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特.班雅明
定價:NT$ 350
優惠價: 7 折, NT$ 245
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最重要的歐洲知識分子
華特.班雅明的唯一散文自傳
「一九三二年身居國外的我已開始明白:
我可能很快地即將與自己出生的那個城市作長久甚至是永遠的分離。」
◎ 二十世紀最美妙的隨筆之一,最容易親近哲學家華特‧班雅明的內心世界
◎ 收錄1938年完成的【最後稿】,以及【最後稿】前的另一成稿【基森版】,繁中版唯一收錄最完整的版本。
◎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胡晴舫(知名作家)專文推薦
=推薦語=
◎ 只要是從回憶出發,而非由現下經歷,或是以童年的角度來下筆時,班雅明便能清楚直接地書寫他自己。……《柏林童年》中的自白與沸騰的痛苦感受才可能精髓呈現。——蘇珊•桑塔格
◎ 所發生場景中的空氣,在班雅明所描述的故事中正要復甦的,是致命的。凝視它的目光是已經被判死刑者的目光,護衛它的是被判死刑的人。柏林的灰燼瓦礫回應堅強的精神內在力量,也就是一九○○年左右的柏林。——阿多諾
◎ 《柏林童年》就像是班雅明捕捉自己的記憶與思想蝴蝶,所建立的三十個標本,那裡清楚又幽微地展示著他想要展示的「純粹意義」。——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 一向藏身在城市陰影之下猶疑蹉跎、徘徊不定的羞澀文人,頭一次公開現身,親自當嚮導,帶領讀者走進了他童年時代的城市地形圖。——胡晴舫(作家)
=特色=
◎ 西方評論家譽為「我們這時代最優美的散文創作之一,而它卻很長時間幾乎不為人所知」。
◎ 本書共收錄《柏林童年》前後期兩種版本,一為1938年完成的【最後稿】,一為【最後稿】前的另一成稿【基森版】。前後內容和篇章都經過作者大量修訂排序,透過前後兩種版本的對照,讀者當可一探班雅明當時寫作的思辨過程。
◎ 班雅明正式以第一人稱寫作,以不拘文體的片斷文風審視其童年時代柏林生活中的人與事。
◎ 這部童年回憶既是他難得一見的個人化作品,又是他對威廉時代的分析與批判,這種對現代性及其起源以及意識形態的批判,又是與他的其他作品一脈相承的。
◎ 《柏林童年》(1932~1938)包含了班雅明這期間寫作的思想主題,如對語言、藝術乃至本體論的思索等,又包括其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和對波特萊爾以及巴黎拱廊街研究中的著名意象與隱喻,這些意象與隱喻都代表著班雅明思想和文學形象的主題是不斷重複出現的、寓言式的形象。
=本書內容=
1. 書稿兩種版本緣由
班雅明於1932年正逢他對當時德國政經形勢失望而流亡巴黎之際時寫作本書,1938年完稿。1981年人們在巴黎圖書館發現班雅明1940年離開該城前偷偷藏在那裡的書稿,其中就有1938年寫成的《柏林童年》最後稿。1988年人們又見到了班雅明該書的另一成稿,由於該書保存於德國的基森市,因而稱之為《柏林童年》基森版。
鑑於基森版和最後稿在內容上有明顯的不同,而且都是經班雅明親自整理的,前者出自該寫作的早期,一個出自晚期,故本書一併收入。
2. 「漫遊者」、「寓言作家」、「收集者」敘事風格的展現
第一人稱書寫、片斷式的書寫,全書由三十段各自獨立的文字組成,整個文本不具備一般回憶錄和敘述文本在時間、事件、人物的連續性。以無處不在的敏銳洞察和細膩筆觸,柏林的都市生活景象:勝利紀念碑、動物花園、電話機、西洋景、捉迷藏、小人書、幽靈等,透過班雅明獨特的對不易察覺細節的捕捉與玩味,無不以一種信息和感受極其密集、深入的方式呈現。
3. 不只是一本單純的自傳,並審視個人記憶與城市歷史的關聯
班雅明本人曾多次表示不願將該書簡單地看成是自傳性的童年回憶。在1938年寫成的《柏林童年》最後稿中的〈序言〉中,他寫道他有意喚起心中那些在流亡歲月裡最能激起思鄉之痛的畫面,即來自「童年」的畫面。這種「有意識回憶」不同於日常回憶的地方,在於「自主行事」——它不依循時間序列,也不屈就外在的完整,而只是追尋事物內在的關聯,如接續在〈序言〉中所寫:「這思念的情感同樣也不應主宰我的精神。我努力節制這種情感,旨在從必然的社會的無可挽回性,而不是從偶然性的個人傳記角度去追憶往日的時光。」而這樣一本有意識的散文輯錄,正是班雅明「努力想捕捉大城市的生活經驗在一個市民階級孩子心中留下的畫面」。
4. 與其學術研究主題相呼應
童年回憶凸顯的個人生命之內在必然最終映現的是大都市的必然容貌,因此,班雅明在論及《柏林童年》時就曾指出:人對大都市的體驗是如何深植於在該城市度過的孩提時代。
對班雅明而言,對現代都市生活的體驗並不單純是對個人生命的體驗,而更多是由此對正處於成型中之現代主義的體驗。班雅明研究學者Uwe Steiner指出:「《柏林童年》與《巴黎拱廊街研究》共同指向十九世紀下半葉,這並不單純是對這一歷史時間的關注,而是對現代主義之源起的關注。」
「對一座城市不熟,說明不了什麼。但在一座城市中迷失方向,就像在森林中迷失那樣,就需要學習。在此,街巷名稱對迷失者來說聽上去必須像林中乾枯嫩枝發出的響聲那樣清脆,而城市深處的小巷必須像峽谷那樣清楚地映現每天的時辰。」——〈動物花園〉
作者簡介: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以及最重要的歐洲知識分子。
德國籍猶太人,生於柏林。1912年進入弗萊堡大學哲學系就讀,此後兩年全心投入德國的「青年運動」。1914年班雅明逐漸脫離政治社會運動,專心於文學與哲學研究,1919年完成博士論文。1925年他的教授資格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被法蘭克福大學拒絕,直到1928年才出版。1925年起他開始定期為《法蘭克福日報》和《文學雜誌》撰寫評論,他曾在書信中向朋友表示希望能晉升為德國數一數二的評論家。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班雅明離開德國,流亡到法國,1940年德軍攻陷巴黎,在納粹追捕下,他於法、西邊界服毒自殺,時年四十八歲。
班雅明在世時鮮為人知,他的文字在當年也因政治立場與行文風格而被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大量刪改、要求重寫,甚至不容許出版。他與法蘭克福學派走得很近,可是他從來不願意加入共產黨。阿多諾等人從1950年代中期起編纂出版班雅明的文集與書信集,使他聲名大噪,甚至在西方形成所謂的「班雅明復興」。
班雅明時常被稱為「左翼馬克思主義文人」,其實他的複雜性絕非他早期馬克思思想濃厚時代的文字可以涵蓋。再加上他複雜的文體風格與思想脈絡,以及他的猶太神祕主義色彩,以致他很難輕易被系統化歸類。其重要作品有〈翻譯者的任務〉、《德國悲劇的起源》、《單行道》、〈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說故事的人〉、《德國人民》、《瞭解布萊希特》、〈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歷史哲學命題〉等,譯作有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與波特萊爾的《巴黎風光》等。
譯者簡介:
王涌
法蘭克福大學古典語言與藝術學系博士。現任教於華東理工大學德語系,專門從事德語語言文學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審譯者】
宋淑明
德國慕尼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曾任慕尼黑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講師。現兼任中山大學講師。著有《德奧這玩藝!戲劇篇》,譯有《邊境行走》、《焚書之書》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作者:華特.班雅明
優惠價: 7 折, NT$ 245 NT$ 350
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最重要的歐洲知識分子
華特.班雅明的唯一散文自傳
「一九三二年身居國外的我已開始明白:
我可能很快地即將與自己出生的那個城市作長久甚至是永遠的分離。」
◎ 二十世紀最美妙的隨筆之一,最容易親近哲學家華特‧班雅明的內心世界
◎ 收錄1938年完成的【最後稿】,以及【最後稿】前的另一成稿【基森版】,繁中版唯一收錄最完整的版本。
◎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胡晴舫(知名作家)專文推薦
=推薦語=
◎ 只要是從回憶出發,而非由現下經歷,或是以童年的角度來下筆時,班雅明便能清楚直接地書寫他自己。……《柏林童年》中的自白與沸騰的痛苦感受才可能精髓呈現。——蘇珊•桑塔格
◎ 所發生場景中的空氣,在班雅明所描述的故事中正要復甦的,是致命的。凝視它的目光是已經被判死刑者的目光,護衛它的是被判死刑的人。柏林的灰燼瓦礫回應堅強的精神內在力量,也就是一九○○年左右的柏林。——阿多諾
◎ 《柏林童年》就像是班雅明捕捉自己的記憶與思想蝴蝶,所建立的三十個標本,那裡清楚又幽微地展示著他想要展示的「純粹意義」。——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 一向藏身在城市陰影之下猶疑蹉跎、徘徊不定的羞澀文人,頭一次公開現身,親自當嚮導,帶領讀者走進了他童年時代的城市地形圖。——胡晴舫(作家)
=特色=
◎ 西方評論家譽為「我們這時代最優美的散文創作之一,而它卻很長時間幾乎不為人所知」。
◎ 本書共收錄《柏林童年》前後期兩種版本,一為1938年完成的【最後稿】,一為【最後稿】前的另一成稿【基森版】。前後內容和篇章都經過作者大量修訂排序,透過前後兩種版本的對照,讀者當可一探班雅明當時寫作的思辨過程。
◎ 班雅明正式以第一人稱寫作,以不拘文體的片斷文風審視其童年時代柏林生活中的人與事。
◎ 這部童年回憶既是他難得一見的個人化作品,又是他對威廉時代的分析與批判,這種對現代性及其起源以及意識形態的批判,又是與他的其他作品一脈相承的。
◎ 《柏林童年》(1932~1938)包含了班雅明這期間寫作的思想主題,如對語言、藝術乃至本體論的思索等,又包括其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和對波特萊爾以及巴黎拱廊街研究中的著名意象與隱喻,這些意象與隱喻都代表著班雅明思想和文學形象的主題是不斷重複出現的、寓言式的形象。
=本書內容=
1. 書稿兩種版本緣由
班雅明於1932年正逢他對當時德國政經形勢失望而流亡巴黎之際時寫作本書,1938年完稿。1981年人們在巴黎圖書館發現班雅明1940年離開該城前偷偷藏在那裡的書稿,其中就有1938年寫成的《柏林童年》最後稿。1988年人們又見到了班雅明該書的另一成稿,由於該書保存於德國的基森市,因而稱之為《柏林童年》基森版。
鑑於基森版和最後稿在內容上有明顯的不同,而且都是經班雅明親自整理的,前者出自該寫作的早期,一個出自晚期,故本書一併收入。
2. 「漫遊者」、「寓言作家」、「收集者」敘事風格的展現
第一人稱書寫、片斷式的書寫,全書由三十段各自獨立的文字組成,整個文本不具備一般回憶錄和敘述文本在時間、事件、人物的連續性。以無處不在的敏銳洞察和細膩筆觸,柏林的都市生活景象:勝利紀念碑、動物花園、電話機、西洋景、捉迷藏、小人書、幽靈等,透過班雅明獨特的對不易察覺細節的捕捉與玩味,無不以一種信息和感受極其密集、深入的方式呈現。
3. 不只是一本單純的自傳,並審視個人記憶與城市歷史的關聯
班雅明本人曾多次表示不願將該書簡單地看成是自傳性的童年回憶。在1938年寫成的《柏林童年》最後稿中的〈序言〉中,他寫道他有意喚起心中那些在流亡歲月裡最能激起思鄉之痛的畫面,即來自「童年」的畫面。這種「有意識回憶」不同於日常回憶的地方,在於「自主行事」——它不依循時間序列,也不屈就外在的完整,而只是追尋事物內在的關聯,如接續在〈序言〉中所寫:「這思念的情感同樣也不應主宰我的精神。我努力節制這種情感,旨在從必然的社會的無可挽回性,而不是從偶然性的個人傳記角度去追憶往日的時光。」而這樣一本有意識的散文輯錄,正是班雅明「努力想捕捉大城市的生活經驗在一個市民階級孩子心中留下的畫面」。
4. 與其學術研究主題相呼應
童年回憶凸顯的個人生命之內在必然最終映現的是大都市的必然容貌,因此,班雅明在論及《柏林童年》時就曾指出:人對大都市的體驗是如何深植於在該城市度過的孩提時代。
對班雅明而言,對現代都市生活的體驗並不單純是對個人生命的體驗,而更多是由此對正處於成型中之現代主義的體驗。班雅明研究學者Uwe Steiner指出:「《柏林童年》與《巴黎拱廊街研究》共同指向十九世紀下半葉,這並不單純是對這一歷史時間的關注,而是對現代主義之源起的關注。」
「對一座城市不熟,說明不了什麼。但在一座城市中迷失方向,就像在森林中迷失那樣,就需要學習。在此,街巷名稱對迷失者來說聽上去必須像林中乾枯嫩枝發出的響聲那樣清脆,而城市深處的小巷必須像峽谷那樣清楚地映現每天的時辰。」——〈動物花園〉
作者簡介: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後的精神貴族、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心靈,以及最重要的歐洲知識分子。
德國籍猶太人,生於柏林。1912年進入弗萊堡大學哲學系就讀,此後兩年全心投入德國的「青年運動」。1914年班雅明逐漸脫離政治社會運動,專心於文學與哲學研究,1919年完成博士論文。1925年他的教授資格論文《德國悲劇的起源》被法蘭克福大學拒絕,直到1928年才出版。1925年起他開始定期為《法蘭克福日報》和《文學雜誌》撰寫評論,他曾在書信中向朋友表示希望能晉升為德國數一數二的評論家。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班雅明離開德國,流亡到法國,1940年德軍攻陷巴黎,在納粹追捕下,他於法、西邊界服毒自殺,時年四十八歲。
班雅明在世時鮮為人知,他的文字在當年也因政治立場與行文風格而被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大量刪改、要求重寫,甚至不容許出版。他與法蘭克福學派走得很近,可是他從來不願意加入共產黨。阿多諾等人從1950年代中期起編纂出版班雅明的文集與書信集,使他聲名大噪,甚至在西方形成所謂的「班雅明復興」。
班雅明時常被稱為「左翼馬克思主義文人」,其實他的複雜性絕非他早期馬克思思想濃厚時代的文字可以涵蓋。再加上他複雜的文體風格與思想脈絡,以及他的猶太神祕主義色彩,以致他很難輕易被系統化歸類。其重要作品有〈翻譯者的任務〉、《德國悲劇的起源》、《單行道》、〈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說故事的人〉、《德國人民》、《瞭解布萊希特》、〈波特萊爾筆下第二帝國的巴黎〉、〈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歷史哲學命題〉等,譯作有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與波特萊爾的《巴黎風光》等。
譯者簡介:
王涌
法蘭克福大學古典語言與藝術學系博士。現任教於華東理工大學德語系,專門從事德語語言文學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審譯者】
宋淑明
德國慕尼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曾任慕尼黑大學、柏林洪堡大學講師。現兼任中山大學講師。著有《德奧這玩藝!戲劇篇》,譯有《邊境行走》、《焚書之書》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