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貝琪・甘迺迪博士
定價:NT$ 370
優惠價: 7 折, NT$ 259
作者簡介:
前言 幫助你在教養路上脫胎換骨,不再懷抱沮喪和罪惡感
「貝琪博士,我五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階段,她對妹妹很刻薄,對我們很無禮,在學校裡情緒崩潰。我們感覺完全卡住了。你能幫忙嗎?」
「貝琪博士,為什麼我的孩子經過馬桶訓練後,突然在家裡到處小便?我們嘗試使用獎勵和懲罰,卻沒有任何改善。你能幫忙嗎?」
「貝琪博士,我十二歲的孩子從來不聽我的話!這讓人很生氣。你能幫忙嗎?」
是的,我可以幫忙。我們可以克服這些難題。
作為長期從事私案諮詢的臨床心理學家,我與尋求協助的父母合作,解決那些讓他們感到沮喪、精疲力竭和絕望的棘手情況。儘管從表面上看,這些情況是獨特的—愛耍嘴皮的五歲孩子、已接受過馬桶訓練卻退步的幼兒、挑釁的青少年—但潛在的希望是相同的:所有父母都想做得更好。基本上父母不斷在告訴我:「我知道我想成為怎樣的父母,但不知道如何達到這個目標,請幫助我銜接兩者之間的距離。」
諮詢的過程,由父母和我從一起解讀某個失序行為開始。行為是一條線索,顯示一個孩子或往往一整個家庭系統辛苦掙扎的癥結點。透過調查行為,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缺少什麼技能,發現父母的引爆點和可成長的領域。我們從「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你有解決辦法嗎?」轉移到「我的孩子面臨什麼挫折,我能扮演怎樣的協助角色?」同時希望父母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我接下來的挑戰是什麼?」
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父母從絕望和挫敗走出來,轉換為希望、授權、甚至自我反思—這一切都不依賴普遍提倡的教養策略。你不會見到我建議暫時隔離、好寶寶貼紙、懲罰、獎勵或忽視,作為對孩子挑戰行為的回應。我推薦什麼呢?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孩子這些脫序行為只是冰山一角,表面之下是孩子的整個內心世界,等待著被理解。 「不一樣」的教養觀念
當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並在診所工作時,我對孩子進行遊戲治療。雖然我喜歡諮詢孩童,但很快就對與父母的有限接觸感到沮喪。我常常希望也能與父母合作,而不只是直接諮詢孩子,但與父母僅有輔助性交談。同一時間,我也為成年人提供諮詢,而我被一種不可否認的連結所吸引:這些成年人明顯在童年時期曾經出了問題—兒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行為背後的求救訊號,卻未得到回應。我意識到,如果觀察一下成年人需要但未曾得到的東西,我就可以用這些知識來指導我對兒童和家庭的工作。
當我開立私人診所時,我只為成年人提供治療或親職教育。在我自己成為媽媽後,我增加了親職教育方面的工作量,不論是一對一的諮詢或每月持續的教養小組討論。後來,我參加了一個為臨床醫生提供的培訓專案,該專案宣稱將提供一種「證實有效」和「黃金標準」的方法,來處理兒童的紀律和問題行為。它所教授的方法感覺很有邏輯性,也很「乾淨俐落」,我在結業前學到了今日教養專家經常提倡的類似干預措施。當時我覺得學到了一個完美的系統,可以消除脫序行為,鼓勵更多社會觀感良善行為—基本上,就是更順從、更方便父母的行為。但幾週後我突然發現:這感覺很糟糕。每當我聽到自己提供這種「證實有效」的指導時,我就感到胃部不適。我無法擺脫這樣的疑慮:如果有人對我施行這些干預措施,我肯定不好受,它們不可能是教養孩子的正確方法。
沒錯,這些制度合乎邏輯,但它們側重於消除「不良」行為,並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強制執行。例如:鼓勵用暫時隔離來改變行為⋯⋯在孩子們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硬是把他們拆散,這會是最佳解決辦法?基本的人性在哪裡呢?
我意識到這些「證實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在「行為主義」的原則之上,行為主義是一種學習理論,注重可觀察到的行為,而不是感覺、思想和衝動這些無法察覺的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將塑造行為置於理解行為之上,把行為看作是全景,而不是潛在未滿足需求的表達。這就是為什麼我意識到這些「證實有效」的方法讓我感覺如此糟糕—它們混淆了訊號(孩子真正發生的事情)和噪音(行為)。畢竟,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塑造行為,而是養育人類。
這股認知一出現,我就無法擺脫。我知道一定有一種與家庭合作的方式,既有效又不會犧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連結。於是我開始全心投入,把所知道關於依附、正念和內在家庭系統(IFS)的所有理論方法—它們成為我私人諮詢的依據—轉化為一種與父母合作,具體、易做,而且易於理解的方法。
事實證明,將教養思維從「後果」轉向「連結」,並不意味著將家庭掌控權讓給孩子。雖然我抵制暫時隔離、懲罰、後果和忽視,但我的教養方式沒有任何放任或軟弱之處。我的方法提倡堅定的界限、父母的權威和穩健的引導,同時保持積極的關係、信任和尊重。 深刻的思考,實用的策略(以及如何使用本書)
參與親職工作時,我經常說「兩者皆對」:實用、基於解決方案的策略,也能促進更深層的癒合。許多教養理念迫使父母做出選擇。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來改善孩子的行為,或者優先考慮關係,卻同時犧牲一條通向更好行為的明確道路。採用本書提供的方法,父母不僅可以確實改善外部行為,內心也可以感覺更踏實。他們可以強化與孩子的關係,看到行為和合作的改善。
接下來你閱讀的內容,都將依循「兩者皆對」的核心原則發展。這個原則有理有據,有許多相關的策略,也有實證效果,而且可憑創意直覺化使用,它優先考慮父母的自我照顧和孩子的福祉。案主來到我的辦公室,可能是為了尋找一套解決孩子行為的策略,他們離開時卻得到了更寶貴的東西:對孩子行為背後的細微理解,以及將這種理解付諸實踐的一套工具。我希望在讀完本書後,你也會有同樣的收穫。我希望你能帶著新的自我同理、自我調節和自信脫胎換骨,並感到有能力幫孩子配備這些重要品質。
本書是一個教養模式的開端,它既關乎幼兒發展,更注重家長的自我發展。前十章由我的教養原則組成。不論是在家裡與自己的三個孩子、在諮詢室與案主和他們的家庭,以及在社交媒體上與我多年來連結的許多家長,我都依循這套原則。提出這些原則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童和父母的癒合,並提供實用的策略,以獲得更溫和的教養體驗。這些原則的核心是透過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不僅可以改善行為,還可以改變整個家庭的運作方式和親密關係。
書的後半分成兩部分,首先,你會發現我稱之為「建立連結資本」的策略。這些是在親子關係中增進連結和親密的久經考驗的策略。不管是什麼問題—即使只是家裡的氣氛不好,而你又摸不著頭緒—你都可以實施這些干預措施中的一個,開始扭轉局面。接著,我們將進入處理具體的兒童行為問題,許多促使父母尋求我諮詢的常見狀況:從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執、發脾氣、撒謊,到焦慮、缺乏自信和害羞,無所不包。不是每一種策略都適用於每一個孩子,只有你才知道你孩子的個別需求,但這些策略將協助你在挑戰出現時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並使你有能力以對你感到合適、對你孩子有安全感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 * *
讀者應該不會感到意外,我從來不是一個喜歡權衡或犧牲的人。我相信你可以既堅定又溫暖,既講究紀律也給予肯定,既注重連結亦可扮演一個穩固的權威。而且我相信,最終,這種方法對父母來說也是「感覺正確」的—不僅僅是邏輯上的,而是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因為我們都希望看到孩子成為好孩子,看到自己成為好父母,並努力實現一個更和諧的家庭。而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們不需要選擇妥協,就可以擁有這一切。
譯者簡介:
簡瑜
曾任出版社編輯、心靈講座與商業課程翻譯。現為運動科技開發與數據分析顧問,但真正主業是兩位孩子的父親。編譯有《教養逆思維》《未來十年微趨勢》《真確》《影響孩子一生的金錢對話》等書。教養撞牆期幸運接觸到貝琪博士,讓我得以看透(看見)孩子脫序行為後的吶喊和良善。
徐彩嫦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現在每天與文字之靈合作,探索、傳達世界與人性的複雜。歡迎賜教:itzelth936@protonmail.com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作者:貝琪・甘迺迪博士
優惠價: 7 折, NT$ 259 NT$ 370
作者簡介:
前言 幫助你在教養路上脫胎換骨,不再懷抱沮喪和罪惡感
「貝琪博士,我五歲的孩子正處於一個階段,她對妹妹很刻薄,對我們很無禮,在學校裡情緒崩潰。我們感覺完全卡住了。你能幫忙嗎?」
「貝琪博士,為什麼我的孩子經過馬桶訓練後,突然在家裡到處小便?我們嘗試使用獎勵和懲罰,卻沒有任何改善。你能幫忙嗎?」
「貝琪博士,我十二歲的孩子從來不聽我的話!這讓人很生氣。你能幫忙嗎?」
是的,我可以幫忙。我們可以克服這些難題。
作為長期從事私案諮詢的臨床心理學家,我與尋求協助的父母合作,解決那些讓他們感到沮喪、精疲力竭和絕望的棘手情況。儘管從表面上看,這些情況是獨特的—愛耍嘴皮的五歲孩子、已接受過馬桶訓練卻退步的幼兒、挑釁的青少年—但潛在的希望是相同的:所有父母都想做得更好。基本上父母不斷在告訴我:「我知道我想成為怎樣的父母,但不知道如何達到這個目標,請幫助我銜接兩者之間的距離。」
諮詢的過程,由父母和我從一起解讀某個失序行為開始。行為是一條線索,顯示一個孩子或往往一整個家庭系統辛苦掙扎的癥結點。透過調查行為,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缺少什麼技能,發現父母的引爆點和可成長的領域。我們從「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你有解決辦法嗎?」轉移到「我的孩子面臨什麼挫折,我能扮演怎樣的協助角色?」同時希望父母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我接下來的挑戰是什麼?」
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父母從絕望和挫敗走出來,轉換為希望、授權、甚至自我反思—這一切都不依賴普遍提倡的教養策略。你不會見到我建議暫時隔離、好寶寶貼紙、懲罰、獎勵或忽視,作為對孩子挑戰行為的回應。我推薦什麼呢?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孩子這些脫序行為只是冰山一角,表面之下是孩子的整個內心世界,等待著被理解。 「不一樣」的教養觀念
當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並在診所工作時,我對孩子進行遊戲治療。雖然我喜歡諮詢孩童,但很快就對與父母的有限接觸感到沮喪。我常常希望也能與父母合作,而不只是直接諮詢孩子,但與父母僅有輔助性交談。同一時間,我也為成年人提供諮詢,而我被一種不可否認的連結所吸引:這些成年人明顯在童年時期曾經出了問題—兒時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行為背後的求救訊號,卻未得到回應。我意識到,如果觀察一下成年人需要但未曾得到的東西,我就可以用這些知識來指導我對兒童和家庭的工作。
當我開立私人診所時,我只為成年人提供治療或親職教育。在我自己成為媽媽後,我增加了親職教育方面的工作量,不論是一對一的諮詢或每月持續的教養小組討論。後來,我參加了一個為臨床醫生提供的培訓專案,該專案宣稱將提供一種「證實有效」和「黃金標準」的方法,來處理兒童的紀律和問題行為。它所教授的方法感覺很有邏輯性,也很「乾淨俐落」,我在結業前學到了今日教養專家經常提倡的類似干預措施。當時我覺得學到了一個完美的系統,可以消除脫序行為,鼓勵更多社會觀感良善行為—基本上,就是更順從、更方便父母的行為。但幾週後我突然發現:這感覺很糟糕。每當我聽到自己提供這種「證實有效」的指導時,我就感到胃部不適。我無法擺脫這樣的疑慮:如果有人對我施行這些干預措施,我肯定不好受,它們不可能是教養孩子的正確方法。
沒錯,這些制度合乎邏輯,但它們側重於消除「不良」行為,並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強制執行。例如:鼓勵用暫時隔離來改變行為⋯⋯在孩子們最需要父母的時候硬是把他們拆散,這會是最佳解決辦法?基本的人性在哪裡呢?
我意識到這些「證實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在「行為主義」的原則之上,行為主義是一種學習理論,注重可觀察到的行為,而不是感覺、思想和衝動這些無法察覺的心理狀態。行為主義將塑造行為置於理解行為之上,把行為看作是全景,而不是潛在未滿足需求的表達。這就是為什麼我意識到這些「證實有效」的方法讓我感覺如此糟糕—它們混淆了訊號(孩子真正發生的事情)和噪音(行為)。畢竟,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塑造行為,而是養育人類。
這股認知一出現,我就無法擺脫。我知道一定有一種與家庭合作的方式,既有效又不會犧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連結。於是我開始全心投入,把所知道關於依附、正念和內在家庭系統(IFS)的所有理論方法—它們成為我私人諮詢的依據—轉化為一種與父母合作,具體、易做,而且易於理解的方法。
事實證明,將教養思維從「後果」轉向「連結」,並不意味著將家庭掌控權讓給孩子。雖然我抵制暫時隔離、懲罰、後果和忽視,但我的教養方式沒有任何放任或軟弱之處。我的方法提倡堅定的界限、父母的權威和穩健的引導,同時保持積極的關係、信任和尊重。 深刻的思考,實用的策略(以及如何使用本書)
參與親職工作時,我經常說「兩者皆對」:實用、基於解決方案的策略,也能促進更深層的癒合。許多教養理念迫使父母做出選擇。以犧牲親子關係為代價來改善孩子的行為,或者優先考慮關係,卻同時犧牲一條通向更好行為的明確道路。採用本書提供的方法,父母不僅可以確實改善外部行為,內心也可以感覺更踏實。他們可以強化與孩子的關係,看到行為和合作的改善。
接下來你閱讀的內容,都將依循「兩者皆對」的核心原則發展。這個原則有理有據,有許多相關的策略,也有實證效果,而且可憑創意直覺化使用,它優先考慮父母的自我照顧和孩子的福祉。案主來到我的辦公室,可能是為了尋找一套解決孩子行為的策略,他們離開時卻得到了更寶貴的東西:對孩子行為背後的細微理解,以及將這種理解付諸實踐的一套工具。我希望在讀完本書後,你也會有同樣的收穫。我希望你能帶著新的自我同理、自我調節和自信脫胎換骨,並感到有能力幫孩子配備這些重要品質。
本書是一個教養模式的開端,它既關乎幼兒發展,更注重家長的自我發展。前十章由我的教養原則組成。不論是在家裡與自己的三個孩子、在諮詢室與案主和他們的家庭,以及在社交媒體上與我多年來連結的許多家長,我都依循這套原則。提出這些原則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童和父母的癒合,並提供實用的策略,以獲得更溫和的教養體驗。這些原則的核心是透過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不僅可以改善行為,還可以改變整個家庭的運作方式和親密關係。
書的後半分成兩部分,首先,你會發現我稱之為「建立連結資本」的策略。這些是在親子關係中增進連結和親密的久經考驗的策略。不管是什麼問題—即使只是家裡的氣氛不好,而你又摸不著頭緒—你都可以實施這些干預措施中的一個,開始扭轉局面。接著,我們將進入處理具體的兒童行為問題,許多促使父母尋求我諮詢的常見狀況:從兄弟姊妹之間的爭執、發脾氣、撒謊,到焦慮、缺乏自信和害羞,無所不包。不是每一種策略都適用於每一個孩子,只有你才知道你孩子的個別需求,但這些策略將協助你在挑戰出現時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並使你有能力以對你感到合適、對你孩子有安全感的方式解決這些問題。 * * *
讀者應該不會感到意外,我從來不是一個喜歡權衡或犧牲的人。我相信你可以既堅定又溫暖,既講究紀律也給予肯定,既注重連結亦可扮演一個穩固的權威。而且我相信,最終,這種方法對父母來說也是「感覺正確」的—不僅僅是邏輯上的,而是在他們的靈魂深處。因為我們都希望看到孩子成為好孩子,看到自己成為好父母,並努力實現一個更和諧的家庭。而這一切都是可能的,我們不需要選擇妥協,就可以擁有這一切。
譯者簡介:
簡瑜
曾任出版社編輯、心靈講座與商業課程翻譯。現為運動科技開發與數據分析顧問,但真正主業是兩位孩子的父親。編譯有《教養逆思維》《未來十年微趨勢》《真確》《影響孩子一生的金錢對話》等書。教養撞牆期幸運接觸到貝琪博士,讓我得以看透(看見)孩子脫序行為後的吶喊和良善。
徐彩嫦
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現在每天與文字之靈合作,探索、傳達世界與人性的複雜。歡迎賜教:itzelth936@protonmail.com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