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課程新趨勢
從「學」才藝到「玩」才藝
在少子化趨勢下,
學前幼兒課程卻蓬勃發展,
最大原因在於新世代家長觀念的改變,
對他們來說,送小孩上才藝課不一定要學到技能或知識,
能否有快樂的學習經驗才是更重要的考量,
這也促使幼兒課程呈現多元樣貌。
文│邱紹雯 攝影│黃建賓
提到幼兒才藝課,你會想到什麼?坐在教室內彈琴、坐著拿筆畫畫、跟著老師的動作跳舞,還是學文法背英文單字?近年來,隨著「以幼兒發展為本位」的學前教育觀念受到重視,坊間幼兒才藝課的內容也有著翻天覆地的改變。
從跟著爸媽一起開心唱歌搖擺、用顏料塗鴉牆壁、自己創作繪本、邊做科學實驗邊說英文,到走出戶外騎水牛、騎滑步車,一個個在過去看起來不太像是需要付錢上課的內容,吸引一批「愛上課」的家長趨之若鶩,也勾勒出今日學前幼兒才藝課的多元樣貌。
才藝課不一定是苦哈哈的上課
背後促使改變發生的,是一群和上一代教養觀念截然不同的新世代父母。這群父母以六年級後段班,及七年級生為主力,共同特質是:愛嘗鮮與分享,接受新事物與不同教養觀念的意願高;對子女教養用心用力,也同樣重視個人及育兒過程的生活品質。對他們來說,帶孩子上才藝課不一定是苦哈哈的「上課」,反而更像是小孩玩樂、家長放鬆的時刻。
鏡頭拉到才藝課堂上,七十二年次的全職「椪柑媽」帶著兩歲九個月大的女兒「小椪柑」上著動物觀察課。她細數曾和女兒上過大大小小不下十多種的親子課,「我們週一、週三固定上體能課、週四學畫畫……兩歲開始,幾乎是一天一堂,孩子帶出來感覺時間過得比較快,也比較不會怕生。」
類似的心情,六十九年次的媽媽陳欣怡帶著才一歲十一個月大的兒子晨晨,每週上律動和日文繪本班,一動一靜的課程安排,不是期待要學到什麼,而是想看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並珍惜著休育嬰假兩年的全職媽媽時光。
父母希望藉親子課獲取教養養分
長期投入幼兒教育的台灣國際嬰幼兒教育保育發展促進會創會會長鄭宜?觀察,新世代的父母就算願意在家顧小孩,也不再甘願被定位成苦情角色,他們也希望在親子課程中獲得教養上的養分,並藉此建立起今日核心家庭最缺乏的社會育兒系統(social parenting),是替孩子、也是替自己找伴。
另從幼兒的身心發展特質分析,她認為,兩歲後的幼兒身體能力日漸成熟,自我意識建立,如同小袋鼠,偶爾想跳出育兒袋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仍需回到媽媽懷中,過程中慢慢學會獨立。這個階段,滿足孩子的學習欲望、社會化的學習,替接下來進入幼兒園團體生活預做準備,也是學前課程受到需求的原因。
因此,儘管在少子化趨勢下,學前幼兒課程市場呈現百花齊放,除了一般的大型連鎖教學體系,愈來愈多中小型教學教室、個人工作室出現,透過家長間的口碑行銷及社群串聯傳播。而課程類型也更加多樣化,尤其集中在大都會地區,從單次體驗、營隊式課程、短期課程,到自組課程等,單堂費用從三百五十元至上千元不等。
幼兒才藝課出現四大翻轉趨勢
這股新興的學前課熱潮中,愈來愈多才藝課重視多元統整的能力、遊戲式及動手做的學習,帶著孩子從「學」才藝,到「玩」才藝,有著以下翻轉趨勢:
趨勢一:學習目的翻轉
昔:學習一技之長
今:創造快樂的學習經驗
傳統的才藝課,過度強調技能的訓練或追求認知提升,常讓家長認為,花錢送孩子上課是為了學「一技之長」,要看到立竿見影的具體成效。但在今日,興趣與感受的啟蒙,能否先讓孩子有快樂學習的經驗,進而養成願意主動學習、擁有滋養生命的能量,反而才是家長在意的重點,也讓許多課程重啟發、過程,更勝結果。
「家長過去都會問,亂七八糟畫在家畫就好了,幹嘛要花錢?」大金剛塗鴉遊戲動物園創辦人陳建宏解釋,探索、發現才是幼兒教育的重點,若一開始學畫,是去學老師怎麼畫出一隻獅子、老虎,只會限縮孩子的想像空間,讓孩子天馬行空的塗鴉遊戲、去探索顏色的變化,才是快樂的入門課程。
不走專業化技能導向的觀念也出現在體能課程上,包括騎滑步車、運動遊戲等,皆希望讓孩子透過運動來認識身體,學習運用基本的動作能力,而不是為了要培訓小選手。
趨勢二:教學中心翻轉
昔:單向傳授知識
今:針對孩子特質設計活動
傳統老師在課堂上,偏向「上對下」的單向傳授知識,今日,有幼教理念的老師會以孩子為中心出發思考,包括能針對孩子不同階段發展的特質及需要設計活動,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替他們準備適合使用的工具與設備,才不會因為給予過度困難的任務,扼殺了學習的自信心。
「現在老師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而非教導,」雲門教室資深老師林怡君指出,傳統舞蹈教室的老師多半是用「教」的,但雲門老師是用「引導」的方式,帶領孩子做身體的學習,所以,課程最後不會看到每個孩子都學會跳同樣的一支舞,卻可以讓每個孩子跳出屬於自己的舞。
同樣的,在來自韓國的「筆歐繪」繪本創作教室中,是由孩子去決定想要創作的故事,主角、劇情的延伸、怎麼畫都是由孩子主導,老師不會干涉或否定,只引導與協助。
「以小孩為中心的觀念,也代表能尊重個體的差異,保留每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美學的價值才會多元,」銘傳大學商品設計學系兼任講師、小盒子藝術教育中心總監陳宏誠解釋,過去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是以大人的角度替孩子決定好創作的畫面或流程,以至於只能看到規格化的成品。
趨勢三:課程面貌翻轉
昔:單一制式
今:混搭課程,開啟五感學習
另外,昔日才藝課程的面貌較為單一,如今愈來愈多跳脫制式教學的課程,融合繪本、音樂、繪畫、戲劇等多樣元素,且走遊戲、體驗、生活化的方式,進而開啟幼兒五感的學習。
例如小盒子藝術教育中心藝術家任務體驗課程,從用心經營具美感及教育性的空間開始,讓孩子從玩土、戲水到製作食物來體驗生活,看似在玩的每個步驟,其實都有很深刻的藝術理念。或是Baby Chefs小小廚師課,一堂課環繞同個主題,先聽繪本故事,再進行延伸的遊戲與勞作,最後才進入料理創作,讓料理課不只是學做菜。
混搭風也是近期吹起的新趨勢,包括結合品格教育與防身健體概念的「唐詩功夫」、以英文進行科學活動的「Dr. Sparks小科學家俱樂部」等,都讓才藝課呈現更為豐富的樣貌。
趨勢四:家長角色翻轉
昔:單純接送上下課
今:親子共同參與
親子參與也是今日學前才藝課中很重要的核心精神,三歲前的課程多半需家長陪同,才能讓孩子在團體中有安全感的學習,因而課程的概念也會從過去「送孩子上課」,到「家長一起學」,家長態度應是參與,但不過度介入。
小盒子藝術教育中心教學長趙慧凡表示,孩子一歲到兩歲時,家長最好是陪在孩子身邊一起投入課程,因為老師給的指令多半是給家長,會透過大人的嘴、也是孩子最能吸收的語言,再講給孩子聽。
但兩歲到三歲,隨著孩子的身體能力大躍進,他們開始什麼都想要自己來,可以試著讓孩子在前,家長在後方,或保持一、兩步的距離,必須重視孩子長大這件事,不要太多的動作介入。此時,老師角色應該是透過小孩去講給家長聽,引導小孩去跟家長分享,他們會為此而認真學習。三歲後,孩子開始想多和同儕及老師互動,家長不用一定出現在教室內,可以隔著玻璃觀察孩子的行為,此階段,較像是透過朋友講給朋友聽的方式學習,逐漸獨立上課。
但無論課程是否規定家長陪同,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都認為,家長應該跟著孩子一起學才藝,例如,孩子學小提琴,父母就應該涉獵相關知識,回家才能與孩子一起談音樂,把孩子在才藝班接觸到的,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2013年3月,原《親子天下0-6歲寶寶特刊》正式改為季刊,定期為家有0-6歲寶寶的父母補給最專業實用的教養、照護新知,讓新手父母從了解寶寶開始,教養更輕鬆。
全方位滿足新手父母的各項需求
請問育兒專家/超級保母:諮詢各領域達人、專家,提供父母正確的專業教養資訊
基礎觀念/熱門話題:與時俱進,契合新手父母需求,提出關鍵解答
主題選品/實用資源:主題式整裡,提供相關資源,實用方法,觀念、活用一次搞定
親子共遊/家庭生活:寶寶相關的生活必需、嚴選北中南適合親子一起遊玩的好景點
健康育兒/漢方養生:分享安全自然的聰明秘方,關心寶寶也照護媽媽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的話
親子游於藝
文∣陳珮雯
大大片泥土和花灑,這是美術教室!
巨蟒和變色龍盤踞在小小孩身上,這是昆蟲教室!
分鏡腳本和畫筆,這是繪本創作教室!
攝影師分享這些現場照片時,我難以想像這是所謂的才藝課!
才藝課在幼兒教育界極具爭議,「才藝」這兩個字隱含著負面的學習價值觀,多數人會聯想到單一又制式的技巧練習,腦海浮現的可能是父母將孩子塞進才藝班,一個接一個的趕行程,孩子的生活沒有喘息,這樣的學習型態有違幼兒正常的發展。
但是孔子在《論語》中闡述做人的道理:「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其中的「游於藝」被後世解讀為君子處世至高至美的境界。游,游泳、優游自在之意,大陸著名的哲學與美學家劉綱紀認為,「游」更帶有自由與愉悅的涵義。藝指的是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駛馬車)、書(文學)、數(算數和數論)。
用現代的觀點來解釋「游於藝」,即是自在、愉悅的優游於生活中的各種休閒和娛樂活動。從這個角度看,「藝」本身帶有多元、豐富的意思,只是面對「藝」的態度,是要用學習能力的「才」藝取向,還是「游」於藝的生活體驗。
七年前《親子天下》出版一本才藝專刊,許多在「游藝」領域的翹楚對父母耳提面命,帶孩子學才藝,千萬不要落入匠氣的技巧指導,反而要重視興趣的啟發,並在過程中協助孩子探索自己、發現天賦。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更為文指出,孩子上才藝課,父母應該一起上,回家才能成為親子間的共同話題,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甚至父母從課程中獲得相關知識,還能提升生活的品味。他的呼籲在七年前不容易落實,坊間多數課程仍強調學習的「才」藝導向。
七年後,因著教養應該以幼兒發展為本位的論述興起,加上網路資訊快速流動的推波助瀾,愈來愈多父母重視「游藝」大於「才藝」。回應新世代父母的需求,二○一六年《親子天下Baby》春季號搜羅了全台三十五個親子「游藝」課,這些充滿創意的課程,和過往的才藝課很不一樣,不強調精熟的技巧訓練,而是訴求豐富的五感生活體驗,重視親子一起玩。
成長於農村的四、 五年級生父母,其兒時的生活經驗如騎水牛、種菜成為了現代的親子「游藝」課;美術課不重繪畫技巧只求盡興塗鴉;音樂課不學樂器,而是親子一起隨著音樂律動;語文活動不是背唐詩,還結合了功夫……還有更多顛覆你想像的親子「游藝」課,趕快翻開二○一六年《親子天下Baby》春季號,帶著孩子跟我們一起「游於藝」。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者的話
親子游於藝
文∣陳珮雯
大大片泥土和花灑,這是美術教室!
巨蟒和變色龍盤踞在小小孩身上,這是昆蟲教室!
分鏡腳本和畫筆,這是繪本創作教室!
攝影師分享這些現場照片時,我難以想像這是所謂的才藝課!
才藝課在幼兒教育界極具爭議,「才藝」這兩個字隱含著負面的學習價值觀,多數人會聯想到單一又制式的技巧練習,腦海浮現的可能是父母將孩子塞進才藝班,一個接一個的趕行程,孩子的生活沒有喘息,這樣的學習型態有違幼兒正常的發展。
但是孔子在《論語》中闡述做人的道理:「志於道,據於...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