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清明時節:大陸獨立政治鏡像:於風雨中期待變化 文/溫克堅
警方破壞清明公祭「6.4」活動 文/余聲
清明時節寄語中國公民:噩夢裏中共在講「自信」的胡話 文/鮑彤
追憶紫陽與青年共商改革的歲月 文/李湘魯
懷念胡耀邦:唯高尚者能開啟光明時代 文/陳一諮
方勵之的八項美德 文/林培瑞
癸巳年清明悼林昭:死者青春長在 文/艾曉明
運動、聯盟、共識:清明時節話「四五運動」文/陳子明
章節試閱
追憶紫陽與青年共商改革的歲月
文 /李湘魯
那是中共建政後思想和體制最開明的一段時間。原因在於文革的經歷讓趙紫陽這樣的中共高官有了深刻反思,他們突破了僵化的官僚體制,擴大了與以青年為核心的改革力量的融合。而這樣的親密歲月在趙之後的歲月就一去不返了。
1980年 7月,我去紫陽同志處報到,開始擔任他的秘書。我在紫陽同志身邊工作了 4年,1984年 10月離開。此後,又經常看望他。感受他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是我一生最珍貴的回憶。
初見翁永曦、黃江南
趙紫陽其實很想聽年輕人的意見。
1980年 8月底,當時尚未成名的所謂京中「四君子」——翁永曦、黃江南、朱嘉明、王岐山——給中央寫信,建議經濟工作「抑需求,穩物價;捨發展,求安定;緩改革,重調整;大集中,小分散」,得到陳雲的讚賞,批轉給趙。趙看到文件,問我,我說認識翁永曦,將他的情況作了大致介紹。隨後,通知他們當面來談。時間大約是 9月初,由黃主講。朱、黃是社科院經濟所研究生,已經開始使用西方經濟學的邏輯語言,這套語言,口述起來,是有難度。黃本來就有點緊張,講着講着,忽然邏輯開始錯亂,一時語塞,汗就出來了。趙笑了,馬上讓他停下來,喝口水,然後幾句話,灑脫地將彙報轉為漫談,氣氛變得輕鬆起來……這應該是他到北京以後第一次和自發組織的年輕人就國家大政方針進行的對話。
創建農村發展問題研究小組
記得在 83年前的一段時間,有幾個年輕人的意見趙聽得較多,如農委的翁永曦、計委的宮著銘、體改辦的徐景安、價格中心的田源等,對他們的建議都有批示,其中翁和宮與我聯繫比較密切。我也結識了一些思想活躍的青年,如四君子中的王岐山、朱嘉明、黃江南、楊小凱、唐欣、周小川、朱平壤和徐沖等。認識最多的是參加農村發展問題研究小組的那些朋友。
發展組開始完全是年輕人自發成立的研究團體,前期得力於鄧力群的支持,主體是 77、78兩屆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文革前的所謂「老三屆」,多數有上山下鄉的經歷,了解農村,對中國農村問題有較深入的思考,充滿理想主義。主要的組織者是陳一諮。
發展組 80年 9月正式成立,81年暑期全組赴安徽農村調查,搞出一份滁縣地區「包產到戶」的調查報告。記得報告剛剛印好,還未從正規途徑上送,陳一諮就打來電話,要先送一份給我,讓紫陽「第一時間看到」。趙很欣賞滁縣報告,批示說,這個報告把「包產到戶」的事說的一清二楚,建議轉發給有關部委和各省領導參閱。其他中央領導也紛紛給予讚揚。報告系統地回答了一系列困擾決策者的問題,調查方法嘗試多學科、多層次,覆蓋全面,有大局觀,對策實際、清晰,比當時正規研究部門的報告的確高出一籌,對中央關於「包產到戶」的決策提供了很大幫助。這以前,我在與趙閒聊時,提到發展組和這一群年輕人;從這時起,趙開始注意他們,農村改革有關問題的討論,都讓他們參與。
84年,經濟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許多理論和現實問題亟待研究。國家體改委負責常務工作的安志文建議體改委之下搞個研究所,報給趙。趙起初並不同意。這之前,我也曾就如何更好地使用這批年輕人一事同趙閒聊,我的意見是分散下去,適合做官的去部委司局,適合研究的去政研室或學術機構,他覺得有一定道理。後來,在安的堅持下,紫陽對研究所的事終於首肯。
莫干山會議
84年是一大批 77年後考入大學繼而續讀研究生的年輕人開始畢業的一年,他們成為經濟改革研究的新鮮力量。9月上旬,由朱嘉明、黃江南、 張鋼幾個人提議組織,以《經濟學週報》、《經濟日報》等多家報刊和浙江省社科院的名義發起,來自全國各地的一批中青年學者齊聚莫干山,為經濟改革獻計獻策,史稱莫干山會議。與會者除發展組等已參與體制內改革討論的人員外,以這批研究生為主力。陳一諮沒有到會,但是幕後重要推手,極力鼓動我出席。我將開會的消息報告了趙,他很感興趣,讓我去聽會,並請張勁夫那裏也派人參加。
勁夫同志派他的秘書、我的老同學孔丹和我同去。我們上山時,會議小組討論已經基本結束,進入總結階段。孔丹和我選了幾件比較重要的意見建議(論文),記得有周其仁的改革糧食統購統銷和華生等人整理的關於會上價格改革的綜合意見等,先到杭州向勁夫彙報。然後,我回到北京,報告了紫陽。
莫干山會後不久,我離開趙的身邊。發展組一部分人跟隨陳一諮、王小強去參與組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體改所,之前籌備班子已建立),另一部分人組建了農村發展問題研究所(農發所),由王岐山任所長。陳再辟天地,風雲際會,體改所的工作一下子就搞得轟轟烈烈。分管體改所的高尚全很開明,給他相當的自由。無人掣肘,對他很重要。
大概從體改所之後,趙重視年輕人的說法加強了。陳一諮廣攬人才,集合了一批優秀的青年研究人員,平均年齡只有 27歲,做出很好的成績。
以趙的開放、敏銳、求實和寬容,比當時黨內任何領導人都易於與青年學者溝通,年輕人自然願意靠近。陳的考慮更複雜些。部分是為了破除體制障礙,方便工作和吸引更多人才,體改所本已有趙的色彩,他要刻意加強。
紫陽同志在人事問題上相當超越,除了身邊直接為他工作的幾個人,很少有「某某是我的人」這樣的想法。他重視體改所的意見,也重視農發所和其他年輕研究者的意見。而且,經濟問題的大主意,都是自己拿,別人的意見聽得很多,但不被左右;有時自己的想法先不說,借學者的文章引路,發動黨內思考,是他的領導藝術。
年輕人春風得意時,容易驕傲,每每堅持自己的意見,搞得黨內有人不舒服,又都說是趙的人,於是就有了物議,其實是針對趙。趙聽了,並不介懷,這又是他的風格。
89年春夏那場風波,體改所全體堅定地支持紫陽同志的立場,大義當前,毫不含糊,不愧為改革的中堅力量。趙反對戒嚴,辭職後,被終身軟禁,齎志以歿。體改所徹底改組,人才盡散。當年的種種回憶,猶在眼前。
已故的原體改所微觀室主任、經濟學家、我的好朋友張少傑與紫陽同志之間,有一段趣事,大家仍津津樂道:一天同趙開會,少傑發言,趙反問,大概把他問急了,這位「輕狂」書生失口叫道:「紫陽同志你不懂!」話未落音,舉座皆驚。只見趙毫無慍色,笑着說,「那你說嘛,……」失儀之罪,消於無形。
這種領導人與青年學者的關係,今天還有嗎?
(作者為體制改革學者,曾任趙紫陽秘書,中信集團國際研究所首任所長)
追憶紫陽與青年共商改革的歲月
文 /李湘魯
那是中共建政後思想和體制最開明的一段時間。原因在於文革的經歷讓趙紫陽這樣的中共高官有了深刻反思,他們突破了僵化的官僚體制,擴大了與以青年為核心的改革力量的融合。而這樣的親密歲月在趙之後的歲月就一去不返了。
1980年 7月,我去紫陽同志處報到,開始擔任他的秘書。我在紫陽同志身邊工作了 4年,1984年 10月離開。此後,又經常看望他。感受他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是我一生最珍貴的回憶。
初見翁永曦、黃江南
趙紫陽其實很想聽年輕人的意見。
1980年 8月底,當時尚未成名...
目錄
【主編的話】
※沉默的冤魂 文/長平
哀悼自然能激發更多的悲憤力量,也能在民間成爲解决糾紛的籌碼,但是對於中共來說,它的威力遠遠低於坦克和槍炮。
【封面故事】
※清明時節:大陸獨立政治鏡像:於風雨中期待變化 文/溫克堅
※警方破壞清明公祭「6.4」活動 文/余聲
※清明時節寄語中國公民:噩夢裏中共在講「自信」的胡話 文/鮑彤
※追憶紫陽與青年共商改革的歲月 文/李湘魯
※懷念胡耀邦:唯高尚者能開啟光明時代 文/陳一諮
※方勵之的八項美德 文/林培瑞
※癸巳年清明悼林昭:死者青春長在 文/艾曉明
※運動、聯盟、共識:清明時節話「四五運動」文/陳子明
【中國】
※「天下公」狀告莫泰 反「維穩」首次勝訴 文/趙思樂
蘇州國保以維穩為由強制莫泰以及其他多家酒店取消為南京公益組織「天下公」組織的交流會提供場地的合約。在之後的訴訟中,蘇州法院判處因「維穩」而毀約不成立,莫泰敗訴並進行賠償。反「維穩」首次勝訴讓人驚喜,但勝利能否接踵而至?
【香港】
※工人︰養得起李嘉誠 養不起妻女 學生︰公民意識崛起 文/黃麗萍 攝影/鍾卓明Manson Wong
香港藍領工人發起六年來最大規模的工運,「佔領貨櫃碼頭」,反資方剝削。運動中,逾千名學生積極參與聲援行動,顯示公民意識在香港新一代正式崛起。
【國際】
※日本採掘可燃冰技術取得突破:東北亞能源政治起革命 文/林廷輝
日本成功從海底可燃冰提取出天然氣,着手研究大規模商業生產;這無疑是福島核災後能源困窘的一絲曙光,且在當今「能源就是籌碼」的國際局勢中,新技術也將改變日、中、俄等國的權力格局。
【台灣】
※10後與80後:史明口述史的年輕作者群 文、攝影/康依倫
80末與90後出生的學生,也是感受到中國勢力崛起的世代。這群年輕人的「文化台獨」來自何處?
【特別報道】烏坎困局
※烏坎困局:在民主與土地之間 文、攝影/張潔平
「烏坎的成功全世界都看到了,現在烏坎要敗了,自己敗了沒什麽,怕政府拿來說中國農民不成熟不能搞民主,那就糟了。」
※失眠的烏坎夢 文/張建興
徘徊在村委會和村民之間,我才明白,民主很脆弱,他是每個人支撐起的一種關係。
【人物】
※唐吉田:從檢察官到除牌律師 文/余聲 攝影/鍾卓明
約7年時間裏,檢察官唐吉田曾是中共當局的「自己人」。現在他習慣這樣介紹自己:「我是律師,一名被吊銷執照的維權律師。」
【文化•專題】
※可可托海:剩餘物 文、攝影/王煒
地貌。時代。細節。人。新疆境內可可托海地區,是哈薩克族生活區域也是礦產寶地。工業時代大型集體勞動史、盲目的民族遷徙;面對現代化的困境與庸常,伴隨歷史深處中蘇關係、文革與隱士的「傳奇」。流散與保存,講述這些的,是石頭,還是生命?
【文化•書架】
※沈祖堯: 請看與學業無關的書 文/黃麗萍 攝影/鍾卓明
在香港,看書從來是為了考試。誰知莘莘學子終於考進了大學,有人卻說看書不是為了考試,而那人正是大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
【文化•書評】
※前鮑彤秘書話1980年代政改 文/李偉東
吳偉先生的新著《中國80年代政治改革的台前幕後》近日由新世紀出版社出版。出版後引起愈來愈多希望了解那段歷史的讀者的關注。
【文化•廣場】
※祭
編者按:清明總是和雨天連在一起。每年此時,處處潮濕,卻不知彼地的祭奠是否也和這裏相似?
※娑婆樹 文/溫文錦
人間的四季變幻很快,爺爺的鬍子愈來愈長,爺爺的情歌呢,也愈唱愈動聽。
※清明不清明 文/袁兆昌
時近清明。在我看來,清明一點也不清明:它是動物界的煉獄,是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權力傾斜,是動物死而復死的悲劇,是人美化他們對前人的思念而讓動物進化為食物的舉動。
※清明祭事 文/呂痂獰
小時候,一想到清明,全身就會不由自主的疲憊。
【文化•現場】
※舞台上的蕭紅與戴望舒:文學到劇場的改編之難 文/小西
文學作品一經改編,往往靈光盡失。室內歌劇《蕭紅》和話劇《走不出的雨巷》,大概可為我們提供兩種「文學改編演出」的可能性。
【文化•詩歌】
※溝通 詩/黃燦然
人與世界的溝通總是困難又複雜的,因此,可以說,憂愁、憤怒、煩惱、喜悅和失魂落魄構成了一個詩人內在精神的全景圖。(主持/周瓚)
【專欄】
※名正而言不順何以治國? 文/榮劍
對於習近平來說,權力的名分只是來自於黨內少數人的授予,而根本沒有人民授權的合法性。在這種情况下,言之不順,講的話不符合國民的主流意見,那只會進一步削弱權力的合法性基礎。
※蘋果到底有什麼罪? 文/趙楚
萬般寵愛聚一身的蘋果這回是真攤上大事了,而目前的輿論文攻只是一個開頭,後續的司法以及政策措施會陸續出台。也許,蘋果最後會面臨當年google一樣的抉擇:屈服順從,還是決裂?
※當代中國民主運動的興起 文/徐友漁
在文革期間,當毛澤東從魔瓶中釋放出「民主」這個妖怪,以為它會永遠當自己的奴隸時,他實際上控制不住它,不能將它再收回瓶中。
※信息極權時代的來臨 文/莫之許
未來真正實施的網絡實名制,一旦與統一信用信息平台、社會信用代碼相結合,所有人都將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而所有的活躍分子,都將成為網中待斃之魚。
※懷念香港的叛逆與前衛 文/鄧小樺
據說不少內地張迷會來港參加紀念活動,我幻想,可以把這些過去美好的前行者足印,如同維園六四燭光晚會一樣,成為日常民主教育的一部分,真正的「自由行」戲碼。我希望,香港對於中國,永遠是個叛逆挑釁的前衛孩子。
※向「綠色小組」致敬 文/管中祥
2013年3月15日,是台灣另類/獨立媒體史上值得紀念與慶賀的日子。在台灣民主發展重要關鍵的1980年代,記錄台灣社會運動發展與民主轉型的「綠色小組影像資料庫」正式啓用,這些紀錄台灣解嚴初期的重要社會運動影像,在塵封近20年後,終於重現江湖。
※意淫强國 文/陳希我
中日問題,首先是中國自身問題。中國必須是個可對話的中國,要做到這一點,中國首先必須是正常的國家。
【主編的話】
※沉默的冤魂 文/長平
哀悼自然能激發更多的悲憤力量,也能在民間成爲解决糾紛的籌碼,但是對於中共來說,它的威力遠遠低於坦克和槍炮。
【封面故事】
※清明時節:大陸獨立政治鏡像:於風雨中期待變化 文/溫克堅
※警方破壞清明公祭「6.4」活動 文/余聲
※清明時節寄語中國公民:噩夢裏中共在講「自信」的胡話 文/鮑彤
※追憶紫陽與青年共商改革的歲月 文/李湘魯
※懷念胡耀邦:唯高尚者能開啟光明時代 文/陳一諮
※方勵之的八項美德 文/林培瑞
※癸巳年清明悼林昭:死者青春長在 文/艾曉明
※運動、聯盟、共識:...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