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極富歷史意義的著作,
揭露德蘭修女內在精神生活的祕密,
她是史上最受喜愛、最重要的宗教人物之一。
德蘭修女畢生為赤貧之人奉獻,成為超越宗教的慈悲代表人物。她照顧病人、垂死之人、成千上萬受到遺棄的人,如此偉大的貢獻早已在全球獲得肯定與讚賞。然而,她的精神生活與掙扎卻鮮為人知。本書所收集的文件與信件,幾乎都是從未公開過的,能讓我們一窺德蘭修女的內在生活,初次深入了解她的聖德。
本書編著者布賴恩‧克洛迪舒克神父(Father Brian Kolodiejchuk)與德蘭修女相交二十年,他是德蘭修女封聖申請案的申請人,也是德蘭修女中心的主任。本書整理了數十年來德蘭修女寫給神師的多封信件,讀者可以跟著她的腳步,看見她的精神生活演變──包括多年來的神枯──這是她只與最信任的神師分享的祕密。她是典型的神祕家,內在生活燃燒仁慈的火焰,她的心也因為強烈的信仰試煉而遭受考驗、得到淨煉,靈魂陷入黑夜。
本書正好在她辭世十週年(2007)出版,深刻描繪這位修女的一生與貢獻,她所樹立的典範至今依然受到世人讚揚。
作者簡介:
德蘭修女(MotherTeresa,1910~1997)德蘭修女1910年於馬其頓斯科普耶出生,1928年加入羅雷托修女會,隨後獲派往印度,她在印度展開初學期的培訓。1931到1948年她在加爾各答的聖瑪利亞中學當老師,後來她離開羅雷托修女會,成立仁愛傳教修女會。仁愛傳教修女、修士、神父與德蘭修女本人,在世界各地為窮人服務。她曾獲頒許多獎項,包括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在她1997年辭世之後,封聖申請案立刻展開,她於2003年列入真福。布賴恩‧克洛迪舒克神父(FatherBrianKolodiejchuk,M.C.)出生於加拿大溫尼伯。他在1977年初識德蘭修女,直到她於1997年辭世前,兩人都一直是好朋友。1984年他加入剛成立的仁愛傳教修士會。布賴恩神父是真福德蘭封聖申請案的列品申請人,也是德蘭修女中心的主任。
章節試閱
中文版推薦(未收錄)
在黑暗中按鍵/張曉風 (作家)
在黑暗中按鍵,這件事你做過嗎?──如果你是一個使用手機或按鍵電話的人。
在黑暗中怎麼按鍵呢?當然,所謂黑,也許不是那麼百分之百的黑。也許有星光、月光、或都市的燈光,但這些光都不足以讓你看見那在白天看來清清楚楚的阿拉伯數字。
要撥通,可能要按八下十下或十三下、十六下,我怎麼知道這些努力都是無誤的呢?如果對方立刻接了,我當然歡欣雀躍,知道「一切狀況都在我的掌控下」。但如果沒有人來接聽呢?難道是我的號碼記錯,或我按鍵的手已不夠準確?
身為世間凡人,我們偏偏有一個奇怪的癖好,我們喜歡「一切狀況都在我的掌控下」,如果事情發展不如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會沮喪焦慮,不知所措。
一九九七年,十二年前,有兩個舉世聞名的女人死了。
其一是美麗的英國王妃黛安娜,其二是德蘭嬤嬤。當然如果你要把香港算進第三也可以。香港是東方之珠,晶瑩燦亮。但這一年卻要易幟而「回歸祖國」。她仿如白雪公主,第一度生命已斷氣,第二度生命卻得看新來的王子為人如何,他會改邪歸正來好好深情的親吻公主呢?還是會上演家暴事件?名叫「香港」的那位公主死了之後會不會復活呢?
一九九七,十二年過去了,那年的沸沸揚揚至今仍點滴在心。黛安娜,那幽雅清麗如雲中月神的憂傷女子(黛安娜的名字本指希臘月神)。照人世的道德標準裁決,她是個婚姻生活中的女罪人,但這樣的絕世美女,誰又忍心用道德來衡量她呢?她死了,死得那麼悽慘,誰能不扼腕頓足同聲一嘆呢?
而那一年,德蘭嬤嬤也死了。她瘦小佝僂,深目肥鼻,常年著一襲平鋪直敘的道袍,皮膚的顏色則界於灰黑與髒黯之間。她的容貌和美麗兩字根本扯不上關係,她生前也曾和高貴的王妃合影留念(當然是王妃去找她,不是她去找王妃),就外型而言,「白天鵝」和「醜小鴨」實不足以比擬這兩個女人的天壤之別。
但德蘭嬤嬤卻自有她的芳烈馨香,恰如碩大華豔的牡丹在視覺上雖占盡便宜,在嗅覺上卻不及小如米粒的桂花。德蘭嬤嬤另有其更難忘的魅力。她死後六年便封了聖人,是天主教教廷封得最快的一次,一般都封得慢,是因為事事都需慎重認證,一般需時十年。
送殯的隊伍裡,印度人奔走哭嚎,如喪考妣,不,還更多,我相信他們失去德蘭嬤嬤的痛遠勝於失去父母的痛。她是「媽媽德蘭」,她不懂經濟學,她不知道世上為何有貧富貴賤之別,但她遠離家園,去異邦尋找轉於溝壑的貧窮之人,給他們乾淨的衣食,向他們溫婉一笑,讓他們擁有死前最後一絲尊嚴。這樣自小乖巧約斂卻又以天下為己任的女子,雖無世俗的廣財大位,想來自有上帝的垂憐獨鍾──而事實卻不然。
最近出版的《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德蘭嬤嬤的書信集),內容是她曾不斷要求銷毀的一些舊信。信中有一件事令人驚奇,原來在她漫長的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事人生涯中,她最哀痛的事竟是感知不到上帝的同在,於是剩下的則只有孤絕和黑暗。
對任何信徒而言(教皇、神父或牧師,以及所謂的「平信徒」),感知不到上帝的存在都是件茲事體大的事。那牽涉到兩種可能,第一,上帝根本不存在。第二,祂存在,但祂不理我了。這兩件事都足以動搖信仰的根本。尤其是像德蘭修女這種人,她已捨身棄家,並且她曾一度擁有那種「上帝同在的美好感覺」,如今外體累到天昏地暗,內心卻空洞荒涼,臉上還得掛著微笑面具……
在歐洲,在大教堂裡,在玫瑰花香和蠟燭幽光中,在管風琴抑揚的彌撒曲裡,感知上帝想來比較容易。但在加爾各答,在貧窮、骯髒、惡臭、襤褸中,在小偷、扒手、娼妓中,在酷熱、濕霉和滿街異教偶像的猙獰面目中,要感知上帝的確比較困難。
然而信仰如數學,1+1=2是不需感知的 (雖然你要感知也可以)。在我認識的成千的信徒中自認明確見到耶穌形體的只有王藍,他甚至因而痼疾得癒,多活了五十年。他的兒子後來也作了牧師。
我們能不能有第三種解釋呢?上帝存在,祂愛德蘭,但祂容許德蘭感知不到祂。
感知到上帝的臨在,當然是一種福氣,感知不到,我想對德蘭修女來說,是另外一種福氣。信仰其實只是信任,相信風中自有花粉吹來並珠胎暗結,我才有銀杏可食。但真讓我看見整個風媒的過程甚至感知,我反而會迷亂昏茫,失去本真。
在黑暗中按鍵,是信仰,因為相信舉世皆然的鍵盤上的數字次序,相信看不見的通訊系統,相信對方即使沒接,我也可以留言。
《慾望街車》一劇結尾處女主角說:
「我一向依恃陌生人的仁慈。」
人,生存在茫茫大化中,看來也要仰仗陌生的造物主的善意,此事只是信念,無關感知,即使在黑暗中,你還是可以篤定按鍵。
第二章 獻給耶穌十分美好的事物
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私願
德蘭修女在日常生活的每個層面實踐她的私願。從稀鬆平常到特別的時刻,都是接受天主旨意、做一些「獻給天主美好的事物」的機會。就像她的主保聖人聖女小德蘭一樣,德蘭修女「用愛去做每一件小小的事,因而得益。」她後來曾向其他修女解釋:
在好天主眼中沒有微小的事情,因為祂是如此偉大,而我們卻如此渺小──所以祂彎下腰,不厭其煩為我們創造那些微小的事物──給我們機會去證明我們對祂的愛。正因為那些事物由祂創造,所以它們非常偉大。祂的創造並不會渺小,而是無窮無盡的。我親愛的孩子們,要忠信地實踐小小的愛德,小小的內在克己,小小的守好會規,這樣,聖善生活便可在妳內成長──令妳肖似基督。(註22)
她再次強調:「不用去做偉大的事情,要用很多的愛把小事情做好。……事情愈小,付出的愛就要愈多。」(註23) 每天無論做任何事情,她都活出這個原則。對她來說,事無分大小;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一次付出愛的機會。
為了實踐私願,德蘭修女也養成了立刻回應需求的習慣。她總是馬上採取行動,絕不拖延──只要她確定那是天主的旨意──立刻行動這種強烈的衝動是她顯著的行事風格。有時候這種作風會遭到誤解,被視為魯莽、不夠謹慎。多年後,她試圖澄清一個誤會時向佩里耶總主教解釋說,許多年前她許下的一個私願,是她行事急切背後的原因。
我從未告訴座下,我為什麼要立刻行動。── 一九四二年──我想毫無保留地奉獻給耶穌。──在告解神父的允許下,我對天主宣發私願──表明反悔如犯大罪──天主要求的我必給祂──「不會拒絕祂任何要求。」這十七年來,我一直努力〔遵守私願〕──這就是我想立刻行動的原因。──座下可以阻止我── 當您說「不好」的時候,我肯定我的私願沒有問題──這麼一來我就沒有拒絕依從天主──……但是在這一點上,我的靈魂從未有過絲毫懷疑──因為我一向什麼都告訴您與范•艾克森神父,每一次,您們說「好」或「不好」,我都樂意接受,因為這是天主的旨意。(註24)
「她在犧牲中非比尋常」
一九四二年四月,當德蘭修女許發這個了不起的私願的時候,印度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她的社區和學校陷入混亂。她絕不推辭天主任何要求的決心受到考驗。英軍徵收聖瑪利亞學校用作軍方醫院,因此所有的修女和寄宿生都必須離開加爾各答。英語部的學生搬到西姆拉(Simla);孟加拉語部約有一百個女寄宿生(註25),全部撤離到莫拉派(Morapai)。幾個月後,孟加拉語部搬回加爾各答,在租來的校舍裡恢復運作,直到一九四六年。有一位寄宿生回憶起在那些艱苦的年頭,德蘭修女的角色舉足輕重:
當時財政狀況非常糟糕。羅雷托的修女照顧我們,她們是我們的依靠。德蘭修女給我們上課,也幫助我們處理很多事情。當康文路(Convent Road)十五號無法用來睡覺或上課時,她開始尋找別的校舍。後來她在柯奈街(Canal Street)十四號找到一所房子,這裡有四個大房間跟一個大廳。她把房子租下來。每天早上她把學生帶過去,會在那裡待一整天,在那裡洗澡、上課。一到傍晚下課之後,德蘭修女就帶我們回〔康文路的〕聖瑪利亞學校。(註26)
由於照顧寄宿生的修女人數減少,德蘭修女除了負責原本忙碌的上課與監管學生的工作,還兼顧大部份打理宿舍的雜務。接手這些工作幾個月後,她生了重病。一九四二年九月,一位駐孟加拉的克羅地亞傳教士說:「德蘭修女病得很重,他們本來認為她生存的希望很渺茫;但現在她又站了起來,一個人做十人份的工作。」(註27) 她的一個學生描述得更為詳細:「二次大戰期間,第四班到第十班都沒有老師。德蘭修女一個人教所有的班級,她讓我們保持忙碌,使我們克服、忘記恐懼。」
一九四二到一九四三年的飢荒令情況雪上加霜,這場饑荒奪走至少兩百萬條人命。德蘭修女與學生因為糧食短缺而挨餓,曾許諾不會拒絕天主任何要求的她,也相信天主不會拒絕她的請求。她的一個學生還記得:「有一天,我們一點食物也沒有。早上八點,〔德蘭〕修女說:『孩子們,我要出去了,妳們留在小聖堂裡祈禱吧。』下午四點,倉庫裡 (註28) 堆滿了各種蔬菜。我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一九四四年,德蘭修女獲委任為聖瑪利亞的校長及聖安娜孝女會(Daughters of St. Anne)的院長(此修女會是羅雷托修女會的孟加拉分會)。她欣然接受這些新的職責,宛若是天主親手交給她一樣。她在工作上講求效率、要求嚴格;但她律人嚴,律己也嚴。她樹立的典範也啟發了週遭的人。有一位修女說:「她是個完全無私的人。她在犧牲中非比尋常。她願意為天主的愛做任何事情,忍受任何屈辱或痛苦。」(註29)
德蘭修女總是熱切承行上主的任何旨意,有時候甚至因而陷入險境。一九四六年八月,加爾各答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爆發衝突,導致大規模的流血事件。後來所謂的「殺戮之日」那天,流血衝突導致五千人命喪街頭,傷者人數至少達五萬。加爾各答的一切活動,包括糧食的供給都中斷了。為了不讓學生挨餓,德蘭修女決定離開安全的修院,外出尋找食物。
我走出恩塔利(Entally)的聖瑪利亞學校。校內有三百個女宿生,都已經斷糧了。我們不該離開學校,但我還是出去了。我看見有很多人倒在街上,他們曾遭戳刺、毒打,屍體上的血已乾結,死狀怪異。雖然一直躲在修院裡,但我們知道外面發生了暴動。有人翻過修院的圍牆,先是一個印度教徒,然後是一個伊斯蘭教徒。……我們收容每一個逃進來的人,並協助他們安全逃脫。直至我走到街上,才知道他們受到致命的威脅。有一輛載滿軍人的卡車叫我停住腳步,他們說我不該外出,這個時候誰也不該外出。我說我不得不出來冒險,因為我的三百個學生正在挨餓。這些軍人有米,他們載我回學校,卸下幾袋米送給我們。(註30)
德蘭修女的長上從未命令她或期望她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她對學生的義務,也不包括走上浴血的街頭。是她選擇這麼做。或許她的內心深處感應到天主的召喚,她已承諾會答允天主的任何要求。她絕不會拒絕!她把一切交託給天主,信賴祂的干預,這份信靠獲得了賞報。她很可能曾經遇到許多考驗測試她對私願是否忠信,但隨著每一次重新對主說「好的」,她與天主的結合愈來愈密切。她隨時可以為天主犧牲「甚至是生命」。
(註21) 聖女小德蘭,《靈魂的故事》(Story of a Soul),聖母聖衣會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翻譯(華盛頓D.C.:加美樂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Carmelite Studies],一九七六),頁一九六。
(註22) 德蘭修女對全體修女的講話,一九六○年十一月的首個星期五。
(註23) 德蘭修女給全體修女的訓示,一九八一年十月三十日。
(註24) 德蘭修女寫給佩里耶總主教的信,一九五九年九月一日。
(註25) 參看《天主教使命》,一九四二年二月。
(註26) 樂蒂莎修女(Sister Letitia)的聲明,她持有專業深入研究文憑(D.S.A.)。
(註27) 耶穌會安提•蓋布里奇神父(Father Ante Gabrić, S.J.),引述自《Majke Odbacenih》(克羅地亞札格拉布:私人印行,一九七六),頁五四。
(註28) 印度習慣用「godown」(倉庫)一詞來形容儲放物品的房間。
(註29) 法蘭契絲卡修女(Sister Francesca),榮福童貞瑪利亞修女會,引述自納文•修拉,《德蘭修女》(洛克波特:艾勒曼出版社,一九九六),頁一四。
(註30) 引述自艾琳•伊根,《街角的美景:德蘭修女──她的精神與工作》(Such a Vision of the Street: Mother Teresa──The Spirit of the Work)(紐約:雙日影像出版社(Image Doubleday),一九八五),頁二四。
中文版推薦(未收錄)在黑暗中按鍵/張曉風 (作家)在黑暗中按鍵,這件事你做過嗎?──如果你是一個使用手機或按鍵電話的人。在黑暗中怎麼按鍵呢?當然,所謂黑,也許不是那麼百分之百的黑。也許有星光、月光、或都市的燈光,但這些光都不足以讓你看見那在白天看來清清楚楚的阿拉伯數字。要撥通,可能要按八下十下或十三下、十六下,我怎麼知道這些努力都是無誤的呢?如果對方立刻接了,我當然歡欣雀躍,知道「一切狀況都在我的掌控下」。但如果沒有人來接聽呢?難道是我的號碼記錯,或我按鍵的手已不夠準確?身為世間凡人,我們偏偏有一個奇...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