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姿勢、體態、律動,傳遞著每個人的狀態,即使不跳舞、靜止不動,也是一種「動態」的存有,也有其「勢」。
──李宗芹
身體會說話,會透露真實的內心訊息,讓舞蹈治療師得以透過身體的動靜找出治療的可能。但本書作者,台灣第一位舞蹈治療師李宗芹博士卻發現,源自北美現代舞的舞蹈治療和東方人的身體文化脈絡有層隔閡,案主難以在舞動的情境中自在地表達。她綜合三十年治療經驗,提出「動勢」的概念,擴展舞蹈治療的視野,也開創了身心工作的新架構。
在李宗芹眼裡,身體時常以「勢」的方式存在,彷彿有著某種潛能,蟄伏當下,朝向未來。「動」與「勢」中的心理訊息有如夜夢的殘片,治療師則好比解夢師,洞悉其中隱微的話語,協助案主開啟身心連結的通道,貼近真實自我。
本書系統性地介紹了「動勢舞蹈治療」的立論基礎與實作方法,帶領有志透過身體動作探詢心靈的人一窺堂奧。相較於既有的舞蹈治療,動勢治療強調動勢三面向,不輕易論斷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它講求運用身體之勢來探詢語言與思考所無法觸及的心靈深處,引領人們發現那個等著被開發的自己。
目前書市充滿各種療癒系作品,但本書提出的「動勢」其實是一種身體「形」與「勢」的傾聽,傾聽身體的沉默,沉默的身體是一種探詢語言本源處經驗的可能性。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書籍重點
‧在舞蹈/動作治療的基礎上提出嶄新的治療典範,以更全面的身體動靜觀察法,貼合個人的身體文化脈絡。
‧直指「透過身體表達自我」的核心理念,將積習的動作模式解構,讓身體與內在自我的關係更緊密。
‧提出「動勢舞蹈治療」的立論基礎與實際做法,兼顧理論與操作,引領有志者完整入門。
‧心理學界、藝術治療學界重量級學者認可推薦:吳英璋、吳靜吉、林耀盛、陸雅青、賴念華。
作者簡介:
資深舞蹈治療師、臨床心理工作者與身體/動作知識研究者,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
自幼於左營四海一家舞蹈班習舞,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畢業後投入舞蹈治療領域。1990年赴美國麻州萊斯利大學(Lesley University)研習舞蹈治療專業課程,1993年於美國明州州立大學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台北榮總醫院精神科舞蹈治療師,台大醫院身心病房、松德醫院青少年日間病房舞蹈治療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輔導與諮商碩士學程副教授。
李宗芹為台灣舞蹈治療之先驅,創立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現任榮譽理事長,致力於舞蹈治療理論之推廣及應用,並於921地震、SARS及莫拉克風災設計處遇方案並提供協助。曾獲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傑出榮譽校友、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Fulbright visiting scholar)。近年發展動勢擷取/介入理論,亦投入青少女之身體意象研究,並獲美國國務院補助。著作有《身體力場:舞蹈治療中的身體知識》、《自閉症幼兒人際參與歷程探究:以動勢擷取介入為路徑》、《傾聽身體之歌:舞蹈治療的發展與內涵》、《非常愛跳舞:創造性舞蹈的心體驗》,譯著有 《真實動作:喚醒覺性身體》、《醫療舞蹈治療》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聯合推薦──
吳英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吳靜吉/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持人
林耀盛/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陸雅青/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專任教授
賴念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名人推薦:聯合推薦──
吳英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吳靜吉/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持人
林耀盛/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名譽教授
陸雅青/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專任教授
賴念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推薦序
身體但沉默,無聲納諸境:談動勢的洞識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想像我們進入受苦現場,彷彿翻閱不同語言的辭典,嘗試傾聽但發現的只是沒有太大關聯的詞句,無法以全知的方式理解受苦語言;或像是踏入一個巨大的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包括了受苦個案所有的語言作品、生命經驗記事本,或是個案自己的文選;這可能是精心考量後的選輯,也可能是隨意塗鴨之作;或者像是遁入夢語、語誤、症狀,或是無以理解的雙重用語處境裡。此刻,我們熟悉的語用系統失效。我們過往在智識思考系統的訓練下,往往過於目標導向地進行所謂的心理病徵觀察,忽略了個案之所以來到治療現場,是一種具身性(embodiment)的經驗展現。以比喻的方式來說,是身體島嶼在異質拓樸關係下,面對各種潮汐波瀾或強風暴雨侵襲洗禮下的身體情感展演,身體是負載著生命銘刻經驗的具身現象場,不是一種軀體官能論的分隔界線。
李宗芹博士以三十多年投入舞蹈治療領域所開創的動勢身體,無非是在我們既有的認知旨趣模式下,帶領讀者前往實踐旨趣的身體、心理、自我和他者互為溝通理解的場域裡。這本李博士的新書《動勢,舞蹈治療新觀點》,主要的立論基礎是場域論或場地論所構成的完形觀點,透過身體的移動、溝通、位移、轉化的越界過程,無非是帶出我們在一般心理治療過程中較為欠缺的身體工法。透過本書的觀點與案例,經由身體文法的描述與實作,也就成為認識存有的方式。相較於外顯的語法,動勢是一種內勢的存有。內勢的存有是一種潛在的、可實踐性的動能,須放到治療情節下揭露,也就是治療者/求助者建立一種獨特的關係品質,如此才能將關係構築(articulated)出來。
然而,關係構築的策略,涉及動勢的洞識。本書處理的主題,無非是把身體與心理融合,顯示身心一如,而非身心對立。本書彰顯的是一種認識論實踐的擷取/介入路線,其所引發之洞識(insight),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亦即,本書是從身體的跨感官歷程來認識動勢身體,不是僅從觀看(視)角度著眼,這是本書的重要特色。
當然,這本書不是一本只談硬道理的書,更是有軟實踐的操作,讀者可以經由本書的案例取得具身性經驗。讀者進一層閱讀,可知本書提出之動勢場觀點的兩個主要概念是「動勢」與「夢影像」,由此彰顯存有現象與精神分析的對話,而身體是對話過程中的重要介質。換言之,動勢概念所帶給我們的第一層洞識,是身體動作與情感語言的連結概念。以往治療歷程的主要元素是語言,但有時,個體的身體姿勢或身體意象,比聲音更富於變化,更富有表現力,在較少的時間裡能表達較多的內涵。過往的身心二元對立,認知與情緒處於個人機制系統裡,無法處理如此深刻性的身體動勢所涵蘊的情動性(affect)議題。
情動是非個人情緒的、非人稱的強度,指向「去影響與被影響」(to affect and be affected)的能力,強弱隨增隨減,是脈絡化效應,與傳統的內在認知歷程不同。進言之,情動指向身體進行感應(affect)和被感應(affected)的能力,是身體的行動、參與和銜接能力的加速度或減速度,更與生命力(vitality)或活力有關。因此,情動的轉向思想,喚起了被抹除歷史的身體感及其創傷性殘餘,更把思想帶往未來性,朝向無限開放的身體情動現象。這也是本書立論的視野,透過動勢的潛在可能性,是朝向未來而解構了蟄伏當下的身體「慣性」,並建立身心的另一種連結。因此,解開了認識論領域界限的問題,帶出我們重新體認自身的洞識。
本書的第二層洞識,可以透過精神分析與存有性加以連結。當代日常生活裡的身體意識逐漸消弭,甚至可說是專業分工的結構之外被掃到角落的「殘餘」。重返日常世界意味著重新尋找這不斷被疏離異化的殘餘,發現當代社會生活的殘餘;同時,也意味著撕開實證框架遮幕,讓日常生活恢復其心靈奧祕的生產與再生產,也就回到海德格(Heidegger)提到的「強制置入」(Gestell)與「生發相成」(Poiesis)的論點。強制置入是採取預先訂製、設計的方式,透過高度的強制性,用人工的方式,將物的本性改變。透過本書提到身體動勢的洞識藝術轉化之道,從身體的受制性重返「生發相成」的現象還原過程,這是一種物自身展現的手工生成觀點,亦即身體能動性的創發開展的經驗體現。
進言之,本書清楚指出,動勢心理介入時涉及三個身體面向:「身形集中度」、「身體韻律/密度」和「身體感覺強度」。如果把身體操演表意蘊含著這三個面向,我們可以將身體動勢化的介入過程,視為一種自我作品的創作,創作的歷程如同精神分析式的治療,投身其中,造就一個書寫位置,就像進入未知域的無意識,使我們在瘖啞、失誤或各種意外的拓樸空間裡,回向無意識主體對我們的後遺效應。但離開創作,彷如抽身精神分析的現場,離場的行動態勢,又可以使我們重新回到另一個自我,從更多重迂迴的、未盡的角度,探微自己。風風雨雨的眾聲喧嘩,自我的沉默不是聽不見,而是只有使自己安靜,才能聽見沉默。而身體的沉默透過動勢心理介入,無非是使我們洞識本書所引用之余德慧教授所提到的「心理的糾結會以某種形式與身體某種糾結平行發展,有的人是走身體路線的,以體療傷,在尚未突出意識被語言捕獲之前,許多悲痛貼附在身體裡。」以體療傷的實踐,動勢身體是朝向未曾言說的行進,刺穿未曾被思考之處,催出那還沒有顯現的潛能,使未被聽到的發出聲來。
以身為「渡」,透過時間渡過靜默,傾聽到存有的呼喚。心思如魔術、似幽靈。來去如風,騷動時間。心思跑在時間前面,重疊時間。時間經過了,身體銘刻著蹤跡。保存蹤跡就是重新留下痕跡,翻修古跡。本書提到的「夢影像」中的「殘片」特質,無非也是一種既是精神分析式的自我考古,又如蒙太奇式的建築工法般建構新自我。但這樣的不同心理遺跡的自我,承載著個體生命經驗身體感所演繹出來的情動語法,透過身體動勢的展演解讀,無非也是當代追尋自我內在心靈深處的回歸。目前書市充滿各種療癒系作品,但本書顯示動勢其實是一種身體「形」與「勢」的傾聽,傾聽身體的沉默,沉默的身體是探詢語言本源處經驗的可能性。沉默不是一言不發,不是簡單的無話可說。在這種沉默中,不是內無一物,而是充滿了張力的期待,等待著語詞的破曉時刻。本書末清楚揭示:「身體的感受和語言的表達,看到當事人的『陰影』,透過言語的探針,使其得以光照,而使人對於自己有不同的詮釋與觀點。」由此,這不是一種簡單的療癒層次,而是深刻性的自我創造轉化經驗。相信讀者透過本書的引入,能夠體會這本作者在豐富實務經驗奠基下的收成之作,是具有獨特性、深入性的體驗位置。
當然,這些文字都不足以展現身體能動性,我們往往在自我探詢的路上躊躇不前。目的雖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之為路的無非是躊躇,卡夫卡(Kafka)如是說。我們,不免也有身體的躊躇。那麼,就放鬆地、舒展地跟著李宗芹老師的步伐,一章一章閱讀,一步一步舞動自我,身體展演時,躊躇已止足。彼時,我們,也就更靠近動勢存有的各種可能性,深度挖掘心理痕跡的潛義,使人們無形中隱藏、壓抑的故事「現形」。
身體但沉默,無聲納諸境。
身體但沉默,無聲納諸境:談動勢的洞識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想像我們進入受苦現場,彷彿翻閱不同語言的辭典,嘗試傾聽但發現的只是沒有太大關聯的詞句,無法以全知的方式理解受苦語言;或像是踏入一個巨大的圖書館,這個圖書館包括了受苦個案所有的語言作品、生命經驗記事本,或是個案自己的文選;這可能是精心考量後的選輯,也可能是隨意塗鴨之作;或者像是遁入夢語、語誤、症狀,或是無以理解的雙重用語處境裡。此刻,我們熟悉的語用系統失效。我們過往在智識思考系統的訓練下,往往過於目標導向地進行所謂的心理病徵觀察...
作者序
前言
從舞蹈治療到動勢舞蹈治療
「舞蹈治療」的特色是透過舞動身體的方式,讓身體與心理感受產生連結,彼此對話交流,獲得身心的成長與整合。
此專業自一九五0年開始發展,一九六六年美國舞蹈治療協會成立時,「舞蹈治療」(dance therapy)的定義為:「使用舞蹈幫助人們生理與心靈的統整」 。然而這個定義讓它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到不少的難題。
其中一個是命名的問題。因為「舞蹈」這個詞引起人們各自對於「跳舞」的想像,總以為要學習舞步、要表演,或是認為跳舞本身就能帶來治療效果,都是常有的誤解。於是一九七二年,美國舞蹈治療協會調整名稱,在「舞蹈」後面增加了「動作」,全名為「舞蹈/動作治療」(dance-movement therapy),並更動其定義為:「以動作為過程的心理治療方法,可促進個人在情感、認知、社會和生理的整合。」在這個定義中,強調動作,也就是即使不跳舞,只要仍有身體動作,一樣能在舞蹈治療中尋得表達的機會。
個人以為,無論是「舞蹈」,或是在後面加上「動作」,都改變不了「舞蹈」一詞對不同的人所帶來的想像、困惑與限制。大英字典中對「舞蹈」(dancing)的定義為:「身體有節奏的動作,通常會出現在一個特殊的空間,並伴隨著音樂,這些動作的目的是為了表達一種想法、情緒、釋放能量,或從動作獲得樂趣。」在國語辭典中,對「舞蹈」的基本意義為:「在時間和空間的定位中,有結構、有韻律的運動」。依此定義,那麼在舞蹈治療中創造性身體律動(creative movement)、真實動作(authentic movement)所必然經歷的過渡階段,即身體的「去形」(de-forming)和「再形」(re-forming)的歷程,就被排除在這個名稱的指涉之外了。
事實上,與舞蹈治療有關的是透過身體表達自我,只是,許多人把舞蹈治療跟學習特別的舞蹈技術、要跳什麼舞,都攪拌在一起了。為了避免誤解,故近十年,我用「動勢」(Dongshi)一詞,涵蓋身體表達的動作。個人以為身體的姿勢、體態、律動,傳遞著每個人的狀態,即使不跳舞,靜止不動、呼吸時,也是一種「動態」的存有,也有其「勢」。
提出「動勢」,也希望由此連上我們的身體文化脈絡。舞蹈治療萌芽的年代,強調現代舞的自由舞動與勇敢表達自我的精神,這種方式與我們在台灣或華人世界中的身體實踐方式是不同的。我們通常需要先跟彼此熱絡、熟悉後,或是期待先有具體的基本學習之後,再行自由表達,以避免尷尬。因此,我們透過動勢的工作方法,讓個人在所屬的文化脈絡下把身體融入生活,創造身體與自我內在的和解與連結,帶來實質成長。
動勢舞蹈治療對身體的引導,已不受限於傳統舞蹈治療採用的現代舞的方式,而是納入多元的身體運作,稱為「動勢光譜」(詳第一章),以此協助人們在自己熟悉的身體姿態上面找到能安置心思與情緒的體勢,也就是以「身體」協助人們將自己「掛」在當時需要的身體動作上。
在身體動勢的結構下去認識個案,那麼即使是東一塊、西一塊不完整地展現自己,我們也能以動勢三面(詳第四章)向來貫穿,並跟言說(詳第六章)相輔相成,再造自我。用這種觀點去看,我們會看到很多原本看不到的東西,而且各種各樣與身體相關的資料,都能成為治療師的資源,如此一來,就比較不會被概念與思考的框架所囿,截斷了身體表現的完整性。
***
本書將介紹我在實踐中所發展出的動勢舞蹈治療基本概念、工作方法架構,以及動勢心理介入方法。
第一章談身體動勢的基本概念、在「動勢」理論下所建構的身體觀,包含動勢與感覺模組、身體運作的關係。
第二章介紹動勢的理論基礎,詳細說明形成動勢場概念的兩個主要理論:其一,「動勢」與「夢影像」,以「夢影像」中「殘片」的特質,比擬舞蹈治療中身體的姿勢。其二,「動作姿勢蒙太奇」,「蒙太奇」原為藝術術語,概念是將不同的元素、風格拼湊在一起。
第三章介紹如何在身體動勢之中進行與掌握擷取介入的要素,包括:治療師如何看懂身體?治療師憑藉什麼,得以從身體中引動心理素材?
第四章,提出了動勢心理介入時的三個身體面向:「身形力度」、「身體韻律密度」以及「身體感覺強度」。這些面向可為治療師進行動作擷取與介入時提供判準。要注意的是,在病理學上的症狀很嚴重的人,或是身體上過度自我防衛、固執者,自我流變的可能性低,較沒有空隙擷取與介入。
第五章介紹動勢場的工作結構與方法。工作方法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創造各種連結,討論治療師如何「進場」,利用場中的各式條件建立治療關係,並在過程之中讓身體「解形」或「不像樣」地自由表達;第二部分,動勢擷取與心理介入,則進入心理治療的層次。透過來回修正的過程與個案逐步接近,挖掘個案自身的感覺與經驗,勾連與引出個案埋藏於內在的心理素材,使個案有機會達成心理轉化。不過,實際運作上,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時常是無法明確劃分的。
第六章著重在語言與舞蹈治療的關係,包含:為何舞蹈治療需要語言?語言又該如何在舞蹈治療中應用?兩大問題都將在此章節獲得討論。帶領讀者了解動作需要言說得到意義。
這本書提出的動勢概念與工作方法,是我數十年作為舞蹈治療師的自我反思。舞蹈治療師的技藝,身體的感應、表達與介入的能力,有著難以言明的底蘊,本人才疏學淺仍有限制,無法一語道盡。帶著真誠之心與讀者分享交流,希望帶領大家回到身體的角度,在身體動勢中,開展出豐富、幸福的生命。
前言
從舞蹈治療到動勢舞蹈治療
「舞蹈治療」的特色是透過舞動身體的方式,讓身體與心理感受產生連結,彼此對話交流,獲得身心的成長與整合。
此專業自一九五0年開始發展,一九六六年美國舞蹈治療協會成立時,「舞蹈治療」(dance therapy)的定義為:「使用舞蹈幫助人們生理與心靈的統整」 。然而這個定義讓它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到不少的難題。
其中一個是命名的問題。因為「舞蹈」這個詞引起人們各自對於「跳舞」的想像,總以為要學習舞步、要表演,或是認為跳舞本身就能帶來治療效果,都是常有的誤解。於是一九七二年,美國...
目錄
【推薦序】身體但沉默,無聲納諸境:談動勢的洞識/林耀盛
致謝
楔子
前言 從舞蹈治療到動勢舞蹈治療
第一章 動勢身體
我們的故事與根源
身之言
動勢與自我之關聯
現場動勢
感覺模態
身體動勢橫越
動勢與身體運作關係與啟示
身體的過渡
動作為資源
身體動作無好壞
第二章 身,如夢:動勢心理介入的概念
動勢影像概念︰身與我,如影隨形
理論之一:身體與夢影像
理論之二:身體姿勢蒙太奇
身體記憶之盛裝
第三章 動中心理傳遞
動勢擷取
療癒性介入
動勢心理介入
動勢身體路徑
第四章 靠近自我:動勢介入三面向
看身體
動勢心理通道
動勢介入三面向
第一面向:身形力度
第二面向:身體韻律密度
第三面向:身體感覺強度
心理介入的選擇
尋求下一刻的潛勢
第五章 動勢治療的結構與過程
第一部分:進場、空間與場的建立
第二部分:動勢心理介入
擷取、介入:身心會晤點
第六章 舞動,言說
語言在身體過程中
身體、心理同步
口語應用:反映
誤盲目套用公式
言說中看見自己
後 記 發現等著被開發的自己
【推薦序】身體但沉默,無聲納諸境:談動勢的洞識/林耀盛
致謝
楔子
前言 從舞蹈治療到動勢舞蹈治療
第一章 動勢身體
我們的故事與根源
身之言
動勢與自我之關聯
現場動勢
感覺模態
身體動勢橫越
動勢與身體運作關係與啟示
身體的過渡
動作為資源
身體動作無好壞
第二章 身,如夢:動勢心理介入的概念
動勢影像概念︰身與我,如影隨形
理論之一:身體與夢影像
理論之二:身體姿勢蒙太奇
身體記憶之盛裝
第三章 動中心理傳遞
動勢擷取
療癒性介入...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