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界首本以女性為主題的專書。
透過不同世代的女性精神分析師角度,深刻關懷女性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女性經驗》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詳實呈現臨床的細微素材在女人之間的分析關係中如何開展,其中有佔據女性心思的點滴,有女性分析師沒說出口的思考,以及分析師如何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去聆聽與了解那些存在於過去和當下、交織於內在與外在的、意識與潛意識現實之間的隱微細節。
──瓊.拉斐爾-勒夫(本書編者)
隨著女性普受教育,傳統看待女性的觀點也備受挑戰。但許多女性在潛意識中仍有傳統的一面,她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所經歷的撕裂與痛苦,也投射到了女性精神分析師與女性患者的治療關係之中。
1910年代至千禧年初期的精神分析界雖似百家爭鳴,卻鮮少有討論「女性分析女性」的作品,因此這本《女性經驗》的獨特與重要性不言可喻。
《女性經驗》以英國女性精神分析師與女性患者為核心,收錄橫跨1915至1990年四個世代的臨床思索篇章,主題涵蓋了與母親原初的連結、早期經驗於生育過程中的甦醒,以及性別認同、婚姻關係、職場的女性氣質偽裝,和暴食、厭食、憂鬱等各式心理疾患中的女性經驗。
這些篇章深度、廣度兼具,呈現了女性受苦且渴望被理解的潛意識處境,不僅突破傳統男性視角的精神分析框架,近百年的文獻探討更突顯女性精神分析在社會、文化現象、人類處境探究上的宏觀價值。對於執業的心理治療師(無論男女),或是性別、文化、心理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者與愛好者,本書無疑是珍貴的文獻資料,帶來深刻的啟發與思考。
感動推薦
母女關係為何難解?青春期發育為何令人崩潰?懷孕/不孕、生產/哺乳/育兒帶給女性什麼樣的情感衝擊?孩子的成長為何讓人心情複雜?女性該如何告別潛意識中的不安,《女性經驗》裡分析師與患者的生命故事猶如星辰為我們引路。
──王映淳
一部令人興奮的著作!《女性經驗》的內涵有著對理論的思辨、關於性別在關係中的思考,以及豐富的臨床材料,可以拜讀,可以欣賞,可以反思,可以批判,值得所有對人文世界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林俐伶
透過此書的整理,彷如黑暗大陸的女性潛意識對男性治療師不再晦暗不明;它為男性治療師的前方點亮一道光,並讓他們有機會體會某一種屬於女性的深邃。
──洪素珍
林俐伶|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長、訓練督導分析師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樊雪梅|兒童心理治療博士(Tavistock & UEL).兒童、成人精神分析師(BPaS, IPA)
劉慧卿|精神科專科醫師
──感動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瓊.拉斐爾-勒夫教授 Professor Joan Raphael-Leff
於倫敦安娜.佛洛伊德中心帶領學術團隊進行精神分析研究。曾任職於倫敦大學與艾塞克斯大學,教授精神分析。她是國際精神分析協會女性與精神分析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s Committee on Women and Psychoanalysis, COWAP)的創會主席。著有《傳承瑪莉詠.米爾納——數十年來理論與實務的發展軌跡》(The Marion Milner Tradition - Lines of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 2022)、《子宮的黑暗面——懷孕、育兒與受迫害焦慮》(Dark Side of the Womb - pregnancy, parenting & persecutory anxieties, 2015)、《安娜.佛洛伊德傳統——數十年來理論與實務的發展軌跡》(The Anna Freud Tradition - Lines of Development. Evolu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ver the Decades, 2012)等十三本書。
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教授 Professor Rosine Jozef Perelberg
為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傑出會員、訓練分析師和前任主席。亦是倫敦大學精神分析部門的客座教授,巴黎精神分析學會的通信會員。她曾於倫敦政經學院攻讀社會人類學博士。已撰寫並編輯有十二本書,其中《心理雙性》(Psychic Bisexuality)曾於2019年榮獲美國精神分析委員會與學院書籍獎的最佳編輯獎項。她傑出的國際分析工作,讓她於2023年榮獲西格尼獎(Sigourney Award)。
譯者簡介:
審閱者簡介
粘慧美
精神科專科醫師,美國艾德菲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任職陳烱旭診所。主要投入於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與督導,以及嬰幼兒與家庭的諮詢工作。曾與多位兒童治療師合譯《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與嬰幼兒的心理治療實錄》(2017,心靈工坊)。
譯者簡介
王映淳
臨床心理師,帶著臨床心理學背景投入精神分析領域,深受英國精神女性分析師瑪格麗特.羅斯汀與珍.藤普里等人之影響。現於台灣服務各年齡層之女性,並總在台英兩種文化間佇思女性與女性專業人員的各種樣貌。也於愛兒學網站,與粘慧美醫師合著《媽媽寶寶》專欄、帶領媽媽寶寶團體。
章節試閱
前言
茱麗葉.米切爾(Juliet Mitchell)
在英國,精神分析的訓練與執業始終注重性別平等,不僅女性會員人數與男性一樣多,也擔任重要的行政職位,尤其是梅蘭妮.克萊恩和安娜.佛洛伊德等人推動了自佛洛伊德以來的重要理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精神分析逐漸發展壯大,特別是在二○年代後期,當歐內斯特.瓊斯(Ernest Jones)邀請克萊恩來到英國,日後在此立足。這是一段精神分析理論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這些變化的核心是女性氣質與女性等議題。最明顯的是,從二○年代中期到三○年代中期,對女性之性建構進行激辯之風氣興盛,時值兩個意見不同的陣營,亦即倫敦與維也納之間的第一次交流講座,就是關注女性的性這個主題。更難以捉摸、但卻可能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關於死亡驅力、原始焦慮、受虐狂等理論,焦點由父親的閹割情結,重新導向母親的前伊底帕斯。這是讓客體關係理論發芽的沃土,其臨床與理論著重於嬰兒-母親關係。這兩股思路,也就是關注女性的性,以及專注於非常早期的心智歷程、慾望和情感,可以視為匯聚到佛洛伊德的說法,即女性分析師在理解女性可能更有優勢,因為她們的女性患者*不像佛洛伊德遇到的,會躲到對父親的移情背後避難,並且藏起女性氣質的早期心理構造。可以說,這麼一來,女性分析女性在精神分析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
*譯註1:本書中以patient指涉分析師與受分析者(analysand)中的受分析者,即在涵容者與被涵容者的關係中,慷慨地開放自己嬰兒般原始的潛意識,接受分析師的理解與協助的受分析者。為表達此種心智狀態,本書將patient譯為患「者」,猶如行者,是一種選擇開放自己、踏上一段旅程的狀態。然若,文中patient指涉醫療情況下的醫病關係,如:人工生殖療程,則譯為病患以做區分。另,於第十章瑪姬.密爾斯的「地下水」一文中,提起受助者時使用client而非patient,是因為該文提到的治療為短期、心理動力式治療,這種治療法雖運用移情–反移情作為探入潛意識的工具,但少做移情詮釋、保留更多成人自我,依此考量,將client譯為個案,以協助讀者區分。
在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男女平權主義*和幾乎所有社會階層的女性都得以投入工作所獲得的解放,中產階級與中上階級女性的能量與創意得到了釋放,使得新創與開放的精神分析實務受益非淺。戰前的傳統作法致使安娜.佛洛伊德接受的中學教育落後她的兄弟們,但她能夠受訓成為分析師,成為兒童分析的先鋒,並在維也納成立精神分析取向的教育課程,最終在二戰時落腳英格蘭。梅蘭妮.克萊恩在布達佩斯、柏林,最後在倫敦,開始了她對嬰兒期精神分析的理論與實務。女人,為我們帶來那些傳統上認為女人才會感興趣的專業,而這些對後來的發展極為重要。
*譯註2:本書中feminism一詞,原意為對抗對女性不公平的女權主義,如本書第十四章所言,未免落入男女雙方爭奪哪一方的生殖器比另一方重要的紛爭,在多方考量下選擇譯為男女平權,希望男女之間僅有分化而無歧視。
多數的歐洲國家有一特殊的現象,即偏好挑選女性成為精神分析師。直到近期,醫學院仍相當排斥女性;在受訓成為精神分析師時,拿掉醫學背景的門檻,對女性來說,既是被動優勢,也是主動優勢。歐洲大陸和英格蘭追隨佛洛伊德的建議,認為非醫學背景的分析師,應與具有醫療資格的分析師接受同樣的訓練、享有同等的地位。第一代的女性精神分析師中,事實上,有許多人是醫師,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人並非醫師。非醫療背景的分析師,帶來對文化廣泛的興趣,並且在不以職涯訓練為重的前提下,就已蓬勃發展。直到那時(也直到今日),女性氣質,以及被認為是既荒謬且非科學的主題,如:夢、情緒、想像和幻想(當然兩者並不是沒有相關)等,都是精神分析的一部分。在歐陸,在納粹主義盛行之前,它也是對猶太人敞開胸懷的專業,在英格蘭仍然如此。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將重要的女性帶到英國,也帶到精神分析世界的舞台上,而那些前往美國的女性,像卡倫.荷妮(Karen Horney)和海倫.朵伊契奇(Helen Deutsch)等,僅在具有醫師身分時,才能從事分析工作。免除了醫學門檻,為女性寬廣的創造力打開了大門,而英格蘭是雙重受益者,它同時接受醫學背景與非醫學背景的猶太移民,此外也持續壯大本土的傳統。
從《歇斯底里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 1895)的年代開始,大量且聰慧的女性患者帶給精神分析重大的影響。因此,值得深思的是,女性分析師、女性患者、女性的性此一主題如此重要,並且在英國的客體關係中母性移情尤為關鍵的情況下,英國迄今卻沒有太多討論女性分析女性會有什麼影響的作品。部分原因可能是,對前語言階段的嬰兒而言,性的分化並未被認為具有太大的心理意義,也可能是因為大量的傑出男性分析師對女性的性感興趣(Ernest Jones),或者更重要地,他們不再像佛洛伊德那樣接受前伊底帕斯母親的位置,並發展新理論(Winnicott, Bion)。
對女性分析女性之議題的興趣,直到柏魯克(Baruch)和賽拉諾(Serrano, 1988)的一本訪談女性分析師的書,才開始有人花力氣追尋。在該書中接受訪談的伊妮德.巴林(Enid Balint)開啟了這一篇章。她的論文,儘管就某方面而言恰恰相反,事實上卻也呼應了佛洛伊德的問題:佛洛伊德的女性患者隱藏了她們最初的同性戀傾向,藏身於父性移情之後,而巴林的女性患者運用了她們在婚姻或婚外情中的異性戀傾向,以掩蓋她們的主要目的——滿足她們的母親/分析師。佛洛伊德的問題是「朵拉」在〈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中的問題,對追求者/父親的厭惡/愛慕,掩蓋了她對他的妻子/她的母親之迷戀。巴林提出,若是她的患者能夠找到一種適切、非性的方式來照顧母親,那麼她們的異性戀選擇才有機會整合與滿足。在最初與母親的關係,這似乎是關乎性的總量的疑問。很可能,若是在最初的關係裡充斥過多的性,那麼結果可能並非同性戀,而是歇斯底里症,就像朵拉那樣。難題在於,如何界定哪些被認定是正常的女性氣質,哪些則是病態的歇斯底里。假若所有的嬰兒,男性或女性,都在最初與母親的關係中開始心智生活(梅蘭妮.克萊恩的「最初的女性氣質」),日後才轉向父親,這使得異性戀變成很不可靠的替代品。這對人類而言是特殊的現象,因為我們未成熟即出世,比起其他相似的哺乳動物而言,我們依賴的時間更長、更徹底,這不僅讓我們有時間學習,也突顯了愛恨交織的矛盾情感,因為我們所需要的客體也是我們離去的對象。在許多精神分析的理論中,正是這種愛恨交織讓女孩得以離開母親、轉向父親,成為更令人滿意的客體。然而,在客體關係理論中,人類和其他靈長類一樣,受到本能驅使,成為自然的異性戀;轉向父親的砝碼,不僅僅落在心智上,也落在生理上。這個問題透過兩種方式解決:一則假設是,人類社會延長了對母親的依賴和生理上異性戀的本能,儘管對女性來說是不可調和的歧異,另一則為假設女性的心智或多或少會適應社會規範與生理現實。事實上,正如瓊.拉斐爾-勒夫(Joan Raphael-Leff)論生成創造力之起源中所述,追溯這複雜、矛盾又交纏的心智、社會和生理因素,是可能的。佛洛伊德認為,生物學是精神分析穿不透的基石,而女性分析師與女性患者的工作明確地說明,精神分析沒有穿透生物學,至少男性、女性和生殖的生物學都必須納入這想像中的整體,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犧牲任何一方。
寫於一九九六年三月,倫敦
參考文獻
Baruch, E. and Serrano, L. (1988) Women Analysing Women,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前言
茱麗葉.米切爾(Juliet Mitchell)
在英國,精神分析的訓練與執業始終注重性別平等,不僅女性會員人數與男性一樣多,也擔任重要的行政職位,尤其是梅蘭妮.克萊恩和安娜.佛洛伊德等人推動了自佛洛伊德以來的重要理論。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的精神分析逐漸發展壯大,特別是在二○年代後期,當歐內斯特.瓊斯(Ernest Jones)邀請克萊恩來到英國,日後在此立足。這是一段精神分析理論發生重大變化的時期,這些變化的核心是女性氣質與女性等議題。最明顯的是,從二○年代中期到三○年代中期,對女性之性建構進行...
推薦序
|譯 者 序|
這是一個被稱之為啞巴媳婦的燉煮壺開始的故事
王映淳
二○○○年初,我有幸參與了當代指標性的兒童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羅斯汀帶領的兒童心理治療督導,思考兒童與其父母、家庭之困境。後來特別是在與父母工作時,我強烈地意識到,在傳統期待與現代眼光之間,女性經歷到的撕裂與痛苦。傳統上,女性被預期要當個好燉煮壺——做整日的工、熬整夜的溫暖、寵愛整個家庭、默默承受所有蔑視、沒有一句抱怨,還要靜默恭順地接受自己次人一等!然而,在瑪格麗特的引領下,我發覺,在此種習以為常的性別任務分配上,或許,潛意識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然而,當時的社會已經為兩性提供相等的教育機會,丈夫與妻子雙方也同時得經營職業生涯。女性該像個啞巴媳婦任勞任怨的處境,在後工業社會備受挑戰。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受過教育的女性不再如以往,也挑戰起傳統的看待女性的觀點-人形燉煮壺。在女性的發展中,這份衝突,在一位女孩成為母親時,達到高峰。為了更進一步地思索這個議題,在瑪格麗特的介紹下,我開始和另一位優秀的倫敦精神分析師珍•藤普里工作。這讓我開始認識精神分析如何思考女性的處境、和女性於社會中的劣勢。
女性為何次等?
在〈小漢斯-畏懼症案例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a Phobia in a 5 Year-old boy, 1909)中,佛洛伊德提及一位孩子的性幻想,這位孩子在父親的允許下自由地表達他的想像與好奇,特別是在他的妹妹——第一位手足——出世的刺激之下。這位活躍的男孩特別著迷於生殖的奧祕、成為父母之謎,並在遊戲中扮演父母,在想像中有著無數的孩子。對於神奇的分娩,他是如此企盼,但也在父親告知他,唯有女人能夠懷孕、生產時,他感到非常地失望,一開始更是拒絕接受這份現實。在那篇文章中,佛洛伊德並未——如我們現在這般——看見對子宮的嫉羨,並在十餘年後,發表了陽具一元論(phallic monism)。根據這個理論,兒童對生殖器的認識只有一種——也就是陰莖,而女孩們得透過她們的男性伴侶、或是兒子來建構對自己的社會性別的認知。她們得克服陽具嫉羨!佛洛伊德從未直接分析過任何一位孩子,並且值得注意的是,陽具一元論與當時社會上具主導優勢的父權制度相符,且在我們當今社會的多數地方仍是如此。
一九二三年以兒童分析師的身分,克萊恩夫人開啟了她的執業生涯,也很快認識到母親之於兒童心智發展的重要性。她提出無論兒童的性別為何,孩子總是帶著深深的矛盾情感來看待母親——第一個客體。在孩子眼中,她非但沒有被閹割,反而是懷有滋養與創造的能力,這點讓孩子非常嫉羨。追隨克萊恩的後輩分析師們認為,嬰兒和母親之間無法迴避的、依賴與權力間的不對等,往往會加劇陰莖嫉羨。轉向陰莖——個母親沒有的器官,更是促成了對陰莖價值的高估、對女性付出的貶抑。
在佛洛伊德還在世之時,陽具一元論並非未曾受到挑戰。一九二六年,克萊恩移居英格蘭,並對英國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造成重大的影響。一九三六年,時任英國精神分析學會會長的歐內斯特.瓊斯,於維也納發表論文一篇,並於文中否定陽具一元論、主張「女人,是生而為女、而非後天養成」(1935: 495)。近一百年來,思潮湧現,現在這個時間點,推出這本由英國女性精神分析師探討女性之性的作品中文版,或許是恰當的。
英式思潮之於臺灣女性是否有益?
在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之間,總是存在不少的爭議,特別是臺灣深受中華文化、日本文化和美國文化——有別於英式文化——影響。然而,在珍.藤埔里的支持下,和我工作的台灣女性向我介紹,在潛意識心智之中她們多數是傳統的,認定身為女性等同於次人一等,這使得她們的母女關係/女性治療師與女性患者關係備受挑戰、也受更多的苦。儘管如此,臺灣女性受苦的潛意識心智卻仍渴望被理解。而精神分析——雖不總是正確,但總是能深刻地理解人們。
介紹這本譯作,是為了追尋國精神分析師的腳步——闡釋女性的社會劣勢之心理根源。出於期盼台灣女性之潛意識處境能獲得更深層的理解,我向同事們介紹了這本書,並且接獲許多專業女性的協助:慷慨相助的愛兒學創辦人Silvie、洪素珍老師、粘慧美醫師、饒美君編輯,以及來自倫敦的瓊.拉斐爾-勒夫和珍.藤普里分析師。我們也收獲男性專業人士,包括王浩威醫師、徐嘉俊總編輯對於探討女性議題的支持。我更期盼借助每位讀者的閱讀,推動更多討論,探尋女性社會處境深藏於潛意識的根源。
匯集所有的祝福,我們希望愛與理解能促成更平等的社會!
王映淳
在珍•藤普里的愛與支持下落筆於臺北
二○二三年八月十二日
|譯 者 序|
這是一個被稱之為啞巴媳婦的燉煮壺開始的故事
王映淳
二○○○年初,我有幸參與了當代指標性的兒童精神分析師,瑪格麗特.羅斯汀帶領的兒童心理治療督導,思考兒童與其父母、家庭之困境。後來特別是在與父母工作時,我強烈地意識到,在傳統期待與現代眼光之間,女性經歷到的撕裂與痛苦。傳統上,女性被預期要當個好燉煮壺——做整日的工、熬整夜的溫暖、寵愛整個家庭、默默承受所有蔑視、沒有一句抱怨,還要靜默恭順地接受自己次人一等!然而,在瑪格麗特的引領下,我發覺,在此種習以為常的性別任務分配上,或許...
作者序
二○二四年臺灣繁體中文版序
瓊.拉斐爾-勒夫(Joan Raphael-Leff)、
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Rosine Jozef Perelberg)
我們很高興,我們的書在此刻能有中文版本。能為英國學會最初的四個世代的女性精神分析師的作品,迎來新的讀者,甚是佳音。
自一九九七年編輯最早的版本、以及其擴充為二〇〇八年的新版以來,許多時光已經流逝。那時的我們年輕許多,在診療室內女人之間的治療空間裡,我們對於情感共鳴的想法是向外探索且創新的。
由二〇二四年的視角回顧,我們發現書中傳達的許多精神分析概念仍然非常珍貴。一些概念,如:母性、女性氣質、性、社會性別和體現,在這些年來被拓展和修訂;這些概念也受女性研究質疑,同時也被更多的心理與生理研究、甚至是神經科學實證確認或否定。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心理社會、法律和經濟層面上,世界各地仍有婦女的平等人權遭受剝奪,並努力對抗阻礙我們充分表達自我內在與外在的束縛。今日,「談話治療」如精神分析,已廣受認可。正如本書所示,在踏上讓心靈更加自由的路上,因為有了值得信任的聆聽者、女性見證人與嚮導的陪伴,我們或能更加了解自我。
我們相信這是一本能讓您的思惟更加富足的書。
瓊.拉斐爾-勒夫與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
倫敦,二〇二四年春
二○二四年臺灣繁體中文版序
瓊.拉斐爾-勒夫(Joan Raphael-Leff)、
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Rosine Jozef Perelberg)
我們很高興,我們的書在此刻能有中文版本。能為英國學會最初的四個世代的女性精神分析師的作品,迎來新的讀者,甚是佳音。
自一九九七年編輯最早的版本、以及其擴充為二〇〇八年的新版以來,許多時光已經流逝。那時的我們年輕許多,在診療室內女人之間的治療空間裡,我們對於情感共鳴的想法是向外探索且創新的。
由二〇二四年的視角回顧,我們發現書中傳達的許多精神分析概念仍然非常珍貴。一些...
目錄
目次
讚譽推薦
二○二四年臺灣繁體中文版序 / 瓊.拉斐爾-勒夫、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
譯者序:這是一個被稱之為啞巴媳婦的燉煮壺開始的故事 / 王映淳
前言 / 茱莉亞.米切爾
致謝
二○○八年版序 / 瓊.拉斐爾-勒夫
開場 / 瓊.拉斐爾-勒夫
第一部 移情與反移情中,與母親的原初連結及其應用方式
第一部 導言 / 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
第一章 女性分析師分析女性患者:女人想要什麼? / 伊妮德.巴林
第二章 女人對女人:共生的孤寂 / 瑪莉亞.塔蘭迪尼
第三章 「在分析裡留下還是不留下」:一位否認時間與記憶的女性 / 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
第四章 青少女的性認同難題,及其與母親的連結 / 卡塔利娜.布倫斯坦
第五章 一位神經性暴食症青少女的分析式治療 / 瑪莉詠.伯格納
第六章 與一位厭食症者的分析工作 / 達納.伯克斯泰德-布林
第二部 生育早期表徵的再次復甦
第二部 導言 / 瓊.拉斐爾-勒夫
第七章 與懷孕與墮胎有關的早期心理發展 / 迪諾拉.派因斯
第八章 創造力與生育力:單親幻想 / 葆拉.馬里奧蒂
第九章 母親和寶寶的相互欣賞:兩人共享的瘋狂? / 黛博拉.施泰納
第十章 「地下水」:理解母親的憂鬱 / 瑪姬.密爾斯
第十一章 壓抑哀痛和替補兒童症候群 / 艾莉西亞.埃切戈延
第三部 精神分析歷程中的女性經驗
第三部 導言 / 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
第十二章 以女性氣質作為偽裝 / 瓊.里維埃
第十三章 「寶箱與鑰匙」:與創造力、性別、生成認同有關的一些想法 / 瓊.拉斐爾-勒夫
第十四章 伊底帕斯情結對女性來說是個壞消息嗎? / 珍.藤普理
第十五章 受虐與學習障礙女性患者在心理治療中的性別相關議題 / 薇樂莉.西納森
第四部 新的貢獻
第四部 導言 / 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
第十六章 詞語之上——詞語之間 / 瓊.沙赫特
第十七章 再思梅蘭妮.克萊恩和女性的性 / 吉吉蘿拉.福納里.斯伯特
第十八章 情感與身體:論獨立學派女性分析師們的貢獻 / 芭比.安東尼斯與伊莉莎白.沃爾夫
後記 「體現」 / 瓊.拉斐爾-勒夫
附錄一 收錄篇章作者簡介
附錄二 主題索引
附錄三 作者索引
目次
讚譽推薦
二○二四年臺灣繁體中文版序 / 瓊.拉斐爾-勒夫、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
譯者序:這是一個被稱之為啞巴媳婦的燉煮壺開始的故事 / 王映淳
前言 / 茱莉亞.米切爾
致謝
二○○八年版序 / 瓊.拉斐爾-勒夫
開場 / 瓊.拉斐爾-勒夫
第一部 移情與反移情中,與母親的原初連結及其應用方式
第一部 導言 / 羅辛.約瑟夫.佩雷伯格
第一章 女性分析師分析女性患者:女人想要什麼? / 伊妮德.巴林
第二章 女人對女人:共生的孤寂 / 瑪莉亞.塔蘭迪尼
第三章 「在分析裡留下還是不留下」:一位否認時間與記憶...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