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道德需要自由市場的經濟來實踐!
許多普世價值的核心觀念,
如自由、平等、民主等觀念都能在資本主義制度中找到影子。
人文道德需要自由市場的經濟制度來實踐,
沒有資本主義制度的話也無從談現代人文與道德。
本書透過歷史中的經濟發展脈絡與故事,探討為什麼資本主義制度與 人文價值密不可分?以及未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關係。
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人文價值,並非金錢
>>經濟發展的目的並不是金錢物質,而是自由、平等多元等人文價值
許多人一想到經濟學就會想到金錢、物質、貪婪、資本等等。但其實這都是表面,經濟學的一部分而已。經濟學的核心是人性,而人性中就包含自由、平等、多元等人文價值。只顧發展經濟,而不顧人文價值並不現實。往往現在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也是最尊重人文價值的國家。
資本主義制度更能彰顯人文價值
>>自由和機會平等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核心
很多人認為資本主義代表貪婪,而人文價值是美好的,所以兩者有矛盾。但其實這理解非常不準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在尊重每一個個人和企業的基礎上建立的,每一個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進行生產,競爭並獲取利潤。同時自由市場制度也要求社會要有公平的法治系統,保證個人財產和公平仲裁。
>>資本主義更能實現人文道德,沒有自由市場談道德也毫無意義
在歷史中資本主義的發展給與了每一個人追求財富的自由也權力,這個趨勢最後也成了現在民主社會的基礎。沒有自由民主的社會談道德是無意義的。自由代表的是選擇,再有選擇的前提之下做符合人文的事才叫道德。在威權社會,社會强迫人們做好事的話,這只是被迫而已,談不上道德。
資本主義制度需要的是改進,而不是取締
>>歷史中沒有導入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制度的國家更沒人文價值
歷史中,放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制度的國家往往都和人文價值相差甚遠,如蘇聯和中國。貧窮,饑荒和鬥爭都在兩國歷史中頻頻出現。直到今天,這兩個國家的社會還有人們道德淪亡的傾向。資本主義制度固然有不完美的部分,發展不穩定,市場失敗和收入不平等等都是許多人批評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理由。但由於自由市場是我們社會價值的核心。所以,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改良資本主義制度,而不是取締它。
>>資本主義制度一直也在自我調節,適應人類道德
除了自由與平等外,到了21世紀人們也更加注重多元。人文價值也變得更加多標準,要包容更多不同的意見。但如果我們認同自由,平等和多元的話,事實上我們也更離不開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因為中心化的威權主義無法也沒有動機去迎合多元的人文需求。
【本書特色】
本書所有章節都是圍繞討論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和人文價值的關係。
>>第一章,我們會先探討前人為了實現人文價值,通過理性來改造資本主義的數次嘗試。在文藝復興之後,再次興起了古希臘用理性科學來理解世界的傳統,這股風潮也燃燒到了經濟學。但可惜,我們很難說近一百年嘗試改造自由市場的嘗試是成功的,相反僵硬地設計與干預市場機制帶來了許多悲劇。
>>第二章主張資本主義並非不能和人文價值兼容,相反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是人文道德的先決條件。人類本來就是自利的,可謂本性難移。然而資本主義制度一方面無需人類改變為了自己利益而努力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同時令所有人都能為他人創作價值。令利他在資本主義制度裡成為利己的唯一方法。
>>第三章主要討論自由主義。個人自由是資本主義的主要核心,也是現代社會運行的核心。確實在自由市場的機制中,自由競爭的角色非常重要,也是現代人類社會創新與進步的源泉,有人說自由競爭違反人性,但在自由市場中合作和互利才是主流,我們無需誇大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競爭。資本主義也捍衛了民主制度。民主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有許多共同的普世價值條件作為基礎。在歷史上,許多國家的民主化過程一開始,也是人民為了維護自身經濟利益,才決定爭取民主的。所以兩者是相輔相成。
>>第四章討論資本主義制度中的平等問題。歷史證明,也許資本主義有令收入分佈不均,但事實上在經濟增長時候,大部分情況都是全民生活水平和購買力都有改善。甚至相對來講,社會底層獲利更多。另外,馬克思所提出的上層社會剝削下層勞工的理論也站不住脚,不能說有勞動的人沒有獲得滿意回報就是剝削。
>>第五章,資本主義一直自身也在不斷再調整與進化。到了21世紀,資本主義之中已經混入許多平等主義的理念,關於自由的定義也五花八門,逐漸多元化。
>>第六章,我們會展望未來,並討論未來的社會是否還需要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制度。有人認為,隨著科技發展,當公權力能夠掌握足夠多的訊息和數據時,也許就能實現計劃經濟甚至是共產主義。但在筆者看來,即使技術繼續進步,大概率我們的社會也不會往中央化發展。相反,經濟越複雜,越需要個人自由,創新和放權來實現增長。所以未來社會依舊需要資本主義。
>>結論,筆者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也是非常脆弱,需要我們去呵護。資本主義所主張的原則,也許會和政治家的利益發生衝突,一旦資本主義制度被摧毀或出現嚴重倒退。輕則我們可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來慢慢重新建立,重則人類有可能要經歷像共產主義國家所經歷過的悲劇。
現今,我們的人文價值比一百年前有更高的要求。
對性別議題、機會平等、社會正義等議題的要求都是前所未有的;
同時,我們對於道德的要求也越來越個人化。
資本主義是普世的,不會因為意識形態或文化有所定義不同。
經濟學的核心是人性,而資本主義這一套運行規則是最符合人類常識和人性的制度。
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人,無論是男是女,我們都有利己的傾向,
我們都嚮往自由和平等,不會因為我們本身的文化背景而改變。
而資本主義制度恰恰是能滿足我們人性需求的同時,能讓人們互相為大家創造價值的制度。
但只要人文價值離不開自由、平等等人文價值,我們依然需要資本主義自由制度來實現。
人文價值雖在不斷演化,但自由平等依舊是核心,需要資本主義制度的支撐,
可以說資本主義制度是更適合現代和未來的人文價值!
│專文推薦│
國立台灣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院長 郭佳瑋教授
在現代文明中,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激發了每一個社會成員創造價值的內生動力,長期來看造福了全體社會。與此同時,人文主義的價值理念也為資本主義的市場秩序提供了方向指引。……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我們大可放下成見,解構傳統權威,以全新的姿態審視資本主義和人文價值,在現代語境中找到兩者和諧發展的契合點。──國立台灣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院長 郭佳瑋教授
作者簡介:
李湛侃 Joe Zhankan Li
1987年出生中國廣州,成長於荷蘭海牙。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eit Rotterdam)經濟系碩士、台灣大學Global MBA。中華民國BI數據分析師。自小受中西文化影響,酷愛東西方歷史。在多語言環境下長大,耳濡目染,略懂數國語言。年輕時放縱不拘,22歲時便休學近兩年,離開荷蘭遊學於澳洲、中國大陸和日本。後回荷蘭任職商業分析師,27歲時辭職來台進入台大進修商學。
現居日本東京,擔任某日商互聯網公司網頁UI/UX分析,並從事文字創作。
著作:《貧富差距的經濟學:一個財富爆發但分配不均的世界》(時報出版)
個人臉書Fan page與部落格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JoeZhankanLi
Medium https://medium.com/@lizhankan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管理學院Global MBA 2017年畢業
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經濟學碩士2011年畢業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資本主義與人文價值
國立台灣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院長 郭佳瑋教授
資本主義與人文價值,向來被認為是天生對立的兩大概念。資本主義象徵著動盪多變的市場經濟,而人文精神則強調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但作者在書中提出,這種傳統固化的二分法需要打破與修正。事實上,若我們拋開先入為主的成見,縱向審視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更加微妙、更加辯證的關係,有著相互依存與相互促進的一面。
人文主義的核心價值在十四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萌芽開來。那個時代的人們開始擺脫中世紀教廷權力的桎梏,不再心甘情願地追隨既定的權威,開始關注個人的理性與自由。人們渴求在一個制度化的社會秩序中獲得基本的自由和公平。三百年後的十八世紀,亞當.史密斯提出了「資本論」,強調市場機制和個人選擇自由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兩大理念傳統上被視為難以調和的對立面。但實際上,在現代文明中,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激發了每一個社會成員創造價值的內生動力,長期來看造福了全體社會。與此同時,人文主義的價值理念也為資本主義的市場秩序提供了方向指引。
此外,作者還討論了一些極為重要的議題。比如,僅僅依靠人類主觀的理性設計很難完美重構一個穩固高效的經濟制度,這向我們展示出制度設計的局限;與此同時,作者也指出,資本主義在極大程度上拓展了普通人的選擇範圍,加速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流動速度,這些都彰顯了資本主義的價值。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資本主義顯示出了更加包容的一面,更加重視社會的基本公平,這吸收並統合了人文精神的某些要求。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兩者是互相依存的,也是相互促進的。
審視資本主義理念和人文主義價值之間錯綜複雜、難以定論的關係,對我們深入理解和反思現代文明社會的各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這不僅關係到我們對經濟發展規律和經濟制度的認知,也關係到人文精神在現代社會實踐中能否發揮正確的指導作用,最終引領我們的社會朝著更加繁榮富強、更加公正高尚的方向前進。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我們大可放下成見,解構傳統權威,以全新的姿態審視資本主義和人文價值,在現代語境中找到兩者和諧發展的契合點。
序言
資本主義很邪惡?
我一九八七年出生在中國廣州,那時的大陸已經改革開放近十年,我從未親身經歷過計劃經濟的年代。對我來說,那個計劃經濟的時代就像傳說一樣,人人都在討論它,卻不曾存在我的生活中。一方面,我童年身邊的大人無一例外,都在驚嘆改革開放對國民生活帶來的正向改變,覺得自己的物質生活比起計劃經濟年代進步太多。另一方面,當大人們提起資本主義時,大部分的人都是咬牙切齒。也許是共產主義思想對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人們都習慣性地把資本主義和邪惡、敵對、腐朽等負面概念畫上等號。年輕的我,其實不大理解。
當我慢慢長大後,對改革開放與之前計劃經濟時期到底有何不同,開始感到好奇。但我驚奇地發現,改革開放的核心不外乎是國退民進,尊重自由市場機制等,這些難道都不是資本主義的特質嗎?我漸漸意識到,年少時身邊大人的談話充滿了矛盾。其實大人們所詬病的資本主義,正是他們歌頌的改革開放中的核心元素。
我十二歲時,國小尚未畢業,便跟隨父母移民到歐洲的荷蘭。有趣的是,即使是在言論自由的西方,資本主義似乎也是一個小小的禁忌,很少有人在公開場合正面評價。相比之下,宣揚收入分配,保護弱勢群體等的聲音的人理直氣壯許多。在上國高中歷史課時,在我印象中伴隨資本主義一詞一起出現的,往往都是像經濟危機,弱肉強食,人性貪婪,收入不均等概念。在二〇二一年的一個美國問卷調查,竟有過半年輕人對資本主義抱持負面印象,而比例甚至有持續擴大的趨勢。
直到上大學進入經濟系,我才開始對資本主義有了較系統的理解。可以說,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最重要的支柱之一。我們必須承認,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至今為止創造物質文明最有效的制度,沒有之一。在經濟學的範疇中,資本主義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不勝枚舉。例如資本主義提高了人類生產效率,讓人類大概率在未來不會再面臨饑荒,它也讓越來越多人遠離貧窮,也讓人可以在解決解決生存之外尋求其他人生意義。
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物質豐盛,以提高了人類可去外地或出國旅遊工作的移動性,讓人類大開了眼界,不斷地推高人類的文明水平。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已經成為經濟學界的共識,並非本書關注重點。
資本主義能創造物質和財富的力量沒有爭議,但此制度最受人詬病的是它的倫理瑕疵,也是本書重點。正如前文所述,資本主義常被貼上貪婪,金錢至上,殘酷,因此不道德的標籤。其中一個例子是,現代社會有些人非常反感把勞動力商品化,認為這有損人的自尊。但如果當勞方在沒有被威嚇的前提下,自願提供自己的勞動力給資方,而這種雇傭能讓勞資雙方,都能實現自己目標時,難道這自願協議不是雙贏的行為嗎?
另一個例子就是,有些人會認為資本主義鼓勵人去逐利,這也是不道德的。但利潤往往代表了資本家為社會添加了價值,或者說為社會做了好事。而當商業行為變成利潤時,也會為商家下一次生產提供動力。通過贊頌美德和慈善來實現人文價值是低效且不穩定的,不大可能在社會整體實施。
在我看來,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最大的差別是,我們不再視物質財富視為社會唯一的發展目標,而是把像民主、自由、平等、權益等以人為中心的人文價值,視為現代與傳統社會的分界線。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是否文明,並不是看它有多少錢,而是它尊重人文的程度有多高。
而歷史告訴我們,注重人文的文明國家,往往是以資本主義作為經濟制度的國家。相反,沒有資本主義的國家不僅僅物質匱乏,而且是獨裁、神權、專制的溫床。作者認為,資本主義表面上雜亂無章,實際上也有彰顯道德倫理和人文價值的力量。並且在社會整體的層面上,通過資本主義實現人文價值的效果,遠比宗教信仰,頌揚美德,道德教育或理性制度設計來的穩定和自然。
我從不認為僅靠信仰、頌揚、教育、宣傳就能實現文明道德的社會。相反我更認同管仲所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只要有溫飽物質豐盛生活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去讓人們講道德和講人文。又有如馬克思所說,沒有經濟基礎(下層建築)的話,談上層建築也是徒勞而已。
當然,資本主義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制度。但在我看來它和民主一樣,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最不壞的制度。資本主義的核心是自由,但它也有一直接受並包容來自平等主義方面的批判,不斷與時俱進和完善自身,從而迎合二十一世紀道德多元的社會。任何事都有代價,有得就便有失。資本主義制度中的自由也不例外。自由所帶來的代價就是風險與責任,自己選擇的價值,也必須要讓自己來負責承受相應的結果。
資本主義中人們所享有的自由並不代表大家就可以躺平,自由市場的核心是鼓勵人們去選擇、創造、冒險與負責。但總有些人期待社會一方面享受著言論和選擇自由,另一方面自己又批評資本主義所帶來的激烈競爭,無需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在我看來這樣的人就太過東食西宿了。
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是價值和理念,並非物質和利益。但微妙的是,價值和理念,要通過豐盛的物質與利益來實現,而不是理性設計或頌揚說教。因此,透過資本主義來追求物質不僅不邪惡,反而是實現更高人文價值的手段。
名人推薦:推薦序
資本主義與人文價值
國立台灣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院長 郭佳瑋教授
資本主義與人文價值,向來被認為是天生對立的兩大概念。資本主義象徵著動盪多變的市場經濟,而人文精神則強調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但作者在書中提出,這種傳統固化的二分法需要打破與修正。事實上,若我們拋開先入為主的成見,縱向審視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我們會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更加微妙、更加辯證的關係,有著相互依存與相互促進的一面。
人文主義的核心價值在十四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萌芽開來。那個時代的人們開始擺脫中世紀教廷權力...
章節試閱
經濟是手段,人文才是目的
許多現代人都認為經濟學是現實和功利的,代表的是利益計算,而人文價值是代表思想和理想情懷。經濟利益代表理性,而道德往往是非理性。兩者沒有什麼交集。一旦在討論經濟問題時提到價值和道德,往往就會覺得很虛。彷彿經濟和道德兩者是反義詞,河水不犯井水。在我看來,這認知完全是一個錯誤。
所謂經濟學的現實利益,我們不能直接把它和金錢物質畫上等號。如果說人生活著的目的就是物質享樂和金錢物質,相信世上沒有多少人會同意。人對利益有所追求,我認為更准確地說是對重要的東西有追求。而什麼東西重要,就要看當事人個人的價值觀了。人們努力的工作表面上是為了金錢,實際上也許是為了能有更多自由去旅遊,多看看這個世界。
如果我們看經濟問題只看到物質上的利益,而沒有看到背後價值,如此看待經濟學只會浮於表面,所導出來的結果反而失真。這讓我想起一個我曾經看過的經濟學故事,國外曾有一家慈善機構為了鼓勵人們主動去捐血,便推出每捐血一次便能獲得一定金額報酬的活動。這家機構以為只要提供金錢上的報酬,一定就會有更多的人來捐獻。但事與願違,事後他們發現其實捐血的人比之前更少。先不說捐血收錢這事是否違反了人類道德,經濟學家提出的解釋是,本來捐血能給人帶來一種對社會有奉獻的自豪感,但能收錢這個「低俗」的舉動反而抹滅了本來的自豪感。這就是一個忽視價值,只看金錢利益而適得其反的例子。
其實雖然經濟學家一般都使用數字或金錢作為單位來表達利益,但這只是一種便利簡潔的思維方式而已,並不代表我們一切的經濟活動一切都為了錢。例如從微觀來說,人們對咖啡有需求,咖啡無疑能為人帶來享受,而這種享受因人而異也很難量化,所以經濟學家們才用價格作為衡量單位。再從宏觀來講,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都會追求幸福,但由於幸福的定義因人而不同,為了方便我們才用錢作為單位。所以,經濟學家們才會發明出國内生產總值(GDP)作為經濟實力的單位,假設越有錢的國家的人越幸福(當然此假設是否成立,還需商榷)。
另外,我們無法否認物質和利益對人類社會很重要。而正因為資本主義能在高效地創造財富的同時,又能讓每一個人為他人提供價值。讓每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好事,總比為了禮教,宗教,教條來得穩定。歷史告訴我們,要人自覺遵守道德做好事,在家庭或小群體間也有能運行。但到了需要與陌生人協作的社會層面,要實現人文價值,還是靠能創造利益的資本主義比較管用。因此,我們不應該本末倒置,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只是手段,人文價值才是人類在現代社會中需要實現的目標。
理性經濟設計真能彰顯人文價值?
我們不會懷疑理性主義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與進步。科學進步,工業發展和數為革命等都深刻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在啓蒙運動後,人類看著自己通過理性所獲得的成就曾經對未來非常樂觀,彷彿人類在啓蒙革命前遇到一切的不幸都是因為我們無知愚昧,只要我們的理性繼續發展進步,我們便可以征服自然獲得幸福。
雖然這種對理性的崇拜,其影響一直有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但我們對待理性的看法相比100年前已經悲觀了許多。工業革命令人類的生產力提高了數百倍,但同樣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中,我們生產武器的數量與其殺傷力,也是以前的數百倍。互聯網手機等發明給人類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娛樂,但同樣同時我們也要面對社交媒體焦慮和家人吃飯衆人低頭看手機的問題。
當民主政治在歐美社會扎根成熟的同時,我們也有看到在某些國家確立民主自由越走越遠,強人政治和獨裁專制在非歐美國家依然盛行。以上例子似乎都在告訴我們,也許理性能帶給我們物資和形式上的進步,但它無法直接滿足像自由,公平,正義等人文價值需求。曾經我們以為我們能靠著理性便能找到幸福的願望,彷彿已經破滅。也許人類之前對自己的理性太過樂觀了。
對於人類嘗試理性設計並改造的反思,同樣發生在經濟運學領域。從19世紀到20世紀的200多年間,經濟學術界都把主張讓市場自由發展與調節的市場經濟成為古典理論,這彷彿就在暗示完全依靠市場機制來管理國家經濟是不合時宜且低效的。在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事實上純市場經濟的主張都不是主流思想。相反主張通過人類理性。來改造或干預市場的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一直都佔相對上風。但這兩者都在20世紀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滑鐵盧」。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計劃經濟。總所周知在20世紀有數個共產主義國家曾經真實採用過計劃經濟。其中就包括蘇聯和中國。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中,社會應該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商品貨物與服務應該用什麼價錢進行交易等全部由政府決定,並由國營企業進行生產。計劃經濟的本意是希望通過把所有的生產資料國有化,從而避免因私有化所產生的資本家,對工人及無產階級進行剝削。這樣便可實現社會所有人的絕對正義與公平。
另一方面,計劃經濟的擁護者認為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不穩定並會定期出現經濟危機,其原因就是因為市場經濟放任個人自由選擇,當每個個人和企業都按照自己對未來的判斷進行生產,而現實情況卻和期待有落差時,經濟危機最會發生。所以經濟生產決定不應該下放到民間,而是由中央公權力來決定。很可惜,歷史證明了如此由中央來計劃與控制經濟注定是失敗的,所有採用計劃經濟的國家(如蘇聯、中國、越南、古巴、北韓等)無一例外。回顧那些國家採用計劃經濟的歷史,我們不乏看見貧窮,匱乏與饑荒。計劃經濟國家連基本的物質與溫飽都無法保證,就勿論什麼自由與正義等的人文價值。也許有人會認為計劃經濟與共產主義實現了人人平等,但這種平等實際上是人人一樣的貧窮,在我看來毫無意義。
對於計劃經濟注定失敗的原因,經濟學者分析共產國家的有過許多反思,提出過如經濟體制内因沒有私有制缺乏良性競爭,國營企業生產沒有效率和政府無意願創新云云。但以上所有解釋的共同點都是認為政府和公權力,沒有能力代替市場機制。首先,在自由市場中,無數人都根據自己的觀察與判斷,判斷應該生產的商品種類和數量。但計劃經濟的支持者偏偏認為生產的判斷,應該由公權力來負責。
換言之,政府要通過行政命令和國營企業來決定這個經濟體應該如何生產。可問題是,政府所占資源只是社會中少數,相比起市場中的每一個人與企業,政府不可能收集到足夠的訊息來判斷生產什 。要在台北某個小巷開早餐店,應該開西式賣漢堡還是中式賣蛋餅,當地人喜歡怎樣的口味等等,關起門來閉門造車的政府不可能比住在那個地方的街坊鄰里清楚。在歷史中,實行計劃經濟的政府在無法獲得足夠訊息時,往往都是靠「亂懵」來下指令生產,這也是計劃經濟中許多人道災難的起源。
20世紀50年代末的中國大躍進運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如20世紀自由主義經濟學海耶克(Friedrich Hayek)所說,沒有人能偶預測知道明年市場中會有多少人需要白色的襪子。在自由市場中,商家們緊貼消費者,一旦發現市場需求出現改變,他們便能對自己的策略和商品做出相對的改變,迎合市場的口味。相反在計劃經濟,要生產什麼和如何調整商品都是由一小撮菁英來決定,結果是低效,短缺和需求錯配就不難想像了。
其次,國營企業的經營者沒有動力去創新與進步。要知道,一位街坊鄰里知道在巷子裡開早餐店能賺錢的話,他可是自己掏出錢包投資和承擔風險,一旦不能賺錢,虧損也是自己承擔。所以店主也會進他自己最大努力來經營與創新,從而換取利潤。更何況在箱子中賣早餐的很可能不止一家,要在競爭中勝出就更需要經營者的智慧和努力了。但計劃經濟卻不然,生產服務由政府的國營企業來決定,而國營企業裡面的決策者基本都是官僚。
一般來講,政府官員的首要任務是執行行政命令,而不是賺取利潤。如果上頭給的命令是生產奶油,那對於國營企業來講在一定時間内生產出足夠量的奶油就是主要目標。再加上,一般一個產品就只會有一個國營生產商。所以也不會有競爭者。自然什麼營銷,品質,售後服務都不會是國營企業首要考量,他們也沒有動力去進步。這也是為何一般實行計劃經濟的共產主義國家的生產力普遍低下。
更重要的是,共產主義者的初心想達到自由和平等的願望,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中也是絲毫不見蹤影。首先,由政府和公權力來判斷如何生產大大地限制了人們的選擇。正如前文所提到,政府沒有足夠能力知道市場需要什麼,所以計劃經濟注定帶來生產力低下和商品匱乏。要知道自由的核心關鍵就是選擇。
計劃經濟並沒有給予市場中人們互相交流自己需求的機會,所以自然也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滿足。政府的公務員們關起門來看數據和想像,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另外,計劃經濟的本意是認為,放任自由市場自己發展會令社會出現不平等。但事實是實現計劃經濟後,社會衆生雖然平等,但卻是貧窮和物質匱乏的平等。同時由于生產資料被國家壟斷,就等於讓政府獲得巨大的權力,這自然就形成了國家與人民的不平等。所謂平等,無論在結果的物質上還是機會權利上,在計劃經濟中都沒有被實現過。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混合經濟。混合經濟雖然承認市場有創造財富的力量,但同時自由市場也有副作用和嚴重不足的地方,所以支持者深信人類可以透過自己的理性對市場進行改良或改造。在20世紀的頭50年,人們對這種同時混合了市場力量和人類理性的制度深信不疑。當時,經濟學界主流普遍認為,是凱恩斯主義的主張和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新政挽救了美國經濟與大蕭條。
當在大蕭條中人們普遍找不到工作,失業率高企時,國家可以主動動用政府財政甚至是以負債的方式來主動投資,從而創造就業崗位舒緩失業率,保證社會穩定。另外,當在經濟蕭條中,社會中消費和投資水平不足以讓市場短期内恢復時,公權力可以透過中央銀行降低利率,從而降低借貸成本刺激經濟。換言之就是,中央銀行可以透過降低銀行利息,一方面讓人們低利率可以更便宜的價獲得借款,從而鼓勵人們多冒風險,多去消費和投資。另一方面,低利率也代表存錢能獲得的回報變得更低,相對地拿存款去投資和消費的魅力就會變得更大。以上是凱因斯主義裡面兩種主要干預市場的手法,分別為讓政府主動投資的財政政策,和主張讓央行調節利率與貨幣供應的財政政策。其核心就是與其我們把發展經濟的主動權完全交托給雜亂無章的市場,我們人類可以透過自己的理性主動干預市場,從而讓市場經濟更加完美。
經濟是手段,人文才是目的
許多現代人都認為經濟學是現實和功利的,代表的是利益計算,而人文價值是代表思想和理想情懷。經濟利益代表理性,而道德往往是非理性。兩者沒有什麼交集。一旦在討論經濟問題時提到價值和道德,往往就會覺得很虛。彷彿經濟和道德兩者是反義詞,河水不犯井水。在我看來,這認知完全是一個錯誤。
所謂經濟學的現實利益,我們不能直接把它和金錢物質畫上等號。如果說人生活著的目的就是物質享樂和金錢物質,相信世上沒有多少人會同意。人對利益有所追求,我認為更准確地說是對重要的東西有追求。而什麼...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資本主義與人文價值/國立台灣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院長 郭佳瑋教授
序言
資本主義很邪惡?
前言
資本主義和人文價值互相矛盾嗎?
第一章 理性設計經濟制度能實現人文價值?
理性主義的崛起
主張人類理性的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
理性經濟設計真能彰顯人文價值?
回歸市場更能彰顯道德
第二章 資本主義無法彰顯人文道德嗎?
人天生就是自利的
說教無法導人向善,但自由市場可以
從自利所產生的道德,是虛偽嗎?
第三章 資本主義和自由
資本主義和個人自由
資本主義和民主
資本主義就是消費主義?
第四章 資本主義與平等
社會底層從資本主義中獲利相對更多
資本主義之下更有機會階級跳躍
馬克思的剝削理論和諾齊克的反駁
第五章 二十一世紀現代資本主義的多元與包容
現代經濟學演化史
再分配可實現公平正義?
收入再分配就是剝奪?
資本主義不斷在進化
第六章 資本主義在未來社會的意義
關於計劃經濟可行性的傳統觀點
科技發展和人工智慧可實現計劃經濟?
只有人文主義不倒,未來社會也還需要資本主義
結論 人文價值和資本主義制度都很脆弱
附錄 經濟學雜想
附錄一:學經濟學有什麼用?
附錄二:現代經濟學從何而來:從古典到新古典
附錄三:為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注定失敗?
後記與誌謝
參考文獻
目錄
推薦序
資本主義與人文價值/國立台灣大學進修推廣學院院長 郭佳瑋教授
序言
資本主義很邪惡?
前言
資本主義和人文價值互相矛盾嗎?
第一章 理性設計經濟制度能實現人文價值?
理性主義的崛起
主張人類理性的計劃經濟和混合經濟
理性經濟設計真能彰顯人文價值?
回歸市場更能彰顯道德
第二章 資本主義無法彰顯人文道德嗎?
人天生就是自利的
說教無法導人向善,但自由市場可以
從自利所產生的道德,是虛偽嗎?
第三章 資本主義和自由
資本主義和個人自由
資本主義和民主
資本主義就是消費主義?
第四...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