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待補
執行主編 蔡俊傑
一開始是因為「大俠胡金銓」專輯,而有機會進一步認識胡金銓導演,除了他的武俠電影,以及他在電影製作上的細節要求和考據,還有那些即便在多年之後再看,仍是蔚為經典的畫面。也許是編輯做久了,對於作品的時間觸感格外有感,也總會多留一份心眼,看到不同時間區段的關係者,有機會在同一個平面上談論,繼續述說的對於昔日作品的喜愛,以及可見的,對於後來相似脈絡創作的可能影響。
某種程度上,時間真是殘酷,而且不留餘地,它自顧自地流動刷洗,當下即逝,所有的人事物都在瞬間成為之外。而創作者彷彿逆流而上,那個逆流並不是為了要往前回朔,而是為了讓自己可以留在某處原地,所以我們總是說,只有留下的作品才是真實的,它可以替只有一次機會的自己,多遞補上另一次(甚至多次)的本來空缺的機會。
本期胡金銓專號全本呈現胡導演的作品,而限於雜誌篇幅,也只能從不同類型的創作中,選刊部分內容,即便只有少部分,但整體看來,仍可以成為一道開展的路徑。有時候會想,要想更完整的去認識一個人,也許可以站在側面,順著他的眼神看去,從他眼中的世界去了解。
從許多訪談中感受到,胡金銓作為一個導演,總是焦急匆忙,也確實電影是極為巨大的產業,要驅動龐大的機械行進,就得分心顧及,確保每個細節都在順利的運轉上。這次再看胡導演留下的這些電影之外的作品,不論是闡述想法娓娓道來的文稿,或是各種訴諸於畫的人物時事觀察,反而可以緩了下來,藉由這些文字和畫,得以有機會去接近,這麼一個全然地往前闖的創作者的思考方式。這麼說也許誇張了,但趁機換位成他的眼睛,探看這個世界(這時重點已經不是昔日與否,而在於是否可以經歷一種,自己意想不到的角度),其實只要有些許的落差,我們就可能可以跨過某種(自我)侷限的門檻,得到另一種全新的體驗。對於這樣企望著「更多」的追求,也許是一種對現狀不滿足的好奇。有人用飢餓感來形容對知識的渴求,或者說用來比擬創作似乎也是可行的,因為有充足的能量,所以必須構造出足以承擔念想的基土,創作者才能更多地補足自我空缺的那些部分。
雖然相隔數月,卻是綿密的延續,是從胡金銓的電影回到他個人,而個人的細節在時光中的留存更為微弱。透過兩期追索,對於可以保留下這麼多胡導的作品,深感其中難得與不易,而在聯繫過程中,也看到美國胡金銓基金會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對於保留相關物件的努力和謹慎,這兩期胡導演的專輯/專號,很感謝他們的協助。當然除了胡導演的作品之外,也希望可以有更多創作者的作品可以被保留下來,不論是藉由文字還是影像,甚至是其他類型的創作。畢竟創作者盡力在時間中逆流掙扎,讓自己的作品浮出水面,也是希望可以盡可能地被看見,只要有機會,便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