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作家關鍵檔案】
阿來:交融漢文和藏語,連貫地方與世界 ◎於可訓
【典藏臺灣數位記憶】
低頭臣服的力量 ◎李昂 在我寫作的四十幾年之間,可以一直堅持下去,不曾屈服也不曾被懾服、被折斷,我承認自己有勇敢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的力量其實來自於我懂得低頭、懂得自己的不足,方能抗爭之後「放下」,重新凝聚了「我將再起」新的力量 ……
所見如所畫:不失真的膠彩畫 ◎謝鑫佑 「膠彩畫」的名稱是一九七七年由膠彩畫之父林之助所定。相較於其他繪畫材料,膠彩畫在繪畫史上的演變與面貌,似乎較油彩、水墨更為精采多元,早在中國唐代便開始盛行,當時稱作「工筆重彩」,因媒材質地特殊關係,畫作綻放出特有閃閃發亮、金碧輝煌的效果,因此又被稱為「金碧山水」。後經東傳至日本,立刻大受歡迎,成為十一世紀日本大和畫、十七世紀浮世繪最普遍使用的媒材…… 八○閱讀年代 ◎李金蓮 去國多年的龍應台,回國後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大學生,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引起廣大迴響,一篇篇犀利批判臺灣社會現象的文章,接續發飆,最後集結成《野火集》(一九八五,圓神),此書兩個月內再刷二十四版,一口氣賣了二十萬冊,所引起的共鳴再也無法壓制臺灣社會期待變革的躁動……
【寫給夏天】
夏日雷雨 ◎許亞歷
三個夏天 ◎嚴若蘭 轉動夏天 ◎馮國瑄 小津的夏日婚事 ◎葉 緹 北緯七十一度的夏天,寫給永晝 ◎阿 布 夏天,鄰家的貓 ◎李雲顥 夏天裡的害羞脂肪 ◎周紘立
【推薦小說】 雨夜之花蕊 ◎鍾文音
虎妹被叫虎妹是因為她恰北北,但她的妹妹被叫兔妹就沒這麼幸運了,那是因為她有一張奇怪的脣,這脣被叫兔脣。當虎妹繼母廖氏看到剛出生的女嬰嘴脣上方切開一條大裂縫時,廖氏就昏過去了。這是兔妹災難之始。呼吸的第一口空氣就是惡意之風,一道裂痕深深地刺痛了她和所有人的目光。脣顎裂,人間目光的惡意從這道裂縫開始……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舊事
若以溫度量測回憶,不知道是溫、是冷或熱?而在夏日談舊事,會不會談起一潭深深的涼意?老事物總在凋零,近些年,因工作需要與臺北、新竹、金門等縣市機關往來,察知各機關都與時間賽跑,希望在世界化潮流的衝擊下,保留屬於在地的一點真情。
譬如在新社,社區營造人員帶領一行人參觀廢棄的古道。古道盡頭是一個不見天日的隧道。他們說那裡頭藏有先民的史跡。或者到金門昔果山,藝術家、作家與鄉民談戰爭與鄉野、談時光的新生與凋零,然後說,老人慢慢減少,他們的離去也是故事跟人間的揮別,卻連一燦麗的雲彩都沒有留下。然後到社區營造會議中心,硬體蓋了,電視擺進去了,不知一年使用幾回的卡拉OK也買了,跑步機、按摩椅、乒乓球桌一一到位,卻常看不見與鄉鎮相關的歷史文物。我常感歎,明明是識字率已高的社會,卻總是遺漏文字的重要性,文字是訊息、是累積、是資產,但是不用它們,就只是字典裡,面無表情的幾個字。
舊事、舊習,以及所謂的「遵古祕製」未必就是最好的,然而在現代,我們卻必須擁有胸襟,寬容它、涵蓋它,我們要做民俗或文化的繼承,讓它們在更遠的一點時間跟空間,給它們一舞臺,說它們自己。
「典藏臺灣數位記憶」與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合作,揭露一些老的、舊的、不再回來的舊事,首期刊登李昂、謝鑫佑、李金蓮關於民俗信仰、繪畫歷史跟出版事務的回顧。「寫給夏天」邀請嚴若蘭、李雲顥、許亞歷、周紘立、阿布、葉緹、馮國瑄等人撰寫,除了嚴若蘭與許亞歷,其他幾位都是近年來Youth Show的作者群,除了撰寫個人跟夏天的記憶,也延續Youth Show精神,持續關懷該園區的作者。
YOUTH SHOW第一二三站刊登中山大學林盈芳〈忘憂麵〉,內容多巧思,也多時間的布局,吳婉茹評。中生代小說壯筆鍾文音小說〈雨夜之花蕊〉寫農村軼事,「大陸作家關鍵檔案」本月記載西藏作家阿來。阿來曾於五月下旬訪臺,參加國立臺灣文學館與《文訊》雜誌社舉辦的「百年小說研討會」,席間發言簡短深刻,他的專訪紀錄表現漢文與藏語的融合成績。
也許事不舊,而不舊的事,必有其熠光閃爍於蒼茫的時間大河。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舊事
若以溫度量測回憶,不知道是溫、是冷或熱?而在夏日談舊事,會不會談起一潭深深的涼意?老事物總在凋零,近些年,因工作需要與臺北、新竹、金門等縣市機關往來,察知各機關都與時間賽跑,希望在世界化潮流的衝擊下,保留屬於在地的一點真情。
譬如在新社,社區營造人員帶領一行人參觀廢棄的古道。古道盡頭是一個不見天日的隧道。他們說那裡頭藏有先民的史跡。或者到金門昔果山,藝術家、作家與鄉民談戰爭與鄉野、談時光的新生與凋零,然後說,老人慢慢減少,他們的離去也是故事跟人間的揮別,卻連一燦麗的雲...
章節試閱
我們應該閱讀什麼 ◎顏艾琳
「到底哪些才是應該讀的課外書?」
「在聽了名作家跟詩人的演講之後,反而對文學、現代詩產生更多疑惑……原來我看的不是文學書籍?」
「為了升學跟成績,哪有時間讀教科書之外的書呢?」
「中文系、臺文所、新聞科系、傳播系,甚至文學院的學生,畢業後能做哪些工作?大學畢業是要繼續讀上去,還是就業?」
一九八七年我走出高職校門,第一份工作頗符合工職生的身分,有點輕鬆、薪資卻低的電子工廠IQC女工,我知道那不是自己想要的。領了可憐的年終獎金,決定辭職轉到傳播出版界,經朋友介紹,直接跟雜誌社的主編面談,但被告知,應徵時會有口試跟筆試。還好從國小就將得獎跟投稿的記錄、作品剪貼整理成一大冊,高工時參加校刊社、新聞社亦參與編輯採訪的執行,去面試時帶著大大的剪貼簿跟傻傻的勇氣,完成生平首次的職場考試。一九八八年春季,我開始了一生與文字、閱讀相關的生涯。
我至今還記得那張筆試卷上的問題,也於多年後拿來面試想跨進此行的人。第一大題是校對錯字,第二題是寫出心中敬仰的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各十人,第三題是給你一本書的部分內容、看完寫出一百字內的簡介文案,第四題是你為何想進這行業的自述。據說我答得頗令那位資深編輯驚訝,而同樣這些題目,畢業於名校文科、新聞科的大學生、甚至已出社會多年的職人,卻常常答不出個所以然;我明顯感知經典閱讀、文學市場的起落,在這小小出版文化圈內的劇烈改變。
唐朝宋朝明清都過去了、李白李後主李清照也作古千年、乃至徐志摩墜機半個世紀,林燿德也猝死十多年,而現代詩僧周夢蝶九十二歲、詩魔洛夫八十六歲、瘂弦、鄭愁予、楊牧、王文興、白先勇、黃春明、朱天文天心姊妹、陳冠學、簡媜、木心、周芬伶、陳克華、夏宇、零雨、駱以軍、吳鈞堯、鍾文音、鍾怡雯、唐捐、伊格言、李進文、顏艾琳……我當下隨手打出來的這些文學名字,哪一個不是活著的文學化石!文學藝術作品不正是一代代的大師們,為現在和未來的讀者準備好的遺世珍寶嗎?
關於閱讀這件事,我們不需要考古挖掘,只需從一個經典帶出更多的經典、找到一本書便能牽連到更多文學典籍。當年十四歲的我拿出壓歲錢跟零用錢,買下第一批爾雅、洪範、九歌、志文的書籍之後,我便在每本書末的出版目錄、封面折頁的系列叢書覓購更多相關書來,而今網路時代,還有人不知道如何找到作者、跟其出版的書及相關討論?
還要更多線索?我提供一些馬上就想到的關鍵字:經典文學、詩人、詩集、獨立出版、聯合副刊、中時人間副刊、自由副刊、幼獅文藝、聯合文學、印刻文學、明道文藝、爾雅、一人、二魚、三民、五南、九歌、遠景、馬可孛羅、洪範、聯經、時報出版、遠流、天下、寶瓶、大田、大塊、華品文創、麥田、圓神、角立、逗點、南方花園、有河BOOK、小小、舊香居、青康藏書房、茉莉二手書店……最好,你可以不在電腦前搜尋這些名詞,走出去,到書店、圖書館,翻翻書本與手指、眼睛接觸時的感動,實際的展開你跟文學、閱讀的戀愛。
我很慶幸,我擁有許多一生的戀人,而且我明白,當我讀完這一本本的書籍,我的人生觀也比沒展讀之前,更增添了不一樣的思考。人生或許沒有不該讀的書,但沒有讀到該讀的書,這種遺憾,只有等你年紀愈大才會愈明白……
--
八○閱讀年代 ◎李金蓮(中國時報開卷組長)
從暗潮湧動到解嚴後的百花齊放,八○年代的臺灣,可說是社會、經濟、政治大銳變的年代。從出版產業論,它不是黃金年代,它只是一個開端。
在此之前,政治氣候森嚴,經濟生活貧乏,人們的娛樂很少,讀書,尤其是讀文學書,就是最好的娛樂。很多女性遇到煩惱愁苦,那時候可沒有心理醫生,閱讀文學書就是心靈的慰藉與紓解。當時最主要的出版社是「五小」,即純文學、洪範、九歌、爾雅、大地五家出版社,它們規模不大,但旗下都有暢銷的作家與書。
七○年代末,新的年代尚未開其端,時代的暗潮已蠢蠢然。一九七六年高信疆先生主持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刊出旅美作家陳若曦揭露文革傷痕的力作〈尹縣長〉,在此之前,我們僅能透過官方拍攝的《寒流》連續劇,單向的認識對岸中國的「暴政」,但陳若曦的一系列小說,卻引領我們認識文革帶來的社會與人性的巨大傷痕,間接滿足了臺灣民眾亟欲探索外面世界的深層慾望。
相較於風行七○年代,帶著點逃避現實意味的金庸小說、《汪洋中的一條船》、《風雨中的寧靜》、《人生的光明面》、《撒哈拉的沙漠》、《天地一沙鷗》……等書,八○年代無論是媒體或出版,無不努力扮演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而背後的催動力自是源於政治的反抗。在經歷了美麗島事件後,最具傷殺力的,莫過於龍應台的「野火」。去國多年的龍應台,回國後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大學生,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引起廣大迴響,一篇篇犀利批判臺灣社會現象的文章,接續發飆,最後集結成《野火集》(一九八五,圓神),此書兩個月內再刷二十四版,一口氣賣了二十萬冊,所引起的共鳴再也無法壓制臺灣社會期待變革的躁動。
與現實政治的急遽變化相反的是,一九八○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臺灣經濟展翅起飛。一九八二年,天下文化公司前身「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成立,推出【財經企管系列】;一九八四年遠流出版公司成立,推出【大眾心理學系列】;一九八三年大型連鎖書店金石堂成立,繼而推出暢銷書排行榜;輕薄的暢銷書和強調議題性的非文學類書,開始大口分食以往的文學書市場。吳靜吉的《青年的四個大夢》(一九八○,遠流)、松下幸之助的《路是無限的寬廣》(一九八二,書評書目)、艾科卡的《反敗為勝》(一九八五,經濟與生活出版公司),為懷抱大夢的年輕人提供了積極正向的理論與真實案例,「成功學」自此在出版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此一基礎再往下延伸,大型出版社施行企業化經營,華文世界、出版集團化、兩岸出版交流……等等產業發展及經營概念紛起,出版的內容日益豐富萬象,行銷賣書的手法也日見創新,這些都是下一個十年出現的主題。
回顧八○年代在社會上引起議論的書及出版現象,可說無不與暗潮湧動的社會政治脈搏,緊密扣連。
譬如,美麗島事件後,黨外運動如火如荼,濃厚的戒嚴氣氛下,黨外雜誌卻前仆後繼,《前進》、《八○年代》、《自由時代》……,一個禁了,一個又起。它們透過政治集會或地下書攤,四處流通,銷售數字可不會反映在書店的暢銷書榜單上。出獄復出的李敖,每月出版《千秋評論》亦然,也是愈禁愈賣,臺大校園對面的新生南路上,躲躲藏藏的書攤,賣黨外雜誌,也賣馬克思、恩格斯,還有長期被政府禁絕的中國三○年代文學與文史書籍。
再譬如,當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嘶吼出「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牽動無數離鄉遊子都市浮沈的心聲,不但將羅大佑捧為文藝青年心目中的歌神,也聯結了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後取得主流位置的本土化浪潮。在此浪潮下,改編自黃春明小說的電影《兒子的大玩偶》,無視國民黨的關切,打著臺灣新電影的名目上演(一九八三);王禎和的長篇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一九八四,遠景),諷刺色情交易侵入東部後花園,更將閩南語取其聲嵌入漢文字裡。本土認同的風潮也連帶興起了環保運動,馬以工和韓韓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一九八三,九歌),六年內再刷十七版,等於是為不久後的鹿港反杜邦運動(一九八六)吹起號角。即使踽踽獨行的陳映真,此時也以風格化的文字,展開他思索五○年代革命青年純潔心靈的〈山路〉、〈鈴鐺花〉(創作於一九八三,成書《山路》於一九八四,遠景),而讓一代文青陶醉。
又譬如,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一九八五,食貨出版社),一部學術著作能夠在副刊連載(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出書後又造成暢銷,看似意外,背後不無原因。歷史學家黃仁宇以通俗易懂的文筆,描述明代萬曆皇帝主政的最後十五年裡,局部的事蹟對長遠歷史發展的影響。這種「大歷史」的書寫方式,全然顛覆了黨國教育體制下強調賢愚忠良的歷史教育,讓讀者大開眼界。
再舉一例,短短時間內締造了十六萬本暢銷紀錄的《證嚴法師靜思語》(一九八九,九歌),在經歷過美麗島大審、林義雄家血案、陳文成命案、李師科搶案、解嚴……等事件後,證嚴法師回歸素樸的道德觀和生活觀,為一時尚無法適應新社會的一般大眾,提供了一帖安心良藥。另一帖安心良藥則是林清玄的《如意菩提》(一九八八,九歌)。
還有,繼陳若曦的文革小說之後,蘇曉康、王魯湘的紀錄片《河殤》,甩脫意識教條,縷述黃河與中國文化的關聯,後來集結成書(一九八八,風雲時代);阿城的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一九八八,海風);以迄九○年代初讓人眼睛大亮的蘇童《妻妾成群》(一九九○,遠流),然後是余華、莫言、王安憶等,大陸中生代作家以豐沛的創作力,刷新了臺灣讀者的視野,也重新連接上被切割斷裂的中國現當代文學。
還有,一九八二年,一群女性主義菁英創辦了《婦女新知》雜誌,並匯聚成婦女運動組織。與此呼應的則是李昂的女性復仇小說《殺夫》(一九八三,聯合報)、廖輝英筆下職業女性淪入小三命運的《不歸路》(一九八三,聯合報)。
一九八一年,《天下雜誌》創刊,該刊內容剖析政府主導下的經濟趨勢及企業動向,成為新興中產階級每月準時收看的雜誌。但,另有幾份在八○年代深刻記錄臺灣社會變遷的雜誌,意義深遠,不能不說。
一九八四年《聯合文學》創刊,創辦者是當時兩大報之一的聯合報,該刊持續介紹在國際文壇發光發熱、但臺灣尚未出版其專書的作家,例如奈波爾、葛蒂瑪、葛拉斯等等,為日後翻譯文學大舉登臺鋪路。一九八五年,《人間》雜誌創刊,彷彿是狂歡儀典中猛然回神的一記苦笑,《人間》為方興未艾的經濟大夢,澆了一盆冷水,讓人看到臺灣社會底層的痛苦,那個曹族青年湯英伸血染事件的背後(一九八七,《人間》大篇幅報導並發起連署搶救),被忽視的不公不義。一九八六年,《當代》創刊,後現代主義引進臺灣。三份標誌著人文精神的刊物,說它是一代文青的啟蒙導師,當不為過。
一九八七年,街巷市場裡大家樂風行之際,解嚴正式宣布。解嚴是臺灣歷史上最重要的標記之一,隨後,股市衝破萬點,衝出暢銷書《胡立揚股票投資100招》(一九八八,財訊);詹宏志的《趨勢報告》(一九八八,遠流)差一點創造出「趨勢大師」這個特殊的職業頭銜。二二八事件終於公開舉辦追思紀念會(一九八九),開啟了九○年代解構二二八事件的出版風潮。此際,臺灣電影《悲情城市》、《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已陸續在國際影展揚威,昆德拉、馬奎茲、卡爾維諾……等大師級作家,則從臺灣剛剛敞開的門戶進來,翻譯文學的大浪頭洶洶無可擋,新一代的文學主力則交到了朱家姐妹、張大春、駱以軍幾位作家手上;那是九○年代的文學主旋律,而建構此一主旋律、立下有別於暢銷書排行榜的文化指標者,當屬解嚴後新興的書評媒體,那是:中國時報【開卷】、聯合報【讀書人】。
一九九○年,街頭傳唱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愛拚才會贏〉,法國《哈潑》時尚雜誌登臺,袁瓊瓊引發都會女性共鳴的《自己的天空》出版,帶起美國後現代風潮的學者詹明信訪臺,遲來的《資本論》(一九九○,馬克斯、恩格斯著,時報出版公司)出版;次年,旅遊書寫始祖三毛在醫院自殺,接著,開啟版權交易的六一二大限(一九九二)生效,托佛勒的《大未來》、藍博洲為臺共譜史的《幌馬車之歌》、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新馬克斯主義、女性主義、同志文學……,時代風格日趨繁複,名曰「多元化」。多元化的時代來臨了。
圖說
01.龍應台的《野火集》,一九八五年首度由圓神出版社出版,創下再刷二十四版、二十萬本銷售的佳績。二○○五年時報出版的《野火集―二十周年紀念版》,仍備受矚目。(二○○五,時報出版)
02.吳靜吉的《青年的四個大夢》,指出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乃影響青年未來最重要的四個階段。(一九八○,遠流出版)
03.馬以工和韓韓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是八○年代初臺灣環保文學的先聲,也啟發了臺灣對「環保議題」、「自然書寫」的重視。(一九八三,九歌出版)
04.《證嚴法師靜思語》在社會動盪的解嚴初期,提供世人一片心靈淨土,創下十六萬本佳績。(一九八九,九歌)
05.《妻妾成群》是蘇童的成名之作,收錄〈妻妾成群〉、〈罌粟之家〉、〈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三篇中篇小說。張藝謀執導的名片《大紅燈籠高高掛》,即改編自〈妻妾成群〉。(一九九○,遠流)
我們應該閱讀什麼 ◎顏艾琳
「到底哪些才是應該讀的課外書?」
「在聽了名作家跟詩人的演講之後,反而對文學、現代詩產生更多疑惑……原來我看的不是文學書籍?」
「為了升學跟成績,哪有時間讀教科書之外的書呢?」
「中文系、臺文所、新聞科系、傳播系,甚至文學院的學生,畢業後能做哪些工作?大學畢業是要繼續讀上去,還是就業?」
一九八七年我走出高職校門,第一份工作頗符合工職生的身分,有點輕鬆、薪資卻低的電子工廠IQC女工,我知道那不是自己想要的。領了可憐的年終獎金,決定辭職轉到傳播出版界,經朋友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