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From editor
分工專業VS.直覺品味
產業的形成與分工必定跟當地的發展歷程有關,室內設計產業也是一樣。空間設計從外到內包含著建築、室內硬裝及陳設軟裝設計等不同的分工,建築很好理解就是建築物量體,室內硬裝是指格局、動線和機能等規劃,而陳設軟裝則是在完成室內硬裝設計之後進行的二次裝飾,包含傢具、傢飾、布藝、綠植⋯⋯等,簡單理解就是把房子倒過來,會掉下來會動的東西都屬於其範疇。室內硬裝設計猶如幫助房子建立完整骨骼架構,而陳設軟裝不僅只是幫空間美化,更是其靈魂個性的關鍵。
台灣室內設計發展逾40 年,從早期的木工裝潢過渡到現今的設計專業,住宅設計收費也不過是這20 年的事。在無法收取設計費的年代,設計師不得不的選擇設計、施工到監工一條龍的業務型態,從工程中獲取應得的利潤,到現在即便已收得到設計費,仍為了協助業主及讓設計能落地實現,而必須連同工程一起承接,這也使得室內硬裝及陳設軟裝設計至今仍難以分工,室內設計師必須身兼軟裝師完成設計。其實在國外甚至大陸,硬裝和軟裝設計早已發展成兩種不同的專業體系。
所謂陳設軟裝設計絕對不只是擺擺傢具、放放傢飾、掛掛畫飾、鋪鋪桌巾、塞塞抱枕,若是如此以為,未免也過於小。因為要把空間「塞」滿豐富視覺,並不難做到,只要多去參觀樣品屋,用心觀察其擺設,甚至依樣畫葫蘆,只要有一定的美學基礎及設計能力,都可以做到。但要從無到有深挖人與空間本質,為其注入靈魂及個性,若自身沒有相當的生活歷練及品味薰陶是難以做到位的,這跟是否空間設計本科出身沒有絕對的關係。
近來因為室內硬裝設計不論在形式、材質的表現都趨向同質化,陳設軟裝便成為跳出的關鍵,而這也讓不少室內設計師開始反思陳設軟裝的重要,在設計之初就整合軟硬裝使其並行,而非只是完成硬裝設計後,由傢具公司進行配置。但知易行難,設計流程的改變不易,該如何思考及調整呢?本期封面故事特別製作了「我的陳設軟裝計劃書」,透過計劃書形式來引導,將軟裝陳設區分為目標、預算、流程、氛圍、材質、色彩、傢具傢飾、陳列、綠化、驗收等10 個計劃,一一解析其原則及概念,並搜羅3 個來自商業空間、豪宅空間及一般居家,獲得國際及金邸獎等軟裝設計大獎肯定的精彩案例輔以說明。
隨著產業及一般大眾對於陳設軟裝的重視,也造就陳設軟裝師的快速興起,吸引不少人想投入,也帶動了陳設軟裝設計的教育。但必須說陳設軟裝設計的進入門檻,相較於室內硬裝設計其實是更高的。陳設軟裝設計是形而上的品味及美感綜合呈現的結果,誠如前言,陳設軟裝師的內涵需要更長久的時間養成,且與其成長環境有著絕對的關係,要邏輯化專業知識難度極高,現今台灣根本沒有專屬證照可以認證,就更難斷定其專業性,觀察產業超過20 年,認可的陳設軟裝師是10 根手指頭都數不滿的。所以自2018 及2019 年開始陸續邀請了來自美國的Christiane Lemieux 及英國Jo Hamilton 兩位知名陳設軟裝師來台授課,雖近年來因疫情關係暫停課程,仍有設計公司不斷詢問是否要再開課。坦白講開課不難,難的是師資,不只本身要具有陳設軟裝師的品味及專業,對於室內硬裝設計流程也要非常了解,才能根本性的從設計流程去改變軟硬裝的思考,尋覓許久終於找到了K+SPACING︱世觀國際設計空間藝術總監金禹岑(Kimmy)。觀察Kimmy 的設計很長一段時間,一直覺得她的陳設軟裝跳脫樣板房美學,有著獨特的品味與優雅,就如同她的人。更進一步了解發現,因父母對於美學本就非常重視,不只從英國找來設計師設計住家,連家中所使用的傢具都是經典品牌,在生活及環境的薰陶之下,她自然而然的進入空間設計領域,也讓她對於陳設軟裝設計特別有感。在與她討論了近一年後,終於決定在11 月7 日起於週日開課共四週,不希望只是紙上談兵,Kimmy 期待透過互動式教學方式,讓來上課的人都可以真正帶入工作進入實戰,敬請期待。
疫情之下,時間的齒輪也跟著加快,室內設計經營8 講,即將進入第7 講「關係與業務來源」,將邀請我的指導教授康敏平及摩登雅舍創辦人王思文,除了探討設計公司的案源管道外,還就客戶關係、媒體關係及粉絲關係進行討論,也歡迎對這議題的設計師們報名上課喔。
9 月驚險地躲過了Delta 變種病毒,雖然沒有擴大,不代表病毒已消失,或許我們都要學習跟病毒相處,仍期待疫情早日停歇,一切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