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企劃】
東南亞作為一個知識型有其特定的歷史物質條件,從二次世界大戰乃至冷戰綿延而成的歷史經驗,成就了特定認識區域歷史的論述框架,當下的我們無意識或默許都不免承襲這種單一向度的翻譯政治,如同拉丁美洲人文學者華特・米格諾洛(Walter Mignolo)在他剖析政治地理—歷史學之於知識的從屬性與邊際思維的專書《在地歷史/全球圖樣》中提出,我們是否能發展一種立足於外在的疆界(殖民現代性的命名與界而治之)與內在的疆界(獨立建國與袪殖的國族情懷)之間的「精神性邊際認知」(border gnosis)與所處的帝國地誌學代表的知識體系抗衡。
平行著戰略考量建構的區域政治符號體系,藝術、美學形式、文化展演在「東南亞」逐漸化作一股地方意識的歷程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奧地利藝術史家羅伯特・馮・海涅—格爾德恩(Robert von Heine-Geldern)於1923年以德文首次將「東南亞」(Southeast Asia)化作學術命題,那是個以南亞小乘佛教美感系譜世界觀劃度的界域;1963年剛剛成為馬來西亞聯邦一部分的星洲舉辦了「南—東亞文化慶典 」(South-East Asia Cultural Festival)在冷戰框架下以文化之名進行地方連結,不但有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與會,並略過印度邀得巴基斯坦參展。輿圖作為知識型的展示形式,也是地域政治的行動言說。
在此當下,不言自明的話語霸權不再挪移疆界,而是機制化地形成國家政策性的獎助文化生產體系,帶著這股知識關懷與身體的時間感,本專輯廣邀藝術史家、策展人、乃至藝術家與獨立研究者,將「東南亞」認知經緯佐以系譜式的分析,透過平行參照季風亞洲文化圈內外諸多以「東南亞」為對象的反身性省思,嘗試歷史化地探究驅動命名劃界的慾望,期待藉著回顧種種智識踐行的歷程,自我除魅彼此護持。
季風亞洲曼荼羅專題企畫 ■ 企畫|許芳慈
東南亞的季風亞洲:區域認知框架與更迭的曼荼羅 ■ 許芳慈
東亞與東南亞藝術的現代主義起於何時:兩者之比較與交錯 ■ 孫先勇 ■ 譯|林書全
例外涵括:論MoMA的「近代美國彩色版畫展」與「第一屆東南亞藝術研討會暨藝術競賽」 ■ 凱斯琳.迪哲格 ■ 譯|黃汝娸+黃暉峻
蘇利文話語空間的場域 ■ 林沁怡 ■ 譯|黃暉峻
藝術電影的「飛地」:阿比查邦與國際影展迴路 ■ 謝以萱
《比阿特麗斯戰爭》:東帝汶婦女的獨立之途?■ 林正尉
與塔西米克的對話——烏有(oo-iú)史的再記憶 ■ 陳冠彰
聲線計畫:聲音記事三則 ■ 吳其育、沈森森、致穎
身體與邊界的精神製圖師 ■ 區秀詒
圖繪多樣的馬來西亞 ■ 鄭家榮 ■ 譯|蘇芸若
跨文化對應:啟民文化指導所1942-1945年於印尼藝術中扮演之角 ■ Antariksa ■ 譯|簡德浩
火與海的墓 :面向南方的終結與流轉 ■ 柯念璞
公眾外交:一種新形式的宣傳或者人性的救主 ■ 谷地田未緒 ■ 譯|黃耀進
從「亞洲」的誕生到「非歐洲」的催生■ 高森信男
可疑的檔案——對檔案詮釋的偏見 ■ 洪子健 ■ 譯|刁俊春
台灣歷史皺摺裏曇花一現的左翼姿態:陳映真・《人間》■ 陳品君
編輯台的話|文字編譯是門手工藝■ 陳冠彰
影像紙上展覽|如夢之夢:1960年代台灣文化人肖像 ■ 企劃|張世倫 ■ 圖|戴文博
半個世紀前,一位美國青年在台灣:被遺忘的戴文博(Tom Davenport)攝影檔案 ■ 張世倫
戴文博(Tom Davenport)與1960年代台灣 ■ 安德魯・瓊斯 ■ 譯|張世倫
訪問戴文博 ■ 安德魯・瓊斯 ■ 譯|張世倫
【專題企劃】
東南亞作為一個知識型有其特定的歷史物質條件,從二次世界大戰乃至冷戰綿延而成的歷史經驗,成就了特定認識區域歷史的論述框架,當下的我們無意識或默許都不免承襲這種單一向度的翻譯政治,如同拉丁美洲人文學者華特・米格諾洛(Walter Mignolo)在他剖析政治地理—歷史學之於知識的從屬性與邊際思維的專書《在地歷史/全球圖樣》中提出,我們是否能發展一種立足於外在的疆界(殖民現代性的命名與界而治之)與內在的疆界(獨立建國與袪殖的國族情懷)之間的「精神性邊際認知」(border gnosis)與所處的帝國地誌學代表的知識體系抗衡。
平行著戰略考量建構的區域政治符號體系,藝術、美學形式、文化展演在「東南亞」逐漸化作一股地方意識的歷程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奧地利藝術史家羅伯特・馮・海涅—格爾德恩(Robert von Heine-Geldern)於1923年以德文首次將「東南亞」(Southeast Asia)化作學術命題,那是個以南亞小乘佛教美感系譜世界觀劃度的界域;1963年剛剛成為馬來西亞聯邦一部分的星洲舉辦了「南—東亞文化慶典 」(South-East Asia Cultural Festival)在冷戰框架下以文化之名進行地方連結,不但有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與會,並略過印度邀得巴基斯坦參展。輿圖作為知識型的展示形式,也是地域政治的行動言說。
在此當下,不言自明的話語霸權不再挪移疆界,而是機制化地形成國家政策性的獎助文化生產體系,帶著這股知識關懷與身體的時間感,本專輯廣邀藝術史家、策展人、乃至藝術家與獨立研究者,將「東南亞」認知經緯佐以系譜式的分析,透過平行參照季風亞洲文化圈內外諸多以「東南亞」為對象的反身性省思,嘗試歷史化地探究驅動命名劃界的慾望,期待藉著回顧種種智識踐行的歷程,自我除魅彼此護持。
季風亞洲曼荼羅專題企畫 ■ 企畫|許芳慈
東南亞的季風亞洲:區域認知框架與更迭的曼荼羅 ■ 許芳慈
東亞與東南亞藝術的現代主義起於何時:兩者之比較與交錯 ■ 孫先勇 ■ 譯|林書全
例外涵括:論MoMA的「近代美國彩色版畫展」與「第一屆東南亞藝術研討會暨藝術競賽」 ■ 凱斯琳.迪哲格 ■ 譯|黃汝娸+黃暉峻
蘇利文話語空間的場域 ■ 林沁怡 ■ 譯|黃暉峻
藝術電影的「飛地」:阿比查邦與國際影展迴路 ■ 謝以萱
《比阿特麗斯戰爭》:東帝汶婦女的獨立之途?■ 林正尉
與塔西米克的對話——烏有(oo-iú)史的再記憶 ■ 陳冠彰
聲線計畫:聲音記事三則 ■ 吳其育、沈森森、致穎
身體與邊界的精神製圖師 ■ 區秀詒
圖繪多樣的馬來西亞 ■ 鄭家榮 ■ 譯|蘇芸若
跨文化對應:啟民文化指導所1942-1945年於印尼藝術中扮演之角 ■ Antariksa ■ 譯|簡德浩
火與海的墓 :面向南方的終結與流轉 ■ 柯念璞
公眾外交:一種新形式的宣傳或者人性的救主 ■ 谷地田未緒 ■ 譯|黃耀進
從「亞洲」的誕生到「非歐洲」的催生■ 高森信男
可疑的檔案——對檔案詮釋的偏見 ■ 洪子健 ■ 譯|刁俊春
台灣歷史皺摺裏曇花一現的左翼姿態:陳映真・《人間》■ 陳品君
編輯台的話|文字編譯是門手工藝■ 陳冠彰
影像紙上展覽|如夢之夢:1960年代台灣文化人肖像 ■ 企劃|張世倫 ■ 圖|戴文博
半個世紀前,一位美國青年在台灣:被遺忘的戴文博(Tom Davenport)攝影檔案 ■ 張世倫
戴文博(Tom Davenport)與1960年代台灣 ■ 安德魯・瓊斯 ■ 譯|張世倫
訪問戴文博 ■ 安德魯・瓊斯 ■ 譯|張世倫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