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醫材產業 臺灣超級亮點/金麗萍、秦振家
臺灣高階醫材及特定疾病治療醫材很有機會揚名國際,搶占全球醫材市場商機,下一個十年,臺灣產業新超級亮點已經開始吸睛了。
十月十七日,入秋後的新竹依舊艷陽高照。在戶外搭起的帳篷底下,竹北生醫園區廠商錫安生技正舉辦企業總部暨癌症質子治療研究中心立基揭幕典禮,現場有生醫園區的大家長、科技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杜啟祥、新竹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總幹事何采純、好消息電視台董事長周神安等,期待這一座研究大樓,可以為臺灣高階醫材技術發展開啟新頁。
前進杜塞道夫展
臺灣小兵要立大功
另一個臺灣醫材廠商群聚的場景,即將出現在德國杜塞道夫醫療器材展上。杜塞道夫醫療器材展舉世聞名,若將臺灣世貿一、二、三館視為是一個展館,杜塞道夫知名醫療器材展的展出規模,約同於十個臺灣世貿展館;而且,展出攤位年年爆滿。臺灣企業的規模雖小,但在外貿協會的號召下,也連袂前去展出,期待在國際市場上,讓世界看得到。
預防檢測 臺灣醫材強項
在預防醫療相關應用領域,臺灣醫材產業也有亮點。只是,普生董事長林宗慶認為,國內醫材市場受限於許多法規綑綁,不易伸展手腳。以肝病而言,我們常聽到一句話:預防重於治療;但所謂「預防」仍有認知差距。真正要對抗肝病,就不應等到病症惡化至肝硬化、肝癌階段,而是應再前在B、C型肝炎及肝纖維化時,即應積極著手治療工作。但要建立這樣的觀念,仍需持續努力。
因生活習慣、日常作息,國內罹患肝病者甚多;因此,肝病有國病之稱。林宗慶表示,肝相關疾病惡化有它的歷程,會持續讓肝病惡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對疾病的知識不足,使得能拖則拖,終至於無可挽回。
國內得肝病的情況究竟有多嚴重?林宗慶指出,臺灣每年死於肝病者約有一萬人,而B型肝炎的人口約有三百萬人,C型肝炎者則約七、八十萬人。只是,肝病若能早期發現,可以藉由有效的治療,不僅可防止惡化,甚至可以痊癒。林宗慶解釋,一般而言,國人由B型、C型肝炎開始,若未行相關治療工作,將持續惡化至肝纖維化,此時,如果仍持續拖延,不採取積極的治療動作,很快地就走到肝硬化、肝癌;至此,不僅治療成本高昂,還極有可能藥石罔效。
所以,要幫助國人對抗肝病,就應早期發現,因此,普生鎖定肝病市場,並以肝檢測為主要產品發展策略。針對該公司今年獲得「二○一四年台北生技獎」技術移轉獎金獎的「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測技術」,林宗慶說明,目前,傳統檢測肝纖維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超音波掃描,另一則是肝穿刺;前者,常無法精確掌握病情,後者則十分疼痛,而「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測技術」只需以抽血方式即能精準檢驗,這是該項產品的利基。
建立品牌形象 迭有佳作
談起國內的醫材產業,百略副董事長許盛信認為,已到了重要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他十分看好醫材不僅本身產業內涵將出現重大改變,它更有可能成為臺灣下一波經濟成長的驅動力;許盛信強調,醫材產業不僅可以救人,還可帶動經濟活動。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它也可望成為臺灣產業在國際間重要的競爭利器。
事實上,百略在國際市場已建立結構性的布局。許盛信表示,百略將生產據點置於中國大陸、越南,在歐洲、美國各有重要據點,在不同國家所設立的分支機構,均落實在地化經營。
在經營品牌上,百略也不遺餘力。許盛信說明,百略曾獲臺灣百大品牌,並持續精進產品價值,提升品牌形象;最近,該公司推出的心房顫動血壓計,也頗有好評,再一次突顯百略形象。
只是,對於醫療資源配置,許盛信有話要說。他表示,資源配置宜與時俱進,隨著不同時代、社會變遷不調整。目前,全國的醫療資源仍向治病領域嚴重傾斜,約有九十七%的醫療資源集中在治病,僅三%置於預防部份;許盛信認為,資源配置宜作調整,應該慢慢提高在預防領域所投入的資源。
政府看醫材市場 格外有感
近幾年,臺灣醫材產業開始動起來。只是,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預防醫學興起、一般人愈來愈重視健康問題等,市場大餅日漸清晰;如何看得到又吃得到?產官學研各有不同面向的觀察,且積極獻策。
在高科技業之後,值得臺灣發展的次世代產業為何?經濟部常務次長沈榮津認為,由於全球高齡化趨勢,帶動醫療器材的相關商機。從工研院IEK的市場資料顯示,二○一三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約為三二八○億美元(約新台幣十兆元),預計到二○一六年可達三九一四億美元(約新台幣十二兆元),平均毛利在三五.一%左右。
為協助臺灣醫療器材產業發展,沈榮津強調,經濟部祭出多項發展策略,像是篩選重點領域發展高階醫材,發展微小化、可攜化與數位化醫療器材;鼓勵異業投入(如資通訊產業),與現有醫材廠商合作,以創新產業服務模式。
除了重點輔導之外,經濟部更計畫透過研發補助、融資協助、租稅獎勵、營運協助和專案計畫輔導等,提供醫材廠商資金和租稅上的各項優惠發展措施。沈榮津表示,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自二○○七年實施以來,到二○一四年九月底,已有十四家醫療器材公司的二十項醫療器材通過審定。從二○○一至二○一四年九月,經濟部工業局共推薦五鼎、晶宇、聯合骨科和華廣等九家醫療器材廠商上市櫃。
臺灣高科技產業的毛利率目前只剩「毛三道四」(3%到四),遠不如醫療器材超過三十五%的高毛利率。「臺灣的高科技廠商不要再執著,應該要抬頭起來看外面的世界,展望整個環境對科技需求的變化,開發創新的產品。」沈榮津語重心長地說。像是和碩旗下的晶碩光學跨足隱形眼鏡,以及佳士達跨足手術燈等,都是高科技業切入醫材市場的範例。
目前臺灣醫材廠商以外銷市場為主,自創品牌仍少,但近年來已有行動輔具、血糖計和隱形眼鏡廠商投入發展自有品牌。沈榮津認為,臺灣廠商初期應透過與世界大廠搭配合作,待知名度打開之後再推動自有品牌,如製造呼吸器的雃博即為一例。
培育高階人才 挹注企業創新活力
醫療器材市場發展迅速,受到政府的重視,並透過各類政策大力扶植。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丁詩同表示,臺灣醫療器材產業產值由二○○二至二○一三年共成長了三.七倍,已達新台幣一一八五億元之譜。政府的目標在於創造一個適合產業發展的硬體與軟體環境,讓醫材產業得以發揮。
對於促進臺灣醫療器材產業發展的真正關鍵,丁詩同指出,臺灣醫材廠商技術雖然精良,但最重要的是在於讓消費者對於臺灣製醫療器材產生信賴感。這部份必須透過行銷宣傳,讓醫師與消費者能夠認同台製醫療器材的精良品質。衛福部已規畫與國內大型醫院合作,建立醫療器材展示中心;未來更將於自由經濟示範區內,讓臺灣製醫療器材搭配國際醫療服務,進一步向國際推廣。
另政府規畫透過協助臺灣醫材廠商主動參與國內外大型生技展覽,進行宣傳,如生技月、BIO USA、MEDICA等展覽。在國際展中更集結生技廠商共同成立臺灣館,聯合宣傳優質臺灣製醫療器材。
為了建立全球品牌形象,臺灣醫材廠商除透過購併國際廠商之外,更有許多廠商以產業「隱形冠軍」方式深耕市場。丁詩同舉例,如雃博的APEX氣墊床在亞洲占有率第一,近來更透過購併通路,切入英國市場,成為市占率前一、二名的廠商;而百略也已建立起Microlife品牌血壓計在全球消費者中的領先品牌形象。
為了進一步協助臺灣醫療器材產業持續研發動能,丁詩同強調,政府推動多項產學合作措施,不但透過臺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培育高階生技人才,同時更鼓勵生技創業。目前科技會報推動的生技高階人才培育計畫中,在九十三位進入生技產業界工作的博士中,就有三十位選擇進入醫材產業。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的STB計畫,讓臺灣生技人才接觸矽谷創業環境;而與成大、台大和陽明合作的SPARK計畫,也對生技創業人才所需的專利、資金與管理面提供培訓課程,這些計畫都將成為臺灣醫材產業未來的創業搖籃。
政府,只作遊戲規則制定者
臺灣生醫分子檢測聯盟理事長李鍾熙認為,生醫產業應被賦予更大的關注。以目前仍在立法院等待修法的生技新發展條例而言,原先,幾乎完全聚焦於新藥,好不容易才將植入式器材納入;只是,就技術發展的趨勢而言,非植入式醫材才是研發重點,現因非植入式醫材未納入獎勵條例,將難以帶動投資及研發。反觀國際市場,早已不敢小覷醫材產業,國際知名期刊《MIT Technology Review》五月封面報導「The smartest company in the world. And It is not Google」中列出第一名企業即屬於醫材的Illumina,第二名是Tesla,Google排名第三,由是可見,醫材產業的價值已快速彰顯。
只是,對於臺灣本土業者,政府應給予公平的機會。事實上,有些歐美先進國家如德國,甚至是以本土市場支持產業發展,只要本土廠商的系統內,組件七十%由本土業者提供,即優先採用。在臺灣,但求給予本土業者公平採購的機會。試想,當國內業者前進國際市場,欠缺內需市場實績,如何取信國外使用單位?
市場是壯大產業的重要後盾。面對似乎就在咫尺的市場,臺灣業者卻搶食不易;這是怎麼回事?李鍾熙觀察建議,政府應扮演遊戲規則的制定者,不宜自己跳下來做起球員;一旦政府經營,就無法反應市場機制;應培養民間業者接手,將市場讓給業者。
以疾病模式 發展一條龍產品技術
馬偕醫學院總務長楊順聰看到疾病模式所帶來的市場契機。他強調,臺灣洗腎舉世聞名,而洗腎所創造的商機也十分驚人,三百億的洗腎市場,帶動三十億的洗腎相關設備商機;令人好奇的是:其中,有多少是臺灣製的產品?遺憾的是,當中多半是國外的產品。事實上,臺灣若能以已經存在的洗腎需求,培養洗腎機、過濾設備等完整技術能力,有機會在國際間建立有特色的醫材產業形象。
楊順聰也提出建議,臺灣想建立品牌,必須有突破性的作法。以助聽器為例,全球市場規模約有一百億美元,由六家業者掌握分食;助聽器利潤有多好?一支助聽器約新台幣十二萬元,兩隻即二十四萬元,裡面的主要元件有三,分別是:麥克風、喇叭(Speaker)及IC,成本約兩百美元,利潤實在驚人。但是,市場控制在六家業者手中,任何一家外來廠商試圖切入,都會被擊殺在門外;這時,若有國內業者願意出重手,以國際購併手法,強行進入,可望破壞助聽器的穩定生態,並伺機取得一家公司的品牌。此一積極的策略行動,仍必須等待有心人。
在一群鰻魚裡放一隻鯰魚 讓產業動起來
臺灣醫材產業可能建立品牌嗎?對此,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務實地表示,臺灣的醫材業者有沒有可能把大兒子放給別人養?但前提是確信有二兒子,可以留在家中。邵耀華所指的大兒子是OEM,不過,他也提醒,需謹慎小心,免得掉進OEM的宿命中,等著後進國家奪走手中的訂單;OEM應限於階段性,為的是厚積實力,建立國際市場行銷、合作談判等能力,藉此再將二兒子培養成為品牌產品。
而政府如何協助培養臺灣醫材產業建立國際選手的架式?邵耀華指出,政府應站在制高點,以「微創業」的作法,投入產業界所缺的元素,好比是在一群鰻魚裡,放進一條鯰魚,如此,不僅可以讓產業界動起來,而可以產生自然、有意義的整合連結;在現階段的產業發展形勢中,一個理想的醫材產業團隊,是可以在必要時,聯合對外,回到家裡,又可各自努力、建立特色,像「變形金剛」一般。
以色列是一個缺乏資源的小公司;但在過去十年,生命科學產業在此地飛速成長。據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貿處處長韓得榮表示,九○年末,以色列生命科學業者約兩百家,但今天它已成長至一千兩百家,足足成長六倍。而驅動成長的引擎正是重要的研發機構OCS( The Office of the Chief Scientist),它不僅主導以色列在醫材產業的研發方向,更扮演產業與投資間的橋樑,積極吸引外資;並且,結合技術育成計畫,將一個個創業點子,變成具獲利模式的新創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