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手中的這本小書輯錄了筆者的六篇習作,上編三篇分析巴特,下編三篇解讀莫特曼。六篇習作中的前五篇曾分別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基督教文化學刊》、道風書社出版的《盼望倫理》以及中原大學主辦的《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收入本書時略作修訂。九十四歲高齡的莫特曼教授撥冗撰寫序言,回顧他與巴特之間的神學淵源和分歧點,為這個論文集增添了一幅饒有興味的思想山水。本書並非意圖構建特定詮釋範式的專著,它是一本篇幅不大的論文集,匯集了筆者從不同視角對兩位大師的些許管窺之見,偏重於神學觀念史,如果說這其中顯示出了某種詮釋傾向,那可能就是對「後巴特」(Post-Barthian)這個講法的保留態度了。
上編第一篇論文〈論卡爾.巴特《羅馬書釋義(第二版)》的「神學百科全書性」〉分析了早期「辯證神學」與十九世紀歐洲主流神學學科體系之間的張力,從「學科意識」這個角度重審了《羅馬書釋義(第二版)》對所謂「自由派神學」的顛覆,這個顛覆絕非憑空另起爐灶,而是一種內部顛覆。第二篇論文〈卡爾‧ 巴特與漢娜‧ 鄂蘭論惡與約〉對兩個重要概念進行了並置,一個是巴特在其創造論中提出的「虛無者」這個概念,另一個是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基礎上提出的「惡的膚淺」這個概念,透過並置兩者,筆者試圖揭示巴特和鄂蘭在二戰之後「人道」問題上的類同性。第三篇論文〈博士論文簡介:《面向終末的生命—卡爾‧ 巴特與愛德華‧ 圖愛森早期著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15 年至1923 年)》〉簡要介紹了筆者的博士論文,這篇博士論文的特點在於,它從「透視主義」這個獨特角度對巴特的《羅馬書釋義(第二版)》進行了新的結構分析,並由此出發,修正了德語神學界在「辯證神學」終末論問題上偏重於「災難理論」的論述傳統。
下編第一篇論文〈莫特曼與北森嘉藏論「上帝之痛」〉呈現了兩者對「上帝之痛」的不同論述模式,揭示《上帝之痛的神學》和《被釘十字架的上帝》這兩部經典在處理三一論、終末論以及上帝主權上的方向性差異。第二篇論文為〈《盼望倫理》中譯本導言〉,它從莫特曼在《盼望神學》之後的神學發展脈絡中來勘定《盼望倫理》的思想價值。第三篇論文〈與莫特曼一起研究巴特〉濃縮性地回顧了筆者的求學經歷及莫特曼教授指導博士論文的方式,最後論述了巴特與莫特曼兩代人在涉及「上帝主權」問題上的思想斷層。
作者簡介:
洪亮
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著有Leben vor den letzten Dingen: Die Dostojewski- Rezeption im fruhen Werk von Karl Barth and Eduard Thurneysen (1915-1923)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Verlagsgesellschaft, 2016)、Ernst Wolf Preis (2017) 及 Manfred Lautenschlaeger Award for Theological Promise(2017)。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讀者手中的這本小書輯錄了筆者的六篇習作,上編三篇分析巴特,下編三篇解讀莫特曼。六篇習作中的前五篇曾分別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基督教文化學刊》、道風書社出版的《盼望倫理》以及中原大學主辦的《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收入本書時略作修訂。九十四歲高齡的莫特曼教授撥冗撰寫序言,回顧他與巴特之間的神學淵源和分歧點,為這個論文集增添了一幅饒有興味的思想山水。本書並非意圖構建特定詮釋範式的專著,它是一本篇幅不大的論文集,匯集了筆者從不同視角對兩位大師的些許管窺之見,偏重於神學觀念史,如果說這其中顯示出了某種詮釋傾向,那可能就是對「後巴特」(Post-Barthian)這個講法的保留態度了。
上編第一篇論文〈論卡爾.巴特《羅馬書釋義(第二版)》的「神學百科全書性」〉分析了早期「辯證神學」與十九世紀歐洲主流神學學科體系之間的張力,從「學科意識」這個角度重審了《羅馬書釋義(第二版)》對所謂「自由派神學」的顛覆,這個顛覆絕非憑空另起爐灶,而是一種內部顛覆。第二篇論文〈卡爾‧ 巴特與漢娜‧ 鄂蘭論惡與約〉對兩個重要概念進行了並置,一個是巴特在其創造論中提出的「虛無者」這個概念,另一個是鄂蘭在艾希曼審判基礎上提出的「惡的膚淺」這個概念,透過並置兩者,筆者試圖揭示巴特和鄂蘭在二戰之後「人道」問題上的類同性。第三篇論文〈博士論文簡介:《面向終末的生命—卡爾‧ 巴特與愛德華‧ 圖愛森早期著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15 年至1923 年)》〉簡要介紹了筆者的博士論文,這篇博士論文的特點在於,它從「透視主義」這個獨特角度對巴特的《羅馬書釋義(第二版)》進行了新的結構分析,並由此出發,修正了德語神學界在「辯證神學」終末論問題上偏重於「災難理論」的論述傳統。
下編第一篇論文〈莫特曼與北森嘉藏論「上帝之痛」〉呈現了兩者對「上帝之痛」的不同論述模式,揭示《上帝之痛的神學》和《被釘十字架的上帝》這兩部經典在處理三一論、終末論以及上帝主權上的方向性差異。第二篇論文為〈《盼望倫理》中譯本導言〉,它從莫特曼在《盼望神學》之後的神學發展脈絡中來勘定《盼望倫理》的思想價值。第三篇論文〈與莫特曼一起研究巴特〉濃縮性地回顧了筆者的求學經歷及莫特曼教授指導博士論文的方式,最後論述了巴特與莫特曼兩代人在涉及「上帝主權」問題上的思想斷層。
作者簡介:
洪亮
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著有Leben vor den letzten Dingen: Die Dostojewski- Rezeption im fruhen Werk von Karl Barth and Eduard Thurneysen (1915-1923) (Neukirchen-Vluyn: Neukirchener Verlagsgesellschaft, 2016)、Ernst Wolf Preis (2017) 及 Manfred Lautenschlaeger Award for Theological Promise(2017)。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2元。(減2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