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村是歷史的見證,代代訴說著奇蹟。這是繼陳耀圻《劉必稼》、胡台麗《石頭夢》之後,一本站在石頭上尚未說完的「夢」……
★在田園美宅、稻禾搖曳的背後,光華村有煙囪、垃圾場臭氣問題亟待解決。作者們記農場牌坊、石碑,述大圳、公車站牌,採訪從徐蚌、古寧頭、北韓死裡逃生者,續寫第二代成長故事,滿載歷史的記憶與哀愁。
抗戰結束,國共交惡,中國內戰激烈,國共雙方在全國各地抓丁,這些被迫來台的少年,在軍中歷經風霜;中年後參與花東開發大隊(西寶、泰來墾區)。他們住草寮,忍受飢寒、酷熱,挖石修堤。最後在木瓜溪河床地填河造地、開挖水道、修路造田,落腳花蓮光華,形成新聚落。
在田園美宅、稻禾搖曳的背後,光華村有煙囪、垃圾場臭氣問題亟待解決。作者們記農場牌坊、石碑,述大圳、公車站牌,採訪從徐蚌、古寧頭、北韓死裡逃生者,續寫第二代成長故事,滿載歷史的記憶與哀愁。
作者簡介:
編著/孟慶玲
1955年生,政大中文系畢業,台師大國研所結業。曾任私立協和商工、文德女中、北一女國文教師。著有《聲律啟蒙語文習作——作文寶典壹輯、貳輯》、《今月照古道——北一女中古文閱讀心得》,(耕書園出版)三本高中生延伸教材。服務33年退休,定居花蓮吉安鄉光華村已十年。對光華村的前身——光華農場的場員特別關懷,開始著手記錄老兵的口述歷史,看見他們走過戰火的不平凡人生。
編著/夏婉雲
中文博、兒文碩、花師畢,現為東吳兼任助理教授、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監事。花蓮教育大學傑出校友,得過金鼎獎、教育部創作獎,及各縣市散文、新詩獎、兒童文學獎;獲國藝會等補助,作品選入國小教科書。代表著作:新詩《頑石也點頭──別樣花蓮》、詩論《時間的擾動》、兒文《穿紅背心的野鴨》,出版18本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游淑貞(花蓮縣吉安鄉鄉長)
石福春(光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須文蔚(詩人、台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王年雙(前彰師大國文系系主任、台文所所長)
──真情推薦
名人推薦:游淑貞(花蓮縣吉安鄉鄉長)
石福春(光華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須文蔚(詩人、台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王年雙(前彰師大國文系系主任、台文所所長)
──真情推薦
章節試閱
〈光華墾區的開發隊員:周鴻〉
口述:周 鴻
採訪:孟慶玲
我是民國十九年出生在江蘇揚州府寶應縣的周鴻,家裡務農,兄弟姊妹五個,兩個姊姊,一個妹妹,一個弟弟。我是長男,也是家中的寶貝,父親忙著務農,我卻從來沒有被允許下過田。田裡上半年種麥,下半年種稻。還記得育秧到一定的高度時,就要把水放掉,讓田土龜裂,插秧前一天進水,再把秧苗一把一把拔起來,洗掉泥巴,用稻稈綑綁成一小束、一小束的,然後再二三十個人下去插秧,這個印象還很深。
我在家鄉有唸私塾,族長請老師來周家祠堂上課,過年的時候在祠堂團拜的印象也記得,私塾只上了三年,日本人來了不給上學。當時汪精衛的軍隊在城裡,他是親日派,蔣介石聯合毛澤東是要抗日的,時局非常亂,城門夜裡關著,等同戒嚴。
民國三十六年我十七歲隻身跑到江南闖蕩,三十七年回家,村長拐我出來,說鄉長要找我,因為鄉長與我家相熟,就不疑有他,本來我隨身帶有一把手槍防衛,但那天父親叫我不要帶槍,誰知村長竟然把我交給團管區,那是專門訓練新兵的地方,我被抓兵了!再也出不來,連上廁所都要報告,就怕人給跑了。農曆七月十二日出發到上海,在江灣體育場上了輪船,三天三夜來到台灣。
從高雄上岸,民國三十七年的雙十節我是在台灣度過的,在鳳山陸軍官校集訓,準備民國三十八年反攻大陸。當時學校裡有很多日本人留下來的房子,但我們住的是簡單的木板房,打地鋪,平日都穿短袖短褲,物資很缺乏,冬天只能洗冷水澡。當時營房設備非常簡陋,沒有廁所澡堂,只在一條泥地上,一端挖糞坑,上面兩條板,蹲著解便;然後一端就是一排水龍頭,大家站著洗澡,什麼遮蔽物都沒有。我的部隊番號是:青年軍八十軍二○六師一五二團第六連。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撤退來台,我也沒被派上戰場。
我在鳳山很多年,將近十年的時間,當班長,期間有到處移防,東港、林邊、車城都待過。民國四十六年到楊梅,在西部海岸線上防守。當兵的歲月非常苦悶,跟著團體茫然生活,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年紀一年一年耗掉,於是我用盡辦法裝病想退伍,我在苗栗的醫院裡賴了一年,好不容易名字從原屬部隊刪除,出院後仍然無法退伍,但被編進了開發總隊,這已是待退役的最後軍旅生涯。
民國五十一年隨開發總隊來到光華,在現在木瓜溪橋頭,當時沒有陸橋只有鐵道通到對岸,我們在那附近蓋了三座大營房,有三個大隊,總共十二個分隊,一分隊有一百人,總共一千多人都睡在那裡。我們先築堤,把河川裡的大石頭挑去築堤防,當時鐵道附近很多相思樹,都被我們砍來挑石頭,五六個人挑一顆大石頭,那個年代什麼都靠人力,雙手雙肩流血流汗把堤築起來,從鐵路以下修了一千多公尺,修到現在牌坊大門附近。從大門以下的一千多公尺的堤,是後來有機械之後才修的。
堤築好後,開發總隊移到大門附近,開始開地、修路。我們挖田土把路開了,丈量田界把水溝修了。每塊田都是二十公尺寬,五十公尺長,如果現在有特別大塊的田,都是後來被大水沖垮的。現在光華五街兩旁的田特低,是我們當年把土石全挖起來築很高的馬路,路邊附帶很高的灌溉圳溝,水才流得進田裡。光華的農路非常穩固,因為下面全是石頭。我在開發總隊裡算是年紀輕的,力氣大,做得也快。還有記得那時周邊四野都是雜林野草,無路可走,進城要四處找路,現在知卡宣森林公園那裡以前是個飛機場,不給通過,我們一群阿兵哥仗著人多,偏偏硬要走,就和衛兵吵架,甚至起鬨要打架,因此驚動了裡面的長官跑來關切,知道我們是開發隊的老兵之後,就說好啦好啦!給過給過!但是我們走過去的時候,看到裡面的停機坪、油料庫,感覺確實是個該森嚴戒備的地方,以後也就不敢再胡鬧了,甘心繞遠路走。
開發總隊把地整好,路開好,溝修好,接著農場場部進駐,請營造廠蓋了一二三村的石頭屋,當時有謠言說是要蓋給軍官入住的,一時兵情沸騰,覺得期待落空,不想再賣力,為了安撫人心,民國五十二年就安置了一批退伍老兵,我也當年就提出申請結婚,卻被壓在公文堆下面,五十三年才核准。
我的太太林素清民國三十五年生,小我十六歲。民國五十二年那時才十七、八歲,在開發隊的康樂中心打工,康樂中心在現在全民社區附近,她當撞球檯的計分小姊,我是籃球隊的,不打撞球,但煮飯的阿婆作媒介紹給我們認識,當時很多同僚伙伴在追求她,還為了她要打架,但有人說:「阿清是老周的女朋友。」大家一聽花兒有主,而且是我,都很服氣,就再也沒有爭吵的聲音了。太太的身世很可憫,很小就沒有母親,也沒見過父親,是外婆在養育她,後來跟著阿姨在板橋讀小學到六年級畢業,阿姨要搬去嘉義,而她則跟著舅父來到花蓮,但生活費仍是姨父在負擔。她的學業成績很好,在明義國小旁聽考前輔導一個多月,就考上花蓮女中,非常不容易,但讀了一年,姨父生意失敗,斷了金援,舅舅生活也苦,就叫她輟學去工作。我們認識之後論及婚嫁,她辭了工作到嘉義稟報阿姨結婚的事。阿姨交給她母親的骨灰和神主牌,交待她代替母親撫育的責任已了,從此要讓她自己負起祭祀母親的責任。
阿清民國五十三年回到花蓮,把她母親的骨灰放在慈善寺。我們在四月十八日舉行了結婚典禮,宴請了三十多桌。婚後我還是在開發總隊開荒,另外在花崗山附近租了房子住,我每天騎腳踏車從防校後面繞回家,年底大女兒美秀出生後,我們搬到干城租房子,我上下班回家較方便,民國五十五年生了大兒子建忠。我們開發隊移到太巴塱山上泰來農場開荒,開梯田。
泰來農場原來是計劃要種桑養蠶,成為蠶絲中心的,但是後來失敗收場。當時開荒,我把太太孩子都帶了去,有眷的都自己在總部旁邊蓋茅草屋住,沒有電。天氣很冷的時候,我就和太太一人抱一個孩子下山,到光復找旅館泡熱水澡,覺得是很舒服的享受。有時我也搭學生專車之便去豐濱買豬肝,全家打牙祭,真是美味!在山上有三年,原本打算退伍後就安置在泰來農場,但有天夜裡大女兒從床上摔下來,手臂骨折,我抱著她連夜跑下山,跑到光復街上,四處求救,一個早起賣豬肉的幫女兒處理固定。我因此決定不能住在太巴塱山上,太偏遠了,生活機能太差了。
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一日我退伍,脫下軍衣,離開太巴塱回光華,是真正的老百姓了。退輔會分配我光華農場新五村的磚造屋,當時房子還沒完工,我們在南海十一街租房子住,到七月一日,才歡喜進住自己的房子,房子很小,大約只有十坪,民國五十八年小兒子建成在光華出生。我在這裡一住就已住了五十二個年頭,都沒有離開過,這裡是我真正安家落戶的地方。
從前當兵覺得苦悶,想盡辦法要退伍,其實單身漢跟著部隊有吃有住,生活不會有問題,偶爾賭個牌九,還能賺到錢;但退伍後,要靠種地養活妻小,我才真正體驗到生活的不容易。光華的地太貧瘠了,土薄薄一層,下面全是石頭,種不出東西來。後來退輔會有去山上挖土來填,另外下大雨時,大圳流進來的混濁泥巴水,經過一夜沉澱,也是沃土的來源,大家搶水搶到吵架打架,因為大家都要養家,大家都很苦!後來是由場部來控制水閘。還有早先要向水利會買水權,以田地面積大小來計算水權費多寡,我六分地只買三分地的水權,留三分地當旱田,種菜,到後來才由公家補助,不用再買水權。但種地實在無法生活,後來田地就讓太太顧,而我去紙漿廠扛鹽巴袋、挑磚,做粗工,完全是賣勞力賺錢,苦得不得了。而有時候看著太太跟別人的太太搶水,夜裡排班放水,覺得很心疼,而孩子們上光華國小時,學校裡也是大大小小都是石頭,小朋友每天也是鋤頭畚箕在整地。
民國八十一年、八十二年,農地陸續放領,田地可以自由買賣。孩子們也都長大有工作了,生活頓時輕鬆起來。民國八十三年到九十一年我擔任了兩屆村長,能夠為大眾服務,是非常光榮而且有成就感的事。我自認為八年的村長最大成就有四:
(一)
光華的農路是我爭取經費拓寬的:光華原本的農路都只有兩三米寬的泊油鋪在路中央,兩旁都是高高低低的石頭,按照規格應有六米,我爭取經費把六米路都鋪足了,只剩光華十街還是五米路,因為是我自己的田地在那裡,不好意思做。還有光華國小前的光華二街是八米路,也是我一家家一戶戶溝通,才順利徵收土地,拓寬了這條孩子們上下學的主要道路。
(二)
爭取十大建設農村水路重劃計劃,得到當時的省長宋楚瑜的幫忙撥了六百萬,做了南海十三街大排通過海岸路的箱涵,解決排水問題,還有一鄰、六鄰排水溝加蓋等工程。另外民國八十五年向縣政府爭取到七百萬,做了華城六街的大排水溝,這溝是從干城村沿華城路二段做過來,經涵洞轉光城路到牌樓前涵洞,再轉華城六街東流而下,一路有許多水閘,可流進小的圳溝,有灌溉兼疏洪的功能。
(三)
慈安宮是在我任內募款集資興建的:當時一鄰和四鄰都有土地公廟,新五村這邊大家也想蓋個土地公廟,方便祈福禳災,庇護地方。我便主持募款集資,因為剛好農地放領的關係,許多人賣了田,身上都有好幾百萬,出手都很大方,我曾經光一個晚上就募到了三十萬,最後的總數非常可觀,遠遠超出蓋土地公廟所須的資金,所以後來決定改建規模更大的媽祖廟,廟成又因緣際會得知台北中和地區有間慈惠堂因馬路拓寬要拆除,奉祀的瑤池金母經擲筊指示當移駕本村,經多方協調,才於民國八十四年底功德圓滿,安座落成。大殿祀王母娘娘,右偏殿祀媽祖婆,左偏殿祀土地公。其中的變化真是因緣巧合,料想不到,一切都是天意。從此慈安宮成為本村的信仰中心,也是大家聯絡感情的好地方,我很滿意它在我手上從無到有,到現在的繁榮壯大,香火不絕。
(四)
玉里佛寺納骨塔是我堅持不給蓋的:在我當村長任內有納骨塔業者要在農場牌樓門口蓋納骨塔,我堅決反對,因為就在農場大門口,也是我們整個農村水路的入水口,在堪輿學上等同壓在龍頭上,整個光華村的風水就壞掉了,將來是毫無發展可言,我所以堅持不給蓋,今天光華村才能夠有好的發展。但有人誤會我是因為自己的田地在附近才不給蓋,其實我身為村長,所求的都是全村的利益,不敢有私利的想法,甚至當全村的農路都拓寬到六米以上的時候,光華十街還因為我的田地在那裡,不好有自肥的聯想,而還維持老舊的五米路,這是我一定要出聲來自清的。
開放大陸探親後,我在民國七十七年有回鄉兩次,父母已逝,弟弟十八歲就亡了,叔叔無子,當年弟弟是過繼給叔叔的,叔叔有領養一個小堂妹,要給弟弟當童養媳,後來也只好另外嫁人。兩個姊姊,一個妹妹,連同小堂妹都見了面,大家都老了,我十八歲離家,五十八歲返鄉,四十年間多少變化!祭了祖,父母牌位前報了平安,流了許多眼淚。
孩子們都已自立門戶,目前有六個孫,一個曾孫,都不用我們兩老操心。我和太太還是住在老磚屋,房子已經加蓋到二樓,但孩子們搬出去後,我和太太也只在一樓走動。回想我這一生,戰火改變了我的命運,十八歲當了兵,跟著部隊四處遷徙,一直到結婚生子,才真實感到生命有了意義,雖然生活艱辛,但克勤克儉也都熬過來了。住在這個屋子,安頓了我的人生,其中自認為最精彩的一段還是要算當村長的八年,為村裡做了許多事,覺得自己的價值因此提升了,除了光榮也很滿意,當然也要謝謝大家都很幫忙,事情才能順利完成。
我今年九十歲了,當年真正滴滴血汗來拓荒,築堤開地修路,光華是在我手上打造誕生的。之後擔任八年的村長,奔走村內公共事務,投入了許多心血,就是希望大家能有好日子過。現在年老了,看到很多年輕人出來服務,心裡非常欣慰。希望他們別把錢看得太重,不能搞賄選,更不要自立山頭,形成多頭馬車,一定要團結,光華才有出頭天。
民國一○九年二月採訪完稿
|採訪後語|
採訪了周伯伯之後,「開發總隊」與「農場」對於我不再只是兩個懵懵懂懂的名詞,而是活生生有血、有淚、有靈魂、有畫面的老兵墾荒史。
老兵參加開發隊去開荒時還是軍職,隸屬於警備總部;要退伍之後才能申請進農場養老,是由退輔會在管理。這是我採訪了周伯伯之後,才總算弄清楚的。
周伯伯在村長任內修了華城六街的光華大圳,我因此注意到光華的灌溉水系。曾經背著單眼相機,騎著單車鐵馬走訪源遠流長的清澈圳水,一個個探訪周伯伯說過的水閘、涵洞……終於了解了大圳與大排在外貌與功能上的不同,並且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
周伯伯來光華築堤墾荒之後,又去了泰來墾區──一個計劃中的蠶絲生產中心,雖然泰來農場最後以失敗收場,卻引起我很大的興趣,決定接下來要採訪村裡曾在泰來成長過的第二代,他們都是養蠶高手,或許我們也可以成立一個小泰來實驗農場,來復活當初生產蠶絲的理想。
〈光華墾區的開發隊員:周鴻〉
口述:周 鴻
採訪:孟慶玲
我是民國十九年出生在江蘇揚州府寶應縣的周鴻,家裡務農,兄弟姊妹五個,兩個姊姊,一個妹妹,一個弟弟。我是長男,也是家中的寶貝,父親忙著務農,我卻從來沒有被允許下過田。田裡上半年種麥,下半年種稻。還記得育秧到一定的高度時,就要把水放掉,讓田土龜裂,插秧前一天進水,再把秧苗一把一把拔起來,洗掉泥巴,用稻稈綑綁成一小束、一小束的,然後再二三十個人下去插秧,這個印象還很深。
我在家鄉有唸私塾,族長請老師來周家祠堂上課,過年的時候在祠堂團...
推薦序
【序一】再一次堆起石頭 構築我們的夢想家園
/游淑貞(花蓮縣吉安鄉鄉長)
首先很感謝夏婉雲與孟慶玲兩位老師的抬愛,讓 淑貞有幸為這本地方重要的文史著作作序。
歷史不僅是書本上的流水記事,更是昔時每個地方人與人、人與事物產生不同的連結和互動,而形成豐富的生活樣貌與情感,或隱或現的體現成為在地文化。然而,隨著物換星移,聚落與生活型態逐漸產生新的樣貌,這樣的改變總是令人憂喜參半,在愛恨交織間常也說不清、道不明,可喜的是仍有如同本書作者夏、孟兩位老師等熱愛鄉土的好朋友,長期透過文獻的爬梳,以及田野調查、口述訪談,當此歷史的節點中,將「光華村原來的樣子」書寫成冊,讓後人能將記憶延續,也把我們對光華村的情感再次凝結不忘。
吉安鄉公所也曾在今(民國一一一年)年三月舉辦了「【一九四九彼岸到此岸──落土生根成家園】吉安榮民與眷村故事特展」,記敘吉安眷村榮民從戰爭遷徙到吉安鄉安身立命、開枝散葉的生活縮影及點滴故事。同樣的,我們的目的除了感念前人種樹的辛勞,也希望能將這樣的歷史記憶轉化成砥礪我們持續前行的基石。
光華村裡的每一扇門、一卡皮箱、每墩砌石,以及一碗麵,背後都有一段大時代的故事,幾十年來承載了許多歷史的哀愁。我們應該「鑑往知來」,用心感受前人行誼、體會每一段故事裡的「言外之意」,帶著感恩的心、族群共榮,在光華村牽起每一雙手,再次攜手堆起石頭,造就百福具臻的家園。
================================
【序一】再一次堆起石頭 構築我們的夢想家園
/游淑貞(花蓮縣吉安鄉鄉長)
首先很感謝夏婉雲與孟慶玲兩位老師的抬愛,讓 淑貞有幸為這本地方重要的文史著作作序。
歷史不僅是書本上的流水記事,更是昔時每個地方人與人、人與事物產生不同的連結和互動,而形成豐富的生活樣貌與情感,或隱或現的體現成為在地文化。然而,隨著物換星移,聚落與生活型態逐漸產生新的樣貌,這樣的改變總是令人憂喜參半,在愛恨交織間常也說不清、道不明,可喜的是仍有如同本書作者夏、孟兩位老師等熱愛鄉土的好朋友,長期透過文獻的爬梳,以...
目錄
【序一】再一次堆起石頭 構築我們的夢想家園/游淑貞
【序二】默默承受吉安鄉垃圾的光華村/石福春
【序三】漂流木般枯槁的身世與家園──推介《站在石頭上的人》/須文蔚
【序四】另類石頭記,一部光華史/王年雙
【輯一】活的見證:採訪光華農場場員、遺孀、眷屬
▍光華農場場員
光華墾區的開發隊員:周鴻
古寧頭戰役的通訊兵:劉世平
開發隊裡的抓兵:夏宗澤
剃頭師從軍:樓能橋
打漁郎變水鬼:李興智
老軍醫的金門炮戰:朱樹鑑
打韓戰的香蕉伯:王鳳起
韓戰砲灰:顧中來
光華農場技師:黃鼎隆
▍農場場員遺孀
老夫少妻:莊大妹
崎嶇到康莊:陳樹梅
女村長:巫阿玉
鄉關何處:杜曉英
▍農場場員眷屬
上一代 當日本兵的老「老古」:古鑫台
第二代 返鄉團女領隊:何民玉
第二代 石頭夢:劉春興
第二代 受虐兒:徐蘭香
第二代 慷慨豪邁:曹純明
第二代 勇闖江山:羅文強
第二代 傳承勤儉:黃信泰
【輯二】光華農場的文物
一、光華農場牌坊
二、光華墾區記碑:關於開發隊
三、石頭田埂
四、石頭牆
五、羞羞臉水塔
六、小兵合照
七、新五村眷舍
八、農莊作壽
九、光華大圳
十、初英堤防潰堤
十一、四村的公車站牌
十二、一村的國徽候車亭
十三、結婚證書
十四、八星寶星獎章
十五、「功在光華」匾額
十六、原野的拓荒者
【輯三】現在的光華村
有趣又歡樂的光華社照C據點
光華國樂團
光華巡守隊
光華的綠色交通──田園線自行車道
光華的春秋、日夜之美
關懷據點舉辦的河口生態解說
原住民舞蹈班
文化與垃圾:光華村的美麗與哀愁
和污染爭地的光華村
搬:獻給光華記錄片《石頭夢》
尋夢踏實,讓光華人物故事閃耀光芒
【後記】
走過大時代的腳步聲/孟慶玲
工匠所棄的,已成了房角的石頭/夏婉雲
看不見的《石頭夢》/劉春興
新住民/曾碧霞
傳承/邱秀蓮
【序一】再一次堆起石頭 構築我們的夢想家園/游淑貞
【序二】默默承受吉安鄉垃圾的光華村/石福春
【序三】漂流木般枯槁的身世與家園──推介《站在石頭上的人》/須文蔚
【序四】另類石頭記,一部光華史/王年雙
【輯一】活的見證:採訪光華農場場員、遺孀、眷屬
▍光華農場場員
光華墾區的開發隊員:周鴻
古寧頭戰役的通訊兵:劉世平
開發隊裡的抓兵:夏宗澤
剃頭師從軍:樓能橋
打漁郎變水鬼:李興智
老軍醫的金門炮戰:朱樹鑑
打韓戰的香蕉伯:王鳳起
韓戰砲灰:顧中來
光華農場技師:黃鼎隆
▍農場場員遺孀
老...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