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雲端封建時代黃色臉孔引路人臺灣路上從六四到A4臺北文學季兒童選讀買房人生課AI五十強FIRE致富覺察尖端漫畫大賞春季暢銷5折起親師衝突佛教戀家的人

細菌群像:50種微小又頑強,帶領人類探索生命奧祕,推動科學前進的迷人生物 【50幅全彩精美細菌繪圖+型態特色解說】

出版日期:2023-03-04
出版社:麥田
「入圍2021年奧地利最佳科學讀物決選名單」專業詳實解說+精細彩色插圖 地球生成後出現過幾次大浩劫,動物植物生來死去,只有細菌,每次都活下來了。 細菌,才是地球的生存大師。貧脊的環境使其在數十億 ...

給生命奇蹟的H.G.H

作者:李邦敏
出版日期:2000-12-01
出版社:宇河文化
全球的生命科學家,特別是基因研究者,對人類的生命會老化特別有興趣;因為基因既然能主宰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過程,就能找出抗老化的對策。追求恢復年輕的生命,找到抗老化的秘訣,您必須懂得人類生長激素(

H

. ...

台灣蟹類誌 II(沙蟹總科) (精裝)

出版日期:2015-12-01
沙蟹總科為棲息於潮間帶至潮上帶的常見海岸蟹類,涵蓋泥灘、紅樹林、沙灘、岩礁等棲地。本書完整介紹台灣所產沙蟹總科的蟹類,共有 5 科 48 種,除了文字描述與手繪圖之外,也提供照片與檢索表,將有助於物種 ...

科學怪人(MIT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特別註解版」):為科學家、工程師及創作者設計,上百條專業評註、七篇跨學科論文,重探科幻小說原點

出版日期:2020-09-30
出版社:麥田
【麥田 Courant 書系 NO. 8 ⟺楊照選書】《科學怪人》MIT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特別註解版」典藏《科學怪人》版本的最佳選擇!//////////////////////////////// ...

永遠的現在式:失憶患者H.M.給人類記憶科學的贈禮

出版日期:2015-05-20
出版社:夏日出版
二手書徵求
我們如何儲存並提取記憶?我們怎麼知道記憶區分成不同的種類,並由不同的腦部迴路所控制?我們的自我認知與記憶有關聯嗎?如果你只能夠回想起人物或事件幾秒鐘,無法從過去學習,也無法記憶未來,你仍舊能度過有意義 ...

工程電磁學 8/e

出版日期:2012-04-06
出版社:N/A
. ...

72小時第三類接觸

出版日期:2000-09-01
二手書徵求
  一名懷疑論者及退休記者的第一手報導──接觸已經開始!  「我猛然驚醒,發現一片青色的虹光籠罩滿室。我起先以為我睡前忘了關電視,伸手去床頭櫃找遙控器。床邊的電子鐘閃著凌晨二點三十二分。那天是一九九七 ...

基本電學(彩色版)

出版日期:2009-09-01
出版社:N/A
. ...

星際遊俠—彗星的故事

作者:DAVID

H

. LEVY
出版日期:2000-06-23
出版社:先覺出版
二手書徵求
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員 金升光 審閱台北天文台台長 阮國全 推薦作家 小野 推薦 你一定聽過哈雷彗星,也可能觀賞過流星雨,你能分辨彗星和流星的不同嗎?彗星是夾雜著冰雪和岩石的飛球,它拖邐的塵埃顆粒散布在 ...

新流感H1N1.啟示錄

作者:蔣三寶
出版日期:2009-12-14
出版社:商訊
流行感冒原本似乎是日常小事,但

H

1N1病毒造成的流感卻是個災難。在幾乎世界各國都聲稱已經備好A型新流感疫苗,但同時又都陷入疫苗不足的窘境,面度天天飆升的傳染國家數及確診的死亡病例,像待宰的羔羊般,無助 ...

吃素的獅子

出版日期:2011-10-01
出版社:大千出版社
二手書徵求
感動全人類的靈性奇蹟轟動全美,震撼世界的和平聖獅顛覆世界動物學家的研究和預測,天生吃素的母獅,比一般獅子健康。天性慈愍,直覺敏銳的萬獸之王,於1940年代首先表率—「愛地球!愛生命!」非暴力善待生命。 ...

動物也有話說(新版)

出版日期:2010-11-01
天上的雀鳥、海中的鯨魚、夜晚閃亮亮的螢火蟲、外貌奇特的鴨嘴獸、在泥土裡不停翻滾的蚯蚓、身穿薄紗彩衣的蜻蜓……如果牠們能夠說話,會如何描述自己的專長和生活呢?擁有深厚科學根底的基特博士與萬海頓博士,在本 ...

Mandatory Building Inspection—An Independent Study on Aged Private Buildings and Professional Workforce in Hong Kong

出版日期:2015-10-01
Memories are still vivid on t

h

e incident: on 29 January 2010, a five-storey building at 45J Ma Tau W ...


您對於搜尋結果是否滿意?
太好了!感謝您的回饋!
感謝您的建議!我們會持續提供更好的搜尋服務!
很抱歉沒能幫上忙 :( 我們應如何改進呢?