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位心理工作者的訪談錄,
為謎樣的現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拼貼史詩般的馬賽克肖像
佛洛伊德和榮格幫助人們了解自己,
但艾瑞克森是第一個將「改變人」當成臨床工作的治療師。
──傑.海利/策略學派家族治療大師,《不尋常的治療》作者
在催眠被視為旁門左道的年代,米爾頓.艾瑞克森對催眠出神入化的運用讓催眠重現於治療現場,但他本人卻因此與主流扞格不入,從醫療體制傑出的一員成了江湖術士般的存在。儘管備受爭議,人們一批又一批地,或求助,或求教,不遠千里造訪他位於亞利桑那沙漠的小屋,只為一睹他的施行催眠治療。
本書作者傑弗瑞.薩德便是當年拜訪他的學子之一。艾瑞克森改變了他的人生,而薩德也成了首屈一指的治療大師,並以發揚艾瑞克森為志。五十年過去,薩德見證艾瑞克森當年如異端般的信念正蔚為潮流,透過這本《史詩人生》,他寫下關於艾瑞克森專業生涯與這段典範轉移的傳奇故事。
近百位曾與艾瑞克森親身交會的傑出心理工作者將在本書現身說法,無論他們對艾瑞克森是褒是貶,都無法磨滅他所帶來的印記。我們將驚覺,這些交會彷彿是艾瑞克森當年對心理治療界所做的巨大催眠──一如面對個案,他不高張理論,而是一次次地透過隱喻啟發人心,促動改變發生。
我們也將看見艾瑞克森的影響力是如何滲入心理治療各門各派,並再次為他令人拍案的治療故事叫絕,為他的幽默、無私,尤其是受苦於癱瘓卻樂觀以對的態度深受鼓舞,起身改變自己。
閱讀本書的過程如同經歷一段催眠引導,許多的片段出現,伴隨許多念頭與概念,而可以注意到一些體驗逐漸浮現。
──楊漢章/擁抱心理博愛館所長
這本書從各種「關係」的連結中觀看艾瑞克森的人生,數度讓我停下來反思自己的專業成長與發展中,直接親炙,或間接影響過我的貴人們。
──張貴傑/淡江大學教育與心理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從平凡的小故事,最能看出治療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不平凡的一生!
──張忠勛/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
想要精準認識馬賽克思考模式、謎樣般的艾瑞克森是不可能的。試圖出版艾瑞克森傳記是極度艱難的挑戰,而這個挑戰只有薩德博士承接得住。
──蔡東杰/本書譯者
一本傳記,最令人害怕的,便是無止盡地歌功頌德,或刻意隱惡揚善。而這本傳記,有著好傳記的所有優點,同時避開了令人害怕的缺點。
──黃天豪/本書譯者
有哪個心理治療學派的學生可以做到像薩德老師這種地步,在自己的導師過世後,繼續傳播艾瑞克森的學問和智慧四十年?繼續住在老師所在的沙漠城市四十年?
──洪偉凱/本書譯者
作者簡介:
傑弗瑞.薩德 Jeffrey K. Zeig(1947-)
臨床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學派催眠治療師,為現代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創辦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並兼任執行長,亦為世界短期心理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伴侶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國際大會創辦人兼主席。獲評為美國國家實踐學院心理學傑出執業者。
薩德精研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問並實踐超過四十年,且勤於著述與教學,在世界超過四十個國家演講、主持工作坊。薩德也參與編撰超過二十本心理治療書籍,其著作被譯成十四種語言風行於全世界,已中譯的有《催眠引導:讓便自然發生的心理治療藝術》、《喚醒式治療:催眠.隱喻.順勢而為》、《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等。薩德現居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為私人執業的婚姻和家族治療師,亦頻繁地透過線上課程與台灣、中國等地的心理治療工作者進行培訓。
譯者簡介:
(依翻譯頁碼順序排列)
蔡東杰
台大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曾於美國艾瑞克森基金會進修,為美國國家催眠師學會(National Guilt of Hypnotist; NGH)催眠治療師,亦為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自信催眠師線上學習平台創辦人,高雄養全診所院長。著有《催眠治療實務手冊》。【翻譯p. 39~204】
洪偉凱
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師,跟隨薩德博士學習,曾任鳳凰城艾瑞克森基金會兼任培訓講師,課程督導,並為薩德博士拍攝紀錄短片《薩德老師對台灣心理治療的貢獻》,亦為「薩德談經驗式治療」系列著作主要中文譯者。【翻譯p. 205~373】
黃天豪
臨床心理師,師承傑弗瑞.薩德博士,為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師、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現職為新田/初色心理治療所首席顧問。合著有《認真的你,有好好休息嗎?──平衡三力,找回活力》,合譯有《快樂成癮》、《催眠引導》等。【翻譯p. 374~536】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驚嘆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榮格分析師
張忠勛/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讓潛意識說話》共同作者
張貴傑/淡江大學教育與心理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楊漢章/諮商心理師、擁抱心理博愛館所長
趙家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讓潛意識說話》共同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列)
名人推薦:驚嘆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榮格分析師
張忠勛/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讓潛意識說話》共同作者
張貴傑/淡江大學教育與心理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楊漢章/諮商心理師、擁抱心理博愛館所長
趙家琛/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讓潛意識說話》共同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列)
章節試閱
大衛.卡洛夫
我在 1994 年與 1995 年訪問大衛.卡洛夫,(David Calof)他編輯並修改我們會談的逐字稿。
(節錄)
拜訪艾瑞克森
傑弗瑞.薩德:你在 1977 年拜訪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
大衛.卡洛夫:現在回頭看,當時我並不確定我期待什麼,我幾乎把艾瑞克森偶像化到一個超凡境界。我記得見到他時,被他的衰老無力樣貌嚇到了。或許我一開始的失望,是因為我把艾瑞克森想像成一個全能或是出神入化的強者。
一開始,我因為他死板的教課方式感到失望,他的治療方法對我來說也是僵化死板的,而他的不直接回答問題,也讓我感到挫折。直到過了一段時間我才領悟,他熟練地運用他的教學故事,而這就是他向學生傳遞精微的間接暗示工具。
我第一次拜訪結束離開時,感覺雖然喜歡這個過程,但我學到的只有間接溝通。我離開時帶著崇高敬意,因為他很有技巧地在團體中遊走。我仔細觀察他如何跟第一週小團體裡來來去去的人相處。令我震驚的是,他可以這麼精微地在團體中轉移張力,並且把團體溝通過程當成一個催眠媒介。我也為他能夠持續同時在不同層次溝通感到著迷。我很確定我自己也錯過很多訊息,甚至認為自己不知所措,因為我覺得他沒有直接溝通,這件事很奇怪。但我真的被吸引了。我感即將展開偉大的新冒險,並且帶著焦慮心情想要再回去。一想到要跟他學習,我就非常興奮與感動。我知道與他一起工作是他給我的難得的機會,而我永遠感謝他。
於是,1980 年他過世之前,一段與他長達三年 13 的學習開始了。那段時間,我拜訪鳳凰城大概十五次,通常每次都會待上一星期。接近末期時,有些時間減短了,因為艾瑞克森的身體狀況變差。
個別會談與費用
傑夫.薩德:你參加他的教學研討會嗎?
大衛.卡洛夫:大部分時間是的,雖然我跟他有些個別諮商以及個別治療時間。當我開始拜訪艾瑞克森醫師的時候,他並不是那麼繁忙。一個星期裡很多日子,我是唯一的學生,或許有一個或兩個人來來去去,或是待上一兩天。但前面三次拜訪時,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對一進行。
我也接受了三次個別治療。我特別記得其中兩個,對於第三次的印象就比較不確定,因為大部分時間我都在催眠裡。
傑夫.薩德:你如何付費?
大衛.卡洛夫:當時我才開始新的工作,手頭有點拮据,規律地拜訪艾瑞克森醫師需要相當大的花費。我問他要付多少學費,我記得他說一小時四十美金,但這比較像是指導原則,而不是要求。每次拜訪,我就開一張支票寫上我能夠支付的最高金額。我從來沒有按小時付費給他,都是給他一整個星期的費用。端賴拜訪時間的長短,我付的學費大概是每個星期五十到一百五十美金。
傑夫.薩德:你與艾瑞克森單獨相處時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大衛.卡洛夫:有一次會談至今仍然鮮明地留在我腦海裡。我記得那不只很有幫助,同時很愉悅、很幽默。那次會談,我向艾瑞克森抱怨我的強迫行為。我具體地說:「我在控制開銷方面遇到些麻煩。我嘗試這麼做、那麼做,還有其他一些方法,但都無效,所以我想或許用催眠……」當然,隱藏在這個無傷大雅的伎倆底下,我希望艾瑞克森可以用某種神奇方法改變我。我或許只需要輕輕拍一下身上灰塵,毫不費力地,就可以開始我的新生活。
數十年後,我發現那個刻板的願望,也在我許多個案身上都看得到。不論如何,我用生硬的台詞訴說我的問題,這必定給艾瑞克森一個訊號,我對自己花費問題的定義有多麼的僵硬。他沒有解決我沒有節制地花錢的問題,反而在我僵硬的層面上做了治療。
當時,我長髮過肩。在那之前,我認識他這麼久以來,頭髮從來不是我們談話的主題。我用適當的情感說完我的故事,往後坐下,準備進入,嗯,不,是被帶到一個功能與整合的全新層次。我明顯地身體往後靠,很本能地鬆開皮帶,就像我看過他要求不同個案都這麼做,同時清了一下喉嚨,當我正等待被帶進催眠裡,艾瑞克森扭曲著滑稽的臉,全然真誠地問我,好像那是當下全世界他最感興趣的事情,「你為什麼留那麼長的頭髮?」
他的問題瞬間打破我自以為是的催眠狀態。整個預演過的故事消失了,而我無法清楚地思考。我感覺全身赤裸。我與我父親長期為了我的頭髮爭吵,這件事浮現心頭,我無法想其他問題。
為了找到避風港,我進入解離狀態。我想當時我一定出現催眠現象的訊息,因為我無法用之前準備好的故事作為防禦。我無法整理我的意識心智。實際上,我含糊其詞、結結巴巴試圖說幾句話,我沒辦法清楚地說話。
我的確知道我肚子裡的情緒翻攪著,我掙扎著想弄懂他的問題,這很明顯是非常重要的問題,而我不希望被看出來我聽不懂他的話。但電話,是關於待在主房的個案和一個精神科醫師,馬利安.摩爾(Marion Moore),馬利安要艾瑞克森趕緊回主房。當我試著再次說話,艾瑞克森轉頭不看我,開始快速地推著輪椅離開房間,沒有跟我眼神接觸,只說了一句話,「今天晚上好好想一想,明天我會再來看你。」在他完全離開門之前,艾瑞克森醫師告訴摩爾醫師,「快一點,馬利安。」
就那樣,他從我視線裡消失了。我不動地坐在那張催眠椅子上很長一段時間,最終可以離開去吃晚餐。催眠持續了整個晚上。我有鮮明的夢、睡得安穩,第二天早上醒來精神飽滿,感覺好像輕鬆了一些。
第二天,我想好要怎麼說那個留長頭髮意義的故事。但在我還來不及說話之前,艾瑞克森帶著頑皮又慈祥的表情,和藹地對我說,彷彿自從上次他看見我之後一直將我放在心中,或是彷彿沒有經過任何時間中斷:「大衛,我認為你花錢是很棒的,我認為你把錢花在書上面是很棒的,我認為你應該在購買任何新書之前,好好的享受閱讀那些書本。我認為你為自己購買音樂是很棒的,你應該在購買新的音樂之前,盡情地享用所有已經購買的音樂。我認為你應該想要購買好東西給自己是很棒的,我認為你應該要購買好東西給自己。事實上,我認為你應該為自己購買一個存款帳號。」這個想法瞬間變得非常甜美,我不再把存款當作是剝削我的金錢的概念,我將存款帳戶視為我可以「擁有的」。不久之後,我認真為自己開了一個存款帳戶。
那個治療方法只有一句話,但艾瑞克森花了好幾天幫我,在我能夠擠出一句話之前,他接到一通緊急準備進入一個準備好的狀態,就好像合氣道無接觸的空氣拋摔—優雅簡單,帶有無限美感。
教學研討會
大衛.卡洛夫:我記得兩個讓我感到非常光榮的時刻。當我與艾瑞克森工作的時候,我持續寄信給他,也寄給他個案病史。有一次,就在拜訪鳳凰城之前,我寄了一個個案報告給他,那是關於我為一對夫妻成功地使用深度催眠的方法。
這對夫妻當時陷入僵局。我讓他們進入深層催眠,兩人交換身分,然後協商彼此的差異,獲得極大成功。艾瑞克森在我前往鳳凰城參加另一次教學研討會之前一個月收到這封信。
接下來那個星期,在一次緊湊的教學課程中,他突然停下正在說的故事,轉向我這邊說:「我想今天可以有另外一位老師。」起初,我認為他指的是來訪的其中一位醫師,所以我期待地看著房間裡其他人。接著艾瑞克森直接轉向我,微笑地對我說,「不,就是你!」他要我提供那對我做了深層催眠身分交換的夫妻作為案例,我照做了。
另外一次上課時他身體非常疼痛,他突然停下來,顯得非常沮喪,然後對著團體說:「我想我們今天需要另外一位老師。」再一次地,他轉向我說:「你何不告訴我們一些案例?」
與死亡有關的案例
大衛.卡洛夫:我記得一次深刻動人、令人感動的時刻。故事發生在接近艾瑞克森生命盡頭,也牽涉到一位研討會成員的死亡。這兩個事件淒美地並列著(這學生與艾瑞克森都即將過世),成為特殊的普世經驗。
1979 年夏季,我在一個非常忙碌的星期拜訪艾瑞克森,團體中大約有十二個人,他們幾乎整個星期都參加了。其中一位年輕的專業男性,很明顯地等了好幾年才能夠成為艾瑞克森的學生。他顯然非常愉悅,笑著,很高興他能夠在那裡。他當時是癌症末期,有一位護士跟著他。看得出來他即將死去,也看得出來他對於終於能夠進入教學課程的喜悅。
一個午後,艾瑞克森身體狀況不錯,天氣非常炙熱,房間很擁擠、又熱又不通風。我們進行了將近三個小時,到了某個時點,那位年輕朋友終於打斷艾瑞克森,有一點沒有耐性地說:「我們可以休息一下嗎?」艾瑞克森猶豫了一下子,然後堅定地吼了回去:「不,但你可以休息。」我對於艾瑞克森大吼的聲音感到震驚,大家都緊繃著,空氣瞬間凝結。
在一個小時之後結束。大約兩個小時之後,那位年輕朋友過世了,他的護士告訴我們他走得非常平靜。我相信艾瑞克森的回應與他平靜逝去是有關聯的。
那個事件奇特地、也很美好地畫下句點。在年輕人要過世之時,下了一場詭異的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洗淨了空氣中的灰塵,讓一切獲得了濕潤,也煥然一新。也許是正離子作用,但團體中許多成員都說在那場暴雨的時刻突然感受到平安和喜樂。
第二天同樣令人難忘。年輕朋友過世的消息在出席同學裡快速傳開了。艾瑞克森那天身體非常疼痛,所以比較晚開始上課。馬利安.摩爾醫師告訴大家,他已經跟艾瑞克森醫師說這個年輕人過世的消息了。我們都很好奇艾瑞克森會如何處理,對於前一天都有許多複雜情緒。
大約兩個小時之後,艾瑞克森醫師散發光芒,坐著輪椅被推進教室。他帶著一個我覺得是充滿幸福的微笑,穿戴用玉或是瑪瑙做成的傳統蝴蝶結領帶,玉上面有一個中文字。他散發光芒,環顧房間裡的每個人,跟每個人眼神接觸,這一群受到驚嚇、五味雜陳的學生們。
接著艾瑞克森指著他的領結,用一種開心的爺爺般的音調對大家說:「你們知道這個中文字是什麼意思嗎?」我們實在沒有心情去思考他提出的二十個問題。有人冒險猜測,而艾瑞克森說:「不!這個字(囍)的意思是,願你的快樂加倍再加倍。」然後他開始教學課程,沒有提到任何死亡,講了將近五個小時,幾乎沒有任何中斷。
在那令人疲憊的一天結束,我們離開時,其中幾個人突然意識到艾瑞克森整天都沒有直接談論死亡。我記得跟一群人晚餐,雖然疲憊,我們心情很好,即使前一天發生這麼重大事件。晚餐時我們感覺困惑,不大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了,也感到心情很好,分享一種平靜與親密交流的感覺。
我們花了一些時間才領悟到艾瑞克森對那個中文字(囍)的解釋:「……願你的幸福加倍再加倍。」他開始說生命的故事……一開始是關於懷孕的女性,接著是嬰兒、孩童與青少年、年輕成人、養育小孩、成為祖父母、老年,以及最終關於死亡的故事。這一整天,艾瑞克森溫柔地帶領我們,經歷自然生命階段的發展,從嬰兒到自然死亡。這將時候還未到就過世的同學這件事,擺放在自然生命事件的情境裡,同時,帶領我們走過一遍生命周期,到達最後的結束,艾瑞克森給我們一個平行架構,我們可以對於同學過世有一種生命完整的感受。無論如何,那是神奇深刻的一天。幾個月之後,我得知艾瑞克森過世了。那天的感受馬上回來。當我回想起來,我很確定艾瑞克森對於選擇什麼時候休息有全然的掌控,而跟那天同樣的平安感覺也回來了。
個人與專業成長
傑夫.薩德:回顧一下,你會如何評估你與艾瑞克森相處的經驗,以及他對你專業上的影響?
大衛.卡洛夫:我與艾瑞克森的工作代表我專業上一個重要理論的交叉點,整合了解離世界與家庭系統。我跟他的學習教會我觀察在每天生活裡發生的催眠和解離現象,這也發生在客體關係的家庭生活裡。他看重個案生活的內心關係與人際關係,這是我目前每天治療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
傑夫.薩德:那麼,人的部分呢?
大衛.卡洛夫:我與他的工作的許多事都讓我特別高興。首先,我認定他是一位特立獨行的人。而我一如艾瑞克森,也承受著許多不認識我或是不了解我工作的人對我的批評與譏諷,或是在我掌控之外的那些投射。我將艾瑞克森視為典範,面對巨大障礙依然堅忍不拔。我欣賞這種特質,並且試著從中學習。
我特別感謝艾瑞克森醫師用不同方式幫助我。他轉介個案給我、轉介演講邀請,以及某些重要的專業連結與推薦。他很明顯地支持我,雖然他知道我並不是主流人物。他在我其中一本書裡寫道,「我喜歡你學習思考的方式。」這對我的治療工作是極大認可。
傑夫.薩德:你的故事都好精彩。還有其他回憶嗎?
大衛.卡洛夫:到梅薩汽車旅館(Westernaire Motel)有著一整套儀式(當時大家拜訪艾瑞克森時都住在這間旅館)。在那裡工作的人大部分似乎都不知道誰是艾瑞克森醫師、他在做什麼,或是為何持續有名人訪客拜訪他。說到解離,梅薩汽車旅館讓我發笑,這就是艾瑞克森醫師中西部實用派的美好例子,它當然不是鳳凰城最棒的汽車旅館。
艾瑞克森的發展
傑夫.薩德:這些年你看到艾瑞克森有什麼改變?
大衛.卡洛夫:他的治療變得更簡單、有效率。他有一些清楚的模式,會反覆使用加上些微變化與調整。那些年,我看他使用越來越少的力氣、說話更為精簡、技巧也更為精煉,教學故事更多層次目標。很清楚地,他們並沒有一個固定含義,也就是說,可以根據更加多元的情境,產生關聯。有些時候,一個故事提供了一個概念,幾個星期之後,說同樣故事的目的變得完全不同。
傑夫.薩德:艾瑞克森會因為不同目的一而再說同一個故事。
大衛.卡洛夫:加上一些潤色。我注意到他改變故事的一些事實細
節,或是強調他正在做的一些重點。
告別
傑夫.薩德:還有嗎?
大衛.卡洛夫:我最後一次和他在一起是心酸又感動的經驗,給了我無法磨滅的印記。我最後一次拜訪艾瑞克森醫師是在他過世前三個星期。在那之前,我規律拜訪他,我們很熟。通常,在拜訪結束時,我會找他並跟他說:「好的,艾瑞克森醫師,幾個月後我會再來見你。」他總是說:「那太棒了。」如果我沒有說什麼時候要回來,在我離開時他可能會問我:「你什麼時候要回來?」這是我每次拜訪結束時我們典型的互動。
最後這一次,我像平常一樣走過去跟他說:「好的,多保重,艾瑞克森醫師,兩個月後我會再回來看你。」他的反應吸引了我,他伸出狀況較好的手握著我的手,然後用力地抬起另一隻無力的手,雙手握著我的手。他看進我眼睛裡,帶著一絲微笑以及結束的氛圍說:「再見,大衛。」我立刻說:「不,我知道兩個月後我會再回來看你。」他更加緊握我的手,再說一次,四目相交,這次帶著更明顯堅韌、慈愛的力量:「再見,大衛。」我記得背脊感到一陣寒意,那一瞬間我明白了,我不會再看到他了,他會在第一屆艾瑞克森大會之前過世。在回家的飛機上,我試圖甩掉內心那個不理性的想法,但那個感受的真實性卻讓我揮之不去。三個星期之後當我聽到艾瑞克森過世了,我不驚訝,那個消息似乎代表了從他而來的深度尊榮與認可。
大衛.卡洛夫
我在 1994 年與 1995 年訪問大衛.卡洛夫,(David Calof)他編輯並修改我們會談的逐字稿。
(節錄)
拜訪艾瑞克森
傑弗瑞.薩德:你在 1977 年拜訪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
大衛.卡洛夫:現在回頭看,當時我並不確定我期待什麼,我幾乎把艾瑞克森偶像化到一個超凡境界。我記得見到他時,被他的衰老無力樣貌嚇到了。或許我一開始的失望,是因為我把艾瑞克森想像成一個全能或是出神入化的強者。
一開始,我因為他死板的教課方式感到失望,他的治療方法對我來說也是僵化死板的,而他的不直接回答問題,也讓我感到...
推薦序
【推薦序1】
從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療癒人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軌跡
張貴傑/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藍海催眠研究機構課程總監、總督導;NGH催眠師、催眠訓練師
在我學習及運用催眠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所遇過的學員或當事人對於催眠的感受多半是:神祕、會不會說出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會不會被控制……,但是多數的人又對於催眠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感到好奇。
回想在我學習成為治療師的學生時代裡,「催眠」被形塑成神祕、無法言說的,可能是江湖術士使用的取巧技術。坊間充斥著前世今生、催眠秀等各種絢爛撩目的宣傳,但相對來說,自詡學院的、科學的西方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在引進台灣的過程中,催眠則一直被邊緣化。但是當我在閱讀各種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學派創始人的生平時,卻常常看到這些所謂的理論宗師都有「學習催眠」的經歷。我的心裡不禁疑惑,為什麼大師在發展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的過程中,學習催眠好像是一個多數共有的經驗?而我在成為諮商博士的學習路徑中,催眠卻沒有出現在課堂討論及學習中?學院裡「催眠」彷彿是不可言說的禁忌,即便是在我已經是學院裡培育心理師的教師的此時此刻,仍能聽到各校系所學生與教師間這樣的認為。
小時候我是一個很聽話的乖寶寶,但是在成長的經驗裡,一種按耐不住的好奇與骨子裡的反動,這讓我的困惑始終沒有離我而去。我拿到博士學位之後,另一個階段學習開始,我進入催眠學習與運用的領域,想要一窺催眠是如何神祕,是否真如學院裡所談的「不科學」。
要認識一個沒有經驗過的事情,我們通常都只在站外圍觀察,運用過去的經驗作評論。而我的叛逆,讓我在催眠的世界裡,看見過往學習諮商與心理治療所遺漏的事物,也看見對於心理治療關係的新可能。在催眠的學習裡,從NGH古典行為認知學派式的催眠程序與手法,到無法言喻的艾瑞克森式催眠,甚或是神經語言學(NLP),我都看著並欣賞著。
我始終認為,催眠其實是高度的同理(或說是共感連結)啊!
這本由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博士整理書寫的《史詩人生:橫空出世的心理治療傳奇米爾頓.艾瑞克森》中可以看見催眠的發展歷史,以及艾瑞克森的催眠在眾多好友或弟子們因對於大師親炙而影響所形成的催眠發展觀點,是一部活生生的、讓後學能夠窺視艾瑞克森迷人催眠手法與發展的好書。這本書從各種「關係」的連結中觀看艾瑞克森的人生,數度讓我停下來反思自己的專業成長與發展中,直接親炙,或間接影響過我的貴人們。
在成為治療師的過程裡,我一直認為「我只能成為我自己」這件事,除了在學習階段裡的模仿、練習,仍要透過反思(reflecting)逐漸找到自我的治療風格。
在催眠裡,我擅長清醒中催眠,這多半來自對於艾瑞克森的學習。最早認識艾瑞克森,是在學習家族治療知識時,知道了位於加州帕羅奧圖(Palo Alto)的心理研究機構(Mental Research Institution, MRI)。在理論的學習裡,我看見艾瑞克森對於心理治療的影響,也看見NLP發展對於艾瑞克森的程序化歷程,也從紀錄片裡看見艾瑞克森式催眠的輕巧。
當我們說不出催眠治療手法的心理機制時,我們只好說他神祕。
當我們說不出催眠治療的改變機制時,我們只好認為他只是暫時性的效果。
學院裡對於心理機制、腦及神經科學發展的紮實學習,讓我在學習及運用催眠的時候,不是一無所知,而是可以說得清楚。當我可以將這些轉變機制及程序說得清楚的時候,閉不閉上眼睛就一點都不重要了。
站在這些前輩的經驗上,催眠界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讓這個世界看見古老技術的存在價值。
我擅長質性研究,對於真實(reality)的觀點迥異於量化建構的科學實證研究。我相信多元真實的存有,也相信真正影響當事人生命的是當事人堅信的主觀真實,但這主觀真實未必是符合大眾口裡及眼裡的客觀事實(fact)。在這本書裡,薩德博士為催眠及艾瑞克森的人生做了一個接近客觀的歷史及關係記載,對於學習催眠,及艾瑞克森模式催眠的同好,值得好好閱讀,並停下反思。
在新的時代裡,我們一樣可以親炙艾瑞克森多元又細膩的催眠風采。
【推薦序2】
讓如同經歷催眠引導的閱讀經驗沉澱出內在智慧
楊漢章諮商心理師/擁抱心理博愛館心理諮商所長
有一項催眠的引導技巧,帶領人前往未來,在那個時間點的自己已經過世,正以靈魂的狀態參與自己的告別式。在告別式上,參加的親友會上台,真誠表露他們心中對自己的看法。而人們有機會透過這種催眠的方式,觀察、聆聽到來賓的致詞,從這個角度回顧自己的生命是否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你可以想像有這樣一場的告別式嗎?你可以想像到有八十九位親友表達對你的看法嗎?
《史詩人生》一書就好像引領著讀者經歷這樣一場告別分享會,只是讀者是透過八十九段與艾瑞克森醫師親身接觸的專業人士的訪談記錄認識艾瑞克森這個人。有人描述他的慷慨,有人記得他的嚴謹,有人畏懼他,有人欽佩,有人認為他不接受別人的挑戰,有人感激他的指導,有人表示不喜歡他。
每一段訪談就像是一張張不同顏色的玻璃紙,代表著他人眼中的艾瑞克森醫師。一段又一段的訪談內容,就像把玻璃紙堆疊起來,重複多之處顏色較深,重複少之處顏色較淺。學習艾瑞克森催眠的讀者較常從著重催眠技巧或治療的資料中,了解關於艾瑞克森醫師的農村成長經驗、小兒麻痺與克服疾病的經歷、自我訓練過程、治療案例等身為治療師的一面。而本書提供了珍貴的訪談紀錄,補充了一般學習者不易接觸到其他面向的觀點,讓讀者了解他人對於艾瑞克森醫師作為教師、作為朋友、作為專業社群成員的經驗,以及對他們的影響。
本書大部分篇幅呈現的是訪談內容,細細閱讀的過程就像聆聽好幾段故事。大量地說故事是艾瑞克森醫師引導催眠的手法之一,他會連續講好幾段有關或是無關的故事,而當事人會在意識層面或是潛意識層面接收故事,而喚醒某些反應,有時這樣的過程會持續數個小時!閱讀本書的過程如同經歷一段催眠引導,許多的片段出現,伴隨許多念頭與概念,而可以注意到一些體驗逐漸浮現。或許薩德博士是以平行艾瑞克森醫師說故事的方式,述說艾瑞克森醫師這個人的故事,允許讀者內在智慧沉澱出個人意義。
本書所提供的訪談內容就如同呈現出艾瑞克森醫師的「公開我」與「盲點我」,呈現艾瑞克森已知切的、廣泛被人所知的樣貌,同時也揭示艾瑞克森不知道的他者眼中樣貌。從訪談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學習者與艾瑞克森醫師互動的經驗不盡相同,因此很難用單一的詞彙去定義他的樣貌,也不須要追究到底誰的看法才正確。他所呈現的「公開我」是相對多元多樣的,或許因應所互動對象不同而異。我想這是我在閱讀本書時獲得的啟發,我也會挑戰性地問自己: 我是否把自我定義在單一的面向上呢?我是否能夠在與人相處時呈現多元的樣子呢?
這不是一本教導催眠的書籍,也不是一本分析艾瑞克森醫師人格或是他如何成功的書籍,而是一本記錄人與人之間彼此互動影響的紀錄。作為讀者、做為學習艾瑞克森催眠的人,你可以給自己一項挑戰,想像你正在一個紀念艾瑞克森醫師的研討會,書中的訪談者現身直接述說他的經驗。用這個角度去閱讀,允許自己有同意與不同意的意見,允許你有喜歡和不喜歡的訪談內容,允許其他人對艾瑞克森醫師有自己的看法。你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發展出你自己的聲音。
【譯者序1】
只有薩德博士承接得住的獨特傳記
蔡東杰/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自信催眠師線上學習平台創辦人
艾瑞克森醫師無疑是個複雜的人,在個人生命以及專業生涯都呈現出鮮明的獨特性。想要精準認識這麼一位馬賽克思考模式、謎一樣的人物,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試圖出版艾瑞克森醫師的傳記是極度艱難的挑戰,而這個挑戰只有薩德博士能夠承接得住。
我在2002年首度造訪位於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艾瑞克森基金會,參加基金會主辦的密集訓練,就深深被艾瑞克森醫師吸引。對於當時初學催眠的我,艾瑞克森催眠讓我在既有的前世今生與舞台秀等印象之外,找到催眠運用在醫學治療的可能性,帶給我回到家安心的感覺。然而,艾瑞克森催眠並不是那麼容易親近,因為艾瑞克森醫師並沒有為人格或治療做任何的定義,他的治療又如此的天馬行空,我們往往無法理解他是如何展現魔法,為病人與學生帶來神奇的改變。二十多年摸索學習的過程,聽到許多老師分享他們與艾瑞克森醫師相遇的經驗,我也不經意在個人生活與臨床工作轉變的過去的習慣,而無緣與他老人家見上一面,總是一個遺憾。
傑夫對「史詩人生」的企圖跳脫一般個人傳記的思維。他以敘述個人經驗破題──艾瑞克森給了他許多不尋常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引發了傑夫自發性的成長。如同傑夫說的:「他(艾瑞克森)是一位絢麗的說書人,但他絕不告訴我如何運用說故事在治療中傳遞概念。」這是一本啟發性的故事書,我猜想傑夫藉由這許多的故事,傳遞給讀者與艾瑞克森真實相遇的體驗。開頭的前面幾個章節,對心理治療與催眠的歷史做了描述,這些歷史最後匯流到艾瑞克森醫師身上,讓我們看見他以獨特的個人風格在心理治療與催眠佔有不容忽視的位置。傑夫探訪了90位與艾瑞克森親身相遇過的人,他們分享了與艾瑞克森相處真實的體驗。
艾瑞克森治療的質與量都非常驚人,他能夠處理的問題種類也保羅萬象,留下了數百個臨床治療的案例報告。這些案例展現了他神奇的治療魔力,有一些他會做簡單的解析,而大多只是案例的描述。他公開的案例並不全部都是成功的,他也會認真承認,有時候即使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他依然無法幫助到案主或案家。這是艾瑞克森迷人之處,他將治療活生生地呈現,不隱藏自己能力不足,坦然以對。
而「史詩人生」也呈現了類似的風格,傑夫將他探訪到的一手資料忠實呈現,讓我們對於艾瑞克森有較全面的認識。絕大多數的貢獻者描述了艾瑞克森對他們專業以及個人生命的正面影響,但也有少數人對艾瑞克森的評價不完全是正面的。尤其是他生涯早期接觸到的人,對於他強勢的個人風格都難免招架不住,甚至是討厭他的。這些反對意見在艾瑞克森專業生涯發展之初必然是強大的,而艾瑞克森以個人獨特的魅力為催眠治療開拓出一條全新的道路。這些分享都鮮明地展現艾瑞克森這個人,沒有任何隱藏閃躲、真實存在著,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重要理由。
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兩位神經語言程式老師,史蒂夫.安卓斯與他的太太康尼瑞兒。史蒂夫認為艾瑞克森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治療師,但他與艾瑞克森相遇的唯一一次經驗,卻確認為艾瑞克森並不是一位理想的老師,他無法從艾瑞克森身上學到東西。而他的太太康尼瑞兒則體驗到一次生命重大轉變,確立了許多目標並且完成,其中包括與史蒂夫結婚。她為了找回第一次與艾瑞克森體驗到的美好經驗,再次回到鳳凰城學習,之後發展出個人風格的「核心轉換」(core transformation)以及「整體工作」(wholeness work)」。他們夫妻與艾瑞克森短暫的相處「喚醒」了他們潛意識的能量,即使艾瑞克森給他們有這麼不同的感受。他們在艾瑞克森醫師過世後與傑.海利對話,傑告訴他們:「如果你們認為當時他很好,他(艾瑞克森)在年輕時更好。」
艾瑞克森對於催眠治療師專業背景要求是嚴厲的,大衛.卡洛夫是一個清楚的例子。大衛跟傑夫很類似地因為閱讀了艾瑞克森的書籍,而想要跟艾瑞克森學習,並在1973年打電話給艾瑞克森。當艾瑞克森知道他並不具有醫學或心理學專業背景,立即強力抨擊,拒絕大衛學習的要求。而大衛並沒有停止跟艾瑞克森學習,繼續將書本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在助人的工作,並且持續寫信給艾瑞克森分享他成功的案例。直到1976年,大衛再次打電話給艾瑞克森,他才接受大衛成為他的學生。在艾瑞克森過世前三個星期,大衛最後一次造訪艾瑞克森,在大衛離開前,艾瑞克森一反常態地用力抬起手跟大衛握手,看他的眼睛,帶著微微的笑容以及終了的氣氛:「再見,大衛。」做了生命的告別。艾瑞克森因為大衛展現了他學習的動機,接受他成為自己的學生,並且真摯地對待。當我翻譯到這一段,感動地流下眼淚。
《史詩人生》的獨特性絕對匹配得上艾瑞克森複雜獨特性。很榮幸有機會參與翻譯工作。非常期待你有獨特的閱讀體驗,開啟心靈寬廣的視野。
【譯者序2】
一段史詩人生的全息圖像
黃天豪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新田/初色心理治療所首席顧問臨床心理師
每個時代都有著一些傳奇人物,他們以其獨特的才華和深遠的影響力,塑造了我們的世界。米爾頓.艾瑞克森無疑是其中一位傑出的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和催眠治療大師,他的生平和成就成為眾多心理專業人士追尋的靈感來源。傑佛瑞.薩德所著的《史詩人生》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從不同的視角展示了艾瑞克森這位傳奇人物的多元面貌。
我認為一本好的傳記,有三個重要的元素:精彩的主角人生、作者優異的觀點選擇、巧妙的內容佈局。而一本傳記,最令人害怕的,便是無止盡地歌功頌德,或刻意隱惡揚善。而這本傳記,有著好傳記的所有優點,同時避開了令人害怕的缺點。
作者薩德博士在這本傳記中,呈現了90位專業者的觀點。透過這些真實故事和見證,我們不僅可以深入了解艾瑞克森的思維和治療方法,更能感受到他對於心理學和催眠治療領域的深遠影響。這些人又分別被定義為「第一代」與「第二代」,切分在他們與艾瑞克森的接觸主要是在1970年之前或之後。如此切分的理由是,在艾瑞克森生命的這最後十年(艾瑞克森1980年過世),他開啟了一個新的「教學研討」生涯;而在這十年,他的風格變得更為間接、策略性、多層次,且充滿了故事與隱喻。
而除了那些追隨艾瑞克森,甚至願意自稱為「艾瑞克森學派」的人之外,作者也囊括了那些反對、批評甚至詆毀艾瑞克森的聲音。我發現,其中主要的分歧,在於「研究或實務」的關注焦點差異,以及對於其「策略性」方式的評論:操弄控制,或是敏銳尊重。
請容我在這邊加入我的觀點:就「研究或實務」而言,我認為艾瑞克森絕非不重視研究——畢竟他是一個撰寫了超過140篇研究論文的人,很難說不重視研究的——相反地,他是一位充滿實驗精神、敏於觀察的「心智研究者」。我看見的是,隨著他的生涯,他的研究「粒度」不斷縮小,甚至不像「個案研究」還以「個體」為單位,還一路縮小直到個人內在的「部分」。此外,他的「實驗」還往往同時在不同人身上進行;因此我們會看到——特別是在最後十年的教學研討紀錄(可參考《跟大師學催眠》一書)——到最後每一次的介入,甚至每一段故事,都可能是針對教學團體中,不同人的全新個案研究,只是不再控制變項、不再寫成研究論文。這是一種選擇。
我相信,科學精神的極致,必然是充滿人文關懷的。而艾瑞克森對人的極致好奇與探索(當然很多源於自身的經驗),讓他最終成為一種近乎「巫」的存在。在這樣的狀況下,艾瑞克森究竟是「操弄控制」,或是「敏銳尊重」,或甚至是並存,我想就留給讀者自行判斷。
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的巧妙佈局:透過心理治療的歷史、催眠的歷史、催眠在美國發展的歷史、艾瑞克森的生命簡歷等段落,薩德博士搭建了一個脈絡舞台。接著,他簡單地用「姓名順序」讓這90位貢獻者的觀點輪番上台。於是文章段落時而長時而短、觀點有時正有時負(間或夾雜他自身的評論),形塑了一個極為立體的圖像。不過有些讀者可能會注意到,一本傳記,怎能沒有家人、朋友……的角度呢?事實上,這本書僅是艾瑞克森傳記第一集。在第二集裡,另有艾瑞克森的家人、朋友、鄰居,甚至病患等角度。兩本書組合成這樣的多元呈現,我想已經不是「立體」可以形容,而近乎「全息圖」(Holography)了。
對於華文世界的讀者來說,《史詩人生》的翻譯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催眠治療在華人世界中的認知和應用相對較少,一般教科書中不但沒有提到這位重量級的領域啟發者,多數的大學也幾乎沒有納入正式訓練課程中。而這本書將為華人世界的心理專業人士、學術界和廣大讀者帶來一個難得的機會,深入了解艾瑞克森這位催眠治療的巨匠。
然而我認為,《史詩人生》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艾瑞克森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堅毅、創新和自我發現的旅程。透過這些訪談,我們將了解到艾瑞克森是如何克服困難、發掘獨特天分並將其應用於心理治療領域的。他的故事將激發我們的勇氣和創造力,引導我們找到內在的自信和力量,追尋自己的史詩人生!
【譯者序3】
艾瑞克森:精采生活的榜樣
洪偉凱/艾瑞克森學派治療師、培訓講師
薩德老師花了幾十年的工夫才收集完成本書所有跟艾瑞克森有關的專業人士訪談。然後薩德老師又花了幾年的時間在疫情期間全心全力把這本書編輯完成。這本書適合所有心理治療專業人士,也適合想要在自己人生上追求成為更好自己的你。艾瑞克森醫生是全世界認同的當代催眠之父,但其實他不僅僅是催眠天才,同時也是心理治療天才,他的技巧和方法不斷推陳出新,他總是在追求更好的治療。他人生晚期有許多學生不遠千里而來到鳳凰城跟他學習催眠、學習心理治療。透過NLP兩位創始人,理查.班德勒和約翰.葛蘭德的書,這個世界才真正認識艾瑞克森醫生,透過傑.海利的著作《不尋常的治療》,心理專業領域的學生們才知道心理治療大師艾瑞克森的存在,跟他學習。這本書裡有早期的學生稱為第一代,有艾瑞克森晚期的學生稱為第二代。大部分第一代的學生都已經過世,而第二代的艾瑞克森學生們現在都成為當代偉大的心理治療師,他們持續在世界各地傳播艾瑞克森催眠與艾瑞克森學派。
這本傳記不是教導你催眠技巧或是心理治療概念。這本書是由全世界90位心理治療大師或專家所共同撰寫而成。每個人對艾瑞克森醫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有說艾瑞克森改變他一生的,也有說艾瑞克森只是個頑固老頭子。在過去,我們只能從艾瑞克森學派的大師們口耳相傳,或是坊間關於艾瑞克森的許多書籍,才知道艾瑞克森神奇的事蹟和作為。現在,這本書帶給我們一個全方位完整的視角,讓我們可以一窺偉人的生平,看見艾瑞克森醫生就是一個有著超凡毅力以及大智慧的治療師,同時他也有他的弱點和缺點,他也是一個正常人類。
在艾瑞克森那個年代,他所認可在專業上跟他可以媲美的人,心理學大師格雷戈里.貝特森,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是其中兩人,這兩人當時還是夫妻。貝特森在早期經常送學生去跟艾瑞克森學習。有記者在1970年代問貝特森,為什麼他後來不再送學生去跟艾瑞克森學習,貝特森回答,因為他之前送去跟艾瑞克森學習的學生們,都把艾瑞克森當成會耍神奇把戲做催眠的人而已,他們都過度簡單化艾瑞克森所做的治療和催眠,學家族治療的學生就看到艾瑞克森做家族治療很厲害,學短期治療的學生就看見艾瑞克森短期治療的技巧,學策略溝通的學生就只看到艾瑞克森的策略很厲害,他們都以偏概全,因此他不再送人去跟艾瑞克森學習。
這就像是瞎子摸象,摸到腿就說是柱子,摸到象鼻就說是管子,摸到大象耳朵就說是扇子。當代許多大師看見艾瑞克森厲害的地方,但沒有人可以全面了解他。而這本傳記就是幫助我們可以全面了解艾瑞克森最好的工具。透過不同的專業人士和治療大師,我們可以站在當代大師們的肩膀上,看見當代催眠之父艾瑞克森是怎樣的人,同時效法他的智慧和毅力,在我們自己的人生旅程裡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艾瑞克森醫生過世前,薩德老師邀請艾瑞克森共同創辦艾瑞克森基金會,艾瑞克森同意了。薩德老師同時也為了能夠跟他心愛的老師更加親近,搬到鳳凰城居住。一年之後艾瑞克森過世了,薩德老師繼續經營艾瑞克森基金會,並且舉辦世界心理治療發展大會。薩德老師在鳳凰城一住就是四十年,世界心理治療大會每四年舉辦一次,現在薩德老師已經是75歲,繼續經營艾瑞克森基金會,繼續住在鳳凰城,今年繼續擔任世界心理治療大會主席。艾瑞克森過世之後,薩德老師花了十年的時間跟鳳凰城市政府申請,在石頭山(Piestewa Peak ,舊稱Squaw Peak)的半山腰建造艾瑞克森板凳,用來紀念艾瑞克森。艾瑞克森生前總是叫他的學生和個案去爬石頭山,這是他做治療的獨特方法,學生們和個案們總是念念不忘那個爬山獲得的頓悟或啟發。當艾瑞克森板凳申請通過時,艾瑞克森家人和薩德老師一磚一瓦把板凳建材搬到石頭山半山腰,他們自己建造板凳,然後將艾瑞克森的骨灰撒在板凳周圍。薩德老師數次提到,當他將來過世之後,他也要把骨灰撒在艾瑞克森板凳周圍,永遠常伴艾瑞克森左右。試問,有哪個心理治療學派的學生可以做到像薩德老師這種地步,在自己的導師過世後,繼續傳播艾瑞克森的學問和智慧四十年?繼續住在老師所在的沙漠城市四十年?
心理學的大師們在跟老師學習後總是想要自己出人頭地,比老師更好。心理治療是一個新興的專業領域,心理治療方法的推陳出新非常快速,幾年就有一個新的學問、技巧或治療方法出現。如果說有一個智慧一個哲學可以流傳千古,大概就只有《易經》、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儒家思想這一類的智者賢者可以做到。艾瑞克森學派之所以還繼續在世界心理治療領域發揚光大,沒有被新興潮流推翻,歸功於一個核心思想,順勢而為,也歸功於所有艾瑞克森的學生弟子們,帶著對老師們的感激和熱情,將更好的心理治療、更好的催眠推廣到世界各地。艾瑞克森啟發許多心理治療大師成為更好的專業人士,我期待當你看完這本書,也同樣得到啟發,成為最好的自己。艾瑞克森的不平凡生活就是我們活出精彩人生最好的榜樣。
【推薦序1】
從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療癒人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軌跡
張貴傑/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藍海催眠研究機構課程總監、總督導;NGH催眠師、催眠訓練師
在我學習及運用催眠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所遇過的學員或當事人對於催眠的感受多半是:神祕、會不會說出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會不會被控制……,但是多數的人又對於催眠可以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感到好奇。
回想在我學習成為治療師的學生時代裡,「催眠」被形塑成神祕、無法言說的,可能是江湖術士使用的取巧技術。坊間充斥著前世今生、催眠秀等各種絢爛...
作者序
致讀者
這本書是關於米爾頓.艾瑞克森引人入勝的訊息和故事的拼貼畫或馬賽克,可以從頭到尾欣賞,或閱讀其中片段點滴。這種格式讓我想起早期印在塑料片上的全息圖。這個結構背後有一個意圖:表現米爾頓.艾瑞克森是一個馬賽克思式的想家,而不是一個線性思考者。在提供催眠引導、進行治療甚至教學時,艾瑞克森使用的都是啟發式(簡化假設)而不是逐步的程序式方法。這本書體現了他的具創造性的馬賽克風格。
我沒有像傳記作家那樣,解釋艾瑞克森的複雜本質並詳細說明他的職涯網絡,而是選擇提供關於他對專業人士產生影響的故事,以及他們對艾瑞克森各式各樣的觀點,如此一來,你,讀者,就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並可以自由地做出你自己的發現。我希望這本書能發生催眠作用,如此對艾瑞克森的認識是啟發出來的,而不是引導而來的。一位卓越的艾瑞克森派催眠師會引導個案朝向體驗催眠狀態,共同拼貼他們的馬賽克(Zeig, 2014)。
本書不僅寫給相關專業界人士,也寫給一般讀者。艾瑞克森在心理治療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因為他的貢獻是許多不同學派的源泉。但艾瑞克森的一生能夠引起大眾的共鳴,是因為他的生命是典型戰勝逆境的勝利故事,鼓舞人心。
米爾頓.艾瑞克森在幾代人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因此,無論您只是為了吸收資訊而打開本書,還是想創造性地利用它來獲得喚醒式的體驗,從而啟動蟄伏的資源和優勢,都請盡情享受這本書。
傑弗瑞.薩德博士
於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亞利桑那州鳳凰城
致讀者
這本書是關於米爾頓.艾瑞克森引人入勝的訊息和故事的拼貼畫或馬賽克,可以從頭到尾欣賞,或閱讀其中片段點滴。這種格式讓我想起早期印在塑料片上的全息圖。這個結構背後有一個意圖:表現米爾頓.艾瑞克森是一個馬賽克思式的想家,而不是一個線性思考者。在提供催眠引導、進行治療甚至教學時,艾瑞克森使用的都是啟發式(簡化假設)而不是逐步的程序式方法。這本書體現了他的具創造性的馬賽克風格。
我沒有像傳記作家那樣,解釋艾瑞克森的複雜本質並詳細說明他的職涯網絡,而是選擇提供關於他對專業人士產生影響的故事,以及...
目錄
推薦序1|從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療癒人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軌跡/張貴傑
推薦序2|讓如同經歷催眠引導的閱讀經驗沉澱出內在智慧/楊漢章
譯者序1|只有薩德承接得住的獨特傳記/蔡東杰
譯者序2|一段史詩人生的全息圖像/黃天豪
譯者序3|艾瑞克森:精采生活的榜樣/洪偉凱
繁體中文版序|讓艾瑞克森於華人世界躍然紙上
致讀者
第一部觀點
序
時代背景
第二部基本認識
前言
關於米爾頓.艾瑞克森
傑弗瑞.薩德與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
催眠歷史簡介
心理治療歷史簡介
第三部背景
艾瑞克森學派的發展:專家陣容
第四部貢獻:專家群
隆.亞歷山德(Ron Alexander)
康尼瑞兒.安卓斯(Connirae Andreas)
史蒂夫.安卓斯(Steve Andreas)
理查.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諾瑪與飛利浦.巴瑞塔(Norma and Philip Barretta)
伊瑟.巴特列(Esther Bartlett)
法蘭茲.鮑曼和哈洛德.克雷斯內克(Franz Baumann and Harold Crasilneck)
約翰.比爾斯(John Beahrs)
奧圖.班漢(Otto Bendheim)
彼得.布倫(Peter Bloom)
泰德.波基斯(Ted Borgeas)
羅納德.波伊爾(Ronald Boyle)
大衛.卡洛夫(David Calof)
萊絲里.卡麥隆.班德勒(Leslie Cameron-Bandler)
大衛.齊克(David Cheek)
賽門.奇亞森(Simon Chiasson)
鍾東盟(Chong Tong Mun)
約翰.科利(John Corley)
羅伯特.迪恩(Robert Dean)
茱蒂絲.狄洛基爾(Judith DeLozier)
麥可.戴蒙德(Michael Diamond)
羅伯特.迪爾茲(Robert Dilts)
唐.道格拉斯(Don Douglas)
威廉.艾德孟斯頓(William Edmonston)
珍妮亞.英格力胥(Genia English)
司布真.英格力胥(Spurgeon English)
傑瑞.芬克(Jerome Fink)
佛瑞曲卡.佛瑞泰格(Fredrika Freytag)
約翰.富里克曼(John Frykman)
布蘭特‧吉爾利(Brent Geary)
史蒂芬.吉利根(Stephen Gilligan)
哈洛德.高藍(Harold Golan)
大衛.高登(David Gordon)
約翰.葛蘭德(John Grinder)
亞力山德.格林斯登(Alexander Grinstein)
傑.海利(Jay Haley)
威廉.賀隆 (William Heron)
西蒙.赫胥曼(Seymour Hershman)
佛瑞德.可拉奇(Fred Kolouch)
威廉.克羅格(William Kroger)
史蒂芬.蘭克頓(Stephen Lankton)
尚.拉斯納(Jean Lassner)
海瑞亞特.勒納(Harriet Lerner)
羅倫斯.李珊(Lawrence LeShan)
艾倫.拉文頓(Alan Leveton)
亞伯拉罕.列維斯基(Abraham Levitysky)
安妮.林登(Annie Linden)
保羅.蘭斯貝里和南西.溫斯頓(Paul Lounsbury and Nancy Winston)
賀伯特.拉斯提格(Herbert Lustig)
克羅伊.麥丹斯(Cloe’ Madanes)
賀伯特.曼(Herbert Mann)
羅伯特.麥斯特斯(Robert Masters)
葛萊蒂斯.麥卡利和比爾.麥卡利(Gladys Taylor McGarey and Bill McGarey)
羅伯特.麥克里尼(Robert McNeilly)
馬利安.摩爾 (Marion Moore)
比爾.歐漢龍(Bill O’Hanlon)
馬丁.奧恩(Martin Orne)
珍.帕森斯-費恩(Jane Parsons-Fein)
羅伯特.皮爾森(Robert Pearson)
史丹佛.帕爾曼(Stanford Perlman)
阿莉達.約斯特-彼得和布克哈德.彼得(Alida Iost-Peter and Burkhard Peter)
傑拉德.皮亞傑(Gerald Piaget)
馬丁.萊瑟(Martin Reiser)
瑪德蓮.理奇波特(Madeleine Richeport)
蜜雪兒.瑞特曼(Michele Ritterman)
柏莎.羅傑(Bertha Rodger)
西德尼.羅森(Sidney Rosen)
約瑟夫.羅斯納(Joseph Rosner)
恩尼斯特.羅西(Ernest Rossi)
西奧多.沙賓(Theodore Sarbin)
唐納德.謝弗(Donald Schafer)
岡瑟.施密特(Gunther Schmidt)
傑洛姆.施內克(Jerome Schneck)
厄文.塞克特(Irving Secter)
查爾斯.亞歷山大.辛普金斯和安妮倫.辛普金斯(Charles Alexander Simpkins and Annellen Simpkins)
加琳娜.索洛維(Galina Solovey)
賀伯特.史畢格(Herbert Spiegel)
吉爾.斯坦加特(Gil Steingart)
查爾斯.斯特恩(Charles Stern)
桑德拉.席爾維斯特(Sandra Sylvester)
凱.湯普森(Kay Thompson)
亨利.坦根德爾(Henry Tungender)
拉斯-艾瑞克.烏內斯多(Lars-Eric Uneståhl)
梅爾巴.維克里(Melba Vickery)
約翰.沃特金斯 (John Watkins)
安德烈.韋森霍夫(André Weitzenhoffer)
林賽.威爾基(Lindsay Wilkie)
路易斯.沃爾伯格(Lewis Wolberg)
利奧.沃爾曼(Leo Wollman)
第五部後記
照亮艾瑞克森的本質
致謝
延伸閱讀
推薦序1|從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療癒人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軌跡/張貴傑
推薦序2|讓如同經歷催眠引導的閱讀經驗沉澱出內在智慧/楊漢章
譯者序1|只有薩德承接得住的獨特傳記/蔡東杰
譯者序2|一段史詩人生的全息圖像/黃天豪
譯者序3|艾瑞克森:精采生活的榜樣/洪偉凱
繁體中文版序|讓艾瑞克森於華人世界躍然紙上
致讀者
第一部觀點
序
時代背景
第二部基本認識
前言
關於米爾頓.艾瑞克森
傑弗瑞.薩德與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
催眠歷史簡介
心理治療歷史簡介
第三部背景
艾瑞克森學派的發展:專家陣容
第四...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