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革新世界的基石
農曆年後,亞洲藝術圈的移動路線,是從上海到香港。3月的第三周,上海龍美術館的「萬相萬象」埃利亞松大展,余德耀美術館的賈克梅蒂回顧展,上海當代藝術館的黃永砅「蛇杖Ⅲ:左开道岔」同時揭幕!第四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為3月的香港藝術祭推向最高潮。除了香港巴塞爾,香港同時間各大展覽相互爭輝,例如烏利.希克博士與香港M+博物館合作,推出「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大展,從作品裡,就能看到中國這四十年劇烈變化的軌跡。
世界一直在變,今年的世界,變得更為劇烈。許多優秀的當代藝術家,反應的恰是這個世界。就像黃永砅這位甚少針對自己作品發言的藝術家,他說,「觀眾看不懂,怎麼辦?沒關係,有時我也看不懂。」世界的變化,捉摸不定。在巴黎恐攻後,歐洲議會所在地的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遭逢恐攻。這對生活在歐洲富裕國家的人們,無疑是心靈上的最大創傷。挪威,是北歐的富裕國家代表,也歷經不同的藝術風貌變遷,這期凱梅為我們帶來完整的挪威特企,從藝術一角,窺見北歐這個富裕國度,他們怎麼做藝術。
香港巴塞爾的藝聚空間,每屆展出的巨大雕塑與裝置作品,讓一般藏家不見得能有空間收藏,但大,往往帶給人更大的衝擊。印尼藝術家Tintin Wulia的一件《Five Tonnes of Homes and Other Understories》,她蒐集了香港中環的廢紙箱,從這些收拾、販賣紙箱的人手中,綑成箱箱圍繞在香港巴塞爾展區的作品。這些紙箱,可能就是遊民在中環空橋下搭紙箱屋的建材,或者是每個周末在中環封街的街道上開心野餐的外籍幫傭使用,一綑綑的紙箱,旁邊是李希特價值近3千萬美元的抽象刮畫,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這處全球資本的流動之處,告訴我們貪婪的全球經濟裡,任何不起眼的角落裡都有著這樣的「生存」。
藝術,有時候投影創作者的心境,畫面筆觸道盡一切;有時候,投射著這個時代的各個議題。當代的問題,我們這一代藝術家如何發現、詮釋,透過「藝術品」記錄當代,也留給了下一代。我們這一代人,或許看不懂某些傑出又前瞻的藝術家作品,但下一代人,他們在那個環境,會很自然的就理解了。賈克梅蒂的雕塑作品,愈來愈得到人們的認同,不僅價格屢創新高,其在雕塑史的地位同樣愈見崇高。賈克梅蒂的雕塑,反應了二戰後的時代氛圍,戰爭摧殘過後,人們之間的內心景象,不就是他的雕塑模樣嗎?日漸富裕的全球各國,而今處於經濟成長停滯,區域衝突再起,恐攻蔓延,全球氣候升溫……,賈克梅蒂的作品,面對這樣的今日世界,可謂歷久彌新。面對這樣的全球議題,埃利亞松用他的作品,經過縝密的科學計算,讓我們進入他的鏡面世界,體悟幻鏡之虛。同時間,埃利亞松也堅信,人們透過藝術文化的智識與交流,是可以改變世界的。傑出藝術家的作品,記錄了我們,也會是革新世界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