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假設現在有一場造字大賽,參賽者全以「混」來作造句,那麼毒物專家很可能拒絕作答,因為他厭惡「混合物」這種充滿毒素的概念;來自紐約的導演伍迪艾倫可能會談「佛洛伊德夢境的混亂與布魯克林區的混血」;藝術家伊布拉莫維奇瑪莉娜將會在廣場上擺上一張桌子,跟前來攀談的觀眾進行一場思想與語言的混沌交流;設計師Dries Van Noten則從容不迫地拿出剪刀,把不同異材質的布料、色塊打散了排列,在秩序之中排出混合;中國作家韓少功則可能好整以暇地坐在茶館裡,寫出過往文革時期的混濁。
混,是一種絕世的美感,如同把一滴混染布料的紅,點入清水時,它會像一陣煙似地暈染開來,彷彿這宇宙將要爆炸,而天空、草地、海洋都感染了那一絲嫣紅,各自留下冶煉的色彩,沒有再多重複,只有這一時一刻,與一我同在。
這期半調智主題以「混」為主,便是要把這字所引發出的怪奇延伸,不管是批判大眾品牌的Revolution,在國外發展尋找機會「混」出名堂的鈕扣計劃舞者,或者是窺探攝影師、設計師放得雜七亂八的抽屜,專訪新世代的藝術家,終歸,我們不打算正經看事情,求的是站在有點歪斜的象限裡,用清楚的雙眼,看清操作資本主義的手,百納世界的渾沌。半調智,不求混出名堂,但求混得像樣。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假設現在有一場造字大賽,參賽者全以「混」來作造句,那麼毒物專家很可能拒絕作答,因為他厭惡「混合物」這種充滿毒素的概念;來自紐約的導演伍迪艾倫可能會談「佛洛伊德夢境的混亂與布魯克林區的混血」;藝術家伊布拉莫維奇瑪莉娜將會在廣場上擺上一張桌子,跟前來攀談的觀眾進行一場思想與語言的混沌交流;設計師Dries Van Noten則從容不迫地拿出剪刀,把不同異材質的布料、色塊打散了排列,在秩序之中排出混合;中國作家韓少功則可能好整以暇地坐在茶館裡,寫出過往文革時期的混濁。
混,是一種絕世的美感,如...
章節試閱
專欄
極端元素混合之城/A Hybrid Capital/許育華
全世界沒有一個首都像柏林一樣,曾經分裂成兩邊,一邊民主一邊共產,一邊自由一邊壓抑,經歷40年後,又再度統一合為一體,這段別具時代意義、既戲劇化又帶點淡淡哀愁的歷史,讓這個城市變得獨一無二,也造就了它的混血性格。
主流品味如穿著與時尚,在柏林也「混」入不按牌理出牌的風格。這個國際大城當然販賣精品,但市民們卻不用精品,生活在這裡兩年,我看見人們提著名牌logo包與任何被喊得出名號的配件次數,區區不到十次(而其中可能包括外地人);社會學家解釋,這種「不追求物質主義」的生活態度,源自於東柏林那40年的社會主義歷史,人們認為自由的生活、豐足的精神感受才是人生重點,即便已經統一20 多年,資本主義並沒有在這首都不合理地爆發擴張,多數柏林人甚至有點不屑名牌,認為老東西比新商品更獨一無二,消費也並非追逐快樂與刺激的手段。
深掘渾沌/Mark Wu
身為劇照攝影師,工作人員常難以理解我存在於片場的姿態:我總是凝著專注眼神,身體卻好似游移晃蕩地穿梭來回,沒有定位。那是因為,旁人尚未必知,我的內心往往正處於渾沌混亂,只能以眼、以肉身、以思考判斷、以情緒感受,嘗試捕捉一瞬靈光,為戲,也為自己,理出秩序,找到定位。
混居,另一種雜亂美學/膠囊咖啡機與大爺的搪瓷杯/李茶
「我往杯子裡舀了一勺雀巢速溶咖啡,關掉電腦,才敢開始接水。可不能再像某個早晨那樣把院裡的保險絲燒了。自從那次之後,我的冰箱就歇菜了,現在裡面放著我的內衣褲。」這是一段在《再見,老北京》裡面的文字,來自美國的社會學教授麥可爾,栩栩如生的描繪著他多年的胡同生活。
胡同的魅力不是地理景致,也不是歷史遺跡,胡同的魅力,來自胡同裡的人,他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各有不同性格喜好與走出胡同後的發展,但他們卻根深蒂固的,骨子裡就是胡同的孩子。他們可能說話總像嘴裡含個棗的模糊,但卻清楚各菊壇名伶的段子與曲目。他們可能不分晴雨的閒晃蹓鳥無所事事,但卻也可以明白的分辨出各個品種的芍藥與牡丹栽種祕訣。胡同的奇妙文化吸引著無數的異文化體驗者,他們不在乎沒有私人衛浴設備,無所謂夏天沒冷氣冬天牆薄不禦寒,這些物質與生活上的不便利,都不能阻止他們走進胡同活一回。
餐桌上的一縷秋-輕熟男女蔬食提案couscous/陳孝怡
秋日吃食,以『混』的方式,混雜著東方人忌生冷食蔬菜的習慣;以『拌』、『烤』的料理方式讓大家能簡單又隨意地作出清爽又健康十足的『烤蔬菜香草檸檬古斯米』couscous (古斯米) 產於北非,雖然說叫做古斯米,或者是庫司庫司 (以發音直譯)但其實它是用杜蘭小麥製成的一種北非主食。通常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法國(舊時北非多法屬地)以及現在歐洲各地的餐廳或超市都很常吃得到。
Revolution/Buy Less, Buy Better
現在女人們願意花大錢去提一只名牌包,把自己的價值提升成幾萬、幾十萬的等級,妳卻不願意穿一件好衣服。寧願線頭露出來,也不覺得有必要買一件喀什米爾毛衣。寧可把3C、手機、旅行的預算提高,卻不願意花錢買件襯出氣質的衣服。
真正買得精,應該是能買出自己的氣質,而不是回到當年50、60年代出生的暴發戶,以「只求貴不貴,不求好不好」當價值觀。我們應該要能買到足以使用很久的東西,而不是洗個一兩次就不能穿、穿個一兩次就覺得疲軟。
與其一場救贖政治的街頭革命,得不到回響,不如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消費習慣開始革命。這將會改變台灣經濟體系、地球的生物環境,將會改變妳的思維、格調模式,從下而上的平民革命,打破兩極化的消費鏈,只要妳 Buy Less, Buy Better,妳會看到那像一場為自己優質化的生物革命,同時也為地球與國產品牌請命。僅僅只是一念之間,卻好像世界足以瞬間改變。
HAND
時尚是帖精神良藥/Triple-Major/Ritchie
在老北京蜿蜒胡同裡的眾多店家裡,唯有Triple-Major令人最印象深刻,小小的店面裡掛著斗大的「藥」字招牌,旁邊還有個「藥到病除」的大字樣,正不知葫蘆裡賣什麼藥,走進一看,卻是間服飾潮店。這間特別有新意的店,就是由年僅25歲的Ritchie所創辦的。
緊接著北京「藥」店,Triple-Major的上海店鋪則是以「墨」為設計出發點探索其與衣服之間的關係,「作為制衣者,線有如墨,針有如筆,編織而成的衣服有如字畫。作為穿衣者,衣有如墨,人有如筆,搭配而成的造型亦如字畫。線,衣,墨三者皆為凝聚和釋放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一種媒介。」
吉他醫生/李莉
學習製作吉他之前,我唱了十多年的聲樂,我把自己當成一種發聲的樂器、發展可能的聲響,後來我就想有沒有可能創造一種樂器,發出和既有樂器不一樣的聲音,木頭相對而言算是一種比較軟的素材,從學習木吉他出發,我希望有一天能創造自己的樂器。
我通常都會跟委託的人先聊一聊,或是請對方彈給我看,從彈奏的方式,我會知道對方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有的時候並不是琴的問題,可能是對方彈琴的方式需要調整。每個吉他手喜歡的手感也不一樣,就像每個人的飲食偏好各有不同,瞭解他們喜歡的音樂類型,有助瞭解樂手偏好的手感,而樂器手感的偏好也會影響他們所喜好的音樂類型,那是一體兩面。
為植物量身手作小巧居所/小山舍多肉植物工作室負責人 蔡岳廷&吳崑瑞「多肉植物的原生地多為旱地或土壤相當貧瘠的環境,為了生存而演變出各式各樣有趣的造型,除此之外,植物本身也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其顏色。」阿丹之前在人類學研究所念了八年的美術,Ray則是建築學的背景;多肉植物形體上與色彩上的張力,讓阿丹和Ray聯想到雕刻、繪畫作品,於是他們開始思考如何結合所學,讓更多人欣賞、了解多肉植物本身的美感,而不單單將之視為點綴空間的物件。
ART
引發共鳴的能量/牛俊強
有好幾個創作,牛俊強是以「相見」做為前題,但卻都不是面對面,有的是在鏡頭前虛構對方身世、有的是約網友在展覽當天到現場;「見面」可能並不真的發生在實際現場,卻讓這件事情帶出更多背後的意義和潛藏人心底曾的盼望。他承認在做作品時其實透露了心裡的期待,一直在期待「某人」的出現,並不是說有特定的某人,就是茫茫人海裡總會有個對的人。其實這樣的心情每人都有,說穿了是個很普世的當代心理狀態。他帶著這股似乎很清楚卻又不特定的期望,這樣對情感的某些期待也成了趨動他創作的動力之一。他也總將在生活裡體會到的事情轉成藝術形式來讓其他人也從中能得到對自己生活的感知。
牛俊強向來都以探看自我經驗,來將得到的想法再來創作,問他最主要的中心主旨可能會是什麼?他給了高層的答案說:「思考人類存在之類的事情。」聽起來高深,可他習慣的創作方式帶來很多有趣的可能性,透過其他人的參與加入,結果有時會因為加入成員背景及思考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交流式、開放的作品呈現,形成混合眾人感官而共振的,一股只能實際參與才能體會的能量。
藝術裡的幽默味/余政達
身為一名藝術創作者,余政達很令人意外地熱衷實境秀節目,從《American Idol》《超級星光大道》到《中國夢之聲》都不錯過,「從初選開始,那些渴望被注目的表演者,千奇百怪的素人,荒謬的臨場反應,到評審的角力、觀眾的呼聲,以及最後樸素女孩幻化冶豔天后的舞台效果…,這些無國界的娛樂效果成了我重要的創作靈感。」於是乎,這般的綜藝與戲劇性,奇妙地深植在余政達作品裡,正如其作品〈附聲者〉裡搞不清楚「中文狀況」的外國來台遊客,複誦著不知名的黑衣人口中的中文,在他們講的落漆國語裡面,字句被串成另一種意義,或是完全失去原本的意義。在余政達的作品中,藝術家的角色轉換成了綜藝節目製作人,他以看似世俗的方式,並添入高段幽默,去探討語言和文字的真實意義。
在博物館裡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林志峰
博物館絕對是引領時尚的另類伸展台。倫敦V&A(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博物館就是最好的例子,每一季的設計概念都在這裡被國際矚目,V&A的紀念品店販售的也是令人愛不釋手的特色商品。博物館記錄的不只是過去,還有當下及未來。與服裝品牌相似,在現代博物館中時常可以嗅到流行時尚的風向。某些博物館總會吸引林志峰一去再去,多年下來,也觀察到該博物館的演變,更重要的是看見藝術流行的循環。
說到博物館服飾案例,林志峰如數家珍「我還看過一個服裝設計展,那是一口老祖母的衣櫃,不同的抽屜拉開,令人跌進不一樣的時空。第一層也許是復古的馬甲、束褲;第二層可能是普普風的綠色點點;第三層突然出現維多利亞祕密的性感內衣…」表達的是時代的變化與歷史的更迭。
踏著波希米亞的舞步漫遊/2013鈕扣計畫
與無限可能《對話》-袁尚仁
現年27歲的袁尚仁,22歲開始從台灣到香港展開他的舞者生涯。2010年袁尚仁參加了位於蒙地卡羅(Monte-Carlo)的歐洲舞蹈盛事—摩納哥舞蹈論壇(Monaco Dance Forum),以一分鐘的獨舞,同時拿到兩個舞團的邀約,也就此在歐洲展開其職業舞團生涯。
找回心節奏-蔡冠伶
有人形容過她像貓,因為她「安靜、神秘」,或許也因為她耐於等待,等待機會、等待聽清楚自己心裡真正的聲音;然後才要揮揚起身子,爆發力十足地在對的拍子上起舞。旅居紐約的蔡冠伶在新作《What Remains》裡以藍色油漆和白色牆面為重點,然後以手、身體和它們對話,潑散的油漆滑落的動態成為視覺上的背景音樂,襯著她起舞。
成長的軌跡-張藍勻
研究所還沒畢業,因為獲選為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舞者,張藍勻決然地中輟學生身份渡海到人口密集的香港,開始她的專業生涯。這個女子對於內心渴求的事物有她的自我認知及堅持。就在她演出完畢要回鄉探望家人的日子,我們趕在她搭高鐵前「攔截」她拍照;在台北車站大廳起舞的時刻,嬌小的身軀無懼偌大的空間,僅僅幾個伸展的動作充滿能量,引來不少路人目光,飽滿的身體語言像是送給當日旅人的意外禮物。
舞出生命的熱度-高沛齡
定居美國舊金山灣區的高沛齡,是紐約 Molissa Fenley 舞團創辦人親自相中合作的舞者,邀她定期從西岸飛往紐約排練演出。因為表演及編舞的成就,得到紐約E.L Wiegand 基金會的獎項肯定。而她喜愛並選擇居留的城市舊金山,擁抱多元文化也熱情擁抱她,去年她與別人合作的舞作《Terra Incognita, Revisited》,獲得依莎朵拉‧鄧肯獎肯定,今年的新作《Imprint》也創下票卷完售的好成績,一再獲得鼓勵。媒體稱讚她的演出精準具有高度傳達性。
LOHAS
街角遇見設計/水越設計
「我們正在製造一個趣味的城市。
對於一座被熱愛的城市,我們的想像可以到達多大多遠?往往不止於地理標記、歷史軌跡,偉大建築,而是在混合多元人性尺度、有著源源活力的生命有機體之上。」這個名為「2013臺北街角遇見設計」的活動,想要放大人們對城市美好生活的想像,計畫內容很澎湃,洋洋灑灑一長串:100個「我的街角設計」串聯行動、100個臺北未來概念、1000個臺北可以美好、新一代設計巷弄展出、街角表演藝術游擊戰、都市設計工作坊、小招牌製造所計畫。
療癒的力量/肯園
在繁忙的都會生活中,你是否忘了給自己一點時間冥想思考?是否還記得挪出一些空間讓心情舒展?很多人不知道,在精神壓力極大時,你需要的可能只是一瓶適合自己的精油,讓呼吸道和肌膚微血管吸收來自植物天然的能量,獲取你所欠缺的動能。植物精油並非只能讓你一夜好眠或散發迷人香氛,而是經由個人不同的選擇,來因應一個人生命過程的高低起伏:失去、痛苦、快樂、憂傷、嫉妒、悸動…這些難以言喻的微妙心理情緒,都能因為精油放大且滿足。這,就是芳香療法所能給予的單純美好。
抽屜
過片溫柔/影像攝影師-吳仲倫
那只橡木材質的小熊是我的師父,攝影師余靜萍送我的禮物,收到時感動的要命,是我們一起去義大利工作的時候看到的,沒想到可以在台灣再次見到小熊。
很多重要的人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觀念,影響了我對攝影的想法,也很幸運的因為這樣團體工作的型態讓我遇見了更多不同的人,共同消弭了許多限制。而這些看似跟攝影毫不相關的雜亂物件,更是我重要的靈感來源,它們帶領著我,走向下一個階段。
文雅膠彩/膠彩美術老師-葉仁焜
陶碗裝著的是畫用鹿膠,也就是膠彩中的接著劑,是不能吃的膠原蛋白!要畫畫的前一天就可以把它泡水放進冰箱,隔夜就可以隔水加熱輕鬆的化開,這樣的畫用膠是純天然不含防腐劑的,所以要是忘了冰,在夏天整碗就會臭掉,就像是對待自己做的菜,要必須的謹慎。
印刷畫意/平面設計師-顏伯駿
我的工作環境中充滿很多紙張,有剛打好樣的大海報,一本本又大又厚廠商寄來的紙樣,還有各式各樣的色票。抽屜裡的是我們常常在影印店裡可以發現的那種粉紅色、水藍色、淺綠色的A4紙,這本日本製造的目錄收錄了所有的低飽和色,一目瞭然。
印刷品、紙張、技法可以創造無限多種的組合可能,這已經夠令人興奮了,還加上默契十足的的合作夥伴,他們是來自各領域的人才。我非常喜歡並且需要這些圍繞著我的物品,還有我放在桌上的音響,我非常依賴它。
定義風尚/時尚設計師-范晉瑞
成堆剛作好的布標,看到上面繡著「fan」的當下,心裡總是踏實又慌張。製作女裝的時間總是繁複又漫長,像是左上方那塊綴有立體紋路的暖灰色布料,來台灣的路上一波多折,還經歷火山灰停飛的空運危機。因為打從心底喜歡現在的工作,每季從發想到執行都不假手他人,有時候雖然很累,但也不以為苦。
專欄
極端元素混合之城/A Hybrid Capital/許育華
全世界沒有一個首都像柏林一樣,曾經分裂成兩邊,一邊民主一邊共產,一邊自由一邊壓抑,經歷40年後,又再度統一合為一體,這段別具時代意義、既戲劇化又帶點淡淡哀愁的歷史,讓這個城市變得獨一無二,也造就了它的混血性格。
主流品味如穿著與時尚,在柏林也「混」入不按牌理出牌的風格。這個國際大城當然販賣精品,但市民們卻不用精品,生活在這裡兩年,我看見人們提著名牌logo包與任何被喊得出名號的配件次數,區區不到十次(而其中可能包括外地人);社會學家解釋,這種「不追求物質主義」的生活態度,源自於東柏林那40年的社會主義歷史,人們認為自由的生活、豐足的精神感受才是人生重點,即便已經統一20 多年,資本主義並沒有在這首都不合理地爆發擴張,多數柏林人甚至有點不屑名牌,認為老東西比新商品更獨一無二,消費也並非追逐快樂與刺激的手段。
深掘渾沌/Mark Wu
身為劇照攝影師,工作人員常難以理解我存在於片場的姿態:我總是凝著專注眼神,身體卻好似游移晃蕩地穿梭來回,沒有定位。那是因為,旁人尚未必知,我的內心往往正處於渾沌混亂,只能以眼、以肉身、以思考判斷、以情緒感受,嘗試捕捉一瞬靈光,為戲,也為自己,理出秩序,找到定位。
混居,另一種雜亂美學/膠囊咖啡機與大爺的搪瓷杯/李茶
「我往杯子裡舀了一勺雀巢速溶咖啡,關掉電腦,才敢開始接水。可不能再像某個早晨那樣把院裡的保險絲燒了。自從那次之後,我的冰箱就歇菜了,現在裡面放著我的內衣褲。」這是一段在《再見,老北京》裡面的文字,來自美國的社會學教授麥可爾,栩栩如生的描繪著他多年的胡同生活。
胡同的魅力不是地理景致,也不是歷史遺跡,胡同的魅力,來自胡同裡的人,他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各有不同性格喜好與走出胡同後的發展,但他們卻根深蒂固的,骨子裡就是胡同的孩子。他們可能說話總像嘴裡含個棗的模糊,但卻清楚各菊壇名伶的段子與曲目。他們可能不分晴雨的閒晃蹓鳥無所事事,但卻也可以明白的分辨出各個品種的芍藥與牡丹栽種祕訣。胡同的奇妙文化吸引著無數的異文化體驗者,他們不在乎沒有私人衛浴設備,無所謂夏天沒冷氣冬天牆薄不禦寒,這些物質與生活上的不便利,都不能阻止他們走進胡同活一回。
餐桌上的一縷秋-輕熟男女蔬食提案couscous/陳孝怡
秋日吃食,以『混』的方式,混雜著東方人忌生冷食蔬菜的習慣;以『拌』、『烤』的料理方式讓大家能簡單又隨意地作出清爽又健康十足的『烤蔬菜香草檸檬古斯米』couscous (古斯米) 產於北非,雖然說叫做古斯米,或者是庫司庫司 (以發音直譯)但其實它是用杜蘭小麥製成的一種北非主食。通常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法國(舊時北非多法屬地)以及現在歐洲各地的餐廳或超市都很常吃得到。
Revolution/Buy Less, Buy Better
現在女人們願意花大錢去提一只名牌包,把自己的價值提升成幾萬、幾十萬的等級,妳卻不願意穿一件好衣服。寧願線頭露出來,也不覺得有必要買一件喀什米爾毛衣。寧可把3C、手機、旅行的預算提高,卻不願意花錢買件襯出氣質的衣服。
真正買得精,應該是能買出自己的氣質,而不是回到當年50、60年代出生的暴發戶,以「只求貴不貴,不求好不好」當價值觀。我們應該要能買到足以使用很久的東西,而不是洗個一兩次就不能穿、穿個一兩次就覺得疲軟。
與其一場救贖政治的街頭革命,得不到回響,不如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消費習慣開始革命。這將會改變台灣經濟體系、地球的生物環境,將會改變妳的思維、格調模式,從下而上的平民革命,打破兩極化的消費鏈,只要妳 Buy Less, Buy Better,妳會看到那像一場為自己優質化的生物革命,同時也為地球與國產品牌請命。僅僅只是一念之間,卻好像世界足以瞬間改變。
HAND
時尚是帖精神良藥/Triple-Major/Ritchie
在老北京蜿蜒胡同裡的眾多店家裡,唯有Triple-Major令人最印象深刻,小小的店面裡掛著斗大的「藥」字招牌,旁邊還有個「藥到病除」的大字樣,正不知葫蘆裡賣什麼藥,走進一看,卻是間服飾潮店。這間特別有新意的店,就是由年僅25歲的Ritchie所創辦的。
緊接著北京「藥」店,Triple-Major的上海店鋪則是以「墨」為設計出發點探索其與衣服之間的關係,「作為制衣者,線有如墨,針有如筆,編織而成的衣服有如字畫。作為穿衣者,衣有如墨,人有如筆,搭配而成的造型亦如字畫。線,衣,墨三者皆為凝聚和釋放創造力和想像力的一種媒介。」
吉他醫生/李莉
學習製作吉他之前,我唱了十多年的聲樂,我把自己當成一種發聲的樂器、發展可能的聲響,後來我就想有沒有可能創造一種樂器,發出和既有樂器不一樣的聲音,木頭相對而言算是一種比較軟的素材,從學習木吉他出發,我希望有一天能創造自己的樂器。
我通常都會跟委託的人先聊一聊,或是請對方彈給我看,從彈奏的方式,我會知道對方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有的時候並不是琴的問題,可能是對方彈琴的方式需要調整。每個吉他手喜歡的手感也不一樣,就像每個人的飲食偏好各有不同,瞭解他們喜歡的音樂類型,有助瞭解樂手偏好的手感,而樂器手感的偏好也會影響他們所喜好的音樂類型,那是一體兩面。
為植物量身手作小巧居所/小山舍多肉植物工作室負責人 蔡岳廷&吳崑瑞「多肉植物的原生地多為旱地或土壤相當貧瘠的環境,為了生存而演變出各式各樣有趣的造型,除此之外,植物本身也會隨著溫度的變化而改變其顏色。」阿丹之前在人類學研究所念了八年的美術,Ray則是建築學的背景;多肉植物形體上與色彩上的張力,讓阿丹和Ray聯想到雕刻、繪畫作品,於是他們開始思考如何結合所學,讓更多人欣賞、了解多肉植物本身的美感,而不單單將之視為點綴空間的物件。
ART
引發共鳴的能量/牛俊強
有好幾個創作,牛俊強是以「相見」做為前題,但卻都不是面對面,有的是在鏡頭前虛構對方身世、有的是約網友在展覽當天到現場;「見面」可能並不真的發生在實際現場,卻讓這件事情帶出更多背後的意義和潛藏人心底曾的盼望。他承認在做作品時其實透露了心裡的期待,一直在期待「某人」的出現,並不是說有特定的某人,就是茫茫人海裡總會有個對的人。其實這樣的心情每人都有,說穿了是個很普世的當代心理狀態。他帶著這股似乎很清楚卻又不特定的期望,這樣對情感的某些期待也成了趨動他創作的動力之一。他也總將在生活裡體會到的事情轉成藝術形式來讓其他人也從中能得到對自己生活的感知。
牛俊強向來都以探看自我經驗,來將得到的想法再來創作,問他最主要的中心主旨可能會是什麼?他給了高層的答案說:「思考人類存在之類的事情。」聽起來高深,可他習慣的創作方式帶來很多有趣的可能性,透過其他人的參與加入,結果有時會因為加入成員背景及思考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結果,交流式、開放的作品呈現,形成混合眾人感官而共振的,一股只能實際參與才能體會的能量。
藝術裡的幽默味/余政達
身為一名藝術創作者,余政達很令人意外地熱衷實境秀節目,從《American Idol》《超級星光大道》到《中國夢之聲》都不錯過,「從初選開始,那些渴望被注目的表演者,千奇百怪的素人,荒謬的臨場反應,到評審的角力、觀眾的呼聲,以及最後樸素女孩幻化冶豔天后的舞台效果…,這些無國界的娛樂效果成了我重要的創作靈感。」於是乎,這般的綜藝與戲劇性,奇妙地深植在余政達作品裡,正如其作品〈附聲者〉裡搞不清楚「中文狀況」的外國來台遊客,複誦著不知名的黑衣人口中的中文,在他們講的落漆國語裡面,字句被串成另一種意義,或是完全失去原本的意義。在余政達的作品中,藝術家的角色轉換成了綜藝節目製作人,他以看似世俗的方式,並添入高段幽默,去探討語言和文字的真實意義。
在博物館裡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林志峰
博物館絕對是引領時尚的另類伸展台。倫敦V&A(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博物館就是最好的例子,每一季的設計概念都在這裡被國際矚目,V&A的紀念品店販售的也是令人愛不釋手的特色商品。博物館記錄的不只是過去,還有當下及未來。與服裝品牌相似,在現代博物館中時常可以嗅到流行時尚的風向。某些博物館總會吸引林志峰一去再去,多年下來,也觀察到該博物館的演變,更重要的是看見藝術流行的循環。
說到博物館服飾案例,林志峰如數家珍「我還看過一個服裝設計展,那是一口老祖母的衣櫃,不同的抽屜拉開,令人跌進不一樣的時空。第一層也許是復古的馬甲、束褲;第二層可能是普普風的綠色點點;第三層突然出現維多利亞祕密的性感內衣…」表達的是時代的變化與歷史的更迭。
踏著波希米亞的舞步漫遊/2013鈕扣計畫
與無限可能《對話》-袁尚仁
現年27歲的袁尚仁,22歲開始從台灣到香港展開他的舞者生涯。2010年袁尚仁參加了位於蒙地卡羅(Monte-Carlo)的歐洲舞蹈盛事—摩納哥舞蹈論壇(Monaco Dance Forum),以一分鐘的獨舞,同時拿到兩個舞團的邀約,也就此在歐洲展開其職業舞團生涯。
找回心節奏-蔡冠伶
有人形容過她像貓,因為她「安靜、神秘」,或許也因為她耐於等待,等待機會、等待聽清楚自己心裡真正的聲音;然後才要揮揚起身子,爆發力十足地在對的拍子上起舞。旅居紐約的蔡冠伶在新作《What Remains》裡以藍色油漆和白色牆面為重點,然後以手、身體和它們對話,潑散的油漆滑落的動態成為視覺上的背景音樂,襯著她起舞。
成長的軌跡-張藍勻
研究所還沒畢業,因為獲選為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舞者,張藍勻決然地中輟學生身份渡海到人口密集的香港,開始她的專業生涯。這個女子對於內心渴求的事物有她的自我認知及堅持。就在她演出完畢要回鄉探望家人的日子,我們趕在她搭高鐵前「攔截」她拍照;在台北車站大廳起舞的時刻,嬌小的身軀無懼偌大的空間,僅僅幾個伸展的動作充滿能量,引來不少路人目光,飽滿的身體語言像是送給當日旅人的意外禮物。
舞出生命的熱度-高沛齡
定居美國舊金山灣區的高沛齡,是紐約 Molissa Fenley 舞團創辦人親自相中合作的舞者,邀她定期從西岸飛往紐約排練演出。因為表演及編舞的成就,得到紐約E.L Wiegand 基金會的獎項肯定。而她喜愛並選擇居留的城市舊金山,擁抱多元文化也熱情擁抱她,去年她與別人合作的舞作《Terra Incognita, Revisited》,獲得依莎朵拉‧鄧肯獎肯定,今年的新作《Imprint》也創下票卷完售的好成績,一再獲得鼓勵。媒體稱讚她的演出精準具有高度傳達性。
LOHAS
街角遇見設計/水越設計
「我們正在製造一個趣味的城市。
對於一座被熱愛的城市,我們的想像可以到達多大多遠?往往不止於地理標記、歷史軌跡,偉大建築,而是在混合多元人性尺度、有著源源活力的生命有機體之上。」這個名為「2013臺北街角遇見設計」的活動,想要放大人們對城市美好生活的想像,計畫內容很澎湃,洋洋灑灑一長串:100個「我的街角設計」串聯行動、100個臺北未來概念、1000個臺北可以美好、新一代設計巷弄展出、街角表演藝術游擊戰、都市設計工作坊、小招牌製造所計畫。
療癒的力量/肯園
在繁忙的都會生活中,你是否忘了給自己一點時間冥想思考?是否還記得挪出一些空間讓心情舒展?很多人不知道,在精神壓力極大時,你需要的可能只是一瓶適合自己的精油,讓呼吸道和肌膚微血管吸收來自植物天然的能量,獲取你所欠缺的動能。植物精油並非只能讓你一夜好眠或散發迷人香氛,而是經由個人不同的選擇,來因應一個人生命過程的高低起伏:失去、痛苦、快樂、憂傷、嫉妒、悸動…這些難以言喻的微妙心理情緒,都能因為精油放大且滿足。這,就是芳香療法所能給予的單純美好。
抽屜
過片溫柔/影像攝影師-吳仲倫
那只橡木材質的小熊是我的師父,攝影師余靜萍送我的禮物,收到時感動的要命,是我們一起去義大利工作的時候看到的,沒想到可以在台灣再次見到小熊。
很多重要的人帶來了不可思議的觀念,影響了我對攝影的想法,也很幸運的因為這樣團體工作的型態讓我遇見了更多不同的人,共同消弭了許多限制。而這些看似跟攝影毫不相關的雜亂物件,更是我重要的靈感來源,它們帶領著我,走向下一個階段。
文雅膠彩/膠彩美術老師-葉仁焜
陶碗裝著的是畫用鹿膠,也就是膠彩中的接著劑,是不能吃的膠原蛋白!要畫畫的前一天就可以把它泡水放進冰箱,隔夜就可以隔水加熱輕鬆的化開,這樣的畫用膠是純天然不含防腐劑的,所以要是忘了冰,在夏天整碗就會臭掉,就像是對待自己做的菜,要必須的謹慎。
印刷畫意/平面設計師-顏伯駿
我的工作環境中充滿很多紙張,有剛打好樣的大海報,一本本又大又厚廠商寄來的紙樣,還有各式各樣的色票。抽屜裡的是我們常常在影印店裡可以發現的那種粉紅色、水藍色、淺綠色的A4紙,這本日本製造的目錄收錄了所有的低飽和色,一目瞭然。
印刷品、紙張、技法可以創造無限多種的組合可能,這已經夠令人興奮了,還加上默契十足的的合作夥伴,他們是來自各領域的人才。我非常喜歡並且需要這些圍繞著我的物品,還有我放在桌上的音響,我非常依賴它。
定義風尚/時尚設計師-范晉瑞
成堆剛作好的布標,看到上面繡著「fan」的當下,心裡總是踏實又慌張。製作女裝的時間總是繁複又漫長,像是左上方那塊綴有立體紋路的暖灰色布料,來台灣的路上一波多折,還經歷火山灰停飛的空運危機。因為打從心底喜歡現在的工作,每季從發想到執行都不假手他人,有時候雖然很累,但也不以為苦。
專欄
極端元素混合之城/A Hybrid Capital/許育華
全世界沒有一個首都像柏林一樣,曾經分裂成兩邊,一邊民主一邊共產,一邊自由一邊壓抑,經歷40年後,又再度統一合為一體,這段別具時代意義、既戲劇化又帶點淡淡哀愁的歷史,讓這個城市變得獨一無二,也造就了它的混血性格。
主流品味如穿著與時尚,在柏林也「混」入不按牌理出牌的風格。這個國際大城當然販賣精品,但市民們卻不用精品,生活在這裡兩年,我看見人們提著名牌logo包與任何被喊得出名號的配件次數,區區不到十次(而其中可能包括外地人);社會學家解釋,這種「不追求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