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手記
再冷,也要來一場展覽
文∕廖堯震
寒冬已至,古美術圈依舊熱力不減。而此間最令人期待的大事,自是老前輩張光賓即將於明年(2014)屆滿百歲!說起這位集書法家、水墨畫家、藝術史學者於一身的老大師,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為台北故宮策劃的「元四大家」展;此項展覽至今仍為學術性策展和中國藝術史研究的典範。除了在元代書畫史研究卓然有成,當他晚年卸下公職後,不僅於書藝創作上持續耕耘草、隸、篆三體,還將傳統筆墨熔鑄為極富現代感的「焦墨點皴」,令人驚嘆其豐沛的創作能量。作為祝壽之暖身,近幾個月來,先是為他舉辦的書畫展覽陸續展開,緊接著台北故宮也將在本月下旬為他舉辦學術研討會。為此本刊亦特別推出「張光賓的書畫世界」特輯,回顧他一生的精彩閱歷及學術生涯,以此向這位「一生與書畫為伍」的國寶大師致敬。
而遠在太平洋的另一岸,由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下簡稱V&A)推出的「中國古代繪畫名品700?1900」特展,無疑也是藝文圈的一大盛事。此展由於匯集來自歐、美、日、中等地80件中國古代書畫精品,涵蓋自唐代敦煌絹畫至宋元宮廷、文人、禪僧墨蹟,再到明清大家之代表作,因而被譽為是從1935年故宮博物院赴倫敦舉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之後,歐洲地區規模最大的中國古畫展覽。有趣的是,若將本次V&A特展(2013)與前述故宮赴英展(1935)、張光賓「元四大家」展(1975)三者並列,從中還能清楚看到中國書畫展於近百年來變化的軌跡,亦即由早期以博覽會方式單純陳列展品,到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主題性策展,再發展至今日將風格、圖像、材質、功能、贊助等不同視角相互整合,嘗試連結古遠中國書畫和現代生活的新趨勢。在本期「橫越1200年的中國古畫大賞」專題中,即特別邀請主要策展人張弘星,從「中國繪畫的製作生成」的獨特視角,一探中國繪畫與材質轉向的關聯,並搭配以八大單元、超過30餘件精品導讀,邀您一同深入中國繪畫風格和時代的變遷,及當中蘊涵的深厚人文情感。
年底重要的展覽,尚有著名中國藝術史學者萬青屴於香港藝術館展出的師友交遊饋贈之書畫印珍藏,訴說那個時代的藝文風貌;有關此一展覽的策展內容、緣起和諸多動人故事,將由策展人王雅君在「展覽」單元說分明。同一單元尚可見到現正於德國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的一場跨越中西、超越古今的別開生面展覽,藉17世紀中國畫家張宏與當代新加坡籍華人藝術家李鴻輝之「園林」創作互為對話,呈現兩人對於「文件∕紀錄性」以及藝術「新」表現的共同追求。此外,針對蘇州博物館繼去年「石田大穰」沈周特展之後推出的「衡山仰止-吳門畫派之文徵特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素描」單元亦有來自現場的第一手報導,從中可看到展覽之梗概和展出精品,以及與會學者腦力激盪、機智交鋒的精采實況。又今年適逢溥心畬逝世50週年,「特寫」單元亦透過獨家專訪溥心畬弟子諶德容,藉口述歷史與珍貴照片懷想一代宗師,並為明年將於台北歷史博物館擴大舉辦的溥心畬展覽提前暖身。在一年將盡的此刻,除了各式展覽,仍有許多精采萬分的藝文或拍賣活動正在發生。翻開《典藏.古美術》,邀您與我們一同感受歷久彌新的人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