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的教養祕密
文│何翩翩、王曉晴、小雨麻、施逸筠、陳珮雯、嚴淑玲 攝影│徐榕志、黃建賓 插畫│Lynette Lin
諮詢│桃園市歡樂童年幼兒園園長&蒙特梭利兒童教育學會講師洪淑敏、台北市私立全能幼兒園園長甘耀玲
參考書籍│《在家玩蒙特梭利》、《在家也能蒙特梭利》
服裝提供│MOTHERCARE
台灣約有五分之一的私立幼兒園訴求蒙特梭利教學,雙北及高雄也開始出現蒙特梭利公共托嬰中心。百年經典的蒙氏教育,華人父母趨之若鶩, 揭開蒙氏教養的3大祕密,掌握6個幼兒敏感期,34個小遊戲,在家也能蒙特梭利,協助寶寶擁有好腦力,學好生活自理、快樂交朋友,並為寶寶打下堅實的學習地基。
觀念篇教養三大成功關鍵
跟隨、相信孩子,善用敏感期
相信、尊重孩子的能力,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步調長大,
卻又在自由中有紀律,紀律中有自由,
掌握蒙氏教養三大祕密, 父母在教養上可以優雅,孩子的發展也能趨於成熟。
文│何翩翩 攝影│徐榕志、黃建賓
當你Google一下最近幾年教養書的暢銷榜,會發現蒙特梭利是暢銷書的關鍵字。
英國威廉王子、Amazon創辦人傑弗里.貝佐斯(Jeff Bezos)、Google創辦人賴利.佩吉(Larry Page)與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都是接受蒙特梭利教育長大。前《蒙特梭利》雙月刊總編輯洪碧霞說,台灣包括總統馬英九的女兒、藝人金佩珊、陶晶瑩的孩子,幼年時也是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甚至藝人陳孝萱為了自己的孩子,辦了一間蒙特梭利幼兒園。
在名人的加持下,蒙特梭利在台灣似乎成為名牌的「貴族教育」。但其實在一百多年前,天主教徒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為了幫助特殊及貧困兒童,才發展出這套教育理論。
洪碧霞粗估,以蒙特梭利教學為號召的幼兒園,全台約有一千家。不只二到六歲的幼兒園,蒙特梭利的教養在台也往下紮根,除了私立托嬰中心早有蒙特梭利,雙北及高雄也開始有蒙特梭利公共托嬰中心。身為台北市大安托嬰中心督導的洪碧霞說,用政府的資源,帶進蒙氏教育的精神,就是希望蒙特梭利在台灣,能回到為平民、為弱勢服務的初衷。
而不論公或私,蒙特梭利受到台灣,甚至是華人父母的歡迎,是不爭的事實。從事親子教育領域工作的上海趣威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哲維觀察,在上海,打著蒙特梭利旗幟的早教機構,如同雨後春筍般成立。
究竟蒙特梭利教養有什麼祕訣,讓華人父母趨之若鶩?也是蒙特梭利園的寶血幼兒園園長何翩翩揭開了蒙特梭利教養的三大祕密:
一、跟隨孩子
培養獨立、自信,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孩子,蒙特梭利教養的第一個祕密就是「跟隨孩子」。
「跟隨孩子」指的是,允許孩子依著個別差異的興趣、能力及發展步調探索與學習。在這樣的前提下,成人要做的不是介入孩子的發展,而是為孩子預備適切的生活、學習環境,以協助孩子展現與生俱來就有的能力。
就像幼兒學數學,蒙特梭利相信,孩子天生就擁有數學性的心智,只要用對方法引導,即使是幼兒都會愛上數學,也有能力學習千位數的加減法,因此成人要「跟隨」孩子的能力發展,為其發展階段預備不同的方法和協助。
蒙特梭利非常有系統的把抽象數學具體化讓幼兒認識。例如介紹「千」時運用的方式是「一」就是一顆金色的珠子;「十」就是十顆變成一串;「百」就是十串變成一片;「千」呢,就是十片形成一個立方體,幼兒不是用記憶背誦或是像個機器般反覆演算的學數學,而是透過觸摸、觀察、重量的差異去了解,原來「一」這麼小,「千」這麼大;「一」這麼輕,「千」這麼重,中班的孩子透過這樣真實且具體的教具操作,甚至可以進入到千位數的加減法學習。
而要能做到「跟隨孩子」,成人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完成,並多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尊重他們學習的速度,不要總急著糾正孩子左右腳穿反了、褲子沒有塞好,試著給他們的努力一些掌聲。
從幼兒開始有抓握能力時就應該相信,即使年幼也有能力獨立進食,更要相信寶寶有能力判斷自己吃飽了沒,不會讓自己餓到。
二、自由與紀律
相信、尊重孩子的能力,允許他們用符合自己的步調長大,並不意謂著放任孩子。參觀過蒙氏正統教室的人不難發現,蒙氏教室中的一群孩子,在同一個時間,可以井然有序、安靜又和平的專注做著自己手上的「工作」。更難得的是,要操作哪些「工作」都是孩子「自由」選擇的結果。
紀律中有自由,自由中有紀律,養成一個進退合宜,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並能找到與世界和諧相處方法的孩子,對「自由與紀律」的詮釋,是蒙特梭利教養的第二個祕密。
渴望自由是孩子的本能,「我不希望別人伺候我,因為我並非無能,」幼兒內心的吶喊需要被成人聽到,這樣的需求被滿足的孩子,才能感覺自己是自由的。
蒙特梭利認為的自由是建立在紀律之上,也就是「有限制的自由」,是在一定的紀律上,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比如早上起來大家急著要出門,兩歲半的孩子鬧脾氣就是不肯自己更衣,成人要做的是遵守讓孩子獨立的紀律(自己練習穿衣服),但也可以在其中給予一些自由,像是前一天睡前就讓他挑選兩件衣服中,哪一件是他明天想穿的。很奇妙的,當孩子擁有自主權時,他的配合度就會提高。
當孩子願意遵守紀律時,他的自由就是無限的,蒙氏教室中,孩子只要能夠尊重他人與教具,即可自由的在教室中探索與工作。在教學現場也常發現,當孩子擁有依著自己的興趣做選擇的自由時,他們就可以在教室內快樂且充滿熱忱的忙碌學習著,換句話說,孩子有選擇的自由才能激發他們內在的動機。
而蒙特梭利強調的紀律則是建立在自由之上,當孩子「主動」且「積極」的遵守紀律,才是真的有紀律。看似乖巧的孩子,若只是被動的配合服從,或是因為出於害怕,例如怕被罵、怕被處罰、怕大人囉嗦、怕不被喜愛……才遵守規則,是稱不上有紀律的。蒙特梭利說:「他只不過是一個失去了個性的人,而不是一個守紀律的人。」
要協助孩子從內在自發性的控制自己、遵守紀律,靠的不是成人用霸道的態度控制與壓抑孩子,而是在平常的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給予孩子「有限制的自由」,明確的界定規範,在規範下尊重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紀律中有自由,自由中有紀律,父母就會發現教養沒有那麼困難。
三、善用敏感期
華人父母在孩子學習、生活教養上的焦慮與困難,其實可以善用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來處理,這是蒙特梭利教養的第三個祕密。
蒙特梭利認為,嬰幼兒正處於語言、秩序、感官、動作……等多種學習的「敏感期」,每一種敏感期都有其內在心理、外在行為特質,父母認識幼兒的敏感期,就能為孩子預備一個合宜發展及學習的環境,協助孩子跟著專屬於他們的步調,安心、自在又自信的長大。
「敏感期」這個名詞其實是由生物學家雨果.德佛里斯(Hugo de Vries)提出。他發現剛破卵而出的毛毛蟲因為無法消化較粗的葉片,所以會有趨光性帶著牠們往葉尖移動,這樣毛毛蟲就能吃到嫩葉而得已生長。但令人驚訝的是,當牠們開始可以吃較粗的葉片時,這種趨光性就消失了,而趨光性就是毛毛蟲幼年時期的敏感期。
也就是說,因著生存及成長的需要,會驅使生命在不同的階段,去完成不同的學習。當孩子正處於敏感期中,而成人任意的打擾和干涉時,就破壞了孩子因為生存和成長天生的學習需求。
在不同的階段,孩子會對特定的學習,如聽力、肢體動作、細微事物、語言、秩序感……有著特別的吸引力和堅持,這是人類的敏感期,此時孩子會展現出特別的能力,例如處於對微小事物的敏感期時,常會發現成人根本沒有注意到的環境細節,像是偌大的桌上出現了一隻螞蟻,而且會一直盯著螞蟻看。
動手是敏感期的需要,也許幼兒會把餐桌弄得杯盤狼藉,或是把自己穿得衣衫不整,有時甚至不斷重複著一些在大人眼中看來是毫無意義的動作,像是不停的舀水、倒水……感受著自己和水的互動,練習控制著如何不讓水溢出,這些都是一種敏感期的衝動與渴望。
而當孩子獲得敏感期的能力,或是錯過之後,敏感期就消失了。例如幼兒正處於大動作發展的敏感期,走路常挑邊邊走,這是因為他們想從中感受能夠掌握及運用自己肢體的樂趣,一旦學習到自如的運用自己的肢體,突然在某一天,愛走邊邊的行為就消失了。
正處於多種敏感期的嬰幼兒,父母若打擾或干涉時,孩子就會出現成人眼中任性、亂發脾氣等所謂的不聽話的行為。例如處於秩序敏感期時,大人不經意的更換了家中的擺飾,或是破壞了每天規律的作息,孩子即開始出現不耐煩的情緒,這些情緒其實反應了孩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
但是,當敏感期的學習需求被滿足,就像毛毛蟲的腸胃已經能消化、吸收粗葉時,敏感期的任務就結束,代表孩子在該敏感期的學習已完成,孩子就能完成能力的發展,並展現「我學會了、我有能力」的自信。
認識並了解處於各種敏感期的幼兒,他們在心理及行為上的特質,尊重孩子在成長及發展上天生的需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不用成人的眼光及標準框住孩子,扮演協助及引導孩子的角色,掌握蒙特梭利教養的三大祕密,父母在教養上可以優雅,孩子的發展也能趨於成熟。
作者簡介:
2013年3月,原《親子天下0-6歲寶寶特刊》正式改為季刊,定期為家有0-6歲寶寶的父母補給最專業實用的教養、照護新知,讓新手父母從了解寶寶開始,教養更輕鬆。
全方位滿足新手父母的各項需求
請問育兒專家/超級保母:諮詢各領域達人、專家,提供父母正確的專業教養資訊
基礎觀念/熱門話題:與時俱進,契合新手父母需求,提出關鍵解答
主題選品/實用資源:主題式整裡,提供相關資源,實用方法,觀念、活用一次搞定
親子共遊/家庭生活:寶寶相關的生活必需、嚴選北中南適合親子一起遊玩的好景點
健康育兒/漢方養生:分享安全自然的聰明秘方,關心寶寶也照護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