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家中兒女,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的焦慮滿滿,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思維探索導師 許恆嘉,
以過去和青少年對話的豐富經歷,從準大人視角出發,
帶你創造「自由不自虐」的親子對話空間。
‧大女兒覺得讀書沒意義,他讓孩子放膽休學去蘭嶼打工;
‧大兒子離家出走失聯三天,他竟能心平氣和地領人回來;
‧還有辦法讓小兒子短時間成績猛進,同時保有對學習的熱情?
如何當一個孩子信任的大人,在需要的時候提供陪伴和幫助,成為支持孩子的後盾,是為人父母的一大難題。
參與高中、大學學生輔導及教學工作近30年的許恆嘉,在擔任書院導師期間,他以「不給予正確答案,但引導對方自己探索」的方式陪伴年輕學子們得到屬於自己的領悟,也因此被學生喻為「大家的樹洞式保險箱」,紛紛對他傾訴藏在內心深處,那些對親朋好友也不說、不談、不問的煩惱。
一路陪伴學生及孩子的經歷,他不僅看到許多不同樣貌的孩子,因為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競爭主義下的期待,失去成為獨立、有力量的大人的機會;也在這個過程中,累積許多關於教育和教養方面的感動故事與體會。
▍放手,是讓子女在安全的原則下自由嘗試
放手是一個漸進、不斷發生的過程,可以透過評估孩子的生活能力、責任承擔、自由度與信任度,決定放手的範圍。
▍和準大人停留在同一個狀態對話
將子女視為「準大人」,在對話中觀察他們的「VSAI狀態」處在「願景」「策略」「方法」「執行」中的哪一個階段。
▍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元方式溝通
用兼顧善意與堅持的原則、溫柔而堅定的態度,使對話過程脫離「對」與「錯」的論斷,讓關係走出鬼打牆的魔咒。
作者藉由本書,分享並記錄三個子女的教養過程和學生的成長故事,希望從這些珍貴的經歷與探索過程,讓我們理解「放手」的真義,也期待給每個父母親做為培育子女的參考,協助父母找到那條難以拿捏的界線。
相信閱讀本書後,你也能做到「放手,不放養」。
教養的路上,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作者簡介:
許恆嘉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思維探索導師。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播電視組學士、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博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曾任教於澳門大學曹光彪書院。專長為博雅教育、性別與學習、人格動力學、成人與繼續教育。亦曾擔任攝影記者,後陸續擔任中山女中、松山高中社團指導老師。
在擔任書院導師期間,他以「不給予正確答案,但引導對方自己探索」的方式陪伴年輕學子們得到屬於自己的領悟,也因此被學生喻為「大家的樹洞式保險箱」,紛紛對他傾訴藏在內心深處,那些對親朋好友也不說、不談、不問的煩惱。
參與高中、大學學生輔導及教學工作近30年,一路陪伴學生及孩子的經歷,他不僅看到許多不同樣貌的孩子,因為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競爭主義下的期待,失去成為獨立、有力量的大人的機會;也在這個過程中,累積許多關於教育和教養方面的感動故事與體會。
他藉由本書分享並記錄下這些珍貴的經歷與探索過程,也讓我們理解「放手」的真義。
.Email:fractalthinkingtw@gmail.com
.FB:「Chris HJ Xu 」https://www.facebook.com/whitemaple?mibextid=LQQJ4d
.IG:「herngjiaxu」 https://instagram.com/herngjiaxu?igshid=MzMyNGUyNmU2YQ==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柳子駿|基督教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謝智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鄭錫懋|《英語自學王》系列作者
專文導讀──
李貽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李孟珍|南投縣議會秘書長
李展鵬|港澳文化評論人
林玉鳳|澳門大學傳播系教授/前澳門立法會議員
林茂安|蘭恩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胡夢鯨|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特聘教授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陸子鈞|《科學人雜誌》內容長
劉潤東|澳門特區政府 人才發展委員會 委員
鄭智明|澳門體驗教育學會創會理事長
薛曉華|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副教授、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前理事長
蘇桂龍|澳門註冊心理治療師
【推薦序】教養是陪伴,看見二十年前的自己/彭冠綸
和恆嘉老師認識,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了,當年我只是個剛升上高一的高中生,因緣際會之下加入了攝影社,認識了當時的社團老師許恆嘉。
在攝影社的日子,與其說是和老師學攝影,更多的是學習怎麼看待人生。當年高一的我,覺得自己好像長大了,想要自己做決定,卻又無法自己承擔責任。
有好多事情似懂非懂,想找人問,卻不知道可以問誰。父母嗎?我不知道怎麼開口跟他們說。老師嗎?告訴他們我的煩惱,會影響到他們怎麼看我,會影響我的學業成績嗎?同學嗎?同學會說出去嗎?他們會不會覺得我是異類?
在青少年時期,整個腦袋在打架,常常會不自主的哭泣,卻也說不出來由。生命彷彿需要一個出口,只是找不到出口在哪裡。
認識恆嘉老師之後,剛開始只是覺得這個老師很不一樣。他沒有給我們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反而更像是個大哥哥陪伴在我們身邊。
後來除了攝影的事情,和老師談更多的是關於成長、關於生活、關於未來。
敢勇敢開口的原因,是因為我發現恆嘉老師不會直接先入為主,直接用他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該怎麼做。他會先聽我說,然後從和我談話中的蛛絲馬跡,慢慢分析給我聽。當時我不敢向大人求助,是因為心裡大概也猜到大人給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往往是我們不想要的,所以選擇不說、不問、不談,就這樣放在心裡。
每一次和恆嘉老師對話,我都覺得打破了我腦袋的框架,用了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觀點去看事情。我記得當時老師已經開始著手研究「碎形思考」和「DISC」。社團時間之外,老師也會和我們一起吃飯聊天,用這些工具幫我們做一下人格測驗。這對於當時是高中生的我來說,真的是眼界大開。
高中畢業後和老師斷了聯繫,沒想到他又讀了博士班,接著到澳門去教書。我們重新聯繫上是因為「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這個粉專,讓他又重新找到我。
因著文字,因著網路,我們二十年後再相遇,他告訴我他正在寫一本書,正是關於他這二十多年來陪伴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的經驗。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讓我看見一個人怎麼樣把生活跟研究結合在一起。
高中時就常常聽老師談自己的三個孩子和師母的故事,聽著老師的教養方式,覺得怎麼跟我們家完全不一樣。聽著老師怎麼樣讚美師母,欣賞自己的另一半,這也是在我的原生家庭中不曾看到的。當時覺得好羨慕好憧憬,恆嘉老師讓我看見人生不一樣的可能。不然,以一個高中生來說,身邊的參考對象真的太少了。就像是柏拉圖的洞穴理論一樣,我在洞穴裡面,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當年高中的我,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當年老師口中的三個稚子,現在也都已經長大。讀著恆嘉老師的著作,像是幫我拼湊了這二十年來錯過的時光。
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為了孩子的成長,我開始閱讀教養的書籍。大部分的書籍都是作者就孩子當下的階段,去描述這個階段的教養經驗。大部分的書聚焦在國中高中,大學階段好像就不在父母的教養範圍。這本書中老師交錯著回顧從孩子還是孩提時期,到現在已經在讀研究所甚至進入職場,這二十幾年來的教養歷程。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還有許多輔導大學生的經驗。讀著這本書,才發現老師的三個孩子非常不一樣,不是走在平均值,而是走在極端值,想必這樣的教養非常不容易。我無法想像,如果我的孩子是個學霸資優生,她告訴我找不到讀書的意義和目的,想要休學,我該怎麼回應她。我無法想像,如果是我的孩子離家出走,徹夜未歸,最後被在別的縣市的警察局通知領回的時候,我到底該跟孩子說些什麼。如果你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沒關係,我們可以看看過來人恆嘉老師怎麼做。
或許你覺得這是家庭教養風格不同,無法一體適用每個家庭、每個孩子。但在這本書當中我看見的不僅是個案的處遇,而是引用相當多的研究,和許多的教養書籍,有相當紮實的理論基礎。一邊閱讀著恆嘉老師的故事,一邊看著老師將心目中的理論架構一步步建構起來。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要處理的不是眼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是先讓孩子找到自己的願景(vision),自我察覺後發現自我能力和願景之間的落差,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strategy)去減少差距,當中有哪些方法(approach)可以解決,最後採取實際的行動(implementation)。
VSAI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一個漏斗形成一個螺旋。父母應該用VSAI的思維陪伴子女,肯定V,接納S,論理A,堅持I(我知道你現在可能看不懂,但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懂了)。
整本書讀來非常過癮,故事穿插著理論,理論交織著故事,不經令人一下眉頭深鎖,一下又莞爾一笑。整本書首尾呼應,整個系統綱舉目張,重點是裡面充滿了愛和溫暖。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也對照現在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在閱讀當中和自己對話,修補自己的過去,調整未來和孩子的相處策略。
感謝恆嘉老師願意分享並且記錄下這二十幾年來的教養經歷,讓正在教養路上的我們,可以按圖索驥,看清楚孩子處在VSAI的哪個狀態,父母可以怎麼應對。我期許自己也可以和恆嘉老師一樣,當一個孩子信任的大人,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可以提供陪伴和幫助,成為支持孩子成長的後盾。
這本書也推薦給你,教養的路上,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本文作者為「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推薦序】
【推薦序】教養是陪伴,看見二十年前的自己/彭冠綸
和恆嘉老師認識,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了,當年我只是個剛升上高一的高中生,因緣際會之下加入了攝影社,認識了當時的社團老師許恆嘉。
在攝影社的日子,與其說是和老師學攝影,更多的是學習怎麼看待人生。當年高一的我,覺得自己好像長大了,想要自己做決定,卻又無法自己承擔責任。
有好多事情似懂非懂,想找人問,卻不知道可以問誰。父母嗎?我不知道怎麼開口跟他們說。老師嗎?告訴他們我的煩惱,會影響到他們怎麼看我,會影響我的學業成績嗎?同學嗎?同學會說出去嗎?他們會不會覺得我是異類?
在青少年時期,整個腦袋在打架,常常會不自主的哭泣,卻也說不出來由。生命彷彿需要一個出口,只是找不到出口在哪裡。
認識恆嘉老師之後,剛開始只是覺得這個老師很不一樣。他沒有給我們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反而更像是個大哥哥陪伴在我們身邊。
後來除了攝影的事情,和老師談更多的是關於成長、關於生活、關於未來。
敢勇敢開口的原因,是因為我發現恆嘉老師不會直接先入為主,直接用他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該怎麼做。他會先聽我說,然後從和我談話中的蛛絲馬跡,慢慢分析給我聽。當時我不敢向大人求助,是因為心裡大概也猜到大人給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往往是我們不想要的,所以選擇不說、不問、不談,就這樣放在心裡。
每一次和恆嘉老師對話,我都覺得打破了我腦袋的框架,用了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觀點去看事情。我記得當時老師已經開始著手研究「碎形思考」和「DISC」。社團時間之外,老師也會和我們一起吃飯聊天,用這些工具幫我們做一下人格測驗。這對於當時是高中生的我來說,真的是眼界大開。
高中畢業後和老師斷了聯繫,沒想到他又讀了博士班,接著到澳門去教書。我們重新聯繫上是因為「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這個粉專,讓他又重新找到我。
因著文字,因著網路,我們二十年後再相遇,他告訴我他正在寫一本書,正是關於他這二十多年來陪伴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的經驗。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讓我看見一個人怎麼樣把生活跟研究結合在一起。
高中時就常常聽老師談自己的三個孩子和師母的故事,聽著老師的教養方式,覺得怎麼跟我們家完全不一樣。聽著老師怎麼樣讚美師母,欣賞自己的另一半,這也是在我的原生家庭中不曾看到的。當時覺得好羨慕好憧憬,恆嘉老師讓我看見人生不一樣的可能。不然,以一個高中生來說,身邊的參考對象真的太少了。就像是柏拉圖的洞穴理論一樣,我在洞穴裡面,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當年高中的我,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當年老師口中的三個稚子,現在也都已經長大。讀著恆嘉老師的著作,像是幫我拼湊了這二十年來錯過的時光。
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為了孩子的成長,我開始閱讀教養的書籍。大部分的書籍都是作者就孩子當下的階段,去描述這個階段的教養經驗。大部分的書聚焦在國中高中,大學階段好像就不在父母的教養範圍。這本書中老師交錯著回顧從孩子還是孩提時期,到現在已經在讀研究所甚至進入職場,這二十幾年來的教養歷程。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還有許多輔導大學生的經驗。讀著這本書,才發現老師的三個孩子非常不一樣,不是走在平均值,而是走在極端值,想必這樣的教養非常不容易。我無法想像,如果我的孩子是個學霸資優生,她告訴我找不到讀書的意義和目的,想要休學,我該怎麼回應她。我無法想像,如果是我的孩子離家出走,徹夜未歸,最後被在別的縣市的警察局通知領回的時候,我到底該跟孩子說些什麼。如果你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沒關係,我們可以看看過來人恆嘉老師怎麼做。
或許你覺得這是家庭教養風格不同,無法一體適用每個家庭、每個孩子。但在這本書當中我看見的不僅是個案的處遇,而是引用相當多的研究,和許多的教養書籍,有相當紮實的理論基礎。一邊閱讀著恆嘉老師的故事,一邊看著老師將心目中的理論架構一步步建構起來。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要處理的不是眼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是先讓孩子找到自己的願景(vision),自我察覺後發現自我能力和願景之間的落差,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strategy)去減少差距,當中有哪些方法(approach)可以解決,最後採取實際的行動(implementation)。
VSAI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一個漏斗形成一個螺旋。父母應該用VSAI的思維陪伴子女,肯定V,接納S,論理A,堅持I(我知道你現在可能看不懂,但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懂了)。
整本書讀來非常過癮,故事穿插著理論,理論交織著故事,不經令人一下眉頭深鎖,一下又莞爾一笑。整本書首尾呼應,整個系統綱舉目張,重點是裡面充滿了愛和溫暖。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也對照現在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在閱讀當中和自己對話,修補自己的過去,調整未來和孩子的相處策略。
感謝恆嘉老師願意分享並且記錄下這二十幾年來的教養經歷,讓正在教養路上的我們,可以按圖索驥,看清楚孩子處在VSAI的哪個狀態,父母可以怎麼應對。我期許自己也可以和恆嘉老師一樣,當一個孩子信任的大人,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可以提供陪伴和幫助,成為支持孩子成長的後盾。
這本書也推薦給你,教養的路上,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本文作者為「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柳子駿|基督教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謝智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鄭錫懋|《英語自學王》系列作者
專文導讀──
李貽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李孟珍|南投縣議會秘書長
李展鵬|港澳文化評論人
林玉鳳|澳門大學傳播系教授/前澳門立法會議員
林茂安|蘭恩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胡夢鯨|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特聘教授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陸子鈞|《科學人雜誌》內容長...
章節試閱
【前 言】超前部署的教養心法
三分鐘的重要會議
二〇一五年,我拿到澳門大學的工作合約,準備離開台灣赴職。臨行前幾周,我和老婆阿妮召開家庭會議討論,想聽聽三個子女的看法。
我說:「爸爸拿到澳門大學的工作合約,再過幾個禮拜就要出發了。未來我們會相隔兩地,很難像之前那樣常聊天,也許幾個月才回來,久久才能見上一次面。我和媽媽都想聽聽你們的想法,有什麼掛心的儘量說!」
環顧他們三人,我心想萬一他們反對,很難放棄合約不履職。無論是要安撫情緒或說服,恐怕要花些工夫。
話音剛落,老三諾亞立馬接話:「爸,我們親子關係很好,你就放心出去吧!」回覆得乾脆俐落、鏗鏘有力。轉頭看向老大家姊和老二麻吉:「那……你們兩個呢?」家姊維持慣常的冷靜,麻吉燦笑閃閃,同聲回答說:「和弟弟的想法一樣啊!」兩人同步指向諾亞。
哇!這麼乾脆!雖然有點不被需要的失落感,我還是很開心:在國二、國三、高三子女的眼中,我們的親子關係是如此被肯定。這個重要的家庭會議,三分鐘結束。
二〇二〇年,新冠疫情爆發全球漫流,經年無法返台。二〇二一年,疫情尚未休止,終於安排到機會回台灣和家人們再聚。那天晚上,家姊大學放假回家,晚餐照例是聊不完。收拾好碗盤餐桌,重新回座續聊,她突然嘆了一口氣,說:「唉……!爸爸,我們家好像烏托邦喔!跟朋友總是會聊到自己家裡的事,大家成長背景和家境都不一樣,但是,不時會聽到他們和父母的衝突矛盾、意見不同、甚至是關起門來不說話不溝通。我回想了一下,這些事在我們家好像都沒有發生過欸?我覺得我們家真像是一個厚厚的同溫層。」
我心想:聽起來不錯!往好處看,這麼多年來我們應該有做對一些事:「那妳覺得我們家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你和媽媽會認真聽我們說話,也會和我們一起思考、討論,一起往前走。」家姊說。
當時在澳門工作第六年,正是三姊弟轉換為獨立成人的時期。六年前有諾亞的肯定,六年後有家姊的讚美,我和阿妮陪伴他們三人直到成年,有種「教養大考驗過關」的感覺,真是令人歡快滿足。
陪伴高中生、大學生,造就教養心法
其實,能找到好方法善待自己的三個子女,是因為過去二十九年陪伴各色各樣的高中、大學生的經驗累積的結果。二十九年,是從一九九四年起算,到二〇二二年結束澳門大學工作為止。
我剛出社會時靠攝影維生,在攝影教室負責招生、教入門課程,也實戰接案拍攝。當時台北的中山女中校刊社和攝影社尋聘老師,便開始與高中生接觸。
我開著九人座帶女孩們在嘉義以北,上山下海外拍。暑訓寒訓晨起追日、探夜逐月、閱讀作品、反思探求自己和別人的思維。攝影不只是拍照,更是在觀察的過程中理解自己的心。在學業之外,學生開了視野,也找我談心:朋友、感情、父母家人、人生發展、生活意義與價值感等,讀書、考試、拿成績的事反而不太聊。
不久,學生展出近百張作品,北一女中和建國中學同好來中山,看到同齡人竟創作出這麼多令人感動的作品,於是兩校也開始找我去上些課。差不多同時期,我換跑道去基督教會擔任行政職。教會氣氛溫暖、空間設備好用,學生們喜歡去那邊上課、討論作品、聊天、吃飯、自習、約會。建中生偶爾還「請公假」來打屁聊天。幾年時間裡,白、綠、卡其色制服是教會裡常見走跳的顏色。
另外,教友來到教會,免不了要抒發、談心、祈禱。若牧師剛好不在,反正看我這行政人員也是善類,於是抓了我就什麼都談:感情、家庭、親子、夫妻、職場……無所不包,清楚看到家家那本難念的經。我常開玩笑說自己說不定哪天會像情報人員一樣被下毒手,因為知道太多祕密了。
後來工作變忙後跑不了太遠。只好辭掉中山、建中、北一女的教學,換到松山高中帶攝影,因為離教會更近,互動更方便。教會裡更多高中生、大學生穿梭了。
某日,有位學生下課過來,聊著說:「我覺得大學裡應該也要有像你這樣的老師。」剛好當時體制外大學徵求攝影老師,因為我在舉薦名單中就應聘兼任了。那時起,高中、大學生的成長歷程同步進入我的視野。
後來,台北工作結束,舉家五口遷回鄉下與父母同住,換到東海大學任職。2008年,東海大學創立書院,我加入創院團隊,一同開啟台灣少見的「書院教育」模式。
天天和準大人同住
「書院」的英文residential college,直譯中文是「住宿學院」。簡單說就是大學裡「加上生活學習功能的宿舍」。書院的原型,大致來自兩方面:英國式的住宿學院,以及美國式的博雅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進入書院式大學的學生,都必須至少住校一年或是更久。華人地區除了澳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台灣多所大學,以及中國大陸上百所大學也都有住宿式書院。
從大學生活的歸屬感來說,台灣大學生的認同主要在系上,自我介紹時通常會說:我是法律系的、我是物理系的、我是外文系的。在書院制大學,學生的認同主要是書院,學生會說:我是曹光彪書院的、我是聯合書院的、我是三一書院的。專業學系只是上課的地方,下課後就回到書院來生活。而一般大學的社團、打工、興趣、吃飯交友、學系交流、創業發想……在書院裡都能滿足。所以,書院本身就創造了很多元的生活環境。
另外,書院和純粹的宿舍還有個不同:大學宿舍管理是由舍監、輔導員、行政或維修人員所組成,下班後只剩值班人員。書院除了管理行政維修人員,更會請有聲望的學者擔任院長、副院長,還要找碩、博士等級的老師,擔任書院導師(resident fellow)。他們都必須以書院為家,和學生幾乎是全時間一起生活、用餐、投入活動。
我是書院導師,因為經常在書院,學生很容易找到我。熟悉之後,學生常常直接推門進我辦公室,在沙發上舒服自在坐下,天南地北開聊。從二〇〇八年到二〇二二年,我持續了十五年的書院生活,不會像一般教授下課走人,而是日常生活就與學生有緊密的關係。我要求學生叫我「恆嘉哥」而不是「老師」就是刻意要拉近距離。
以前,教攝影和在教會與學生互動,是體制外的學習;但在書院教育中,這些互動就是體制裡很重要的部分。終究說來,日常就要進行引導、累積互信,與學生探究知識、討論生活。如何想像那些相處的畫面呢?可以說像是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當中的霍格華茲(Hogwarts)學院的生活。院長是鄧不利多,書院導師就是心懷好意的石內卜,與學生保持好的互動就是最大的法術。
與學生一起生活的視角
書院導師必須認識每位學生,常常接觸、談話。而且,學生在書院四年的負責導師都是同一位,所以我便有了獨特的位置,看到很多學生整個大學時期的成長發展。很幸運地,這樣近距離的生活、教學、合作、共事、領導、管理,天天與學生互動、對話、觀察,對學生長大的過程就有比較開廣的視角。
另外,從體制外到體制內,我接觸到學生的學業成績分布也很寬,澳門大學更是集學生差異之大成。因為有澳門政府大力支持,資源豐富,開放國際招生,以致境外申請進來的學生成績相當好。同時,公立大學也要對本地學生負責,但因為人口基數少,錄取成績差距也大。所以書院導師不但與超強學霸相熟,也得陪伴在成績裡溺水的學生艱苦奮鬥。
一起生活還能有完整的視角:我們能全面看到不同心理狀態、不同成就表現的學生(心理狀態和成就表現不畫等號)。我們會面對成就表現十足優秀的學生,也有動機普通、馬馬虎虎的學生,還要應對有明顯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因此,書院導師的責任不只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陪伴引導學生有力量往前走,目標是讓「準大人」們完整地成長發展,具備獨立的能力。
別人家的小孩,教我超前部署
華人父母常會講出「別人家的小孩都怎樣……」這句話,讓子女聽了就卯起來暴躁。我和阿妮不對三個子女講這句話,恰恰是因為看過很多別人家的小孩,而且還是差不多走完「叛逆期」的高中、大學生。看到他們,我們也不斷反思和子女的相處方式。也思索著:上帝把三個孩子託管在我們夫妻手中,等到他們長到高中、大學時,和父母還有好的關係嗎?他們的心靈強壯嗎?能夠有整合的思考能力嗎?有獨立的生活能力嗎?
我要謝謝好多學生願意跟我說成長故事,講出內心的話,而不只用外在表現面對我,讓我看到成長發展的心理結構模式。我常和阿妮分享討論學生的回饋,變成我們的經驗,超前部署用在我們的子女身上,免去了臨時找水救火的問題。
本書將分享這些經驗,用我們三個子女和學生的成長故事,把我看到的發展結構模式給讀者做為教養子女的參考。希望每個家長都能從中找到適合的方法,為子女搭建好順利長大成一個獨立大人的鷹架。
【前 言】超前部署的教養心法
三分鐘的重要會議
二〇一五年,我拿到澳門大學的工作合約,準備離開台灣赴職。臨行前幾周,我和老婆阿妮召開家庭會議討論,想聽聽三個子女的看法。
我說:「爸爸拿到澳門大學的工作合約,再過幾個禮拜就要出發了。未來我們會相隔兩地,很難像之前那樣常聊天,也許幾個月才回來,久久才能見上一次面。我和媽媽都想聽聽你們的想法,有什麼掛心的儘量說!」
環顧他們三人,我心想萬一他們反對,很難放棄合約不履職。無論是要安撫情緒或說服,恐怕要花些工夫。
話音剛落,老三諾亞立馬接話:...
目錄
推 薦 序 從前風聞,如今親見/柳子駿
推 薦 序 教養是陪伴,看見二十年前的自己/彭冠綸
推 薦 序 讓孩子找到自己/謝智謀
推 薦 序 每片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鄭錫懋
導 讀 教養,是一趟生命的旅程/李貽峻
前 言 超前部署的教養心法
第01章 獨立的樣子
「獨立」是在善意的前提下,自已能想得清楚、
說得明白、靈活應對、動手做到。
第02章 漸進式的放手原則
從局部到大範圍的放手原則,包含「生活能力」
「承擔責任」「自由度」和「信任度」四個條件。
第03章 從二元思考到多元思考
多元思維的典型樣子就是「溫柔而堅定」的態度。
溫柔,是出於善意;堅定,是因為仍要做出結果,讓成長發展繼續。
第04章 肯定願景,創造內在動力
無條件肯定、不以自身價值去判斷子女在乎的事物,
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向渴望的「目標」前進。
第05章 接納落差,轉為發展策略
當子女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時,聆聽、接納他們的情緒,
引導他們接受自己的現況,一起討論如何縮小與目標的差距。
第06章 多元知識,找到應對方法
有知識才能講道理找方法。從知識中找到合用的方法,
和子女討論邏輯、講道理,透過這些「工具」,
讓策略變得具體、能夠執行。
第07章 落實執行,讓期待的結果發生
支持子女「投入行動」,全力以赴。
為他們鼓勵、吶喊、加油,堅持到有結果。
從「去做」開始,練習到「能做到」,最後變成「一直能做到」。
第08章 長大,是從破碎變完整
子女的成長發展,是正在「雪花碎形」裡一步步填答的過程。
第09章 要過怎樣的人生,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家長給子女施加的力量,無論正向負向都會流進子女的心理
在VSAI結構中,流動、思考、分配、轉換。
第10章 成為有力量的獨立人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專注於和他們的VSAI狀態同步,
用不同的方式和他們互動。
第11章 完整的親子相處
家長要把子女當成完整的人,好好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
擁抱,可以超越語言去表達家長與子女彼此的包容。
致 謝
推 薦 序 從前風聞,如今親見/柳子駿
推 薦 序 教養是陪伴,看見二十年前的自己/彭冠綸
推 薦 序 讓孩子找到自己/謝智謀
推 薦 序 每片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鄭錫懋
導 讀 教養,是一趟生命的旅程/李貽峻
前 言 超前部署的教養心法
第01章 獨立的樣子
「獨立」是在善意的前提下,自已能想得清楚、
說得明白、靈活應對、動手做到。
第02章 漸進式的放手原則
從局部到大範圍的放手原則,包含「生活能力」
「承擔責任」「自由度」和「信任度」四個條件。
第03章 從二元思考到多元思...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