力量有多強大,我已故的同事傑瑞.塞蘭尼克(Jerry Salancik)在伊利諾大學上課的第一天,就走到台下坐在學生旁邊。他一句話也沒說,不過從他的年齡和衣著判斷,很明顯就能看出他是老...
作者序
權力的挑戰(節錄)
我經常遭遇到也許稱得上是「知識衝擊」的情況,從某方面來說,包括我的好友和有見地的編輯在內,多數人都說我對權力的看法不符合這個時代的主流精神,因為現在很強調團隊合作、當個好人,還有政治正確的言行舉止。
但是另一方面,我常常收到電子郵件,譬如某一位上過我的線上權力課程的學員寫信給我,他告訴我和其他同學,他最大的收穫是瞭解了光靠表現不夠。他知道假如自己想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或者是達到工作目標,就必須向公司內有權力的人開口,要求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東西,他也明白自己必須逢迎高層要員;他必須相信自己,在言行舉止中展現權力;他必須建立人脈和支持系統;當他面臨反對與衝突,必須精明地知道何時是戰鬥的最佳時機、又該如何戰勝。對了,順帶一提,他還會錯過我的最後一堂直播課程,因為經過他努力不懈地建立人脈和「引起注意」,他即將與兩名高階主管搭飛機去走訪國際市場,正好與課程時間衝突。
話說回來,我們對權力應該抱持什麼信念呢?該如何行動?又該做些什麼?本書包含了我目前的想法和最新的社會科學研究,將可幫助讀者諸君解答這些問題。
為什麼現在要寫這本書?
我原本以為自己再也不會寫另一本主題為權力的書,因為我已經寫了三本書,算上前傳的話就有四本了,內容主要都是反抗大多不切實際又毫無幫助的領導力格言,譬如那些要人們謙遜、真誠和坦率的建議。我前兩本以權力為主題的書賣得還算不錯,幾乎世界各地的課程都有採用;那麼現在為什麼還要出這本書?
四件事情改變了我的心意。首先,我持續努力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教導關於組織權力和政治的知識。我有幸能教導一些全世界最有才華的人,線上和面對面教學都有,這件事情讓我有了更深的領悟,讓我明白如何簡化、釐清和更清楚地解釋權力法則背後的概念,以及人們如何又為何能採取實際且快速行動,改變職涯和人生。
學生們讓我明白,在學習和運用權力法則之後,可以深刻地產生正面的立即效果。譬如我最近收到一封郵件:
感謝您在……課堂上教導我們的一切,那些知識幫助我成立自己的部門,還得到以我這個年齡來說意想不到的薪水和職位,今天在國際簽約儀式上,更獲得兩位部長的稱讚。我的祕訣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開口要求。我也聽了您的建議,很有策略地讓我的……學位和人工智慧學問在職場中變成珍貴資源,而非人人都會的才能。最後,我投注心力讓自己踏出去,與職場上遇到的人建立人脈,建立起自己的口碑。
他是在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工作的沙烏地阿拉伯人,他說的事情都不複雜,他做的一切也都符合社會科學證據,只是人們採用的頻率真的太低了。這個案例來自完全不同的國家和文化,佐證了研究結果:權力法則普遍存在於不同的文化中。因為這些知識可以帶來正面影響,所以我認為應該更廣泛地推廣與組織權力有關的教材,換言之,這也是我對於協助他人邁向權力之路的最新見解。
魔法數字「七」
我觀察了以前的學生,以及政治和商業領袖(尤其是特別成功的那些人),並且閱讀相關的社會科學研究之後,歸結出權力基本上有七大法則。將權力這門學問整合成七個基本法則,可以有效率地教導人們需要做什麼才能變得更有影響力、更成功。
「七」顯然是個很適合法則的數字。一九五六年,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寫了一篇很有影響力的文章,他主張「一個人在缺少輔助的情況下,能接收、思考和記住的資訊量會受到大幅限制」,因此大多數人的能力極限就是七個(加減兩個)元素或想法。近期有人分析米勒的主張,指出「數字七出現在生活中許多地方,從世界七大奇景到七大洋,還有七宗罪。」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米勒原先的看法非常正確可靠,亦即超過七個項目會讓人的認知能力受到限制。
幸好我對於建立和運用權力的想法,可以有效地用七大法則來概括,亦即本書的七個章節。而七大法則分別是:
1. 不要成為自己的阻礙。
2. 打破規則。
3. 展現有權力的模樣。
4. 建立有權力的個人品牌。
5. 持續不懈地拓展人脈。
6. 運用你的權力。
7. 成功幾乎可以解釋你在取得權力過程中所做的一切。
我認為第七法則是重中之重,因為能讓人們毫無顧慮地採取行動,不需要白操心後果。
解釋目前的領導型態
促使我改變心意的第二個因素,是絕大多數人並不了解現代政治和商業領袖的實際情況,我所說的領袖包括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比爾.蓋茲(Bill Gates)、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卡莉.費奧莉娜(Carly Fiorina)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當然也不只是他們幾個人。很多人認為這幾位領袖和他們的行為異於常人,卻沒有意識到他們之所以能成為權力法則的模範,是因為他們讓我們了解當代(沒錯,是當代,不是古代)成功領袖的言行舉止是什麼樣子。
川普絕對遵循了本書所列的七大權力法則,事實上我原本想寫一本從川普身上學習領導力的書。我之所以打消念頭,是因為他這個人的評價太兩極,人們很難從對他的印象中抽離,客觀地去評價他的所做所為。不過,為了釐清川普為什麼能在政治和其他領域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我不僅深入探討能夠解釋他獲得成功的社會科學基礎,更研究了美國和其他地方多位企業領袖和政治人物的行為,以及他們的成就。
由於人們不了解權力行為的現實,所以他們總是對發生的事感到驚訝,那些似乎違反傳統領導學格言的行為卻如此有效率,也讓他們感到驚訝,這主要是因為普遍的共識與人類行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之間,存在巨大的落差。有時候伴隨驚訝而來的是職涯上毫無預期的挫折,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準備好面對社交生活的現實情況。
我想幫助人們更了解每天出現在公共和私人組織中的情勢和政治真相,這是我對這本書的期許。我在「邁向權力之路」(Paths to Power)的課程大綱也寫到,課程的明確目標是傳授知識給所有人,只要他們運用這些知識,就再也不必被迫離職。雖然我還沒達成目標,但是我實在看到太多人被驅逐和剝奪權力,所以這項目標還是非常正確和重要。教導人們實踐權力七大法則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達成目標。
權力不是黑魔法,而是成功的金鑰
我寫這本新書的第三個動機:我在電子郵件中和課堂上,遇到太多一開始對我的想法很抗拒、懷疑、感到不自在或是想挑戰我的人。不是因為他們質疑這種想法是否真的存在,或是質疑社會科學研究的真實性,甚或質疑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套用最近一封來信中的用詞,他們認為權力的原則和研究成果非常「令人沮喪」,或者借用我的好友兼同事鮑勃.薩頓(Bob Sutton)的說法,就是「很黑暗」。因此人們會閃避那些原本可大有作為、能有效加速職涯發展的機會。
我發現對抗成見的方法之一,就是告訴人們只要運用權力七大法則,就能讓他們更有權力。人們一旦擁有更多權力,就比較不會鬱悶,也比較不會覺得世界很黑暗,因為在這個世界闖蕩的時候,可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擁有權力也會讓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更健康,因為根據研究顯示,掌控工作和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都與健康息息相關。除此之外,他們還會變得更快樂,因為權力與增加幸福感也有所關聯。
權力的挑戰(節錄)
我經常遭遇到也許稱得上是「知識衝擊」的情況,從某方面來說,包括我的好友和有見地的編輯在內,多數人都說我對權力的看法不符合這個時代的主流精神,因為現在很強調團隊合作、當個好人,還有政治正確的言行舉止。
但是另一方面,我常常收到電子郵件,譬如某一位上過我的線上權力課程的學員寫信給我,他告訴我和其他同學,他最大的收穫是瞭解了光靠表現不夠。他知道假如自己想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或者是達到工作目標,就必須向公司內有權力的人開口,要求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東西,他也明白自己必須逢迎高層要員;他必...
目錄
序:權力的挑戰
前言:權力、做完事情和職涯成就
法則1:不要成為自己的阻礙
法則2:打破規則
法則3:展現出有權力的模樣
法則4:建立有權力的個人品牌
法則5:持續不懈地拓展人脈
法則6:運用你的權力
法則7:成功(幾乎)可以解釋一切──這是最重要的法則
尾聲:邁向權力之路
致謝
序:權力的挑戰
前言:權力、做完事情和職涯成就
法則1:不要成為自己的阻礙
法則2:打破規則
法則3:展現出有權力的模樣
法則4:建立有權力的個人品牌
法則5:持續不懈地拓展人脈
法則6:運用你的權力
法則7:成功(幾乎)可以解釋一切──這是最重要的法則
尾聲:邁向權力之路
致謝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