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月特企
古典樂名曲 究極100
為何我們還需要古典樂曲單?坊間「古典樂入門」的書一字排開,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你應該認識的古典樂XX首」、「您不可不知的古典名曲OO首」等標題,彷彿只要聽完這些曲目(通常為80到100),就足以「應付」古典音樂的基本認識,至少在出現「登登登等!」的時候,可以立刻回答:「啊!是貝多芬的《命運》!」
不過,我們真的這樣就滿足了嗎?
眾所皆知,在古典音樂至少400年起跳的精華歷史裡,有數以萬計的樂曲在這寶山之中,人們終其一生皆不可能「聽完」這些曲子,只待大家發掘屬於自己的古典音樂喜好,走出一條聆樂道路。
然而,往往我們在接觸「不得不聽」的名單後,就會碰到一個瓶頸──下一步呢?在「經典100」之後,接下來我們該聽什麼?又要從哪邊切入?這通常是此種「曲單式」聆聽,所欠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2018年的1&2月併刊號,《MUZIK》推出「古典樂名曲 究極100」企劃主題,這份曲單不會只是一份「金曲榜單」,我們先以「樂種」分出古典音樂的10個類別,並用歷史的縱觀概念,找出10首具有「承先啟後」性質的代表作,先力求凸顯出音樂史上的「完整性」,並期待大家從中發現自己喜愛的作品時,能夠「順藤摸瓜」,找出這些曲子後所能延伸的眾多曲目,是為「延續性」。能夠符合這兩者的「古典樂名曲」,才符合本次的「究極」條件。
這不會是一份大家習慣的榜單,也不會是讓所有人滿意的榜單──但越有討論,就越有意思,歡迎大家踏上《MUZIK》所嚴選的「究極」之道,從這一百首名曲中,發現全新的聆樂視野。
【MUZIK No. 127閱讀焦點】
1謬斯延長線:「理想的室內樂團」之見證(連士堯)
歷經兩年的音樂塾與松本音樂節系列報導,《MUZIK》在去年10月終於湊齊了指揮大師小澤征爾目前在日本三大活動的最後一塊拼圖──水戶室內管弦樂團定期演奏會。10月13日與15日的音樂會,適逢水戶室內管弦樂團的第100回定期公演,小澤征爾也特別挑選了許久未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做為這個意義非凡里程碑的曲目。兩晚的演出,坐無虛席是意料中事,觀眾反應熱烈也毫不令人意外,但最讓在場的我感動的是,見證了什麼叫「理想的室內樂團」。
2.謬斯宣敘調: 綠丘上的那抹彩虹(呂岱衛)
自從與華格納結下不解之緣後,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造訪拜魯特音樂節便成了我最大的心願之一。眾所周知,創立於1876年的拜魯特音樂節可說是華格納一生中最重要的志業,為了讓苦心創作的《尼貝龍指環》能在理想的場地演出,華格納傾進後半生的心血四處奔走,就是為了要能在拜魯特蓋一座劇院。
為什麼要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興建劇院?除了當時歐陸的劇院無法負荷龐大的《指環》演出所需要的舞台設計與佈景外,更重要的是華格納希望所有來欣賞《指環》的民眾們都能遠離城市,懷抱著向崇高藝術致敬的心,專程來到此處欣賞演出而不受外在俗務侵擾。此外,拜魯特的民眾也對大師願意來小鎮興建劇院表達了極度的歡迎。因此1872年,拜魯特節慶劇院終於在綠丘破土動工,原本打算在次年興建完成,沒想到卻因經費短缺等種種因素,直到1875年才完工,最後終於在次年八月開始了第一屆拜魯特音樂節。
3.音樂進行式: 不容忽視的威爾第經典(連士堯)
樂迷們肯定對於義大利歌劇大師威爾第(Giuseppe Verdi)不陌生,他一生創作30幾齣歌劇,但最常搬演的,不是柔情似水的《茶花女》,就是盪氣迴腸的《阿依達》,還有悲喜交加的《弄臣》,偶爾加上《納布果》與《吟遊詩人》的經典合唱曲等等。因此,即便威爾第已是歌劇舞台上最具知名度的作曲家之一,台灣依然還對於他的代表作相當陌生,《馬克白》(Macbeth)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齣發表於1847年的作品,被視為是威爾第早期最偉大的傑作,以歌劇方式完美詮釋了莎士比亞經典,在台灣卻從未見過演出。2018年,由「台灣歌劇教父」曾道雄領軍的台北歌劇劇場,終於將此作搬上舞台,並邀請國內男中音巫白玉璽與女高音徐以琳,分別擔任馬克白與馬克白夫人兩個要角。在具有歷史意義的「台灣首演」前夕,特別邀請到這對「馬克白夫妻」,與大家共同分享對於本次演出的想法。
作者簡介:
2006年10月,《MUZIK 謬斯客.古典樂刊》第一期上市,以「一生中不可不聽的80張唱片」的封面專題,打破臺灣長達五年多沒有古典樂雜誌的情況,成為了市面上唯一一本古典樂雜誌。2012年的「雙封面」改版,以「30音樂家」、「音樂關鍵字」、「當月特別企劃」等專題,耙梳古典音樂史中重要的人物與知識。2016年10月,《MUZIK》邁向十周年,進行了睽違4年9個月的改版,再度回到單封面的設計,每月帶領讀者,探索新的古典樂議題,構築新的想像音樂方式!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又是新的一年,原本這期應該要跟大家講些祝福與閒話,但在本期出刊前,台灣雜誌業發生了一件不小的事,想藉此篇幅與各位讀者聊聊。
大家不知有沒有注意過,每期的版權頁上,都會註明經銷商,而在去年11月底,這間當時台灣最大的雜誌經銷商,寄了一封信給所有合作的出版社,宣布他們不再進行雜誌經銷業務。
說也好笑,當年換到這間經銷,看準的就是「台灣最大」──《MUZIK》曾在此前被惡性倒閉的經銷商倒帳,那時還玩笑地說:「如果連最大間的都倒了,那雜誌業大概也完蛋了。」
沒想到,一語成讖。
不過,台灣雜誌業真的完蛋了嗎?說也奇怪,與這間「經銷商」交手的好幾年來,其實沒有特別感到他們在「銷售」上做了什麼,倒不如說他們比較接近「配送」+「結帳」公司,加上某些書店指定只與這間合作,出版社只好一直在這樣層層剝削的利潤結構下,咬著牙繼續讓他們「經銷」。
因此,收到「解約」的通知時,除了驚訝外,其實更是鬆了一口氣。在這樣的大事件下,才能造成整體市場的結構鬆動,讓出版社能有更自由的空間,精準地掌控自己的通路權。當然,這沒有那麼容易,尤其在特定書店端,又會碰到各種奇怪的不平等要求,譬如要求出版商要一起分攤書店的損書成本等等,更是一關又一關的難題。
不過,出版業就會窮途末路了嗎?在網路世代來臨後,出版社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幾乎可以說是到「面對面」的程度了。《MUZIK》的FB粉絲頁「MUZIK 閱聽古典樂」與直營的網站「MUZIK Shop」,每日都能收到上百封讀者的訊息,與我們一起在文字裡聽見古典音樂,也證明了出版業已漸漸走向不需要傳統中介者的時代。
因此,最需要感謝的,就是正在閱讀此段文字的你。謝謝你不論從何種管道,再次拿起了這本《MUZIK》,讓我們相信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裡,紙本媒體依然是有存在的必要。這是一段新的開始,也期望未來能與你,繼續參與其中。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又是新的一年,原本這期應該要跟大家講些祝福與閒話,但在本期出刊前,台灣雜誌業發生了一件不小的事,想藉此篇幅與各位讀者聊聊。
大家不知有沒有注意過,每期的版權頁上,都會註明經銷商,而在去年11月底,這間當時台灣最大的雜誌經銷商,寄了一封信給所有合作的出版社,宣布他們不再進行雜誌經銷業務。
說也好笑,當年換到這間經銷,看準的就是「台灣最大」──《MUZIK》曾在此前被惡性倒閉的經銷商倒帳,那時還玩笑地說:「如果連最大間的都倒了,那雜誌業大概也完蛋了。」
沒想到,一語成讖。
不過,台灣雜...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